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白瓷砖 > 导航 >

白瓷收藏渐入佳境

白瓷收藏渐入佳境

白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爵士白瓷砖

2021-04-01

白瓷砖。

随着收藏理念的转变,现代瓷器以其精美造型、价格合理以及富有升值潜力在收藏市场上日渐火热。而作为中国白瓷的代表——德化瓷,因收藏价值被人进一步挖掘出来,已逐渐走向高端市场。

精品价格连年攀升

中国瓷器制作历史悠久且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白瓷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展示出自然天成的美感。

笔者曾在浦东一家著名陶瓷店里,看到了多款造型精巧、装饰典雅的白瓷器具,包括香炉、茶叶罐等,也有一些白瓷摆件,如花瓶、神仙佛像、古代名人像等。它的瓷胎多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具有胎质致密、釉色清亮等特点。这些白瓷的外壁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等,并缀以名人书法,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该店主说道:“白瓷的使用最为普遍,其质白色润,线条柔顺,雕工精湛。作为工艺品,它的市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一些工艺大师的作品由于限量发行,价格连年攀升,有的精品已经突破百万元大关。”确实,随着公众对当代艺术陶瓷的需求增多,加上对外艺术交流频繁,德化瓷中的“中国白”越来越被世人知晓,收藏行情也渐渐火起来。

德化白瓷原料枯竭

据专家介绍,目前德化白瓷烧制原料正逐步走向枯竭。高纯度并富含玻璃质的戴云山脉瓷土,是造成德化瓷白净、透光的主要原因,由于千百年持续开发,已使优质瓷土日渐稀少。前几年,普通高岭土仅为每吨300元至500元,如今价格已上涨10多倍。另外,技艺精湛的瓷匠并不多,所以上佳的“中国白”作品越来越少,升值空间也被收藏界普遍看好。

“相对于景德镇、龙泉窑等瓷器"大腕"来说,德化瓷的收藏市场还未完全成型,收藏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一位白瓷研究者对笔者说:“十几年前,德化瓷收藏群体很小,多数人对有年代的藏品知之甚少,这几年关注德化瓷的藏家慢慢多起来,尤其是一些商人专门收藏德化瓷,他们往往起点较高,有的还从国外拍得真品。”

目前,现代瓷器工艺品的价值正在提升,收藏群体也逐渐扩大。那么,对于初入行的收藏者来说,收藏现代瓷器应从哪里入手.业内人士建议,收藏者不要急于出手,要多看(展览)、多走(产地)、多听(经验),除了知悉瓷器的材质、做工外,还要结合作者的情况来分析。对于刚入行的收藏者,买东西不要在乎大小、价格,而要选择主题突出、工艺不错的作品,也可以从日用瓷精品如茶具、碗盘等入手,这类瓷器的价格相对较低,而且还可以美化家居。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投资古陶渐入佳境


近些年来,随着文玩市场的活跃,古陶器频频亮相于拍卖场,不断爆出五位数以上的高价,并成为与古瓷相并列的极受世人青睐的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随着人们对古陶认识的不断提高,古陶器已逐渐成为颇受专业收藏者及普通百姓青睐的收藏品类,其身价渐入佳境,前景非常乐观。

中国古陶的艺术魅力

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造型既简单又缺少变化。为了使用方便,人们在陶器上增加了口沿流、各式銴耳和各种器足。到仰韶文化后期,陶制日用生活器皿基本齐备后,人们又开始对器物的某一部分予以变化,形成一器多式。这种变化使器物有了一定的美感,正是由于这种审美意识与追求,促进了陶器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陶器的装饰艺术,最初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陶器表面,纹饰是交错排列着的粗乱绳纹。这些绳纹是某些带有绳索的制陶工具在修整器表时留下的痕迹。正是这些痕迹启发了人们的意识,使他们逐渐悟到可以通过装饰来达到美化陶器的目的。于是一些几何纹开始在陶器上出现,如篮纹、席纹、菱形纹、网格纹等。除几何编织纹外,一些描绘自然景象的纹饰也在器物上大量出现,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纹饰多为漩涡纹、水波纹、圆圈纹等,这是人类将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在艺术创作中再现。另外,动植物纹样也极为丰富,这些纹样的形成,也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对周围的各种动植物观察认识的结果。这些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随后人们把自己对社会、对环境的认识及渐渐完善的审美意识应用在器物上,用装饰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

中国古陶器上的这些纹饰图案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神话传说、宗教文化、飞禽走兽、花卉翎毛,以及风俗习惯等。释其文化寓言,既有趋吉避凶的吉祥,又有美好的憧憬。表现在陶器的吉祥纹饰,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以龙凤为纹饰的。龙象征着权威和尊严,凤象征着才艺和吉祥。在远古,龙凤是图腾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原始崇拜的宗教形式。我们的祖先把龙凤视为逢凶化吉,呼风唤雨的吉祥神物,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企望。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河姆渡出土的有关凤鸟的史料证实,凤比龙要早几百年。自商周以来,龙凤就是天生一对了。所以才有“龙凤呈祥”的古典。

中国古陶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陶瓷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面对我们的远古先民文化创造、面对精美的远古遗存,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研究、保护和传承。以前收藏古陶的人多是艺术家,像画家、音乐家、导演等,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古陶的收藏价值。

中国古陶的投资价值

早在一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陶器。然而拥有悠久历史的古陶,很长时期在市场上的价格却无法与其他收藏品相媲美。造成古陶低价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古陶整体颜色较素,不具备装饰美感,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外表多留有泥土等历史痕迹。二、古陶是由土烧成,原材料比较廉价。三、古陶大多是冥器,属于陪葬品,所以很多人忌讳收藏古陶。四、古陶不能拍卖。

