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窑口 > 导航 >

地方窑口正成为当前收藏的新热点

地方窑口正成为当前收藏的新热点

古代瓷器窑口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古代瓷器所有窑口

2021-04-16

古代瓷器窑口。

众所周知,景德镇拥有陶瓷史上的千年辉煌与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确立了它不可置疑的瓷都形象,因此有许多人便把景德镇及附近窑口以外的,其他一切地方的窑口都列入了偏窑或地方窑口的行列,除了哥、汝、定、官、钧等名窑外,对于耀州、龙泉、越窑、德化诸窑,还有许多海内外早已闻名的窑口来说,这一点似乎有失公允。随着收藏热的快速加温,各地也抓紧了历史文化的建设步伐,承载了丰富历史与文化信息的古陶瓷更是首当其冲受到了重视,因此目前各地方窑口的瓷器产品正成为陶瓷收藏的新热点。

一、全国兴起的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热

在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后,文化的发展已远远跟不上经济前进的步伐,再加上政府放开对民间藏品交易、收藏的限制,全国大范围兴起的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在持续升温,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就把创办文化大省当做当前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资,各种地方戏剧、民间工艺美术都列人保护发扬之列,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也随着收藏热的兴起价格日涨,有些涨幅不亚于名家名品。对于载有丰富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的古陶瓷,更是受到各地政府的格外重视,政府都加大了对当地窑口的保护、开发与研究的力度,使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古窑,逐步走向世界,就我走访过的福建德化与平和博物馆,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由于政府机构介入藏品收集和窑口知名度的宣传,造成存世量本来就不多的陶瓷价格高涨,如以前国内很少人知道的梅州唐代水车窑,现在一片小小瓷片都卖到几百元以上,更不要说一些窑口的精品。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民间收藏家与企业家的介入,更将地方窑口瓷器的收藏与价格引向高潮。

二、民间收藏新军的快速崛起

在一部分首先富起来的人中,深感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也深怀报国爱乡的深厚感情,把对故乡的热爱,倾注到对当地窑口的保护与研究上,建博物馆、编辑窑口专业书籍,用实际行动表达赤子之情,再加上政府放开对民间藏品的交易、收藏的限制,民间由收藏家和企业家组成的大军快速崛起,成为当地了窑口陶瓷收藏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相当一部分收藏者,在平时都曾有意无意地收集本地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陶瓷品种,作为创作的素材、本职工作的参考。收藏热的兴起,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在我认识的朋友就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福建德化的陈明良老师,因自己从事陶瓷工艺美术创作,一直以来就注意收藏德化窑的精品瓷器,特别是人物雕塑获取创作灵感,二十多年来的收藏,使他事业、收藏双丰收,并出版了《德化窑古瓷珍品鉴赏》一书,成为远近闻名的收藏家.漳州市的林俊老师自幼爱好文史考古,酷爱收藏,其收藏的漳州地方窑的米黄釉“漳窑”瓷器,数量之多,品类之全,工艺之精,在民间收藏界独树一帜,他出版的《漳窑瓷器鉴赏》一书由耿宝昌先生题名,对推动和促进“潭窑瓷”发展史的研究,弘扬和继承优秀漳窑瓷器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他关于钧窑研究成果的专著亦将付梓出版,书中展示了他多次赴河南钧窑发源地,收集到的近百件钧窑瓷器的修复件,耿宝昌先生已题好书名,其中的许多器形标本,将填补目前钧窑研究方面的空白。还有南昌的陈立立与习是华教授合著的《吉州窑与永和镇旅游开发》,梅州的谢映明先生撰写的首部关于广东梅县水车窑的专著《南国青瓷水车窑》,潮州的电器经销商李炳炎先生的《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等书,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作者利用自己多年的收藏品,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版的。这些地方窑口专著的出版,对当地窑口的开发保护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窑口的辨别收藏知识,也相应地拉高了当地窑口藏品的价格。加上当地有许多现成的窑址资料可供学习,当地窑口的陶瓷产品自然而然成了瓷器收藏入门者的首选。

