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 导航 >

手拉胚壶怎么鉴定?

手拉胚壶怎么鉴定?

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

2021-02-15

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茶壶因茶而流行,而紫砂壶又因为其泡出的茶色泽透澈,香味纯正,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追捧,不过由于过度开采,紫砂越来越少,紫砂壶就显得尤其珍贵,正因为此紫砂壶一般都是名家名作,纯手工制作,没有相似做工又相同形状的紫砂壶。收藏家喜欢收藏紫砂壶也是由于其具有唯一性,没有代替品。然而市场上去很多手拉胚壶,手拉胚壶怎么鉴定?

手拉胚壶内部必定有螺旋状纹路,这是手拉制作过程中留下的不可去除的痕迹。

手拉胚壶的壶盖是在拉制过程中切下,按照离心力作用,盖子边缘会产生螺旋状纹路,盖里里面则没有。

手拉胚壶是在拉制成型后将其从壶底直接切下,所以底部不会有圈形的纹路。相反,手工壶底可能手会因竹片修刮而留下纹路。

手拉胚壶的壶底与壶身在拉制成形后一起被切下,所以是完全一体的,没有任何接痕,身简也无接缝。手工紫砂壶壶底与身筒则会有泥浆衔接的痕迹,即便经过修整与处理,我们在光线照射下也可以通过观察泥脂表面不同的反光来辨别。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怎么鉴定磁州窑?


怎么鉴定磁州窑?近百年来,一代名窑——磁州窑的优秀作品一直被模仿制作。20世纪初,由于巨鹿古镇遗址出土大量的宋代磁州窑珍品,西方国家对宋磁州窑作品的收藏与收购达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刺激了当时磁州窑仿品的生产。如今,当年的一些仿制品被陈设于国外博物馆内。解放后,五十年代周总理提出五大名窑的生产。在此大气候下,50年代彭城开始恢复磁州窑古代艺术,彭城陶瓷研究所还成立了仿宋瓷小组,仿制了一批磁州窑仿古瓷产品。近20年来,由于一个新的收藏热时代的到来,磁州窑瓷枕尤其是宋金元时代生产的瓷枕作品,由于其在造型、釉色、纹饰以及强烈的文化艺术内涵及经济价值等原因,仿制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在磁州窑的故乡——彭城,出现了多家仿古瓷作坊,许多磁州窑瓷枕的现代仿制品达到很高的水平,部分仿制品几可乱真,亦有被当作真品被盛放进博物馆内者。因此,在对仿品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对彭城磁州窑瓷枕作品的鉴定与辨伪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鉴定与辨别磁州窑瓷枕作品之真伪可从工艺技法、加工方法、制作工序等以下几个方面的鉴别要素入手。

一。从瓷胎质地看真伪

从陶瓷材料学观察,古代磁州窑枕的质地多呈现胎体疏松,而釉面融化很好,属于釉熟而胎不熟的状态。其原因一是泥料加工的原因;二是烧成制度不同造成的。现代仿品使用的泥料在粗细方面与过去有差别。细究起来,就是坯体原料的分子排列不同。因此二者之间的泥料的可塑性性能有了改变。宋金元时代使用的原料以大青土为主,坯料与现代仿品用料似乎无大区别。但是古代与现代的原料加工手段却不同。过去是采用驴拉耙耙泥,大青土泥浆经过泥槽流动达到粗细的筛选目的。又经过长期的沉浮处理,达到最好的泥性。现在使用的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加工,快入磨,快粉碎,快练泥,然后再使用真空练泥机,整个加工周期加快了。而且由于使用球磨研磨,其中又混入不少的其他成分。

二。从造型的特点看真伪。

古代磁州窑瓷方形枕或圆形枕的制作均采用了托坯方法。即将泥料打成泥饼,用素烧模具进行托坯,然后进行粘接。现在有些仿品,有的在仿制时使用注浆工艺注浆工艺。留下浆胎印迹,与手工托坯制胎完全不同,留下的痕迹很明显,很容易辨认出是仿品。。

古代瓷枕的造型设计,立意简洁明快,作品的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自然,看起来让人很舒服。有的作品上留下手工痕迹,如刮削痕迹被自然保留下来。现代仿品多使用海绵修坯,仿品作品多少棱角,而呈圆角,有明显过度修饰的外观。过去瓷枕的修坯使用了竹刀,一次性刮削,保留下刮削后的自然的痕迹。粗旷、原始的美感,留有较多的手工制作痕迹。现代仿品一般都缺乏此类痕迹。有的仿品留下了或重量过重,或个部位比例失调,或枕面塌陷等毛病。

三。釉色的差别

宋金时代的釉层很厚润、玻璃感很强。有的如冰似玉的感觉。釉面有经历年代的细密的开片裂纹。现代仿品没有此种特征。在瓷枕所用釉料的加工方面,现在使用机械处理,过去则使用石质大碾磨釉。另外,磁州窑透明釉的釉料配方似乎与现代的纯碎的透明釉-氺冶釉不同。过去很可能在天然氺冶釉中添加有少量的灰分,故能够形成透明釉色的厚润感。磁州窑的白化妆土,过去使用的纯度较高,因此烧成后很白、很亮。现在使用的白化妆土虽然延续了清至民国时原料矿,但由于取材位置与地层的变化,白土中的含铁、钛等杂志成分有了变化。这样就给仿古瓷的外观带来一定影响,如釉色缺乏滋润感,化妆土的白度缺乏暖调等。

