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迄今复建的大一座柴窑徐家窑复烧

景德镇迄今复建的大一座柴窑徐家窑复烧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3-25

景德镇古代瓷器。

11月8日上午,作为我市迄今最大的一座柴窑遗址,位于建国瓷厂内的徐家窑经过复建,在停烧38年之后成功点火复烧,传承千年的窑工技艺得以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市政协主席黄康明出席点火仪式并讲话。

黄康明指出,今天大家在一起共同见证徐家窑的复建复烧,既是对陶瓷先辈的心怀敬畏,也是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景德镇作为一座以陶瓷支撑千年的城市,积淀了很多文化、创新、工匠精神,陶瓷是火的艺术,普通的泥土经过能工巧匠的手,特别是经过窑炉的高温烧结和物理化学变化,被制成精美的艺术品和日用品,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中国陶瓷在向西方输出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产品输出,另一方面也是改变西方生活方式的文化输出。景德镇有文化自信的底气,陶瓷先辈们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元素,为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一座窑址的恢复,是对文化的敬畏、传承、自信。

仪式由窑工宣读祭文、向火神敬香、点火开烧等环节组成。当天复烧徐家窑的点火仪式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参加。

据了解,徐家窑可追溯至300年前,于1979年停烧,是目前景德镇保留最古老、最完整、最大的柴窑遗址。此次复建复烧完全按照原来的形状、工艺恢复,为了在复建过程中尽可能地保护和留存整个工艺链,复建伊始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全程跟踪摄像记录。脱胎于明清御窑厂的建国瓷厂曾经代表了景德镇柴窑的最高水平,有“药不到樟树不灵,柴窑不到建国不正宗”之说。此次徐家窑的复建复烧,在再现古代工艺工序的同时,将进一步继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柴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鲜活地演绎出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向世人展示了千年瓷都的独特魅力。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纪实


我们生活在陶瓷的世界,却很少知道它是如何烧制出来的;我们知道中国的景德镇是瓷都,却很少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柴窑经过300多年,仍在景德镇燃烧。

经过柴火高温烧炼和冷却后,22日上午,时隔15年于今年10月19日点火复烧的景德镇清代镇窑开窑,近2万件瓷器在惊叹声中与世人见面。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意义非同寻常。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

镇窑复烧:在保护中生产 在生产中保护

镇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

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有一座蛋型清代镇窑,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300多年。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窑炉长18米,体积近300立方米,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介绍说,它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完好保持了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但近十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了自然裂缝等破损。

10月18日,为期五天的景德镇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陶瓷精英在景德镇开展有关陶瓷的经贸、科技等活动。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陶瓷爱好者的关注。

专家认为,此次复烧无论对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都有重要意义,古窑必须"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

景德镇清代镇窑开窑现场

烧炼:技艺传承人"土法"测温 近2万件瓷器精彩面世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日上午,景德镇清代镇窑这座镇窑举行了隆重的复烧仪式,众窑工身着清代服饰,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长达23小时里,窑工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

负责控制烧窑火候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判断窑炉温度主要凭借把桩师傅的经验,"利用烟囱的抽力、窑炉的结构和满窑形成的火焰走向来控制窑炉的温度,窑炉有几个观火口,我有几十年把桩经验,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准确判断窑炉的温度。"胡家旺说,这次镇窑复烧不借助任何仪器,完全按照传统方法,使用传统燃料,所以意义重大。 

22日上午,景德镇古老的镇窑里人声鼎沸。在镇窑里经过1320℃高温的松柴烧炼后,满窑的瓷器陆续被师傅们忙碌地搬出窑洞,有的师傅不断地敲开"匣钵",取出烧制成功的瓷器,当师傅说"这是大师的作品时",人们激动地发出惊叹声后迅速围上去。

