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玻化瓷砖 > 导航 >

浅析:今年陶瓷企业直面同质化顽疾

浅析:今年陶瓷企业直面同质化顽疾

玻化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1-04-05

玻化瓷砖。

一场“同质化时代的营销之道”论坛,再次把同质化这一不可回避的话题推到前台。有业内专家指出,在产品同质化、传播同质化、市场同质化、消费者也同质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应该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其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同质化,没有持“一刀切”的否定态度,都比较理性地认识这一陶卫业所特有现象。

同质化,这一我国陶卫业(或者其他产业同样存在)所共有的普遍现象,伴随陶卫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路成长、壮大,成为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如果我们把视角翻转,不难发现隐藏其背后的一些深层面现象和问题。

非洪水猛兽陶瓷企业直面同质化顽疾

同质化在陶卫业的泛滥,一是暴露出行业整体设计能力不足、创新乏力的最根本问题。因为同质化的多快好省,所以抄袭、克隆一度成为行业的创新主脉、设计主流。多年的市场竞争,尤其与国际品牌的短兵相撞,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隐患。

二是暴露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存在明显差距,不管是维权成本高,还是侵权费用低,国内陶卫业巨大产能规模背后,有同质化的助推,更由此引发同质化的产能扩张狂潮,让陶卫业一路驰骋在规模扩张的大道上,却不知已经步入产能过剩的漩涡,却仍如温水之蛙般逍遥。

应该说,同质化是陶卫业现存最为严重的一个难愈顽疾,饱受市场诟病,也成为业界人士反思行业发展首先印入脑海的问题。因为多年的同质化竞争、同质化发展、同质化创新,不仅把市场竞争一步步推向价格竞争的泥淖,让价格狂澜演变成行业主要竞争手段,这柄价格双刃剑在杀敌一千同时也自损八百。虽然可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但却扰乱了整个行业的竞争秩序。还把出口贸易这池春水搅得浑天黑地。本来中国陶卫产品以无以伦比的性价比,借助改革开放的种种红利,短短几年时间便成就世界最大生产国的殊荣,但却因遵循低价竞争策略,导致国内出口价格体系体无完肤,国外反倾销调查接踵而来,更落得贱卖国土的指责,对资源、能源、环境、人力等的透支,成为今后一方面要补偿、一方面不能重蹈覆辙的双重压力。

陶卫业同质化产生的根源,有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有其他一些个性因素的诱导。比如装备、工艺技术的均好性,为同质化提供了可能,不仅成就了大国地位,更持续推进着产品档次水平的不断升级。比如消费者对性价比更高、价格更优惠产品的追求,为同质化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了温床,不仅导致国内陶卫业的蓬勃发展之势如虹,导致更多“中国制造”陶卫产品走出国门,虽属低档,贴别人商标,但不可否认国产陶卫产品强健的以低价主导的市场竞争力。

同质化是陶卫业的特有现象,虽备受指责,却无法改变其强大生命力和市场占有率的现实。或许国内陶卫业的同质化泛滥,还有其深刻的秉性原因。记得有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中国人分别在欧洲某地东城和西城开设了一家修车店,生意很好。后来,第二、第三……个中国人来到西城,也开起了修车店。而第二、第三……个犹太人来到东城,相继开起了饭店、旅馆、超市、洗浴……西城因修车店多,打起了价格战,偷工减料、假冒伪劣,成为低档车的修车一条街。而东城不仅成为高档车的维修中心,更带动了社区繁荣、地产增值。犹太人赚得盆满钵溢,中国人却勉强温饱。这或许是我国陶卫业从发展起步到现在的一种写照。

行业准入门槛低,旺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催生了国内陶卫业雨后春笋般发展势头。竭泽而渔式的规模扩张模式,在各种红利渐行渐远之际,迫切需要转型谋新生、升级求发展。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导向的转变,以及相关政策、标准、制度、法规的密集出台,特别是随着打造陶卫业升级版、践行陶卫强国梦等从理念到行动的逐步落地,陶卫业势必会在改革创新中释放更多更大红利,从而推进陶卫业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既不能把同质化视为洪水猛兽,视作万恶之源,又要客观看待同质化现象不会消除。随着竞争加剧,成本、出口、环保、人力、能源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的叠加而至,市场会告诉陶卫业曾经的同质化只会维持一时。如果打造升级版、成就强国梦,建设陶卫业民族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品牌,就必须在创新驱动上下真功夫,用创新、设计、升级、品牌等突破同质化的思想藩篱和认知障碍,实现陶卫业由内而外、自上至下、从表象到本质的脱胎换骨式的转型升级。而这,不仅是企业的行动,更是行业的行为和共识。

