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 导航 >

康熙时的胭脂水釉瓷器的介绍

康熙时的胭脂水釉瓷器的介绍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怎样鉴别瓷器的釉水 古代瓷器的介绍

2021-04-04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胭脂水釉与胭脂红釉,都是以黄金为呈色剂的釉料,也称金红釉。由于原料贵重,因此十分珍贵。这两种釉,都是康熙时的创新品种。古玩界一般将浓重深艳的金红釉称为胭脂红釉,而将较淡的粉红色的金红釉称为胭脂水釉。据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胭脂水胎骨采用上等薄胎白瓷,器外施桃红色釉,明净匀艳,娇嫩欲滴。里釉极白,因外釉所映,映出极其美丽的淡粉红色。烧成温度在8000-8500摄氏度之间。”因此胭脂水釉也是一种二道釉,要先烧成白瓷,再加施胭脂水釉二次烧成。

此印盒内层及底釉为明净的上等白釉,胎质坚致,细腻洁白,为当时御窑制品。底款为青花六字楷书款,工整有力,青花色泽淡雅鲜艳。此盒器型饱满规整,线条圆润,底部内凹呈窄细的小圈足,印盒之盖与底口相合处的外缘向内收拢。据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上说:“鉴别时代,据此一点便知真伪。”又说,后仿印盒,器型一般扁平,规格比原物高大或矮小,盖与底扣合处的边缘向外突出。

延伸阅读

康熙纪年款特点介绍


康熙(1662~1722),为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书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清廷才正式于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官窑款,以青花钻料书写为多,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较少。青花书写款,青花呈色纯净明艳,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写于胎骨之上。

康熙官窑款,楷体占95%,篆体只占5%。康熙前期,官窑楷书款,笔划粗重,苍劲挺拔,古拙浑厚,布局宽大;后期字体渐趋清秀。楷体“康熙御制”官窑款,多用进口珐琅彩料写就,字体道劲敦厚,外围双方框,方框的外边线较宽。蓝色珐琅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深重。六字楷书官窑款中的“清”字,有两种写法。“康”字下部的“水”多断开。“熙”字上部多由一撇和目字状的“臣”与“已”或“巳”组合而成。康熙篆体官窑款,则为细硬的铁线描。

康熙珐琅彩瓷,一般书“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青花釉里红和彩瓷,大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小型精致的康熙豇豆红瓷、天蓝釉瓷等宫廷文房用具,往往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介绍清代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与康熙时期制作的玻璃品种与工艺


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经过缓慢的、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的发展,玻璃制造工艺到清代达到顶峰,玻璃制作得到皇家的重视,品种增多,颜色多达数十种,玻璃的成型、加工工艺更加成熟。清代的档案史料证明,清宫内官办作坊造办处下设的玻璃厂,从康熙到宣统,从未间断过玻璃的制造与生产。本文旨在结合宫廷造办处档案和珍贵的玻璃实物,使读者了解玻璃厂建立之初的康熙时期玻璃的品种和制作工艺。

一、清宫玻璃厂的建立

众所周知,内务府是清代管理皇宫禁室事物的机构,以七司三院为主干,造办处是内务府的下属机构之一。造办处是专门负责制造、修理和储存帝后及宫廷需用的各项器物的机构。造办处具体建于何时,各种官家史书的记载略有出入,主要有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说和康熙三十年(1691年)之说。记载比较多的是,造办处初设在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但习惯上仍称为“养心殿造办处”。为了具体承办制造、修理各项器物,造办处内又分为不同的“作”。造办处成立之初并未设玻璃作。玻璃厂是在康熙三十五年建立的,“三十五年奉旨设立玻璃厂,隶属于养心殿造办处,设兼管司一人……四十九年,设玻璃厂监造二人。”据杨伯达先生引证,康熙敕命建造的玻璃厂是在传教士日耳曼人纪里安(kilianStumpf)指导下进行的,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在传教士协助下开始筹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建成。玻璃厂集中了以山东和广州为主的各地能工巧匠,同时外国传教士也参加和指导玻璃生产。玻璃厂是造办处内众多作坊之一,是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御用玻璃的地方。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皿的大量需求,雍正年间在圆明园也建立了玻璃厂。北京夏天炎热,工匠无法操作,故玻璃厂每年“八月开窑,五月止窑。”

