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地暖瓷砖 > 导航 >

109件“科学鉴定”古陶瓷深港两地巡展后开槌

109件“科学鉴定”古陶瓷深港两地巡展后开槌

地暖瓷砖 瓷砖地暖 瓷砖开孔器

2021-04-03

地暖瓷砖。

深港两地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驻足观看展览

香港向来被国内收藏爱好者喻为“国际收藏拍卖风向标”,除了苏富比、佳士得等品牌大拍之外,近年,号称专注于对古董珍稀进行科学鉴定的“皇廷拍卖”,亦以新颖之姿进入藏家们的视野。而在5月即将吹起又一轮春拍风之时,5月28日下午,“皇廷2017春季拍卖会”全国巡展最后一站在深圳、香港同时展开,109件高端拍品亮相,为深港两地市民和收藏爱好者带来一场尊享交流的艺术盛宴。

南宋龙泉冰裂纹出戟尊、清雍正青花山石桃花纹橄榄瓶、清乾隆粉彩青花开光花鸟纹描金茶壶……这次展览除了汝、官、哥、钧、定中国五大名窑及清代宫廷明贵清花粉彩稀有品种外,还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精品瓷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春拍还特别推出古代玉器珍品,包括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等时期的精美玉器,汉代的鸟形杖首,西周兽面玉佩,汉代玉熊摆件,战国玉手镯,汉代乐俑,商代玉虎等受到古陶瓷爱好者的追捧。

据皇朝遗珍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港龙介绍,这次是5月6日,在北京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无损检测古陶瓷断代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协议后,全国巡展的最后一站,去年11月28日,经皇朝遗珍实验室鉴定的南宋修内司官窑海棠瓶在香港拍出8000万港币天价后,这次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是把过去研究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搬到一个国家级的实验室,是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一定会把古陶瓷鉴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高深莫测到最终走向大众。

李港龙说,这次巡展的所有古陶瓷均通过皇朝遗珍实验室羟基无损检测技术进行过断代。

专家介绍说,陶瓷原料中所含的羟基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会全部从器物中脱除,瓷器一旦烧制成功基本就不含羟基,在此后的长期保存过程中,经过跟空气中的水分子慢慢结合,陶瓷釉面又重新含有羟基,只要是保存时间超过100年的古陶瓷,现有仪器的灵敏度就足以检测出其表面的羟基,且其强度与陶瓷烧造出窑时间大致成正比关系,从而可以根据羟基的有无和强度的高低判定瓷器的新老和年代,这就是羟基检测的简单原理。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不少古陶瓷收藏爱好者现场用手持式显微镜等现代科学手段进行鉴定,李港龙告诉记者,仪器和实验室是为了给鉴定提供数据支持,“X荧光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分别可以从釉面元素分布情况和羟基元素来进行检测和判定”。专家可以根据数据对比和经验分析,给出古陶瓷的年代、真伪参考报告。

李港龙同时补充道,科学鉴定和专家眼学是双轨并行、互补长短的,科学鉴定是鉴定大概年份,但对一个瓷器的窑口、艺术风格、稀缺性还是需要专家意见。WWW.Taoci52.coM

据了解,此次深港两地巡展后,这些古陶瓷5月30日下午2点在香港半岛酒店进行拍卖。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开片原理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


古陶瓷釉面开片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掌握开片的形成原理和各种陶瓷开片特点,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关开片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陶瓷釉面的裂纹。根据开片形状的不同特点,开片有着不同的称呼。小片细碎的称“鱼子纹”,大片稀疏的称“蟹爪纹”,开片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

一、 开片形成的原因

开片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按其特点可分两类。一种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者人为有意制作的开片,这类开片一般形成时间较短,较有规则性。古代的哥窑、官窑、明清仿哥釉瓷器以及现在新仿瓷器的开片即属于此类。这种开片是由于瓷器的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烧成冷却过程中产生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另外,有的研究者认为,瓷器在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到分子的排列,可能也是开片形成的原因之一。瓷器开片本来是瓷器烧制中的一种缺陷,但是当人们掌握了开片形成的原理和规律以后,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把它变成了一种特殊的装饰。开片釉,就是利用釉层与坯体冷热收缩率的不同来使釉层开裂,制造出各种纹路优美的裂纹。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浆胎瓷器,用精细的泥浆制成的坯胎,由于胎体的粘性较弱,烧出的瓷器更容易形成开片。这种开片形似龟裂,开裂都在胎骨里面,开片的大小可以使用不同的釉料来实现。