同质化,还有其生存的土壤,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可能一棒子打死。但这一顽疾,如果不想法医治,如果不能把同质化转换成陶卫业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带给陶卫业的可能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行业频现企业倒闭 稳成今年关键词


近期,陶瓷行业频现企业倒闭,宝丽瑞嘉宣布关门、金莎玉陶瓷展厅被封,而这些仅仅仿佛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更多企业处于危急存亡的边缘。丛林法则考验企业生存能力,强弱两极分化趋势加速。有行业人士惊呼:“陶瓷行业已经进入雪崩时代。”在这样一个“转型”的高危时代,类似倒闭事件恐怕还会持续上演,对陶瓷行业抱着良好意愿的从业者,如果不去探究背后的逻辑,有可能在行业整合大潮中惨遭淘汰。

企业需要重视风险控制

近日,记者了解到,夹江、淄博、高安、法库、临沂等产区停窑检修比例持续上升,不断增多的企业停窑检修事件似乎预示着行业正发生着激烈的变化。部分陶瓷企业库存量普遍维持在2个月或3个月的产量,就连部分品牌企业销售同比下降幅度也在5%-20%之间不等。

事实上,自2012年开春以来,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企业生产线开工率普遍不高,订单不足、资金饥渴、成本压力、产能过剩等困难,一窝蜂地汇集过来。受制房地产疲软的影响,陶瓷市场的销售同样一片惨淡。目前,产业发展态势还比较混乱和模糊,但从宏观层面来看,行业面临各种层面挑战正在加剧,包括需求增长放缓,市场容量减少;产能增速超过需求增速,产能过剩的情势相当严峻;库存高企;利润减薄;外销遇阻等。

“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正在进行,实际上行业洗牌始终在进行,只是不同的时段、背景,洗的力度不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在近期指出,在这一轮调控中,大部分企业感觉有压力,有些企业对未来发展忧心忡忡,充满迷茫,有些企业销售状况良好,虽然未必能完成预订目标,但还是有增长,更多企业是勉强持平,艰难维持。“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首先是要调整思路,过去那种高增长发展模式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行业人士分析,陶瓷行业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和全面洗牌,个别大型企业也面临崩盘处境。预计下半年,陶瓷市场需求仍难有明显提升,整体环境将更加复杂,加强风险控制,提高应变能力,成为企业迫在眉睫之事。

系统分析完善企业结构

受制大环境不佳,陶瓷企业危机发生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针对近期部分企业出现倒闭的传闻,有行业人士指出,陶瓷行业在三十年野蛮生长历程中,有一大批要么是缺乏健康的成长机制而导致早熟僵化的侏儒企业,要么是盲目扩张下摇身一变成为超速生长的巨婴企业,在丛林法则的考验中败下阵来,企业曾经的高速成长,无法弥补难以预测的迅速衰退甚至快速倒闭的噩运。“当然,事故往往只是导火线而已,真正原因还是在于企业内部管理及市场的失控、资金链的断裂、产品品质不过硬等。”

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中,企业却有着不一样的命运。有的顺风顺水,有的寸步难行;有的企业增速加快,有的企业却快速滑坡。分析人士指出,竞争态势加剧的情况下,两类企业所受到的冲击较大,一类是老企业,由于产能小,能耗高,成本高,产品结构不合理;另一类是没有品牌的企业,本身企业管理混乱,产品缺乏竞争力。

而那些实现市场均衡布局和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企业,那些有自主品牌、销售渠道、装备新、成本低的企业则会在加大马力,鲸吞蚕食有限的市场份额。那些老企业和没有品牌的企业,有战略构想,无战略规划;有产品意识,无服务观念;有管理制度,无执行能力;有业务流程,无办事效率,则更应该苦练内功,及时升级。若不然,产能过剩势态加剧,被洗牌出局的命运在所难免。

如何淡市求生,成为摆在众多企业台面最尖锐的问题。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陶瓷行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它所涉及是企业整个层面的升级与再造,一个新经营结构型态的转变,必须要能够适应外界商务环境的变化,而不能完全依循旧有的经营模式与经验。转型,即意味着动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企业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各种问题与缺陷,都可能导致企业危机的发生。因此要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处理危机的方法,而应该对企业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症结所在,为企业在高危时期的转型找到切入点,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

