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南宋官窑:一器难求的天价珍品

南宋官窑:一器难求的天价珍品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南宋的瓷器怎么鉴别

2021-04-02

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宋代官窑瓷器最早是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窑场中烧造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

传世极少为世所珍

对于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顾文荐在《负睻杂录》中曾提到“宣政间(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北宋大观年间,官窑瓷器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

关于南宋官窑的记载,南宋•叶寘《垣斋笔衡》:“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

北宋覆灭后,宋高宗赵构南渡,定都杭州。由于逃避战乱,很多北宋汝窑、官窑等北方窑口的工匠南迁,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亦随匠师转移到南方的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及其他窑口,而官窑瓷器也随之在南方开始进行烧制。当时为了区分,人们将北宋官窑称为“旧官”,南宋官窑称为“新官”。

1996年,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出土大量瓷片和窑具,包括碗、盏、盘、洗等20类、53型器物,使人看到了令人惊叹的南宋官窑瓷器。其中一件在制作陶器过程中所使用的“荡箍”令人振奋,上面清晰地写有“修内司官窑置庚子年”的字样。由此可以断定,杭州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以前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色取粉青为上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釉色时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南宋官窑青瓷釉色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我们也能从中一窥南宋官窑瓷器的特色。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厚釉薄胎”之说法。

纹取冰裂鳝血为上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格古要论》:“……有蟹爪纹,紫口铁足”,《遵生安笺》:“……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由此可见,南宋官窑器冰裂鳝血纹为绝佳之作。

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多为陈设器

南宋官窑器为皇家所用,器型极其严谨规范,不可越规,同时因宋人的审美追求,精致隽永的特色在南宋官窑瓷器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南宋官窑的造型丰富,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等。器型多仿自商周、秦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价值连城一件难求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大部分南宋官窑瓷器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或海外博物馆,算是博物馆级别的藏品,市场上流通极少。而现在能够确认“宋官”的完整器物,也是凤毛麟角,极其珍罕。

由于传世极少,南宋官窑瓷器历来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2015年,中国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元明或更早官釉贯耳尊以1,012,000港元的价格成交。据悉,北京中拍国际2016年春季拍卖会即将上拍两件海外回流的官窑瓷器精品,均为南宋官窑典型作品,引人瞩目。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雕瓷仿生:精品难求


在2012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件清代的黄灵岫雕瓷砚山(图1),估价50万至8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01.2万元。此作施铁褐色釉,釉色和造型皆仿天然灵璧石,惟妙惟肖。器表嶙峋,满布皴褶、纹路与凹坑,砚山高绝,兀立峥嵘,石势纵恣,又有险峻幽壑、贯通透洞穿凿于其中,于方寸之间收摄大化山水,意境高超,可谓巧夺天工矣。

雕瓷精品力作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旦出现必然受到藏家的激烈追捧。从目前拍卖市场的行情来看,最高价是在2001年诞生的。当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一件清乾隆雕瓷仿漆万花天球瓶(图2),成交价达到了1084.275万港元。这在当时已经算是一个天价了。它的珍贵之处在于高浮雕装饰富丽堂皇,工艺要求极高。为了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花瓣和叶片边缘处均纤薄如纸。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瓷胎太湿不易成型,太干不易雕刻,时间要求极其苛刻,只有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技师才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操作。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高浮雕使得胎体薄厚不均,极易出现窑裂现象,故在众多雕瓷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件十分完美的作品。这种烧造缺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常见的清代雕瓷工艺多为小件。在如此大器上采用高浮雕装饰,工艺要求十分严格,器物雕工近乎完美,足见技师的高超工艺,可谓乾隆朝雕瓷技术成熟时期难得的佳作。在瓷器的制式上,人们常说“大器难成”,这是因为在成型和烧造过程中,大型器由于自身和人为因素,都极有可能被损坏,成功率很低。而如此大件的高浮雕大罐的烧制更是难上加难。整件器物通身红釉,釉色纯正饱满,发色自然天成,达到了与漆器色相统一的色调,可见当时工艺之精妙。