另一种开片,是器物经历时间的洗礼,由于热胀冷缩和自然老化等原因形成的,这种开片称为自然开片。陶瓷的釉如果经过较长的岁月,它的弹性自然会变小,因而很容易发生裂纹。同时,在夏热冬寒的季节交替过程中,器物表面会发生伸缩变化,由于釉面和胎体的膨胀系数不同,器物表面也会产生开片现象。一件器物的开片与釉的成分、胎釉的结合紧密程度、烧成的火候,以及器物的保存环境有关。器物的开片形态差别很大,有的器物开片比较明显,有的则不明显,不能一概而论。有经过几年、几十年乃至几百年仍不断发生龟裂的,也有的器物不开片。相对明清瓷器而言,高古瓷器有开片是较普遍的现象。掌握自然开片的特点,是鉴定陶瓷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这种开片不是短期间内所能形成的,在鉴定陶瓷器的新旧时,这一点具有特别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 自然开片与新仿器物开片的比较

自然开片,形成时间长,是多次不连续形成的,一般十分自然,无规律可循,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感。自然开片往往大小分布无规律,有的器物的开片若隐若现,一般大开片中夹杂着小开片,大线条与小线条交错,有深浅粗细不同的层次感。有的开片里有沁色,沁色也有深浅层次的不同。

新仿器物的开片,形成时间短,往往是一次形成的。这种开片大多呈方格状或网状,有的太过于规则,有的又太杂乱,无深浅的层次感,缺少力度感和自然的美感。新仿器物的开片,有时也能人为做出沁色,但沁色往往深浅层次较一致。总体而言,新仿器物的开片让人感觉不自然。

三、 各种瓷器的开片特点

早期青瓷的开片,一般细密均匀,大小交织,纵横交错,无规律,无主次线条的区分,层次感较弱。这种开片的特点,与当时釉的玻璃质成分有关。

唐三彩的开片,一般细密如羽毛状或称蝇翅状,分布于器物全体。原因在于,以硅酸铅为主要成分的三彩釉,在经过很长的一段时期以后,由于釉质变化,最后会形成无数细小裂纹充满全体。而新仿制的唐三彩,由于釉质尚未发生变化,所以缺少真唐三彩那样的蝇翅状小开片,即使有开片,一般都是呈网格状的规则开片。所以,鉴定唐三彩,仅需通过对其表面开片的观察,即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值得说明的是,现在的一些唐三彩仿品,有的也能精心做出细密的开片,在鉴定时需要特别小心。

宋元影青瓷器的开片,一般以纵向开片为主,有的开片内有浸色,由于釉质较好,一般难以形成纵横交错的细密开片。新仿影青瓷的开片一般成网格状,线条无主次粗细之分。

哥釉瓷器的开片,以一次性开片为主,同时也有后生的多次不连续开片,往往会有两种开片夹杂的层次感或大小相间的特点。一般来说,后生开片较少、较细。现代新仿哥釉瓷器的“金丝铁线”,是在仿制瓷器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待器物冷却后,再用染色的方法做出所谓金丝铁线。哥釉瓷器开片的鉴定,一般比其他瓷器的鉴定难度要大一些,需要仔细观察开片的浸色、器物的磨损使用痕迹等其他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钧窑瓷器的开片一般大块较多,力度感较强,细小开片不多见(火候不够的生烧器物例外),釉面一般有较大的稀疏气泡。

青花瓷器一般不开片,但是从元代到明代中期的青花瓷器,由于烧成火候的原因,部分器物上的开片却较明显。这些青花瓷器的开片,一般是以纵向开片为主,交叉一些较短的横向开片,纵向开片一般是从器物的腹部拉到器物的底足。

明清单色釉瓷器的开片一般都不明显。观看这类器物的开片,需要对着釉面哈气,然后转换角度进行观察。因为开片的线条散水快慢与周围不同,在雾气散去的过程中,能够看到隐约的开片。这时可以通过观察开片的形态,结合开片的规律特点鉴定陶瓷的真伪。

四、 开片规律的学习和应用

学习和认识开片,要从真器的开片入手进行观察(没有整器,瓷片亦可),熟悉认识不同窑口陶瓷的开片特点,对于断真伪,甚至断窑口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开片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具体而微的细节不可言传,只能在感性和实践中具体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些开片特征不明显或无开片的器物,一般不宜采用开片原理进行鉴定。开片在古陶瓷鉴定中一般是作为一个参考依据,如能熟练掌握,有时也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开片原理可以用于鉴定器物的真伪,但是对于器物断代的参考作用却较小。

高古瓷的古瓷痕迹科学鉴定法介绍


高古瓷种类很多,人们习惯上将明清以前的瓷器列为高古瓷,中国各朝各代出产瓷器都带各自的特点。如今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仿制技术也在不断上升,仿制品的仿真程度不断提高,在收藏高古瓷的过程中,该如何判断一款瓷器是否为高古瓷呢?