四。古今纹样绘画出现的差距

宋时磁州窑瓷枕多为刻划花或剔花装饰。金磁州窑枕多为釉下黑彩装饰。到了元、明时期,则以高温釉上黑彩彩绘为主。瓷枕的纹样也多呈现赭彩或褐彩。这是磁州窑瓷枕鉴定的要点之一。另外,古代磁州窑枕纹样的绘画,手法比较流畅,一气呵成。因此纹样潇洒、瑰丽。形象生动、活泼,情趣。而后世仿品瓷枕绘画手法比较呆板,对绘画形象把握不准确。如磁州窑婴戏纹枕上的儿童形象。古代枕绘画用笔很流畅,依靠线条的不同粗细,表现人物的面部结构,简单几笔就烘托出人物的神态,充满情趣。而现代仿品画得比较生硬,有的尽管画得很仔细,做了过多加工。但人物形象呆板,对动作的描绘没有抓住主要特征。尤其是手的表现,面部表情的表现。现代仿品中的儿童形象多有眼无珠,显得很粗率,缺乏神采。(参照真品与赝品儿童纹枕照片)包括磁州窑动物纹样枕,新旧作品在绘画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的。(参照真品与赝品虎纹枕照片)

古代窑炉烧成需要长达几天的周期,产品在高温窑炉中长时间的充分的火工揉炼。古代烧成温度略低,火工烧成方法留下的痕迹,形成了磁州窑瓷枕釉熟胎不熟现象。古代磁州窑瓷枕一般胎质疏松,不致密。质地密度小,比重小。产品成品率比较低,有的产品时出现火刺、烟熏、粘疤等。与此相反,现代仿品瓷枕一般呈现过度烧结,釉薄而瓷胎过度收缩,比重较大。有很沉的重量感。仿品使用现代液化气梭式窑烧成。烧成时间仅为十几个小时。快烧快出炉,缺乏在窑火中经久磨练的时间。釉色很寡淡,不厚润。看起来表面总是有一层浮光与贼光。另外,液化气一种洁净的能源,燃烧时,它起火猛,火力大,烧成时间也十分快捷。由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与古代烧成使用的薪柴、煤炭中成分不一。自然也会留下现不同的产品外观。这些现象都可作为鉴定磁州窑枕真假的依据。

总之,目前彭城磁州窑的仿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有的仿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讶,连长期从事陶瓷鉴定的专家也曾被打眼。现代流行复古热,好的磁州窑瓷枕仿制品固然可列入工艺品行列,但它与作为艺术品的古代瓷枕,毕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距。虽然都是瓷枕,然而它们的时代风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价值却大相径庭,从严格意义上讲,虽然都是瓷枕产品,但真品与仿品它们的真实内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磁州窑古今作品有着泾渭分明的差距,最起码在制作的年代上就存在着“真”与“伪”的问题。

怎么鉴定古董


从烧制的时间上看,釉下三彩的烧制成就最高的是在清代康熙时期。到了上个世纪初期,曾经出现了很多仿照清代康熙釉下三彩烧制的瓷器,那么如何鉴定康熙釉下三彩的瓷器呢?

康熙时期的釉下三彩瓷器工艺复杂,烧造难度也比较高。相比之下,此后烧造的釉下三彩瓷器,不仅在胎质和造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带有当时的气息,最重要的是在纹饰的发色上,大不如前。因此在鉴定康熙釉下三彩瓷器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器物表面纹饰的发色情况。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可以说底足是关键。

细致观察胎釉的特征

由于时代和地区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因此在鉴别一件陶瓷器时决不能离开这方面的细致观察。观察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如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即能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相反地,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有些从未启封而保存至今,一旦开箱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如遇到此种崭新的旧瓷,须从器形、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如考虑)。所以,如果只凭暗然无光即所谓“失亮”一点作为历年久远之证也是不可靠的,又如一般旧瓷常有所谓柳叶纹、牛毛纹、蟹爪纹、鱼子纹、鳝血纹、冰裂纹等大小不同的片纹,这些虽成为宋官窑、哥窑、汝窑等等瓷器上自然出现的特征,然而后世仿品同样能凭人力作出相似的片纹。尤其是雍、乾时期景德镇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乱真,稍不经心极易混淆。因此仍需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凤凰博客 c| yt0A0QsE

此外,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例如元代琢器表里釉多不一致,而且常有窑裂、漏釉、缩釉、夹扁的缺陷;永乐白釉器皿的口、底、边角与釉薄处多闪白和闪黄色,釉厚聚处则闪浅淡的豆青色,并且琢器的表里釉多均匀一致;康熙郎窑红釉则有所谓“脱口垂足郎不流”以及“米汤底”“苹果青底”等特征。这些都是后世仿品难于仿效之处。

至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釉质多有肥厚之趣,清代初期官窑釉质则有紧密之感,不过是就一般而论,当然也有例外,而且后世的仿品在这方面更不乏乱真之作。所以说只凭釉质而断瓷器的新旧真伪仍嫌不足,必须进一步研究其胎质。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上述这一点当然也关系到原料本身质量的改变,例如对于嘉靖瓷质不及前朝,一般多归咎于“麻仓土”渐次告竭。《博物要览》中曾有“夸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的说法。然而也不宜过分执着于胎土的颜色和粗细之论,因为即使是景德镇同一时代所产的瓷土,也决不止采自一两处产坑,从而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不润,有的甚至相当粗糙,何况胎土配合的成分也是决定胎质的关键,而且由于制作方法和火候不同,胎色又有纯白、微黄、微灰或微青等若干区别,因此如果凭胎体本身的质量作为断代的标准,还是不够全面的。

有些胎体过薄的器皿如脱胎瓷和永乐、成化瓷一类,因露胎处极为细小,较难辨别胎土的颜色。有些即使不是薄胎,但因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或受窑火影响而使露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的器皿在宋、明、清瓷中均不乏其例。这些似已成为鉴别上的重要条件,然若剖视其断面,便可发现未直接受窑火煅烧的内部胎色并不如此。同时,一般传世品经过多年的污染,也很难辨清胎体的本来颜色。所以为了有助于胎质方面的鉴别,有时还需要兼用比重量、听声音的方法(如所谓瓷胎声音清脆,缸胎体重而坚硬,浆胎体轻而松软等)。至于带有支钉痕的器物,如能细审其钉痕的大小、形状及数目、颜色,也是大有裨益的。

