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明青御用窑的复原与复烧

景德镇明青御用窑的复原与复烧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4

【www.taoci52.com -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将以复原和复烧明清御用窑中最后一座的爁熿窑作为收官之作,将景德镇历史上的明青六式窑全部复原,给研究陶瓷窑炉历史的人们,提供了清晰的轨迹,给游客们提供了陶瓷文化遗产的新景点。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到葫芦窑,最后到蛋形窑的发展历程。复烧景德镇历代传统瓷窑,还原了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历史原貌。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景德镇特有的葫芦窑,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的蛋形瓷窑,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经过景德镇历代窑工的不断探索,无论是窑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还是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2009年,清代镇窑复烧以来,在每年瓷博会期间,古窑民俗博览区都要上演历代瓷窑复原、复烧的重头戏。随着明清御用窑中最后一座爁熿窑的即将建成,明清御用的六式窑已全部复原。这六式窑包括:青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小件青花瓷。它比龙缸窑略小,窑室宽一点七五米,进深一点五八米,高二点一米。品种有碗、钟、盘、碟等。器型多种多样,充分满足明清宫廷的大量需求。每窑可烧制青花瓷器三百余件小件青花瓷青窑;龙缸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大龙缸。因其烧制的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所以称为龙缸。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点一米,高二点二五米。每窑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每窑烧炼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歇火冷却数天后才可开窑。因其烧制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而得名;风火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多品种的御用瓷。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一五米,高二点四米。(古人认为,烧窑需借助、依赖风火,所以瓷窑统称之为风火窑,尊窑神童宾为风火仙师)。可以同时烧制大、小件圆器、琢器青花瓷和颜色釉瓷多品种的御用瓷的风火窑;色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米,高二点二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大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白、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的色窑;爁熿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窑室宽一点八米,进深一点六米,高二点一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的爁熿窑;匣窑,明清御用窑炉。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二米,高二点二五米。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有装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专门烧制窑具匣钵匣窑。经过6年的复原和复烧,古窑民俗博览区对明清御用窑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古代文明与陶瓷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古窑”的域名更加名副其实。

明清御用窑的复原和复烧,它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研究陶瓷窑炉营造技艺提供实物模型;它也可以为陶瓷文化旅游增添亮点,了解古代陶瓷烧造的知识,但这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让明清御用窑的烧造和挛窑技艺不会失传,那就不仅仅是复原,而且要在复烧中把窑炉的营造(挛窑)、烧成、维修的技艺传下去。在博览区里复原明清御用窑,既增加了景区的历史厚度,又让古窑民俗更具有观赏性。但在这复原的明清御用窑中,如何探索和研究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秘诀,如何在使用中发掘出古瓷之精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复原,不只是作为一个实物模型用于观赏;复烧,也不能只作为一个活动的一次表演。而是要在成功复原的明清御用窑上写出继往开来的新篇章。根据不同的窑型,复原不同的古代陶瓷精品,延长文化产业链接。工人可以穿着明清的服饰、制瓷可以仿照明清的工艺、器型画面可以模仿明清之式样,明清御用窑就不会成为一种摆设,循环往复地使用,挛窑、烧造技艺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有了保障。同时,古窑民俗博览区在旅游规划中,对明清御用窑每年的挛窑、满窑、开窑作业时间作出安排,把它作为传播陶瓷历史文化的一项王牌旅游活动,并向游客公示。让有兴趣的游客,有目的地选择游览时间,见证古窑复烧带来的那份神秘,享受穿越明清时代的那份快乐。

当然,复烧明清御用窑用的松木材,对于环保和森林资源的问题,就不是古窑民俗博览区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考虑,明确在什么范围内允许建立柴窑,或者集中一个地方复原景德镇的一些知名的祖传古窑,并批给一定数量的用柴指标;还要明确承担其它生产仿古瓷企业的柴窑搭烧的计划,避免重复建造柴窑所引起的污染,来确保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繁衍生存。(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将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


景德镇将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

随着大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来临,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1日下午,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利用暨明代葫芦窑新闻发布会在该市举行。会上传来好消息,该市将逐步复烧景德镇历代的典型瓷窑,其中包括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和明代的葫芦窑等。