玻璃厂的建立是康熙皇帝重视玻璃制作的具体体现,也是清代玻璃制作走入正轨的重要契机。

二、康熙朝玻璃的品种与制作工艺

康熙年间是清代玻璃制作的首创时期,从康熙三十九年玻璃厂的建成到康熙在位的最后一年即六十一年的二十余年间,玻璃厂制作了哪些玻璃器,是了解和掌握康熙玻璃品种的关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起于雍正元年,迄于宣统三年,惟独没有康熙朝的记录,这无疑增加了我们了解康熙朝造办处玻璃制作情况的难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现有的文献和流传下来的珍贵实物来了解康熙朝玻璃制造的概况。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时期已有单色玻璃、珐琅彩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

l.单色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一种颜色的玻璃吹制或磨制的器物。流传于世的康熙时期玻璃器,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盛(图1)。该水盛高7、口径2.8厘米。有盖,削肩、阔腹、平底。盖上磨成六角形龟背纹,腹部饰下垂似莲瓣纹的尖状花瓣。器底正中阴刻“康熙御制”篆书款。水盛乃文房用品之一,此水盛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属皇家御用器皿。该水盛玻璃无色透明,质地匀净,其制作工艺为:先将熔融的玻璃料吹成扁圆状,再用琢玉的方法加工而成。它是已知清代早期玻璃器皿的珍贵实物,也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玻璃器的孤品。这件玻璃水盛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器物造型不甚相同,有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这也恰恰说明了西方传教士对康熙时期玻璃制造的协助与影响。康熙时期的单色玻璃除此件珍贵器皿之外,香港李氏收藏家还珍藏一件“西瓜水色”玻璃水盛(图2)。此水盛高6、口径3.8、腹径10、底径6厘米。水盛圆口,往下渐渐凸起,形成鼓腹。水盛的颜色像熟透的西瓜瓤一样,红润明亮,晶莹剔透,故称“西瓜水色”。器底正中阴刻“康熙御制”篆书款。此水盛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纯正,手感沉重,其款识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透明玻璃水盛的款识相同。这两件玻璃器是康熙时期极为珍贵的传世品。除此之外,见于记载的康熙单色玻璃还有蓝色、黄色、雨过天晴色等。

德-化-陶-瓷-总-站

2.珐琅彩玻璃

玻璃胎珐琅彩是清代首创的玻璃制作工艺之一。玻璃胎珐琅彩器始于何时,未见详细史料记载。有的研究者只是笼统地讲,康熙时已有玻璃胎珐琅彩。但康熙玻璃胎珐琅彩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并没有作出回答。前面已经讲过,康熙时尚没有档案记录造办处的生产情况。过去已知最早的玻璃胎珐琅彩实物,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绿地珐琅彩竹节式鼻烟壶。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玻璃胎珐琅彩,最早的是乾隆时期的器皿。所以,康熙时期是否有玻璃胎珐琅彩器,尚是未知数。因为谁都没有看到具有准确年款的实物。但根据珐琅彩在其他胎体器物上的运用,在理论上可以推断出,康熙时期应有玻璃胎珐琅彩。众所周知,珐琅是一种绘烧于金属器、瓷器、玻璃器上的原产于欧洲的釉料,大约在康熙年间传入我国。金属胎珐琅器首先在广州烧成,旋即在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也烧制成功,署有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画珐琅器在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均有比较多的收藏。画珐琅在铜胎上能烧制成功,可以从侧面证明也能在瓷器和玻璃器上成功烧制。事实上,康熙时已有瓷胎珐琅彩,由此不难判断,康熙时也应在玻璃上进行过试烧,因雍正时已有比较成熟的玻璃胎珐琅彩。当然,推断并不等于事实,最有说服力的应是署有康熙款识的玻璃胎珐琅彩实物的出现。令笔者高兴的是1998年在香港徐氏艺术馆,笔者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件康熙款玻璃胎珐琅彩小杯(图3、4)。1999年,同一件小杯被香港爱好玻璃收藏的李先生出高价收买,笔者有幸又一次将其捧在手中反复观察,仔细琢磨,爱不释手。此杯或称其为盅,高3.6、口径5.1厘米。圆形,直口,底略内凹。杯身由白色不透明玻璃制成,有四个圆形开光,内绘四季花卉,依次为月季、牡丹、菊花及荷花;开光外深红色珐琅地上绘有团花。口沿处绘有环带菊花纹。杯底署有蓝色“康熙御制”楷书款,款外有内细外粗的双栏框。杯身原破碎,经修复再现原貌。这件小杯大小不过盈握,类似于酒杯,其造型与纹饰均属于典型的宫廷风格,不带有任何外来文化的痕迹,与透明玻璃水盛形成鲜明对照。从其成型工艺和珐琅色彩看,已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了。由此可见,玻璃胎珐琅彩是继铜胎、瓷胎珐琅烧制成功之后,清代珐琅彩的又一创新。这件重要的玻璃胎珐琅彩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清代玻璃工艺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识,弥补了因文献缺乏而造成的模糊,从而对玻璃胎珐琅彩工艺在清代的制作时间有了大致准确的答案。

