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文化遗产日景德镇古窑复烧展示指尖上的“china”

文化遗产日景德镇古窑复烧展示指尖上的“china”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12-08

景德镇古代瓷器。

中新网景德镇6月14日电(记者应妮)在景德镇最后一个把桩师傅胡家旺的指导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等人在清代镇窑门前投入松枝火把,熊熊火光从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所在的炉膛中升起……在中国第9个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景德镇的清代镇窑点火复烧仪式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71岁的胡家旺,从13岁学徒开始,已经在烧窑这件事上打滚了50余年。对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的镇窑,他十分熟稔,“这个窑有260立方米,每次能烧2到3万件瓷器,要用大约7到8万斤松木。每窑要烧24小时,冷却一天一夜以后才能开窑。”

镇窑系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全称景德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

“十年可以培养一个博士,十年却未必培养得出一个把桩师傅”,这是在景德镇流传的一句话,由此可见“把桩”技艺难度之高,全凭个人经验,靠的就是在不断实践中练就。而现在柴窑的日渐废退,气窑占据主导,无论是从环保还是烧制成功率上,后者远胜前者,让“把桩”这门技艺面临难以为继之势,胡家旺对此亦感无奈。

与“把桩”技艺日渐式微截然相反的,是拉坯、上釉、彩绘等工艺传承得完整成熟,这些近千年的技艺几乎全靠手上的一把绝活。景德镇有不少精品仿古瓷器,几可乱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云鹏以拍价达2.3亿元人民币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为蓝本,限量仿造了20件,售价2.8万元早已供不应求。他强调,仿古瓷不等同于造假,“仿古陶瓷采用的是传统技艺,一方面满足民众审美赏古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达到传承创新的目的,我们只有在完全了解传统基础上,才能融古创新。”

励小捷亦表示,今年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文化遗产不能束之高阁、秘不示人,而应融入社会、惠及民生,努力展示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物部门和广大文博工作者应该肩负的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同日,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江西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旧址、大遗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建设、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等方面加强合作。(完)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景德镇古窑成功“升级”


为博览区地面展示的元朝老瓷片

一场春雨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装扮得婀娜多姿、楚楚动人,那满园的翠绿,重叠交映,仿佛是带着春的兴奋、怀着春的希望迎接一件喜事:4月11日,古窑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据了解,这是全国唯一的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级景区。

春意融融时分,笔者与纷至沓来的游客一道,走进“古窑”,探寻古窑的嬗变之路。

2011年10月3日,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来到古窑考察调研时说,瓷都文化旅游完全可以打造成国际性品牌,“古窑民俗博览区不仅是景德镇的,更是世界的。”时过不足两个月,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即宣布启动古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此“创旅游特色,不断呈现瓷都魅力”。

早在2004年,古窑就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和4A级标准相比,创建5A级景区,需要突出以游客为中心,更注重景区的人性化和细节化。因此,古窑新建的窑亦瓷艺术大门、访窑古道、古窑柴路、游客服务中心配套房,规范的中英文标识牌、便捷的无障碍通道、整洁美观的旅游公厕等,无不体现出对游客的关爱。按照三星级标准改造的旅游公厕和几十块中、英、日文标识牌,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彰显特色,提升内涵。大至窑房,小至片瓦,甚至垃圾桶,都以瓷装扮,处处体现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特色。为了打造舒适惬意的旅游环境,古窑还新建了具有陶瓷文化特色的外园区和内园区游步道,建设了6000平方米的大型生态停车场,真正体现了千年陶瓷文化特色。

在更新景区各种硬件设施的同时,古窑的软件服务也有显著提升。景区在门票背面清晰地印有游览简图、投诉及紧急救援电话,游客服务中心设有电脑触摸屏。此外,景区还增加了粤语导游、闽南话导游和韩语、日本语导游等。古窑新版官方网站也焕然一新,不仅增加了虚拟游、微博互动等栏目,并有门票、住宿、商品等在线预订服务,还有英、日、韩三国语版,让中外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详细地了解古窑景区和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窑烧千年的秘密


要经过复杂的工序细致的工作马虎不得令人赞叹之精妙

华彩

中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陶瓷,那素胚勾勒的青花吸引着世人的目光,那釉色渲染的雪月也依然还在静静地流淌。曾经的中国,是那样地令人遐想,我总在想,是什么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如此的神奇,而又是什么,让他们生生不息地膜拜这种神奇。

其实,是执着地追寻让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神奇,他们创造了绚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属于龙之子的壮志豪情。他们从简单的陶器生产摸索出制造瓷器,从原料的改变到温度的提升,从简单的实用器皿到豪华的装饰用品,祖先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追寻。手工制瓷有如下的工艺:从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到最后的取瓷,每一道工序都是复杂的、精细的,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而古人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总会带上虔诚的心灵去耕耘,而正是这样的虔诚创造,瓷器才会更加地美轮美奂,流芳万世。