行业人士指出,对于陶瓷行业,“稳”字是今年的主题词。稳中求进、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稳中求胜,惟其如此,才能避免在转型事故多发期出现追尾翻车的状况,才能稳步向前,步步为赢。

出口是陶瓷企业竞争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陶瓷行业经过近2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成就令世界各国陶业同行刮目相看。如今,国内陶业无论是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抑或是衡量产品品质的各项性能指标均已达国际先进之列,年产量更是居世界之首。不可否认,国内陶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及国内对建材巨大的需求。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制造”被广泛地在全国各地克隆,大上快上陶瓷生产线已成为国内一道另类的风景线。正是这巨大的产能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供大于求造成生产严重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为了回笼资金减少积压,而不得不低价抛售,引发混乱无序内耗,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竞争环境,令陶业有识之士忐忑不安。

众所周知,陶瓷制造是以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来维系企业生产运作的。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甚至是浪费,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不可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届时陶业生存和发展何以为继?随着世界经济往来的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凸现,市场竞争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为了缓解国内建陶行业供大于求的竞争压力,出口贸易成为了陶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回眸近年来陶瓷出口贸易额逐年递增的速度,的确非常有效地拉动了国内生产,缓解了日益突出的供求矛盾,也培养了一大群企业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诚如,新明珠陶瓷、东鹏陶瓷、建辉陶瓷、宏宇陶瓷、惠达陶瓷、金四维洁具、冠星陶瓷、鹰牌陶瓷等众多在出口贸易中尝到甜头而奋勇搏击而成为了陶瓷的中流砥柱。然而,出口贸易价格偏低却是陶业不可回避的现实,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而没有得到应有效益不说,更为严重的是出口贸易价格偏低容易遭受国际贸易壁垒的反倾销调查。

既然国内陶瓷制造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价格为什么只降不升呢?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嗟叹,惋惜,还有必须面对的凝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内陶业要消化巨大的产能,要参与更激烈的世界经济竞融,我们的陶业,陶企的经营者必须摒弃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时代能赚点小钱的意识,要以学习的心态积极进行国际化运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化,技术服务国际标准化,贸易操作国际标准化等。

换而言之,我们陶业经营必须提高企业综合素质,提高品牌产品的附加值,只有这样,陶业的民族品牌才能屹立于国际强手之林,才能进一步提高陶业经营效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才能产生更高的利用价值,陶业发展才能良性循环。

浅析“文革”时期陶瓷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57到1965年,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艺术陶瓷发展较快。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阻碍了陶瓷艺术的正常发展。“文革”后期,陶瓷艺术创作开始复苏,但设计人员的作品要经过“工农兵三结合小组”的严格把关审查,基本以“八个样板戏”作为人物形象创作的模型,形成了概念化的定制。这样,“文革”期间的陶瓷作品,就失去了地方艺术特色和陶塑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相反,也就在这特殊的十年岁月里,出现了一些不可多得的具有独特历史时代风格的“文革”陶瓷,很多反映“文革”特色的作品,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文革”陶瓷也因此而成为现今博物馆和收藏家的新宠。

反映在器物上的文革内容

1、反映“文革”政治运动

“文革”开始,从开始的贴大字报,大批判,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在一件花瓶上表现出来,如景德镇美术师陈义芳先生在1969年设计制作的花瓶,就充分展示了“文革”运动比较典型的画面,反映了在1969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的一个场面,有贴大字报的,有有看大字报的;还有“景德镇市艺术瓷厂革委会”1969年制作的一套瓷板,反映了大批判的一套四件瓷板宣传画,“大批判”“中阿两国人民联合起来砸烂美帝苏修”和工农兵齐上阵。另一件瓷板为“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这在当时可都是响遍全国的口号;另有三枚瓷质毛主席像章。通过以上陶瓷内容,真实的反映了文革运动形势的一个侧面。