为何复烧 清代镇窑成功复烧带来启示

谈及景德镇为何要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时,该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江华介绍,2009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成功进行了清代镇窑复烧,复烧的清代镇窑在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物、烧窑等一系列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此外,还广泛地宣传了瓷都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有力地推动了该市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据介绍,此次清代镇窑成功复烧,也给景德镇人带来了不少新的启示。

面临挑战 建造工艺与烧造原理是一道坎

来自当地官方的信息显示,根据计划,今年10月19日,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举办期间,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将在该市古窑风景区正式举行。有人提出,对盛行于明代的葫芦窑,在该市既没有人烧过,也没有人看过,如何掌握葫芦窑的建造工艺与烧造原理,是该市在复烧之路上很难迈过的一道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家旺也坦承,确实存在困难,目前只能借助于历史文献记载与对已经发掘的古窑址进行研究论证。据悉,目前,景德镇市的南河一带尚存有葫芦窑的遗址。

那么,究竟该如何成功迈过这道坎?日前,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研讨会在该市举行,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窑炉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等二十多人出席,他们对传统瓷窑保护利用和明代葫芦窑复烧进行了系列研讨论证,为科学复烧明代葫芦窑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为迅速推动明代葫芦窑复烧成功,该市文化(文物)局专门组织成立了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工作领导小组和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 让窑火千年不息


镇窑复烧:在保护中生产 在生产中保护

镇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

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有一座蛋型清代镇窑,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300多年。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窑炉长18米,体积近300立方米,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介绍说,它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完好保持了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但近十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了自然裂缝等破损。

10月18日,为期五天的景德镇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陶瓷精英在景德镇开展有关陶瓷的经贸、科技等活动。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历史文化博览区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陶瓷爱好者的关注。

专家认为,此次复烧无论对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都有重要意义,古窑必须"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

烧炼:技艺传承人"土法"测温 近2万件瓷器精彩面世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日上午,景德镇清代镇窑这座镇窑举行了隆重的复烧仪式,众窑工身着清代服饰,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长达23小时里,窑工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

负责控制烧窑火候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判断窑炉温度主要凭借把桩师傅的经验,"利用烟囱的抽力、窑炉的结构和满窑形成的火焰走向来控制窑炉的温度,窑炉有几个观火口,我有几十年把桩经验,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准确判断窑炉的温度。"胡家旺说,这次镇窑复烧不借助任何仪器,完全按照传统方法,使用传统燃料,所以意义重大。 

22日上午,景德镇古老的镇窑里人声鼎沸。在镇窑里经过1320℃高温的松柴烧炼后,满窑的瓷器陆续被师傅们忙碌地搬出窑洞,有的师傅不断地敲开"匣钵",取出烧制成功的瓷器,当师傅说"这是大师的作品时",人们激动地发出惊叹声后迅速围上去。

这次复烧共烧大小瓷器近2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隆重的开窑仪式现场,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刘远长、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在现场点评了一些刚出窑的陶瓷精品。专家们说,古窑复烧开窑,让传统制瓷技艺再现,让人们见证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术"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晓红博士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Therecordforlargestwoodfiredceramaickiln)。

保护和传艺:让窑火千年不息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管理单位将这座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最后一次烧窑后,再也没有烧过。由于十几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裂缝。周荣林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让镇窑窑火生生不息,才能把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

根据柴窑维护原理,每烧100多次,柴窑就要重新砌筑。柴窑烧炼过程中的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绝技只有在烧炼过程中才能得以传承。因此,无论从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的角度,都有必要重烧镇窑。

今年8月1日,这座清代镇窑的挛窑工程正式启动。"挛窑"是瓷业俗语,指砌窑和补窑。景德镇目前仅有两位"挛窑"师傅,年龄都在65岁以上。负责这次挛窑工作的余云山师傅告诉记者,"挛窑"全部用手工操作,不借助任何工具,"挛窑"最难的是砌筑窑炉的拱形顶部。整个工程耗时24天,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恢复了镇窑原来烧300担瓷坯的规模。

余云山说,近十五年都没有为这么大的镇窑进行"挛窑",如果这座镇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失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镇窑是瓷器烧成的一种很好方式,松木燃烧后会流出松油,不仅温度高,而且窑火的气氛很好,烧出来的白瓷、青花瓷和颜色釉等瓷器釉面呈色效果非常好。"现在全球著名博物馆收藏的景德镇瓷器都是柴窑烧成的。镇窑是继承、展示、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烧成工艺的极好载体,景德镇陶艺家对镇窑很留恋。"