我们都知道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曾经的辉煌令我们自豪与向往,当我们为着融入全球文化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时候,我们是否还会想起那些传统的灵魂,那些被我们遗忘的、再也无法超越的精神……

记录下清代镇窑复烧活动的全过程,发上来,以供观赏。最后说一句,瓷器烧造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古窑里熊熊燃烧的火光,照耀过祖先们的汗水,也照耀着我们会遗忘的眼睛。

钧瓷技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前不久,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物局、禹州市人民政府等在星航钧窑公司举办了钧瓷柴烧日活动,并召开了“钧瓷烧制技艺保护和传承理论研讨会”。与会的国家和省内钧瓷界、艺术界的知名专家就钧瓷柴烧技艺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对钧瓷技艺“申遗”工作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批程序给予特别关注。

专家们的论证给拥有“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称号的许昌人、禹州人一个提醒,要关注钧瓷技艺“申遗”工作的进展,这对钧瓷及其技艺传承尤其重要。

首先,“申遗”是钧瓷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许昌、禹州两级政府高度重视钧瓷的有序传承,采取有效措施让钧瓷文化走向世界,这包括钧瓷走进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博鳌、世博、联合国等举措。

这些举措与钧瓷技艺“申遗”成功相比,影响相对要小得多。钧乡人所做的努力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申遗”成功的话,就会成为“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身为钧乡人要为钧瓷技艺“申遗”成功鼓与呼,同时这也是为钧乡人增光添彩、大长脸面的盛事。

其次,对钧瓷技艺有效保护、有序传承的促进。专家们对钧瓷技艺和传承有自己的观点,这些理解和观点是高屋建瓴的。钧瓷始于唐,盛于宋,技艺还是唐宋之烧制技艺。其中,柴烧才是传统的技艺。星航钧瓷窑炉博物馆的18座历代钧瓷窑炉正担当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柴烧、煤烧皆为走传统之路。

今天我们要保护和传承的正是柴烧、煤烧、手拉坯等技艺。保护传承不应面面俱到,不分伯仲,而要传统正宗。专家们特别提醒,传承必须是“真经”,而不是“变异”的伪技艺,否则会以讹传讹,有悖于钧瓷艺术的真正繁荣。

最后,促进钧瓷艺术健康有序繁荣。作为艺术的繁荣,不在数量,而在质量;不在普及,而在提高;不在低俗,而在高雅;不在平庸,而在档次;不在工艺,而在艺术。钧瓷艺术的繁荣,已经走过弯路,以后应尽量避免。专家们的观点:健康的繁荣应当是“宁缺毋滥,宁雅毋俗,宁拙毋巧,宁精毋劣,宁古毋新”。“申遗”成功的一天将是钧乡人震撼、振奋、骄傲、自豪、荣耀的一天。关注钧瓷技艺“申遗”成功,应是钧乡人的美好期待。

第六个文化遗产日 多项活动营造保护传承氛围


6月11日是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内地多个城市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丰富活动。

景德镇重建元代馒头窑再现“元青花”魅力

王昊阳在江西景德镇报道:“文化遗产日”当天,景德镇元代馒头窑窑炉奠基重建,拟于今年10月在景德镇期间试烧,有望重现“元青花”与元釉里红瓷的惊世魅力。

为复原元代挛窑与烧瓷技术,重铸享誉世界的“元青花”和元釉里红瓷,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召集多位窑炉与制瓷专家,开始重建馒头窑,以元代历史为参照,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原元代馒头窑。

6月11日上午,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景德镇市文物局局长江华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胡家旺等人握揪挥土,举行元代馒头窑窑炉奠基仪式。

景德镇元代馒头窑由江西陶瓷研究所设计,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以及景德镇挛窑师傅余云山等人多次讨论,对窑炉烟囱、建材等问题进行反复研讨,最终达成一致。

“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吕子豪在河北保定报道:设于保定的中国直隶官府菜研究会11日宣布,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中,河北省保定市申报的“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榜上有名。

当日,中国直隶官府菜研究会会长、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传承人梁连起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称,该研究会依据入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上千本明、清、民国时期的老菜谱和相关史料,成功挖掘开发出“李鸿章烩菜”、“鸡里蹦”等400余道直隶官府菜品,并复原了失传上百年的美食器皿“温盘”。2006年,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正式入选河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第一个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申报成功的中国菜品。

以酱香味为主兼具多味的直隶官府菜,首创于清康熙盛世时期的直隶官府,完善于皇帝行宫及保定官府,鼎盛于晚清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督直之时。

陶瓷文化鉴赏-景德镇窑


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址。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始烧于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为著名瓷器产地。