2、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我国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经历了两年动乱之后,学校开始进行”复课闹革命”,由于当时聚集了两年共六届的初中、高中、大学的毕业生,于是,毛泽东主席就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全国上下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陶瓷创作也紧密地围绕这方面的主题内容来进行宣传,创作出一大批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作品。如彩釉“女青年唱歌”塑像,是庄稼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创作的,它真实地反映出知识青年在田间工休间隙与农民共同高唱革命歌曲的情景。又如“炊事员送饭”塑像,是由石湾陶艺名家罗琼竹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从炊事员的着装、神态可以看出他也是个下乡知识青年,他一手拿草帽,一手扶着刚放落地的热饭菜,身系围裙,肩搭毛巾,着蓝衣黑裤,赤脚站立在田头,面部表现出热情、憨厚的性格;再如彩釉“引水上山”塑像,是由廖洪标、黄松坚和陶艺家苏锡荣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联手创作的,该作品反映了几个知识青年大搞科学实验,研究如何把山下的水引到山上,这是他们引水上山获得成功的一个场面,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3、反映“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文革”中曾一度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高潮,全国上下处处可看到学大庆、大寨的标语口号。石湾的人物陶塑在这一时期也配合形势创作了不少反映这方面主题的作品。如彩釉“铁人王进喜”塑像,是刘泽棉和陶艺家马海联手创作的,作者通过厚重的石湾陶塑造了王进喜同志身披咖啡色羊皮大衣,穿一套蓝色制服,挎一军用黄色书包,手拿一卷文件,头戴蓝色工人压舌帽,脚穿大头皮鞋,抬头挺胸,精神抖擞,表现了王进喜满怀信心归来的情景。又如彩釉“大庆人”塑像,是刘泽棉创作的,他塑造了大庆工人身穿羊皮大衣,肩扛大扳手,头戴羊皮毛帽,脚穿雨靴,大步向前。表现出石油工人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再如翠毛釉“大寨人”塑像,是由梅文鼎创作的,青年人头带白毛巾,身穿农民式的兰色对襟外褂,内穿白色对襟褂,腰扎布 带子,穿酱色裤子,脚穿尖口布鞋,右肩扛一大铁锤,左肩背着一扎绳子,精神抖擞大步向前走的大无畏精神。另外,刘泽棉创作的翠毛釉“愚公移山”塑像,作品中的老愚公手拿镢钭,脚踏大山,通过老愚公的形象来歌颂了大寨人的精神。

4、反映“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一个在特殊政治环境下产生的特殊戏剧样式。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回首那段历史的时候,样板戏其自身的艺术魅力依然存在,一个个熟悉的形象,一段段精彩的绝唱至今令许多人无法忘怀。如景德镇制作的样板戏“红灯记”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完全按照样板戏中的人物造型,真实的再现塑造出来,有些是在花瓶、执壶等器物上绘画样板戏的典型场面,这种图案在“文革”期间比较多见,不但是景德镇窑有全国其它窑口的瓷器都有生产;再如广东枫溪窑在1972年“文革”期间,制作的素胎“样板戏红灯记李玉和”的形象,把英雄人物典型的一瞬间准确的再现出来。同时还有其它艺术门类都不同角度的表现“样板戏”的作品,真可谓“八亿人民八个戏”人人都会唱几句。

5、反映支援“第三世界”

所谓第三世界,是指1974年毛泽东同志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我国曾派出大量的人员到国外去援助贫穷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帮助他们修铁路,建工厂,派医疗队为当地人民治病等,因而深受当地人民的欢迎。刘泽棉师20世纪70年代早期创作的“中国医疗队在非洲”塑像反映的正是这段历史,作品塑造了中国医生正在非洲较有代表性的椰子树下,为黑人小孩看病的一个场面,人物造型神态真实、自然、生动、传神。

6、反映外交方面

1972年中美关系打破了多年来的坚冰,建立起外交关系,自此之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越来越多。这段时期的石湾陶塑,也创作了不少反映中国外交政策取得辉煌成就的作品,如刘泽棉与苏锡荣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共同创作的素胎“银球传友谊”塑像;再如景德镇窑1972年制作的粉彩乒乓友谊塑像,正是表现了这段时期我国实行“乒乓”外交,以“小球震大球”。该作品表现了我国运动员与外国朋友相互交流球艺,从而建立起友谊的场面。景德镇窑和石湾窑都抓住了这种题材,都是采用雕塑形式,真实的表现出来,所不同的是石湾陶采用的是素胎,发挥石湾陶塑的特点;而景德镇瓷器采用的是粉彩,把人物的肤色、鲜花、靓丽的衣装展示出来。

7、反映和歌颂“人民战争”