三、得天独厚的窑口资源是新手入门的有利条件

各种地方小窑口,虽然名气比不上名窑,但易找好懂,容易人门,最重要的是少走了弯路,不易受骗上当,而且在当地,窑口的收藏中,由于对当地窑口情况的熟悉了解,窑口特征的辨别、藏品价格的透明度较高,当地人之间存在哄骗的可能性较小,不需要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特别适应于初涉收藏者入门,加上当地有现成的窑址等许多资料标本可供学习,因此当地窑口自然而然地成了初涉陶瓷收藏者的首选。再加上当地博物馆藏品丰富,学习更易人门。从我走访过的福建德化、平和博物馆来看,虽是县级博物馆,但都把当地陶瓷资源的展示与宣传保护放在首位,有关当地窑口的资料标本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新手的对照学习,无形间也对当地窑口的收藏研究与保护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更多的人加入到收藏队伍,原有资源的有限,地方窑口陶瓷价格的攀升势在必然。

四、稳中有升的投资回报

收藏人群中,由于素质与职业的不同,选择收藏的目的和方法与品种也就不同,随着更多人加人收藏大军、各地大博物馆包括民间博物馆对地方窑口的日益重视,收藏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这几个主要原因,造成了瓷器价格的整体上升高涨,本地资源已被捧为热手货,从“货到地头死”转变为“货到地头活”,其投资收益并不亚于其他投资品种,并有“皇帝女不愁嫁”的优势。像我所在地的潮州窑口,由于现在收藏的人与日俱增,著书立说研究者也多,瓷器价格一直看涨,稍精一点的东西只要愿意转让,马上就会有人接手,而且这几年来涨幅在十倍以上。另外由于货到地头贵的原因,外地与当地之间反而存在着一定的价格差距,对本地窑口的熟悉,增加了在外地捡漏的机会,也有效地增加了精品回流的机会。曾有北京的朋友在地摊上用300元,拣漏买到了行价约6000元的明代德化香炉的趣闻。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地方窑口正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收藏文化市场的逐渐开放,越来越倍受人们的关注,不可避免地成为收藏的新热点,而且会逐步地走向高潮。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元代地方窑口不同胎体釉色的玉壶春瓶鉴赏


玉壶春瓶是中国瓷器造型最优美的器形之一,而宋元时期玉壶春瓷器是最经典的,看着就优雅如婀娜女子。虽然是装酒的,但是让人感觉是欣赏一种艺术之美。

元代白釉褐彩玉壶春瓶

白釉褐彩玉壶春瓶高27.9、口径7.1、足径8.1厘米。侈口,细颈,垂腹,圈足。足沿斜削,足心较平。胎为黄白色,稍粗。通体施釉,外部施釉至腹下部,内壁施釉仅至口部,釉色白中泛黄,釉面较亮。颈至腹有三组褐色弦纹,将腹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绘有两枝折枝卷叶花,下部绘有三朵扇形窄叶花。

元代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

元代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高28、口径7.5、足径7.9厘米。侈口,尖唇,细长颈,斜肩,垂腹,圈足。腹部绘有三朵铁锈色卷叶花。胎为浅黄色,质较粗。通体施黑釉,釉面密布银灰色“油星”,因采用醮釉方法,在腹下部近足处有蜡泪状流釉,底足有修胎刮釉痕。草叶浸在黑釉中,浑然天成, 给人一种文静深沉的美感。

元代绞釉玉壶春瓶

绞胎瓷比较多见,但是绞胎釉的玉壶春造型却很少见。元代绞釉玉壶春瓶高18、口径5.6、足径6.2厘米。敞口,细长颈,球形腹,圈足。浅黄白色胎,胎质较粗。施釉近足,釉色白,密布极为细碎的开片。白、褐红两种化妆浆相混合,经适当搅动再施于坯体上,其纹饰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或成投资收藏热点


3月2日至17日,由独立学者子贺策展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30余位艺术家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实践,聚焦陶瓷文化,呈现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及对其身份的转换。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画廊代表,一些国外画廊还对此表示极大兴趣,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陶瓷艺术样式的发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展览或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工艺美术的工艺史窠臼,开始进入一个严肃的艺术史阶段,呈现让收藏者与当代陶瓷艺术展开新的对话的可能。