清代,雕瓷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并诞生了许多名家,像陈国治便汲取了前人的雕塑精华,将文人的艺术精神融入创作之中,有别于普通工匠的雕瓷。在2012年的拍卖会上,一件陈国治作黄釉雕瓷山水人物大笔筒,成交价达到了69万元。笔筒作竹尊式,竹节横膜为底,厚壁宽足,口、足阴刻钉点,缀饰竹理。外壁深浮雕山水人物,内外满施黄色釉。题材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池上篇》的诗境。画面中,山势悠远诡谲,峰峦起伏莫测,有古松攀萝、垂柳摇曳、棕榈挺劲。间设荆篱老屋,仅设一桌二椅,篱外卧牛吠犬,老者杖藜携幼,船夫撑篙来访。一幅世外桃源的动人景致,正是陶渊明辞官退隐、构筑南山、安贫乐道的最佳写照。

南宋官窑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 址的两 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二、南宋官窑瓷的特点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 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 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三、 南宋官窑瓷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南宋官窑瓷器好在哪儿,为何成了传世珍品?


很多人喜爱南宋官窑,可以说它代表着八百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不过,它产量有限,传世极少。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

南宋官窑为何存世量极少呢?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时间的久远,宋代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瓷器又非常易碎。更重要的是,南宋官窑是宫廷用瓷,数量本身就十分稀少。

南宋官窑制瓷配方和生产工艺十分复杂,成品合格率仅有百分之一。平民百姓几乎与官窑瓷器绝缘。即便是民间出现官窑瓷器,也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拥有的,主人家多为皇亲贵族。

可以想见,拥有如此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南宋官窑瓷器,一旦出现在市场上,会引起人们怎样的重视。

除了物以稀为贵,南宋官窑值钱就在于很多人喜欢它,尤其是它的颜色和开片纹理。

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之分,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片为主。

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装饰,而是瓷器本身庄重典雅的自然美。它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南宋官窑概述


南宋官窑包括修内司官窑和郊下坛官窑。修内司官窑在前而郊坛下官窑在后。《宋史,高宗本纪》载,北宋亡于宣和末年(1126年)其间高宗转辗于扬州,常州,越州等地,至绍兴8年,(1138年)才定都临安,才安居下来。其间经过13年之久,(靖康元年至绍兴7年)。建炎3年(1129年)建修内司官窑,绍兴13年(1143年)建郊坛下窑。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云: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有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可惜的是修内司窑址至今未能找到,这好是官窑在废弃时作毁灭痕迹的证明。郊坛窑的窑址在杭州杭州市郊乌龟山一带,在20世纪初就被发现。发掘证明郊坛窑的器物分两类大类,一类为生活用瓷,一类为陈设瓷。1995年4月14 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金志伟,王玉的《修内司官窑今何在》一文,该文以文献和实物为依据,有力地证实了修内司官窑的存在和遗址所在地。作者据文献 记载的修内司窑所在地,杭州市内古通河南段通江桥西侧,拣得两块瓷片与故宫博物院藏物完全一致。于是可以认为南宋官窑包括修内司和郊坛下窑。修内司在前,郊坛窑在后。修内司器物精美,而郊坛下则较为粗劣。

简介

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移地于南方继续生产,开始于绍兴13年,却连续生产了130、140年的优质瓷,前后映辉,为中国奠下了制瓷王国的美名,千多年以来,被举世认为宋瓷是艺术性最高的时代。它通过细致纯熟的工艺,将流畅简练的造型和精光内蕴的釉色和谐统一在一起,代表着800年前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也是南宋时期发达的科技文化真实的写照。由于它产量有限,传世甚少,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瑰宝,闻名于世。而与南宋官窑的知名度不相适应是关于它近乎零星的史料记载,让今人觉得扑朔迷离、莫衷一是。因此,南宋官窑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一项令人瞩目的重要课题。

详述

南宋官窑,开始于绍兴13年。是由皇家自己投资,并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建立的制瓷窑场。宋朝以后的官窑,则是国家机构的官府投资建立的制瓷窑场。民窑,是百姓投资建立的窑场。官窑与民窑的根本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属性,而不是产品的形状和产品的归属对象。

官窑瓷器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这是完全意义的官窑瓷器;另一种是在官窑建立以前,由官方出具设计样式,规定质量标准和数量要求,并由宫廷太监专门监制、督造,在民窑中烧制好后,经过挑选,上品供应御用,中品供应宫廷用瓷和外交用瓷以及赏赐有功大臣,下品配发给地方官府作为公用。后者并非官窑中生产,所带“官窑”二字,与窑场的所有权不符。村夫认为,此类瓷器冠以“官用型瓷器”的名称比较准确一些。

