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瓷器?

为什么倒霉的总是瓷器?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2021-04-03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近期,几件事弄得收藏界议论纷纷,沸沸扬扬。一个是浙江师范大学收到本校退休教师李舒弟先生捐赠的171件瓷器成立陶瓷艺术馆,一个是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王刚砸瓷”一案的终审判决出台,一件就是北师大接受其校友邱季端先生捐赠6000件瓷器成立古陶瓷博物馆的新闻。三件事情都引起文博界、拍卖界与民间收藏界的讨论、争议与对立。

为何这些分歧巨大,莫衷一是的事情都发生在瓷器收藏领域?

文物艺术品一般可以分为美术品和工艺品两大类,民间也常分为书画(包括油画)与器物两大类。

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工艺品,也称为手工艺的产品,即通过手工或机器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产品。工艺品常常来源于生活与实用,却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价值。

中国古代书画属于美术品的范畴。对于古代书画作品而言,其书法绘画的媒介、材质是相对次要和简单的,不存在稀缺性,其自身价值常可以忽略不计;而书画家的艺术和技术水准是主要的。艺术家往往会在其作品上签名,盖印,题款、题跋,同时,收藏者也会在作品上钤印,题跋,进行装裱。因此,古代书画在收藏流传中印记清楚,有迹可循。美术作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画家的艺术水准、知名度、创作时间的久远和作品的稀缺性,与所用媒介、材质的关系不大。

金银器、玉器翡翠雕件、硬木家具等都属于工艺品。这类工艺品的特点:其媒介、材质十分珍贵。制作者——古代一般认为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通过雕刻、加工、制模等方式制作成了精湛、漂亮的文玩器物,一般,他们并不在所制作的工艺品上面签名,也许,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并没有文人墨客的画家高。这类工艺品的贵重主要取决于材质的稀缺性所带来的价值,而工匠制作的艺术性只能带来有限的附加价值。从市场价格上看,工艺品上除非有著名艺术家的创作,一般工匠创作的附加价值似乎还不会超过材质本身的价值。

而对于陶瓷器、紫砂之类的工艺品,与前面提到的贵重材质的工艺品又不一样。陶瓷器制作媒介的材质并不十分贵重和稀缺。但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达到高超的制作工艺具有难度,其稀缺性反映在烧制、绘制等制作工艺的工匠技艺上。但陶瓷器的制作者依然属于工匠,他们一般也不会在其作品上署名。陶瓷器的收藏价值或其市场价格体现在是否为宫廷监制,制作工艺水平,制作年代是否久远,品种是否稀缺等方面。

如今,文物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引来了大量的赝品制作。而仿造第一类的美术品的难度相对比较大,这需要仿造者要能够写出、画出古代的艺术水准,同时,仿造者还需要仿造出古时的纸绢等材质以及历代流传有序的所有题跋、印章、装裱等等,难度很大,仿品相对容易识别。

仿造前述第一类工艺品可能并不很难,但由于其材质贵重,其工艺技术价值占比不高,如果用真材实料、真金白银去仿,其仿制成本太高;如果材质都用假货代替,则仿制成本就会便宜很多,以假充真才能赚大钱。但材质作假比较容易鉴别,用仪器,甚至肉眼都能百分之百的分辨出来,做成“高仿”蒙混过关的难度也很大。

但对于瓷器、紫砂陶器等烧造类工艺品来说,媒介材质并不太稀缺,成本不高,其成本主要反映在制作工艺的难度上。仿造陶瓷器的工艺难度比起仿造古代书画相对要简单容易,“做旧”也不难。同时,由于陶瓷器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其被大众认知与喜爱的程度高,范围广。因此,大量作假的人选择了仿造假古董瓷器。景德镇就有著名的高仿瓷器一条街,其以假乱真的程度已经让许多文博系统和拍卖收藏界的专家们难以分辨。

如今,多方面的统计结果告诉我们,民间流转的所谓“官窑瓷器”95%以上都是仿品!许多业内人士一见别人发来请求鉴定的瓷器照片都躲之不及,因为,如果说真话,永远都会使对方很失望,只好绞尽脑汁说一些模棱两可,让别人不过分难受的话,既辛苦又纠结。

笔者在给许多高校或企业家的收藏培训课程授课时,都会提醒大家,相比起其他的收藏门类,如果您想收藏古董瓷器,一定要更加的谨慎,没有十足的把握最好别玩!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像茶叶的瓷器为什么珍贵


中国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其品貌特征而定名的,如茄皮紫釉瓷器、鳝鱼黄釉瓷器等等。而有一种貌似茶叶的瓷器,不仅有“茶叶末釉”这样蕴含着俏皮气息的美名,而且其发色剂与烧造过程也要求较高的,在拍卖场上是较为特别的存在,那么茶叶末釉瓷器为什么那么珍贵呢?

