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 导航 >

清宫限量复制名瓷亮相世纪坛

清宫限量复制名瓷亮相世纪坛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瓷砖墙面 清宫窑瓷器鉴别

2021-04-16

瓷器中国古代五大名瓷。

“天下吉祥”大清国宝名瓷展近日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首次汇集了中国文物学会联同艺术大师精选康乾盛世时期的12种国宝。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物学会联同艺术大师,精选康乾盛世时期的国宝12种,命名为“天下吉祥”,进行原样限量复制。每种绝版发行80件,均有绝版编号和权威收藏证书。国宝名瓷“天下吉祥”近日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发行。“天下吉祥”中的12件瓷器,是众位专家从清中期40万件国宝瓷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国宝三千选其一,每件都是国宝中的国宝。随行展出的还有清代著名宫廷画师朗世宁所绘的“福禄寿喜”四条屏。

此套瓷器主釉色分珊瑚红与明黄两类,包含了清官窑瓷中的多种顶级器型和工艺,造型十分奇特精巧。中国文物学会有关专家介绍,为使“天下吉祥”制作工艺得到严格保证,文物专家专人专职全程跟踪督造每件国宝,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制坯、绘画、施釉,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纯手工操作,严格遵循古法,确保柴窑烧制。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疯狂的古瓷搅动开县一坛“清水”


一个不胫而走的消息

搅乱了一座老县城的宁静

从今年8月开始,一个撩人神经的消息,在开县民间悄悄流传———在即将被三峡库区175米水位淹没的老县城人民医院旧址,有人挖出了大量珍贵古瓷。

此一消息,随着本地文物收藏者秘而不宣的收购行动不胫而走,一些外地口音的神秘人物随之出现在开县老城的古街陋巷;人民医院旧址附近的居民开始大量囤积废墟中挖出的古瓷片,待价而沽。

一座平静的古老县城,被一个从天而降的“财富馅饼”砸晕了,一些本地居民只要见到陌生面孔走近,就会小心翼翼地上前游说:“要不要古瓷?”甚而至于,有村民把家中厨房里装调料的坛坛罐罐都洗净拿出来,面不改色地告诉询价者:“这是乾隆年间的。”

历代古瓷如此集中的出现,是古窑遗址现世?还是一次巨大灾害的遗存,抑或是某朝“焚书坑儒”的见证?11月中旬,开县县委书记蒋又一获知相关情况后,立即要求相关部门展开调查。

12月1日,市文物局文物处从本报记者口中获知信息后表示,他们将立即派员进行调查。一场抢救保护三峡库区消落带文物的行动,由此拉开帷幕……

湖滨突现大批碎瓷

黑漆漆的夜色笼罩着开县汉丰湖,水声不时拍打着堤岸,发出“啪啪……”的声响。

远处,几个人影蹲在地上,一边挖掘着什么,一边悄悄地交谈着。在堤岸上,一个片状白色物体,在水的冲刷下露出了一个小角。同行带路的向导用手将其抠出,是一个破碎的瓷片。

“就是这个!”他压低声音惊呼。

就是这些小小的瓷片,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让来自重庆、上海、深圳等地的文物藏家为之奔走,让开县民间一时间陷入争掘瓷片的狂热中。

时间退回到今年8月,开县骄阳似火。距离开县新县城约5公里外的开县老城,已经是废墟一片。在3个月后,这里将变成一个美丽的湖泊,对于拥有千年历史的开县老城来说,这是一次必须经历的涅磐。

开县老人民医院七八米高的废墟已经快被挖空。几十辆挖掘机所过之处,黄黑色的泥土取代了灰白色的建筑垃圾。

施工工地上奔忙的,除了挖掘机,还有一大群背背篼、拎口袋的人。他们紧随挖掘机而行,在新翻出的泥土中捡拾、抠挖着,将一片片碎瓷迅速扔进自己的背篼和口袋。挖掘现场,争夺在所难免。人们咒骂、推搡着……随着挖掘机的推进,新出现的瓷片又会引发新的纷争……