另外,由民间自己设计烧制的精美瓷器被皇家所采用,只能叫做贡瓷,不能称为官窑瓷。其中,专门为皇帝烧制的瓷器叫贡御瓷器,而为宫廷陈设和皇室成员烧制的瓷器,就只能称为贡瓷,不应称为贡御瓷。 宋朝官窑遗留给后世的问题很多,比如“汝官窑”、“汴京官窑”和“郊坛官窑”的概念是否正确的问题,贡御汝窑烧造的时间是宋神宗时期还是宋徽宗时期的问题,南宋修内司建立的“新窑”和“旧窑”的关系问题,龙泉官用型黑胎青瓷是贡瓷还是仿官窑瓷的问题,《坦斋笔衡》中“故京遗制”的含义和“置窑于修内司”问题等等。

南宋的官窑都是由宫廷内务府的窑务机构主持创建、由窑务机构或者是修内司机构中的宦官进行监督管理的,它和明清时期派遣朝廷命官督造官窑瓷器是不同的。因此,宋朝的官窑,是特指皇家内宫出资派人建立的、具有皇家独立自建性质的制瓷窑场。

历史演变

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越州(今绍兴)、明州(今宁波)、处州(今丽水)、温州、婺州(今金华)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 "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 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 于修内司,造青器, 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 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 址的两 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特点

总述

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 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 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

纹层: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

色泽: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风格: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 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

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1989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鉴定方法

首先,窑器必须具有众所周知的“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前者是窑器的与众不同的裂纹,大纹为“铁线”,有的显蓝,大纹中套的小纹为“金丝”,有的不一定显金黄,大纹小纹合称为“面圾破”,它应当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后者是哥窑显露的较为特殊的胎色,但两者往往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瓷胎满釉器有“紫品”而无铁足。铁足应当是胎质本身的无釉颜色。铁足如是人为施加的一种黑色釉,其真伪值得怀疑,与《七修类稿续编》中记载的“其足皆铁色”相悖。

其次,窑器属青瓷系列,釉色为青釉,浓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等色,因窑变作用,釉色多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非人为主观意志所为。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少花纹,无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黄、浅灰等。釉面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蘸釉立烧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达4毫米。其烧造方法为裹足支钉烧或圈足垫饼烧,后者可明显见到所垫圆饼烧造的痕迹。 再次,窑器的底足也颇为特别,其圈足底边狭窄平整,非宽厚凹凸,足之内墙深长,足之外墙浅短,难以用手指提拿起来。

最后,就是窑器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即所谓“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显然,“攒珠”指的是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但孙老说得比较笼统,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气泡比攒珠的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窑器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釉色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黑蓝纹、鱼子纹、浅黄纹、鳝鱼纹;以纹形而称之有梅花纹、细碎纹、纲形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炉、瓶、盘、罐、洗、碗为常见。但窑器窑址仍未确认,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悬案之一。

收藏及研究价值

南宋覆灭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现传世珍品不足百件,且多散落在世界各地。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 、釉色、胎质和艺术水准均达到中国古瓷器巅峰,尤其是器物表面釉层的开片纹理、制作工艺与审美蕴含堪称登峰造极。在1989年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为11厘米的南宋官窑葵瓣洗以2500万元港币成交,创了当时中国瓷器拍卖之最。而这次展出的三足洗,直径为16厘米,而且底部有铭文,价值还要更高。据专家估计,其价值可达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贯耳瓶。这件粉青釉贯耳瓶是仿造青铜器造型烧制而成的,它腹部浑厚,圆如苹果形,颈部有对称管状双耳,名曰贯耳,出戟。贯耳瓶是瓷瓶耳的式样之一,器身呈贯通的管状,竖向附于瓶的直颈两侧,这种造型多见于宋代官窑,龙泉窑和哥窑产品中。通体施有粉青釉,胎薄釉厚,釉上冰裂片,稀疏自然,紫口铁足。此件贯耳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扑扑,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又因之器形之大,是同器类中不为多见的,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一件南宋官窑粉青釉尊。此尊造型大器,饱满自然,通体施釉,釉色粉青,釉层肥厚,玉质感强烈,粉釉色一流,表面细研紧致,且色泽翠丽晶莹,胎体厚重,胎釉结合紧密,是不可多得的官窑器物,其价值不可估量。