首先,茶叶末釉瓷器通体都呈现出失透的状态,凝重端庄。从釉色上来说,茶叶末釉瓷器颜色是黄绿交杂的,深黄融合墨绿,上下均匀,有颗粒感,如同新炒出的茶叶颜色,因而得名为“茶叶末釉”。其中墨绿者被称之为“茶”,深黄者被称之为“末”,间错开来,极具古朴典雅的丰韵。但这种韵味与品貌是如何形成的呢?

因为茶叶末釉瓷器选择的是氧化铁作为呈色剂的,所以本身显色度就高一些。并且茶叶末釉瓷器烧造时需要的温度是极高的,要千度以上的还原火焰才能调动出茶叶末釉瓷器通体的深沉色泽,所以相较于其他以铁作为呈色剂的瓷器,茶叶末釉整体更为稳重、沉着,并无浮色,而且双色绿与黄的交融也是极为自然的,古色古香,艺术价值是极高的。

高温黄釉瓷器都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发色与釉面都较为古朴,少了几分鲜亮,而茶叶末釉瓷器在烧造时就试图改良这一点,所以在造型与装饰上,都进行了很多革新。特别是清代的茶叶末釉瓷器,尽管色泽依然古朴,但总体而言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更注重流丽晓畅,比如清乾隆年间的茶叶末釉荸荠扁瓶,在同时代的瓷器中可谓一股清流,造型巧而雅,线条流畅婉丽,与茶叶末釉本身的古色古香相得益彰,耐人寻味。

总的来说,茶叶末釉瓷器因为其颜色黄绿交杂,深黄融合墨绿,如同新炒出的茶叶颜色,因而得名为“茶叶末釉”。因为茶叶末釉瓷器选择的氧化铁作为呈色剂,所以本身显色度就高,整体更为稳重、沉着,品貌端美、气韵古朴、装饰典雅,尤其以清乾隆年间的茶叶末釉瓷器更为特别,造型巧而雅,线条流畅婉丽,在古色古香之外多了一分创新。所以这种像茶叶的瓷器,不仅本身就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与人文韵味,而且在拍卖场上也有好表现呢!

瓷器釉面为什么会有裂纹?


瓷器釉面为什么会有裂纹?瓷器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称为裂纹釉(又称开片釉)。本是制瓷工艺中的一种缺陷。以后利用来装饰瓷器。哥窑即以此特点而著称。纹路交错成许多细眼状的,称鱼子纹,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裂纹釉产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

一般分为填充型与覆盖型两大类型。前者是在已烧成的釉的裂纹中填充煤烟、墨汁等物质,使纹路呈现棕、褐、黑等色调。后者是先将制品施上底色釉,烧成后再在上面覆盖颜色釉,经煅烧,覆盖色釉呈现裂纹,露出底釉的颜色。

瓷器的开片是收藏鉴赏者必须了解的一种知识。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


乾隆珐琅彩瓷器为什么珍贵?珐琅是一种较软的玻璃料,若在里面加上不同的金属氢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彩。用珐琅彩在烧好的白瓷上绘画,再入炉二次烘烧,即成为美妙的珐琅彩瓷。这种技术源于15世纪的法国,清初传入我国。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深受人们的喜爱。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是中国传统工艺与由法国传入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彩瓷品种。康熙时珐琅彩全由西洋进口,雍正中期国产珐琅料烧制成功。清代珐琅彩瓷器制作考究,由景德镇御窑厂按宫中御样烧制素胎,运到北京由宫中养心殿造办处的宫廷画家绘制珐琅彩,在宫中的小窑经低温二次烧成。珐琅彩瓷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珍爱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著名古瓷专家叶佩兰女士对珐琅彩瓷器做过如下评价,“宫廷秘藏,制作不易,传世极少,难以估量其价格”。据2012年拍卖年鉴记载,一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莲纹碗以人民币50,236,740.00元成交。由此可见,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不断升高.

市场情况:

今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的“清康熙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图碗”,刷新了康熙时期瓷器拍卖的最高价成交纪录,使得康熙瓷器实现了突破5000万元大关的进程。

据了解,珐琅彩最初由西洋传教士引进,是清代内府造办处绘施于铜、瓷及玻璃胎器的加彩技艺。造办处御制瓷胎画珐琅器产量极少,传世品多集中在北京和台北两故宫博物院。

为什么瓷器会形成缩釉?