古代瓷器的鉴别一定要以历史痕迹作依据,提取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一些重要的“窑口”瓷器,每个瓷器都对应着一个“窑口”的统一痕迹,在大自然的磨练下所发生的自然变化,古代痕迹标本变态特征:从古代釉里产生平面连接气泡痕迹,再到现代表面密集立体连接气泡痕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从唐代釉里痕迹釉变到现代釉面没有痕迹特征;从古代釉里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不腐蚀宋代官窑,又到古代釉里不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容易被腐蚀宋代民窑。加入玛瑙和贵重金属使瓷器这釉面温润如玉,现代仿古代瓷器没有温润如玉的感觉,这些都是鉴定古代瓷器痕迹的科学理论基础。

瓷器上的釉面就和人皮肤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加皮肤上产生老年雀斑,不可能是年轻人一样的皮肤。发现古代气泡痕迹也是遵循着它故有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从明亮的圆气泡变成浑浊的气泡痕迹;再从浑浊的圆气泡变成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不规则形态变成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痕迹;再从有颜色的不规则形态变成另外的物质产生釉变痕迹,没有痕迹变态不能成为宋代瓷器 。经过千年左右的气泡变化全部过程,应用这样痕迹变化过程就完全可以准确的鉴定瓷器年代,观察到瓷器痕迹变化发生在那个过程,可以提取古代瓷器痕迹标本,作为今后鉴定其它瓷器的方法。

60倍显微镜可以随时带在身上看痕迹,就可以自己鉴定看见瓷器。按照一比一比例大小形态仿制古代瓷器是容易做到的,但是,要按照一比六十比例缩小仿制古代瓷器釉面气泡是任何高科技模仿烧制不出来的,这就为我们科学鉴定古代瓷器建立了理论基础。对比下例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和现代仿汝窑瓷器痕迹标本就一目了然:

北宋汝窑瓷器痕迹标本,都是在平面上产生大中小气泡痕迹,气泡痕迹之间有一定距离,显微放大镜观察到北宋汝窑瓷器“柴火烧窑”气泡变混痕迹、气泡变形痕迹、气泡变色痕迹、破损气泡痕迹、死亡气泡痕迹,一目了然,非常容易鉴定。

宋代均窑天青釉加入玛瑙和汝窑气泡相同釉面不腐蚀的痕迹。

宋代均窑气泡破损产生次生物加入少量玛瑙釉面有部分被腐蚀痕迹

现代仿宋代汝窑瓷器气泡痕迹标本:都是在立体上产生相同的气泡痕迹,显微放大镜观察到现代模仿古代“气火烧窑”的人造气泡痕迹,气泡透明现象,气泡不变混痕迹。气泡之间连接紧密没有一定距离,密密麻麻紧密的大小相同气泡痕迹,层层堆积的大小气泡痕迹。

现代仿宋代汝窑瓷器古瓷痕迹痕迹标本:微放大镜观察瓷器,在平面上没有看到气泡痕迹不,更看不到大中小气泡痕迹,表面坑坑洼洼。

元青花痕迹官窑微观痕迹标本

元代后期釉里放大60倍可以看到绿朦釉水是鉴定明宣德时期重要根据

清乾隆官窑青花微观痕迹标本

宋代龙泉窑(弟窑)瓷器微观痕迹标本

现代瓷器微观痕迹标本

现代瓷器釉面无气泡

从高古瓷器痕迹标本看到唐代釉变黄色次生物到宋代痕迹变态,痕迹变质只有在宋代以前才能有的现象。宋代气泡痕迹变混的程度比元代气泡痕迹变混的更浑浊,以及元、明、清的气泡变态,每个时代的气泡痕迹变态都是不一样的。元代还可以看到气泡痕迹变混、气泡痕迹不透明现象,气泡痕迹变色现象。到了明代前期永宣看到气泡痕迹变混、气泡痕迹变色现象,等到明后期、清代时期气泡痕迹就不太浑浊形态,形成半透明状态,不存在气泡痕迹变色现象。到民国瓷器和现代瓷器烧制的所有瓷器釉面气泡痕迹就基本保持一样,变成了完全透明状态,气泡痕迹大小相等,密密麻麻小点点或者没有气泡痕迹的特征。现代瓷器都有一个同样的气泡标本,都是电烧制的瓷器,过去古代的胎土已经不存在了,无论仿古代什么瓷器,釉面气泡痕迹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一下就可以鉴定出是古代瓷器,这是和现代瓷器气泡痕迹最大区别。现代仿古代瓷器最多,大部分市场上都是仿古代瓷器。所以,用其它方法鉴定古代瓷器都是个人主观意识,找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律,专家也经常鉴定错误,容易走眼。了解古代痕迹标本现是我们鉴定代瓷器的重要依据。

