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有没有注浆瓷器 > 导航 >

钧瓷拉胚、脱胚、注浆所用的泥料有何区别?

钧瓷拉胚、脱胚、注浆所用的泥料有何区别?

古代有没有注浆瓷器 瓷砖区别 大球泥瓷器的鉴别

2020-04-22

古代有没有注浆瓷器。

拉坯、脱坯、注浆是钧瓷成型的基本方法,所用泥料在化学组成上近似,而在工艺性能上又有所不同。

拉坯和脱坯所用泥料称为可塑泥,它要求泥料可塑性好,不易开裂,易于拉坯和脱坯成型。可塑性是指泥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而不开裂,当撤除外力后仍保持形变后的性能。可塑泥含有适量的水分,但无流动性。

注浆泥是一种悬浮泥浆,它要求有良好的流动性、稳定性和渗透性。流动性是指浆黏度小,在使用时能保证泥浆在输浆管道中流动并容易流到模型的各部位。稳定性是指浆悬浮性好,不沉淀分层,各部分组成能长期保持一致,使成型后的坯体组成均匀。渗透性是指浆中水分能顺利通过附着在模型壁上的泥层而被模型吸收,利于坯体厚度的形成。

注浆泥和拉坯泥、脱坯泥的根本区别在于注浆泥中加有电解质。电解质是一种弱酸性碱盐,可稀释泥浆,使泥浆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并呈悬浮状态,长时间放置也不会产生分层,整个浑然一体;而拉坯泥和脱坯泥没加电解质,呈稀糊状态时悬浮性差,长时间存放会产生沉淀分层,表面能澄出清水来。

注浆泥用球磨机打成后,稍加陈腐即可使用;拉坯泥和脱坯泥用球磨机打成后,还要经过除水、练泥等才可使用。除水是把泥浆中多余的水分除去,使其成为含有合适水分的泥料。练泥是把含有合适水分的泥料再进一步加工,使其软硬一致,致密均匀。练泥有机器练和人工练两种。人工练泥是用一把铲子,把泥一片一片切下,再一片一片地摔打在一起,循环往复,直到把所用的泥全部练到能用为止。这种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简便易行,但较费力,俗称“杀泥”。

钧瓷拉坯泥和脱坯泥用于中小件产品成型时,两者的化学组成相同,用于1米以上的大瓶时,脱坯泥中另外加有颗粒稍粗的骨料,这一点与拉坯泥有所区别。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绝世泥料花蕾壶(清)


著名紫砂鉴定大师韩其楼先生评说:“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其次是形、工、款、功”。

笔者典藏一把“二十四瓣菊蕾壶”见图,为清初之物,高10.2厘米、口径6.4厘米,底印为“鸟鸣山客犹瞑”长方篆体印。

此壶为手工制作,并集浅雕和刻划于一身。造型为菊蕾,壶身由二十四瓣菊瓣围绕,每瓣均由手指按出,两头刀刻为端,全壶刻出四纹三组,为了美观与灵气,作者又塑刻一圈绳纹作身与肩的分界线,构思奇妙。折沿口,嵌入式拱盖,钮为含苞十六瓣花蕾,周边浅雕两组花叶各八片,壶腹下部为折边圈足底,冲天流与环把比例恰当,首尾相应。整壶工艺精湛,一气呵成,巧夺天工。底印“鸟鸣山客犹瞑”乃一句唐词,使此壶文人气息极浓。要强调的是此壶胎骨仍为纯真的本山绿泥,烧造温度适中,壶呈玉色略带青,油性重,呈半透明,极为滋润细腻,犹如一把玉壶,实为罕见。

纯真的本山绿泥乃紫砂矿中珍品,出产于紫泥夹层中,釉为“夹脂”,行家称紫泥矿为“肉”,石黄矿为“血”,本山绿泥矿则为“油”,含量极少,由于地层的不同,纯真本山绿色老矿砂在乾隆朝后就绝种,以后开采的本山绿泥烧后均成米黄色,油性较差,不透亮,可见此壶材料极罕,工艺极精湛,实为传世珍稀品,但不少藏友尚不识其真貌,故向大家介绍,掀开其真实面纱。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主要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联座瓶

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虎头图案,额头有一“王”字。器表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

通过实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 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 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

3 ) 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

4 ) 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发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至元末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

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


近年,随着柴烧钧瓷的恢复,煤烧窑口的增多,一些钧瓷爱好者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哪种烧成方式最有收藏价值?有人说是柴烧,有人说是煤烧,也有人说是气烧,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收?

