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 导航 >

古玩行当骗术知多少?

古玩行当骗术知多少?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贴瓷砖多少钱 瓷砖多少钱

2021-04-07

古玩瓷器鉴别年代。

如今,古玩、字画等藏品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古玩文物交易也日趋红火。不过,很多外行人士想进行收藏投资,却苦于初出茅庐,怕上当受骗,不敢下手。近日,温州市古玩商会会长欧阳德康先生向记者透露了古玩行当骗人的内幕,提醒市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据欧阳德康透露,古玩买卖中,有三类骗术:

一类是“被迫”骗人。明明是件赝品,买主看是好东西,卖主就不能说是赝品。本来是雍正仿宣德的青花瓷器,买主说是真正宣德的,卖主就不能说是雍正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来是说实话卖不了好价钱;二是有的买主自恃高明,如果驳他,买主会认为卖主看不起他,再也不会来光顾了。

第二类是卖家本身不懂。他把一件赝品当真品,所以对买主保证是真的。

第三类是故意骗人。故意骗人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物理和化学两种。

在物理的方法中,有“移花接木”术:即通过粘贴、镶嵌和挪移的方法,把一些旧的、残破文物上的部件、皮壳,粘贴到新的文物上面,然后沾上土、上色,仅仅把真的那一部分露出来。还有“老料新工”术:用古代的材料,通过新的工艺进行仿造,把破碎的文物磨碎,重新作样、烘干,这种作伪,有时人可看出来,机器却检测不出来。也有“老底接胎”法:有些瓷器的底部是真的,在上面接一个新的;有的在有年代的白色瓷器上,绘上五彩、粉彩,或者在瓷器的底部加款,民窑变成官窑,价格可以成倍提高;有的甚至把完整的瓷器砸碎,一般这些瓷器都是仿南宋五大民窑的器物,敲碎以后,涂上泥巴再出售,让买主看不出真假,有些造假者还故意不把这些瓷器补全,来迷惑买主。

化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于“作旧”,即用化学溶液对仿品进行浸泡,慢的3天,快的几分钟就能使器物变样。有些化学溶液能使铜锈从仿品中自然长出来,抠都抠不掉。经过浸泡的仿品,还需要同原墓中的墓土,一起埋到地下,再在其上种些有根系的植物,这就叫“养”,经过三到五年,植物的毛细管就长到了仿品上,这时再拿出来出售,很能乱真。

如果仿的是传世之物,造假者则需要在手中把玩几年,或者放到农村老百姓家中,接受自然的烟熏火燎,使其慢慢旧掉,这样“养”了几年之后,就和真品很接近了。欧阳先生说,自己经常遇到别人邀请他去乡下,说是有传世的宝贝,而实际上这些人就是制作赝品的卖家。

欧阳德康提醒,在古玩市场购买古玩时,千万不要被带到旅舍去,因为一到旅舍,卖主就会开始编故事,更有甚者,还会利用买主急迫的心理,带买主去盗墓,而实际上这些墓是早就被盗过的,而买主在墓里发现的东西,实际上是卖主故意埋好的。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假东西多,作伪手段不段翻新、提高,不经磨难、难出“慧眼”。因此,欧阳德康认为,想要投资、收藏古玩,还是需购买一些自己把玩,把玩多了,时间一久,也能看出点门道来。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玩鉴赏不要迷信理论


作为福建古玩收藏鉴定世家的第五代传人,施瑞代老人已经在深圳定居一年多了。几十年的收藏之路,让施瑞代对现在收藏风潮的火爆看得很淡,他认为,收藏是需要底蕴的,看着一些人把赝品当做珍品,觉得既无奈又伤心。

收藏者过于“迷信”理论

施瑞代从7岁就开始接受父亲严格的古玩鉴赏学习,像古瓷的尺寸、每个朝代的特点、画工的技法都是他当年的必修课。但施瑞代却说:“古玩鉴赏是一门很奇妙的学问,甄别古玩更需要多年的磨砺,绝不是按书本对照就能掌握的。”前一阵子,深圳的一个收藏者请施瑞代去看看他收藏的瓷器,当看到那些瓷器后,施瑞代很委婉地告诉那个收藏者,这些藏品很多都是“高仿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工艺性,却远远不能称其为古玩。这个收藏者很不服气,拿出资料来一边对照一边对施瑞代说:“你看看,和上面介绍的一模一样,怎么说是假的呢?”

对此,施瑞代只能一笑而过,他发觉现在深圳很多收藏者都十分相信书上的资料,有些人的“理论水平”也很高,但仅有理论是不行的,作为藏家更需要眼力和实践的功夫。据施瑞代介绍,在与他接触过的深圳收藏者中,有些人甚至投入了几百万买来的却是一堆赝品,而花几千、几万买“教训”的人就更为普遍了。对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施瑞代认为,一些理论丰富、实践不足的“专家”往往会对身边的人产生误导,而真正懂得鉴赏的人太少了。

对专家意见不可盲从

施瑞代发现,深圳好多收藏者都对专家意见十分盲从,特别是一些刚进入收藏领域的人,甚至把自己购买收藏品决定权都交给所谓的“专家”。他说:“专家的意见可以听,但有一些藏家的做法却是不可取,尤其是那些有经济实力却对收藏并不很懂的人,他们往往在专家的建议下投重金,但这样的风险同样不小。”因为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目前在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

收藏要有自己的见解

由于收藏者对于目前的艺术品现状缺乏客观的认识,造成了许多收藏的误区。施瑞代分析说,现在许多藏家总是抱着能升值的看法进入收藏市场,认为现在市场上什么火,就收藏什么,而不去认真地挖掘以后有更大升值空间的“潜力股”。

比如说,现在一提瓷器收藏,很多人就会想到名贵的“官窑”,施瑞代对此却有着他的理解,他说:“收藏也要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见解,‘官窑’现在几乎很难在市面上能见到真品,但许多人却仍然一味地去寻找收集它,而对于‘民窑’却很少去关注它。我觉得不出5年,‘民窑’的历史和经济价值就会出现大的变化,因为‘民窑’也是越来越少了,随着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像‘民窑’这类的藏品,它升值的空间也会渐渐显露出来。”

施瑞代觉得,收藏品市场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红火的时候,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于藏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进入艺术品行业的目的,切不可贪大求全。