字串4

3.套玻璃

康熙时期玻璃制作工艺的另一创新,是“套料”的烧制成功。所谓“套玻璃”是指由两种以上玻璃制成的器物,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玻璃胎上满套与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后在外层玻璃上雕琢花纹;一是用经加热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纹。它是玻璃成型工艺与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是玻璃制作工艺史上的重要发明。这两种方法制作出的器物均见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质色美,又有纹饰凹凸的立体之美。清代著名学者赵之谦在光绪六年(1880年)撰写的《勇庐闲诘》中写到:“时(康乾之时)天下大定,万物殷富,工执艺事,咸求修尚,于是列素点绚,以成文章,更创新制,谓之曰套。套者,白受彩也,先为之质曰地,则玻璃砗磲珍珠,其后尚明玻璃,微白,色若凝脂,或若霏雪,曰藕粉。套之色有红有蓝,更有兼套曰二彩、三彩、四彩、五彩或重叠套,雕镂精绝。康熙中所制浑朴简古,光照艳烂若异宝。乾隆以后,巧匠刻画,远过詹成,矩凿所至,细入毫发,扪之有棱。”文中详细记载了套玻璃工艺的制作时间、康熙、乾隆时期套玻璃的不同风格以及套玻璃的不同种类。实际上,套玻璃有套一色与套多色之分。“白受彩”分为白地套红、套蓝、套绿、套黄等,这是套色玻璃中之主流产品。此外,还有“兼套”,即在同一色玻璃胎上套二色以上的玻璃器。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康熙时期已有此工艺,但迄今尚未发现康熙套玻璃器实物。流传至今的最早、最多、也是最精美的套玻璃器是乾隆时期的作品。我们期待着像发现康熙玻璃胎珐琅彩一样,有朝一日能够亲眼见到康熙、雍正时期套玻璃器的面世。

4.刻花玻璃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雍正时期《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可以知晓,康熙时期还有一种刻花玻璃。如:“雍正三年,玉作。十一月初六日,首领太监程国用持来,雨过天晴刻花套杯一套,十二个。雨过天晴素套杯—套,十二个。说太监杜寿传旨,着查问,钦此。随查得雨过天晴刻花套杯系广东匠人程向贵做的,于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初八日丁皂宝呈进的。进的雨过天晴素套杯系家里学手匠人周俊做的。于雍正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丁皂宝呈进的。海望回过怡亲王谕,做杯匠人今在何处,随问丁皂宝处。丁皂宝来说,广东匠人程向贵、周俊二人于康熙五十四年四月交巡抚送去迄。于本日,首领太监程国用将雨过天晴杯二套仍持去,交太监杜寿迄。”

以上这段珍贵的档案史料,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三种信息:第一,康熙时期玻璃厂有来自广东的匠人,并交代了他们离开造办处玻璃厂的时间;第二,雨过天晴套杯有两套,色彩相同,但制作工艺、制作时间、制作人均不同;第三,至少在雍正三年,这两套玻璃杯仍在清宫收藏。遗憾的是,现在仅能看到文字记载。雨过天晴玻璃是仿柴窑雨过天晴色烧造的。雨过天晴色玻璃屡见于雍正时期的档案中,由此不难看出,这种颜色的玻璃深受皇家的青睐。