从8月开始,一个关于发现宝藏的消息在开县传开。“某人找到宝物,卖了巨款”的传闻不断在工地附近更新、变形,激励着更多的人涌向工地。

阿里巴巴的宝藏之门

薛峰是11月上旬在李刚家看到那精美的元代素三彩笔洗和汉代双耳瓶,以及一大堆碎古瓷的。

李刚告诉薛峰,这些东西都是从今年8月开始,陆续从开县老城县的老人民医院附近居民们手上收到的,绝大多数是按重量论价,每斤五元。

在告诉薛峰这个消息时,李刚那炫耀的表情让薛峰感到有些抓狂。他意识到,自己知道某些信息已经有些晚了。从那天开始,薛峰便有了一种强烈的预感———老人民医院旧址下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惊人的大宝藏。

在开县收藏界,薛峰属于少壮派。30出头的他拥有近20年的文物收藏经验,对文物的知识和狂热并不亚于身边那些年岁更长的藏友。更关键的是,他拥有一家规模不小的企业,这足以为他去实现自己的爱好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在开县,李刚也是一位资深文物藏家。不过与薛峰不同,李刚属于那种集清贫与清闲于一身的工薪族,他有更多的时间为自己的爱好去奔波。

李刚是最早获知老人民医院附近挖出大量古瓷消息的文物藏家之一,因此淘得不少宝贝。他把淘到的碎瓷片按年代和种类进行了分装。一下午的时间过去,薛峰在李刚家流连忘返。

从李刚家出来,已快到晚饭时间。薛峰匆忙拦下一辆出租车,直奔老县城。他知道,时间对于自己来说已经不多了,他怕再晚一步,那阿里巴巴宝藏的大门便会悄然关闭。

随着三峡库区175米蓄水的开始,开县老县城的绝大部分区域已经沉进了汉丰湖底,薛峰只能以山坡上刘伯承元帅纪念馆为参照物,判断出原人民医院的大致方位。

汉丰湖上,夕阳洒下的光芒随着波涛的起伏时隐时现,新湖胜景引得不少开县人驻足观望。薛峰无暇欣赏这恬静的美景,不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是让他蓦然想起了传说中祖父身

上那神秘的金箔。

薛峰出生于一个大户人家,年幼时,父亲曾告诉他,他的祖父去世时,曾以金箔覆体。正是这个颇显神秘的传说,让薛峰打小便对古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时常幻想自己能像《夺宝奇兵》里的印第安纳琼斯博士一样,找到一个又一个惊世的宝藏。

“那是唐朝的东西”

汉丰湖畔,薛峰首先找到了熟人王兵。王兵家就住在老人民医院附近,薛峰想请他帮忙打探一下谁家有碎瓷。

闻听薛峰的来意,王兵拿出一个保存基本完好的青花瓷盘,让薛峰掌一掌眼。薛峰认出,这是一张清代青花瓷盘,品相尚佳。

王兵说,这便是8月份自己在老人民医院附近的泥土中抠出来的,当时瓷盘正好卡在两块条石的中间,因此基本没有破损。他煞有介事地说,有人出200元向他收购,但自己没出手。王兵告诉薛峰,要买碎瓷很容易,周边居民几乎家家都有。

在王兵的指引下,薛峰找到了一位姓余的拾荒者。老余从窝棚里拎出一个编织袋,麻利地将一大堆瓷件稀里哗啦地往外抖。在老余看来,这些碎瓷片和他平时拾掇的破铜烂铁没有任何区别。老余的举动立即被薛峰制止,他清楚,老余这一抖,很可能把价值不菲的宝贝瞬间变成一文不值的废品。

薛峰小心翼翼地从编织袋中将瓷片拨拉出,仔细地查看起来。很快,他便锁定了目标。

薛峰拿起一件青花瓶耳和老余谈起了价钱。青花瓶耳被塑造成一个兽面形状,在那一大堆碎瓷中,显得很是抢眼。他为这个瓶耳出价3元,老余却坚持要10元。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薛峰拿10元钱买下瓶耳,老余则将一个没有花纹的土陶碗和一个“陶盖”送给薛峰。