古玩陶瓷鉴别小谈


仿制古陶瓷,往往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工艺鉴定包括胎质、成型、彩绘工艺、施釉工艺、支烧工艺及旧貌来判断的。这里先以成型工艺鉴定为例,比如鉴定元代青花瓷,看其如何成型,就可以有个粗略的判断。元青花的成型不是我们认为的手拉坯,而是脱坯脱出来的。因为到了元代,景德镇采用了二元配方,即麻仓土加瓷石,可塑性不强,拉坯塑型比较困难,所以只能用脱坯。脱坯和拉坯的区别就在于,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另外,拉坯的气泡是有方向性的,脱坯的气泡是不规则的。

还有注浆工艺是我们鉴定古陶瓷的最基本的一点,注浆工艺兴于解放以后,目前市面上的中低档仿古瓷,大都采用注浆工艺,所以能认定器物是注浆的,就可以断定其是现代仿品。区别注浆、拉坯和脱坯的关键就是看内壁,看里面要比看外面可靠。可以说,内壁没有旋纹、没有修刀痕、没有手指按过的痕迹,光滑且有泥浆流动痕迹的就是注浆而成的。

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绘瓷原料与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时期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成为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时代上的区别,如根据现在掌握的实物资料看,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假如我们遇到一件釉上黑轮廓的成化彩瓷器,就应该怀疑它是不是真实可靠,因为黑轮廓线的应用最早不超过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现,现知不会早于康熙晚期,当然也很难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赝品了。

乾隆时期由于大量使用洋彩,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的装饰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笔法线条精细与纹饰奇异,从而有部分花样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风格。这种瓷以乾隆中期以后的制品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装饰的。清代外销瓷器中也有画着西洋纹饰图案的,都是比较别致的一种装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纹饰的笔法同样也可看出时代特征。例如康熙瓷器由于当时对绘瓷方法十分重视,因而官、民窑瓷器在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观,而且瓷器上的图案纹饰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只以画树方法而论,康熙枝干喜用披麻皴,显得老笔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绘枝干只是描绘皴点,工力虽细,但笔力纤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细从它的起落转折等处看清笔法,自然会有助于我们的鉴别。至于明、清官窑纹饰多较为工整而板滞无力,民窑纹饰则气韵生动而粗放不羁,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点。

若能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往往能发现时代特征,找出共同的规律,而对于历代瓷器纹饰中较为突出的时代特征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变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满色的画法,永、宣瓷的牵牛花纹与海涛纹,正德瓷的回文纹和青花行龙穿花纹,嘉靖、万历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画,康熙瓷的双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过枝花与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万花堆和锦上添花等纹饰,在鉴定辨别中起着重要作用。

辨别款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照视,多是深厚下沉,尤其是宣德款色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几种颜色,这一点虽不美观,但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清初青花款也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位置、款色和字数、结构等各方面,也应当知道同一时款识笔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

古瓷的釉质,一般要注意其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如旧瓷多有所谓“莹光”或“酥光”一类的光泽,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则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但是有些仿品经过茶煮、浆沱、药浸、土埋的方法加工处理后,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净,但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即能找见破绽和不自然的光泽。还有雍、乾时期景德镇仿官、仿哥的制品最能乱真,稍不经心极易混淆。因此仍需进一步观察釉中所含气泡的大小疏密,方不致眩于假象。如官、哥窑釉泡之密似攒珠,汝窑釉之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所谓的“棕眼”等。观察气泡的时候,古代瓷器气泡一般间隔较远大小不一,气泡内明亮洁净,就像雨后树叶上的水珠。而现代新仿瓷器气泡一般密集细小,大小相同,气泡内大都混浊不清。不过也有例外的,所以大家在观察瓷器的时候一定要多方面的观察,不至于上当受骗。

在观察釉质时对于釉层的厚薄程度及缩釉、淌流状态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窑瓷釉多如堆脂,定窑瓷釉多有泪痕,明、清脱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莹似玉石,这些固然都是难能可贵的特点,可是后世仿品也能大体近似。若不参照其他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边、底足等处,则往往失于片面。

露胎处的观察: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看它的釉色,掂掂它的重量,瓷胎厚薄,细看气泡,也要用手摩挲感觉粗细和润度,用指扣敲以察音质。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而对老底老圈足后接新胎的,老瓷板洗去老彩后挂新彩的,残缺彩上再补彩的,以及老的白釉器上新刻暗花、款识等各式种样的仿品。尤其应当慎重研究。

古玩:玩出与众不同的风雅


古玩,又称骨董,被视作人类文明和历史的缩影,融合了历史学、方志学、金石学、博物学、鉴定学及科技史学等知识内涵。经历无数朝代起伏变迁,藏玩之风依然不衰,甚而更热。其中自有无穷魅力与独到乐趣。

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是一项高雅的玩,一种有品位的玩,一种有文化的玩,一种背负历史、寻旧怀古的玩。古玩,它的涉猎面十分广泛,门类十分庞杂。从材质来看,有木质古玩、陶瓷古玩、玉石古玩、珠宝古玩、金属古玩等等;从使用价值看,有古典家具、有文房四宝、有器皿用具、有梳妆饰品、有古代钱币、有书籍报刊等等。古玩,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市场,东西多得很,博得很,杂得很,玩法多得很。“盛世收藏,乱世饥民”。国家繁荣向上,老百姓丰衣足食,古玩有市场。国家萧条混乱,老百姓衣食无着,没人有那个闲心来搞古玩。

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地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古,具有历史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社会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最好见证;一点是有文化,有品位,具有艺术性。上海老城隍庙拍卖公司2010秋拍,汇集了玉器、瓷器、文玩杂项、田黄印章、佛像、翡翠、紫砂、钱币等各种古玩,其中部分是一代传奇人物张静江当年珍藏之物,流传有序,值得细细品味。

古玩收藏三不易


收藏古玩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它不是单纯的买或卖,更不是有钱就能够玩。涉足古玩必须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质,要基本了解历史文化,但看书学习只是从理论上简单了解一些古董的名称、年代、用途,不经过实际收藏是绝对学不会的。