这次复烧共烧大小瓷器近2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隆重的开窑仪式现场,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刘远长、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在现场点评了一些刚出窑的陶瓷精品。专家们说,古窑复烧开窑,让传统制瓷技艺再现,让人们见证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术"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晓红博士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The record for largest wood fired ceramaic kiln)。

保护和传艺:让窑火千年不息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管理单位将这座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最后一次烧窑后,再也没有烧过。由于十几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裂缝。周荣林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让镇窑窑火生生不息,才能把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  

根据柴窑维护原理,每烧100多次,柴窑就要重新砌筑。柴窑烧炼过程中的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绝技只有在烧炼过程中才能得以传承。因此,无论从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的角度,都有必要重烧镇窑。  

今年8月1日,这座清代镇窑的挛窑工程正式启动。"挛窑"是瓷业俗语,指砌窑和补窑。景德镇目前仅有两位"挛窑"师傅,年龄都在65岁以上。负责这次挛窑工作的余云山师傅告诉记者,"挛窑"全部用手工操作,不借助任何工具,"挛窑"最难的是砌筑窑炉的拱形顶部。整个工程耗时24天,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恢复了镇窑原来烧300担瓷坯的规模。

余云山说,近十五年都没有为这么大的镇窑进行"挛窑",如果这座镇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失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镇窑是瓷器烧成的一种很好方式,松木燃烧后会流出松油,不仅温度高,而且窑火的气氛很好,烧出来的白瓷、青花瓷和颜色釉等瓷器釉面呈色效果非常好。"现在全球著名博物馆收藏的景德镇瓷器都是柴窑烧成的。镇窑是继承、展示、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烧成工艺的极好载体,景德镇陶艺家对镇窑很留恋。"  

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古镇窑将每年烧炼两次,全部采用古代烧炼技术,将为数不多的把桩、驮坯、架表工艺传承人推上一线,努力实现传帮带,使古柴窑烧炼技艺后继有人。

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 让窑火千年不息


镇窑复烧:在保护中生产 在生产中保护

镇窑是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瓷窑,由于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所以也叫"柴窑"。这种类型的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清末鼎盛时期,景德镇有100多座镇窑。 

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镇窑里不同窑位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这是目前任何现代窑炉都做不到的。

在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有一座蛋型清代镇窑,建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300多年。窑场占地约800平方米,窑炉长18米,体积近300立方米,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陶瓷。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周荣林介绍说,它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完好保持了镇窑原貌的柴窑。1995年前一直维持正常烧炼生产,窑火熊熊燃烧,但近十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了自然裂缝等破损。

10月18日,为期五天的景德镇中国国际陶瓷博览会隆重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00多名陶瓷精英在景德镇开展有关陶瓷的经贸、科技等活动。19日,景德镇清代镇窑复烧点火仪式在历史文化博览区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陶瓷爱好者的关注。

专家认为,此次复烧无论对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都有重要意义,古窑必须"在保护中生产,在生产中保护"。

烧炼:技艺传承人"土法"测温 近2万件瓷器精彩面世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日上午,景德镇清代镇窑这座镇窑举行了隆重的复烧仪式,众窑工身着清代服饰,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在长达23小时里,窑工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他们用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

负责控制烧窑火候的把桩师傅胡家旺介绍,判断窑炉温度主要凭借把桩师傅的经验,"利用烟囱的抽力、窑炉的结构和满窑形成的火焰走向来控制窑炉的温度,窑炉有几个观火口,我有几十年把桩经验,可以根据火焰的颜色准确判断窑炉的温度。"胡家旺说,这次镇窑复烧不借助任何仪器,完全按照传统方法,使用传统燃料,所以意义重大。 

22日上午,景德镇古老的镇窑里人声鼎沸。在镇窑里经过1320℃高温的松柴烧炼后,满窑的瓷器陆续被师傅们忙碌地搬出窑洞,有的师傅不断地敲开"匣钵",取出烧制成功的瓷器,当师傅说"这是大师的作品时",人们激动地发出惊叹声后迅速围上去。