5.洒金玻璃

洒金玻璃是康熙时期创新的另一个玻璃品种。据记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巡幸江南时,至苏州接见巡抚宋荦,并赏赐了玻璃鱼缸一个、洒金蓝玻璃瓶两个、蓝玻璃盘一面、黄玻璃小盘十面、蓝玻璃瓶两个、蓝玻璃花笔筒一个、蓝玻璃座蓝玻璃水盛一个,共十八件玻璃器。这批玻璃器很可能是皇家玻璃厂遵照玄烨旨意烧造的,专供皇帝御用或赏赐。洒金蓝玻璃是仿照阿富汗所产的青金石烧造的,需要很高的技术。玄烨的颁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玻璃厂在建造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就已掌握了洒金玻璃工艺。

以上向读者介绍了清代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与康熙时期制作的玻璃品种与工艺。玻璃质脆,不易保存,故能够留存至今的康熙玻璃器寥若晨星,目前仅知比较准确的只有三件,其珍贵程度不言自明,它们是康熙御制玻璃的缩影。康熙玻璃厂的建立为清代玻璃的制作、发展以及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瓷器的特殊贡献


康熙瓷,清康熙朝(1662—1722)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康熙时始把景德镇窑恢复,并派专员监造,专员有藏应选、郎廷极。不论在造型,色彩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仿制历代名器。同时首创了缸豆红、珐琅彩。康熙瓷釉是浆白釉,釉厚有小棕眼。色彩有五彩(无粉),素三彩(绿、黄、淡紫、茄紫),珐琅彩(就是料彩),一道釉祭红、郎窑红、宝石兰、宝石绿、缸豆红、素黄的东西也是有名的。

康熙瓷不仅新品辈出,且在传承中国古陶瓷的精髓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古陶瓷在17世纪经历转变期,清康熙一朝60年,前36年恰逢转变期的后期,在这期间,瓷器风格已从明代形质古雅、釉质肥腴转变为气度高贵、釉质清丽的清代风格,瓷器书款工整,许多产品形成定制,为后代的必烧之器。康熙瓷器承上启下,在工艺、纹样、型制等方面的创新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青花瓷的分水画法

康熙朝青花瓷将分水画法演绎得愈加完美。分水画法又称混水,从绘瓷工艺分析,青花尤以山水纹最具特色,虽然仅用青料一色,但因有浓淡色阶而具丹青之韵。混水所用的毛笔头比一般的毛笔大,以便于含水。绘画时,笔尖不沾瓷坯,而是拥着一汪青花料游走,青料的浓淡程度不同,烧成后就有了浓淡的色阶。制釉原料是不透明的白浆水,在高温下它才会变得透明无色,所以青花瓷在烧成后才能看到效果,这于绘画技法上无疑难度颇高。

实际上,少数元青花的青花发色就有浓淡之别,显现出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元代到明嘉靖以前的大多数青花瓷上,淡的地方多用渲染的笔法,色阶层次少。至康熙朝,分水技法才大量出现,浓淡过渡自然,色阶层次多,淡处近似水痕,青花瓷由此更加具有水墨丹青之韵。

单色釉形成系列

东汉时期烧制的青瓷、白瓷和黑瓷是最早的瓷器品种,在之后的千余年岁月中,单色釉瓷没有太大的发展,一直到元代,才烧制成蓝釉瓷和红釉瓷。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成功地烧制出黑釉瓷、茄皮紫釉瓷、瓜皮绿釉和天青釉瓷等品种,但是釉色不匀,烧成率低,而有些品种,在晚明时期断烧。清康熙官窑,形成了红釉瓷、黄釉瓷、绿釉瓷、蓝釉瓷、紫釉瓷、黑釉瓷和仿宋代名窑系列的单色釉瓷,每个系列的单色釉瓷又自成体例。它们成为每朝官窑瓷的必烧品种,清雍正、乾隆官窑在此基础上又有发展。

造型尽显盛世风采

清康熙瓷的瓷胎比重大,手感重,高大造型的器物所占比例比较大,各式观音尊、凤尾尊、棒槌瓶、大花盆是其特色造型。最具代表的是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青花万寿纹尊。尊无款,传承有序,当时专为庆贺康熙帝60大寿而作。胎体厚重,从内壁可以看到肩、腹部各有一道接痕。万寿纹尊以青花书整整一万个寿字,排列横平竖直,字的大小随着造型直径的变化而变化,字体有大篆、小篆、鸟虫篆、金文、殳书等,计有二三千种不同字体的寿字,且笔画清晰。万寿纹尊将皇帝的威严,臣子的虔诚,窑工的智慧集于一器,体现出康熙官窑高超的烧瓷水平,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纹样饱含人文意蕴