1949年后,反映歌颂人民战争方面的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等,这些故事片在全国都家喻户晓。因此,在“文革”期间,以歌颂人民战争方面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的石湾人物陶塑比比皆是,既有中国题材的,也有外国题材的。如梅文鼎创作的彩釉“民兵埋地雷”塑像,反映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游击队员埋地雷;福建德化窑雕塑的“海防女民兵”则是真实的再现海岛女民兵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英姿形象。刘炳创作的素胎“越南女民兵”塑像,作品塑造的是越南女民兵边劳动,边准备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情景。

8、反映“赤脚医生”

“文革”期间我国曾培训了一批具有初级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让他们深入到农村去,送医送药到田头,由于他们有病人时就看病,没病人时就参加生产劳动,因此,当地的农民就把他们尊称为“赤脚医生”,“文革”期间石湾陶塑中也创作了不少反映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如潮安窑1972年制作的“银针传友谊塑像”,军医为了传授针灸技术,让“赤脚医生”在自己身上试针,表现了军民鱼水情的关系。又如黄松坚创作的彩釉“骑马送医”塑像,作品塑造了草原上的女赤脚医生身背药箱,头围浅色围巾,身穿淡青色蒙古袍,脚穿皮靴,骑马飞驰在草原上的情景。形象极富时代化,格调秀雅脱俗。

“文革”时期全国各地陶瓷制作的共同风格艺术特色

“文革”陶瓷均以迎合文化大革命形势的需要,制作出各种富有“文革”特色的艺术陶瓷,既有其共同的“文革”形势的风格,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用色、用料、制作特点。其中制瓷最著名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彭城、广东汕头、大埔、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河南神垕等;采制陶最著名的有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四川荣昌、湖南铜官、山东淄博等地。下面重点介绍各自的制瓷特点。

1、景德镇瓷器

瓷色洁白并带有玉的光泽,透明度较高,釉面光洁,白里泛青;瓷质坚实,瓷化完全,敲击声音清脆而韵长。细瓷手工彩绘,特别是高级粉彩,大多是书画金石集于一体,有画必有题字,如“五彩毛主席诗词图纹瓶”,就充分展示了画与字的成功结合,花色品种,特别是“文革”后期,代表性的有青花绘画有串枝莲、缠枝牡丹、梧桐特别是经常绘制梅花,称"“蓝枝梅”。粉彩绘制的花纹凸起,表现较多的有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雪山景色,反映文化大革命形势方面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突出工农兵形象的图案、红卫兵塑像、歌颂“样板戏”、毛主席纪念章、毛泽东用瓷梅花、牡丹等图纹。

2、湖南醴陵瓷器

醴陵瓷以胎薄,透明性好,白度高见长,一般呈玉白色。最有特色的品种是釉下彩,釉下彩的基色近30种,通过调配复色可达百种以上。有花卉、人物、山水、羽毛等图案。

3、唐山瓷器

唐山瓷普遍以经济使用的日用瓷为主。畅销面较广的大宗品种有三大碗(蓝边或贴花装饰釉面微黄的粗瓷碗),宫碗、绳边碗、光边碗及喷花装饰的桷壶(又名桥壶)。文革期间的细瓷装饰以喷彩瓷和雕金装饰的高档餐具、茶具著称。有毛主席像章、反映革命大批判方面的瓷板、碗、盘等。

4、德化白瓷

文革德化瓷以白瓷著称,俗称“鹅绒白”,釉面晶莹滋润,色泽柔和,光洁无暇,文革期间,多以生产日用瓷,盘、碗、壶、杯、盅、坛、餐具、茶具、咖啡具等。一般瓷胎轻盈,同样又生产艺术瓷,人物有毛主席坐像,毛主席站像,毛主席像章,女民 兵,样板戏中的英雄人物等。无论是一般白瓷,还是建白瓷,一般不施彩,同样是传统喜欢的“猪油白色”、“象牙白色”,这种白色瓷多用于高级瓷雕和仿古瓷。

5、河南禹县钧瓷

文革时期神后瓷器,其特殊为窑变红釉和窑变花釉瓷,红釉根据不同色调,称为海棠红、鸡血红、胭脂红、玫瑰紫、茄皮紫等;窑变釉根据变幻色调分别称雨过天晴、月白风清、云雾高山、星辰满天、峡谷飞瀑等。钧瓷古朴端庄,釉质浑厚,晶莹透澈,有明快的流动感。代表性的品种有:炉、鼎、尊