这几年古陶的价位上升得很快,每年都要翻一、两番,但不是所有的古陶都涨价,彩陶和素陶的价位相差很大。一般来说,素陶不值钱,彩陶值钱。没有彩的素陶,除奇特造型和特大的以外,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比较小,增值潜力也不大,价格都比较低,收藏时要注意。看彩陶的价值,第一看彩,第二看形。以马家窑彩陶为例,马家窑文化是1924年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的一处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余年。马家窑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彩陶特别发达,可以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厂类型的小彩陶,高12公分左右,图案清楚,花纹较好的,一般价位是800元—3000元之间;高约22公分,直径约22公分左右,较好的细笔图案的,价位在3000元—9000元之间;高约30公分,直径30公分左右的,普通蛙纹图案的都在8000元—15000元之间;直径超过35公分,四球三环等图案的一般在15000元—28000元之间;半山类型的小彩陶,高12公分左右的,一般价格在4000—8000元左右;高25公分,直径25公分左右,网兜纹或涡纹的一般都在15000元—30000元之间;直径超过30公分的,大涡纹或四扇屏的精品,都在3万元—8万元之间;只要是马家窑类型的满彩水涡纹,高度在20公分左右的,一般都在2万元—5万元之间;高度在30公分以上的,如若图案和造型都好,价位在5万—40万元中间。如果是带彩的奇特造型古陶,价位一般都很高,如马厂的人头罐、双口罐,马家窑的尖底瓶,造形和图案均佳者,其价格都在20万—50万元之间;根据发展趋势和彩陶本身的价值,几年以后可能在现有的价位上还要翻番。

随着人们对古陶的认识,其升值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大。年代的久远使得古陶和其他瓷器相比,数量极少且弥足珍贵。随着收藏热的逐步升温,特别是新的《文物法》颁布之后,过去禁止的民间收藏活动被激活,大量的人将进入古陶的收藏队伍,数量极其有限的古陶,远远不能够满足广大收藏者的需求,从而导致价格的不断上扬。从价格空间来说,以古陶和瓷器作比较,瓷器已经有几百年的收藏史,价位也清清楚楚,而古陶被国人认识才有几十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来,古陶的价格每年以翻倍的速度在上升,这说明人们已经对古陶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才促使它不断涨价,但比起它应有的价格来说,还远远没有到位,而且有着广阔的升值空间。

拍场升温或成信号 全球高古瓷市场渐入佳境


华夏收藏网讯从去年开始,高古瓷市场就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好,认为未来几年,高古瓷值得投资者关注。以去年纽约春拍的几件高古瓷器的价格来看,高古瓷精品的集中出现必然也会带来一波行情的上涨。

那么,在国际行情看好的情况下,长期受到国内收藏界冷落的高古瓷器,能否在2014年继续保持目前的良好走势,进入真正的黄金期呢?

⊙记者唐子韬○编辑陈羽

高古瓷为何受到冷落

目前,高古瓷收藏主要是以唐、宋、元瓷器为主。相对于明清瓷器而言,唐宋元瓷器时代早,存世稀少,与明清官窑相比,高古瓷制作大多相对粗糙、形制简单,釉色也不甚华丽。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乔万宁告诉记者,高古瓷长期以来受到国内藏家冷落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文物部门对此类器物的流通仍有较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国内多数藏家对高古瓷的认识不足和审美趣味不符。“单色釉的高古瓷,在日本韩国很受推崇,这跟民族的文化审美也有关系。国内目前还缺乏收藏高古瓷的文化氛围。”

一直以来,高古瓷的国内市场与欧美、日韩市场相比有很大差距。欧美高古瓷市场成熟已久,而国内高古瓷市场除了受到国家政策方面的制约外,收藏的风险成本也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乔万宁举例说,国内目前五大名窑的瓷器中,最受热捧的汝窑存世珍品少之又少,但赝品却层出不穷,收藏风险较大,造成多数藏家对此望而却步。

在香港永宝斋斋主、藏家翟健民看来,尽管内地藏家也有收藏高古瓷中的宋瓷,但对于宋瓷的喜爱与国外一些老藏家相比,还远远不够。

他认为:“内地藏家对于宋瓷的价值认识还远远不够。比如,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一些老藏家,他们对于宋瓷的热爱,到了即便有人用两三件珐琅彩换一件老龙泉瓷器、磁州窑、哥窑都未必愿意的程度。”

此外,由于明清瓷器的存世量和在内地的认知度都要明显高于高古瓷,顺理成章地成为各大拍卖公司的主要目标,高古瓷受到冷落也在情理之中。目前中国内地高古瓷的成交数量、成交价格还远远不及欧美市场。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在内地拍卖市场上成交的高古瓷器不足欧美市场高古瓷总成交数量的1/3,而中高档高古瓷在内地拍出的价格也只达到了欧美中档的水平。

拍场升温或成信号

据多年来一直推崇高古瓷收藏的翟健民介绍,从欧美的国际拍卖市场看,高古瓷器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有过一波火热的行情,之后开始了一段相对长期的冷淡行情。

他坦言,“如果从收藏投资的角度讲,30年前买的唐三彩、宋瓷与30年前买清代官窑瓷器的增长倍率就差得太多。后者的投资回报远远超过前者。”

内地对于高古瓷收藏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并没有认识到这一品类的价值所在。在他看来,“高古瓷市场价格确实是偏低,是不公平的偏低。”

在明清瓷仍然走俏的今天,翟健民却一直特别推荐宋瓷和唐三彩的收藏。他认为,从去年开始,国际拍场上已经开始对高古瓷有明显的重视。他举例,“纽约去年9月的一场拍卖,一对60多公分的唐三彩马拍到了300多万美元,差不多是3000多万港币一对。这是一个信号。”

“去年9月初的时候日本中央拍卖有一只70公分以上唐三彩大马,以当时的行情,如果在600万元人民币左右,我也可以考虑拍下。结果卖到1.4亿日元,相当于1200多万港币、1000万人民币。超出我的想象很多。这也说明了高古瓷行情的方向。”

去年春拍,纽约苏富比的一件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碗以22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84.17万元)的价格成交,超出估价10倍。成为继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来,定窑瓷器成交的新纪录。佳士得拍卖的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当年以1239.41万港元成交的价格纪录保持了十余年。此外,去年纽约春拍亮相的另外几件成交的高古瓷器中,北宋定窑表现同样抢眼。

自去年春拍开始,高古瓷的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相较前两年有了较大提升。据统计,2013年春拍高古瓷的成交数量达到了2012年全年的成交数量的总和。但由于高古瓷在瓷杂类别中所占比例较小,这一增长趋势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一些业内人士认为,2013年,欧美、中国内地市场的高古瓷成交数量、拍品质量的提高,成为高古瓷迎来行情走高的信号。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中国藏家、拍卖公司的日趋国际化,以及国内外藏家审美标准的相互影响,高古瓷在欧美和日韩市场的利好行情,也必然会对中国内地市场产生联动效应。未来几年,中国内地市场的焦点或将从明清官窑瓷器逐步向以唐、宋、元瓷器为代表的高古瓷器转变。