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配方、原料、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 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 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画、刻、堆塑、浮雕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1987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葵口碗、果盘等19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1987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郎窑红|青花易得 郎红难求


青花易得 郎红难求。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因其于十八世纪始

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

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

郎窑红的美 ,是明眼可观的,澄澈如镜,盈润如玉

赤红如血,清若琉璃,称 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

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亮泽,得以流传的郎红均是稀世之珍。

殷妍血色染清池,淡如朝霞欲上时。

乾隆尤其痴迷那一抹殷红艳丽深沉的郎窑红,还特地题了一首诗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尽翻嗤画是空

数典宣窑斯最古 谁知皇祜德尤崇

--乾隆御题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

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

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

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

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

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

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

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

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

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惟有郎窑红才能出来这种效果 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

碧幕霞绡一缕红

红紫一齐开了

雨裛红蕖冉冉香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

郎窑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

在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还原焰中烧成

深者殷红, 浓者墨黑,重者暗褐 ,浅者粉红

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

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

郎红入窑千件均为孤品,故民间有云,家有郎红 吃穿不愁。

天价频出 为何却“生意难做”?


景德镇艺术大师钟莲生“汉宫秋月”釉上彩瓷板以1242万元创下画家个人拍场新纪录,李菊生“巫山瑶姬”高温颜色釉瓷板和李小聪“赤壁怀古”粉彩瓷板均以345万元紧随其后,白磊“秋趣”釉里红高温色釉箭筒以207万元易主……在刚刚落幕的中国嘉德春拍上,工艺美术大师钟莲生、李菊生、李小聪、白磊的作品最高拍卖纪录相继诞生。

然而,艺术盛世的背后,却隐藏市场的疑问:大师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天价频出,市场商家却称“生意难做”,是否仅是表面繁荣?高温颜色釉这种新的陶瓷工艺“当道”,而传统工艺似乎难出天价,市场是厚古薄今还是厚今薄古?现代陶瓷工艺的创新是空前发达,还是遭遇瓶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亲临景德镇并分别专访了九位在艺术造诣上各领风骚的国家级大师。

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

市场是繁荣还是冷淡?记者近日走访景德镇多个专业市场,并专访了九名国家级大师和近十名中青年大师,发现部分商家表示市场相比之前转淡。一名商家告诉记者:“现在一个月的总成交额只是以前的1/5~1/4。”然而,在众多艺术家的工作室,记者却发现,大多数艺术家手上少有“存货”,代理机构前来“拿货”顶多只能“搜刮”到两三件,一般要提前2~3个月预定。一位国家级大师告诉记者:“8月份我在广州有个展览,现在开始潜心创作,尽量争取能出4~5件精品。”

业内人士解释称,陶瓷市场确实整体转淡,但主要集中在普通作品和产品上,而艺术家的作品依然备受追捧。这种市场经济带来的繁荣,更促使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艺术家到景德镇来创作和经营。据了解,目前景德镇有1万余个外地画家,他们的工作室分布在各个专业街区和市场中,还有专门聚集了外国艺术家的艺术区。“可以说现代景德镇的产业规模和参与的人数达到历史高峰,重现历史上的‘工匠八方来、器从天下走’。大家都想对这块金字招牌善加利用,就是因为这里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

大师观点:

“粉彩今不如昔是因为毛笔和颜料”

记者:有人认为,当代处于市场空前兴盛、工艺却走下坡路的状况?

李菊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温颜色釉第一人):景德镇现在的繁荣是空前的。因为市场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政治经济形势都促进了陶瓷行业的全面开花。在这个背景下,工匠也好,艺术家也好,都愿意在各自的领域里绞尽脑汁,去创造发明和发现新事物。

郭文连(教授、粉彩婴戏图代表人物):从繁荣程度看,如今的确实达到历史最高峰,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是不可否定,清三代才是景德镇的制瓷最高峰,其工艺水平在今天也难以达到。譬如以前的御用瓷都是万里挑一,画工都是全国最好的,现在可做不到。比如康熙五彩,虽然现今也有工艺师专攻五彩,但总体效果并不太好,有的甚至不伦不类。

王锡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陶瓷泰斗):现代的景德镇工艺,有的的确还赶不上原来的水平,比如粉彩。原因一是笔的问题。现在画瓷器的毛笔,从原材料到手工都不如以往,粗制滥造的居多。其二是颜料的变化。自旧时的颜料工厂解散为小作坊后,市场上的粉彩颜色大不如前。第三是工匠不同。以前的艺人非常认真,而且传统工艺的基础很扎实,现在很少有艺术家能够超过。

创新陶瓷工艺是否得到市场认可?