烧造历史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调查研究对景德镇窑址的研究,从清代即已进行,如唐英的著作,及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和朱琰的《陶说》等。1949年以前关于景德镇制瓷业的著作,有江思清的《景德镇瓷业史》,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等。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及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先后对窑址进行调查。到70年代,景德镇陶瓷馆又作了试掘。从调查和试掘中了解,该窑址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近效、南河流域、东河流域3个区域,窑址点分布密集,各地点时代不一,最早为五代,最晚至清代,文献中提及的唐代白瓷窑址则迄今尚未发现。景德镇地处赣东山地之间,有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及稍远的婺源、祁门等地供应瓷石。高岭土是制造白瓷最优异的原料,因出产在景德镇东的浮梁县高岭山而得名,也因此成为世界通用的瓷土名称。

窑炉结构及烧造工艺五代窑址发现于石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南市街、湘湖、湖田、瑶里等处。但尚未找到窑炉和作坊。出土白瓷,胎、釉洁白,胎质致密有透光感;青瓷胎厚呈灰色,釉层薄。两者皆用支钉重合叠烧,制作较粗。

宋元窑址分布很广,在市内及近郊,东河、南河两岸等地均有发现。窑炉皆为长条斜坡状的龙窑。在湖田窑址发掘的两座元代窑炉,上部已残,底部分前后两室,前室圆形,前端有火膛,后室椭圆形,尾部有烟道。室内皆平铺仰置匣钵,排列有序。匣钵内放置瓷坯,底部垫有带沙渣的粗垫饼。宋代对器物的制作及装烧方法可分为3期,北宋初期为仰置垫烧。北宋中期出现有芒口的碗、盘,是采用多级覆烧垫钵装烧,壶、罐类器仰烧,采用两节模印粘合成型法制作。北宋晚期至南宋,芒口器采用覆烧支圈,不仅使瓷器规格统一、形制规整,而且产量增多。到元代又流行仰烧法,但器底垫饼带沙渣,故元代器物底足外皆沾砂粒,粗瓷则采用涩圈叠烧法。

明初设御器厂,窑炉形制有统一规格。据王宗沐的《江西省大志?陶书?窑制》条记载,明宣德时御器厂有58座窑炉,其中有专烧鱼缸的缸窑30余座,应是大型窑炉。烧小器的称青窑,烧颜色釉器的称色窑。在市区珠山路发现的明宣德年间残窑,似马蹄形,容积小,窑室宽2米,东西长0.6米,仅能装烧小碗300件,应是记载中所述的青窑或色窑。明代民间的窑炉,皆制长阔大,每窑可烧千余件小器。

清代景德镇的窑炉有重大改进,根据龙窑与马蹄形窑的优点及用松柴烧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窑炉,外形象覆置的鸭蛋,称为蛋形窑,具有容积大、装烧量多等优点。烟囱顶部呈尖状,倾向窑头,防止了风向改变时抽力波动或倒灌。由于窑底向上倾斜,窑顶逐渐下降,窑的高度大于宽度,烟囱高度等于或稍小于窑长,加上注重装砌匣钵,采用各种投柴方法,从而使室内温度及气氛便于控制,并可充分利用热量。这种窑炉可同时烧成多种产品,燃料消耗较少,在建窑的时间及费用上也较龙窑节约,因而延用了很长时间。

产品特征五代时期的产品以仿唐代的名窑为主,如青釉瓷仿越窑、长沙窑,白釉瓷仿邢窑、定窑。由于景德镇的原料质优,所以产品胎质细密、釉色光洁,但造型尚粗糙,器形只以碗、盘为主。

北宋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

元代产品中多折腰碗、小圈足盘,高足碗及大型的盘、瓶等,釉色除影青外,创烧出印“枢府”铭记的卵白釉,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釉下青花,以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仿烧龙泉窑的青釉瓷、黑釉瓷等。元代青花瓷经测试,为使用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进口青花料(明清时期称为“苏麻离青”或“苏泥勃青”)烧制。装饰仍以印花为主,刻划纹较简洁,刻痕深,纹饰题材丰富,喜用龙纹。

探访景德镇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古窑


青花瓷乐队在演出

镇窑内烧制成品展示

镇窑

太平窑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形容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景德镇瓷器。其在工艺瓷上的成就无需多说,“千年瓷都”的美名享誉世界。仅就生活瓷而言,中国的传统家庭,谁家没几个景德镇产的瓷器餐具?我家的饭碗,至今用的都是景德镇青花玲珑的蓝边碗,已经很多年了,可是这碗好像越用越新,反而是后来在超市买的一些瓷碗,不是褪色了,就是磕破了。

真正的手工制瓷,为何能流传千年?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带着疑问,探访了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古窑。