德化白瓷的研究、收藏和投资


刘幼铮与英国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兹探讨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是一个未得到国人重视的世界遗产,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

世界各国:十六世纪开始,以法文“中国白瓷”的最高荣誉,命名了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BLANCDECHINE。此后,这个称呼不仅延续至今,而且被中国以外的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场合统一使用。凡是冠以此名的瓷器,无一例外,就是她!几百年以来,她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皇室般的尊崇乃至爱戴、仿效。几百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知名的博物馆的收藏中,都必有她的身影;世界各地的拍卖场上,甚至较正规的网络拍卖,也都必有她登场。她已然成了国际文化遗产中的经典项目。这种文化现象,世界少见,中国仅有!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高51.5厘米13.12万英镑2005年11月8日伦敦佳士得

我国:这位白衣天使,从唐代以降千余年来,就一直以其民间素颜,默默辛勤地为代代百姓生产他们的必需品;自宋代以降近千年以来,就开始以其超凡艺术,夜以继日地为世界各地承担着创烧数以千万计的外销货,为天朝赢得了滚滚白银,为中华赢得了罕有的国家荣誉。尽管如此,千余年来,她始终没沾半点皇天的“宠幸”,始终与“国字号”无半点关系。或许就是缘此,国人们对世界给她的名声视若罔闻,还毫不客气地把她打发回了戴云山中狭小的德化县——非官窑的地方窑口之一。这种文化现象,世界未见,国人盛产!

文化前行的路径可以出现迂回,但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却是世界潮流。迂回和弯路一定会更张为柳暗花明。在这一过程中,最正确的办法就是进入事实,接纳事实,体会真理,收获前行。

明万历观音坐像高43.2厘米22.8万美元2007年3月20日纽约苏富比

独有的窑业资源和技术

德化白瓷之所以能独树一帜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是由德化窑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首先,德化的瓷土矿产资源是独特的。-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区,境内分布有高岭土环形矿,拥有最优质的高岭土,是烧造白瓷最理想的配方比例,这是德化窑瓷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据记载,德化瓷土磨细漂净即可直接制坯,不须调和其他原料;大都较软,不需太高温度,即可成瓷;颜色洁白,可省漂制手续,均其优点。但其质软,故易变形。德化地区的瓷泥制作工艺也是极为独特,首先是把瓷土原料用水碓舂细,然后放入沉淀池,其中上面部分的细颗粒称软土,下面部分的粗颗粒继续再舂细,再沉淀,直到能够使用为止,由此可见制作工艺的复杂和精细。尤为珍罕的是,距今七百多年前的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记录了十三世纪德化窑的瓷泥制作过程:当地窑工“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因此,挖泥堆土的人,目的是替自己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这种瓷泥的制作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后期。

由于瓷土本身的特点,德化瓷窑形成了独创的窑炉结构系统。从已发现的窑炉遗迹看,德化瓷窑分为龙窑和分室龙窑两种形式。龙窑因其升降温和流速快,可以维持还原气氛,使得宋元德化白瓷釉中含量极少的三氧化二铁较多地转变成低价状态,而呈现浅淡的青色,即青白釉。据测定:德化瓷属于软性瓷,历代德化白釉瓷的烧成温度变化不大,都在1250-1280℃之间。其烧成温度不能过高,因为温度高会导致瓷坯变形,所以烧制温度受到严格控制。而景德镇瓷器的烧制温度要高一百多度。

17世纪“何朝宗印”印章观音坐像高34.5厘米10.92万欧元2009年6月12日兰佩尔茨

到了明代,分室龙窑进化为阶级窑。分室龙窑依斜坡建筑,阶级窑则呈阶梯状建筑。它在节约燃料、提高温度、控制气氛和增加产量方面都比龙窑优越,对德化白瓷釉质量和产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阶级窑在明末传到日本和朝鲜,日本称为“串窑”。清代则是龙窑和阶级窑兼用。

德化白瓷的胎釉特质和景德镇所烧瓷器完全不同,看上去有软糯之感,而景德镇的产品都很硬。而且德化白瓷的胎釉结合非常细密,胎釉之间的分界线几乎看不出来,浑然一体,加之烧制温度偏低,最后形成有如玉石般温润的感觉。而观察景德镇瓷的横截面,则胎是胎,釉是釉。德化瓷釉配方是自成传统和体系的,是德化工匠几百年来针对本地瓷土特点而积累的经验。经仪器测定,德化白釉中钾的含量与胎中钾含量相近,有的还更高些,从而使得釉生成的玻璃相指数很高。

宋至元明德化瓷器胎釉最显著的特点是碱金属含量相当高,特别是K2O含量在6%上下,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指数最高的,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烧成温度,但易导致成品的变形;铁、钛氧化物含量低,尤其是Fe2O3的含量是中国所有瓷窑中最低的。这一成分上的特性,使得德化白瓷的白度增高。德化白瓷的硅铝比超过5倍,碱性氧化物含量高,导致德化白瓷瓷质为软质瓷。

明代德化白瓷的成分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同时期景德镇的白瓷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二是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的白瓷则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是胎釉成分的不同,特别与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和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德化白瓷比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明代德化胎釉成分结构的独特性,加之相匹配的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才得以产生出胎釉结合致密,质地半透明并有象牙白釉色的独特效果,使得德化白瓷的品质日臻完备,造就出继宋白瓷之后中国白瓷的代表和托举出世界瓷艺技术的巅峰。

17世纪文昌帝君坐像高38.4厘米26.65万美元2010年9月17日纽约佳士得

烧制历史的脉络

宋元德化窑以生产出口瓷为主。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波罗行纪》一书里记载说:“刺桐(泉州)港附近的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被称为刺桐的泉州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由于他带回了德化白瓷和著述中的宣传介绍,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学者将德化白瓷特称为“马可·波罗瓷”。德化白瓷作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到了明代,德化窑陶瓷生产进入又一个高峰期。特别是从明中期开始,德化窑烧制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而当时出现的一批雕塑艺术大师,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等,更将德化瓷雕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自明晚期,德化开始生产青花和五彩瓷,特别是青花瓷,汇入中国外销瓷的大潮中,广播海外。