涉足古玩唯一的方法是经行家指导入门,然后经过自身的反复实践,经过失败、总结、再失败、再总结的过程,才能够逐步成熟。

一难:找入门老师难

在古玩领域中,古玩商人看的多、经手多、买的卖的多。在长期的买卖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古玩界中鉴别眼力最好的群体。但是一般内行的商家第一不给别人鉴定,第二不教不带学生,这便给刚入门或者寻找老师学习收藏的人,造成一定的难度。虽然没有行家或老师引导也能够逐步入门,但是所付出的时间和经济代价是十分高昂的,不可避免要走很多弯路。

由于没有学习和确认真古玩的机会,很多初入者只能在地摊市场中进行实践,而地摊市场大部分是伪品。这种没有针对性和目的的实践永远也不会真正地帮助您进入收藏领域。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必须能够找到实实在在看到古董真品的机会,并且进行认真的考查和识别,从而掌握真品的特征。要想能够看到真品,除了馆藏实物,便是通过行家或商家手中来了解古董真品。但对初进入收藏领域的人,更分不清哪些人是真正的行家,哪些人是假行家。

二难:鉴别真假难

前辈们经常讲,认识古玩要有悟性,有了悟性一点即通,没有悟性一辈子也不入门。悟性实际上指的是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如果具备了综合素质,当行家讲解时便能很快理解。特别是对古董的真伪鉴别,如果从实质上认识真伪古董就必须懂得材料学、工艺学以及其他科技领域的基本常识。也许你会说,古玩领域也有很多人没有文化,几年后也懂得古玩了。实际上这部分人是通过多年的实践从感觉意识方面掌握了一些辨伪要领,只能识别而不能解释,也只能凭经验大概进行真伪判断。能够做到辨伪是依靠文化、依靠科技理论所产生的悟性。

古玩难在它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民间流散和市场中,从来没见过的各种稀奇古怪的古董太多了。有的博物馆没有、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因此没有对照物,也不知何时、何地出土,这类古董很难论证。

三难:保持良好心态难

对于古玩商和收藏者来说最难控制的是心态。高超的行家都不可避免地打眼看错,但是有些行家打眼不是技术问题,并不是不懂得真假,而是当时的心态不正确。这种不正确心态的表现主要是:看到好、少、精、奇、绝的古董不冷静,出于爱好,看到好的便容易欣喜若狂,失去自制力。

其次,从经济利益出发,认为此古董是能够赚大钱的,从而失去理智,利欲熏心,而事后心态逐渐平和以后发现当时没有做到仔细考查,买到了伪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收藏者是比较难的。

古玩鉴定辨伪十谈


当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不少造假者,为谋暴利,常常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拿出自己明知的赝品,请鉴定者作所谓的“鉴定”,这浪费了专家、行家的许多时间精力。

在古玩鉴定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一些奇特、另类、省力又省心的鉴定方法供收藏者参考。有些东西看一眼便知真,有些东西不用看也便知假。这里没有什么神功、法眼,有的仅仅是那些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具体实例介绍如下:

一、古玩电话鉴定辨伪

有一远房亲戚的外地朋友,来电说收藏到一幅残破的古画,画名依稀可见为“清明上河图”,索价20万元。分析:不要拿来看便知是新仿仅几十元的粗仿印刷品。因为真品静静地躺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几年前仅在上海博物馆与观众短暂相见。同一人不死心,后又来电,说收藏到一件半人高的三星堆玉雕神像,索价30万元。三星堆文物,正式发掘也仅十年左右,且三星堆神像主要为青铜器。分析:当代玉石粉浇灌成的新工艺品,或当代用岫玉雕成的玉雕,价值数百数千元而已。故当即电话回绝,反之,费时费力长途乘车拿来目鉴多麻烦。古玩电话辨伪,先要在电话里了解持宝人、卖货人是古玩贩子还是真的不懂的收藏爱好者。如是前者,断然回绝,言明不要再打搅。如是后者,又有亲朋好友的关系,且又是有份有地位者,可在电话里简单解释,或请他拍成照片寄来,先看照片再说,给对方留点面子。

古玩电话鉴定辨伪,最省时省力。故有人介绍要鉴定古玩,笔者第一反应就是叫持宝者本人打电话过来。

二、古玩谈话鉴定辨伪

在社交、聚餐场合,常听到有人绘声绘色地说的精彩故事:说有一件德国造八音钟外壳金铸,是某一位太监当年从慈禧太后的宫里带出来的,其爷爷的朋友是银行家,当年从北京琉璃厂买来珍藏。“文革”期间被藏在地洞里幸免于难,其爷爷朋友的孙子透支炒股大亏,这次想拿出来,转让价几十万元。能否有空鉴定一下?分析:实践证明,凡有精彩故事的古玩,十有八九是假的。曲折离奇的情节,是古玩贩子想迷惑收藏家。一般听到这类故事,嘱其直接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去拍卖,故事本身没价值,有价值是古玩本身,公开拍卖相对价格公正。如持宝人躲躲闪闪,闪烁其词,不愿上拍卖行,说拍卖周期太长,想立即变现款。那么再嘱其去典当行当场典当,如其仍不愿意去典当,那等于告诉我们,其货百分之百是假货了。真金不怕火炼,真品不怕拍卖、典当,关键仅仅只是价格的差异而已。

古玩谈话鉴定辨伪,是顺便辨伪节省了时间,可免去一档档专程安排相约的古玩鉴定节目。当然有人固执地坚持认为是老东西,是真品,坚持想请笔者鉴定,笔者还是那句话:先寄照片过来再说,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拿过来鉴定。

三、古玩影像鉴定辨伪

电脑与手机的普及,让影像传递更为方便。如今最便捷的影像传递是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摄影后,通过彩信传递过来,或用数码相机拍摄后,上网通过电子信箱传递过来。凡后加彩图案精美的彩陶,釉光太亮的汉釉陶,完美无缺的宋汝窑、宋官窑,器型变异的元青花玉壶春瓶,明斗彩鸡缸杯,清三代珐琅彩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赝品。鉴定要诀:如影像传递,仅一件官窑器,几十件民窑器,那一件官窑器,可以仔细看再作判断了。如影像传递过来的是批宋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明清官窑器,扫一眼便知是伪品。因为这些东西如是真品,不到亿元也值几千万元了。如有几千万以上身价的“大收藏家”,早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专家、著名拍卖行巨头等接上关系了,还需托关系找门路,请民间收藏家鉴定?一窍不通的古玩投资者,其是如何收进价值千万元以上的古玩的?通过以上分析,便可以作出判断:这些通过影像传递过来一批名贵官窑器,应该都是价值几十、几百元的当代新仿品。