夏天去看窑炉岂不炙热难耐?其实不然,来到古窑,我发现不仅不会觉得热,反而从触觉到视觉、听觉,都能享受到透彻的清凉。

触觉:白釉瓷凉意由手至心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古窑再现了当年古作坊、古窑厂的一些场景,这是一个活的陶瓷博物馆,不仅有工序、物料、作品的展示,更吸引人的是有老工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现场制作。而且,游客们还可以亲身参与釉上彩的制作,你不妨挑选一个白釉瓷瓶、瓷碗或瓷杯,然后根据想象自由创作进行彩绘,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绘画技艺没有信心的话,还可以请身边的手绘名家指点一二。

握着白釉瓷,那份凉意由手至心,能将你心头的烦躁一扫而空。这经过高温考验才出现在你面前的精美瓷器,在你完成手绘之后,将再次入窑在600~900摄氏度温度下烘烤,方能成为你最终的作品。

视觉:随处可见的瓷器元素

如果你认为古窑仅仅是一个陶瓷博物馆,那就错了,这里还是一个避暑胜地。参观完作坊区、镇窑、柴火窑、葫芦窑,前往明清古建筑群落,要翻过一座小山,那里竹林蔽日,古树参天,小径幽静,阵阵凉意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瓷器的元素:瓷瓶做成的垃圾桶、碎瓷片拼成的地面装饰……行走其中,仿佛与千年的青花瓷进行着隔空对话。“……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哼上一曲《青花瓷》,那样的意境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听觉:景德镇瓷器“声如磬”

来到古窑,千万不能错过的,就是青花瓷乐队的演出。舞台设在湖面上,凉风袭来,荷花飘香,身着青花瓷图案长裙的美女乐手们鱼贯而入,动听的音乐悠然响起。这套瓷乐器包括瓷瓯、瓷笛、瓷箫、瓷方响、瓷鼓、瓷管钟、瓷编钟、瓷胡琴等,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器“声如磬”的特点,演奏出的乐曲优美流畅,柔和婉转,精致细腻,回味无穷。

攻略:

1.古窑门票65元/人,讲解需要另付费。

2.由于古窑的大门及购票处离公交车行驶的主干道有一段距离,最好自驾或搭乘出租车前往。

3.如携带行李不便于参观,可在售票处对面的小卖部寄存,5元/件。

4.釉上彩制作体验因为烧制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作品不能马上带走,可留下地址由工作人员快递寄送。

5.瓷乐队演出有场次时间,需提前安排好行程,以免错过。

探访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古窑


青花瓷乐队在演出

镇窑内烧制成品展示

镇窑

太平窑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这形容的就是蜚声海内外的景德镇瓷器。其在工艺瓷上的成就无需多说,“千年瓷都”的美名享誉世界。仅就生活瓷而言,中国的传统家庭,谁家没几个景德镇产的瓷器餐具?我家的饭碗,至今用的都是景德镇青花玲珑的蓝边碗,已经很多年了,可是这碗好像越用越新,反而是后来在超市买的一些瓷碗,不是褪色了,就是磕破了。

真正的手工制瓷,为何能流传千年?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带着疑问,探访了景德镇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区——古窑。

夏天去看窑炉岂不炙热难耐?其实不然,来到古窑,我发现不仅不会觉得热,反而从触觉到视觉、听觉,都能享受到透彻的清凉。

触觉:白釉瓷凉意由手至心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古窑再现了当年古作坊、古窑厂的一些场景,这是一个活的陶瓷博物馆,不仅有工序、物料、作品的展示,更吸引人的是有老工匠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现场制作。而且,游客们还可以亲身参与釉上彩的制作,你不妨挑选一个白釉瓷瓶、瓷碗或瓷杯,然后根据想象自由创作进行彩绘,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绘画技艺没有信心的话,还可以请身边的手绘名家指点一二。

握着白釉瓷,那份凉意由手至心,能将你心头的烦躁一扫而空。这经过高温考验才出现在你面前的精美瓷器,在你完成手绘之后,将再次入窑在600~900摄氏度温度下烘烤,方能成为你最终的作品。

视觉:随处可见的瓷器元素

如果你认为古窑仅仅是一个陶瓷博物馆,那就错了,这里还是一个避暑胜地。参观完作坊区、镇窑、柴火窑、葫芦窑,前往明清古建筑群落,要翻过一座小山,那里竹林蔽日,古树参天,小径幽静,阵阵凉意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瓷器的元素:瓷瓶做成的垃圾桶、碎瓷片拼成的地面装饰……行走其中,仿佛与千年的青花瓷进行着隔空对话。“……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哼上一曲《青花瓷》,那样的意境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听觉:景德镇瓷器“声如磬”