这次复烧共烧大小瓷器近2万件,大部分是传统制瓷老艺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隆重的开窑仪式现场,中国观复博物馆馆长、著名古陶瓷鉴赏家马未都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刘远长、中国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等在现场点评了一些刚出窑的陶瓷精品。专家们说,古窑复烧开窑,让传统制瓷技艺再现,让人们见证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术"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吉尼斯英国总部全球认证官吴晓红博士现场认证并宣布,景德镇清代镇窑创造了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Therecordforlargestwoodfiredceramaickiln)。

保护和传艺:让窑火千年不息

景德镇传统瓷窑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传统坯源不足,管理单位将这座镇窑窑炉缩小三分之一,最终因比例失调,几次点火烧瓷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最后一次烧窑后,再也没有烧过。由于十几年来没有正常烧炼,窑体出现裂缝。周荣林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只有在生产中才能得到有效保护。让镇窑窑火生生不息,才能把瓷窑营造技艺和烧成技艺传承下去。

根据柴窑维护原理,每烧100多次,柴窑就要重新砌筑。柴窑烧炼过程中的把桩、驮坯、架表等手工绝技只有在烧炼过程中才能得以传承。因此,无论从保护古代镇窑还是抢救传统技艺的角度,都有必要重烧镇窑。

今年8月1日,这座清代镇窑的挛窑工程正式启动。"挛窑"是瓷业俗语,指砌窑和补窑。景德镇目前仅有两位"挛窑"师傅,年龄都在65岁以上。负责这次挛窑工作的余云山师傅告诉记者,"挛窑"全部用手工操作,不借助任何工具,"挛窑"最难的是砌筑窑炉的拱形顶部。整个工程耗时24天,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维修,恢复了镇窑原来烧300担瓷坯的规模。

余云山说,近十五年都没有为这么大的镇窑进行"挛窑",如果这座镇窑再不复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可能失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镇窑是瓷器烧成的一种很好方式,松木燃烧后会流出松油,不仅温度高,而且窑火的气氛很好,烧出来的白瓷、青花瓷和颜色釉等瓷器釉面呈色效果非常好。"现在全球著名博物馆收藏的景德镇瓷器都是柴窑烧成的。镇窑是继承、展示、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器烧成工艺的极好载体,景德镇陶艺家对镇窑很留恋。"

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古镇窑将每年烧炼两次,全部采用古代烧炼技术,将为数不多的把桩、驮坯、架表工艺传承人推上一线,努力实现传帮带,使古柴窑烧炼技艺后继有人。

景德镇明青御用窑的复原与复烧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将以复原和复烧明清御用窑中最后一座的爁熿窑作为收官之作,将景德镇历史上的明青六式窑全部复原,给研究陶瓷窑炉历史的人们,提供了清晰的轨迹,给游客们提供了陶瓷文化遗产的新景点。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到葫芦窑,最后到蛋形窑的发展历程。复烧景德镇历代传统瓷窑,还原了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历史原貌。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景德镇特有的葫芦窑,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的蛋形瓷窑,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经过景德镇历代窑工的不断探索,无论是窑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还是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2009年,清代镇窑复烧以来,在每年瓷博会期间,古窑民俗博览区都要上演历代瓷窑复原、复烧的重头戏。随着明清御用窑中最后一座爁熿窑的即将建成,明清御用的六式窑已全部复原。这六式窑包括:青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小件青花瓷。它比龙缸窑略小,窑室宽一点七五米,进深一点五八米,高二点一米。品种有碗、钟、盘、碟等。器型多种多样,充分满足明清宫廷的大量需求。每窑可烧制青花瓷器三百余件小件青花瓷青窑;龙缸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大龙缸。因其烧制的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所以称为龙缸。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点一米,高二点二五米。每窑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每窑烧炼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歇火冷却数天后才可开窑。因其烧制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而得名;风火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多品种的御用瓷。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一五米,高二点四米。(古人认为,烧窑需借助、依赖风火,所以瓷窑统称之为风火窑,尊窑神童宾为风火仙师)。可以同时烧制大、小件圆器、琢器青花瓷和颜色釉瓷多品种的御用瓷的风火窑;色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米,高二点二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大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白、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的色窑;爁熿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窑室宽一点八米,进深一点六米,高二点一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的爁熿窑;匣窑,明清御用窑炉。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二米,高二点二五米。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有装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专门烧制窑具匣钵匣窑。经过6年的复原和复烧,古窑民俗博览区对明清御用窑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古代文明与陶瓷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古窑”的域名更加名副其实。

