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工薪族的陶瓷收藏之道

工薪族的陶瓷收藏之道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陶瓷艺术

2021-04-03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在当下收藏热的情况下,许多工薪阶层望藏兴叹。那么,工薪族怎样进入陶瓷收藏领域呢?笔者有三条陶瓷收藏之道,仅供参考。

其一,非亿万富翁者,如今痴迷收藏明清官窑彩瓷,经常会遇到“红灯”,即经常会吃进赝品。聪慧者应紧急刹车,转而收藏历代民窑精品,你的陶瓷收藏之路才有可能走下去。

其二,工薪族收藏者应该量力而行收藏价廉物美的历代高古陶瓷器或明清民窑精品,这是古陶瓷收藏正统又宽广的绿灯通行大道。官窑器历来都是王公贵族赏玩的,民窑器历来都是平民百姓使用的,每个人的社会身份不能错位,除非你是一夜发横财的暴发户,想把自己包装成“伪贵族”。

其三,历来收藏赏玩古玩者,忌玩新器。但当代已进入古玩今玩交叉收藏赏玩时代,与时俱进,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进步。但收藏赏玩名人名瓷,仅凭个人兴趣爱好赏玩可行,仅作为短线投资品快进快出也可以操作。但如想作为长期收藏,期待升值的收藏品,犹如开车遇到黄灯,转而瞬间会跳出红灯,一般较危险。因为当代名人名瓷的价格多为炒家人为炒高价格,根基不稳定,没经过历史的检验、岁月的沉淀,其价格大多虚高泡沫。TaOcI52.cOm

编辑推荐

紫砂文化:紫砂之道


虽然品茗用具在艺术品拍卖中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它们所具有的收藏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紫砂壶,它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而且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在中国陶瓷史和物质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

据记载,苏东坡被贬居宜兴蜀山时,留下多首品茗之作,记录了他对宜兴美茶、美水和美壶的喜爱。而从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文人所留下的诗词,也进一步证实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紫砂壶的喜爱。发展至明朝成熟后,“一壶重不数两,而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的价值更进一步受到人们的珍视。同时,由于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完成了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身。

据了解,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在吴梅鼎的《阳羡瓷壶赋·序》中曾写道:“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如今,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顾景舟有一件仿品,价格在60万港币左右,可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之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把1948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就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此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紫砂制壶自万历朝以来,历代名家辈出。清晚期文人制壶更受青睐。嘉道时期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即是文人茗壶中的经典之作。今年,在嘉德春拍的另一专场“柔翰清心——书斋雅器紫玉金砂”中,一把“清道光彭年款曼生铭汉铎壶”,以72.8万元成交。

紫砂不仅仅是一种泥料,更是一种文化。品名壶,也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会话,一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从而在壶中感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则体现了文人画的另一种形态。

贺州陶瓷村手艺的衰落原因及崛起之道


贺州陶瓷村手艺的衰落原因及崛起之道

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卢屋村是一个“陶瓷村”,制作手工陶瓷已有几百年历史。曾经,这里陶瓷作坊林立,所产的陶瓷排水管、弯管、烟囱、水缸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一带,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这个产业消失了近2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的手工陶瓷业又兴旺起来。如今,面对现代陶瓷产业的竞争及塑料等替代品的双重压力,手工作坊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门古老的手艺将何去何从?

曾经的辉煌不再

一间简陋的工棚、几堆瓷泥、几样简单的工具、一排黑黝黝的瓷窑,构成了卢师傅的手工制陶作坊。作坊主人、年近六旬的卢师傅告诉记者,自从分田到户后,他就在家附近的地方搭起棚子,开始了手工陶瓷制作。当时,村里像这样的作坊有几十家。

传统的手工陶瓷,生产一件产品,必须经过踩泥、沤泥、压泥、脱胚、晾胚、上釉、装窑、烧窑、出窑等一系列工序,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如果遇上雨季,瓷胚晾不干的话,一个半月都出不来产品。除了踩泥需借助水牛外,其他的全都是纯手工操作。卢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嫌这活太累太脏――“踩泥两腿浆,脱胚两手泥,烧窑满脸黑”,而且挣钱少。“拿排水管来说,上世纪80年代初,一支管卖2元钱,可以买到一斤多猪肉。而现在猪肉已涨到30元一公斤了,同样的管才卖5元钱。”卢师傅无奈地说,“制作一支管的成本加起来将近3元钱,我和老伴每年辛辛苦苦,才挣两万元左右,而我的孩子去村里的大陶瓷厂打工,每人月收入有两三千元。”