从窑变效果上看:

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

柴烧钧瓷-孔雀尊

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从钧瓷开片上看:

柴烧作品与气烧作品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正是钧瓷独有的开片,一般来说气烧作品中有少部分能和煤烧作品一样,在釉色的变化中开片,而柴烧钧瓷作品窑变出钧画的多,而开片的却凤毛麟角。从足的变化看也有一种区别方法,柴烧作品的底部,在底釉和无釉部分,时常会出现过度色,而气烧钧瓷从上千件作品中观察,没有过度色。这是一个细节上的区别。

从釉面表现上看:

当下钧瓷烧制因为釉料与施釉方法的多样化,不论柴烧、煤烧或气烧钧瓷都能窑变出绚丽多彩的釉画,这些釉画奇绝无比,可以说丹青难成,画工难绘。然而,柴烧与气烧从从釉画上是有所区别的。柴烧的釉画立体感比较强,煤烧的釉面更为厚重,玉质感相对明显,而气烧的则为平面图,煤烧钧瓷表面的气孔(俗称猪毛孔)比较大,而柴烧钧瓷表面气孔比较小。

从烧制工艺上看: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从工艺上讲,煤烧钧瓷劳动量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其次是柴烧。由于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气烧劳动量最小。不用匣钵,使用现代抽屉窑或者梭式窑,无论温度、气氛都容易掌握,工艺难度小,成品率也高。从烧成的表面效果看,煤烧由于煤的质量差异,煤的成分复杂,燃烧时火焰较难控制,所以产品烧成效果比较丰富、凝重,从艺术表现上容易表现力量感强的作品。柴烧由于木灰随火焰与釉接触,使釉面变化温润如玉,烧出的产品比较细润柔和。气烧钧瓷由于温度气氛容易控制,特别是当人们明白了钧瓷的成色成釉机理后,容易形成人们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近代钧瓷复烧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神垕的任坚工程师试建倒焰煤窑烧制钧瓷成功。

从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钧瓷都用煤烧。期间有代表性的属禹州国营的钧瓷一厂、钧瓷二厂。

199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试验液化气烧制钧瓷成功。

2002年底,郑州大学阎夫立钧瓷艺术工作室又开始成功地用天然气烧制钧瓷。

气烧(液化气、天然气)技术从防止空气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改变钧瓷作品空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点,很快在神垕大多数窑口推广,并在实践中对气烧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当气烧钧瓷成为主流后,神垕瓷区一直保留少量煤烧钧瓷窑,没有断烧。200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星航钧窑、晋家钧窑又成功地恢复了柴烧钧瓷工艺,一些窑口在煤烧钧瓷、气烧钧瓷的同时,也兼做柴烧。所以市场上就出现了柴、煤、气烧三大主流钧瓷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1994年气烧工艺普及以来,气烧钧瓷多是明亮艳丽,这与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有关。由于去掉了匣钵束缚,大件异形体钧瓷也越来越多,釉色也愈加鲜艳夺目。这样,就使人们有个错觉:气烧钧瓷色彩艳丽但失之轻薄,没有煤烧厚重、柴烧温润。但真正掌握气烧技术,采用一些工艺手段,完全可以烧出煤烧和柴烧的效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宋柴窑补记:

据史料记载,宋时烧制钧瓷的燃料是木柴,还没有使用煤。钧瓷烧成的最高温度需达到1280℃,并且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这种工艺要求在当时是一种不好克服的难关。于是,聪明的窑工采用了双膛式窑炉烧制。其做法是,先将一个火膛填满优质的木柴,留有进气孔,然后用泥土封死火门,再点燃另一火膛,经过不断填柴烧火,整个窑炉开始升温,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填满木柴的那个火膛里面的木柴因为缺氧开始炭化。当窑炉的温度大约在1100℃时,将炭化的火膛开火。打开进气孔进入空气,使之快速升温,突破1280℃。了解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温度低于1280℃时钧瓷不会发生窑变,而温度高于1300℃钧瓷的窑变也很难实现。当时受窑炉设计的限制和燃料持续性的局限,造成了钧瓷的烧成十分困难。这是因窑炉中上下温差的存在,使产品的高度受到局限,烧瓷时往往上边过火,下边缺火,所以成功的钧瓷往往局限在一尺之内,也就是所谓的“钧不盈尺”。(钧不盈尺是什么意思?)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宋代时钧瓷始于柴烧,金元时期开始出现煤烧,到元代末年由于煤炭浅层枯竭,深层煤炭不易开采,又改用柴烧。到了明代,由于南方瓷器崛起,北方连年战争,树木柴草被毁,燃料缺乏,大多钧窑停烧。直到清朝末年,钧瓷开始恢复,当时多在烧碗窑中带烧。后来又在炉窑内用蓝炭(没有烧透的煤炭,烟少易燃)烧制。而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钧瓷艺术品的收藏,无论哪种烧成方式,首先要看的是作品的造型和窑变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品文化背景、作者名气、尺寸大小、烧制难易都应是考虑的重点。当然,柴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也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钧瓷收藏价值剖析)

美如朝晖的钧瓷-蚯蚓走泥纹


钧窑瓷器是一种厚釉器物,其瓷釉上常常出现一种被称为“蚯蚓走泥纹”的纹路,这种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一般。钧窑器物所呈现 的“蚯蚓走泥纹”,属于烧制工艺上的一种偶然现象,且仅存在于北宋的钧窑瓷器上。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给器物平添了一种纹路美,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 征,也是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线索之一。

“入 窑一色,出窑万彩”是钧窑最显著的特点,钧窑正是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钧瓷的釉面在高温烧制中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似真似幻,变化莫测,往往引起 人们无限的遐想。“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古人曾在诗中这样形容钧窑瓷器上美妙的色彩和图案。钧瓷的颜色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 牡丹,体现着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同时,钧瓷的形态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着清新练达的含蓄之美。

均瓷胎质细腻坚硬,较为沉重,呈灰白、灰黑、灰黄、灰褐等色。钧窑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还有玫瑰紫、海棠红、茄色紫、米色、天青、胭 脂红、朱砂红、葱翠青,以及窑变的各种颜色,各色错综相间,绚烂多彩,气韵非凡。钧窑瓷器上所闪现的海棠红色是加入铜的成分所致。此外,铜元素对窑温十分 敏感,要在适当的温度和环境下才能烧制出美丽的红色,若稍有偏离,色泽就会产生变化。因此,即使是最老练的烧窑工匠也无法预测,出窑后的钧瓷会呈现出何种 绚烂的色彩。而正是这种烧制结果的不确定性,使钧瓷的美千变万化、独树一帜。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钧窑尊”可谓存世钧瓷中的精品,其口缘内施天青釉,器外 则以大青、玫瑰紫和海棠红交融在一起,釉色美如朝晖晚霞,极尽绚丽璀璨之致。

钧瓷茶壶与紫砂壶的区别


原来的高端茶壶市场一直是紫砂壶一统天下,现在经过禹州市神垕镇的一线钧瓷大师的潜心研究钧壶制作技艺,并创作出了系列钧瓷茶具作品,观赏之后,作者感到震惊和欣喜。震惊的是,这些作品汲取了南壶制作之精髓,造型别致,情趣盎然,釉色丰富,幻化多彩,制作精良,使用把玩皆佳,是钧瓷创作的又一突破。欣喜的是,这些作品除了汲取南壶,特别是紫砂壶的精髓,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派特色。无论是在造型还是在釉色上,它们都紧密结合了中国北方人群的审美情趣和品茶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釉色和造型多变,在宜兴紫砂一统制壶天下的情况下,钧瓷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对整个中国陶瓷壶业发展的另一种解读,是当代制壶业的又一朵奇葩。我把它称为中原第一壶。