1新创作呈现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

纵观2013年秋拍市场,相比高拍价的古陶瓷,当代陶瓷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日渐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没打开海外市场,仍没被国际市场认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往日作品风格有很大差别,无论是形式、技法、表现方式或思想表达,让观众看到了此前从未展现的另一面。

展出的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艺术家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艺术家龚循明的作品《溯源之冰川》,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

“从古瓷到当代瓷,可能观众和藏家从来没有想过,陶瓷艺术品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子贺对本报记者说,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崔迪等艺术家脱离陶瓷工艺美术的窠臼,向严肃艺术家方向发展。

2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或需20年

“该展览或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探索价值的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重新与世界对话的新纪元,我想这就是该展览引起国外画廊关注的原因之一。”子贺说,正如展览名称《st.art就地出发》,展览标志着新的当代陶瓷艺术正在发生。

他说,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从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陶瓷艺术的材料学历史与实物历史,将扩大为陶瓷文化的场域历史。

不过,他也表示,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200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30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那么到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成为投资收藏热点,也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说,如果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将是一种历史文献式收藏,并不适合普通人,或更适合博物馆。而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保守说至少需要20年。

3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

这次展览中,一些藏家表示,该展览颠覆了过去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理解,给人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另一种表达方式。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大师瓷’更是频繁创下天价。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我一直收藏现当代陶瓷,展览中艺术家龚循明、崔迪的陶瓷作品我都有。”来自浙江的藏家张庆吉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展览中,崔迪的作品《逐》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等,这些新创作给人不同的体验,或许正像展览所说,这是一种当代陶瓷艺术的新样式,数年后或将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目前被国内市场热捧的‘大师瓷’也以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占多数。而陶瓷制作涉及72道工序,拉胚等工艺因不像绘画一样被社会肯定,很多人不愿学,如何传承成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还能进行一次公共教育,使藏家更多认识到,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套利,更是对文化的保护,像马未都一样为保护文化而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子贺笑着说:“中国新的当代陶瓷艺术刚刚起步,投资收藏市场对此还不了解。当然,如果有藏家独具慧眼,从现在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作品,或将抢得先机。

评: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或成投资收藏热点


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

崔迪的《逐》

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

3月2日至17日,由独立学者子贺策展的《st.art就地出发——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国际大展》在北京举行,展出30余位艺术家多维度的陶瓷艺术实践作品。通过这些艺术实践,聚焦陶瓷文化,呈现陶瓷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力及对其身份的转换。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画廊代表,一些国外画廊还对此表示极大兴趣,认为看到了一种新的陶瓷艺术样式的发生。

有业内人士认为,该展览或标志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走出工艺美术的工艺史窠臼,开始进入一个严肃的艺术史阶段,呈现让收藏者与当代陶瓷艺术展开新的对话的可能。

1新创作呈现当代陶瓷艺术新样式

纵观2013年秋拍市场,相比高拍价的古陶瓷,当代陶瓷在艺术品收藏拍卖市场上越来越活跃,日渐崛起,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但与此同时,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品还没打开海外市场,仍没被国际市场认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的作品,与他们往日作品风格有很大差别,无论是形式、技法、表现方式或思想表达,让观众看到了此前从未展现的另一面。

展出的艺术家傅镭的《百晃图》所观照的事物,并非陶瓷的实物,而是在陶瓷的文化层面,切入对与泥土发生关系的人的一个集体精神状态的观照,这个状态呈现出一种职业的病态。艺术家李晓峰的《海光》,则通过将古瓷片重新拼接的方式,塑造了历史信息的美学编码。

艺术家龚循明的作品《溯源之冰川》,通过将陶瓷的材料特性、绘画性以及雕塑的空间性、观念代入的时间性,共同探寻文化在本源层面的自然主义,同时对工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展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伪造的冰川成为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最后凭吊;艺术家苍鑫的作品《蒸化》选择了一种神话学再表述的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精神分析。

