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收藏是钟爱一生的事业——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投资收藏现状

收藏是钟爱一生的事业——当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投资收藏现状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陶瓷艺术

2021-04-06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中国人自古喜爱收藏。根据历史学者的考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全国性的收藏高潮:第一次是在北宋;第二次是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第三次是在清末民初。其共同的表现特征在于,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踊跃参与其中,市场交易繁荣,整个社会渐行崇尚收藏之风。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正是中国进入历史上第四个全国性的收藏鼎盛时期。新中国的收藏热,肇始于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人们有了闲情、闲时、闲钱,开始寻寻觅觅,到处寻宝。人们普遍认为,继房地产、股市之后,艺术收藏市场成为第三大朝阳投资产业,且这一观念已经形成世界性的共识。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目前呈上升发展走势,中国是继美国和英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三的当代艺术大国。当代陶瓷艺术在媒体、艺术家、收藏家、包括经纪人的不断推动下已成为艺术市场的新宠,受到海内外艺术家、收藏家的青睐。当代陶瓷艺术市场空前兴旺,收藏、研究、投资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群体迅速膨胀。

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是建立在收藏者的个人爱好基础上,且不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兴趣,还要作为一种事业付诸热情,甚至成为一生的钟爱。古今中外大的收藏家更会连续几辈人接续这个事业。

我国著名文物鉴赏大家朱家溍(1914-2003)先生家族,就是继承祖业收藏的典型例子。他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二十五世孙。他的高祖朱凤标为道光十二年进士,宦至太保体仁阁大学士。他的父亲朱文均,是近代著名碑帖收藏家、书画鉴定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时,负责鉴定故宫院藏古代书画碑帖。经过朱家前辈数代收藏,到朱文均时已经是民国四大收藏家之一。解放后,朱家将这些文物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香港著名收藏家、云海阁主人张宗宪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他曾说过“收藏家绝不是三天五天的收藏,真正的收藏家至少收藏20年、30年,甚至一辈子,并且最后捐给博物馆或相关学术机构,这样才能算真正的收藏家!”张宗宪认为;收藏只能是投资而非投机,好的收藏家,首先要有这方面的兴趣,肯学,还要多看、多听、多买。

作为当代高端陶瓷艺术品的收藏要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及储备,量入为出。收藏是投资而非一般消费,给我们带来的首先是心灵的陶冶,艺术的熏陶,和视觉的享受。藏品升值带来的经济利益更是收获,以此检验我们的才智。有时精神上的获取甚至大于物质上的所得,我们享受的恰恰是收藏的过程。

美国拉斯维加斯娱乐业的显要人物亿万富翁斯蒂芬·A·韦恩是当今世界级的艺术收藏家之一,他的回答更能代表收藏家的观点,“收藏家他们明白自己所拥有绘画绝对是物超所值,同时他们也知道如果把这些画卖掉了就再也找不到替代品。”在关于收藏家和投资人有什么不同时,韦恩给出的标准是“收藏家对作品的欲望要高于他对钱的欲望。”他们的共同点除了都具备大量收藏资金之外,对一些收藏家来说艺术品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对一些收藏家来说艺术品是一种生存的激情,而对更多的收藏家而言艺术品更意味着以上两种价值的结合。因此在当下这个“价值优先”的时代,纠缠于艺术市场将走到多么高的位置?它何时能够发展到顶峰?对于收藏者而言无疑是庸人自扰。而坚持所谓的“价值优先,品质精良”,既是藏家的不二法门,也应该是艺术投资人的不移原则。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大师作品的收藏与投资


瓷库中国讯1996年3月27日在中国美术馆草签捐赠协议,彼得·路德维希夫妇决定在自己丰殷的艺术收藏中精选82位欧美艺术家的89件117幅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艺术作品赠送给中国,其中有毕加索晚期作品4幅,这是我国首次大量收藏西方艺术品。昨日,就路德维希基金会收藏、运作、展览等焦点话题,瓷库记者与德国路德维希基金会主席匡斯面对面交流。

瓷库记者:德国路德维希基金会是个什么组织?怎么运作?

匡斯:基金会建于1983年,那时叫“艺术与理解”基金会,因为理解对艺术特别重要。1997年基金会更名。它的责任是从社会上买一些艺术品,放在博物馆展出。

瓷库记者:为什么这些艺术精品赠送给中国?