6、广东潮安枫溪、饶平、大埔瓷器

潮安、饶平、大埔瓷器产品各有侧重,主要生产日用陶瓷,潮安既生产高级细瓷,也生产普通粗瓷,有工夫茶具、杯、壶、盘、痰盂、花瓶、花盆和雕塑人物为主;饶平以生产匙、盘、杯、碟为主;大埔以生产工夫茶具、碗、盘、壶、杯、盅为主。以潮州枫溪瓷为代表的广东粤东地区陶瓷,枫溪位于潮州市郊外,有南国瓷乡之称,文革期间,尽管受到种种限制,但制瓷工业未停止,仍然以烧制日用瓷为主,艺术瓷相应得到发展,赋予文革时代烙印,如枫溪陶瓷厂生产的“素白瓷毛主席挥手塑像”。基本制作方法是采用雕、塑、刻、划、捏、贴等制作手法,精巧透雕的通花浮雕艺术,特别是各类透雕花瓶,形成自己的风格。反映文革时期的瓷器内容有,女民兵、工农兵、样板戏等造型。

7、广东石湾陶器

文革石湾陶,代表性的品种有陈设美术陶,主要是紧跟文革形势,塑造革命英雄人物和工农兵形象以及样板戏人物,还有历史人物、鸟兽鱼虫、自然景色以及文具、玩具等。

“文革”瓷对艺术市场的影响

为了追求盈利,市场上就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粗制滥造。许多新仿的“文革”瓷,如现在文物市场上有些新仿的“样板戏人物”、“红卫兵”像,从造型的塑造到色彩都不够精确,特别是神态极差,没有神韵,没有感觉。二是内容过分完美。表现在一件作品上,绘制水平也较高,如此丰富热闹,如瓷板、彩瓷瓶、盘、壶等,内容上往往过分完美,如“样板戏”图案纹瓶,附有电脑制作的多形体文字;反映“文革”运动内容的瓷板,似一幅完美的“文革”瓷画,恨不得把“文革”十年的内容全融进去,如“大批判、大字报、抓革命、促生产、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样板戏、上山下乡运动、跳忠字舞、学习毛泽东语录”等等,应有尽有,这样全面的“文革”内容的瓷板,在当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真假值得研究。将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仿制会更多,对现存遗留下来的珍贵“文革”陶瓷以更多的关注。

这里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由于认为“文革”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故新仿“文革”典型器物的瓷器较多,但这类现仿石湾陶器神韵、气质、感觉都较差,从色彩、内涵上都不够真实贴切。离开那个时代或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再塑,无论如何其神韵、内涵都不够真实。因此,提醒收藏家注意的是,鉴别真假“文革”瓷,要着重从作品的内涵也就是我们认为的艺术神韵的角度去衡量更准确。

“文革”结束几十年了,“文革”陶瓷的收藏越发显得火热,它毕竟只是十年时间,值得珍惜收藏的作品很多,作为国家博物馆,应该重视对这段历史文物的收藏,特别是名家精品的收藏,是十分重要的。

陶瓷釉及其分类浅析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薄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有了这层釉,陶瓷不止抗腐蚀耐用,还异常美观。像我们知道的哥窑青瓷冰裂纹釉,钧瓷窑变结晶釉等等。今天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看陶瓷釉及其分类浅析。

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和灰釉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和高岭松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掺入其他化学成分。就回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釉经过窑烧后就会紧紧附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光泽柔和,防止液体和气体的侵蚀,给人以明亮如镜的感觉。

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分,有瓷釉,陶釉,火石器釉。按照烧成温度可分为低温釉、中温釉、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可分为白釉、颜色又、结晶釉、窑变纹釉,裂纹釉;按配料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食盐釉等;按制备方法可分为生料釉;按烧温度可分为融熔块釉;少层温度可分为低温釉和易融釉等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今年重新“开张”


16日下午,数字故宫线上分享会在故宫博物院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举办。经过漫长的疫情,不少网友对故宫的展览望眼欲穿。其实在这段时间,故宫策展也没闲着,而是为一个大展做精心准备,也就是武英殿陶瓷馆大展。阔别两年有余的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今年重新“开张”,从文华殿迁至武英殿后,它将有哪些“玩点”和“看点”?在分享会上,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剧透了新展的五大亮点。

新陶瓷馆隐藏“明星展”