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古镇窑将每年烧炼两次,全部采用古代烧炼技术,将为数不多的把桩、驮坯、架表工艺传承人推上一线,努力实现传帮带,使古柴窑烧炼技艺后继有人。

景德镇古窑博览区:明清御窑青窑复烧点火


清明复烧缅先烈,追溯历史忆窑神。4月6日,清明小长假第二天,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游客络绎不绝,感受传统制瓷技艺,追溯瓷都千年文化底蕴。

10点许,记者来到古窑民俗博览区,景区服务中心前小广场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车、旅游车;沿着窑砖小道走进窑神童宾广场,庄严威武的窑神童宾青铜像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感受千年古镇窑火精神;在一号圆器作坊内,揉泥、拉坯、印坯、利坯、画坯等一系列手工制瓷工序前满是游客在拍照留念,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此来回穿梭,从瓷诞生的第一道工序开始,细细品味古法制瓷的艺术魅力。

11点08分,景德镇明清御窑青窑复烧点火。“明清时节,是祭拜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追溯历史,陶瓷行业有一个很有名的英雄,就是窑神童宾。在明代万历年间,童宾为烧制龙缸窑以身殉职,他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后代人民的敬仰……”点火现场,景德镇古窑负责人向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了清明复烧点火的意义,并带领游客一起致敬窑神童宾。随后,景德镇古窑负责人同把桩师傅、点火嘉宾们一同将熊熊的火把掷入窑内,窑内窑火燃起,引发现场一阵阵欢呼。

“我对景德镇充满了向往,对文化的传承有浓厚的兴趣,通过这次点火,希望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来自广西百色游客杨强在点火后激动地对记者说。

据悉,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是明清御窑“六式窑”,“六式窑”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窑水平,大量精美的御用瓷器皆出自其中。近年来,景德镇古窑景区一直致力于通过展示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活态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景德镇在线讯

景德镇窑的烧造特色


景德镇窑的烧造特色。

中国传统的陶瓷可分为三大类:龙窑(倾斜式隧道窑)、阶级窑(倾斜式冷底多室窑)以及景德镇窑(平焰窑)。

景德镇窑为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近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窑"之称,全长约15-20米,容积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因不含硫黄或者含量极少,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装烧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

因窑内腔较高(最高高度不超过6米),便于装烧大件制品,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因此,景德镇窑(在景德镇也叫柴窑)单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

另外,其结构简单,镇窑建筑速度快,基建费用少,产量大,周转期快,可以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适应于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传统风格。对南方某些瓷窑来说,在控制烧成气氛和瓷器质量,以及燃料(松柴)消耗等方面,镇窑均较龙窑、阶级窑和倒焰窑等优点。

景德镇迄今复建的大一座柴窑徐家窑复烧


11月8日上午,作为我市迄今最大的一座柴窑遗址,位于建国瓷厂内的徐家窑经过复建,在停烧38年之后成功点火复烧,传承千年的窑工技艺得以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市政协主席黄康明出席点火仪式并讲话。

黄康明指出,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见证徐家窑的复建复烧,既是对陶瓷先辈的心怀敬畏,也是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景德镇作为一座以陶瓷支撑千年的城市,积淀了很多文化、创新、工匠精神,陶瓷是火的艺术,普通的泥土经过能工巧匠的手,特别是经过窑炉的高温烧结和物理化学变化,被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和日用品,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陶瓷在向西方输出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产品输出,另一方面也是改变西方生活方式的文化输出。景德镇有文化自信的底气,陶瓷先辈们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元素,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一座窑址的恢复,是对文化的敬畏、传承、自信。

仪式由窑工宣读祭文、向火神敬香、点火开烧等环节组成。当天复烧徐家窑的点火仪式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

据了解,徐家窑可追溯至300年前,于1979年停烧,是目前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此次复建复烧完全按照原来的形状、工艺恢复,为了在复建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和留存整个工艺链,复建伊始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全程跟踪摄像记录。脱胎于明清御窑厂的建国瓷厂曾经代表了景德镇柴窑的最高水平,有“药不到樟树不灵,柴窑不到建国不正宗”之说。此次徐家窑的复建复烧,在再现古代工艺工序的同时,将进一步继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柴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鲜活地演绎出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世人展示了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