踏出老余的窝棚,薛峰长吁了一口气。他为自己的及时行动与好运感到庆幸。他知道,收藏这个行当运气很重要。10块钱能买到这样的青花瓶耳,已经是千值万值。

不过,薛峰买下瓶耳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得到那件其貌不扬的土陶碗。薛峰认定,那是件唐朝的东西,价值绝非瓶耳所能比。至于那个“陶盖”,尽管薛峰还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上的物件,不过他能够断定那东西也来自唐朝。

随后的一周,薛峰花了3天时间在老人民医院附近转悠。他几乎将搜集瓷片的居民家跑了个遍。不过,除了见到大堆的碎瓷,他并没有获得比第一天更大的发现。显然,附近的搜集瓷片的居民已经被人如篦子般梳理了一遍。不过,薛峰倒是发现搜集瓷片的居民们越来越精明,有人甚至从自家翻出一些陈年烂碗,谎称出自于老人民医院工地。

当地居民家中堆放的古瓷片

民间藏家的鉴宝档案

接下来的日子,薛峰仍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从李刚那里打听到,开县另一位文物藏家金鹏这次淘到的宝贝更多。从8月开始,金鹏便发动全家在老人民医院附近淘宝,光瓷片就搜集了数千片。金鹏向薛峰提供了他此次找到并修复的瓷器照片十余张。他不仅和李刚一样对这些瓷片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归档,还对这批以碎瓷为主的文物作出了书面分析。

金鹏的分析报告显示:老人民医院出土的这批瓷片年代跨度从汉代到民国,其中未出现断代。包括秦朝灰陶;汉代红陶、铅釉陶;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五代定窑白瓷、黑瓷;宋代耀州窑刻印花瓷、景德镇影青瓷、河南均窑瓷、浙江越窑、龙泉窑青瓷、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江西吉州窑黑釉茶盏、四川邛窑青瓷、广元窑黑瓷;元代景德镇窑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瓷;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洒蓝釉瓷、霁蓝釉暗刻龙纹、描金瓷;清代景德镇青花瓷、五彩、青花五彩、粉彩、青花釉里红瓷;民国青花瓷、粉彩瓷、印刷纹彩瓷。以及汉代花纹砖、汉唐瓦当、唐宋砖雕、明城墙砖、明清铭文寺庙砖。

瓷片中以变形梵文、龙纹、缠枝花卉、花鸟动物纹饰为最多,几乎随处可见,随手可捡。历史人物、山水风景、文字纹饰量相对较小。

瓷片款识包括:永乐年制、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天启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大清康熙年制、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嘉庆年制、大清道光年制、同治年制、光绪年制、宣统年制、民国年制等纪年款……

古代清宫瓷器赏玩的极致像生瓷


像生瓷也叫仿生瓷,在今天倒是经常可见,但是在大清朝只能官窑才有闲情逸致制作像生瓷,是清宫皇帝对生活和艺术审美的高追求。

官窑像生瓷(仿生瓷)在清朝得以发展,跟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分不开的,他们都喜欢瓷器,而且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和瓷器鉴赏发展到巅峰。而执行力最强的还是雍正皇帝和督陶官唐英。

清雍正六年(1728年),醉心于陶瓷工艺的改进督陶官唐英入驻景德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把《陶成纪事碑》里的57种陶瓷继续发扬光大,还自创一类,从仿自然到仿器具,无所不仿,有松石,有珊瑚,有虾蟹海螺等。就这样,清代的仿生瓷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并攀上顶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绝唱。

仿生瓷器从出现那一刻起,其烧制就被朝廷垄断,用专窑专烧;或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所以,能留存于世的清代仿生瓷基本上都是以官窑器为主。由于官窑仿生瓷的生产数量本身有限,加之瓷器又容易坏,目前留存于世的清官窑仿生瓷并不多见,而且大多收藏于国内外的大型博物馆内。