来到古窑,千万不能错过的,就是青花瓷乐队的演出。舞台设在湖面上,凉风袭来,荷花飘香,身着青花瓷图案长裙的美女乐手们鱼贯而入,动听的音乐悠然响起。这套瓷乐器包括瓷瓯、瓷笛、瓷箫、瓷方响、瓷鼓、瓷管钟、瓷编钟、瓷胡琴等,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器“声如磬”的特点,演奏出的乐曲优美流畅,柔和婉转,精致细腻,回味无穷。

攻略:

1.古窑门票65元/人,讲解需要另付费。

2.由于古窑的大门及购票处离公交车行驶的主干道有一段距离,最好自驾或搭乘出租车前往。

3.如携带行李不便于参观,可在售票处对面的小卖部寄存,5元/件。

4.釉上彩制作体验因为烧制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作品不能马上带走,可留下地址由工作人员快递寄送。

5.瓷乐队演出有场次时间,需提前安排好行程,以免错过。

蓬勃发展的草原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论内蒙古文化遗产的特色与优势

北魏乐舞俑红山文化玉牌饰汉代瓦当汉代提梁铜卣汉代鸣镝唐代黄绿釉鹦鹉形提梁壶战国时代青铜带钩辽代琥珀香盒辽代盏托元代佛像元代玉人红山文化玉珏清代铜印辽代耳饰辽代金饰件明代珐琅彩熏炉石雕女神像金帽顶唐代赌具辽代玛瑙碗元代青花碗元上都皇城内建筑遗迹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石英箭镞和林格尔汉代壁画墓契丹文铜镜辽代錾花银盆匈奴金牌饰辽代三彩砚台元代“纳失失”锦袍青铜时代鼎式灶辽代壁画汉代墓葬辽代石雕飞天辽代金带銙辽代玉饰件辽代璎珞元代青花龙纹盘

陈永志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总面积达118.3万平方公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高山、草地、平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复杂的自然风貌,同时也造就了多元化的人文环境,并形成了雄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旧石器时代的“大窑人”,到新石器时代的“红山人”,再到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人”,一直到后来的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这些草原民族经过世代繁衍生息,交往融合,遗留下了丰厚的草原文化遗产。这些草原文化遗产是我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突出普遍价值的深入发掘,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建设文化强区的迫切需要。

一、我区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草原文化遗产包括遗存与遗物两大部分,主要涉及到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诸多方面。遗存主要有古城市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还有长城、界壕、驿道复合型的特殊遗址,遗物主要有金银器、青铜器、碑刻、岩画、货币、雕塑、陶瓷、丝织品等。目前已初步查明我区有各类文物遗址点2.1万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9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3处,其它盟市旗县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700余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构成了草原文明的主体,展现出草原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旧石器时代是草原文化的滥觞时期,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样也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到目前为止,在我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就达30余处,其中以呼和浩特东郊发现的大窑遗址、萨拉乌苏遗址、扎来诺尔遗址最为典型。大窑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市大窑村南,以发现的旧石器制造场及四道沟典型的地层剖面为重要的考古学依据。第1层为表土层,形成于全新世;第2层为马兰黄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第3层为怙红色土层,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第4层至第7层为离石黄土层,形成于更新世中期,在第4层底部发现有肿骨鹿化石,还有远古人类打制的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刀和石核等石制品,其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50万年前。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22年,其后经过多次调查,在此地相继发现了顶骨、额骨、枕骨、股骨、胫骨、腓骨19件化石,其中有6件人骨化石是从晚更新世原生地层里发现的,学术界命名为“萨拉乌苏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万至5万年左右。扎赉诺尔遗址发现于1927年,先后共发现15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及其他化石。该遗址出土有石镞、刮削器、石片、石核等细石器,刀梗、锥、镖等骨器,并出土有夹砂粗陶器残片,同时出土有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化石,是典型的中石器时代遗址,具体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

在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遗址2000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及内蒙古中南部的黄河流域及环岱海地区。以赤峰红山命名的红山文化,是这一时期草原文化的核心。在内蒙古东部地区相继发现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等一系列草原考古学文化,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源辐辏”、“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西辽河流域时代最早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敖汉旗的“兴隆洼文化”,其后是位于敖汉旗的“赵宝沟文化”和以赤峰红山后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以及巴林左旗富河沟门聚落遗址为代表的“富河文化”。这些考古学文化最早距今约8000年左右,最晚距今约4000年左右,以之字纹筒形罐、C形玉龙、楔形石耜为主要考古学文化特点。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流域及环岱海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属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序列。最早的以凉城县王墓山遗址为代表的“王墓山下类型”,其年代大约距今60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晚期。其后有托克托县的“海生不浪文化”、包头市的“阿善二期文化”、察右前旗的“庙子沟文化”、凉城县的“老虎文化”等,以彩陶钵、小口尖底瓶、双耳罐为主要考古学文化特点。