“从古瓷到当代瓷,可能观众和藏家从来没有想过,陶瓷艺术品还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子贺对本报记者说,艺术家许仲敏的《云梯》、扈海风的《一小时四十分钟》、马红娟的《呼吸的花瓶》、郑冬梅的《一花一世界》、周军的《华丽的碎片》、齐冬根的《怀胎图》等等,分别通过各种观念手段的表达尝试,呈献给观众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时下人们所认知的陶瓷艺术的样式。崔迪等艺术家脱离陶瓷工艺美术的窠臼,向严肃艺术家方向发展。

2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或需20年

“该展览或将成为一个非常具有文化探索价值的展览,预示着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重新与世界对话的新纪元,我想这就是该展览引起国外画廊关注的原因之一。”子贺说,正如展览名称《st.art就地出发》,展览标志着新的当代陶瓷艺术正在发生。

他说,当代陶瓷艺术,或者说必将发生的、新的陶瓷艺术,将打开陶瓷艺术(一种发展了千年的民俗主义工艺美术)作为实物与材料的历史,包含从前实物(人与泥土的关系及精神性)到后实物(陶瓷的碎片作为历史遗存符码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范畴。包括现代陶艺在内的陶瓷艺术的材料学历史与实物历史,将扩大为陶瓷文化的场域历史。

不过,他也表示,在艺术史上,所有的变革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典绘画,如巴洛克画派过渡到自然主义萌芽的巴比松画派,需要大致200年的漫长演变历史;而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则缩短到30年;从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则又是二三十年的历程,现代主义的正剧才开始登台上演。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了当代艺术,那么到2007年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火爆,成为投资收藏热点,也经历了20多年时间。”他说,如果收藏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将是一种历史文献式收藏,并不适合普通人,或更适合博物馆。而从艺术品到民间收藏,保守说至少需要20年。

3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

这次展览中,一些藏家表示,该展览颠覆了过去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理解,给人全新的体验,重新认识当代陶瓷艺术另一种表达方式。

“北京保利、中国嘉德等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大师瓷’更是频繁创下天价。当代陶瓷由于真伪争议少、升值空间大,越来越得到收藏界的关注。我一直收藏现当代陶瓷,展览中艺术家龚循明、崔迪的陶瓷作品我都有。”来自浙江的藏家张庆吉对本报记者说,这次展览中,崔迪的作品《逐》通过陶瓷作为泥土的另外一种形态的特征进行被强化的再表述,对文化殖民进行了演绎性反思等,这些新创作给人不同的体验,或许正像展览所说,这是一种当代陶瓷艺术的新样式,数年后或将成为新的投资收藏热点。

“自蒙元统治以来,在陶瓷器物上的绘画逐渐成为陶瓷艺术的表现主流。目前被国内市场热捧的‘大师瓷’也以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占多数。而陶瓷制作涉及72道工序,拉胚等工艺因不像绘画一样被社会肯定,很多人不愿学,如何传承成了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还能进行一次公共教育,使藏家更多认识到,收藏不仅是为了增值套利,更是对文化的保护,像马未都一样为保护文化而收藏,才是真正的收藏。”子贺笑着说:“中国新的当代陶瓷艺术刚刚起步,投资收藏市场对此还不了解。当然,如果有藏家独具慧眼,从现在开始关注并收藏这类作品,或将抢得先机。”

汉川马口窑收藏渐成热门


十年前一个刻画三国故事的汉川马口窑大罐无人问津,现在的价格却已上万。近日,记者从武汉收藏品市场了解到,以前不为人重视的汉川马口窑收藏逐渐升温。

据史料记载,马口窑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鼎盛时期,有龙窑125条,被誉为“湖北陶都”,国内外不少学者甚至将马口窑称为“中国民窑之首”,汉川马口窑为高温陶,主要生产日用器皿,上世纪80年代,马口窑彻底停产,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武汉瓷器收藏专家李险峰介绍,马口窑陶器其历史性、艺术性、观赏性较知名的汝窑、定窑逊色一些,没有青花、粉彩的细腻文雅,但其釉面润泽,造型饱满,图案自由流畅,以前,马口窑并不被人们重视,但随着窑口的停产,其收藏也逐渐升温。武昌的马口窑爱好者孙先生曾经看中了一个刻画西游记人物故事的马口窑酒壶,出价一万,但藏家仍不卖。