明清御用窑的复原和复烧,它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研究陶瓷窑炉营造技艺提供实物模型;它也可以为陶瓷文化旅游增添亮点,了解古代陶瓷烧造的知识,但这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让明清御用窑的烧造和挛窑技艺不会失传,那就不仅仅是复原,而且要在复烧中把窑炉的营造(挛窑)、烧成、维修的技艺传下去。在博览区里复原明清御用窑,既增加了景区的历史厚度,又让古窑民俗更具有观赏性。但在这复原的明清御用窑中,如何探索和研究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秘诀,如何在使用中发掘出古瓷之精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复原,不只是作为一个实物模型用于观赏;复烧,也不能只作为一个活动的一次表演。而是要在成功复原的明清御用窑上写出继往开来的新篇章。根据不同的窑型,复原不同的古代陶瓷精品,延长文化产业链接。工人可以穿着明清的服饰、制瓷可以仿照明清的工艺、器型画面可以模仿明清之式样,明清御用窑就不会成为一种摆设,循环往复地使用,挛窑、烧造技艺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有了保障。同时,古窑民俗博览区在旅游规划中,对明清御用窑每年的挛窑、满窑、开窑作业时间作出安排,把它作为传播陶瓷历史文化的一项王牌旅游活动,并向游客公示。让有兴趣的游客,有目的地选择游览时间,见证古窑复烧带来的那份神秘,享受穿越明清时代的那份快乐。

当然,复烧明清御用窑用的松木材,对于环保和森林资源的问题,就不是古窑民俗博览区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考虑,明确在什么范围内允许建立柴窑,或者集中一个地方复原景德镇的一些知名的祖传古窑,并批给一定数量的用柴指标;还要明确承担其它生产仿古瓷企业的柴窑搭烧的计划,避免重复建造柴窑所引起的污染,来确保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繁衍生存。(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景德镇 一座兴衰起伏的“陶瓷工厂”


景德镇,这座让人在第一时间想起陶瓷的赣东北小城,在1700多年陶瓷工业历史的深厚底蕴中孕育着新的商业繁荣。时光之中,我们穿行在景德镇悠久的瓷器工业文明和历史深处,追寻着这座千年瓷都的辉煌与荣耀,兴衰和起伏。虽然这些已经成为历史,但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景德镇人,甚至繁衍了无数陶瓷工商业传奇。而且这些历史,还将(甚至永远)影响着景德镇乃至中国的陶瓷工业。

今起,本报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景德镇蜕变系列报道”,通过平静梳理、中性叙述来透视景德镇这座陶瓷“工厂”。我们不会对某项技艺过度赞美,也不会对一些人和事进行追问,我们更不会对本身进行过多的描绘。就像看一部纪录片一样,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地对工业进行客观铺陈。

而将景德镇看成是一个陶瓷工厂,这看起来挺新鲜,挺有意思。但当我们追寻的近代发展历程之后,却发现已经经历1700多年风雨的它仍然历久弥坚……

窑炉数据的变化

从数百座到100座,再到200座和后来的50座,这些窑炉数字的变化曲线让我们看到了所经历的兴衰和跌宕起伏。然而,这只是一个缩影,因为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景德镇还曾经燃烧着数以千计甚至无法统计的家庭作坊梭式窑(注:上述数据系不完全统计)。