内蒙古地区发现的青铜时代遗址有5000余处,其中以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大口二期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为最具典型。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于老哈河及大小凌河流域,以赤峰药王庙夏家店、蜘蛛山、敖汉旗大甸子遗址、范杖子墓地为典型,其后又有赤峰三座店山城遗址、二道井子聚落遗址为重要考古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南边老哈河流域以宁城县南山根遗址为代表,北边西拉木伦河流域以赤峰克什克腾旗龙头山遗址为典型,时代为夏、商至春秋时期,同一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在赤峰地区还有“井沟子”、“铁匠沟”、“水泉”等文化类型。内蒙古中南部的青铜器时代遗址,较为典型的是准格尔旗大口村的“大口二期文化”和伊金霍洛旗的“朱开沟文化”。在朱开沟文化的第五段遗存内,发现鄂尔多斯式青铜戈,从而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时代上限上溯到二里岗上层文化时期,也就是商代早期。经过考古发掘证明,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代表的“朱开沟文化”,是属于商周时期中国北方少数族的文化遗存,其时代下限距今2500年左右。

秦汉、魏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走向大一统、大融合的重要历史阶段。秦汉王朝为稳定边疆统治,在内蒙古地区营建大小边疆城镇,并屯垦开发。据初步统计,内蒙古地区有秦汉大小城镇多达40余座,目前能够确定其地望的城址主要有如下几例:云中郡为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沙陵县城址为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古城,沙南县城址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域,侦陵县城址为托克托县章盖营子古城,北舆县城址为呼和浩特塔布陀罗海古城,阳原县城址为呼和浩特市郊八拜村古城,武泉县城址为卓资县三道营子村古城,五原郡治为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古城,临沃县城址为包头市麻池村古城,定襄郡治所成乐城为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桐过县城址为清水河县上城湾古城,安陶县城址为呼和浩特市郊陶卜齐古城,武城县城址为和林格尔县榆林城古城,临戎县城址为磴口补隆淖乡河拐子古城,窳浑县城址为磴口县沙金陶海保尔浩特古城,朔方郡治所三封县城为磴口县陶升井古城,美稷县城址为准恪尔镇纳林镇古城,广衍县城址为准格尔旗瓦尔吐沟古城,沃阳县城址为凉城县双古城古城,右北平郡治平刚县城为宁城县甸子乡黑城古城。这些秦汉时期城市遗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沿用,成为鲜卑族南迁汉化的重要跳板。其中拓拔鲜卑南下建立的第一座都城盛乐城在今天的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是内蒙古中南部最大的城市遗址,而北魏云中宫所在地就在今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在这两座古城的周边地区,还分布有北魏的军事重镇,其中的沃野镇城址为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根子场古城,怀朔镇城址为固阳县城库伦古城,武川镇城址为武川县乌兰不浪乡土城梁古城,抚冥镇城址为四子王旗库图城卜子古城,柔玄镇城址为察右后旗白音查干古城。目前在内蒙古地区共发现有秦汉魏晋时期的文物遗址多达3000余处,东西分布众多的城市遗址是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多民族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实物见证。

内蒙古隋唐时期的文物遗址较少,目前初步统计有300余处,这些文物遗迹也主要以城市遗址为主,目前能够认定其性质的主要有以下几例:隋代朔方郡长泽县城址为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榆林郡治所胜州城址为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富昌县城址为准格尔旗天顺圪梁古城,金河县城址为托克托县七星湖村古城,五原郡治所丰州城为乌拉特前旗东土城村古城。唐王朝为了加强对北方边疆地带的控制,实行节度使与羁縻州制度,内蒙古地区唐代的城镇多属于羁縻州府。其中振武节度使与单于都护府同驻一城,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县的大皇城古城,胜州城址在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古城,河滨县城址在准格尔旗天顺圪梁古城,长泽县城在今鄂托克前旗城川古城,白池县城址在今鄂托克前旗二道川的大池古城,天德军城址在今乌拉特前旗陈二壕古城,中受降城址在今包头市傲陶窑子古城,兰池都督府城址在今鄂托克前旗三段地乡的巴拉庙古城,饶乐都督府城址在今林西县樱桃沟古城。这些隋唐时期的城址,大部分保存完好,城内遗迹丰富,出土文物精美。