景德镇举行清代镇窑第二窑复烧点火仪式


景德镇清代镇窑首次烧首都博物馆陶瓷仿制品

景德镇举行清代镇窑第二窑复烧点火仪式,包括24件首都博物馆馆藏清代陶瓷珍品的仿制品在内的一万余件手工制作的瓷器将在这个窑炉里用松木烧成。

据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副主任周荣林介绍,这次镇窑复烧得到首都博物馆的大力支持,首都博物馆特许馆藏6件清代珍品陶瓷每件仿制4个,放在镇窑烧制。这24件高仿瓷器烧成后,一半将被首都博物馆收藏。此外,在镇窑烧制的还有大量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荣林认为,让镇窑窑火生生不息,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的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为了这次镇窑复烧,景德镇60多名传统手工制瓷老艺人准备了半年时间。

2009年10月,景德镇清代镇窑第一次复烧成功,并以“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宏大”的蛋形瓷窑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位于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清代镇窑是全世界遗存的唯一一座传统的大型蛋形柴窑,这种景德镇特有的制瓷窑炉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的最高科技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的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制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

阅读延伸: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纪实

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区

中国陶瓷历史

千年瓷都景德镇打造成世界陶瓷王国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开窑成功认证仪式举行

6月16日是我国传统端午节,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舞龙彩船,锣鼓齐鸣,一片民俗节日的热烈气氛,景德镇清代镇窑(第2窑)复烧开窑认证仪式隆重举行。首都博物馆张鹏主任代表首都博物馆接收了镇窑(第2窑)复烧的6种12件复仿制首都博物馆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的古瓷藏品并宣读了收藏证书。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王国聘教授,江西日报社副巡视员赵抗援,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黄卖九、赖德全,邓希平等嘉宾出席仪式。

据了解,清代镇窑(第2窑)的复烧是古窑民俗博览区和中国首都博物馆共同进行的,景德镇市文博专家和首都博物馆文博专家紧密合作,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60乡位老艺人共同参与。瓷坯成型生产进行了半年多,6月1日开始满窑,6月9日封窑门,6月12日点火。经过一昼夜的烧炼,在烧窑把桩师傅的判断下,13日12时15分歇火。经2天的冷却后,复烧开窑认证仪式在今天举行。

在期待而热烈的气氛中,景德镇清代镇窑里的一排排匣钵被20多位窑工从高到低搬出,万件瓷坯经过烈火的烧炼蜕变为精美的瓷器,引起了人们的一阵阵欢呼。开窑认证仪式上,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张茄兰、首都博物馆业务部主任龙宵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赖德全对出窑瓷器进行了品赏鉴定,他们一致认定,出窑制品质优良,复烧获得成功。

北京市文物局充分肯定了镇窑复烧活动,高度评价了古窑民俗博览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希望北京和景德镇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纯一法师在仪式上发表祝词。他说,这次亲临现场见证了清代镇窑复烧成功,表示热烈祝贺。祝愿古窑民俗博览区和景德镇市弘扬祖国优秀历史文化取得更大成绩。

据镇窑复烧专家顾问团主持人周荣林研究员告诉记者,这次复烧的品有四个亮点:一是复仿制了首都博物馆的6件景德镇古瓷藏品,有清康熙豇豆红釉洗、清雍正祭红釉玉壶春瓶、清雍正粉青小口瓶、清雍正青花云龙纹尊、清雍正缠枝葫芦纹橄榄瓶、清乾隆青花折枝花果纹蒜头瓶;二是装烧的6518只青花碗全部由古窑民俗博览区清代圆.器作坊的老艺人全手工制作;三是高温颜色釉瓷的釉料由景德镇颜色釉瓷世家传人李端祥使用祖传秘方配制;四是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如、刘远长、赖德全的作品和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范敏祺设计的传统茶杯。周荣林研究员说,这次复烧的成功将证明,古窑民俗博览区镇窑复烧技艺传承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景德镇市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有力的推进。

景德镇窑的恢复与发展


清代景德镇的制瓷业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所制瓷器胎质细腻、釉光莹润、色彩绚丽、镂雕精工。如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加之景德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如优质的瓷土、大量的松材),以及来自各地的能工巧匠和多年相传的技术经验,使得明代中晚期形成的制瓷中心地位逐渐确立,到清代乾隆时期具有了更大的规模。