匡斯:我们是做国际化捐赠,初衷是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捐赠世界各地。比如德国艺术家哈德利希特是现在德国在世界艺术家中最有名、卖得最贵的一个艺术家,国际拍卖市场有他的作品在卖,而且价格非常高,他一幅很漂亮的风景画,也捐给了中国美术馆,遗憾的是此次没来江城展出。

毕加索两幅作品一千万欧元

瓷库记者:来武汉展出的这些作品,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如何?

匡斯: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这次来汉44件作品总体价值在三千万欧元,其中法国艺术家空巴一幅一百万欧元,毕加索一幅至少四五百万欧元或者更高,毕加索的《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带鸟的步兵》两幅值一千万欧元以上,但市场在变化。从艺术史角度来看,利希滕斯泰因、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人比较重要,他们显示出这个展览的份量和体量。

瓷库记者:路德维希基金会大量收藏毕加索等画家的大师作品,在选择艺术家上有什么标准。

匡斯:这与路德维希教授个人喜好有关。科隆博物馆仅毕加索作品就有500幅,另有素描、陶瓷等200件,加起来共有700多件。布达佩斯馆也有不少毕加索收藏品。

瓷库记者:毕加索一生作品约有三万七千多件,路德维希基金会收藏有多少?

匡斯:大约六百多件,有雕塑、陶瓷与平面作品。我们买这些作品时,价格很低,是早年间市场价格还未上涨前收购的。

瓷库专家认为送一款合适的大师作品是非常有升值意义的。

优秀作品是艺术收藏的灵魂


本版图片:谭恕

证券时报记者:18年来的收藏和对市场的感知,您认为近20年来普通老百姓的陶瓷鉴赏水平有没有提高?

陈伟才:老百姓的鉴赏水平提高很快。如今开始收藏、懂得收藏的人越来越多,我认为收藏最重要的是要做功课,要真正具备艺术鉴赏水平和能力,把艺术品收藏当作纯粹的商业行为对于普通藏友来说不合适,很容易吃亏上当。

证券时报记者:当代陶瓷和陶瓷文物收藏有何区别?

陈伟才:艺无古今,只有好坏、美丑之分,没有绝对的古代、当代之分。当然,古代的陶瓷具有一些历史价值、考古价值,有故事。但是当代陶瓷艺术跟古代比,艺术价值要高得多。首先,在艺术的创作水平上整体比古代高;其次,在陶瓷制品的效果和技术手段上,远超古代。当代的陶瓷作品品种更加丰富了,不仅有挂件、瓷瓶、笔筒、瓷板、瓷雕等十几种,种类也有高温颜色釉、古彩、粉墨彩、粉彩、青花、新彩、青花釉里红等近30个类别。此外,当代名师可供查阅的资料很多,查找的手段也多,容易求证。古代陶瓷因为年代久远,上当受骗的不少,因此,在艺术上,我侧重收藏当代陶瓷。

证券时报记者:投资名家陶瓷要注意什么?

陈伟才:名家陶瓷投资只奔名头是没有价值的,要真正了解名家的风格,他的艺术个性、题材风格、简历,他最擅长的作品特点,作品的制作工艺了解清楚。比如,青花瓶和粉彩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陶瓷种类对艺术创作、用色用墨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题材对胚瓶的要求也不一样。这些最好能都懂,不懂就要多看,多看他们的书籍;多问,多问专家和同行,交流非常重要。

证券时报记者:名家收藏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什么?

陈伟才:名家意味着在专业上已经获得一定认可,因此艺术水准上有一定保障,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是名师创作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作品,仍然必须侧重艺术品本身。一个优秀的陶瓷作品,从胚瓶的选择、用色、选材、画作的布局、烧制效果等诸多方面都要完美协调,整体达到高水准才能称之为优秀。我们收藏最终是收藏优秀的作品,真正好的作品才是收藏的灵魂。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代名师陶瓷的价格?