一般说来,永、宣、成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器皿又比永乐为重,若由断面剖视元、明器皿,在口边处的厚薄区别并不很大,主要全在器身和器底相差悬殊。其他如后世新仿的宋吉州窑黑釉圆琢器皿,无论其外貌如何神似,总觉声音清脆(古瓷研究者术语中所谓声音发“冷”),而真者声音反觉沙哑,也是一个明显的实例。

由此可见,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而对于旧坯新彩、补釉提彩、旧彩失色重画,以及旧白釉器新作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如果满足于局部的特征相符而失于整体的条件不合,或只看外表而忽略器里,或但观釉色而不问胎质,都是片面的。所以说造型、纹饰、款识、釉质、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瓶、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二)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纹饰与色彩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大体说来,瓷器纹饰的发展过程不外是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剔描绘,由单纯一色到绚丽多彩。例如元瓷上惯用的变形荷花瓣(俗称“八大码”)图案,就是在晋瓷纹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纪元,打破了过去一色釉的单调局面。明、清以后各种色彩的发明更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而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出现都有其产生、成长、发展过程,因此也可据以推断器物年代的远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制品中颜色美丽的较少,而且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变为绛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点。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纹饰布局都非常美观,图案不仅重视主次协调,而且惯用多层连续的花边纹饰,无论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边线不填满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至明代中期以后此种画法渐绝,虽间或采用,但为数不多。此外由于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画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元末明初有些使进口青料的瓷器,虽以颜色浓艳渲赫一时,但色调极不稳定,很不适于画人物,因而在元代纹饰中画人物的较少,也有所谓“元代人少,永乐无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说法。至于成化斗彩,虽然色泽鲜明,晶莹可爱,却也受原料和技术的限制而有所谓“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的缺点,而且画人物不论男女老少,四季均着一单衣,并无渲染的衣纹与异色的表里之分。类似这些就表现为纹饰上的时代特征,往往为后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对于鉴别真伪会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至于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用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特点上,明、清两代制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写梵文、经语、百福、百寿字的,而用大篇诗、词、歌、赋以及表、颂等作装饰文字的则是康熙时期的创作。例如“赤壁赋”、“腾王阁叙”、“前后出师表”、“圣主得贤臣颂”等,此种只有文字而无图画的器皿历朝很少仿制。明确这一点,对判断时代和辨别真伪的具体工作,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定工作。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不过,在官窑中又有所谓“钦限、部限”之分,民窑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窑的作品,这种以清代带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窑瓷器,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所谓“官窑龙五爪,民窑龙三爪或四爪”的问题。这种封建社会的典型纹饰,一般说来固然也提供给我们一条判断真伪和区分窑口的线索,然而并非是绝对的。相反,在民窑瓷器中既有五爪龙的纹饰,而官窑瓷器画三爪、四爪龙的作品也不是没有的。例如“宣德官窑青花海水龙纹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窑青花鱼龙变化折沿洗”等均画三爪龙,“康熙官窑绿地素三彩云龙纹文具盒”画四爪龙。而元代民窑青花纹器皿则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并且明、清民窑瓷器中也不乏此种例证。

官窑瓷器上的纹饰往往还与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爱好和意愿分不开。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于是多喜用八卦、仙、云鹤一类的图案作装饰。清道光皇帝嗜爱鸟、犬、草虫,因而这一类的画面也出现得较多。又如清代有赏赐瓷器之风,举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赐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莲为主要纹饰,并以海水纹饰绘瓶口者为多(此种赏瓶通身共有九层花纹)。使用这种纹饰的含义,据说是表示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为重,莲是廉(莲、廉同音)洁,海水是象征四海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统)万年(万年青)、二蟹(甲)传芦(胪)、三羊(阳)开泰、四十六子、五伦图、六国封相、七珍、八宝、九莲登、百福、百寿、红蝠(洪福)齐天等,类似这些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纹饰,在明、清瓷器上出现的很多,如能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于我们掌握其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纹饰在同时代的银器、漆器、铜器乃至织绣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证的事例也屡见不鲜。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与海水江芽,正德瓷的回文的行龙穿花,嘉、万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决疑辨伪中有重要作用。

总之,观察瓷器纹饰既要考虑到它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色到多彩的发展过程,也要留意其题材内容、笔法结构以及时代风格和所用材料,并且多参考其他旁证,方可得出初步认识,当然还不能执此一端即轻下结论,因为后世利用所谓复窑提彩、旧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种种手法制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乱真。必须进而结合其他方面的特征,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黄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

磁州窑怎么鉴定?


磁州窑怎么鉴定?

一、从瓷胎质地看真伪

从陶瓷材料学观察,古代磁州窑枕的质地多呈现胎体疏松,而釉面融化很好,属于釉熟而胎不熟的状态。其原因一是泥料加工的原因;二是烧成制度不同造成的。现代仿品使用的泥料在粗细方面与过去有差别。细究起来,就是坯体原料的分子排列不同。因此二者之间的泥料的可塑性性能有了改变。宋金元时代使用的原料以大青土为主,坯料与现代仿品用料似乎无大区别。但是古代与现代的原料加工手段却不同。过去是采用驴拉耙耙泥,大青土泥浆经过泥槽流动达到粗细的筛选目的。又经过长期的沉浮处理,达到最好的泥性。现在使用的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加工,快入磨,快粉碎,快练泥,然后再使用真空练泥机,整个加工周期加快了。而且由于使用球磨研磨,其中又混入不少的其他成分。