古代瓷器痕迹和现代瓷器痕迹完全不一样,仔细观察这些微妙的痕迹,从开始透明形态变成不透明形态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从无颜色状态变成有颜色状态都需要上百年时间。每一次气泡痕迹变态都是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变化,这些时代特征明显,就是我们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

鉴定瓷器的基本规律是按照大自然的变化过程,每个都有固有的统一痕迹形态,相同的“窑口”一定会产生一样的痕迹形态,就好比明宣德青花烧制的青花瓷器一定是相同的痕迹形态,这就是最可靠鉴定瓷器的科学理论根据,没有明宣德相同的青花痕迹变态特征就不是明宣德青花。更是迄今为止,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仿制明宣德痕迹标本,只有历史与自然的伟大力量才会产生这样的痕迹形态的现象。现代瓷器造假最多,无论怎样造假,用显微镜放大60倍鉴定古代瓷器和现代瓷器,赝品仿的再好也仿不了古代瓷器的痕迹,微观鉴定瓷器最科学。

景德镇瓷器太原被砸案告破 两地省市领导高度关注


惊动太原、景德镇两地的“12.3”瓷器被砸案件瓷器被砸案件今天告破。太原市公安局11日连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在掌握大量证据的基础上,12月10日晚,太原市公安局抽调刑侦支队、防暴支队和迎泽分局警力100余名,对李雁鸣等16名犯罪嫌疑人进行了集中抓捕。

12月3日凌晨2时许,太原市公安局接群众报警称,铜锣湾广场停车场陶瓷卖场发生打架事件,展出的部分瓷器被砸,造成重大损失。接警后,值班民警在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工作的同时,迅速向上级领导汇报了案情。此案性质恶劣,危害严重,群众反响强烈,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市委书记申维辰等省市领导多次过问此案。景德镇方面也对此事高度重视,由市政府秘书长带队一行3人前来处理此事。太原市公安局为此成立专案组,副局长张金维亲自主持召开专案工作会,全力攻坚。

经过几昼夜的连续奋战,现已初步查明,10月24日,以江西景德镇人向斌为代表的69户景德镇瓷器经营户,与负责铜锣湾广场物业管理的山西金宝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约定于11月6日至26日在铜锣湾广场家世界停车场东半场举行瓷器展销会,费用为3万元。同时约定,展销期满后,展销方于11月28日20时前全部撤离场地,如需延期须提前三天提出申请,未按规定期限撤离,每日加收1200元场地费。但合同期满后,展销方在未得到金宝地物业有限管理公司同意延期的情况下,继续营业。经协商,双方约定展销方于12月2日早8时撤离场地,但期限届满,展销方仍未撤离。

12月3日凌晨2时15分许,金宝地物业公司保安部经理苏永刚(男,太原市人,在逃)指使该公司保安主管李雁鸣(男,26岁,河南省渑池县人)、翟志联(男,27岁,平定县张庄镇人,在逃),纠集该公司和下属的宝地国际俱乐部(简称“百度明珠”)保安三十余人,手持棍棒、镐把,分成两组,分别从西南角、东北角冲入铜锣湾广场停车场陶瓷卖场,将卖场内70个摊位的385件瓷器砸烂,并打伤两名值班人员。据犯罪嫌疑人交代,苏永刚还指使公司保安于12月1日盗窃卖场内瓷器20件;12月2日抢劫场内瓷器272件。目前,涉案的16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刑法》第275条,以毁损财物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对其他涉案成员正在全力追捕。

此案之所以引起山西省、太原市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因为该案对当地投资环境形象影响恶劣。新闻发布会上,太原市公安局副局长张金维传达太原市主要领导意见时说:“在今年是山西省“招商引资年”,太原市作为内陆开放城市和山西省会城市,“12、3”案件的发生,对于全市乃至全省投资环境、发展环境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有关被砸瓷器的赔偿问题是坊间关注的焦点。据事发次日媒体报道,有经销商称损失多达千万元。但警方公布的资料显示:“据经销商报案称,被盗抢和被砸瓷器造成经济损失总计280余万元。”据了解,专案组于12月11日中午召开了专门会议,已经将做好被盗抢和砸坏的瓷器价格评估工作,和搜查追赃、追回被盗抢瓷器,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北京香港两地举办汪派粉彩山水瓷绘艺术展