入清代,德化瓷业臻至全盛,窑场作坊遍布县境各地。白瓷雕塑沿袭了明代烧制技法,涌现了一大批名师高手,他们所雕塑的人物以及文房杂器皆十分精致雅观。德化窑自明末至乾隆年间所烧制的白瓷具有同等优美质感,但到乾隆后期随着国力的衰退,社会生产力的衰减,制瓷工艺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渐渐失去一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方法。

民国时期,在德化窑出产的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

17世纪何朝宗印章渡海观音立像高46.7厘米42.6万欧元2010年11月5日斯图加特纳高

国内外收藏概况

由于德化瓷本身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日益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得其在欧洲、亚洲的收藏活动持久不衰。在我国,有关德化瓷器的收藏记录开始于明代,但收藏始终没有形成风尚。国外的收藏家,甚至是皇室成员,对德化白瓷的收藏活动较之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早在三百年前就已开始。所以,现存历代德化白瓷的精品,大部分为国外博物馆藏品和私人收藏品。

国内收藏德化瓷的代表性博物馆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重庆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另外也有许多私人收藏。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博物馆和私人都有收藏。香港中文大学还曾举办过德化白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展览。

德化白瓷在刚输入欧洲时,便得到了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从王室贵族到庶民阶层都热衷于收藏。有数以千计的量化统计资料表明,欧洲各国的大多数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以及众多的私人收藏家都珍藏有德化瓷器。

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存有400多套(1255件)德化瓷器,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德化瓷器收藏地。这1255件德化瓷器都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这些藏品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记录在1721年目录上有据可查的器物为奥古斯都大帝藏品以外的其他瓷器,尤其是德化白瓷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它们不仅是收藏的展现,更加对欧洲瓷器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或20世纪“许云麟制”印章骑龙观音立像高86厘米23.3万欧元2011年11月5日

斯图加特纳高

大英博物馆自1753年起就开始收藏中国的白瓷,至今已有250余年历史,其中一部分白瓷收藏于清王朝灭亡前,另一些则是20世纪的收藏家所赠。该馆收藏了近千件福建德化白瓷,其中主要为明清两朝的器物。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德化瓷器达两千件之多,且多有顶级藏品在其中。例如确为何朝宗制作的文昌帝君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印章,而且有“万历庚午年春”刻款纪年文字,是全世界仅有的一件确切纪年的何朝宗作品。英国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藏有从宋至清代的德化外销瓷器200多件;牛津阿斯摩林博物馆收藏的德化窑瓷器年代较早且较为珍贵;白金汉宫中的大部分“中国白”同私人收藏品一样,也是属于早期的作品,确切地说有40多件藏品,藏品的质量很高,对于德化瓷器的研究极有价值。英国戴勒姆大学东方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一半以上都是明代的雕塑立件,件件精致。可惜这批藏品在近年已被流散到社会各地了。

法国是接受德化白瓷较早的国家,各博物馆大多都有收藏。如今世界各国对德化白瓷的统一称呼,就源于法语:BLANCDECHINE。法国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件是,何朝宗制作的观音坐像,背部钤印标准的何朝宗葫芦形章。

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华盛顿弗里尔美术馆、纽约市政博物馆、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国家历史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馆、旧金山德昂博物馆、夏威夷博物馆和各大学的博物馆都珍藏有德化瓷器,其中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有58件,波士顿博物馆有30件左右(包括明代德化著名瓷塑家何朝宗的早期作品)。

丹麦哥本哈根的工艺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瑞典的博物馆也都分别藏有很好的德化瓷器。

除了欧美之外,在亚洲也收藏有众多的德化瓷器。在日本,德化瓷箫现在在日本根箱神社作为“国宝”保存。此外,日本东京国家博物馆,出光美术馆等也都有德化瓷的收藏。

17或18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坐像高27.5厘米16.205万英镑2011年11月10日

伦敦邦瀚斯

国内外对德化白瓷的研究

在国际上,有关德化瓷的研究是欧洲传统学术课题,研究历史源远流长。几百年来,欧洲对德化白瓷的研究中,出现了众多的研究者和学术论著,以近代以来为最。

爱尔兰人唐纳利(P.J.Donnelly)是国外德化白瓷收集和研究的集大成者。他早年移居英国伦敦,一生都在收藏、研究德化白瓷。他的著作《中国白》(BlancdeChine)是已知的第一本研究德化白瓷的专著。该书成书于1964年,1969年伦敦费伯(Faber)兄弟出版社出版。内容涉及德化制瓷历史、德化白瓷在海外的藏品、德化白瓷的雕塑技艺以及德化白瓷在海外的影响等,堪称是一部德化白瓷研究的百科全书。在书中他尝试运用西方早期类型学的方法,首次触及了德化白瓷的分期课题。

美国收藏家、古陶瓷研究专家罗伯特(RobertH.Blumenfied)于2002年撰写了《“中国白”:绝妙的德化瓷》(BlancdeChine:TheGreatPorcelainofDehua)一书,涉及面广,内容翔实,对研究德化白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柯玫瑰(RoseKerr)、约翰·盖尔(JohnAyers)主编的《“中国白”:德化白瓷论文集》(BlancdeChine—porcelainfromDehua)收录了包括何翠媚(ChuimeiHo)、郭勒逊(KensonKwok)、埃娃·施特勒伯(EvaStrober)、海蒂(HeidiTan)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国外影响深远的研究德化白瓷的论文集,且收录在论文集中的文章都为国外研究德化白瓷的知名学者撰写的,可视为国外德化白瓷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收获。

中国对德化瓷的记载,可以上溯到明代。对德化瓷的系统研究,则始于新中国。

福建省的各级文物考古机构和几代文物考古工作者辛勤耕耘,成果颇丰。主要成果体现在,以屈斗宫为代表的多处窑址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以及大量的田野考察、标本采集整理,出版了屈斗宫的考古发掘报告、德化窑标本大系等田野考古资料等专业著作,给德化瓷的文物研究创建了一个科学平台。