像生瓷在乾隆年间最为盛行,模仿的生物种类有很多:如禽鸟类;海中生物类,如海螺、螃蟹等;果品类,如瓜果盘,盘内盛有石榴、樱桃、瓜、栗子、花生;草虫类,如蝉、蝈蝈、螳螂等。还有仿青铜器、金属、漆器、大理石纹盒、木纹盒、织金锦、锦皮书函等等,实在逼真精美至极。

像生瓷(仿生瓷)特点

1.像生瓷(仿生瓷)仿制各种工艺品。“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 望远俨然如木而质为瓷者, 名曰仿木釉; 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 有仿景泰法琅者, 名曰仿景泰釉; 此外更有玳瑁釉, 石釉, 花釉等等, 骤视绝不类瓷, 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2.象生瓷。象生瓷是指模仿花果类或动物形象的瓷器, 是“唐窑”专门为宫廷生产的高级陈设和玩赏品。吴自牧 《梦梁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曰:“果子局, 掌装簇钉盘看果、 时新水果……象生花果。”

从陶瓷发展史看, 明清之际, 宜兴象生紫砂器的制作十分成功, 并开象生瓷制作之先河。 但只有到了乾隆时期的唐窑, 因景德镇陶工对釉、 彩配方及烧窑技术的熟练掌握, 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仿制各种物品, 使象生瓷技术得以升华。

3.仿制生活用品。乾隆时期, 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特别是在皇室内得到崇信后, 使得藏蒙地区的喇嘛僧侣与清宫交往频繁, 因此一些藏民族风俗的生活用器大量出现在宫中, 给瓷器仿制提供了条件。 清宫中仿制藏蒙习俗的生活器皿主要有: 仿金属制品盛酒器的僧帽壶、 仿银制盛乳汁或酒的多穆壶、仿铜制酥油灯的高足杯、 仿西藏喇嘛僧侣用的木质碗等。

4.仿制宗教用品。清朝皇帝尊崇、 优待喇嘛, 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乾隆时期是藏传佛教最兴盛的时期, 乾隆皇帝不仅凭借国力不惜巨资, 在全国修建了众多藏传佛寺庙, 以此表示朝廷对藏传佛教的崇奉,提高清帝在藏传佛教领袖中的威望, 以使他们竭诚拥戴清朝政府。

仿生瓷海螺您能看出来这是瓷器做的吗

乾隆年制的西瓜坛


乾隆西瓜坛底小,周身滚圆,盖钮也圆若珠子。而到了清中后期西瓜坛的底越来越大,整个瓷器就不像球形了,盖钮也越来越长,直至成烛焰状。所以西瓜坛以乾隆朝制作的最饱满规整,最名符其实。又因西瓜坛在乾隆之前未发现过,故乾隆时的西瓜坛年份最久,存世量十分稀少,市场价格当然比清中后期和民国的要高得多。

西瓜坛又称“一粒珠罐”,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一直至清末、民国都有烧制。

以下几个乾隆西瓜坛收藏品,釉色各异,但形制、胎骨、尺寸、重量是一脉相承的,都具乾隆朝的时代气息。

一只祭蓝釉西瓜坛(图1),高19厘米,口径8厘米,重2.2公斤。祭蓝颜色深沉均匀,釉层肥厚脂润,失透呈乳浊状,卧足,底施白釉略薄,写有“乾隆年制”青花篆书四字款,青花发色稳定,蓝中带黑,为乾隆民窑本款。器身滚圆,无一装饰,只见一色幽蓝,不仅给人简约丰硕的美感,更使人有一种庄重崇敬的感觉。据说祭蓝瓷器古人多用作祭器,这确实非常符合情理。

另一只钧红西瓜坛(图2),高19厘米,口径8厘米,重2.6公斤。整器呈玫瑰红色,釉色铮铮发亮,蓝、紫、红相间的窑变兔毫纹挂满周身,十分美丽耀眼。底足凹凸不平,俗称敲底这是由于清代钧红罐烧制时釉流淌下来与垫烧物粘接,出窑后用敲击法将垫烧物脱开的缘故。其底为酱糙底,呈深芝麻酱色,为乾隆朝特征。若嘉庆、道光的话则成黄糙底,清后期成白糙底,清末、民国则为白釉底了。