清康熙朝的纹样受版画、书画、青铜、家具等其他工艺品的影响,多绘富有人文意蕴的博古纹、刀马人物和山水纹样,这在康熙朝之前是极少见的。在清康熙官窑中还有一些其他官窑中少见的传统人物纹样。在一件清康熙官窑斗彩人物纹花盆上便可看见这样的纹饰。此花盆整体造型为两面对称的六棱式,沿面为菱花口式,平砂底。腹部绘传说人物纹。花盆的正面绘和合二仙图,寒山、拾得两位僧人,怀抱寿桃,手持荷花,笑口大开,满心欢喜溢于画外,令观者感怀。侧面的戏金蟾纹,人物形象生动俏皮,溢满笑意的眼神,红红的笑口,手舞足蹈的姿态,这一切都以劲挺的青花线条勾勒,极富艺术感染力。这样的纹饰是在以前官窑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独特意蕴引导陶瓷向意韵深远,气质清丽风格发展。

红釉瓷器的发展历程


窑变红釉是清雍正时期模仿宋钧窑玫瑰紫彩釉斑繁衍出的新品种。瓷器在窑内烧成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成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釉面呈现出各种金属氧化物的呈色。然而窑变主要是氧化铜的呈色,出窑后釉面色彩斑斓,呈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效果本出自偶然,由于呈色特别,又不知其原理,只知经窑中焙烧变化而得,因此自古称之为“窑变”。清代以前景德镇所见到的窑变红釉瓷都为偶然出现的,偶尔烧制出的窑变红釉也未成为一个固定品种流传下来,这与当时人们认为窑变红釉瓷是“怪胎”,出现窑变即预示不祥多将其捣毁有关。明郭子章《豫章大事记》中就有记载:“瓷器以宣窑为佳,中有窑变者极奇,非人为所致,人多毁藏不传。”然而,到了清代窑变红釉瓷已经成为一种特色品种而专门生产。尤其是景德镇的窑变红釉,从一开始的只任其器物在窑中烧制,釉面自然流淌变幻,根本不知出窑后的呈色效果,到虽然任其釉面流动变化但已经能够人为地配制釉料,控制火候,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景德镇陶录》所载:“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中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殊数见不鲜耳。”因此,鉴别窑变红釉瓷器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根据器物的各方面特征,加之时代背景为依据,我们可将清代窑变红釉瓷的演变规律大致归纳成三个阶段:

清雍正窑变仿钧螭耳盘口瓶

(一)雍正时期字串7

处于盛世时期的清代瓷器手工业,也是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况且,雍正皇帝特别喜爱仿钧瓷,随着社会的稳定繁荣和皇帝的重视,都促成了窑变红釉瓷器的创烧与后来的发展。德-化-陶-瓷-总-站

这一阶段窑变红釉瓷器的胎骨由于瓷土淘选得细致,呈现出极为坚密、精细的特点,胎色洁白。大型器物的胎骨也较薄,不显厚重感。http://

瓷釉上,雍正时一般为蓝色大于红色的面积,蓝色的部分有的呈大块的火焰状,谓之“火焰青”,红色的部分谓之“火焰红”。蓝色部分有的呈丝絮状不规则地分布于器表,亦有少数器物通体呈红色,其间分布有零星的蓝紫色斑点或条纹。此时的窑变红釉模仿钧窑还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器物口沿处多为酱黄色或月白色,少数器物口沿为白中夹杂有浅蓝色的条纹。器物口沿内壁处多为蓝与月白相间或酱黄色釉。在有附加堆纹的器物表面突起部分多呈褐色或白中闪黄色。官窑器底施以芝麻酱色釉,颜色或深或浅,有的施釉不均底部多处露胎。民窑器底多施以黄褐色釉。字串7

雍正时期的窑变红釉器物施釉较厚,釉面多丰莹润泽,有较强的玻璃质感,光亮夺目。亦有少数器物光泽感较弱,显得比较凝重、浑散。釉面上偶见有细碎的开片纹理。器物底足处一般都经过磨平加工,胎釉交界处极为规整,没有垂釉现象。圈足露胎处多为浑圆的“泥鳅背”状。民窑器底部有明显的旋痕。

雍正时窑变红釉瓷的款识多在器底阴刻“雍正年制”四字两行篆书款或“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民窑均无款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