四、古玩照片鉴定辨伪

在当代的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专刊,收藏拍卖导报,《收藏》、《中国收藏》杂志等,都有照片鉴定栏目,专业的鉴赏家为每张照片鉴定,收取50元至100元的费用。对持宝人来说,比请专家行家请客吃饭后再鉴定省钱;对专家行家来说,智慧的付出也小有回报;对报社杂志来说,服务于收藏读者,是办报办杂志的宗旨。古玩照片鉴定诀窍,也是先看器型,如人首型彩陶,仅藏博物馆,如民间藏有,不是国宝,就是赝品,终究民间藏有国宝,可能数十万,数百件中可能只有一件。如中大件汉俑、唐三彩马,完整的几乎是伪品。因为汉俑大多断首,唐三彩马大都断腿。古玩照片鉴定,民窑瓷器、明清玉雕、铜器、杂件等,真品不少,但看照片最易上当受骗的是被照片上图案纹饰所迷惑。因为图案、纹饰、款识,以目前的高仿技术,都可以仿得惟妙惟肖,唯有旧气难仿。

如照片上认定可能是真品,再请持宝人拿来宝物上手作鉴定。这时鉴宝者除目鉴外,还可借助于放大镜,甚至高科技手段作科学测试。为此,古玩鉴定,影像照片鉴定过关后,再上手鉴定,这对陌生者是规范的鉴定程序。

五、古玩外包装鉴定辨伪

观察古玩外包装,就能辨真伪,这不是说大话。鉴定实例:友人来电说,有朋友欠他10万元,春节临近要还债。手上有两件道光五彩官窑碗一对想转让,开价20万元,是否帮忙鉴定一下。笔者想欠款10万元,2只官窑碗开价20万元,估计还价10万可以买下,也符合当下古玩市场行情,正好抵债。为帮友人,约好时间,鉴定真伪。两个小时后,一位中年妇人拎着一个薄薄的塑料袋推门而入。问为何迟到半个小时,答曰:乘公共汽车,人多车堵,来晚了抱歉!来人刚在沙发上坐定,我就同友人悄悄说看都不要看,肯定是假货。碍于面子,朋友嘱来人,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团旧报纸纸团,再一层层打开一看,果然是一对刚出窑的新仿品。来人走后,友人问我怎么这么神,东西没看就知道是新货,笔者分析道:除非是亿万千万富翁,10万20万不当一回事。我们工薪族,藏一件好东西不容易,凡几千上万元的古玩,拿出去都要先装在古玩盒子里,外面再套上皮包或帆布旅行袋类的坚实的包装,才敢出门。拿上万元或十万元以上的东西出门,一般肯定叫出租车。而来者,仅用一只薄薄的透明的塑料袋,用旧报纸团团裹住,乘公共汽车拎着过来了。如人多拥挤,塑料袋拎口挤断了,东西掉下破碎怎么办?下公共汽车行走一段路时,被摩托车、助动车、自行车撞一下碰碎怎么办?可见,来人根本没有把开价20万的东西当作珍贵的古玩来保护、对待。负债者情急之下,想用假古玩诈你而已。然而却漏洞百出,破绽毕露。友人听后,哑然。

六、古玩内包装鉴定辨伪

传统的古玩收藏家觅到宝物,除密友,一般定做好盒子,藏进橱柜,秘不示人。他们一般喜欢蓝布古玩盒,因用传统米粉糨糊黏合定做,保存不当会虫蛀。传世的老古玩,都有老包装木盒、蓝布盒,甚至定制配套的红木底座等。如用时下景德镇包装新仿瓷器花里花哨的纸布盒,装自称为传世的老三代官窑瓷,或所谓的旧古玩蓝布盒的虫蛀是用针孔制出来的,盒子装的可能就是伪品。因为老古玩家不喜欢浓艳的纸布盒,旧虫蛀的盒,其孔洞大小不一,人为的虫蛀孔漏大小类似。除木制、纸布盒子外,最里面一层包装瓷玉器、牙雕铜雕的,老古玩家喜欢用绒布等柔软之布,一般不会用旧报纸。如是几十年来的旧报纸,倒也有可信度。如用新报纸包裹着,那么此物,一、不是传世古玩;二、可能是新收来的旧物。由此可见,古玩的内包装,也是鉴定一件古玩真伪的依据之一,尤其是鉴定官窑器,千万不能忽视。

七、古玩主人被隐瞒的鉴定辨伪

开门的古玩收藏有序,有案可查的古器物最为可靠。原来谁收藏,后来谁传承,如今谁拥有,清晰可见,一目了然。唯有那些想出让,又一而再、再而三隐瞒古玩主人身份的器物,或有难言之隐(怕影响收藏家声誉),或是诈人的赝品(怕追查原主人)。在鉴定实践中,常见到一件件有妖气的东西,似真似假,非假非真,真假难辨。如追问“是谁的”,常回答曰:“是朋友的朋友的。”如见到朋友的朋友再问:“是您的吧?”又回答曰:“我同学舅舅的朋友的。”总之,想尽一切方法搪塞,隐瞒主人的身份,目的是防买家最终发现是赝品找不到主人,难论理。如碰到这种情况,是高价的珍品,笔者情愿不收。因为不收来历不明的东西,是收藏家们的美德。所以,凡一再隐瞒主人身份的东西,大都为赝品。此为以收藏心理学来分析古玩真伪的诀窍也。

八、古玩报道价格鉴定辨伪

不少喜欢炒作藏品价格的收藏家喜欢指着拍卖画册上的价格,告诉你,自己这件古玩在市场上的价值。其实,拍卖画册上的价格也有真有假,唯有真正的成交价才可信。当然,真正的成交价,也有可能是自己花钱炒作出来的。最不可信的是,报纸杂志上对某一件古玩的炒作价格。常见有这样的文字:“外国人曾想花50万元买他5幅油画,他不为所动。”“有一位企业家曾想出资300万元买下他所有的收藏品,被婉言拒绝了。”此例分析:一,出价可能是假的,仅作为炒作;二,出价可能是真的,但真的买断,还要请专家行家一一鉴定真伪,然后再谈判定最终交易成交价。往往报纸、杂志上登出来的所谓出资、买断价格,都是被夸大了数倍,甚至十倍以上,不可轻信。买一件藏品可能是一万元,买断所有藏品,可能每一件仅3千元,市场规律也是如此。