记者:最近在拍卖市场中拍出天价的主要就是高温颜色釉。这种创新的陶瓷工艺是否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

余勐(教授、高温颜色釉代表人物):高温颜色釉近五年来开始流行,最大的突破是把颜色釉当做彩料来绘画。目前常见的高温颜色釉有两种,一种是在胚体上浇颜色釉烧制产生窑变,一种是在釉下用颜色釉绘画后烧制产生窑变。

收藏者喜欢高温颜色釉,一是很多艺术效果只有窑变才能表现;二是因为这种作品的效果在烧制前难以预知,即使是完全同样的材料、工序和画面,烧制而成的效果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种高温颜色釉和其他工艺如粉彩、青花等结合起来,并称为“综合装饰”。

郭文连:目前景德镇所有陶瓷工艺中,发展得最快的就是综合装饰,高温颜色釉的应用水平更达到历史高峰。景德镇的颜色釉是最好的,很活但又很含蓄,非常具有艺术情调。

熊钢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写意鸡代表人物):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的装饰手法。当代的综合装饰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过去的装饰手法都比较单一,而现在各种颜色釉和陶器材料都被用在同一件作品上,证明现在的艺术家思想已得到解放,没有什么界限。艺术家对于工具的运用也达到空前的多样化。这是一种进步。

“古瓷拍出天价是因为心态”

记者:当代是否存在厚今薄古的问题?

李菊生:艺术品市场中主流的观念还是厚古薄今。为什么古代的艺术品价格就一定高?为什么《鬼谷子下山》就能拍出2.3亿元?这是购买心态的问题。并非古代的艺术品一定超越当代艺术品,而是人们对历史时空和古人有顶礼膜拜的心态。因为再多的金钱也换不了时空,文物承载的历史无法复制。但是不要忘记了,时代永远滞后于先行者。

郭文连:目前外界对景德镇的评价之一还是创新不够多。确实有部分艺术家是这样的。他们受市场经济影响,看市场什么好卖就画什么,一窝蜂跟上去。还有的没有什么创作能力,只临摹别人的东西,照搬资料。

周国桢(教授、瓷雕代表人物):现在的艺术家中存在两种走极端的观念,一种是死守传统不放,固执难变,一种是盲目崇拜西方艺术。特别有一些年轻人学院派特别崇拜西方的现代艺术,追求“什么也不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死守传统不放不对,盲目崇拜西方也不对。艺术家要找到民族的语言,似与不似,像它又不像它,不能完全像也不能完全不像。“太似为媚俗,太不似为欺世。”这符合中国人追求的中庸之道。

艺术创新是否要“不择手段”?

记者:艺术创新是不是要“不择手段”?您对陶瓷业内近期争论的“陶瓷艺术要走向纯艺术”怎么看?

何柄钦(教授、综合装饰代表人物):艺术创新当然要“不择手段”。1700多年来,中国瓷器的制作始终围绕着实用性,越做越灵巧,也越薄越玲珑剔透,当今的景德镇依然受中国传统影响,不同于外国突出的装饰理念。陶瓷艺术应该有多样性,有其精密性,也有雄浑粗犷不平滑的机理,还有多种化学材料结合产生的色彩。创新的路很艰难。

熊钢如:艺术创新的手段之一是陶瓷科技,近年确实出现很大的进步。譬如陶瓷的烧制方法,就从烧柴,发展到烧煤,然后是烧油,现在是烧气。以青花釉里红为例,烧制难以控制,可以说完全靠运气。你看我满屋的这些釉里红,以前的工艺师一辈子可能都烧不出这么多;现在一家烧制的釉里红,几乎可以等于以前整个景德镇烧制的总和。

陆涛(教授、青花世家传承人):不同的工艺手段之间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不应分高低贵贱。只是说艺术家能否将工艺手段运用得更好,为艺术服务。工艺手段应为内容服务,而不是内容为工艺服务。

最近业内有人提出,到底算不算工艺美术,能不能算纯艺术?陶瓷艺术应该跟中国书画挂钩,走向纯艺术。而所谓纯艺术就是主要看作者的艺术造诣而不强调材质和载体。

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宜兴紫砂经久不衰的原因何在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在不少传统民间工艺日趋低迷萎缩、面临后继乏人的今天,宜兴紫砂却一派兴旺,从业人员众多,精品佳作迭出,价格不断飙升。名人名作一壶难求,原因何在?