把我们的壶称为中原第一壶,并不是说之前北方窑系没有做过壶,而是说之前北方窑系从来没有像紫砂那样把壶作为自己的特色产品,大规模成批量生产过。囿于瓷的本身特性,之前北方窑系的确没有做出过像紫砂那样精致、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壶。

温红远钧瓷壶:(查看钧瓷壶价格)

当下的茶壶制作中,宜兴紫砂是代表,他们更早进入这个领域。当代中国人是从紫砂壶开始了解茶道,紫砂壶奠定了中国的陶瓷茶具市场,在茶道推广方面功不可没。但瓷器作为比陶器更高等级的烧造技术产物,解决了技术难题之后,因为产品物理特性和色彩的优势,应该有着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以至超越紫砂。目前,在韩国、日本的茶艺市场,瓷壶有着与紫砂相当的价格。

瓷器的烧制比紫砂要难得多,特别是北方的厚釉瓷器。南方的瓷器釉都非常薄,通常只起个增加光泽的作用。紫砂的技术人员不需要考虑材料,只需把自己的思想灌注到设计制作中。我们的技术人员却要考虑材料、考虑工艺、考虑设计,研究釉和泥的不同配比及烧制过程中二者膨胀系数的一致性。

现在做壶,是在提升钧瓷艺术美的基础上,回归钧瓷的实用性,目的是愉悦心情,装点生活。也就是说,不但要美,而且要有实用性。我们设置一个场景,生活中有了烦恼,我们进入一个幽雅的环境,一杯好茶,一套好茶具,一盏香炉燃一支檀香,一尊梅瓶插一枝花,所有烦恼也许就会暂时忘却。

白胜利制钧瓷壶:井栏壶(-->更多钧瓷壶及报价)

钧瓷壶与紫砂壶最鲜明的区别简单说就是:紫砂壶因为自身物理原因,透气性好,容易留下原始茶香,所以,一种茶养一个壶,就是一开始一个壶泡什么茶,就一直用什么茶。而钧瓷壶因本身釉体密闭性好,吸水性只有0.03%,几乎不吸水,可以随便泡什么茶,随自己爱好了,但泡完后要记得及时清洗茶壶。

浅谈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的本质区别


从新中国钧瓷复烧一来,钧瓷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钧瓷的烧制工艺由柴烧发展为煤烧,然后又发展为气烧,是钧瓷的成品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着气烧的发展,煤烧和柴烧少了很多,只有少数的坚持传统烧制艺术的窑口,还在坚持柴烧和煤烧。

浅谈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的本质区别

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为传统工艺烧制,烧制成功率不到40%,所以其价值也是远远高于气烧的钧瓷,也是深受收藏家和钧瓷爱好者的喜爱的工艺。那么柴烧钧瓷和煤烧钧瓷有哪些区别呢,我们给大家讲解一下。

煤烧钧瓷

煤烧钧瓷是宋代以后才有的,一经采用就表现出了与柴烧钧瓷的不同,煤的火焰短,靠的是辐射升温,火焰比较难控制,所以煤烧的钧瓷窑釉质效果非常丰富凝重,刚劲深沉,有阳刚之气。艺术效果更为坚硬、浑厚,煤烧钧瓷火温度一般超过1300度,原国营厂的煤烧钧瓷艺术效果刚、硬、烈、猛、劲、挺拔的感觉油然而生。有人称之为“大器”“尊贵”也不为过。煤烧钧瓷作品给人的艺术感觉是浩然正气式的。

煤烧钧瓷-淑女瓶-张建钊大师作品

煤烧艺术特点

煤烧钧瓷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亮而不艳、光而不妖,有金刚石、宝石的自然特点,特别是煤烧钧瓷釉质的开片,更给人以宁折不弯、拧断勿折的感觉。