九、拍卖画册鉴定辨伪

拍卖画册越印越精美,拍卖精品越来越稀少,赝品出笼越来越大胆,这是新世纪后拍卖场上的特殊风景。按世界上最大的两家苏富比、佳士得艺术品拍卖行的惯例,驻行鉴赏家严格把关鉴定每一件拍品,凡拍卖前即有争议的拍品,一般都会撤拍。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海外鉴赏家无论是华裔还是正统欧美人,对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的眼力总不如北京故宫的专家。故两大世界性的拍卖行拍卖中国古陶瓷、中国古代绘画,总会有个别拍品上拍后会引起争议,这是正常的。据了解,凡海内外著名的正规的拍卖行,会允许有15%以下的拍品有争议,这是底线,当然有争议的拍品并非是赝品。如超过这个底线,这家拍卖行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然而,中国国内众多拍卖行,有时一场拍卖会,有85%以上的拍品或是一眼货伪品,或是有争议的拍品,完全颠倒了艺术品拍卖的游戏规则。

从正规的艺术品拍卖行印刷的拍卖画册上鉴定拍品真伪的诀窍是:1.凡拍品说明文字介绍是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但又不打“星”号者,或是伪品,或是海外倒流的文物拍品。因为“文物法”规定,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古玩不能出口。不少中小拍卖行几乎没有海外客商委托拍卖,故中小拍卖行通常不打“星”号的清乾隆以前的拍品,一般都是伪品。2.凡说明文字上介绍是“大明成化年制款”、“大清乾隆年制款”“齐白石款”的拍品,实际上告诉你已是仿品。因为,凡是真品,说明文字上是不会画蛇添足加一个“款”字的。

为何如今的拍卖会上,赝品越来越多,反而拍卖画册也印刷得越来越豪华?这不是更增加了拍卖的成本?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个别没有信誉的拍卖行,因征集不到精品拍卖不赚钱,却打起图录收费赚钱的主意。明知是宋汝窑、宋官窑、明成化窑官窑赝品,却以每版五千元、七千元的目录收费价格,让原本只值数百数千元上万元的官窑高仿品上目录,且拍卖估价一般仅是几十万元,是真品价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十,是赝品价的十倍到百倍,诱惑那些初入行就梦想收藏到宋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的企业家收藏投资者。由此可见,拍卖场上风云的险恶,套用一句股票用语:无行家指引,请谨慎入市。

十、古玩书籍鉴定辨伪

原来各出版社出版古玩专业书各有分工,且各有专家或外聘专家把关。如今,任何一位出版社编辑,只要选题可赚钱,都可以出书。个别靠卖书号生存赢利的出版社,更是只管收钱,只管把文字上的政治关,其余的就眼开眼闭了。故造成了目前古玩收藏书籍假冒的劣之书泛滥成灾。凡正规的著名出版社,且有博物馆专家把关的古玩书籍最可靠。凡民间收藏名家,以收藏研究为主,并有收藏心得、理论研究突破的古玩书籍,也相对可靠。最不可靠的是那些不详细介绍历朝历代的藏品特色,仅有大量的图片,并为每件藏品估价的古玩书籍,最不可靠。这属于古玩炒作书籍,一般此类书的藏品估价,通常高于真实的古玩市场价3、5倍。因为古玩价格分拍卖估价、拍卖成交价;文物商店标价、文物商店成交价;古玩市场开价、古玩市场成交价;古玩地摊喊价、古玩地摊杀价等等,真正可信的是那些标明何年何月何拍卖行的成交价。所以,古玩书籍伪劣产品也多,更别轻信古玩书籍上的估价。

古玩鉴定:靠仪器还是凭眼力


古玩艺术品的真假,是古玩收藏的关键所在。可是,在收藏圈里常常有对同一件瓷器藏品说法不一的情况。如果说专家的眼光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限,对于一些缺乏专家鉴定途径的收藏人士来说,拿藏品到科学实验室去检验,是辨别真伪的主要途径。在收藏交易市场上,给古玩艺术品附上一张由检验机构开具的鉴定证书,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趋势。但那些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手段检验出来的结果,有时也未必就能服众。

经验更可靠还是仪器检验更可靠?

收藏爱好者周先生最近从广州的一个古玩市场买回来了几件书画、瓷器古玩艺术品,拿给行家帮看,有说是真,有说是假。比如有一幅清代山水画,有行家指出,这幅画所用的纸张和墨,都是清代的没有错,但是画画的人却是现代的。作假者只要找收藏清代墨块的藏家,买回墨料研成墨,再找清代出产的纸张画画,就能轻易骗过行家的眼睛。

行家的说法,让周先生傻了眼,因为从理论上来说,这种造假情况是行得通的。不过,周先生的心态比较平和,他的观点是行家也会看走眼,不能依赖行家,况且时下不少所谓“行家”的鉴定水平也不见得就是权威,甚至还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士打着行家的名头搅乱市场秩序。而科技检验手段至少不受心情、灯光、环境的影响,能保证鉴定标准始终保持在同一水准上,避免偏差。对于普通的收藏人士来说,如果买古玩艺术品也能像其它商品一样,有可信赖的“免检”标志,那对于古玩收藏市场来说,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周先生说,目前收藏圈子里,究竟是经验更可靠,还是科技检验手段更可靠,两者之争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这就意味着两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能绝对否定其中一个。

利用仪器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几种针对古代瓷器的检验方法,如“热释光”、“脱玻化系数”等。“热释光”可以准确检测陶瓷的烧成年代,误差为几十年,这种方法需要取样,对艺术品有一定的破坏;“脱玻化系数”能有效检测出高仿品,但是其局限在于只能检测带釉的瓷器。