辽金元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物遗址最为丰富,多达11000余处。这些文物遗址规模宏大,种类庞杂,精品辈出,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辖区,历史上是辽王朝的京畿地区,契丹人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地区分布有辽上京、辽中京两大都城,还分布有辽祖陵、辽怀陵、辽庆陵三大皇族陵寝。在辽代,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据《辽史》记载,辽朝有“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六、县二百有九。”目前能够确认的辽代城市遗址有200余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京临潢府城址,在今巴林左旗林东镇,中京大定府城址在今宁城县大明城。除辽代京城域址以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州县城,龙化州城址为今奈曼旗孟家段古城,永州城址为今翁牛特旗白音他拉古城,武安州城址为今敖汉旗丰收乡白塔子古城,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持白塔古城,祖州城址在今巴林左旗石房子古城,庆州城址在今巴林右旗索博力嘎古城,通化州城址在今陈巴尔虎旗浩特陶海古城等。金代城址也多沿用辽代城址,其中北京路城址为今宁城县大明城,武平县城址在今敖汉旗白塔子古城,临满府路城址在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古城,长泰县城址在今巴林左旗十三敖包乡古城,西京路所属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古城,东胜州城址在今托克托县的大皇城和小皇城,宁边州城址在今清水河县下城湾古城,净州城址在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古城,桓州城址在今正蓝旗四郎城古城,集宁县城址在今察右前旗巴彦塔拉乡土城子古城,振武镇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宣宁县城址在今凉城县淤泥潍古城,天成县城址为今凉城县天成村古城等。金代的城市遗址年代跨度较小,规模不显,但同样也被后来的元朝沿用与开发。历史上内蒙古地区是元朝的肇兴之地,此地建有元朝的开国都城元上都,还分布有一系列的路府州县城市,文物遗迹丰富。闻名遐迩的元上都城址位于今正蓝旗五一牧场内,城垣面积达4平方公里之多,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会,以元上都城址为中心,元代的城市遗址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成吉思汗母亲月也伦太后和幼弟斡赤斤在其封地内兴筑的城郭现位于今鄂温克自治旗辉苏木巴彦乌拉古城,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儿在其封地内兴筑的城郭为今额尔古纳右旗黑山头古城,汪古部兴建的德宁路古城为在今达茂旗鄂伦苏木古城,元代砂井总管府城址为四子王旗红格尔苏木大庙古城,元代集宁路城址在今察右前旗巴彦塔拉乡土城子古城,净州路城址在今四子王旗吉生太乡城卜子占城,弘吉剌部在其封地内兴筑的城郭应昌路城址为今克什克腾旗达尔罕苏术鲁王城,全宁路城址为今翁牛特旗乌丹镇西门外古城,亦乞列思部兴建的宁昌路城址在今敖汉旗五十家子村,上都路下属的桓州城址为今正蓝旗四郎城,松州城址在今赤峰市红山区西八家古城,兴和路下属的威宁县城址在今兴和县台基庙古城,丰州城址在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古城,云内州城址在今托克托县西白塔古城,东胜州城址在今托克托县大皇城,红城屯田所在今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古城,大宁路城址在今宁城县大明城,高州城址在今赤峰市松山区哈拉木头古城,兀剃海路城址在今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亦集乃路城址为今额济纳旗黑城古城。这些元代城市遗址呈扇形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地带,构成了规模宏大而又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景观。

二、我区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与优势

我区地域辽阔,多山地、草原、沙漠的自然环境特点,加之人为干扰较少,使得地上、地下文化遗存大部分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所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保存完整、种类丰富、精品倍出。特别是近几年,我区重要考古发现不断出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成绩斐然,现已形成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彰显着我区文化发展的优势与巨大的潜力。

1972年,在盛乐古城南发现的小板申东汉壁画墓,发现保存完好的壁画46组,57幅,榜题250条,是目前研究东汉庄园制度最为完整的实物资料。1986年,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发掘的辽陈国公主墓,出土3000多件(组)金、银、玉质地的珍贵文物,其中金属面具、银丝网络以及缨络琥珀饰件堪称辽代文物之奇珍。上述两项考古发掘,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重要考古发现。