李险峰认为,精品马口窑的升值空间较大,尤其是纹饰为历史人物故事题材的,收藏价值较高。

佛像成明清铜器收藏新热点 存量小升值潜力大


降龙罗汉铜像

难得一见的“清乾隆十八罗汉铜造像”近日现身广州,吸引了国内众多收藏界人士、艺术界人士的关注。据了解,随着圆明园铜质兽首身价暴涨,近年来具有极高艺术和文化价值的明清铜器亦开始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业内专家表示,明清铜器特别是佛像,因存世量少、铸造工艺好而独具投资升值潜力,“体型大,做工精美者为投资、收藏首选”。

市场

罕见十八罗汉铜造像现身广州

据了解,“清乾隆十八罗汉铜造像展”8月20日~31日在广州太和堂画廊举行,引起业界高度关注。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湖南省收藏协会会长熊传薪闻讯特意两度从湖南而来品鉴该组罗汉像。日前,熊传薪在广州激动地向记者表示:“该组罗汉像保存完整,造工精湛,均由优质精铜铸造而成,每件造像形态各异,生动传神,衣服纹饰清晰,而且每尊造像的背部均有漆书款“大清乾隆年制”,确为清代造像无疑。非常罕见,实为难得!”

“由于汉传金铜佛的造像与藏传金铜佛有很大的区别,有些造型很多人不一定看得懂,这使得汉传金铜佛难以辩认。”明清铜器收藏爱好者、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何俊华告诉记者,此组展品为清代汉传佛像:“汉传佛教造像可以分为诸佛、观音、菩萨、罗汉、护法等,要收藏汉传金铜佛具有一定难度,要对各个时期的金铜佛特征有所掌握。”

据了解,展览期间,有房地产商出价近2000万元求购该组罗汉造像,但该组罗汉造像所有者廖四光却不为所动。“此组罗汉像是祖传之宝,曾一度失传,得政府归还祖辈物业得以重见天日。”廖四光介绍,他是广东清远人,其外公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上世纪50年代为了躲避土改运动,全家逃亡香港。“改革开放后,我和家人重回清远,并从政府手中接过了当年的祖辈物业。庆幸的是,当年藏匿于祖屋夹墙中的十八尊清代罗汉像均保存完好。”廖四光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他们引以为豪的家传之宝。

“此组清中期罗汉铜像,非一般的民间造像,乃皇家贵族之物。”资深文物专家、原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雷从云告诉记者,从该组铜像的造型,体量,以及工艺水平综合分析,应为清中期皇家大寺院或地方大寺院的罗汉造像,非常精美,非常难得。“第一,用来铸造佛像的铜材料非常好,为上等精铜;第二,常见十八罗汉造像的体型都比较小,且材质多为石雕、木雕、泥塑或者陶瓷,而此组铜罗汉造像则体量大(每尊高为80cm),造型生动传神,面部表情丰富,栩栩如生;再次就是保存完好,甚为难得。”雷从云表示。

分析

明清铜佛像存量小升值潜力大

雷从云向记者介绍明清铜器的历史地位:“明清时期的精铜器,不同于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相传选用了暹逻国朝贡的风磨铜炼制而成(暹逻国也就是现在的泰国),尤以宣德炉远近闻名,在我国的制铜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现时,在拍卖市场上,之所以难以见到天价成交的铜像艺术品,关键就是没有大的器型出现。”何俊华介绍,国内的佛像收藏是2000年以后启动的,直到2004年才开始体现出它的优势:“当时香港佳士得秋拍一件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以1798.375万港币落槌,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15世纪初明代早期体形最大、手工最细致的铜像——明永乐释迦牟尼坐像更是以1.04亿港元的价格落槌,这些拍品的高价成交极大地带动了金铜收藏拍卖市场。”

据了解,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器型独特、纹饰精美,国内收藏界多数人把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奉为瑰宝,而对明清时期的铜器却不甚重视。然而,西方学者却十分看重明清铜器,他们更把这段历史叫做“中国铜器文化的文艺复兴”。除了名扬天下的宣德炉之外,明清时期铸造佛像的技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成为当今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