【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筒瓶 【醇和居收藏】

一.陶瓷工艺的典型制作

青花瓷器发展到了清初顺治时期,无论釉色和纹饰基本上沿用了明代旧制,只在部分图案及口边一带略有微小的特征,未见十分突出的特征。这种情况同历代建国初期多处于过度阶段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是到了康熙年间青花瓷器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色调鲜明,而且层次多变,给人以清新明快的美感,品种则与宣德制品遥相辉映,乃是具有历史水平的优秀典型。装饰题材除山水、人物、花鸟外,更加入了当时流行的《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故事画,为后世瓷器的纹饰开辟了新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出于当时招贤纳士的政治需要与某些文人墨客的传统风尚,瓷器上还出现了大块文章如《圣主得贤臣颂》、《赤壁赋》以及《竹林七贤》、《饮中八仙》等反应封建或风雅情趣的文字图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崇祯】青花人物故事图笔筒 【醇和居收藏】

康熙青花瓷器制作之精,首先是同它分工精细、画手高明分不开的。据后来的《陶冶图说》追记当时将绘画和染色分工的情形说:

画者学画不学染,染者学染不学画。所以一其手,不以分其心也。画者、染者分类聚一室,以成划一之功。至如边线青箍出旋坯之手,识铭书记归落款之工,写生以肖物为上,仿古以多见能精,此青花之异于五彩也。

试看传世的大量康熙青花瓷器,无不光艳透体,浓淡分明,有的色层竟达八九层之多,堪称空前绝作。其画笔之苍劲与渲染之熟练乃至书法之工整,远非后来仿品所能企及。但当时流行模仿明代青花之风,民窑中多见写有宣德、成化、万历、嘉靖、天启款的制品,用料画法显然有所不同,虽力求乱真而终失本色。

其次,在青花用料方面也是与前代有所不同,传说是使用云南的珠明料。此种青料含氧化钴成分较高,有的高达2.29%-6.02%,甚至有的含钴量可达8%-9%。因此其呈色浓艳幽菁,与其他青料制品截然不同。由此可见康熙青花青翠洁雅与雍正、乾隆青花蓝色浑浊,其根本原因恐在于原料有别,当然烧成气氛和温度也有一定作用。

由于康熙一朝前后共有61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青花瓷器色调变化很大,根据专家多年总结的经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青花:青花发色较灰暗,明显带有明末清初的痕迹,如釉面肥润,色调为青白色,青花发色迷混不清等。此时虽然有的以明珠料绘画,但色调变化很大,大约在康熙十年(1671年)以后,青花才逐渐出现浓淡相间、青翠艳丽的色调。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凤尾尊 【醇和居收藏】

(2)中期青花:此时因为使用上等的珠明料,所以青花呈色青翠亮丽。又由于在绘画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分水、皴染等技法,突破了传统的平涂技法,所以使画面层次鲜明,达到墨分五色的效果,故康熙青花又有五彩青花之称。其中浆胎青花在康熙青花中很有代表性。所谓浆胎青花是指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胎体较薄,釉面成浆白色,常在开有细碎片纹的釉面上绘画青花纹饰。雍正、乾隆两朝也有少量烧制,清末和民国时期多以仿烧康熙浆胎青花为主。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图粥罐 【醇和居收藏】

(3)晚期青花:青花色调由中期的浓艳青翠逐渐向浅淡灰暗过度,青料有晕散现象,一些仿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多出于此时。

康熙青花的胎质坚硬、细白、胎釉结合紧密,胎体分量较重,均为其他各朝所不具备的。因此康熙的青花胎釉也同样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

早期青花的胎体厚重,制造工艺与顺治时大致相似,釉面肥厚,白中闪青,呈现一种青白色。器物口沿多施酱黄釉,底足有跳刀痕、粘沙和火石红等现象。

中期青花的胎体与前期相比,虽略显单薄,但拿在手里也有沉重感。胎质更加洁白细腻,釉色洁白光亮,呈粉白色。

晚期青花的胎质仍旧细腻的本质,胎体以薄胎为主,釉面又变成清白色。

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平淡无奇,似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彩瓷方面。而嘉庆、道光以后更是少见精品。只有光绪时期的青花色调略有近似康熙制品的美感,但仅是回光返照,昙花一现而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明青御用窑的复原与复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明青御用窑的复原与复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