陈伟才:就目前趋势看,中国文化产业面临大发展、大繁荣,名师陶瓷价格会依照趋势而上行。特别是一些名师年事已高,创作源逐步枯竭,他们的作品很稀缺,就价格而言升值空间比较大。青年一代里面有非常好的功底的艺术家,一样值得关注。

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或成投资收藏热点


3月2日至17日,由独立学者子贺策展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30余位艺术家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实践,聚焦陶瓷文化,呈现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及对其身份的转换。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画廊代表,一些国外画廊还对此表示极大兴趣,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陶瓷艺术样式的发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展览或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工艺美术的工艺史窠臼,开始进入一个严肃的艺术史阶段,呈现让收藏者与当代陶瓷艺术展开新的对话的可能。

1新创作呈现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

纵观2013年秋拍市场,相比高拍价的古陶瓷,当代陶瓷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日渐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没打开海外市场,仍没被国际市场认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往日作品风格有很大差别,无论是形式、技法、表现方式或思想表达,让观众看到了此前从未展现的另一面。

展出的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艺术家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艺术家龚循明的作品《溯源之冰川》,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

“从古瓷到当代瓷,可能观众和藏家从来没有想过,陶瓷艺术品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子贺对本报记者说,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崔迪等艺术家脱离陶瓷工艺美术的窠臼,向严肃艺术家方向发展。

2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或需20年

“该展览或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探索价值的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重新与世界对话的新纪元,我想这就是该展览引起国外画廊关注的原因之一。”子贺说,正如展览名称《st.art就地出发》,展览标志着新的当代陶瓷艺术正在发生。

他说,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从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陶瓷艺术的材料学历史与实物历史,将扩大为陶瓷文化的场域历史。

不过,他也表示,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200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30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那么到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成为投资收藏热点,也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说,如果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将是一种历史文献式收藏,并不适合普通人,或更适合博物馆。而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保守说至少需要20年。

3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

这次展览中,一些藏家表示,该展览颠覆了过去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理解,给人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另一种表达方式。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大师瓷’更是频繁创下天价。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我一直收藏现当代陶瓷,展览中艺术家龚循明、崔迪的陶瓷作品我都有。”来自浙江的藏家张庆吉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展览中,崔迪的作品《逐》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等,这些新创作给人不同的体验,或许正像展览所说,这是一种当代陶瓷艺术的新样式,数年后或将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目前被国内市场热捧的‘大师瓷’也以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占多数。而陶瓷制作涉及72道工序,拉胚等工艺因不像绘画一样被社会肯定,很多人不愿学,如何传承成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还能进行一次公共教育,使藏家更多认识到,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套利,更是对文化的保护,像马未都一样为保护文化而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子贺笑着说:“中国新的当代陶瓷艺术刚刚起步,投资收藏市场对此还不了解。当然,如果有藏家独具慧眼,从现在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作品,或将抢得先机。

现代艺术陶瓷的投资收藏攻略


近年来,陶瓷艺术品收藏市场日渐红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陶瓷艺术品投资是一种回报颇高的投资方式,但是却苦于不知从何下手。其实,搞现代艺术陶瓷投资收藏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神秘,只要按照一定的章法去认真实践,并长期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吴爱华以为,首先要学习陶瓷相关知识,培养专业眼光。收藏是一种境界和修养,它挑战的是你的眼光、你发现的能力,而不是财富的多寡。很多时候,投资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投资者的品位和发现的能力。普通人若想进行陶瓷艺术品投资,需具备陶瓷应有的基本鉴赏知识,做一名勤奋的、谦虚的学生,要请教甚至聘请各方面的专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学习一些专业知识。除了阅读大量有关书籍,还要对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有可能进行投资,也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要有长期投资收藏心态。投资者不能盲目跟风,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慢慢地、长期地积累,形成自己的投资收藏系统。正如嘉德在线总裁陆昂女士所言,投资艺术品,要服从的是自己的内心,要买自己喜欢的作品,不能抱着即时获利的心态去做短线投机。历史经验也表明,投资收藏时间越久,回报率越高。

第三,陶瓷投资收藏要从“小”开始。刚开始进入陶瓷收藏领域,可以先从几百元几千元的小茶杯、小笔筒、小瓷盘等“小艺术品”开始,这样既可以练手,还可以练眼、练心,万一投资失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给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第四,陶瓷艺术品要具有精湛的工艺。制作陶瓷的整个工艺是一个繁琐和复杂的过程。从选料、造型、翻模、灌浆、绘瓷上釉、烧窑等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到位,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出现瑕疵、冲口、缺足、崩裂、脱釉等毛病。艺术品投资除了检查以上工艺细节外,还应审检颜色是否纯正,如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精湛的工艺能确保胎釉细滑、胎骨洁白,画面色彩鲜明,层次清晰,不失国画的风韵。