为什么瓷器会形成缩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往往在烧成后有釉的产品表面上会出现局部无釉缺陷,即缩釉。

形成缩釉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釉料中的灰尘和釉料本身的收缩。有些釉,特别是那些含氧化锡的釉,如果釉施得过稠,或施在一个脏的表面上,将会缩起,变成较大的结块。在高温胎体涂上了粘度较高的釉料时,会产生针眼状的露胎缩釉点,其原理如下:当窑温升至1300°C左右时,胎体中部分原料进行化学反应,并逐步完成烧结。反应中产生较多的气体,主要是氧气、二氧化碳和少量二氧化硫。在胎体加温至1300°C的同时,胎表面的釉料同时在1300°C的温度下,并进入熔融状态,熔融状态的釉料呈液膜,紧贴在烧结状的胎体表面。当胎体内释放出的气体逸出釉面时,即在釉里产生大量气泡。如果气泡聚集较大,釉的粘度又较高,逸出的地方就产生露胎的缩釉点。有的呈针眼状,在瓷器的转角处积釉很厚,缩釉面会较大。

第二个主要原因是釉料中塑性成分含量太多了,以至在干燥期间,釉层收缩过于严重,产生微细裂纹,使釉面开裂。在烧成过程中,易形成釉堆,结成块状,而不能均匀地熔融覆盖坯体。这种缺陷经常出在素烧过的坯件上。

哥窑瓷器为什么会出现裂纹


一般我们收藏瓷器,都会选择胎质细腻光洁,没有裂纹的,因为这样的瓷器在我们的审美中才是最美的,然在瓷器收藏市场中,有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就是哥窖瓷器。它的瓷器身上全是裂纹,这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不知道哥窖瓷器有裂纹一样的东西是怎么回事?对此,小编特意整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一下。

哥窖瓷器为北宋时期的五大名窑之一,独具特色,深受世人喜爱。哥窖瓷器表面的裂纹并不是人为制造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因而没有规律,也没有所谓的美感,密密麻麻的,像龟裂纹一样,喜欢的人喜欢的不行,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十分难看。

哥窖瓷器最早出现于唐朝末年,发展到宋朝的时候,达到了鼎盛。据小编了解,在宋朝,有两位兄弟,姓章,他们在龙泉地区一直从事瓷器制作的工作。兄弟两人各有一个窑口,哥哥的就叫哥窑,弟弟的就叫弟窑。哥哥的制作技艺要比弟弟高很多,也收很多人的喜爱,后来甚至成为宫廷使用和收藏的珍品。

这让哥窑的瓷器名震一时,因而销量大增,得到的回报也是与日俱增。弟弟十分羡慕哥哥,想要拥有像哥哥一样的高超技艺,但是他并没有正面和哥哥说,毕竟在那个年代,技术都是传给子孙的,是吃饭的家伙,很少会传给别人,即使是亲弟弟也未必能得到秘诀。为了得到哥哥的铸造秘诀,弟弟采用了一个卑鄙的方法,即在哥哥看守窑口的时候,故意将未冷却的窑口门打开,让温度极高的瓷器瞬间接触冷空气。这样做很容易导致瓷器破裂,造成失败。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种烧制方法居然得到了官方人员的认可,获得了极大的美赞。后来宋皇也看到了这种看起来像龟裂纹一样的瓷器,觉得挺有意思,而且极具古朴自然之美,于是大量收藏。哥哥受到启发之后,开始改进生产技艺,并大量生产这种瓷器,成为哥窖瓷器的代表标志。

在我们看到的传世哥窖瓷器中,有的瓷器釉面出现了黑色和黄色相交的线条,收藏者将其称为金丝铁线。这种金丝铁线是受到温度变化自然星恒的,没有人为干预,因而没有两件瓷器是一样的,因而给哥窖瓷器带来更加神秘的色彩。

后世,也有人曾模仿过哥窖瓷器,甚至一些瓷器还进行过人工干预,形成所谓的龟裂纹。这样的所谓哥窖瓷器其实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收藏者追求的本就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干预的,所以,后者的价值往往不高。

为什么瓷器上会出现裂痕?