古玩艺术品收藏人士刘先生,曾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瓷器送到外地进行过检测。他送检的5件瓷器中有3件被肯定,2件被否定。刘先生谈到,科学检测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古代瓷器,其胎土、釉质的微量元素含量、所占比例等等数据肯定是不一样的,并且有自己的规律所在。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检测、采集数据库,技术人员就能建立一个对比途径,从中验出真假。“这就像做D N A亲子鉴定一样”。

据悉,现在又有了更先进的检测手段。云南的一个古陶瓷科学检验实验室,使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检测古瓷器,据说这种探测技术还曾经使用于月球探测车的探测器上,可以深入瓷器的釉下探测陶瓷胎体的成分。据一位资深藏家唐先生介绍,这种检测手段不仅可以应用于古代瓷器,还可用于检测古代青铜器、贵金属、化石标本等。2009年,唐先生将自己收藏的一批古代瓷器送到云南的这个实验室进行检验,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检测认定为元代至清代的古瓷器。对于这个结果,他表示信服。

唐先生谈到,陶瓷的生产离不开原料,选用的原料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工艺性质来决定的。现代制造的各种高仿品,无论外形如何相似,可是都添加了现代的瓷釉成分。这些现代成分难以用肉眼去发现,可是用仪器来检测就能一目了然。

对此,有专家认为,当自己的收藏品出现争议,光凭行家“掌眼”拿不准的情况下,花一笔检测费求助于科技手段,是明智的做法。

古玩市场淘瓷器辨伪方法


福州古玩瓷器市场随着中央电视台“走进福建”德化——石狮,以及国家博物馆高仿瓷器在福州博物院展和福建长乐沉船瓷器展。各个媒体先后报道了瓷器收藏的信息,使福州的市民升起玩瓷器热,由于现代瓷器市场早期瓷器较为稀少,大部分现代仿品,新的瓷器工艺品比较多,但市场上高仿的瓷器在福州还是比较畅销,尤其福州星期天古玩早市,一天都能卖出300——400件瓷器,由于福州人崇尚佛教文化,有渊源的历史,因此,佛教瓷器在福州最好卖,市场需求量特别多,货源有限,这些瓷器深受福州人的欢迎。

我收藏瓷器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对德化瓷器独有情钟,共收集了德化观音瓷器,例外,我对熊猫类藏品深感兴趣,共收集到500多件,周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德化70年代生产的有熊猫图案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八陵形瓷盘,周长7cm,在内盘上方,印有“福建留念”字样,可谓是一件精品,我花了100块买了三件,算是捡漏,福州瓷器市场升温,有河南、江西、莆田、德化古玩商到福州摆摊、开店。尤其是江西景德镇瓷器和福建德化瓷器在福州最受欢迎。

我的收藏经验是:

1、坚持长年累月逛地摊

2、请教老行家,虚心学习

3、多买些残器研究

4、多看有关瓷器鉴定方面的书

5、藏友之间要多交流。

此外辨别古代瓷器,主要是指辨别古代瓷器的窑口,时代真伪和优劣等。中国古瓷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流传在世的即有当时大量烧造的常见品和历代收藏的稀世品,也有一部分后代仿制品。因此,辨别一件器物的年代、窑口,复仿制情况,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了解古代瓷器的起源,发展,演变和消失的规律。熟记每个时代器物主要类型,掌握每一时代古瓷的时代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古瓷辨伪所必须具备的。

二、掌握各种瓷器特征演变规律,是正确判断古瓷真伪的重要尺度。特别是对一些特征不明显的瓷器辨别,先断出一个大概年代。

三、要多观察、多看实物,既看注意稀有的珍贵器物,也要仔细观察大量普通器物,可多看些仿品器物,用真品和伪品对照方法,从中发现伪品的不同之处。

古瓷辨伪,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胎釉:每一件器物,从其胎质和釉色中可以初步看出其生产年代及窑口。因不同窑口瓷器所用胎釉含的成分不同,故质地颜色有所不一。宣德时期瓷器,大件器物底部均无釉,露胎处常有“火石红斑”,胎色白中微带灰青,釉泡大而层次多,并有桔皮凹凸纹,清康熙、雍正时所仿的器物则无此特征。

2、纹饰:把握不同时代瓷器的装饰纹样和艺术风格,也是瓷器鉴别的一个重要方法。瓷器上的花纹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观的不断提高而改变,特别是瓷器作为人民生活中的必须品,纹饰题材来自于人们生活内容,所以时代特点很强。每一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龙是中国瓷器上常用的纹饰之一。各时期龙纹造型都有所不同。元代的龙细颈、鼓腹、瘦尾、三爪;时代的龙则长嘴、眼睛在头部同侧等。元代青花瓷器纹饰层次多,图案复杂,而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图案疏朗,这些都为辨别时提供依据。

3、彩料:瓷器的彩料也因时代而异,不同时期瓷器所采用的颜料质地不一,制法也不同,因而呈色也有明显区别。如元代和明初青花瓷的钴是进口的青花料,颜色深重并有结晶斑点,而明肛中期的青花料是国产青料。

4、工艺:器物烧造方法及成型工艺,烧成温度及使用燃料的不同,在器物上都会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辨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5、造形:掌握历代瓷器的造型特点及发展演变规律,是辨别瓷器真伪的关健。原始青瓷造型多同青铜器、三国两晋时期瓷器造型由粗矮向瘦长发展,唐代瓷器造型浑厚饱满,宋代造型修长轻盈,元代瓷器造型厚重粗犷,明代造型秀丽古朴,清代瓷器造形制作精美。即使是同一品种,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反应在器物造型处理上也有所不同。例如明代中期的瓶、罐、壶等器物,在腹部都有接胎痕迹,用手抚摸器物腹部感觉非常清楚,而清代以后的同类器物这种特征就很少。后代伪作品因制作过于精细,而忽视这一点,所以这一特点也可作为辨别真伪的一个依据。

6、款识:瓷器款识是用来表明本身的制造年代,但后代多有仿造。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书体笔法结构和书写位置及字数等。只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款识笔法的每一细微之处,就不难辨出真伪。

总之,要掌握这些特征决非一时所能做到的,必须日积月累,长期接触实物,多看、多问、多比,才能找出辨别古瓷的依据。同时,这些特征也并不是绝对和不变的,也必须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在辨别古瓷真伪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特征就轻意断真伪,要反复推敲,慎重考虑,才不致真伪混淆,断代模糊。