受访专家表示,明清铜器,特别是佛像,存世量少,铸造工艺好,投资升值潜力大。

链接

如何辨别真伪古佛像

据专家介绍,古时候佛教造像的制作者,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每件佛教造像的表情、服饰、装饰都经过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的仿制品,无论怎样,它都要或多或少地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仿制品在手工艺的处理上远不如古代佛教造像,如木雕佛像上齿轮带动凿产生的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又如铜铸佛像上有机制打磨的加工痕迹等。

紫砂茶具又成收藏热点


收藏热由来已久,其中也不乏大量的投资者。近来,紫砂茶具又成了收藏热点。紫砂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它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眼下宁波玩壶的人越来越多,不但紫砂壶专营店增多,很多茶叶专卖店也开辟了紫砂专区。随着紫砂壶的价格连年攀升,紫砂壶正成为投资新宠。

在紫砂壶的主力支撑下,今年茶具收藏大盘整体升温。从前一直充当配角的茶具,已经摇身变为拍场主角。

谈到茶具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宜兴紫砂壶。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宁波也曾经出产过紫砂名器。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有“清朝王羲之”之称的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出于个人爱好,在慈城林家大院内创办了浙宁玉成窑,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也曾参与其中。玉成窑存世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紫砂壶制作史上却是公认的文人壶的代表。在一些宁波的资深藏家看来,玉成窑的造型比宜兴紫砂壶更富创意和时尚,其材料常用段泥、紫泥和清水泥,且常在外面涂上一层粉化妆土,这样刻出来的纹饰会更显眼。

2009中国收藏热点


金融危机给全球收藏市场带来巨大冲击。去年上半年,身处金融风暴中心的纽约苏富比春拍收入较前两季递减6%,拍品也多在估价区间或略高价成交。中国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根据雅昌艺术网统计,2008年中国香港与内地各拍卖行的总成交额为201.47亿元,比上一年下降了13%。

在奥运效应和惯性行情的支撑下,去年春拍延续了几年来的风光,总成交额突破125亿元,同比增长46.7%。但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收藏市场缩水50%几乎成了中国2008秋拍的代名词。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对收藏投入的资金和热情大不如前。不过,随着投机泡沫的破灭,中国收藏市场将逐渐回归理性,精品收藏和兴趣收藏或成为主流。

当代艺术急剧降温

近5年来,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了空前繁荣阶段,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不少艺术家作品的价格年增长率超过200%。而按照国际惯例,一位画家的作品价格通常的年增长率约为20%。而张晓刚的《无题》被拍出近3,800万元的天价时,而这幅画当初他只是以3万元卖掉的。

如今,一路狂飙的当代艺术率先体会到了冬天的寒意。雅昌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春拍上当代油画的成交额指数就比上一拍卖季下降了约18%,秋拍更加惨淡,同比下降了96%。在近70场当代艺术品拍卖专场中,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仅有4场。其中,香港苏富比在春拍时创下全球苏富比“当代中国艺术”的历年最高成交纪录,总成交额达到3.2亿元。但其秋拍却勉强挺过了1亿元的成交底线,成交率只有59.6%。

在香港佳士得5月举办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会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以6,700万元的成交价登上年度冠军宝座。但大多数一线当代艺术家作品的价格表现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张晓刚创作的《血缘:大家庭3号》在4月的成交价高达4,736万港元,但同一系列的《血缘:大家庭1》在秋季只拍到了2,029万港元,差浮近1倍。

与此同时,当代艺术中的另一个门类——“文化瓷”却获得了藏家的青睐。去年中国嘉德秋拍的当代陶瓷专场上,由著名画家、书法家制作的瓷画作品受到追捧,全部高于估价成交。北京荣宝秋拍也打出了同样的招牌,“中国书画家画瓷”专场成交总额达350多万元,成交率近94%。其中著名国画家范曾的“老子演义青花画缸”以134.4万元的高价成交,给寒冬中的当代艺术带来一丝暖意。