过去,卢屋村曾经家家有陶瓷作坊,每天客商云集,以致村口都形成了自发的集市。但那远去的辉煌,恐怕只作为记忆存在老年人的脑海里了。

现代陶瓷企业挤占手工作坊生存空间

据村委主任刘振优介绍,卢原文来源于华夏陶瓷网屋村除手工陶瓷作坊外,还拥有1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陶瓷生产厂家,生产日用、卫生、园林、建筑等瓷器8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湖南、广东、河南、福建、云南等地,并出口远销东南亚等国家,年产值近亿元,利税近1000万元。3000多当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月均收入2000元左右。与红红火火的现代陶瓷厂相比,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生产出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质地粗糙,加上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很低,生存空间已是越来越小。

距离卢师傅的作坊不到300米,是新村新鹏陶瓷厂。记者看到,该厂的现代化厂房里,是用天然气烧制的全自动瓷窑,这边把瓷胚放进去,从那头出来的就是陶瓷产品了。为了投资这条生产线,老板花了200多万元。那些沿袭“牛踩人捏柴火烧”传统工艺的手工陶瓷作坊,如何与这些现代化的陶瓷生产厂家抗衡?

手工陶瓷出路在何方

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手艺传承后继无人,黄田镇手工陶瓷产业是否已到了寿终正寝的地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话,那么,他们的出路在哪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就显得越发重要。”平桂管理区党工委书记韦升安说,手工陶瓷只有像生产艺术品那样“精耕细作”,才是出路。他认为,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完全适合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投入少,同时又能生产个性化强、文化含量高的陶瓷艺术类文化产品。这种生产方式,特别适用于缺乏资金但不缺乏智力的微小企业。转于陶瓷商务信息网。如今,平桂管理区有意将黄田镇的手工陶瓷行业进行保护性地开发、升级,配合贺州姑婆山、十八水、贺州温泉、玉石林等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向高档化、工艺化的手工陶瓷转变。陶瓷行业可以利用这次产业升级的好时机,调整思路,从强调量的生产,到强调质的转变。或许,这就是黄田镇手工陶瓷产业的明天。

养壶之道,勿走盲区


保养紫砂壶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壶的清洁,尤其不能让紫砂壶接触油污,保证紫砂壶的结构通透;在冲泡的过程中,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然后再往壶里冲水,也就是常说的“润壶”;常用棉布擦拭壶身,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否则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影响紫砂壶的品相;紫砂壶泡一段时间要有“休息”的时间,一般要晾干三五天,让整个壶身(中间有气孔结构)彻底干燥。好壶是养出来的,但是很多壶友对于如何养壶不是很清楚,也有不少壶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是最为稳妥的养护方法,殊不知,“经验”有时也未必是正确的,应该多与交流,不要将养壶之道,走入盲区,更不要犯以下五种错误。

干擦法

泡茶时趁壶身热将茶汁淋在壶身上,等茶汁倾倒出后,用干茶巾来回擦拭。这种方式养的壶,变亮较快,但养成后,最怕人的手气、水气,一旦沾到了壶面,养成的光泽容易褪去,导致壶面光泽不匀。

包浆法

泡茶时将茶汁淋在壶上,认为壶多淋几下,就能多吸收一些营养,且不擦不刷。久而久之,壶被一层茶垢包起来,壶表面变得腻黑而无美感。

勤刷法

泡茶时淋茶水在壶上,趁壶热吸收之际,用毛笔或小刷子,勤加刷洗,使茶汁均匀刷在壶上,好像是刷皮鞋,其实是一种假亮。

湿擦法

壶身热时用茶巾沾茶水擦拭壶身,不断地推搓。这种方法就好像擦皮鞋,将茶汁一层一层擦在上面。养亮后,如果久置半年以上不用,光泽会逐渐褪去。

茶垢法

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是紫砂壶要用茶垢来养护,泡完茶叶后把茶叶放在壶里几天,有时候忘了倒掉,壶内会发霉;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养壶法,真正养壶,泡完茶后壶内要洗干静,放在通风的地方,保持壶内干爽。

对中国陶瓷的收藏建议


西方人一提起中国,同时想到的就是“陶瓷”(China一词双义),陶瓷艺术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在彩陶时代,祖先就已经创作出美妙绝伦的陶艺作品,半坡、马家窑、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不少是超越了实用意义,具有纯粹的审美价值。这门源自中国的艺术,由先古迄今,传承不断,魏晋的青瓷,唐的南青北白,宋的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元的青花釉里红,明清的彩瓷,一直是世人追捧的美器。千百年前,西方皇帝的餐桌上就出现了中国人烧制的餐具。

对于爱好收藏陶瓷的新手来说,现在下手收藏一些古陶仍是好时机,因为陶艺品价格近年虽有上升,但升幅不大,价位仍较低,作为收藏生涯的开始,是一个很好的练手机会。

不少同好经常探讨:如何鉴定和判断陶艺作品的价值?谁都不是天生就知道,但看得多、玩得久之后,就能摸到一些门径。看一件陶瓷作品,一般要考虑五个方面:造型、纹饰、胎釉彩、烧造工艺、款识。