第五,陶瓷艺术品要具有优美的造型。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所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而轻视造型本身。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器形别致,既使人们常见的瓶、罐、筒、碗、盘等品种也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因为优美的器型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常会让人看后,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一件优美造型的艺术陶瓷作品,必然会引发观众的共鸣,产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并忍不住“看了又看”。

最后,陶瓷艺术品要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和观赏性。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惟美的。瓷上画面有画家的艺术个性,好瓷、好釉、好光泽,再配上好画,若细细观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但目前景德镇也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我认为效果不一定好,除少数作品外,两维空间的国画移入三维空间并不适合瓷器装饰。好的瓷器装饰品应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总之,陶瓷艺术品是唯一一种“既能观赏、还能把玩;既能使用,还能投资、收藏”的工艺品、艺术品。普通投资者,只要常学习、多沟通,勤比较、多观赏,并从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和造型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揭开“现代陶瓷艺术品投资”的神秘面纱,踏上收藏的康庄大道。

当代瓷器收藏正当时 收藏投资要看作品质量


所谓“乱世藏金,盛世藏瓷”,在金融危机阴霾逐步消散之际,投资者除了在资本市场沉浮,同时也把更多的目光转向了艺术品市场。日前,在上海举办的“华夏瓷艺相聚世博——中国文化艺术大师名家经典作品展”开幕式上,尽管场地不大,但人气很旺。

据场内的一位专业人士介绍,此次大多数作品都出于中青年美术师或者瓷艺师之手,而且现代瓷艺在价位上相对于古瓷本就要便宜许多。

该人士继而表示:“景德镇的当代瓷器,尤其是这些正在崛起的新生代工艺美术师的作品有不错的收藏价值。目前中国的瓷艺市场正在逐渐地重新起步,应该说是进行收藏的不错时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陶艺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繁荣,所以5年或10年之后,这些当代中青年工艺师和美术师的瓷器作品将迎来一个增值阶段。”

而当天一直在展会现场转悠的杨先生似乎看得尤为认真、仔细,这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杨先生笑着告诉记者,“我已经快70岁了,有20多年的瓷器收藏史。”杨先生表示,“一直以来,我关注的都是古瓷收藏,但是这两年也开始关注当代瓷器了。”

不过说起对目前国内整个当代瓷艺市场的现状,杨先生则显得有所担忧,他告诉记者,“近两年我跑了不少这样的瓷艺展示会场以及拍卖会场,整个市场仍是比较混乱。同样一个几乎差不多质地、工艺的瓷器,定价差别却很大,让人有些无所适从。”杨先生表示,“所以投资者还是需要谨慎一些。”

专业人士同样指出,“瓷艺市场的混乱现象的确存在。一方面,当代瓷艺创作者多是中青年,这些人本身就良莠不齐,因此造成作品的差异。另一方面,市场上存在不少投机者,也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他继而建议投资者:“如果想要进行投资,最好先对市场观察一段时间,一旦看中某个工艺师的作品潜力,也要对该工艺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关注,看其作品的整体质量。瓷器投资尤其是对当代瓷器的投资需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随大流。”

当代名瓷鉴赏与收藏:值得投资的陶瓷艺术家


当代从事陶瓷艺术瓷创作的人,成千上万。但真正值得投资者收藏作品的陶瓷艺术家主要是以下三类人:

陶瓷专业的资深教授。这些人大部分年龄在60岁以上。他们对当代陶瓷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于他们对艺术瓷的创作上,而且还突出体现在他们陶瓷理论造诣,对陶瓷历史有精深的研究。因此,他们在近现代陶瓷史上具有影响力。这些人的作品,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与传统的景德镇瓷器也有明显不同,在器形、用色和题材上,都有创新,有些甚至惊世骇俗。

国家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人。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国家级评定职称,人数很少,这部分人普遍年事已高,由于其作品艺术价值比较早得到人们的认可,其相当多的作品为藏家看好,价格最高。景德镇目前具有国家级大师资格的仅有32人。