奥运收藏也疯狂

从纪念币、邮票到火炬、奥运服务车、甚至奥组委使用的咖啡壶,奥运藏品成为去年拍卖市场上最别具一格的门类。全年192个拍卖专场的总成交额达到4,200万元,成交比率为63%。这些藏品虽然远不及古玩动辄上千万元的价格那样惹人注目,但品种之繁多也堪称一道风景。

北京奥运的相关藏品无疑是市场的宠儿。在18场历年火炬拍卖专场上,2008年北京奥运的火炬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最终以29.1万元创下同类拍品中的最高成交纪录。在12月的长风拍卖会上,墨客的油画《(2008北京)奥运之光》则以125.8万元创造了全部专场单品拍卖的最高成交额。

纪念章、吉祥物、奥运资产等奥运物品的拍卖也是热火朝天。首场北京奥运资产拍卖的1,800多件奥运物资在短短的13分钟内被抢拍完毕。“金镶玉”、“青花瓷”效应还带动了玉制物件和瓷器制品的拍卖。去年8月,书画艺拍上的《中国印北京奥运徽宝典藏版2008年北京奥运和田玉印NO.053(限量2008)》最终以25万成交。不过,奥运藏品的真正价值和升值潜力还有待市场和时间的进一步考验。

古典红木别样红

尽管全球范围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名贵木材的市场价格有所回落,但中国古典家具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却依然高居不下。去年4月,中国嘉德举办的“盛世雅集——清代宫廷紫檀家具”专场中,“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莲大平头案”先以3,136万元价格的成交,随后“清乾隆紫檀束腰西番莲博古图罗汉床”又拍出了3,248万元,再次刷新了中国古典家具拍卖的世界纪录。

事实上,红木家具市场并非没有受到危机的影响,每年30%的增值也出现了缩水。但一方面由于明清红木真品家具的存世量总计不到1万件,“物稀为贵”促就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价位体系。另一方面,许多红木产出国实施了禁止红木出口的相关规定之后,红木家具的原材料供给出现困难。因此长期来看,这些保存良好的珍品家具仍然具有极大的升值空间。

发掘近现代书画精品

在2008年惨淡的艺术品市场上,中国近现代书画用强有力的数字再次证明了精品的价值。50多个专场拍卖的总成交额超越了10亿。其中,中国嘉德近现代书画的2场拍卖会以10,819万元的成绩,成为同行中的翘楚。

单品拍卖成交额的冠军被《洪荒风雪》摘得。在北京保利拍卖专场上,这幅由黄胄于创作于1964年的画作拍得了918.4万元。此外,齐白石、李可染、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等名家之作没有因为恶劣的大环境而降低身价,纷纷高出估价成交。吴冠中的《古墙》以706万元成交,超出行家们300万-400万的估价。齐白石的《大音无声》也以高出估价4倍多的成交价落槌。

光绪官窑:晚清瓷器收藏的潜在热点


纵观近几年艺术市场,明清宫廷艺术品一直是被众藏家追捧的对象。其华丽的造型,精湛的工艺以及明清时期皇室追求极致的艺术品位,使得此类艺术品成为市场中炙手可热的收藏佳品。

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藏家沉浸在追捧清三代的热潮中,认为晚清的官窑瓷器因国运衰退而不如前朝。其实,在晚期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烧制的官窑器中,光绪一朝在品种和数量上均居首位,光绪官窑瓷器的烧制可谓达到晚清最高水平,有藏家早已开始涉足晚清官窑瓷器精品的收藏,亦有业内人士称,清中晚期官窑瓷器有望成为艺术市场潜力股。

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清三代”。清三代指康熙、雍正、乾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乾盛世,盖因康熙、乾隆各在位60年,雍正承上(康)启下(乾),整顿吏治,使清朝出现了一个强盛时代,而陶瓷工艺更达到历史最高峰。但是,“清三代”身价已高,尤其是官窑器,十分稀少而且价格高昂,收藏难度非常大。