二、从造型的特点看真伪

古代磁州窑瓷方形枕或圆形枕的制作均采用了托坯方法。即将泥料打成泥饼,用素烧模具进行托坯,然后进行粘接。现在有些仿品,有的在仿制时使用注浆工艺注浆工艺。留下浆胎印迹,与手工托坯制胎完全不同,留下的痕迹很明显,很容易辨认出是仿品。古代瓷枕的造型设计,立意简洁明快,作品的各部分结构比例合理、自然,看起来让人很舒服。有的作品上留下手工痕迹,如刮削痕迹被自然保留下来。现代仿品多使用海绵修坯,仿品作品多少棱角,而呈圆角,有明显过度修饰的外观。过去瓷枕的修坯使用了竹刀,一次性刮削,保留下刮削后的自然的痕迹。粗旷、原始的美感,留有较多的手工制作痕迹。现代仿品一般都缺乏此类痕迹。有的仿品留下了或重量过重,或个部位比例失调,或枕面塌陷等毛病。

三、釉色的差别

宋金时代的釉层很厚润、玻璃感很强。有的如冰似玉的感觉。釉面有经历年代的细密的开片裂纹。现代仿品没有此种特征。在瓷枕所用釉料的加工方面,现在使用机械处理,过去则使用石质大碾磨釉。另外,磁州窑透明釉的釉料配方似乎与现代的纯碎的透明釉-氺冶釉不同。过去很可能在天然氺冶釉中添加有少量的灰分,故能够形成透明釉色的厚润感。磁州窑的白化妆土,过去使用的纯度较高,因此烧成后很白、很亮。现在使用的白化妆土虽然延续了清至民国时原料矿,但由于取材位置与地层的变化,白土中的含铁、钛等杂志成分有了变化。这样就给仿古瓷的外观带来一定影响,如釉色缺乏滋润感,化妆土的白度缺乏暖调等。

四、古今纹样绘画出现的差距

宋时磁州窑瓷枕多为刻划花或剔花装饰。金磁州窑枕多为釉下黑彩装饰。到了元、明时期,则以高温釉上黑彩彩绘为主。瓷枕的纹样也多呈现赭彩或褐彩。这是磁州窑瓷枕鉴定的要点之一。另外,古代磁州窑枕纹样的绘画,手法比较流畅,一气呵成。因此纹样潇洒、瑰丽。形象生动、活泼,情趣。而后世仿品瓷枕绘画手法比较呆板,对绘画形象把握不准确。如磁州窑婴戏纹枕上的儿童形象。古代枕绘画用笔很流畅,依靠线条的不同粗细,表现人物的面部结构,简单几笔就烘托出人物的神态,充满情趣。而现代仿品画得比较生硬,有的尽管画得很仔细,做了过多加工。但人物形象呆板,对动作的描绘没有抓住主要特征。尤其是手的表现,面部表情的表现。现代仿品中的儿童形象多有眼无珠,显得很粗率,缺乏神采。包括磁州窑动物纹样枕,新旧作品在绘画方面的差距还很大的。

五、古今烧成特点

古代窑炉烧成需要长达几天的周期,产品在高温窑炉中长时间的充分的火工揉炼。古代烧成温度略低,火工烧成方法留下的痕迹,形成了磁州窑瓷枕釉熟胎不熟现象。古代磁州窑瓷枕一般胎质疏松,不致密。质地密度小,比重小。产品成品率比较低,有的产品时出现火刺、烟熏、粘疤等。与此相反,现代仿品瓷枕一般呈现过度烧结,釉薄而瓷胎过度收缩,比重较大。有很沉的重量感。仿品使用现代液化气梭式窑烧成。烧成时间仅为十几个小时。快烧快出炉,缺乏在窑火中经久磨练的时间。釉色很寡淡,不厚润。看起来表面总是有一层浮光与贼光。另外,液化气一种洁净的能源,燃烧时,它起火猛,火力大,烧成时间也十分快捷。由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与古代烧成使用的薪柴、煤炭中成分不一。自然也会留下现不同的产品外观。这些现象都可作为鉴定磁州窑枕真假的依据。

总之,目前彭城磁州窑的仿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有的仿制技艺之高超令人惊讶,连长期从事陶瓷鉴定的专家也曾被打眼。现代流行复古热,好的磁州窑瓷枕仿制品固然可列入工艺品行列,但它与作为艺术品的古代瓷枕,毕竟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距。虽然都是瓷枕,然而它们的时代风貌、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价值却大相径庭,从严格意义上讲,虽然都是瓷枕产品,但真品与仿品它们的真实内涵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此磁州窑古今作品有着泾渭分明的差距,最起码在制作的年代上就存在着“真”与“伪”的问题。

青瓷怎么鉴定?


青瓷怎么鉴定?青釉陶瓷是中华民族古文明文化的重大发明,创世界陶瓷艺术之先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青釉瓷的出现理论上可以追溯到我国商汤时期,始称原始青瓷。从考古资料记载,从山西夏县发现的原始青瓷瓷片标本来看,约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青瓷。这里我们且不考究原始青瓷发明的具体时间,但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物发展到原始青瓷器的过程实是人类历史一具大的飞跃,也为迄至宋元时期青瓷器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青瓷器是以古朴典雅、端庄秀丽的器形,幽静文雅、深沉涵蓄的气质而深受世人的青睐。其釉质追求若冰如玉、晶莹滋润,釉色呈奉纯正淡雅、层次丰富。工艺讲究作工精细,线条流畅。鉴于青瓷器特有的风格,因此成为历代皇宦权贵,文人雅士追宠与收藏的目标。北宋时期的五大官窑除定窑外,其它均为青釉瓷器。特别是钧瓷,虽属青釉瓷系但不是普通的青瓷,它以独特的窑变艺术,浑厚凝重的釉质、五彩斑斓的釉色居瓷林之首。青釉瓷器以丰富的内涵,神奇的韵味列瓷林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璀璨之星。如何欣赏,如何鉴定古青瓷器,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谈一下看法。