康熙年间,有一位法国传教士曾写过一段描述景德镇的文字,大致为: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

从这段文字我们大概可以看出当年已经非常兴盛,而事实上,明清时期的的发展的确是鼎盛时期,就像那位法国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据景德镇市瓷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景德镇已经有10万人从事陶瓷及相关工作。解放初期,景德镇的窑炉大约不到100座,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窑炉数量又增加到200座以上。1995年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之后,景德镇的国营瓷厂纷纷改制和划小承包,窑炉的数量锐减到50条左右。

“当然,这里所说的窑炉是指有一定规模的,并不包括家庭作坊式的梭式窑和小土窑。”该瓷局负责人补充道。

从这些不断变化的窑炉数据看,景德镇的陶瓷行业的确经历了几代兴衰和跌宕起伏。在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庞大的数据我们根本无法统计,那就是家庭作坊生产用的梭式窑。“这些占地面积小、效率低的梭式窑至少也有个三四千座吧,因为在景德镇绝大多数家庭都具备了原料调配、制坯、上釉、烧制甚至手绘的陶瓷整套制作技术,景德镇曾经遍地开花般诞生了数千个家庭瓷器作坊。”曾经是家庭作坊业主的熊师傅告诉记者。

两位老工人的叙述

两位在民间被分别誉为“活字典”和“死档案”的普通老工人,在多数人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时候,将记者领进家中,细述了窑炉建设、改造的进程,通过这样的进程向我们勾勒了工业发展、进步的简单曲线。

80岁的余昭玉和75岁的许英年是工业的两位普通老工人。但是他们在民间却被称为工业的“活字典”和“死档案”。因为前者是个记忆力超强的老人,虽然已经80高龄,但讲起他一生所经历过的景德镇生活,几乎不假思索,娓娓道来,而且层次分明。后者许英年老人则因为从1950年开始收集关于的所有文字、数据资料而在民间得名“死档案”,并多次被当地媒体、政府授予保护和传承历史资料的嘉奖。

在许英年位于江家下弄86号的那间破旧的老民房里,珍藏着数百本(件)关于发展的历史资料,小到当年的文件、通知、奖状和笔记本,大到早年的陶瓷年鉴、发展简史,细到当年所有陶瓷厂的年产值、利润率和员工数量等数据,许英年只要一打开用红绸子捆着的各类纸箱,基本都能找到。

生于1929年的余昭玉,10多岁开始在工地做建筑工人,25岁那年,他开始从事陶瓷窑炉工作,直到退休。余昭玉告诉记者:“我开始做窑炉的那一年,很多人都说我运气好,找到了一份技术活,而且可以做一辈子。”显然,一份窑炉工的职业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有地位的,那时的人们似乎把陶瓷产业看成了是一个非常吃香而且永不停息的大产业。

曾经出差到佛山、淄博等地考察窑炉建设的余昭玉虽然没有在数量上给我们介绍窑炉的变化,但他却在窑炉改造的进程上,给我们勾勒出了发展、进步的曲线:

1956年景德镇就已经开始做煤气发生炉,后来在1958年建设了约200多座圆窑(北方人称包子窑),但这些窑需要很多人工去维护和工作。1965年,景德镇开始大建隧道煤窑,并从此首次实现了节煤50%、人工减少2/3的效率增长。“这些窑炉起初是从日本、捷克引进,1970年以后各厂响应政府号召减少污染,开始在窑炉公司帮助下,将这些隧道窑的其中一段进行改造,从煤窑变成油(重油)窑,虽然污染小,但是成本上升了很多。”余昭玉说。1984年国家对环保要求日趋严格,轻工部开始鼓励产业推行“(煤)气窑生产”,并由此促成了景德镇焦化煤气厂的成立,集中供气给各陶瓷厂使用。