以汪野亭及汪派传人汪平孙为代表近代瓷绘粉彩山水驰名中外,越来越得到收藏家的赏识。6月29日,京城怿瓷楼与香港两地将同时举办汪平孙粉彩山水瓷绘艺术展。

汪平孙为汪野亭之子,现已近耄耋之年,自幼便受祖父和父亲的熏陶,在粉彩瓷绘方面有极深厚的功底,其早年又毕业于南昌大学中文系,因此积累了中国文学的诗、书、画底蕴,在他的作品上不但保留了汪派粉彩山水的风格和技法,而且更加重了画面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在这次展览中,他的两件粉彩山水赏壶极其精致,满画工山水,点缀汪老书法、亭台人物、山川流水,小中见大堪称收藏把玩之精品。

据了解,此次展览还推出了汪沁、汪学媛、江葆华、黄俊作品共计20多件,同时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朱丹忱的陶瓷书法精品、黄晓红的青花分水瓷板也第一次亮相。京城怿瓷楼会聚景德镇部分中青年陶瓷艺术家精品长年展示,为爱好者和收藏家欣赏、收藏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香港拍卖行将携古陶瓷北上巡展


香港“皇廷拍卖”20日发布消息称,由于看好内地艺术品收藏市场前景,一批来自内地及香港等地藏家的珍稀古陶瓷及古代玉器珍品,5月初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进行巡展。

据介绍,“皇廷拍卖”在内地举行巡展的目的,是希望让更多的内地艺术收藏家对藏品有所了解。该批藏品定于5月30日在香港举行春季拍卖会。

清乾隆粉彩青花开光花鸟纹描金茶壶

南宋龙泉冰裂纹出戟尊、元青花海马纹缠枝牡丹大罐、清雍正青花山石桃花纹橄榄瓶、清乾隆粉彩青花开光花鸟纹描金茶壶……该批藏品有唐、宋、元、明、清、民国和“汝、官、哥、钧、定”古代五大名窑的稀有品种,将让古陶瓷爱好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典雅之美。藏品主要来自内地、香港等多个地区的藏家。

应部分收藏家的要求,此次拍卖会还将推出古代玉器珍品,包括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等时期的精美玉器,包括汉代鸟形杖首、西周兽面玉佩、汉代玉熊摆件、战国玉手镯、汉代乐俑、商代玉虎等。

据介绍,参与拍卖的所有藏品都通过拉曼光谱仪和EDX荧光光谱仪无损检测,再由专家鉴赏甄选,确保每件拍品的真实身份。

清乾隆广彩《引泉煮茶》通花碟

“皇廷拍卖”负责人表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已与皇朝遗珍古陶瓷实验室有限公司达成技术开发协议,共同研究古陶瓷羟基测量技术,相关技术将进一步支持“皇廷拍卖”对藏品的鉴定。(完)

古瓷器鉴定科学有效的简便方法是什么


古瓷器鉴定科学有效的简便方法是什么?当前,古瓷器成为众多藏家的必藏品。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对古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所以,要通过古瓷器鉴定辨别真伪。那么,古瓷器鉴定科学有效的简便方法是什么呢?

将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则几分钟,多则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释放大小气泡,则千万个小气泡布满器身,这是千年以上古瓷无疑,有的还有淡淡的棉絮飘逸。(凡近现代瓷器均无此现象)这是因为古瓷经千年岁月胎釉已经老化生成许多空隙,这些空隙是当年柴窑逐渐加温形成的细微裂隙,裂隙中充满了空气;也是古瓷胎釉疏松,时间长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气泡内空,岁月更替充满了空气。水灌后水分将空气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万万的细小气泡。近现代的瓷器用煤或气燃烧,升温快,气体排出也快,胎釉实坚,所以胎釉中没有裂隙。经多次多标本实验,300年之内的瓷器即使在水中浸泡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气泡排出。这种方法胜过所有专家的“眼力”,如有老瓷器,不用花钱求人,自己鉴定即可,这是古瓷器鉴定科学有效的方法。

陶瓷文化:古瓷鉴定新招:传统鉴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传统鉴定文物的方法利与弊:

在长期的实践中,鉴中国古陶瓷的传统方法,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存在失误。

1、有利因素:近百年来,人们通常是以传统的“目鉴”来判定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年代和窑口。这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排比鉴定方法。是鉴定者通过对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胎体、款识、釉面、烧造方法等进行仔细观察后,对古陶瓷的装烧方法所遗留的历史痕迹进行分类比较,对古陶瓷的彩绘用料及装饰方法进行技术性分析,对彩绘图案纹饰进行艺术性对比研究,经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验证考据,考察中国古陶瓷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结合各类考古出土资料,而做出的鉴定结论。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广泛运用于鉴定实践中。人们在鉴定过程中,经大脑积累和辩别,成为具有可行性的鉴定方法,无疑形成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2、不利因素:由于各个鉴定者对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在鉴定某件器物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需要作出某件器物结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误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分歧意见。这是传统鉴定方法受鉴定者主观意识局限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件器物,经多个专家鉴定,竟然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到底听谁的,往往是谁的权威大、头衔高就听谁的,那么,就必然影响到文物的价格、定级等诸多方面。假如大专家“掉眼”,那么,这件文物就会受到不公的待遇。

二、“高仿古瓷”向传统鉴定方法挑战:

自宋代以后陶瓷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有些出于当时各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喜好,有些是出于商家牟利。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给中国古陶瓷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制品,后世历朝都有仿制。明代中期开始仿官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前朝历代名窑名瓷更是成为风气。但古代的仿制品(俗称“旧仿”)在时代特征或器型特点等方面较明确而具体,只要认真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清代仿品有的还落有年款,就更易于辨识。近20多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现代仿古瓷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给古陶瓷鉴定带来新的鉴定难度。由于仿制者水平高低不一,现代仿古陶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一般的仿制瓷器。从造型、胎釉、纹饰图案等方面随心所欲,生搬硬造,粗俗蠢笨,稍有古陶瓷鉴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俗称“一眼假”,此类仿古瓷比较容易辩识。

2、较高水平的仿制瓷器。以资料照片甚至真品实物为蓝本,其造型、胎釉、纹饰较精致,是为有本之作。但造型、胎釉、纹饰细微之处总有一些差异和破绽可寻。如有些器物造型准确,但采用的是灌浆铸坯或模制坯,再以手工修坯而成,器物手感非轻即重,胎体上接痕生硬做作;纹饰图案为照本临摩,线条生涩迟疑,纹饰缺少灵气,整体器物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有形无神的感觉。

3、现代仿制品中的精心之作。具有较高的水准,令人难以辩识。这种“高仿品”主要选择经济价值高,其主要品种有明代官窑青花瓷器、明代官窑彩釉瓷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清三代单色釉瓷器(包括胭脂红、柠檬黄釉)和珐琅彩瓷器。这种“高仿品”数量较少。

现代“高仿古瓷”的胎体,以实物为母本,以模制和手工拉坯成形。对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经过多次实践,进行适度的加工,器物造型准确自然,其成品的重量差异与真品微乎其微。釉面采用传统釉料配方。对各种釉料配制和烧造温度进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调试,再以同时期的瓷片实物标本进行对比,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已很难区分。纹饰图案则采用照相复印的方法,由具有熟练技艺的工艺师进行手工摹画,线条比较准确生动。青花瓷器采用的青花料,据说也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钴料和现代料化学合成,青花发色深浅浓淡间杂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结晶,颇具古代青花瓷的特征。这种“高仿品”有些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当然,从纯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讲,达到此种境界的“高仿古瓷”已属凤毛麟角,其中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堪称“当今官窑瓷器”。但它们与蕴含着悠久历史信息的真正古代瓷器来比,“高仿古瓷”毕竟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的历史、艺术价值又怎能与原汁原味的古代陶瓷制品相提并论呢。

面对极为稀少又客观存在的“高仿古瓷”,依靠传统的鉴定方法,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主观意识往往对鉴定结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件器物,经不同的鉴定者鉴定,有时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种状况,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和依据又在哪里呢?目前,传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常常受到社会的质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科技测试在古陶瓷研究工作中已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现代科技测试已取得的成果。对中国古陶瓷的某些窑口,某些品种进行胎釉化学成份的科技测试工作。如浙江宁绍地区的早期青瓷;唐五代时期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址的青瓷;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永乐、宣德“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等。这些科技测试数据,已充分运用在古陶瓷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由于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窑口众多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历朝历代众多窑口瓷器生产技术的交流类同性,使中国古陶瓷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因此,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测试研究的同时,在年代和窑口的鉴定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3、有关测定古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法,在测试古代陶器的年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上海博物馆科技研究室对中国古代陶器进行了数万例的测试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古代陶器的年代测试数据可控制在正负50年左右。相对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古代陶器来讲,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它的相对年代其误差在正负50年,是可以接受的。但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东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瓷器,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就大可质疑了。特别是元、明、清古瓷器,正负50年的误差,就意味着相对年代的混淆不清。因此,用释热光技术测定年代,在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4、近几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方法中,有些专家提出可利用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分析,作为它的“指纹”特征来确定其身份,以确定其窑口(产地)。但这种(古陶瓷指纹鉴定法)做法目前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考古发掘的标准器,以求鉴定准确:

1、建立一个“古陶瓷标本资料库”。

作为对中国古陶瓷开展多方面科技测试、分析、研究的“样品库”。对进入“古陶瓷标本资料库”的样本,最好是选用古陶瓷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和有考古地层关系的出土资料标本,这两种标本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一种是可以确认某种古陶瓷的出生地和相对年代;另一种则反映了某种古陶瓷在某个相对年代的流传范围,它们本身含有较多的社会科学信息。

2、标准古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

窑址标本可提供准确的产地信息和相对年代信息。因为某一窑址它的地域范围是明确的,它的烧造历史虽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但相对来讲这种时间跨度是有据可考的。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古瓷窑址,它的地层关系所反映的时间跨度,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来说,更缩小了年代跨度的误差。更何况有些古陶瓷窑址发掘品中又曾发现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这种带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本身就是“标准器”。对它进行多种方法的科技测试,得出的各种数据,即可作为某个窑口、某个品种、某个年代的坐标基准点,收入“中国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用它作为一个参照标尺,对其他同地层、同品种的资料标本的科技测试数据进行校正。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对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和互相验证的方法。通过对现行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可信度的方法。

古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窑场都在因地制宜,取土烧窑。由于历代古陶瓷制作技术和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同窑口之间,某些品种之间的相互仿烧,使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在较大区域,众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我们称之为“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窑场则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具体区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八十年代初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分为“某某窑系”,从庞杂的古陶瓷品种中理出了头绪,划出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在当时这种区分,无疑为古陶瓷的宏观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也为中国古陶瓷的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当时的微观研究手段尚不具备,无法使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但是这种努力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今天在已具备了微观手段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明确。

古瓷鉴定新招:传统鉴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传统鉴定文物的方法利与弊:

在长期的实践中,鉴中国古陶瓷的传统方法,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同时,也存在失误。

1、有利因素:近百年来,人们通常是以传统的“目鉴”来判定中国古陶瓷的历史、年代和窑口。这是一种最简便、最经济而行之有效的排比鉴定方法。是鉴定者通过对中国古陶瓷的造型、胎体、款识、釉面、烧造方法等进行仔细观察后,对古陶瓷的装烧方法所遗留的历史痕迹进行分类比较,对古陶瓷的彩绘用料及装饰方法进行技术性分析,对彩绘图案纹饰进行艺术性对比研究,经过对古代文献资料的验证考据,考察中国古陶瓷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社会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倾向,结合各类考古出土资料,而做出的鉴定结论。这种传统的鉴定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广泛运用于鉴定实践中。人们在鉴定过程中,经大脑积累和辩别,成为具有可行性的鉴定方法,无疑形成一定的系统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2、不利因素:由于各个鉴定者对中国古陶瓷的鉴定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在鉴定某件器物时,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在需要作出某件器物结论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误差,有时甚至会出现较大的分歧意见。这是传统鉴定方法受鉴定者主观意识局限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件器物,经多个专家鉴定,竟然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到底听谁的,往往是谁的权威大、头衔高就听谁的,那么,就必然影响到文物的价格、定级等诸多方面。假如大专家“掉眼”,那么,这件文物就会受到不公的待遇。

二、“高仿古瓷”向传统鉴定方法挑战:

自宋代以后陶瓷仿古之风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有些出于当时各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喜好,有些是出于商家牟利。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给中国古陶瓷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制品,后世历朝都有仿制。明代中期开始仿官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前朝历代名窑名瓷更是成为风气。但古代的仿制品(俗称“旧仿”)在时代特征或器型特点等方面较明确而具体,只要认真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清代仿品有的还落有年款,就更易于辨识。近20多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现代仿古瓷品种丰富,数量巨大,给古陶瓷鉴定带来新的鉴定难度。由于仿制者水平高低不一,现代仿古陶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一般的仿制瓷器。从造型、胎釉、纹饰图案等方面随心所欲,生搬硬造,粗俗蠢笨,稍有古陶瓷鉴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俗称“一眼假”,此类仿古瓷比较容易辩识。

2、较高水平的仿制瓷器。以资料照片甚至真品实物为蓝本,其造型、胎釉、纹饰较精致,是为有本之作。但造型、胎釉、纹饰细微之处总有一些差异和破绽可寻。如有些器物造型准确,但采用的是灌浆铸坯或模制坯,再以手工修坯而成,器物手感非轻即重,胎体上接痕生硬做作;纹饰图案为照本临摩,线条生涩迟疑,纹饰缺少灵气,整体器物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有形无神的感觉。