吕成龙透露,这次新开的陶瓷馆有不少变化,在场地上,展厅从原来的文华殿移到了武英殿,展览面积比原展厅增大了将近60%,用超大面积带观众“畅游”陶瓷世界。

在数量方面,以前的陶瓷馆只展示400多件,这次将展示陶瓷等展品将近1000件,翻了一倍多,古代汝、官、哥、定、钧窑“五大名窑”瓷器、明清两代御窑瓷器均在列表之内。此外,展示还增加了5个能反映故宫藏瓷特色的主题,如宫廷的进膳用瓷、赏赐用瓷、大婚用瓷、祭祀用瓷、宗教用瓷,以此让观众全方位尽览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变化和进步。

场地增大,展品增多,与此相对应,展览也拉长了陶瓷展示史,据吕成龙介绍,以前陶瓷展只展示到宣统时期,这次将时间线拉长,延续到了民国时期。值得一提的是,从晚清到民国的数十件精彩展品很少有亮相的机会,这次能相会共展,实属难得。

在展厅的布置上,陶瓷馆在灯光照明方面做了较大改进。吕成龙介绍,此次展厅采用全新的照明系统,给展室和展品以最佳亮度。除了展品外,屋内建筑彩画也将被照亮,以使展品和建筑相互映衬,彰显宫廷藏瓷的特点,带来超梦幻的观展体验。

与以前不同,这次大展还准备了一个彩蛋,在武英殿的正殿里设有一个小型展室,名曰“展中展”,以定期展示故宫馆藏的“明星展品”。吕成龙介绍,明星展品会有很多,可看性也很强。比如蓝釉描金朵云折枝莲纹匜,远观它通体闪烁着宝石蓝般的光泽,云朵般的金彩在其中熠熠生辉。在古代“匜”是用来洗手的,而经过瓷器史的演变,蓝釉描金朵云折枝莲纹匜其实是一种酒具,用于分酒。这个器物之所以光彩照人,是因经历过两次烧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特别是匜内部的“金色云朵”是由金子磨成粉,用大蒜的汁调制金粉后烧制而成。

又如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碗,吕成龙在分享会上用三维高清数据对其进行展示。可见该碗色彩鲜艳,红彩部分是鲜艳的哑光,而青花部分则闪闪发光。吕成龙介绍,青花加矾红彩海水龙纹碗又叫“金钟碗”,因为它仿制古代金属钟的造型,将它倒过来看,就像是一只悬挂的钟。它是青花瓷的一个衍生品种,也是明代景德镇宣德时期创烧的新品种,同样是经历两次烧制而成,数量特别罕见。

吕成龙表示,这次大展吸收了近十多年来中国陶瓷研究的最新成果,目前,展览内容在丰富,展出条件在优化,展示手段在升级,总之,新的陶瓷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呈现给大家。

数字故宫开启“新世界”

分享会上,故宫博物院还讲述了“数字故宫”这一年的成长。据了解,从故宫数字化工作到“数字故宫”的建设,故宫在数字资源采集、管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已有二十余年。应该如何基于海量的故宫数字资源,进行更有深度地挖掘与更加前沿地应用?应该如何将兼具体量与质量的故宫数字资源以一种更为智能贴心的方式呈现给用户?“数字故宫”技术团队的年轻人们携手两位故宫文物研究专家,从各自工作的专业角度出发,以《韩熙载夜宴图》VR节目、高清三维陶瓷文物两项数字成果为切入点,为观众展示了更多数字文物资源深度应用的可能。

“经过超高清扫描的《韩熙载夜宴图》被放大到原画的40倍,观众可以在超4k高清画面中沉浸式观赏它,而不错过任何细节”,故宫书画部专家王琥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通过《韩熙载夜宴图》VR节目的互动展示,带领观众寻着画中的蛛丝马迹,走进故宫名画世界,感受“一画千面”的艺术魅力。

为满足观众们不同的文化需求,“数字故宫”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分期分批建设了大量的产品和平台。今年疫情期间,“云游故宫”全媒体平台将故宫多年积累的数字资源按照用户需求进行了重组,平台一经上线,获得了广泛好评。而此次发布的“数字故宫”小程序则进一步、全面地整合了故宫在线数字服务,观众可以通过这款小程序在第一时间掌握全部故宫资讯,海量的故宫数字资源可以一键搜索,一站抵达,无需在网站、微博、app等故宫多个数字平台上跳转。