有一部分的陶瓷釉面布满许多小裂纹,这些裂痕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形似龟裂、蟹爪或冰裂的纹路,我们可以叫做开片釉,说起来这还是制瓷工艺中的一种缺陷,反而可以利用这种裂痕来装饰瓷器,比如说哥窑就是以此特点而著称的。纹路交错成许多细眼状的,称鱼子纹,纹路繁密,较为细碎的,称百圾碎。裂纹釉产生原因,在于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在加热过程中,釉面产生较大的张应力,使釉面形成许多裂纹。

一般分为填充型与覆盖型两大类型。前者是在已烧成的釉的裂纹中填充煤烟、墨汁等物质,使纹路呈现棕、褐、黑等色调。后者是先将制品施上底色釉,烧成后再在上面覆盖颜色釉,经煅烧,覆盖色釉呈现裂纹,露出底釉的颜色。

瓷器的开片是收藏鉴赏者必须了解的一种知识。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 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

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

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

刚开始的时候陶瓷都是小而开大片的,或者是瓷器大而开小片的,在整个瓷器市场上价值都是相当的昂贵的。而近世以来,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清代前期为什么没有官造瓷器


在我国清朝时期的瓷器文化,可谓是达到了我国瓷器文化的巅峰时期。经过上千年所累积下来的瓷器工艺,在加上景德镇自身所拥有的天然原料,以及瓷器官员的专业监督管理,尤其是在清朝的初期,政治稳定、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当时统治者大力支持发展制瓷业。使得我国的制瓷技术不断发展,成就不凡,从而使我国的瓷器行业在这一时期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纵观整个清初时期的瓷器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所存世的清朝前期的瓷器中,几乎没有官造瓷器,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为什么呢?小编带着疑惑咨询相关的瓷器专家,以及查阅史书典籍得出以下结论。

1、其原因之一官字款的瓷器其实主要是诞生在我国的宋朝统治时期,其出现的原因也是为了和官窑瓷器区分开来。所以我们受挫航者就应该明白官字款瓷器与官窑瓷器是两个不同地方所制造出的瓷器,一定要将这两者区分开来,不要混为一谈。而到了我国古代的清朝初期官窑也已经慢慢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再在瓷器上书写上官字的落款。其实早在宋朝晚期的时候官字落款的瓷器就已经在慢慢减少了。只不过是大家们没有太过注意罢了。

2、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在我国古代的清朝前期,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的官窑均为“官搭民烧”,而不是像唐、宋、元时期一样“官烧官办”亦或是“专烧”。“官搭民烧”这种制瓷模式的出现,也就导致了我国清朝初期时的官窑瓷器的落款与前朝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清初时期所采用的瓷器落款以督瓷官的姓氏来称窑。例如:朗窑是代表康熙四十四年以后的瓷器、年窑是代表雍正王朝时期的瓷器、唐窑则是代表乾隆时期的瓷器,而到了乾隆之后由于取消了督陶官这一职务,也就又出现了我们所理解中的官窑瓷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在当下社会上几乎很难看见清初时期官窑瓷器的主要原因。

3、在我国的清朝初期官窑瓷器是仅供于皇族的专属瓷器,就导致在其制作上不惜浪费人力、财力、物力等,尤其是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工艺水平更是达到了后人所无法超越的地步。而由于官窑瓷器属于皇室的专属瓷器,在民间基本上是看不到官窑瓷器的,所以使得所流传于世的官窑瓷器就十分的稀有,这也是清初官造瓷器少的原因之一。

以上三点就是小编所查阅以及咨询相关的专家所得出清朝初期没有官造瓷器的原因。其中总体来说,清初各地所制造的民窑瓷器都是极为的兴隆昌盛,而且在瓷器的文化历史中有着极为大的成就,尤其是将西方文化融入在瓷器中后,使得我国的瓷器行业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官造瓷器赏析及拍卖成交价格:

1:清十八-十九世纪初青花缠枝花卉纹铺首衔环耳壶,尺寸:,估价:HKD 100,000 ~ 150,000,成交价: HKD 1,625,000 ,成交时间:2019-11-2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11月拍卖会。

2:清雍正粉青釉刻花大碗,尺寸:直径33.7厘米,估价:HKD 2,5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6,860,000 ,成交时间:2011-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3:清,18世纪AFAMILLEROSEVASE,尺寸:高32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2,500,000,成交价: HKD 2,200,000 ,成交时间:2014-11-26,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4:清18世纪斗彩蟠螭纹福寿万代绶带耳葫芦瓶,尺寸:高16.8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1,340,000 ,成交时间:2012-11-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秋季拍卖会(二)。