一、判窑口是鉴定古青瓷的基础

元代以前青釉陶瓷器物的鉴定,窑口的判定是基础条件之一。古青瓷是我国陶瓷业的先驱,窑口遍及大江南北。汝窑、钧窑、官窑、耀州窑,临汝窑在我国北方,哥窑、越窑、龙泉窑,瓯窑,婺州窑以及南宋官窑郊坛下窑、修内司窑在我国南方。众多的名窑口加上其他窑口的效仿,大有“器成天下走”之势。所以器物窑口的判定与否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基础。

二、器形是鉴定古青瓷的主导

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形成,具有传承性和借鉴性。社会背景,文化风俗,生活习惯等客观因素所形成的规律是古青瓷器物形成的主要条件。传承性的概念是:受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制约,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和历代瓷器传统器形为蓝本,延续和发展所形成的器形。借鉴性的概念是:以其它窑口的器形以及另类器物如:青铜礼器、玉器等为范,着重于观赏和实用性。所以古青瓷器物的器形因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用具体的规格来衡量,要根据它的具体特征来认定。首先要掌握器形的形成规律,是否符合时代的风俗风貌,其次要区分官窑民窑的器物器形,官窑器器形拘谨,形式单调。民窑器器形开放,形式多样。总之,鉴定古青瓷器要着重于古。要古朴,有古风、有古韵。而且要形式美,线条流畅,庄重协调。

三、胎质是鉴定古青瓷的条件

宋元以前的青瓷制作,各窑口基本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胎骨的原料主要是高岭土,俗称陶土。各地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的差异,陶土中所含的各种矿物质和化学成分比例不一。鉴于各窑口制作与烧制工艺的不尽然,因此胎骨的内在质就会表现出各自明显的特征。汝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厚,呈灰色胎;官窑器胎骨细而薄,呈浅灰白色,俗称香灰胎。钧窑瓷器:民窑器胎骨粗而疏,厚而坚,呈灰、深灰色或土黄色;官窑器胎骨呈沙粒状厚而坚实,多为灰色胎。由于胎土内含有一定比例的氧化铁元素,烧制温度在一定的条件下,裸釉处多呈酱红色,其程度和氧化铁含量多少有一定的关系。青瓷器的胎骨原料主要为可塑性和柔韧性较强的多年风化沉积岩,所含腐殖质较多,虽经多次淘洗沉淀,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相对落后,会留下明显的痕迹,这对古青瓷的鉴定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四、釉质色泽是鉴定古青瓷的主要因素

唐代以前的青瓷主要以生活需求为主,以祭祀礼器、陈列瓷为附。发展至北宋,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物质基础的夯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在满足那种玻璃质感,光度透度较强,以石灰釉为主烧制成的青瓷器物。而是追求温润如玉,荧光内含,聚沫攒珠,层次丰富以石灰碱釉为主烧制的青瓷器物。北宋五大官窑中的青瓷系均以釉质釉色而闻名。汝官窑器物的釉色以天青色,月白色为主,和着如冰似玉的釉质恰似:碧水清潭,文静幽雅,底润深含不露。钧官窑器物的釉色以飘逸的兰色乳光为成色基调。特别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行成的红色,紫红色等窑变效果,斑斓绚丽,和着浑厚凝重的釉质恰似:潺遄溪流,蜿蜒激淌,极尽风流悌傥。所以各青瓷窑口以不同的方式,形成各自具有特色的青瓷器物,在鉴定的过程中,要熟悉各窑口不同的特征,才能做到心中有底。

五、纹饰是鉴定古青瓷的必要方式

青釉瓷器在宋元时期以前,应用纹饰工艺的窑口占的比例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越窑、婺州窑、瓯窑、耀州窑以及临汝窑。主要表现手法是:点缀、堆塑、刻花、印花等手法。工艺精湛,刀法犀利,线条流畅,形态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渲染力。六朝青瓷多采用褐彩点缀,南朝多用各式刻划的莲瓣纹。宋元时期的耀州窑,临汝窑以刻花印花为主,主要有:团菊、缠枝菊花、缠枝牡丹、莲纹、卷草纹、海水纹、水波游鱼纹以及鸟禽、婴戏等纹饰。还有一些堆塑饰件如:衔环兽头、龙形、蛙形、代表吉祥的禽,兽等。这些辅件大多用于瓶,炉,罐的上面。汝,官,哥,钧窑的器物,极少采用纹饰

工艺手法。主要是以端庄秀丽的器形,温润如玉的釉质,纯正幽雅的色泽以及自然形成的流纹,开片而赢得世人的青睐。著名的开片纹有:鱼子纹、蟹爪纹、冰片纹、金丝铁线。流纹有:蚯蚓走泥纹。古青瓷的鉴定,纹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法工法运用与否,纹路纹理是否自然,是鉴定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六、制作工艺是鉴定古青瓷的重要手段

青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匠师长期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具体方式,是根据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步拓展演变成有一定规律的工艺流程。这种规律性的工艺流程有强烈的时代风格,所以它不具有绝对性。各窑口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制作工艺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形成各自的特点。

宋元以前青瓷器的制作属于发展和创烧阶段,制作工艺是根据实用性而形成的,总体看来较为粗糙。发展至宋代,特别是到了北宋中晚期,瓷器的制作进入鼎盛时期,其制作工艺根据实用性和观赏性而发展成较完美的制作工艺。从瓷器的原料选用,淘洗、配比、制胎、切削、成型和施釉等技艺十分精湛。特别是烧造工艺更为讲究,器物的性质和烧造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美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器物采用满釉支烧方式,其次用垫烧和复式烧制方式,生活和其它所用的粗器采用的方式较随便一些。所以对古青瓷的鉴定,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器物,其制作工艺的与否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七、沁色包浆是鉴定古青瓷的特殊方式