未来,“数字故宫”小程序将帮助更多关注故宫的用户通过小程序“一键查询”到故宫多平台、全渠道上为己所需的数字资源,全面构建“故宫数字社区”,开启一个不一样的“新世界”。(新民晚报驻京记者潘子璇)

【陶瓷文化】浅析宋代官窑真假


笔者经多年的观察,就雍正朝仿宋代官窑器与真品之间的差异,作一些粗浅的比较,借此与同好互相切磋。

一是釉质的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纹片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四是底足的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浅析艺术陶瓷的鉴赏与评论


景德镇陶瓷的独特陶瓷文化

陶瓷评论是景德镇陶瓷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作为协会的形式出现,在全国也可能是唯一的。但是由于起步慢,陶瓷谈论是归于文学批判,仍是美术批判,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也没有专门的结论。陶瓷谈论对景德镇陶瓷的开展有着活跃的含义,由于有批判,才不简单出浮躁;由于有批判,才会有行进。

陶瓷评论涵盖范围广,它与艺术陶瓷鉴赏不同,前者主要是针对事或现象,艺术陶瓷鉴赏的对象,不仅是艺术陶瓷作品,还会涉及创作者。陶瓷评论大致涉及到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其发展方向、陶瓷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及其体制机制、陶瓷科技创新等等方面。而艺术陶瓷鉴赏,则主要是针对艺术陶瓷作品的风格、布局、装饰和技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当前,做好陶瓷评论或艺术陶瓷鉴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是认识程度还不够,对陶瓷评论的认识有待于提高。陶瓷评论不是可有可无,而且很有必要。8年前几个关心景德镇陶瓷发展的人,想成立一个陶瓷评论社团,经过6年的努力,在2011年得以成立。陶瓷评论家协会成立两年多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个中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陶瓷评论的认识似乎还不能到位。二是环境氛围还不够,尤其是陶瓷评论,说真话难。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尖锐的、实在的,一般人都不喜欢听,媒体也不太会采用,也只好在个人博客或朋友聊天时说说而已。一些人为了花钱宣传自己,写手也好,媒体也好,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愿意,但多少从另一个方面宣传了景德镇陶瓷文化,也没什么可指指点点的。三是重视力度还不够。景德镇也有一批人、包括院校的专家学者,关注景德镇、关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敢于在不同的角度发表一些评论,但是好像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采纳一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倒是个别的像《景德镇日报》瓷苑版、《瓷都美术家》等,还给了陶瓷评论的一块阵地。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和进步,需要批评、需要评论、需要有人“说三道四”,但只要是善意的、积极向上的,那就是可取的。艺术陶瓷鉴赏,虽然多说了一些好话、套话,也是受人之托。但如果看不到一片赞扬和喝彩声的背后,会让人的视线模糊,会影响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前进步伐。景德镇着力打好“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成效明显,而其中尤其要握紧拳头打好陶瓷牌。因为,是陶瓷让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铸就辉煌,是陶瓷让景德镇立镇兴市千年经久不衰。把握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方向,就把握了景德镇发展的方向和命运。

喷墨打印成为今年意大利陶瓷展大亮点


瓷砖生产工艺的提高,更多层面上来自陶机装备与新材料的突破与应用,而瓷砖的新产品开发,则主要集中在对表面纹理、质感、图案和色彩几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如辊筒印花机的普遍应用,就比采用丝网印花工艺的瓷砖在质感、纹理、层次等方面有了极大的进步。而今年的意大利陶瓷展上,数款采用喷墨打印设备生产的瓷砖拼图就受到世界各地同行者的青睐,由此兆示着代表世界瓷砖最高水平的意大利瓷砖生产工艺又有了全新的突破。

早在两三年前,国内赴意大利参加展会的不少企业家就惊喜地发现了采用喷墨生产工艺的瓷砖,但作为一种新装备、新工艺,由于受技术成熟水平的限制,并未在企业当中大力推广。然而,今年的意大利陶瓷展上,不单推出了成熟的瓷砖喷墨设备,而且展出了采用此种生产工艺的众多产品,以其丰富的色彩、突破性的质感和逼真的构图而成为此届展会的一大亮点。据专家介绍,采用这种新型生产工艺的瓷砖,其表面构图、色彩与纹理将会产生突破性的进展,它是继辊筒印花设备之后,瓷砖生产领域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像辊筒印花设备一样,受到中国企业的青睐。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析:今年陶瓷企业直面同质化顽疾》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析:今年陶瓷企业直面同质化顽疾》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玻化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