再有一只豆青底粉彩“蝶恋花”纹西瓜坛(图3),高19.7厘米,口径8.5厘米,重2.3公斤。豆青釉匀润淡雅,将繁缛的粉彩纹饰衬托得更为缤纷艳丽。器身绘了六只姿态各异、美丽动人的蝴蝶,又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四季花卉,连器盖也不例外。器底写有“大清乾隆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为乾隆本朝款无疑。像这样有款有盖、纹饰精美的乾隆年制西瓜坛确实少见。

以上几只西瓜坛共同点是个个滴粒滚圆,近似球体。那么古人为何要将这种日常盛放东西的罐类做得这么圆呢?专家认为其中有人文和科学两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传统观念追求圆满,向往团圆。而滚圆的西瓜坛迎合了当时人们祀祝事事圆圆满满、家家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是清中后期讨口彩、求吉祥的迂腐社会风气的反映。

其二,近代立体几何原理告诉我们:等量表面积的容器,球状的要比圆柱体、正方体等的容量都大。换句话说,同样容量的容器,球状的材料最省。二百多年前聪明的陶瓷工匠就已经会运用这个科学知识,用最少的瓷土原料制作出最大容量的器皿———西瓜坛。

以器载道,道在器中——瓷坛奇才徐金和


徐金和大师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是江西省技能大师和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菊生教授称赞他为“瓷坛奇才”。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为他的工作室题写《万和轩》馆名。

徐金和从小生活在景德镇,深受瓷都陶瓷艺术熏陶,绘画功底扎实。二十多年来,坚持勤思勤动手,不断拓展思路、创新技法,以提高创作水平。通过钻研,他在陶瓷创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擅长色釉、粉彩、青花等各种装饰方法,注重吸收传统精华和现代名家之长、追求较高的艺术品位,有较高的个性风格。他的高温颜色釉窑变人物画烧成难度极大,不仅需要画家具备下笔不误的画坯技能,而且还必须具备驾驭易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窑变发色能力。他以桀骜不驯的个性,让最难令人掌握的高温颜色釉成为他作品里最跳跃灵动的元素。在充分掌握高温色釉、釉里红、裂纹釉、雕刻等多种装饰手法的基础上,他运用高温颜色釉的流动性来表现不同事物。他所设计创作的高温窑变颜色釉作品“形如流云、璨若晚霞”,充分结合了高温颜色釉丰富的色彩语言和宛自天开的肌理效应,宛若在追逐着一种流动的生命美。而他的釉上彩写意人物画多以传统人物为题材,善于运用适度的夸张来强调人物的神情和意韵,表现手法不落俗套。

图片说明:徐金和作品

徐金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高温窑变的论文,包括:《高温窑变釉彩与绘画》(载于《》2007年第17卷第一期)、《景外之景,象外之象—诗情画意窑变釉彩》(载于《世界人文画报》2009年第5期)、《景德镇瓷器艺术与中国古典诗词的融通》(载于《》2009年第4期)。

徐金和的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地市级展览中获金奖、银奖。《板桥观竹》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奖;作品《唐人诗意》获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作品《松萌文会》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奖赛金奖;作品《醉春图》获国际东方艺术研究会银奖;作品《汉风》获江西省首届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一等奖;作品《夜观春秋》获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收藏博览会金奖;作品《扫雪烹茶图》获中国首届手工艺大赛优秀奖;《柳毅传书》在首届中国书画艺术产品交易会被评定为金奖;作品《昭君出塞》获首届中国“海丝”工艺品博览会银奖;作品《醉翁亭》获“华月杯”江西省迎奥运中青年陶艺大赛银奖《踏月归》、《早春图》《游春图》、《踏春图》等作品已被江西省博物馆收藏;作品《琵琶行》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徐金和对于陶瓷的一些见解

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个展,能在这里举办,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带来了我个人的一些代表作以及这二十余年对陶瓷的一些心得体会。这次个展以以高温颜色釉为主,还有粉彩、古彩。