3、现代仿制品中的精心之作。具有较高的水准,令人难以辩识。这种“高仿品”主要选择经济价值高,其主要品种有明代官窑青花瓷器、明代官窑彩釉瓷器、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清三代单色釉瓷器(包括胭脂红、柠檬黄釉)和珐琅彩瓷器。这种“高仿品”数量较少。

现代“高仿古瓷”的胎体,以实物为母本,以模制和手工拉坯成形。对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经过多次实践,进行适度的加工,器物造型准确自然,其成品的重量差异与真品微乎其微。釉面采用传统釉料配方。对各种釉料配制和烧造温度进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调试,再以同时期的瓷片实物标本进行对比,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已很难区分。纹饰图案则采用照相复印的方法,由具有熟练技艺的工艺师进行手工摹画,线条比较准确生动。青花瓷器采用的青花料,据说也是采用传统的矿物钴料和现代料化学合成,青花发色深浅浓淡间杂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结晶,颇具古代青花瓷的特征。这种“高仿品”有些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当然,从纯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讲,达到此种境界的“高仿古瓷”已属凤毛麟角,其中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堪称“当今官窑瓷器”。但它们与蕴含着悠久历史信息的真正古代瓷器来比,“高仿古瓷”毕竟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的历史、艺术价值又怎能与原汁原味的古代陶瓷制品相提并论呢。

面对极为稀少又客观存在的“高仿古瓷”,依靠传统的鉴定方法,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主观意识往往对鉴定结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件器物,经不同的鉴定者鉴定,有时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种状况,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和依据又在哪里呢?目前,传统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常常受到社会的质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现代科技测试在古陶瓷研究工作中已取得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现代科技测试已取得的成果。对中国古陶瓷的某些窑口,某些品种进行胎釉化学成份的科技测试工作。如浙江宁绍地区的早期青瓷;唐五代时期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址的青瓷;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永乐、宣德 “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等。这些科技测试数据,已充分运用在古陶瓷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由于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窑口众多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历朝历代众多窑口瓷器生产技术的交流类同性,使中国古陶瓷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因此,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测试研究的同时,在年代和窑口的鉴定方面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3、有关测定古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法,在测试古代陶器的年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上海博物馆科技研究室对中国古代陶器进行了数万例的测试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古代陶器的年代测试数据可控制在正负50年左右。相对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古代陶器来讲,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它的相对年代其误差在正负50年,是可以接受的。但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东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瓷器,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就大可质疑了。特别是元、明、清古瓷器,正负50年的误差,就意味着相对年代的混淆不清。因此,用释热光技术测定年代,在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较大局限性的。

4、近几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方法中,有些专家提出可利用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分析,作为它的“指纹”特征来确定其身份,以确定其窑口(产地)。但这种(古陶瓷指纹鉴定法)做法目前仍未有实质性的进展。

四、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利用考古发掘的标准器,以求鉴定准确:

1、建立一个“古陶瓷标本资料库”。

作为对中国古陶瓷开展多方面科技测试、分析、研究的“样品库”。对进入“古陶瓷标本资料库”的样本,最好是选用古陶瓷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和有考古地层关系的出土资料标本,这两种标本本身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一种是可以确认某种古陶瓷的出生地和相对年代;另一种则反映了某种古陶瓷在某个相对年代的流传范围,它们本身含有较多的社会科学信息。

2、标准古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

窑址标本可提供准确的产地信息和相对年代信息。因为某一窑址它的地域范围是明确的,它的烧造历史虽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但相对来讲这种时间跨度是有据可考的。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古瓷窑址,它的地层关系所反映的时间跨度,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来说,更缩小了年代跨度的误差。更何况有些古陶瓷窑址发掘品中又曾发现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这种带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本身就是“标准器”。对它进行多种方法的科技测试,得出的各种数据,即可作为某个窑口、某个品种、某个年代的坐标基准点,收入“中国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用它作为一个参照标尺,对其他同地层、同品种的资料标本的科技测试数据进行校正。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对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和互相验证的方法。通过对现行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可信度的方法。

古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窑场都在因地制宜,取土烧窑。由于历代古陶瓷制作技术和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同窑口之间,某些品种之间的相互仿烧,使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在较大区域,众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我们称之为“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窑场则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具体区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八十年代初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分为“某某窑系”,从庞杂的古陶瓷品种中理出了头绪,划出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在当时这种区分,无疑为古陶瓷的宏观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也为中国古陶瓷的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当时的微观研究手段尚不具备,无法使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但是这种努力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今天在已具备了微观手段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明确。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109件“科学鉴定”古陶瓷深港两地巡展后开槌》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109件“科学鉴定”古陶瓷深港两地巡展后开槌》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地暖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