古青瓷最晚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历史的长河给它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俗称沁色包浆},也为鉴定古青瓷的真伪提供了特殊的方式。

鉴定古青瓷一要看,二上手,三品味。看:除器形,釉质,胎质外,还要看光泽。光泽是瓷器的外在表现方式,是衡量瓷器品位的主要条件。传世器物由于长时间的把玩与使用,其表面必然留下相应的痕迹,光的适度比较柔和,呈现出自然的陈旧感,似荧光状。出土器物并不一定表现的土痕累累,水渍斑斑。瓷器质量的成否与烧造方式,温度气氛息息相关。烧造程度好的器物,表面釉质强度较高,如果埋藏地方土质较干燥,所含酸碱性适中的情况下,器物表面基本完好且光泽亮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光泽会随着光阴而自然流失,显得温润柔和。反之,埋藏的地方土质湿度较高,所含酸碱性强,器物表面会显得土锈斑斑,失去原有的色泽,甚至面目全非。二上手,是直接感触器物具体特征的主要手段。首先重量感悟,古瓷胎质的细密坚实程度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发展性。器物的制成各窑口

具有各自的具体特征,重量及重心是否适中,压手和轻浮感是否符合窑口及时代的特征。其次器表感抚,古瓷因年代久远,表面受客观因素的侵蚀,釉面会发生一定量质的变化,温润如玉。手抚如“乳犬毛肌”光滑柔软,十分舒服。一些土锈水沁较重的器物,也有相应的柔软感。三品味,所谓品味就是领会古瓷的韵味。万物皆有灵气。古瓷的灵气就是它的古风古韵。古瓷器是我国几千年文明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载体,饱含着中华历史的沧桑巨变。所以古瓷器物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

鉴定是一门学科,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知识面较广,容自然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鉴定学是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行为。鉴定是艺术,是欣赏水平与道德修养的具体表现。要掌握好鉴定这门学科,不但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全身心的投入,为更加繁荣丰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而贡献。

怎么鉴定同治瓷器?


收藏瓷器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盛行的,深受藏家们的喜爱。然而在这个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鉴定瓷器的真伪,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怎样去鉴定同治瓷器的真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法去辨别。

同治瓷器就是我们所说的,同治时期民窑烧制的粉彩瓷器,从大部分的瓷器中看,同治瓷器的胎底可以分为薄厚两种。轻轻敲打能够发出比较尖锐的声音,有点类似于铜器的声音,同治瓷器和清朝末年的瓷器有相同的特点。同治时期还有一个特点是制作不统一,胎底比较厚的显得有一些粗笨,因为釉面不足够平整,所以他上面有很多的褶皱,也成为了它的特点之一,从这一点能够辨别出瓷器的真假。

在同治年间,有很多瓷器上面的纹理都是用了红彩进行添加的,然而,显得他表面不够光滑,也成为了红彩的特点之一。同时他也延续了前朝时期的绿釉,色泽非常的浓厚,在施加颜色的时候也是比较厚重的,但是因为釉面不够平整,上面没有细小的皱纹而因此成为他的特色之一,也是现在人们无法去模仿的,所以可以作为鉴定的一个比较重要依据。

再者在釉面上布局比较凌乱,因此缺少生气,总是给人一种比较暗淡的感觉,显得表面不够润滑,这也是成为了能够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由此能够看出他上面的一些缺点,却成为了能够鉴别他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去辨别这种瓷器的真伪。

虽然说它的外形和其他的瓷器有很大的区别,可能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的价值,并且在这几年价值一直处于一个上升阶段,有着非常高的上升潜力。这让我们知道了如何去辨别这种瓷器的真假,但是需要告诉大家的是,像同治瓷器现在出现的赝品还算比较少的。也是,由于他是古时候民间民窑烧制的瓷器,和官窑烧制的瓷器在价值方面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说也是因为这样现在现存的同治瓷器还比较多,可以作为一个传家宝来收藏,也是比较有意义价值的。

她也有不一样的历史背景,只不过他的历史背景比较普通。像现在的同治瓷器是比那个时候的民窑青花瓷器,在价格上要高出一些的。同志瓷器在造型上是非常独特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所以说对于一般的工薪家庭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以上的一些鉴别方法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如果大家在这些鉴别方法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多多了解一下同治时期它的特点。建议大家在自己无法确定真伪的情况下,可以找一些专家进行鉴别,或者说大家可以去一些正规的场合去购买这些瓷器,可以从根本的去杜绝赝品的出现,也能够保证大家买到自己喜欢的瓷器。

同治瓷器图片及价格:

1:清同治黄地墨彩牡丹花卉缸(二件),尺寸:高3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 ~ 2,200,000,成交价: RMB 2,645,000 ,成交时间: 2014-05-11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体和殿制”篆书款。“体和殿”为清代晚期堂名款,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光绪九年为庆祝翌年的慈禧五十大寿,耗银子六十三万两修缮改建储秀宫,将储秀宫南边的翊坤宫后殿打通为穿堂殿,取名“体和殿”。慈禧在使用瓷器上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要求为她烧制的瓷器上都要署上自己曾经住过的殿堂名。其胎釉和绘画的精细程度近似于道光时著名的署“慎德堂”款的器物。落有“体和殿”款的瓷器见有黄地墨彩花卉纹盒、缸、盆等器。本品圆口,折沿,肩部横书红彩“体和殿制”四字篆书款。器身绘缠枝牡丹纹,花朵娇艳盛开,叶脉、花蕊绘制细腻。这件缸外壁以富丽的黄色为地,上以墨彩绘制雍容华贵的牡丹,牡丹花朵绽放,枝繁叶茂,墨色浅淡,春意盎然,颇有几分清雅之气。 此缸胎质坚实细腻,施釉均匀莹润,釉面光洁莹亮,造型独特,装饰图案优雅,构图疏密有致,意境悠远,品相甚佳,色彩浓淡相间,极富质感,实为难得之作。