1992年,在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发掘的耶律羽之墓,墓内出土了大量金银器皿及五代时期的珍贵瓷器,其中鎏金錾花银罐、盘口穿带白瓷瓶最为名贵;1994年,赤峰阿鲁科尔沁旗发现一座辽代贵族墓葬,墓室内发现了大面积精美的壁画,主要有“贵妃调莺图”、“织锦回文图”、“高逸图”、“降真图”,壁画题材丰富,对于研究辽代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2003年,在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再次发现一座保存完好的辽代贵族墓葬,墓内出土有精美的彩绘木棺,棺内墓主人身着十层华丽的丝织衣物,同时还出土有金牌饰、金耳环、金手镯及成串铜铃等,另外还发现有鎏金铜铎、银角号、包金、银马具等大批珍贵文物,显示了辽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上述3项辽代重要的考古发掘,被评为1992年、1994年和2003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3年,位于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集宁路古城,发现了一处完整的市肆遗迹及40余处器物窖藏,出土了釉里红玉壶春瓶、青花高足碗、枢府釉盘、青釉龟形砚滴、荷叶盖罐、月白釉香炉等珍贵瓷器300余件,其他瓷器标本上万件。大量瓷器的发现,堪称中国陶瓷考古史上的奇迹,由此,集宁路古城遗址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另外,内蒙古文物工作者还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发掘清理了御天门、大安阁、穆青阁等重要文物遗迹,真实地再现了元代皇城的宏伟规模,极大地彰显了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鉴于元上都的这种特殊历史地位,现已确定为2012年中国申报的唯一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揭露面积3500平方米,清理房屋、窖穴、灰坑、墓葬、城墙等遗迹单位近300处,出土各类文物近千件,该遗址被评为“中科院2009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0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镇发现了一处距今约5500年前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共清理出房址43座,墓葬6座,灰坑33座,环壕1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文物近千件。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半地穴式房屋顶部的木质构架结构痕迹,并在3座房址房内出土有大量人骨遗骸,为近年来东北地区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哈民遗址的考古发掘由此被评为“中科院2009年度六大考古新发现”和“201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我国古代岩画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我区发现古代岩画多达3万余幅,以阴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最为典型,时代纵跨上万年。这些岩画以古阴山山脉为中心,东西横亘几千公里,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内容最为丰富的古代艺术画廊。长城是集系统性、综合性、群组性于一身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长、辐射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线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分布有战国燕、战国赵、战国秦、秦、西汉、北魏、隋、金、西夏、明等10个时代的长城。这些长城分布于全区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总计长度达12000公里,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遗存总数达9600余处。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资源总量,占到了全国长城资源总量的1/3,无论是时代之多还是体量之大,在全国16个有长城分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都是位居第一。

与考古发现相辅相成的是一大批珍贵文物的出土。目前全区共有馆藏文物50万件(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700件,二级文物11000余件。这些文物时代特征鲜明,民族特色浓郁。在内蒙古赤峰地区发现的红山文化碧玉龙,堪称中华文明的曙光和“中华之最”;鄂尔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鹰形金冠饰、虎牛咬斗纹金带饰等珍贵文物,是匈奴贵族单于王的重要遗物;乌兰察布市发现的“虎噬鹰”金牌饰、金项圈,象征着匈奴王权的尊贵与威严;内蒙古其它地区发现的“四兽纹”、“三鹿纹”金牌饰以及其它的金冠饰、金带饰等文物,都是鲜卑贵族使用的代表性装饰品;赤峰市喀喇沁旗出土的双鱼龙纹银盘、鱼龙纹银壶、波斯银壶,是唐代“草原丝绸之路”上发现的一批重要文物;辽代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吐尔基山墓出土的造型各异的瓷器、金器、玉器及装饰奢华的马具等,是辽代文物的精品;元上都遗址出土的汉白玉龙纹角柱与柱础,再现了元代皇家宫城建筑的华丽与辉煌的气势;金马鞍是体现蒙古族游牧与丧葬风俗的绝品文物,具有游牧民族“四时迁徙,鞍马为家”的文化特点,又是蒙古贵族“秘葬”风俗习惯的真实反映;而八思巴字的圣旨令牌,是代表元朝皇权的典型文物,既是传达皇帝圣旨与政令的信物,也是蒙元时期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特点与国家驿站制度的综合体现。元代瓷器类文物首推青花、釉里红瓷器,其中以包头燕家梁出土的青花大罐、集宁路出土的青花梨形壶、釉里红玉壶春瓶最为珍贵。这些林林总总的文化遗产是我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草原文明的主要实物载体,也是草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实物例证。

三、充分发掘草原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力保障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文化遗产日益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国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夯实了草原文化的理论基础。内蒙古地区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极大地丰富了草原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如通过对内蒙古呼和浩特东郊大窑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属于旧石器文化的石器制造场与其它的人类遗迹,相当于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的文化面貌,将内蒙古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确定为五十万年;再如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堪称中国第一缕文明的曙光。红山诸文化考古序列的确立,如同中原地区第一次从地层上明确划定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文化的时间序列的意义一样,将中国文明的历史从发端到发展的历史脉络勾勒得一清二楚,填补了中国考古学文化的空白,极大地完善了草原文化研究的序列与谱系。

其次,对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是建设文化强区的需要。文化遗产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文化与文明的物化遗留,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人们唯一能够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实体,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子。因此,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深入的发掘研究,既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认知,也是为建设文化强区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所以,将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动力,在文化建设上实现新的跨越,这也是建设文化强区的需要。

再次,对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是让文化资源惠及民众的必然要求。文化遗产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的信息量丰富,知名度高,对社会的影响巨大。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所有者、鉴赏者和传承者。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也必须惠及人类,为民造福,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我们要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