由于煤之火升温快,焰烈势猛,且能更长时间保持高温状态,其氧化还原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火温对釉与胎质的作用瞬时发生变化,因而窑变的效果丰富且对比度强,既通体窑变,又能在釉充分氧化还原的过程中使釉质产生晶莹的效果。

煤烧钧瓷-牺耳尊-张建钊大师作品

柴烧钧瓷

柴烧是从自钧瓷之初就采用的,柴之火焰绵软柔长,柔中有刚。刚刚触手的柴之火好像没什么可怕,但柴之火舌舔之时长,同样让人感到灼热疼痛,这是柔中有刚,经时而烈的现象。宋代禹州人智慧无比,把本来无法升温至 1300 度的柴之柔火,想方设法升至 1300 度,并且使这一常人无法达到的高温能保持长久。

由于柴之火的因素,烧成速度慢,木炭之灰随火焰与釉接触,使釉面产生化学变化,所产生的窑变釉色增添了油光之泽,更加丰富多彩,产生釉画的可能性更大,且釉画釉色共同产生一种柔和温润的艺术效果。

柴烧大梅瓶-孙新要大师作品

柴烧钧瓷艺术特点

柴烧钧瓷是温润曼妙、珠圆玉润、柔而不软、温而不淡、润而不滑,委婉、清秀、温润、柔和,具有女性的阴柔之美。

柴烧钧瓷窑变出的釉色更是妙然天成的画卷。一窑成“蝶恋花”状、荷花状、蜻蜓状系列的,引人进入生机无限,沁人心肺的境界。

柴烧钧瓷竹节如意瓶-孙新要大师作品

以上就是煤烧钧瓷和柴烧钧瓷的区别,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很多钧瓷窑口为了加大生产量和成品率,大部分已经采用气窑烧制,只有少数坚持传统工艺的窑口还在采用传统煤烧或柴烧。而柴烧钧瓷的数量会更加少,并且已成为新时期收藏家竞相收藏的艺术价值昂贵的奢侈品之一。

宋官钧瓷和民钧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


钧瓷是因为产于古钧州而得名,民国时期是钧瓷价格最高的时候,形容宋官钧瓷稀有的一句话就是家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而宋代民窑的钧瓷就不那么值钱了,虽然都是有窑变现象,虽然是同一时期的瓷器,但是二者工艺和价格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说明钧瓷窑变的确定性,正是这不确定性决定了钧瓷做为宋代五大名窑的地位,钧瓷是宋代是皇家的御用珍品,钧瓷的出现改变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从此使中国陶瓷进入了万紫千红的世界,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代钧窑分为官钧和民钧,那么如何区分宋代官钧和民钧,如何鉴别二者的区别呢?

1.从钧窑瓷器的底款区分

宋代官钧瓷器底部虽然没有明清的什么纪年款,但是官钧底部刻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些数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并且底部还有上釉;而民窑都是生活用品,就没有这么细致了;

2.瓷器烧造工艺

宋代官窑瓷器都非常讲究,都是高要求高标准,用料考究,而且都是当时顶尖的窑工烧造的钧窑,所以胎体和釉色都是严格按照工艺来的,窑变也非常稳定,而民钧胎体粗燥,工艺水平也很一般;

3.钧窑釉色

钧窑瓷器之所以名贵,就在于它的釉色,官钧和民钧主要区别也在于釉色的把控,这釉色的不同就通过钧窑瓷器工艺和窑工技术来决定了,官钧釉色变化流畅自然,钧官窑釉色为典型的窑变釉,往往在天青色或紫红色背景上密布着淡蓝至蓝白色的窑变流纹,颜色的变化非常生动美妙。钧官窑瓷器釉色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釉面多有蚯蚓走泥纹。民钧窑瓷器釉色则多为天青、天蓝、月白、豆绿,釉面变化比较少,不见蚯蚓走泥纹,很少有通体呈紫红色釉的;