与此同时,诸多专业学者和民间文物专家,依据各自占有的实物资料和地方人文资料,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极大丰富了对德化瓷的认知和研究,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同时,他们以文人的真挚之心,竭尽全力为德化瓷的历史地位和功绩鼓与呼。老前辈孙瀛洲、叶文程、林忠干、徐本章、王冠英等诸位先生给世人留下的专著和论文,是我们后学的永久财富和治学楷模。当代的陈建中等诸位同人在田野和研究领域贡献了大半生,现在仍然固守在德化瓷的故土耕耘不辍,是德化瓷研究领域的中坚。

我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搜集了在世界各地所能找到的4200件德化白瓷实物资料,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统计学原理进行统计,利用考古学的排队、分期、谱系等手段,推导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的立体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把国际德化瓷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明“何朝宗印”印章观音立像高37.4厘米52.925万英镑2012年5月17日伦敦邦瀚斯

鉴定要点

鉴定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在传统鉴定习惯和要领的基础上,建议大家大胆尝试我在书中提供的鉴定模型,进行多要素的运作,最终推出结论。亦即把经验感觉和模型运作结合起来。

可以进入模型的要素有器型胎釉和局部特征两大类。举例而言:

梅花

梅花是德化瓷装饰题材中最为典型的。由于梅花这一题材其涵盖的器形种类特别多,实物资料甚丰,所以可以作为德化白瓷分期断代中重要的局部特征之一。

《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一书中排了18式梅花,总的规律是,从早至后,花瓣从瘦削至丰腴,花蕊的表现越来越大,枝干也有变化,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到后面越来越复杂。

明早期用于瓷器装饰的梅花,带有明显的写实主义色彩,花瓣是主要着眼点,大部分瘦而窄,上边有凸起的棱线,花蕊只是用一个点或者不大的半球样式来表现。枝干简约,原型极似单瓣的腊梅。在制造过程中,艺术创作为着重点。

到了明中期这类梅花瓣型开始有了变化,花瓣的棱线逐渐丰富,瓣面的起伏凹凸也有了不同的式样,甚至出现了半球体的花瓣和内凹形花瓣,而且花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从小点或不大的半球体到明显的半球体样式,花朵的数量增加到三至五朵,枝干从单枝进展到二枝,构图重心移向下部。这些都表现出这一时期瓷器表面装饰的梅花制作越来越趋向完善精致,灵气十足。

明末至清初,清中这段时期,德化白瓷上梅花花瓣和花蕊的造型达至顶峰,无论是花瓣的凹凸,还是花蕊精致、多样的程度,都是前朝所不及的,这一时期的梅花最为美妙,几乎集合了德化瓷梅花的所有特征,尤其是对花蕊的塑造,蕊茎、蕊头交错出现、并列出现,繁杂的蕊芯为亮点,点缀的整朵梅花跃然于器物上,更加生气勃勃。

清中期开始,德化窑对梅花的表现趋于程式化,这期间德化瓷的生产和创作已经深受商品化的影响,而到了清晚期更显示出呆板、图案化、符号化的倾向,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花蕊呈饼状出现在器物上,完全丧失了当初艺术创作的灵气,整体上也不再有早期的自然活泼之感。

以上梅花这一局部特征的演变过程显示出德化瓷中梅花题材自身的变化历程,呈现出这时期创作者的文化心态和社会的风气变化。

山石

山石题材是德化白瓷雕塑中常见的要素之一,最常见的是出现在观音立像中。山石题材使用的年限也很长,自明至清、民国绵延不断。所以它也具备了分期断代的基本条件。

我们根据山石造型变化的规律,排出了它的序列。总的来看,山石的造型起步于写实,其标本就是太湖石。关于明人对太湖石的理解和解读,可以用林有麟《素园石谱》一帧予以佐证。林有麟是明万历年间人,他所绘的这幅“太湖石”,也可作为我们断代的参照。明中、晚时期山石的创作者是将山石作为重要的创作内容来对待的,而且融入了明人对山石“石龙近于禅”(林有麟语)的哲学理解,山石“芜而不言。一洗人间肉,飞丝雨境界”,融在德化白瓷的纹理之中。

及至明末,德化白瓷对山石的处理风格逐渐出现简化和线条化的趋向。洞石的形状(即太湖石那种拉长的孔状),逐渐缩小成圆孔状。到清代中期以后,山石的风格似乎又有了向写实方向的回转,但明中晚期的那种风格基本固定趋同现象消失,表现为每件作品中山石形态各异,没有了统一的章法和规范。最重要的是,清晚期以后的作品中,创作者对山石的哲学理解表现出肤浅和躁动不安的心态和社会风气。

所以,山石这一局部特征的确包含诸多的内涵,既能作为断代的依据之一,又能帮助我们解读明人、清人、民国人、现代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及各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

印章款识

印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鉴定手段。在中外研究者工作的基础上,笔者搜集到的德化白瓷印章款识(前述范围内花款未列入)共有葫芦章、叶形章、方章、圆章、刻划章5种。

例如,何朝宗印章的存在时间从16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期,长达200多年。这个时段的大部分显然不是何朝宗的创作期。可以认为,在这200多年中的第一个50年是何朝宗直接创作的最大范围,而后150年均为何朝宗的继承者的创作期。所以在何朝宗印章的29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何朝宗本人所使用的。诚如国内一些专家所言,在世界范围内的钤印了何朝宗印章的作品数以千计,但真正可以确认是何朝宗作品的最多也就百件左右。

“溥及渔人”、“博及渔人”这类款识的印章比较复杂,在明清之际甚至于明末就已出现,而近现代以苏学金为代表的苏氏家族一直将“博及渔人”作为自己的传统用章,直至民国和现代。这期间长达近400年的跨度中,都有使用,这个谱系,在我书里已经厘清并做了分期和断代。

此外,还有璎珞、面相、题材等要素的演变规律,都是断代的抓手。

总之,要尽量多地寻找器物所包含的一切特征,把它放进分期谱系中去对号入座。多个要素推导结果的交汇点,就是该器物断代的最终结论。

18世纪释迦牟尼佛立像高84厘米149万港币2012年10月9日香港苏富比

德化瓷的收藏和投资

说到德化瓷的市场投资,我感觉国外比较热,价钱比较高;中国比较冷,价钱比较低。另外,国外市场上的德化瓷比国内所见的质量要好。原因就是中外美学观念不同,社会风气不同,还有历史传统不同。但是,导致这些不同,除了民族文化差异,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国人对文化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历史价值和价格走向)的把握水平不高。而德化瓷的美学价值是世界瓷雕艺术的巅峰,早已被世界公认,所以这个认知上的差距,才导致了中外市场的差异。雕塑是德化瓷的精髓所在,其特点是唯美天然,自然天成,带给人内心的宁静,而且天然地带有东方气息。因此我相信,国人赶上这一步,是早晚的事。