2:清同治蒋中正旧藏五彩梅花花神杯(一套十只),尺寸:直径6.5厘米,估价:RMB 1,200,000 ~ 1,600,000,成交价: RMB 1,725,000 ,成交时间: 2019-12-20 ,拍卖公司:上海明轩国际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本品为同治御窑摹康熙五彩花神杯之佳品,杯撇口,深腹,下承圈足。外壁以青花五彩绘十月芙蓉花,其旁题五言月令诗句,其诗句为:「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末钤「赏」字篆文印,底署「大清同治年制」青花六字双行楷书款。其器制玲珑,壁薄如纸,釉润似玉,笔法精妙,施彩清雅秀逸,颇得康熙花神杯之精髓。此套花神杯来源显赫,早年为蒋介石先生旧藏,后由阪西利八郎递藏。存放花神杯的锦盒内,付有蒋介石先生亲笔信件一张,墨书「阪西先生大鉴,惠书奉读名画展览会赞助员辱,邀谨当遵命担任也,此复顺颂日祉。」落款蒋中正,由此内容可以知道阪西先生邀请将中正参加名画展览会,蒋中正欣然接受。此套花神杯应为蒋介石先生赠给版西先生的礼物,漂流异国他乡,最终回归故土,一套十件,且品相保存完好,弥足珍贵。

3:清同治粉彩百蝶大地瓶,尺寸:高137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150,000 ,成交时间: 2014-06-04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本品为晚清御瓷难得恢弘巨制,其形制硕大,造型规整端庄,气势恢宏,通体施釉莹白温润,通体以粉彩绘“百蝶富贵”图,所见彩蝶翩翩起舞,姿态各异,设色华丽,俱不相同,笔意工整,翅质表现细腻,无论点、擦和线条均流畅生动,宛若趣意盎然的国画小品。“蝶”与“耋”谐音,因此百蝶寓有“寿至耄耋”之意。口沿下饰粉彩夔凤纹,但见夔凤于花丛中穿飞翱翔,身姿优雅,体态舒展,近足处饰莲瓣纹,莲瓣之上亦绘夔凤穿花纹饰。整体绘画精细,釉彩明艳,甚为精彩。彩蝶纹饰最早出现于乾隆时期洋彩轧道御瓷之中,至道光朝颇为流行,道光皇帝对此喜爱至深,北京故宫博物院典藏数件道光朝御用堂名款白地蝴蝶纹瓷器,清雅佚丽,可谓开后朝粉彩百蝶纹之先河。晚清同、光时期西太后慈禧对此种百蝶纹样亦十分喜爱,此点可由当时大量采用蝴蝶为装饰的宫廷服饰看出,可为一时潮流,故才会有此种大型百蝶陈设御瓷的出现。

4:清同治粉彩花卉捧盒(一对),尺寸:直径33厘米,估价:RMB 650,000 ~ 950,000,成交价: RMB 943,000 ,成交时间: 2017-01-12 ,拍卖公司:北京观唐皕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迎春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拍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同治粉彩百花纹捧盒形制相似,可兹比较。盒硕大饱满,颇具气势,白釉为地,口沿及足胫皆描金边,外壁上以粉彩绘折枝百花图,玉兰、荷花、牡丹、芙蓉、莲花、兰花、芍药、水仙等各色花卉,姹紫嫣红,群芳争艳,绿色枝蔓,互不相连,取百花献瑞之意。全器纹饰布局匀称,密而不乱,施彩清丽,别具一格,成对相传,实为不易。底矾红彩篆书“同治年制”四字双行款。

5:清同治青花竹石芭蕉玉壶春,尺寸:高29.2厘米,估价:RMB 350,000 ~ 450,000,成交价: RMB 920,000 ,成交时间: 2011-11-19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秋季拍卖会。

6:清同治青花缠枝花卉赏瓶,尺寸:高38.6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828,000 ,成交时间: 2014-05-11 ,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春季拍卖会。

7:清同治宝石蓝釉玉壶春(一对),尺寸:高30厘米,估价:RMB 350,000 ~ 450,000,成交价: RMB 713,000 ,成交时间: 2013-04-27 ,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第22期精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清同治年制”款。瓶撇口,束颈,溜肩,垂腹,圈足微外撇,造形丰腴优雅。底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双行青花楷书款。瓶外壁满施宝石蓝釉(祭蓝釉),祭蓝为以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料,因其色烧成像蓝宝石般幽蓝而又称“宝石蓝”,自明以来祭蓝器以祭祀用具为多,此瓶施釉均匀,釉质细腻,发色纯正静穆,形体端庄秀美,祭蓝釉为清代较为盛行的品种,成对保存,诚可珍贵。

8:清同治青光加彩海水云龙纹大缸(一对),尺寸:55厘米,估价:RMB 280,000 ,成交价: RMB 605,000 ,成交时间: 2002-06-26 ,拍卖公司:天津文物,拍卖专场:2002春季文物展销会。

怎么鉴定天启瓷?