再就是不具备以上职称,但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陶瓷艺人。

在以上三类人中,我偏爱教授的作品。而我的收藏品中,以资深教授的作品为大宗。为什么呢?著名画家吴冠中最近指出,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在当代名瓷的创作团体中,同样存在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而资深教授们的作品有如下特点:

1.创新性。艺术在于个性,在于创新。在千年景德镇,简单地模仿,继承前人似乎仍然是创作的主流。李菊生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由各代陶瓷绘画器皿组成的历史画廊中,人们可以发现,凡是能够直观地较为强烈地表达作者创作个性的绘制,都难以承传。数以万计的陶瓷文物揭示着这样一种失衡:瓷画追求从官、从俗、从众,排斥独特个性;追求图案的严整平和,排斥富有创意的变形;追求对器皿的装饰性,排斥绘画艺术的独立性,几乎各个朝代都存在着艺术灵性与王朝统治年限背反的规律:封建王朝越长,体现在瓷画中的创作个性被扼杀的数量就越多,个性作品就越少。而这些教授对陶瓷艺术史有深刻的研究,对现实有深刻的反思,对未来的趋势有明确的把握,其个人风格极为明显。比如施于人,将民间青花,剪纸等因素和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周国桢教授在雕塑中率先采用粗质材料和高温颜色釉的应用;李菊生教授创作题材上的人文趋向和高温颜色釉的表现;李林洪教授的现代抽象的陶板山水画;郭文连教授采掘婴戏场景的独特视角;张学文教授对青花釉里红的独特理解和表现;钟连生教授的等等,在他们的领域,无不处于领先位置。

2.艺术造诣全面。这些资深教授,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意调动多种艺术形式为自己的创作服务。观他们的作品,不呆板。是一种综合的艺术享受。比如李菊生,李林洪的书法的潇洒,周国桢高温颜色釉的变幻,张学文教授的构图等等,无不令人拍案叫绝。

3.内容重于形式。他们大都极为重视作品本身的内涵,而不是单纯的题材的重复。因此他们的作品表现力极为丰富。一眼观之,就被深深吸引。比如周国桢教授的简约与夸张,李菊生教授将人文典故的入画,无不使形式忠实地服务于作品的题材与内容,是内容与形式有机的结合。

以上原因,就直接决定了在三类人中,资深教授的作品的价值与价格,在未来会不断走高。目前,这些教授的作品数量和其他二类人比较,就比较少,今后也不会有突破性的增加。其一是因为年龄和创作精力的问题;其二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态度比较认真,从不轻易放出自己的作品;其三是他们对价格普遍比较在意,从不肯送人或低价出手。因此,资深教授的作品价格比较稳定,市场运作也比较规范。未来引领当代名瓷风尚的应当是这批资深教授,其价值会出现突破性的上涨。在我国顶级拍卖行拍卖的作品中,一半以上是教授的作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众多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不能面面俱到,要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我的选择标准是:

1.工艺和表现手法的创新。李菊生教授指出,传统画风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题材具有各方认可的“保险度”;二是大量临摹成名之作。它一方面使复制赝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又扼住了这门艺术的咽喉,以致画工云集的“瓷都”有一个怪现象;一些绘制过大量花鸟或人物画的艺人,脱离了传统的画稿,就成了不会“造型”的“画家”。有的大师,从题材到表现手法,千篇一律,艺术水准一般,但价格很贵,就不值得入藏。宁愿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作品上。在新晋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中,我看好赖德全,宁勤征和李文跃三人。在新晋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中,我看好范敏祺。这四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技艺全面,青花,粉彩,综合装饰无所不能;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均有涉猎。但与此同时,每个人的艺术个性有十分突出。赖德全是珍珠彩的发明人;宁勤征的颜色釉装饰独树一帜;李文跃以粉彩和综合装饰手法有机结合,且理论造诣突出;范敏祺的古代仕女和牡丹,虽然是老题材,但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当代艺术大师的陶瓷作品有投资价值吗


近年来古瓷器的价格连连拍出高价,而只有当代艺术大师的陶瓷作品的价值却严重被低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状,而当代艺术大师的陶瓷作品又是否有投资价值呢?