检查十五年来国际拍卖市场中,德化白瓷每年的主要成交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出价格变动的曲线和不同器型的价格差。这是一份很有意思的资料,1997年3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H:50.8)成交价29,900美元;12月伦敦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有印章)成交价19,550英镑;9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持经观音立像”成交价16,000美元;4月北京嘉德“清17世纪丁水奇珍印章狮耳香炉”(明晚期印文山水珍藏)成交价11,000元人民币。

1998年11月香港苏富比“清17世纪何朝宗印章观音立像”成交价460,000元港币;3月纽约佳士得“清17-18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21,850美元,“清18-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

(18世纪)成交价8,625美元;4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佛立像”成交价69,000元港币

1999年11月香港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博及渔人印章菩萨立像”(H:83.2)成交价402,500元港币;7月北京翰海“明晚16世纪仕女坐像”(17世纪如意观音)成交价187,000元人民币;9月纽约佳士得“清17世纪坐莲观音像”成交价16,100美元;

2000年7月北京翰海“清观音童子坐像”成交价88,000元人民币;3月纽约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休闲作观音”成交价8,625美元;11月北京嘉德“晚明16世纪观音像”成交价79,200元人民币。

2001年10月纽约苏富比“清晚期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2,950美元;10月纽约佳士得“清17-18世纪如意观音坐像”(钤四字印章,17世纪)成交价22,325美元;11月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清17世纪雕阿拉伯文鼎式三足香炉”成交价21,000荷兰盾;12月北京翰海“清关公坐像”(17世纪)成交价39,600元人民币。

2002年5月香港苏富比“清17世纪何潮、溥及于人印章休闲作观音像”成交价306,800元港币;6月上海敬华“清观音立像”成交价154,000元人民币;7月北京翰海“清休闲作观音”成交价143,000元人民币

2003年11月纽约博得富“清中期18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8,188美元;10月香港佳士得“清中期18世纪十八罗汉山子”成交价262,900港币;10月上海崇源“明何朝宗印章送子观音坐像”(清)成交价154,000人民币;11月北京华辰“乾隆如意观音坐像”成交价143,000元人民币;2月伦敦苏富比“清17-18世纪舞蹈人物立像”(17世纪)成交价12,000英镑。

2004年4月上海敬华“清晚期19世纪文殊菩萨坐像”成交价330,000元人民币;9月纽约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送子观音坐像”成交价19,200美元;12月北京翰海“清17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154,000元人民币。

2005年11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何朝宗印方印章渡海观音”成交价131,200英镑;5月香港苏富比“清中期18世纪溥及于人印章观音坐莲像”成交价480,000港币;7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横笛”成交价31,200英镑;11月伦敦佳士得“清17世纪何朝宗印方章休闲作观音”成交价18,000英镑;(上海博海2005年12月25日拍卖的“明成化德化窑双耳香炉”以187万元人民币成交,但未知确实。)

2006年5月香港佳士得“嘉庆时期德化许云麟印章文殊菩萨坐像”(清晚期)成交价480,000港币;3月纽约苏富比“清18-19世纪渡海观音立像”成交价45,000美元:3月纽约佳士得“清18-19世纪观音罗汉山子”成交价26,400美元。

巩义窑白瓷:唐代白瓷代表


补充阅读:巩义窑址

唐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白瓷的出现和成熟是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工艺成就。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地区早在北朝时期就已出现了白瓷工艺的萌芽,至唐代北方地区的白瓷生产极为繁荣,形成了与南方青瓷并驾齐驱的“南青北白”的古陶瓷生产面貌。迄今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都发现了隋唐时期烧造白瓷的窑场,其中尤以河北邢窑与河南巩义窑所产的白瓷质量最为精致。

巩义窑又称“巩县窑”,是隋唐时期中原地区著名的烧造白瓷和唐三彩的民间窑场,其窑址主要分布于巩义市白冶河两岸的北山口镇水地河、铁匠炉、汪寨、白河、大小黄冶等几个自然村附近。巩义窑早在北朝晚期即已开始烧制青瓷,隋代巩义窑烧造青瓷、白瓷和黑釉瓷,器物胎重釉厚,胎色深浅不一,制瓷工艺较为简单。盛唐时期巩义窑的制瓷业达到高峰,在主烧白瓷、唐三彩之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绞胎、白釉绿彩和“唐青花”瓷。巩义窑白瓷不仅是唐代中原地区白瓷制造水平最高的,而且还是文献记载河南府开元年间贡白瓷的产地。

唐巩义窑白釉执壶

巩义窑白瓷产品可分为粗、细两类,其制品普遍具有器型规整,原料经过粉碎淘洗,胎体薄而坚致,胎色较白,釉层细腻透明的特点。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盘、碗、盆、砚、碟、盂、罐、注子、粉盒、枕、瓶等,其中以各式碗、盘烧制最多。各式碗中,隋和唐初的碗、杯多深腹、厚壁,胎施化妆土,外施半截釉,底为饼形底。盛唐、中唐之际多见敞口、唇口、敛口玉璧底碗和四花瓣形花口碗等,与邢窑器相比,巩义窑产品器壁较厚重,唇口更厚润,而玉璧底碗底心不施釉是与邢窑器的明显区别。此外巩义窑白瓷碗采用匣钵叠烧或直接在窑内叠烧,因此碗底里外多留有烧痕。而巩义窑执壶造型为唐代流行式样,圆腹、短流,柄为双条形,柄与壶口有的用兽头相接。双系罐、圆腹钵是巩义窑白瓷中较有特色的器形,系的鼻钮模压成型是其特点。

巩义窑白瓷施釉特点为器里满釉,器外多施半截釉,碗底中心一般无釉,釉面常有细小的开片纹,因釉中含有较高的TiO2,因此釉色多为白中泛黄的色调。巩义窑白瓷亦大多不画纹饰,但也偶见划刻绳纹、莲瓣纹、弦纹和宝相花纹饰的器物。