4.产地不同

宋官窑产地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官方御用烧瓷地方,钧州;而民窑钧瓷烧造的地方有很多,北方南方都有多处窑口,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都是民钧范围;

5.器型不同

钧官窑的瓷器造型为皇宫御用陈设用品,主要是各式花盆和盆奁、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等。花盆有葵花式、莲花式、方形、长方形、六角形、渣斗式、仰蛊式和海棠式。造型古朴端庄,胎体厚重。民窑的产品则多为民用的盘、碗、碟多是以生活用瓷为主。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高2.1cm,口径10.3cm,足径4.7cm。

北宋钧窑天蓝釉碟碟平口外翻,浅弧壁,圈足。通体釉色呈天蓝色,是钧窑最具代表性的标准釉色。圈足底部无釉。

对此钧窑瓷器的用途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日用类的浅碟,有的认为属于文房类的笔掭。而据传世钧窑墩式碗造型的尺寸、大小来看,这种浅碟有可能是墩式碗的盖子,与碗配套使用。

钧窑瓷器真的创烧于宋代吗?经过多年的研究还存在争议,因为在多年的考古发现还为在宋代和元代墓葬中发现钧瓷实物,而在明代才发现钧瓷实物,而宋代五大名窑也是明代人著书提出来的,所以现在多数人认为钧窑是明代时期烧造的,现代西方拍卖公司已经把钧窑改成明代的了,但是故宫还是支持宋代说。

钧瓷开片中的蚯蚓走泥纹等纹饰图文鉴赏


钧瓷开片即是瓷器釉面出现裂纹的现象,有纹但不裂,宋代“官瓷”、“哥瓷”“钧瓷”“汝瓷”钧有开片。

其实最早瓷器烧制时期,开片是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宋以前的瓷器中常有开片现象,只是到了宋代才开始将开片作为装饰而成为某些窑口追求的效果,开片按其裂纹的大小、深浅、疏密和形状,名称不一,开片名称有冰裂纹、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百圾碎、梅花片、兔丝纹、牛毛纹、龟纹、金丝铁线等。

钧瓷开片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形成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分子的排列;二是胎和釉的膨胀伸缩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收缩率也有差异,形成开片。

瓷釉有纹者谓之开片,有大开片、小开片之别,大片稀疏者,曰: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小片细碎者,曰:鱼子纹。

钧瓷开片有自然开片和认为开片两种。自然开片系年久而渐渐内裂成为片纹者。人为者,系配合药料烧成者。器物小而开大片,或器物大而开小片,皆足贵也。

开片按其裂纹的大小、深浅、疏密、形态,分:冰裂纹、蚯蚓纹、鱼子纹、蟹爪纹、文武片、百圾碎、兔丝纹、牛毛纹、金丝铁线等。

鱼子纹:系指裂纹釉中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或色点,其状如鱼子。

钧瓷开片的:鱼子纹

金丝铁线本是哥窑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片呈深灰色似铁,小片呈酱褐色似金,雅称“金丝铁线”。现代官窑、钧瓷也偶出此现象,较多是人为着色而成,自然天成者为佳。

开片中的:金丝铁线

百圾碎:是指开片釉中纹路繁而细碎,因为开片小且交错重叠似百圾。这种开片多见于哥瓷,现代钧瓷也有出现此效果的。雍正年间绿色瓶有此效果。

哥窑开片中的:百圾碎

蚯蚓走泥纹:为典型的宋代钧瓷特征,釉面常有一条条弯曲折线,状如蚯蚓走泥留下的痕迹,这是由于釉层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部分的釉质流入而填补了裂缝而形成的。

钧瓷开片纹路:蚯蚓走泥纹

冰裂纹:冰裂纹多出现在淡色或釉质很薄的器面上,如锤击冰,裂而不破,纹深有斜度,晶莹透亮。

瓷器开片:冰裂纹

龟纹:龟纹类似蚯蚓走泥纹,只是比蚯蚓走泥纹更粗重些,像是龟甲上的纹线,80年代以后在斑块上出现的较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