一、宜兴紫砂以传统为根,在创新中求变

宜兴紫砂工艺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宜兴紫砂能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很多工艺美术大师既是传统的坚定守望者,又是敢于创新的探索者。例如先后受业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等多位名艺人的汪寅仙大师,博采众长,光、花器兼擅,尤其在花货艺术上,勇于创新,从形、神、态、气、韵、精、功等方面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吕尧臣大师强调“临摹要过渡到创新”、“功夫在壶外”,发展了“绞泥”手法,赢得了“壶艺魔术师”的称号;鲍志强大师忠于传统,师古而不泥古,锐意创新,破旧而重传承;周桂珍大师既守绳墨,忠于传统,尽显扎实制壶功夫,又能冲破常规,独辟蹊径,形成清新之风。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宜兴紫砂是在大师们的引领下,坚持在传统中发展,使得紫砂工艺经久不衰。

二、宜兴紫砂以文化为魂,注重文人合作

纵观紫砂的历史,不同时代都有文化人参与介入,故有“文人壶”之称。《阳羡砂壶图考》云:“文人胜事,偶尔寄兴,旁及壶艺,代有其人。”可以说紫砂要提高,需要文化内涵的充实,因此也就离不开文化人的参与。从古至今,文人学者以全新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陶瓷学识,与大师的鬼斧神工相结合,创作出一件件传世之作,绽开了永不凋谢的砂艺之花,其中高庄与顾景舟联手制作《提璧茶具》;张守智与汪寅仙合作《曲壶》;冯其庸与周桂珍合作《曼生提梁壶》等广为流传。进入新时代以来,宜兴的紫砂工艺大师,通过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他们的作品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之美。例如谭泉海大师的陶刻强调“书魂画魄刀骨肉”,作品《百寿瓶》、《历代文化陶屏》等,集文学、书画、金石于一体,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是难得的收藏品。

继承传统,坚持创新精神,注重人文之美的宜兴紫砂是一份神秘的领悟,是一种灵魂的寄托,包容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蕴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艺术馨香必将远播世界。

陶瓷知识: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是指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总称。系专为皇宫烧制宫廷用疵的御窑厂。一般官僚和庶民无权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即使在南宋当时也是为世所珍。为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产品不加刻花彩绘,釉质肥润,色以粉青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质感为最高目标。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烧是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的特点,所以,薄胎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

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还具有以前官窑瓷器所没有的特征:其一为紫口铁足,因胎色较深,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紫色,器足刮釉处露出铁黑色的胎骨,故称之。其二为开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绣疏郎,袅若游丝,沉静蕴籍,别有情趣,使人赏心悦目,由衷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南宋官窑是指修内司窑和郊坛下窑的总称。系专为皇宫烧制宫廷用疵的御窑厂。一般官僚和庶民无权使用,因而制品不惜工本。制作工艺极为精细,即使在南宋当时也是为世所珍。为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我国瓷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世界碎纹艺术釉瓷的鼻祖。南宋官窑以澄泥为范,产品不加刻花彩绘,釉质肥润,色以粉青为尚,以追求釉色的自然美和如玉的质感为最高目标。多次施釉和多次釉烧是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的特点,所以,薄胎厚釉是产生玉质感的主要原因。薄胎厚釉的南宋官窑还具有以前官窑瓷器所没有的特征:其一为紫口铁足,因胎色较深,器物口沿釉薄处微显紫色,器足刮釉处露出铁黑色的胎骨,故称之。其二为开片,纹理大小,疏密不一,富有层次,冰裂突出,纤绣疏郎,袅若游丝,沉静蕴籍,别有情趣,使人赏心悦目,由衷感叹官窑之高贵精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南宋官窑:一器难求的天价珍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南宋官窑:一器难求的天价珍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南宋官窑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