余昭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1985年,光明瓷厂从德国引进了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先进煤气窑。余昭玉说:“那条进口窑炉无论从节能、高效和环保上都是国内窑炉所无法比拟的,不过它的价格很贵,大约是130多万美元,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上面要求所有陶瓷厂将出口退税获得的美元集中上交,帮光明瓷厂从德国购买窑炉,然后各个厂效仿该窑炉进行改造生产,这样便节约了很多钱。”

近代景德镇:两兴两衰

的鼎盛时期就是研发青花瓷的明末清初时期。此外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又一次兴盛时期,那时,曾经有人主动放弃在邮电部门的工作,选择到陶瓷厂上班。尽管这只是个案,但的确反映了陶瓷在那个时代对景德镇人就业和生活的影响。很多人说那时候陶瓷厂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了微型汽车大王昌河公司。

景德镇市经贸委副主任罗军告诉记者,青花瓷器是的骄傲,也是辉煌的一个重要缩影。而研发出青花瓷的时代就是明末清初时期,那时候的景德镇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法国传教士所说的那样:“昌江河两岸,日夜火光冲天,数百座窑炉昼夜不息地在燃烧……”后来随着清朝末年政府的衰败,工业的发展开始放缓,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和后来的八年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进入了一个快速衰退周期。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解放初期的工业开始得到了恢复,国家开始计划对工业的整合,像红旗瓷厂、光明瓷厂等十大瓷厂陆续筹建并投入运营,造就了的又一个兴盛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

景德镇市邮政局广告公司总经理刘敬波给记者讲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故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邮电部门应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单位,但是却有一些职工主动放弃那份工作,要求到国营陶瓷厂上班。“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厂非常红火,福利好,名声大,几乎超过了很多职能部门。”刘敬波说。

12月20日,记者在景德镇市昌江河边的绿地上寻访老工人和老百姓的时候,多数人都表示,那个时代确实很辉煌,景德镇的街道、码头非常拥挤,各地的商人从景德镇批发瓷器,然后通过昌江河水道经鄱阳湖运到全国各地销售。

一位姓张的师傅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在陶瓷厂的工资比多数单位都要强,很多人被分配到政府或职能部门都不太愿意,就连昌河这样的知名大企业都不如我们陶瓷厂的福利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张师傅一脸兴奋自得的表情。但很快他话锋一转,“不过后来就不行了,到我退休的时候,我已经下岗好几年了。”

张师傅告诉记者他是三年前从一家国营瓷厂退休的,退休前的四、五年时间里,他也是一个下岗工人。但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下岗的时候,张师傅似乎自己也搞不清楚,一脸茫然和惋惜的表情。随后他咕哝了一句:“好像就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事一样,一切都很平静,但又很突然。”

记者后来从景德镇市经贸委了解到,张师傅的经历正好跨越了一个分水岭:国有企业转制。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辉煌的时候,张师傅享受了那一段福利好、荣誉感又强的国营瓷厂工人待遇,但是1995年开始,企业和各地国有企业一样,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对市场反映迟钝,未能融合市场需求,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时期。随后大规模的转制浪潮开始席卷全国国有企业,也面临着股权、资产和利益的再分配。张师傅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到最后,仍然逃脱不了下岗的命运,而像张师傅这样的工人,在行业更是数不胜数。

兴衰之间: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体制冲突

一个足以令普通工人在多年后仍然引以为豪的时代,一个曾经拥有产销产销两旺的十大瓷厂的,为什么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兴盛走向了后来的衰败?随着记者的采访深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种体制的冲突给了我们一个强有力的答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战乱中蛰伏了数十年的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大解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时候刚刚被设为江西省直辖市的景德镇开始将“振兴陶瓷工业”定为发展方向,在国家、省、部等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开始整合已经支离破碎的民间陶瓷厂,统一规划新一轮的发展方案。从1949年创建建国瓷厂开始的10年内,景德镇先后创建了光明、艺术、红旗、红光、建筑、东风等十大国有瓷厂。景德镇市经贸委副主任罗军告诉记者:“那时候是计划经济,这些瓷厂的先后创建,都是由国家计划好,哪些厂生产什么产品,哪些厂专供出口、哪些厂做内销都是有明确规定的。而且从产品的样式、生产、价格、销售渠道和用途等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能轻易改变。”