关海森:“西医”揭秘古玩身世


在国内没有行业统一标准的古玩鉴定界,他用各式各样的“西医诊断仪器”结合传统经验鉴别古玩真假,并敢于在自己鉴定后的“收藏证书”上写明:所述内容承担法律责任

一年前,一位香港收藏家抱着件宝贝飞到北京,要找关海森。

这件宝贝,是收藏家在拍卖会上拍得的。被拍时的身份,是民国时期的转心瓶。

为了确认这个身份的正确性,收藏家四处访文玩名家做鉴定。得到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有的说这根本就是件赝品,有的却说这应当是清朝时期的稀世珍品。

这些鉴定结果可以让转心瓶的身价有天壤之别。收藏家来到北京古玩城,找到古玩珠宝检测修复中心首席科技顾问关海森。

相比人眼得出的“专家结果”,也许高科技的“机器眼”更可信。

被称为“古玩西医”的关海森有各式各样的“诊断仪器”,有的科技含量很高,被人形象地称为古玩圈儿里的“兵器行”。他开发的小型鉴定仪器,在收藏圈里几乎人手一把。

除了这些仪器,关海森还有一个“武器”全国第一家真假文物古玩对比标本库。

正是凭着这些“武器”,关海森敢于在自己鉴定后的“收藏证书”上写明:“并对所述内容承担法律责任。”这在国内没有行业统一标准的古玩鉴定界,是绝无仅有的。

“中西医”结合的检测

“我要让这些仪器功能搭配好,使用方便,还节省成本”

“除了参加一些免费的公益鉴定活动外,我从来不对社会上交易的古玩做鉴定。本来我并不想鉴定这件转心瓶,但是那位收藏家告诉我,这件藏品与台湾、香港甚至欧洲等世界各地的鉴定高手们都过过招,是一件具有真正挑战性的东西。一直以来,中国文物真伪的话语权几乎都是外国人说了算,所以我才决定试一试。”关海森对法治周末记者这样说道。

关海森开始用各种设备及方法对这件转心瓶进行了将近一年的“诊断”。

首先是对坯体表面进行“皮肤测试”用专业高倍显微镜,将转心瓶的底足放大40至200多倍,观察坯体表面是否有老化膜层或做旧痕迹。

接着是对釉面进行“皱纹测试”“不管新老瓷器,绝大多数的釉上彩瓷器都会有开片。通过开片裂纹的颜色和形状,包括里面的附着物或者氧化等,我们能够判断是什么原因造成釉面裂纹的,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他说。

第三步是对坯釉的材料成分做“DNA测试”关海森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分别对这件转心瓶的每个部分的坯体、透明釉面进行了成分检测和颜色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每部分坯体、透明釉面的组成元素及含量基本上是吻合的,颜色谱线也几乎完全重合。也就是说,这件转心瓶的每个部分使用的是相同的原料。

所有“西医”检测告一段落,转心瓶在每一步都被证实是如假包换的一个老物件,而究竟是什么年代的,还得靠“中医”的经验来确定。

转心瓶内心上的画片,画着的是清军入关时的场景。骑在马上的八旗手里都没有拿兵器,一派和平景象。“这就排除了民国时期。因为民国时期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而这个画片明显是给清王朝歌功颂德的。”由此,关海森断定,这件转心瓶出产自清朝。

最终,关海森再用功能光谱仪对转心瓶上的各种颜色进行测试,将每种颜色的谱线放到同一个平面,再从自己多年积累制作的数据库里调出清代各个时期官窑粉彩瓷器的图谱进行比对,认为是清朝中晚期的官窑瓷器,并与同治年间的更为接近。

通过自己多年来制作的数据库,与转心瓶成分数据做对比,确定与同治年间的数据更为接近。

由此,转心瓶的身世之谜被全面揭开。

如今,这件转心瓶的鉴定全过程已经成为中国文物科技鉴定的经典案例。

当问及“这些仪器在检测时是否会对古玩造成辐射损伤”,关海森摆摆手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尽可能使用无损检测,我们主要看组成、看附着,分析成分和结构。”

在古玩城的实验室里,大大小小摆了十多种仪器。有的是关海森完全自主研发的,有的是二次研发。多功能光谱检测平台,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分析仪等大型仪器及设备,是他近年来与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海洋光学公司合作研发的。

其中,LIBS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可谓关海森的“镇室之宝”。

据说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仪上装载的也是这样一台成分分析仪器,被关海森引进改造后,变成了功能多样的检测仪器,方便实用。

“我要让这些仪器功能搭配好,使用方便,还节省成本。比如我改造过的一套设备是30多万元,如果纯进口,将所有功能配备齐全,可能需要四五百万元。”关海森说。

科技是趋势传统凭经验

“科技鉴定必然会成为未来趋势,它主要是找证据。而传统鉴定是经验主义,同样重要”

从1992年开始,关海森受周围人的影响,开始对古玩收藏着了迷。他去潘家园练地摊,跟着老师傅偷艺,看大量的书。“可以说是破万卷了,什么学科的书都看。”他说。

“古玩收藏是个边缘科学,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破万卷书也不够,比如我看航海知识的书,里面就有海水对物体侵蚀方面的知识,等等。”

即便如此勤奋,还是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第一次破产,就是因为买了件假古董。

这让关海森开始怀疑书本。他沮丧地想:“我看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可为何照样上当。”

1994年,他第一次接触到鉴定仪器。这些“西洋玩意儿”让关海森看到了几丝“不再上当”的曙光。

自幼就喜欢摆弄拆装仪器的关海森重拾这一童年兴趣。这一次,他将仪器和科技引入了古玩鉴定当中。

“这是一片无竞争的荒地。当时我来到这里,发现全是野草,一片新大陆。于是我就圈了这么一块地,撒什么长什么。”他笑着说。

于是,这个几乎没有一点理化生基础的文科生开始了20年的摸索之路。

除了自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关海森还要尝试各种仪器,测试其功能,改造其性能。

“搞基础工作很苦,现在很少人愿意干。”他重复道。

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数据。然而,有些时候,相同一件古玩,用不同仪器,测出的数据是不同的。“科技很残酷,一个数据就能让你疯掉。”他如此感慨。