这五个方面不能盲人摸象,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那一定会犯错。五方面因素要综合起来看,才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判断真仿不能偏颇于任何一个方面,不能说根据一个方面,就来断定这个东西的真伪,或者是它的年代。

首先拿造型说,各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有一些瓷器的造型就这个时代有,别的时代没有。比如明嘉靖皇帝信道教,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道君。这个时候,瓷器不管是造型还是图案纹饰,都出现了大量与道教有关的题材,还出现了大量的葫芦瓶,而葫芦的造型与道教是有关系的。

其次看纹饰。还以明嘉靖年间为例,出现过不少与道教有关的纹饰,比如八卦、云鹤。这一时期还出现一些把松树树干盘成一个“福”字的。像这种东西,其他朝代就几乎见不着,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东西。

再次看胎釉彩。釉彩与时代也有关系,现在搞仿古的有些彩就配不出来。比如成化斗彩当中,有一种叫“差紫”,这种彩到今天为止也是仿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当时烧坏后才出现的一种色瓷。故宫的老专家孙瀛洲曾总结过一个口诀:“鲜红淡抹绿闪黄,差紫浓厚确无光”,说的就是成化斗彩。

最后看款识。明清官窑瓷器,从永乐年间开始有款。虽然洪武二年设了官窑,但是洪武的官窑瓷器没有一件带款的,所以如果见到写“大明洪武年制”或者“大明洪武年造”这种款的瓷器,那肯定是仿品,这就是一个规律。现在见到的永乐瓷器,虽然开始写款,但是写款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它只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没有楷体的,也没有“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所以如果见到有瓷器上写“大明永乐年制”六字,你可以大胆地判定,它就是一件仿品。再比如说成化的,它都是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没有“成化年制”四字款。另外,款识的字体也有它的特点。比如,宣德官窑瓷器年款很有特点,有人编成了打油诗:“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竖花四双单无,晋唐小楷最出群”。琢磨一下,这不就是辨识的依据吗?

陶瓷收藏,贵在“文火慢工”,既讲心态平和,又讲持之以恒。坚持多年,必有收获。

收藏中国古代传下来的陶瓷艺术品,下手之前,可以多读一些权威专家的论著,专家学者研究多年所得成果,对于新入门者有很大帮助。如孙瀛洲先生的有关著作《谈哥汝二窑》、《成化官窑彩瓷的鉴定》、《我对早期青花原料的初步看法》、《瓷器辨伪举例》,以及《孙瀛洲先生捐献陶瓷展》、《孙瀛洲先生捐献陶瓷选》;叶佩兰《元代瓷器》、《古陶瓷鉴赏与收藏》;赵青云古陶瓷论文集,赵青云论钧瓷、汝瓷等。

景德镇元青花瓷器中蒙古族游牧文化之体现


中华瓷文化源远流长,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元青花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大气而精致的造型使其在瓷文化中独树一帜,是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等不同民族文化的结晶。

一、蒙古族蓝白色彩崇尚对元青花的影响

在视觉艺术的众要素中,色彩是最为强烈、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元青花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器物造型、装饰和色彩三个方面,其中色彩起着决定性作用。元青花主要运用的是蓝白二色,蓝白相间的色彩构成了元青花视觉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尚白”观念的体现

蒙古族历来生活在北方草原上,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饮食习惯以牛奶、羊奶制成的奶豆腐、奶皮、奶酪等白色的乳制品为主,称为“查干依德格”(译为“白食”);还有饮用牛奶、羊奶、骆驼奶以及用这些奶熬制成的奶茶,尤其以“马奶子酒”最为出名,被尊为圣洁的饮品,常献给最尊贵的客人饮用。这些白色的奶食品构成了蒙古族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饮食结构,也形成了蒙古族“尚白”的崇尚心理。

蒙古族信奉萨满教,而萨满教是崇尚白色和追求善的。白色在萨满教中象征着纯洁和圣人的神灵,是一切善的代表,这种教义潜移默化地深入蒙古族人的心灵,从而影响了民俗。也因为崇尚白色的习俗,蒙元时期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烧造一种卵白釉瓷器,因纹饰中模印有“枢府”二字,故称“枢府瓷”,属于官府用瓷。

(二)“尚蓝”观念的体现

蒙古族对天蓝色的偏爱是因为蒙古族自古信仰“长生天”,认为它是主宰一切万物的神灵,是善恶的创造者和决定者,最受蒙古人敬畏和崇拜。苍天是神圣的,天空是蓝色的,因此,在蒙古族中蓝色也是神圣和吉祥的。蒙古族人称自己是“呼和蒙古勒”(即“蓝色的蒙古民族”),比喻是像天一样神圣的民族。同时蒙古族也有“苍狼白鹿”的传说,对蓝白二色的崇尚和喜好来源于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尊敬。蒙元时代的蒙古统治者也将这种色彩倾向体现在陶瓷制作中。到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创烧出成熟的蓝白青花瓷,或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同时也烧成了以钴蓝釉为主的蓝色釉彩色瓷器。