老工人余昭玉告诉记者,计划经济时期,新华瓷厂、景兴瓷厂等工厂被国家计划列为民用瓷厂,它们生产的所有瓷器专门供应给国内的需求,而其它的一些工厂则专门负责出口产品的生产,这样一来,每个厂的赢利能力和机会都被“计划”好了,负责出口的瓷厂因为价格高和市场大,都非常红火,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国民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内销的企业业绩平平甚至亏损。“不过像新华、景兴等一些内销的企业是国家允许亏损的,因为它们的一切都是国家计划好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锅饭’,只要你按照国家计划去生产、按照计划好的供应渠道销售,工资、福利等照样享受,而不是看效益好坏来分配。这些亏损的内销企业将由赢利的出口型企业来填补资金空缺。”余昭玉说。

罗军告诉记者,计划经济中的陶瓷厂只负责生产,销售则是由江西省陶瓷销售总公司和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分别负责内销和外销,生产任务的安排则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统一下单。“这样一来,也决定了厂只是单一生产性企业的性质特征,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被计划分离到其他国有部门负责。以至于这批企业因为研发和销售能力不强,在后来的市场经济中出现‘水土不服’和衰败的现象。”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计划经济在上世纪为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兴盛,并使之得以传承。”罗军补充道。因为当时国家的统购统销、统一生产规避了很多社会矛盾,特别是扩大了就业,在短期内使得到快速发展。

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表示,因为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体制较为固化,在社会经济取得重大发展之后,它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对产品的款式、花色甚至大小都有着不同的喜好,而“计划内生产”的模式正好违背了这一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景德镇的陶瓷厂在1995年左右开始失去竞争力,特别是在靠近沿海地区的潮州陶瓷企业及时改制、迎合市场需求作出调整之后,已经深陷固化模式的企业更是受到多重压力和制约,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开始急剧下滑。

源 那么,在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的出路在哪里?它能否在市场经济中扛起中国陶瓷工业的大旗?现在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又走访了景德镇市有关部门,本报下期将继续推出“景德镇蜕变系列报道”之《景德镇,重振瓷都雄风》。

景德镇窑的烧造特色


景德镇窑的烧造特色。

中国传统的陶瓷可分为三大类:龙窑(倾斜式隧道窑)、阶级窑(倾斜式冷底多室窑)以及景德镇窑(平焰窑)。

景德镇窑为我国传统窑炉中独具风格的窑。它的烧成室型呈一头大一头小的长椭圆形,近窑门处宽而高,靠近烟囱则逐渐狭窄矮小,故有"鸭蛋窑"之称,全长约15-20米,容积为300-400立方米,是以松柴为燃料,火焰长而灰分少,因不含硫黄或者含量极少,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可装烧高火、中火、低火的瓷坯。

因窑内腔较高(最高高度不超过6米),便于装烧大件制品,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因此,景德镇窑(在景德镇也叫柴窑)单位公斤瓷的燃料消耗量小。

另外,其结构简单,镇窑建筑速度快,基建费用少,产量大,周转期快,可以快速烧成和快速冷却,适应于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传统风格。对南方某些瓷窑来说,在控制烧成气氛和瓷器质量,以及燃料(松柴)消耗等方面,镇窑均较龙窑、阶级窑和倒焰窑等优点。

景德镇市柴窑祖传窑:开窑现宝 艳惊四座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6月14日,位于名坊园内的冯氏祖传窑开窑。随着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被窑工搬出窑,意味着冯氏祖传窑在名坊园第一次烧窑成功。