曾有人建议,将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可靠古玩标本收集起来,分析化验,做个数据库,再跟仿品比对,便可一目了然。可关海森认为这是不可行的。

“这种理念只适合于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古代生产都是非标准化的。”他说。

2010年上半年,关海森完成了一篇有关青花瓷鉴定的论文。这一课题,他花了6年时间研究,又用了40天整理,43岁的关海森写完后发现自己的鬓角开始白了。

虽然白掉的头发没有变黑,但作为北京古玩城古玩珠宝检测修复中心的首席科技顾问,经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收藏家们捧着自己“捡漏儿”得来的宝贝登门拜访,关海森也因此碰到过各式各样的趣闻轶事。这些趣事,也让他更加明白,科技鉴定和传统鉴定的密不可分。

前不久,有个收藏家抱着个宝贝来到中心求关海森帮忙。且看那宝贝,里三层外三层,都用结实的纸包着,神秘得很。

打开一看,众人惊呼:“宝贝!”因为,谁都不知道这个有着奇怪形状的东西是什么。

这位收藏家也说,之前问了好多人,都说不认得。既然不认得,那就应该是宝贝。于是,他就来到鉴定中心,想让关海森给这宝贝拍板定个性。

当时,关海森正忙于新房的装修。接到徒弟火急火燎的电话,他赶紧赶回中心。

进门便盯着宝贝端详了半天。结果,他越端详越像自家前几天刚安上的窗帘杆。

于是他用打火机点了点,果然点着了。“是窗帘杆那个头,没错。”鉴定结果让人哭笑不得。

“这就是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不用仪器。”他说。

西医是科学主义,中医是经验主义。那些一双火眼识别古玩的鉴宝大师们,凭的就是日积月累、过物无数的经验。

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生,也就没有包诊百病的仪器。关海森说:“科技鉴定必然会成为未来趋势,它主要是找证据,可以识别古玩真假,并为其断代。而传统鉴定是经验主义,同样重要,比如古字画的艺术价值,依然得凭借经验。”

让普通人亦可鉴别真假

“我可以将自己的各种鉴定方法、工具向社会推广、普及。让收藏者自己学会并掌握辨别真伪的方法”

抱着宝贝笑着来哭着走的,大有人在,关海森早已见怪不鲜了。但他想,自己天天在这里坐着“接诊”也不是个事儿。

“得普及方法,告诉大家如何预防”,成了他的又一个目标。

如今,关海森是“科学家”,是“古玩西医”,有时碰上心理落差太大的收藏者,他还得充当心理医生;他没有上过大学,自称“脑子没有被格式化”;他想用最简单的工具和最简单的方法,让普通人也可以轻易识别真伪古玩。

“只要方法得当,就可以走好多捷径。”他说。

于是,关海森开始研发各种“轻型武器”,比如便于携带的显微镜和红外线照射器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众多高仿古玩中,科技成分越来越高,这对于古玩打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和我们玩的"找茬"游戏一样,先要在真假古玩中找区别,然后再想:要通过什么手段表达出来。”关海森说。

为了知己知彼,关海森还专门去找造假者“拜师学艺”。将“造假技术”学到手后,他再研究如何在仪器上、用科学的方法,将真品和仿品的区别表达出来。很多仿品,在关海森的仪器下面,都现了原形。

“其实这是个枯燥的事情。但在热爱它的人眼里,就不无聊了。”他说。

关海森对古玩的热爱始于童年。

“我从草原出来,生在戈壁滩,12岁以前只见过4种树。我们那个地方,色彩很贫乏,冬天是黄色的,夏天稍微有一点点绿。”关海森生于内蒙古,父母亲都是牧民,他的童年自由自在。

当时,戈壁滩上有些明清遗址。关海森小时候经常能捡到一些碎瓷片。这些瓷片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上面有的画着小人儿,有的画着图案,很有意思,跟看小人书似地。”他说。

这些瓷片,也成了他童年时代最好的玩具。他调侃道:“要从严格意义上说,古玩收藏,我从五六岁就开始了。”

有一次,姐姐逗他说,只要把瓷片种在地里,给它们浇水,就能长出漂亮的图案来。执著的关海森信以为真,将瓷片种好,浇水,结果等了好久都没有长出来,却被姐姐嘲笑了许久。

高中毕业后,关海森到中俄边境,做起了被称作“倒爷”的边贸生意人。生意几起几落之后,他对古玩的热爱被周围人重新点燃。

“文物是载体,玩古玩是乐子,会感觉把你的生命拉长了。人一辈子就这么几十年,经历越多,生命越长。比如我接触古代的文物,就会觉得是在跟古人握手,因为它传达了一种情绪、一种体验。”关海森说。

看到自己和周围朋友都受过假古董的蒙骗,他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他要自己想办法,辨别真伪。

“用心找,不放弃,就能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真假是有绝对区别的。”他说。

20年的积累,关海森已经收藏了各类文物的正标本(真品)、负标本(仿品)有上万件,并将检测出来的数据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资源,成为全国第一家真假文物古玩对比标本库。

现在,关海森在中心带着几个研究生和两个徒弟一起做研究。“现在能够愿意踏踏实实搞基础研究的年轻人并不多,而有天赋能吃苦的更不好找。”他笑着说。

十多年前,在一期电视节目中,关海森说自己的理想是:“开自己的公司,有自己的网站,能出自己写的书。”如今,这些理想均已实现。

最近,他准备出一本《古玩解剖辨伪图说》,这本书,他写了18年。

关海森说现在又有了新理想:“希望能建立个古玩真假对比博物馆,现在我正在筹备真假文物对比展览。”

在关海森看来,自己作为收藏家,只是“有缘暂时守候”。他说:“古玩不可能永远属于你。文明是全人类、全世界的。”

关海森的办公桌上,放着前面介绍的转心瓶图片的瓷器“收藏证书”,证书的背面罗列了各种仪器的分析结果,尾部有非常醒目的一行字“以上数据由关海森提供,并对所述内容承担法律责任”。

关海森说:“我不会参与社会上的古玩鉴定活动,也没精力接待来自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凭我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将各类假古董一网打尽。但我可以将自己的各种鉴定方法、工具向社会推广、普及。只有让每一位收藏者自己学会并掌握辨别真伪的方法后,不再购买那些赝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赝品泛滥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