二、蒙古族生活习俗对元青花器物造型的影响

(一)为适应游牧民族饮酒习俗的大型器皿

蒙古族自古以游牧的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素来有群体聚餐和饮酒的习俗。元代的饮酒器具主要有瓶、壶和高足杯,常见的有金银器和瓷器。因此,众多青花瓷器中玉壶春瓶和梅瓶的烧造最多。在已发掘的陕西省蒲城洞耳村元墓的壁画中,所画庙堂左侧侍从身后方桌上依次摆放着白色匜、玉壶春瓶、台盘与双盏等器皿,有学者分析是用来饮酒的瓷器。蒙古族喜欢宴请宾客,并有诸多敬酒礼仪,每当敬酒结束后,仆人便抱着盛酒的大梅瓶,依次将客人手中的高足杯斟满,可见梅瓶也是用来盛酒的器皿。据说在元代宫廷盛宴上,事先要根据客人数量的多少摆出足够多的大型梅瓶,以供宾客饮用。

(二)为方便游牧生活而独创的特殊器型

元青花中有一些特殊造型,是为了方便蒙古族在游牧途中捆扎和把持的。同时在迁徙中,不易携带大型家具,众人席地而坐,器物摆放在地上或较矮的几案上,因此专门创制了一些特殊造型。如四系扁壶、棱形瓶、高足杯都非常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有一些造型在元代以后未再烧制。

(三)受宗教影响而仿制的特殊器型

僧帽壶、塔式瓶的造型源于元代崇拜的喇嘛教僧帽和舍利塔。蒙古族人信奉萨满教,有祭祀习俗,元代受汉人影响,瓷器成为皇家祭祀的主要器皿。目前发现有明确记录详细用途的陶瓷祭祀器是印有“太禧”字样的卵白釉大瓷盘,还有在景德镇市郊后至元四年凌氏墓出土的青花釉里红堆塑四灵兽塔式盖罐,也是很好的证明。

三、蒙古族特色纹样与信仰对元青花装饰纹样的影响

(一)蒙古族特色的装饰纹样

云肩纹是最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装饰纹样,至今仍然广泛应用在蒙古族的建造和服饰中,尤其是蒙古包的顶部装饰最为多见。所谓“云肩”就是类似祥云的纹样,因主要用于装饰罐、瓶类等大型器物的肩部而得名。一般多见于梅瓶、玉壶春瓶和四系扁壶,多用蓝色勾勒外形,内部多绘繁密花卉纹样或海水纹,而云肩纹之间则留有白色,形成疏密对比,给人一种豪放雄劲、舒展秀美的视觉感受。蒙古族称云纹为“哈木尔乌嘎拉吉”(译为“牛鼻状纹”),因为正面看上去云肩纹形似牛鼻;而从留白区域去看,云肩纹又好像一对羊角。云肩纹图案正负形的巧妙应用,正好说明此纹样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文化的产物。

(二)受宗教影响的特殊纹饰

元代青花瓷上带火焰的龙纹、麒麟纹均是具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带火焰的细颈游龙纹多绘于瓶、罐的主体位置,周围饰以海水祥云纹,仿佛飞翔游走在行云流水之间。细颈游龙纹的形态非常独特,整体造型遒劲有力,四足后膊分别饰以火焰。青花装饰上的麒麟有独角与双角之分,一般做奔跑状,而且身旁带有火焰纹。在萨满教中有火神,本源是女性神,是萨满教母权氏族时代所崇拜的“众火神之汗母”。

蒙古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对莲花、八吉祥和宝珠有特殊的感情,在元青花装饰上更为突出。莲花是佛教圣洁的象征,作为青花瓷器装饰中最常见的题材,莲瓣纹最开始模仿藏地佛塔须弥座上的莲瓣纹,后来变形成固定的形式在元代青花瓷器上普遍使用。八吉祥由佛教法器的八种物象组成,代表吉祥。八吉祥和杂宝作为辅助纹饰以二方连续的形式构成装饰带或圆形纹样,多出现在元代青花瓶、罐类器物的颈、胫等部位上,还有碗、盘类器物的内底心,八吉祥也是元青花典型的装饰形式。

结语

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异军突起是以唐宋制瓷技术为基础的,并且在元代对外交流的经济刺激下繁荣起来。元青花的兴起与当时统治阶级推行的政策、贸易的往来与多元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元青花独在蒙元时期出现,是外来进口钴料和景德镇白瓷完美融合的产品。除制瓷工艺技术达到成熟以外,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艺、“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以及对外贸易的需求也对元青花产量与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