开窑现场,深厚庄重、晶莹滋润的瓷器吸引了嘉宾驻足观看,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很完美!第一次烧窑就能烧得这么好,烧出来的瓷器发色纯正、釉面肥厚,特别是钧红釉试制成功。”冯氏祖传窑负责人冯上诲激动地告诉记者。

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14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冯氏祖传窑积极配合今年“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的活动主题,决定在名坊园举行首次烧窑活动,6月6日满窑,6月10日正式点火烧窑,6月14日开窑。此次烧窑1500件(个),精品率达到70%以上。

据了解,景德镇柴窑烧成技艺已有千年历史。柴窑构造比较复杂,以松柴为燃料,发展到现在更是要求要以松柴中好的马尾松为燃料,火焰清净,不含硫磺,油质感强,对瓷器呈色有利。同时适应颜色釉、青花等多品种的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柴窑烧制的产品被视为珍品,享誉中外。冯氏祖传窑传承、创新、发展柴窑烧成这一门技艺,致力于恢复柴窑文化、重建柴窑精神、保护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

瓷都景德镇镇窑柴窑窑炉大修开工


7月4日上午9时,历史博览区标志性景点——镇窑柴窑窑炉大修正式启动。市委常委、副市长卢正大出席了简短而又热烈的开工仪式。

千年古镇窑是景德镇制瓷历史上体积最大、名声赫赫的柴窑,一次要烧300担窑柴,出窑的瓷器数以千计。古镇窑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烧炼检修中,为节省窑柴、节约成本将柴窑窑炉缩小了三分之一。古镇窑仅此一座,已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恢复古镇窑原有的规模,让柴窑窑火熊熊燃烧,传统的制瓷技艺传承下去,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文化局和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大力推动下,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论证,决定修旧如旧,对古镇窑柴窑窑炉进行大修,恢复原来烧300担窑柴的规模。目前我市仅存余云山、余和柱两名66岁的挛窑传人,此次柴窑窑炉大修,对挛窑艺人的传承很有意义。由于挛窑人才缺乏,为保证工程质量,修复进度会缓慢些,但今年10月瓷博会期间重烧300担窑柴的壮观一幕会再现。陶瓷历史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告诉记者,将免费为陶艺家和各个窑口烧瓷。

景德镇将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


景德镇将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

随着大工业化生产时代的来临,景德镇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1日下午,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利用暨明代葫芦窑新闻发布会在该市举行。会上传来好消息,该市将逐步复烧景德镇历代的典型瓷窑,其中包括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和明代的葫芦窑等。

为何复烧 清代镇窑成功复烧带来启示

谈及景德镇为何要复烧历代的典型瓷窑时,该市文化(文物)局局长江华介绍,2009年,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成功进行了清代镇窑复烧,复烧的清代镇窑在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物、烧窑等一系列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此外,还广泛地宣传了瓷都景德镇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有力地推动了该市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据介绍,此次清代镇窑成功复烧,也给景德镇人带来了不少新的启示。

面临挑战 建造工艺与烧造原理是一道坎

来自当地官方的信息显示,根据计划,今年10月19日,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举办期间,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将在该市古窑风景区正式举行。有人提出,对盛行于明代的葫芦窑,在该市既没有人烧过,也没有人看过,如何掌握葫芦窑的建造工艺与烧造原理,是该市在复烧之路上很难迈过的一道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家旺也坦承,确实存在困难,目前只能借助于历史文献记载与对已经发掘的古窑址进行研究论证。据悉,目前,景德镇市的南河一带尚存有葫芦窑的遗址。

那么,究竟该如何成功迈过这道坎?日前,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研讨会在该市举行,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协会窑炉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等二十多人出席,他们对传统瓷窑保护利用和明代葫芦窑复烧进行了系列研讨论证,为科学复烧明代葫芦窑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为迅速推动明代葫芦窑复烧成功,该市文化(文物)局专门组织成立了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工作领导小组和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专家顾问团。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迄今复建的大一座柴窑徐家窑复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迄今复建的大一座柴窑徐家窑复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