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


2009年元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进军北京马连道茶城,这让贺岁收藏市场又多了几分热闹。在这之前,即去年12月13日开始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博览会”中,作为“非遗”手工艺品之一的德化白瓷首次出现,引起京城大众收藏者的关注,展览现场连着几天都有许多人观看。“从交易会展览之后,来购买、咨询德化瓷的人是以前的几倍。”潘家园莹玉瓷庄的总经理王增起说。他是个“老北京”,偶然从朋友处见到德化白瓷,感到很震撼,就开始收藏,并于4年前在潘家园开店。他说,由于北方人对德化白瓷接触少,对瓷器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概念上,收藏或者消费就不免存在偏见,为此,他提醒那些瓷器爱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轻工艺,重价格”和“多实用,少文化”的误区。

误区之一

只看价格不看工艺

德化白瓷是陶瓷艺人采用当地特有的优质瓷土和良好的水源,通过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制作出来的。其釉面晶莹光亮,洁白如玉;胎骨细密,具有透明感,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孩儿红”等美称。因瓷土细致,最适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细腻玲珑的瓷塑作品,明代瓷艺大师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均以瓷塑作品见长。

王增起从几年来的收藏和经营中得出经验,认为德化白瓷讲究的是“薄如纸、细如丝、润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就具有这些特点,他刀法洗练,雕刻精细,衣褶层次分明,纹理舒卷自如,繁而不乱,工艺达到了极高水准。目前苏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难求”。他的作品限量发行,多则数十件,少则一两件,件件珍贵。在4年间,他的作品价格上涨了8-10倍。苏清河是目前惟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白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善于陶瓷雕塑,尤以佛教人物造像蜚声海内外。

王增起说,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问题,主要是工艺区别,而且做工有普通与名家之分。同等价位的产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藏品的名家与普通之分,就如做面食一样,高级厨艺师做出来的是面点,而普通大师傅做出来的是馒头。”王增起说,德化白瓷也一样,同样的材料,大师做出来的是精品,其价格就高,普通工艺师的作品价位较低,收藏增值空间不大。

误区之二

只重实用不重文化艺术内涵

德化白瓷跟传统意义上的瓷器概念是不同的。在传统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实用,今天价值连城的元明清瓷器,当时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日用,只有少部分是观赏把玩的,但由于其厚重性,给人的感觉是很“有用”。德化白瓷更重视的是艺术和收藏价值,作品轻巧薄透,有些消费者认为,胎壁太薄,不易拿放,使用起来不免“胆战心惊”。不过也有人认为,精品瓷器本来就不是为了使用,谁也不会花千万元买个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山水纹碗”盛饭吃,珍品的收藏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王增起认为,德化白瓷把传统瓷器的感觉打破了,体现的是完美的艺术,赋予陶瓷更多、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拓展了瓷器以往的实用范围。“德化白瓷也可日用,包括餐具和茶具都有。”王增起说,准备在今年推出加入纳米技术的餐具,打一把健康牌。

王增起强调,德化白瓷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如苏清河的作品价值高,这是由他的艺术成就决定的。如他的佛像,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佛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精髓。苏清河自己就曾说过,“‘陶瓷’,实质上是可以包容一切的艺术”。

“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面临着工艺传承的困难。”王增起说,要让德化白瓷很好地世代相传下去,这是当代人的责任。这些藏品不仅汲取了古人的技艺,也记载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其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

白明:收藏之乐在于“赏”


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瓷盆残片

表面上看,收藏是件很平淡的事情,然而,每一件珍贵藏品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正是收藏魅力之所在。被人们戏称为“片儿白”的瓷器收藏家白明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是考古学的补充,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不久前,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白明的个人博物馆,听他讲述收藏的经历和故事。

先有片儿,后有白

白明的个人博物馆——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面积仅有428平方米,在这不大的空间里,陈设着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珍贵的古陶瓷标本1200余件。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你会感到这些静态中的标本是那样鲜活,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一段段历史的沧桑。

白明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片儿白”,是因为他收藏了各个朝代的瓷器碎片6万多块,而这些瓷片绝大部分都是白明自己“捡”回来的,他对古瓷片的痴迷到了令人无法想像的程度。他把玩着自己心爱的瓷片动情地说:“瓷片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我上感天,下感地,中间感瓷片。‘片儿白’,说的不好听是个外号,说的好听点是我今天做收藏文化的一个标志,算是我的一个符号。人家为什么不管我叫白片,是因为先有片儿,后有白,没有瓷片标本做依托,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片儿汤。所以说,我感激古人给我留下的碎瓷烂瓦给我带来的感悟和知识,给我带来的所有这一切。”

白明随手拿起一块瓷片:“这一小块瓷片是我花6000元买的,是北宋时期的大宋汝窑标本。大宋汝窑非常少,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20年,全世界现存的大宋汝窑不会超过60件。它们没有雕工,没有华丽的造型。都是盘子啊、碗啊的。大宋汝窑非常难做,皇帝对大宋汝窑的要求非常严格。宋朝被金兵逼过长江后,大宋汝窑就成为非常名贵的东西了,汝官窑不是今天才值钱的,在当时就非常昂贵,南宋时的汝窑一点儿也不比今天便宜。有个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南宋,他说了8个字,南宋时期从文化到社会,从物质到财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块汝窑标本,别看是一块瓷片,是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出炉的,其价值何止6000元!”