中国艺术陶瓷发展论坛8月19日在北京荣会艺术中心启幕。此次参与展出的“汝、官、哥、钧、定”当代珍品共计50余件,贯穿了当代五大名窑发展的历程和中国艺术陶瓷的发展现状。著名艺术投资人陈海波对记者表示,当代艺术作品很多陶瓷比书画更有投资价值,国际市场比国内的拍卖行更有话语权,作为艺术收藏品当代的陶瓷作品更有收藏价值。

据专家介绍,当代艺术作品很多艺术陶瓷比书画更有艺术价值,因为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再加上人文的思想。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迟早有一天会升值,甚至有一天会超出官窑的价值。专家还透露,当代陶瓷作品是现今最好的收藏品和最好的礼品,因为当代瓷器艺术品没有真伪问题,已经成了收藏市场中的避风港,而古代陶瓷收藏,因造假猖獗则面临着危机。另外大师们搞创作都非常注重艺术品质,粗制滥造会影响自己的声誉,所以速度自然会比较慢。再加上陶瓷不比绘画,画完就完了,还需要入窑烧制,有的甚至要多次烧制,还有废品率的问题,所以陶艺大师的产量都不高。

“国际市场比国内的拍卖行更有话语权”,专家称,从拍卖市场来看,国外的拍卖行的定位、标准,客户群体的都比较高,国内还没到达国际的水准。但从当代艺术陶瓷来看,主要的市场还是在国内。无论是对于日用陶瓷还是家居装饰瓷,首选购买地都在国内市场。为什么呢,收藏的门槛比较低,作品和作者就在这里,不存在赝品。而且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大师们心态比较平和,作品价处于低位。

评: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或成投资收藏热点


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

崔迪的《逐》

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

3月2日至17日,由独立学者子贺策展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30余位艺术家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实践,聚焦陶瓷文化,呈现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及对其身份的转换。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画廊代表,一些国外画廊还对此表示极大兴趣,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陶瓷艺术样式的发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展览或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工艺美术的工艺史窠臼,开始进入一个严肃的艺术史阶段,呈现让收藏者与当代陶瓷艺术展开新的对话的可能。

1新创作呈现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

纵观2013年秋拍市场,相比高拍价的古陶瓷,当代陶瓷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日渐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没打开海外市场,仍没被国际市场认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往日作品风格有很大差别,无论是形式、技法、表现方式或思想表达,让观众看到了此前从未展现的另一面。

展出的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艺术家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艺术家龚循明的作品《溯源之冰川》,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

“从古瓷到当代瓷,可能观众和藏家从来没有想过,陶瓷艺术品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子贺对本报记者说,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崔迪等艺术家脱离陶瓷工艺美术的窠臼,向严肃艺术家方向发展。

2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或需20年

“该展览或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探索价值的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重新与世界对话的新纪元,我想这就是该展览引起国外画廊关注的原因之一。”子贺说,正如展览名称《st.art就地出发》,展览标志着新的当代陶瓷艺术正在发生。

他说,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从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陶瓷艺术的材料学历史与实物历史,将扩大为陶瓷文化的场域历史。

不过,他也表示,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200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30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那么到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成为投资收藏热点,也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说,如果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将是一种历史文献式收藏,并不适合普通人,或更适合博物馆。而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保守说至少需要20年。

3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

这次展览中,一些藏家表示,该展览颠覆了过去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理解,给人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另一种表达方式。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大师瓷’更是频繁创下天价。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我一直收藏现当代陶瓷,展览中艺术家龚循明、崔迪的陶瓷作品我都有。”来自浙江的藏家张庆吉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展览中,崔迪的作品《逐》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等,这些新创作给人不同的体验,或许正像展览所说,这是一种当代陶瓷艺术的新样式,数年后或将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目前被国内市场热捧的‘大师瓷’也以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占多数。而陶瓷制作涉及72道工序,拉胚等工艺因不像绘画一样被社会肯定,很多人不愿学,如何传承成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还能进行一次公共教育,使藏家更多认识到,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套利,更是对文化的保护,像马未都一样为保护文化而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子贺笑着说:“中国新的当代陶瓷艺术刚刚起步,投资收藏市场对此还不了解。当然,如果有藏家独具慧眼,从现在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作品,或将抢得先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