清代中晚期瓷器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收藏人士认为同治、光绪时期景德镇制瓷数量巨大,工艺粗劣,因此这两朝瓷器长期不受重视,市场也不受关注,价格亦未拉高。然而,较早涉足晚清官窑瓷器收藏的顺德藏家梁先生则认为,晚清官窑瓷器也有不少精品,尤其是烧制达到晚清最高水平的光绪官窑,近几年在拍场上的成交价及涨幅也最高。

光绪瓷器的价格缘何居晚清瓷器之首?这与当时景德镇瓷器烧制的复兴有重要的因果关系。历史学者将光绪朝称为晚清王朝的回光返照期。因太平军和捻军起义被平息,光绪时期社会秩序相对进入到了一个所谓“同光中兴”的平稳期。瓷器生产方面,在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等重要喜事的推动下,上行下效,烧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达到了乾隆以后的盛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大量仿古瓷,仿康熙、乾隆两朝瓷器最多,尤以仿康熙青花瓷成就最高。除此之外,光绪本朝也出了一大批官窑瓷器精品。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日前,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几件他前些年收藏的光绪官窑瓷器。其中有一只“光绪粉彩秋操杯”,器形为变形的牡丹状,以粉彩饰花瓣,淡绿釉饰花梗。此器制作精细,牡丹花瓣纹脉络清晰,以花梗为中轴,两侧基本对称,花梗内空,从梗端直通花蕊内,可藉以吸水。花梗背面书褚彩小楷款“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纪念杯”。可见此杯是为一次安徽秋操专门烧制的。光绪年间曾经举行过几次秋季军事操练,秋操纪念杯,是当时操练后的纪念品。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1908年10月,光绪皇帝驾崩,应该说这次检阅秋操是光绪皇帝在位时的最后一次。

梁先生介绍说,此次秋操总共有5000名淮军参加,当时烧制的“光绪粉彩秋操杯”也有5000只,但由于难以保管,留存至今的也不会太多。此件瓷器曾被收入《清代瓷器赏鉴》一书。

如果说“光绪粉彩秋操杯”尚属纪念品,那么另一件光绪官窑“仿元天历簋”则属宫廷之物。据悉,簋,原指古代放置食物之器皿。其形状或方或圆,有木制的、竹制的、陶制的和铜制的几种。原是当时贵族的食器或祭器,后来又渐渐流传到民间,故广东民间有“九大簋”之说,极言其饭菜之丰盛,夸耀其筵席规格之高。

此器为清光绪官窑瓷器仿上古青铜器皿,形制古朴端庄,工艺精雕细琢,堪称清晚期瓷器精品。折沿口斗形盖钮,自上而下弧形盖,四方形由小而大。四条折痕将盖身分成四面,两面光素,一面浮雕一条回首苍龙。另一面书浅浮雕阳文楷书“仿元天历簋”,子母口紧紧相扣,各有两圈回文相对。器身自上而下为回纹、海水纹,两侧各雕饰龙耳一双,下承四只梯形足。

此器通体施黄釉,但黄釉薄,不似鸡釉黄透润,然用之于仿青铜器皿,则恰到好处,因其色泽沉穆含蓄,更显古色古香之美,器底正中加施白釉,并用青花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另据介绍,黄釉瓷在古陶瓷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黄釉瓷器更是明清宫廷用瓷,决不许民间使用。

另外,还有一件霁蓝赏瓶也颇为精美。赏瓶,顾名思义,做赏赐之用,是雍正朝出现的一种新型瓷器品种。据《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载:“雍正八年十月奉命再将赏用瓷瓶烧造些来”,故称“赏瓶”,此种造型、纹饰一直延续于清代,成为传统的官窑瓷器品种。

此器口沿撇口,溜肩,圆腹,圈足,器形优美,通体施霁蓝釉,灯草口。据梁先生介绍,单色釉瓷器烧造时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器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口”。只见此霁蓝赏瓶釉面均匀、滋润,“灯草口”规整,底部修足整齐,露胎润滑,线条既敦厚又秀美,底部款识“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在霁蓝釉上加蓝釉款,称为“蓝上蓝款”。

梁先生认为,光绪瓷器存世量大,近年来上拍的数量也日渐增多,收藏起来比较容易成专题,将是未来晚清官窑瓷器收藏中的一个潜在热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