景德镇的名人名作一早就有,但是近十到二十年,飞速膨胀发展,市场良莠不齐。

我94年在中专开始学习陶瓷艺术设计,大学毕业后,跟随瓷厂的老艺术家、老艺人学习传统工艺,颜色釉运用,技巧,窑温的控制。

传统意义上的颜色釉,人们总认为是整个瓶子上都是釉流下来,几种颜色集中在一起,高温色釉上配上画面,斗彩,出现的颜色窑变的效果。

那时候,我看到的高温色釉作品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我就在想,怎样才能突破传统,走出自己的特色。后来,我就开始尝试,把颜色釉具象化,运用在山水、花鸟、人物造型的具体部位。比如我的作品《乐在此山中》,山水部分我把黄花釉和黑料搭配在一起,松树用了釉里红,茅屋运用了雕刻和色釉堆砌的手法,这样整个作品的立体感就出来了,人物的细节部分,例如脸部,我用斗彩的手法,着装部分运用颜色釉,这样的搭配使整个作品粗放有度,塑形立体。你们看,这个作品,粗略一算,运用了三四种技法。最后还要配上一个完美的烧制,才能出一件好的作品。这就是玩火的艺术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陶瓷艺术随着技艺的不断进步,越来越精湛,经过烈火的烧制,一个坯胎成就了它华丽的变身,也就有了今天各位所看到的这些精美的瓷器。这是中国最具本土性的文化瑰宝,古人留给我们,从唐三彩、宋汝官窑到元青花,它们作为一个载体反映着当时的文化和历史状况,后人从这些作品中去体会古人的审美追求、人文思考和哲思。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停下来成为了一种奢侈。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尤为明显,举个很简答的例子,上海人走路都比景德镇人更快一些。我想,并不是因为他们腿长,而是时间等不起。在这个高压、快节奏的社会大环境下,记得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人寥寥无几。现代人常常说羡慕古人闲云野鹤的生活,临流而弹,竹涧焚香,登峰远眺,坐看云起,松亭试泉,曲水流觞(商),烟波钓叟,蓬窗高卧。古代文人墨客的这种生活在当代是绝对的奢侈享受,且不说有没有那个时间和场所,真让大家坐下来,有多少人是边看手机边想着还有多少事情要去处理,搞不好忙里偷闲还搞得个坐立不安,放出去工作了才一片舒心。

市场经济热潮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陶瓷这一块自然也未能幸免。瓷器是人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为瓷描画,瓷为人代言。心中所想,很自然地就成为手中所画。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就是“器以载道”,通过“器”中的形态语言传递出作者的境界,发挥它的审美功能和人文功能。

在这个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主导,还有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的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每个陶艺人所思考的,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在陶瓷之路的不断摸索和探究过程中,我和我的工作室在陶瓷技法上不断研究和创新,开创了陶瓷颜色釉和粉彩相结合的综合装饰,在此基础之上,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其中,“以器载道,道在器中”。我们回顾祖先,将其留下的文化瑰宝在当代陶瓷艺术上再次熠熠(亿)生辉。

今天,我个展的主题是“道在器中”,这里带来了从艺二十余年的精品之作。有高温颜色釉、粉彩以及高温颜色釉和粉彩结合的综合装饰,它们承载了我在人生道路以及陶艺之路上的探索精华,以飧(同孙)观者和藏家。同时,希望我的作品,在众位忙碌生活之余,能够成为各位观者心灵的栖息之地,最大地发挥它艺术功效,去寻找如何逐渐地适应时代,重建人的精神和信念。

在此我抛砖引玉,希望各位能够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欢迎大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图片说明:徐金和题字图片说明:徐金和

(东方收藏网夏叶萍)