这些瓷片单独拿出一片来你也许很难体会到它的分量,但是当我们按着历史的年轮将它们排序起来时,就构成了一段物化的历史,就形成了一条真实的历史长廊。因此,在白明眼里,这些瓷片在传递着一种理念,一种信息。每一块瓷片,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基因,他收藏的古瓷片目的就是要“拼对文明碎片,链接文化基因”。

一个纯粹的收藏者

与其他收藏者不同的是,白明更注重收藏中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30年前,白明走进了收藏,30年来,他痴心不改,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现在他已收藏了各类瓷片6万余件。6万余件是个什么概念?1年365天,10年3650天,30年共10950天,白明平均每天至少要收藏6块瓷片。经济条件的限制,亲友们的不理解,甚至一些同事的白眼,他都一笑置之,坚强地走了过来。

当谈到对收藏的理解时,白明说:“每个人走进收藏界的想法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人为了怀旧,有人为了传承,有人为了文化,我觉得90%以上的人还是看重价值。而我应当说是个纯粹的收藏者,我看重的是瓷片中蕴含的厚重文化。收藏里面讲4个字收、藏、鉴、赏。最近这两年,电视中的收藏节目都是在‘鉴’,某人纤细小手一举:请看专家给出的最后价格是多少多少……这样的‘鉴’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它是夹杂着金钱味道的文化。我觉得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赏’。我们中国这么多收藏家,这么多收藏群体,据说有7000万,其中有多少能认识到 ‘赏’字?如果我们能够刻意地把我们的学识、我们的心态,朝‘赏’的天平倾斜一点,收藏的现状会比现在高雅得多。鉴当然也是文化,但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因为赏是一种无欲的境界。我的瓷片至今一片也没卖过,我坚决不卖,一片都不卖。我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我收集这一类瓷片,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收藏投资是长线

谈到何为成功,白明似乎露出了几分苦涩,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体会是三百六十行有三百五十九行是干出来的,只有一行是玩出来的,那就是收藏。但这个玩,有时是惊心动魄的。我要告诉那些正准备或已经进入收藏市场的人们,收藏不是股市,股市可以炒短线,今天买了明天卖,但收藏不行。不要听某人离奇的故事:用20元买了一件康熙年间的瓷器,转眼间赚了几百万啊!这样的事有没有?有,但是几十年难得遇到一次的。全国7000万藏友,几十年才会有这么一次机会,就会叫你赶上?而且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这种偶然性将会越来越少。我不反对将收藏作为一种理财投资的手段,但一定要理智,千万别抱发横财的心理,要知道,真正的藏品现在进入流通的实在太少了,加之行家又这么多,磨盘大的雨点很难落到你头上,搞不好就可能上当受骗。所以,搞收藏也得摸着石头过河,先从小件物件入门,渐渐积累经验,待经验丰富起来后再放开手脚,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搞收藏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把收藏看成是玩,其实也就是一种玩。所以,如果你要在收藏上投资,一定要放长线,而不是短线。”

白明告诫广大藏友,初涉收藏,难免要交些学费,不交学费就想成为收藏家是不现实的。“我曾说过一句话叫‘一惊一咋搞收藏’,有时候,你可能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了一件不错的藏品,可能当时你还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经专家品评后,你会大吃一惊,这一惊是惊喜。有时候你打了眼,花很大的价钱买了个赝品,这就会一咋,这一咋是惊咋,这时候千万要保持冷静。收藏界的水太深,有时还挺浑,搞收藏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是名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没打过眼的人是成不了收藏大家的。”

如今,白明已经是收藏界的“腕级”人物。白明的博物馆已经营了近10年,他的两本著作也已出版,近几年来,白明又多次在电视上亮相。现在,白明正在计划将自己的著作《打眼》搬上银幕。

白瓷茶臼(唐)


唐 白瓷茶臼

规格:口径12.1cm

质地类型:瓷器

功用类型:茶具

浅盘状,小平底。内壁分四等分,错刻斜线,线间剔压麟纹。瓷胎颇细,外壁施白釉,精致可爱。

唐人喝茶讲究煎煮,里面还要加盐加姜,类似于熬中药,当然,熬的是茶末。陆羽则主张在水沸后再投入茶末,以保全茶的本味,但旧的吃法直到两宋还存在。无论如何,这第一步,是要将茶饼裹纸捣碎后,再放在茶臼中研成末。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秦观有《茶臼》诗一首:“幽人耽茗饮,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雅音伴柷椌。虚室困亭午,松然明鼎窗。呼奴碎圆月,搔首闻铮〓。茶仙赖君得,睡魔资尔降。所宜玉兔捣,不必力士扛。愿偕黄金碾,自比白玉缸。彼美制作妙,俗物难与双。”这首诗写了茶臼的制作(“刳木事捣撞”,“巧制合臼形”),赞扬了捣茶声如“雅音伴柷椌”,把碾茶比作“碎圆月”,并极力称赞茶臼的制作,说它是“俗物难与双”,把它比作“白玉缸”。

邢窑白瓷在唐代进入兴盛期,风靡一时,特别是有一种釉色晶莹洁白(或乳白)、叩击之有金石声的薄胎白瓷器,陆羽称赞其“类银”、“类雪”,难怪秦观要比作“白玉缸”了。

明末具收藏价值的德化瓷——窑变“孩儿红”及象牙白瓷


龙虎纹杯(孩儿红)

龙虎纹杯(象牙白)

潘先生收藏的这一对明末犀角杯,共两件,一为孩儿红瓷,一为象牙白瓷,胎薄细腻,雕像栩栩如生,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可谓是奇珍异品。龙虎纹杯口径为13.8cm,高为10.2cm,大约呈椭圆形,雕有各种动植物等浮雕纹饰。传统观念认为,杯的上面部分为天,下面部分为地或海,因此,此龙虎纹杯也不例外,上面部分沿口雕有松树、梅花树、龙头等,下面部分雕有老虎、鹿、鲤鱼等,采集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这套龙虎纹杯保存较为完好,沉淀了几百年的历史,焕发着历史韵味与智慧,似乎在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龙虎纹杯出产于德化窑,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有着一千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在当代,德化亦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等。

德化陶瓷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德化窑白瓷生产在明代达到一个高峰,以其“白如雪、润如玉、敲如磬、薄如纸”而驰名中外,法国人誉为“中国白”(BlancdeChina)。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窑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化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它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由于其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自清代康熙以后,“孩儿红”渐渐失传,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清代以来,很多业内专家倾力研究,但均无法再现这一工艺。

“象牙白”由氧化焰烧成,白中泛微黄,色如象牙,极其温润,迎光照视,即使胎厚也能透明,焕发出烨烨宝气。胎釉坚实致密,其胎釉的技术工艺极力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在琳琅满目的瓷坛上独树一帜。

明朝时期因“天下共宝之”的瓷圣何朝宗的瓷观音等人物佛像和窑变瓷而将德化白瓷推向另一高峰。此套龙虎纹杯经《收藏盛世》进行鉴定,被鉴定为明末的艺术品,在德化窑中之窑变为佼佼者,窑变的不可捉摸注定了它的价值连城。(小侠、小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