怎么鉴定天启瓷?衔接万历和崇祯的天启瓷,两边的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尤其是与崇祯的交接更是不好确定。目前只好根据有些有款的,或者确实有考古证据的和一些当时的书面记录来进行确认,以下是关于天启瓷鉴别的简单常用的方法。

粘沙底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明显特征的天启瓷鉴定要点,即使是为皇家烧造的带有“天启年制”双圈款的瓷器有时候也会呈现出这个特点。

虫咬现象

在瓷器的边沿部分,如口沿、角边出现釉的自然脱漏,这是天启朝瓷器的特有特征。景德镇的瓷器早已经解决了脱釉的现象,而偏偏在天启这一代重出江湖,可谓返祖现象。日本后代仿造这种虫咬现象的很多,注意观察,区别自然脱釉和人为脱釉的表现,以免走眼。

纹饰上的特征

天启瓷构图的独特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断代依据。如从青花罗汉盘,可以看到一个与以往瓷器纹饰构图不同的现象。一般来说,碗盘背面的构图也有天地之分,靠底足为地,口沿为天,人物、风景、树木总是从底向上。而在这件盘子中可以看到一个天地倒置的现象,草木之根在盘子的口沿,往下伸延。这是天启瓷构图的特征,其他朝代真是不多见。反之,在盘子的正面也有从口沿向盘心伸延的草木。结合其他特征,可以为综合断代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酱釉口(俗称口红)

景德镇白瓷口沿涂酱釉的现象也是天启朝首创的。这主要还是由于虫咬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瓷器的质量,陶工们想出了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来补救。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应该是崇祯朝以后的器物,也是人们区别天启和崇祯的重要标志。

天启瓷

万历皇帝仙逝,短命的泰昌皇帝按遗诏免除了没有烧制完毕的官窑瓷器,撤回了督窑宫。景德镇明代官窑历经200余年终于落下帷幕,直到康熙初期才恢复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景德镇经历了一个没有官窑的40多年,史称过渡期。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也是瓷器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时代。天启正是这一变革时代的开创期,而变幻莫测的时代也带来了新颖之趣,“趣”正是天启朝瓷器的特点。

哥窑瓷器怎么鉴定?


哥窑瓷器怎么鉴定?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遗憾的是,宋哥窑的窑址,至今还没有被人们发现,我们只有从传世作品上去解读哥窑的历史。哥釉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深或者细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术语作“冰裂纹”,俗称“金丝铁线”。哥窑瓷土脉微紫,质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种瓷釉彩,表面满裂纹。因为土质含铁量较高,烧胚时发生氧化,瓷器胚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胚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地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在鉴定哥窑瓷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造型

哥窑器物较少大器,但制作规整,器型典雅大方。因胎体较厚,釉层饱满,故器物的外观要比汝窑和官窑显得厚实。哥窑器物的底足挖削规整,足端比较圆润。另外支钉痕较汝窑大,又较窑、钧窑小。

2、胎釉

哥窑器物的胎较为复杂,从胎质上看,有泛灰、浅灰、深灰等灰胎,这类灰胎器在传世哥窑中数目最多,其胎质较坚细,叩之声音悦耳。另有泛黄、土黄、杏黄等黄胎,这类胎质较为疏松,叩之声音如瓦。不论何种胎质,其胎体都比汝窑和官窑厚实。

哥窑器物的釉质浑厚失透,不及汝釉莹润,也不及官釉平静,恰如人脸微微出汗一样。其釉虽比汝釉厚,但却比官釉要薄。另外其釉面厚薄不匀,多有缩釉斑和棕眼,釉泡隐现如珠,且分布均匀。

哥窑器物虽有一部分是紫口铁足现象,但多数米黄色釉器物则是有铁足而无紫口,而有些器物则是有紫口而无铁足。另有一些器物既无紫口也无铁足。故在鉴定时要结合其他方法综合进行。

3、纹饰

哥窑器物的外口沿多有微微凸起的特征,主要见于没有紫口的器物上,用手抚摸有微凸的感觉。哥窑盘、碗、洗、碟等圆器的口部多有水渍印,即外口沿下有一周浅白色印痕,印圈线的边沿不规则的曲线状,状如衣物上的汗渍印。

怎么鉴定永乐瓷器?


怎么鉴定永乐瓷器?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瓷器的铸造年代最鼎盛的时期之一,永乐年代的瓷器最出名的是甜白釉瓷器,抱月壶,天球瓶等等器物。这类瓷器可谓是独树一帜,在我国的瓷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器形:明代时期的红釉瓷、甜白釉瓷器、和明青花瓷器都是当时年代的典型。永乐年间制造出显赫明器的瓷器很多,类似压手杯、将军盖罐等。

敞口:相比于宋元时期的瓷器特征,永乐年间所制造的瓷器例如盘、碗类器物的敞口十分的轻薄,边沿外翻。然而撇口类瓷器的特点则是用手触摸尖凸的地方,不圆润,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敞口的锋利,而且有很明显胎体连接的痕迹。

胎底:这个时期胎土的制作十分的复杂精纯,胎体的大小轻重厚薄适中,给人很温和的感觉。一般都是以白沙底为胎。这种胎的胎质十分的细致,摸起来类似面粉。

釉面:永乐年间的瓷器釉面也是鉴定的方法之一,这个时期瓷器的釉面大多有光滑,厚重,温润的特点,而且底部施釉的地方,很均匀。底部的颜色有黄色、白色、和淡青色。一般小型瓷器的底足为平底,有开片纹。

器足:永乐年间由于所铸造的瓷器较多,所以器足也可以作为我们的鉴定参考之一,正品永乐瓷器的器足有外撇、内撇、平底三种。这类底部在露胎的地方,一般有显红斑,补胎的混迹明显。胎质透亮,釉面浑厚。

纹饰:装饰物鉴定的方法也是众多藏友所使用的。那么这个年代的瓷器,通常用的绘画装饰为海水、卷草、缠枝莲、竹子、芭蕉、枇杷、莲花瓣、莲花、龙等。天球瓶和盖罐上多见缠枝莲纹花和折枝瓜果为主的装饰纹饰图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手拉胚壶怎么鉴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手拉胚壶怎么鉴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怎么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