5:清中期青花反莲口“福寿连绵”夔龙纹双耳瓶,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4,830,000 ,成交时间:2016-06-06,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口沿唇外翻,饰有一周似雕瓷如意形制瓣,置顶部有青花弦纹一道,亦在每瓣之内饰以青花如意云头纹;细颈,溜肩,收腹,高圈足外撇,颈部饰一对螭龙耳。由上至下饰有六层纹饰,颈部绘青花福寿纹,可见瑞蝠之下连盘结以象征福寿;颈腹部直接辅以回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用缠枝西番莲夔龙纹饰,可见螭龙一对两两相对于西番莲花朵两旁;腹下部饰一周传统仰莲纹饰,高足处亦饰有蕉叶纹以作呼应。底部圈足修整细腻,中心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瓶口部将如意纹的平涂改为立体的翻口,有别于传统乾隆瓷器摆件的重要特征。乾隆晚期与嘉庆早期的稀有粉彩作品都采用这样的翻口设计,可参考北京故宫收藏的珐琅彩豆青地开光山水诗文瓶、粉彩绿地八仙庆寿云口瓶,以及香港拍卖的放山居藏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此瓶所绘纹饰寓意吉祥,为祝寿所用,“盘结”与“蝙蝠”结合寓意“万福连绵”,莲花与如意云相连意为“如意连连”。

6:清中期斗彩云龙纹双龙耳扁瓶,尺寸:高48厘米,估价:RMB 50,000 ~ 80,000,成交价: RMB 3,220,000 ,成交时间:2011-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本品造型浑圆,沉稳别致,颈之两侧贴塑矾红描金夔龙纹为耳,可爱生动,与圆润的瓶体上下相衬,更见灵空精巧。口沿外唇下画如意头纹一周,瓶身前后绘饰“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洪蝠迭现,灵瑞咸集,但见苍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虬躯矫健凶猛,大有气夺千里之势。幼龙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深情仰望苍龙。其画笔生动精美,所见祥云虽多,却形态各异,深得迤逦之姿,福海之中波涛汹涌之象,是以线描之功不厌其烦地绘就,细腻而娴熟,展示御窑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通身纹饰描绘精细,绿彩填绘精确,与莹润皙白的胎釉相益彰显。圈足内书青花六字篆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

7:清中期胭脂料彩龙凤双耳扁瓶,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1,495,000 ,成交时间:2014-12-03,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此件扁瓶为撇口,束颈,四瓣海棠形腹,高圈足外撇,颈部饰对称双耳。通体以胭脂红料绘就,口沿下侧绘如意云头纹一周,颈部绘云纹与蝠纹;腹部侧面一周绘卷草纹,其开光内绘制龙凤纹饰,龙为五爪,游龙游凤四首相对,留白处绘祥云纹。底落胭脂红料彩“彩华堂制”四字楷书款。 此器色彩丰富艳丽,画工细腻,绘画之龙纹矫健有力,双目圆睁,利齿毕现,鬃扬羽翔;飞凤展姿露容,灵动华美。

8:清中期青花缠枝花卉大缸,尺寸:直径72厘米,估价:RMB 380,000 ,成交价: RMB 2,090,000 ,成交时间:2006-11-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畅月(55期)拍卖会。

9:清珊瑚地描金开光珐琅彩山水仕女扁瓶,尺寸:高18厘米,估价:RMB 1,200,000 ,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2011-12-18,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翰海四季(第74期)拍卖会。

瓷器为什么能够鉴别出新老?


有的收藏爱好者认为瓷器新老是个模糊的概念,新老之间是没有界线的。因此,去找专家鉴定藏品时,总爱编故事,说是家传的,传了几代了等等,以为这样说专家就不会说是赝品了。殊不知,新老之间区分是有科学界定的,真正的专家是不会因为说是家传的就断定为是老的。

清雍正 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盌 (一对)真品

现代仿品

现代仿品

那么,专家(特指:真正的有学问的专家和行家,不是满口大瞎话的“砖家)为什么能够鉴别出瓷器新老呢?因为瓷器新老之间有很多方面有差别。

1、器形神韵不同。仿品只能仿出形似,但仿不出神似。

2、胎土原料不同。古代做瓷器和现代做瓷器用的胎土原料不一样。

3、胎的生产工艺不同。人工粉碎瓷土做出的胎和球磨机粉碎瓷土做出的胎有差别;人工和泥与练泥机练泥产生的瓷胎也有差别。

4、釉质配方不同。

5、釉面不同。长期在空气中氧化、风化产生的釉面和新烧成瓷器的釉面有差别。

6、色彩不同。古代瓷绘画用的是矿物质彩,现代用的多为化学彩。

7、绘画特点不同。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必然会反映到瓷器的画片上。

8、使用痕迹不同。岁月产生的使用痕迹和人物做出的使用痕迹不一样。

当然,还有一些有差别的地方。如果能看出这些差别,掌握了这些不同点的特征,就会觉得新老瓷器之间的差别界线是明显的,新老瓷器是可以区分的。这时,你就是一位小鉴定专家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为什么倒霉的总是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为什么倒霉的总是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