名瓷欣赏—青釉镂空香熏


青釉镂空香熏

西晋,通高19.5厘米,口径17.7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圆球形的熏体,饱满丰韵。上部镂三层三角形孔,下开一椭圆形炉门,顶部为鸟钮,昂首展翅,形象逼真。底及承盘下各贴三熊足,熊直立躬,显衬器物端庄华贵,器表印网纹及联珠纹。通体施黄釉,整个造型端巧玲珑,制作精细,细细欣赏,仿佛千年前的熏香正徐徐飘来。香熏造型精巧,釉色纯净,是越窑青瓷的佳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造型丰富多彩。东晋的青瓷造型偏重经济实用,到了南朝,器型演变得挺拔修长、瘦俏轻盈。众多六朝青瓷以陶瓷日用品为主流,罐、壶、碗、盂、盒、洗、水注、钵、砚、熏、炉、尊、灯、虎子、瓶、盏等是常见器形。还有的青瓷器皿取动物形象作为造型的局部或整体,优雅别致,妙趣横生,大大改变了汉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简单的罐、碗、壶等造型单调的局面,同时又将实用器形雕塑化,诸如:卧羊、熊尊、鸟盂、虎形、狮形插座,融观赏实用于一体。

名瓷欣赏—青釉熊形灯


青釉熊形灯

三国吴,高11.5厘米,口径9.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似兽形器,由灯盏、灯柱和承盘三部分组成。灯盏敛口钵形,外壁划有三道弦纹。灯柱是一幼熊蹲坐在承盘中心,前足扶头,后肢紧缩,头顶灯盏。承盘折沿直壁,平底。幼熊着衣,衣上刻有布纹,如宠物,温顺可爱。通体施青釉,釉色土黄,胎体灰白。整个器物造型生动别致,比例和谐,既美观又实用。

唐代青瓷以南方的越窑青瓷生产规模最大,质量最好。越窑青瓷以其素雅温润而闻名,咏越窑青瓷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美。唐代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徐夤以“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来形容它,可谓异曲同工之妙。越窑青瓷胎细腻坚致,叩之声脆,釉质腴润匀净,如碧玉翡翠。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另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直口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唐代孟郊)、“蕲簟曙香冷,越瓯秋水澄”(许浑)、“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韩偓)等等,都是典型之例。难怪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列为唐朝诸窑之首。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品为皇室、臣僚所属所用,有“秘色瓷”之称。秘色瓷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堪称越窑青瓷的顶峰之作。1987年,在陕西唐代名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出土的文物中,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一方造物账碑,碑文称这些瓷器为“秘色瓷”。宋伯胤在法门寺博物馆看秘色瓷时说:“千年案断法门寺,秘色不秘自分明”。越窑青瓷与邢窑的白瓷相呼应,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窑系,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名瓷欣赏—北朝青釉莲花尊


【名称】北朝青釉莲花尊

【类别】瓷器

【年代】北朝

【文物原属】原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陪葬品

【文物现状】1948年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高67cm,口径19cm,足径20cm

尊侈口,束颈,腹部硕大,腹下渐收,圈足外撇。釉色青绿。周身遍布纹饰,以莲花为主题。从口部到颈部的纹饰以弦纹分隔为三层,最上一层贴印6个不同姿态的飞天,中间一层饰宝相花纹,下层贴印团龙图案。颈肩部饰6个条形系。腹部装饰上覆下仰的莲瓣,上部覆莲分为三层,层层叠压,依次延伸,其中第三层莲花瓣尖向外翘起,第二层与第三层莲瓣之间贴印菩提叶一周。下部仰莲分为两层,莲瓣丰满肥硕。足部也堆塑覆莲瓣两层。

这是1948年河北景县北魏封氏墓群出土的四件青釉仰覆莲花尊收藏品之一。形体高大,气魄雄伟。它综合了雕刻、刻划、模印贴花等装饰方法,特别是腹部,采用堆塑的手段,以仰覆的莲花瓣吻合而成,叶脉清晰可辨,将莲花完整、丰腴的姿态在这一仰一覆之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既是装饰,又是器身结构的一部分,毫无牵强之意,同时也避免了纯粹摹仿自然的作法,是装饰艺术的成功之作。

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这件仰覆莲花尊使用了飞天、宝相花、菩提叶、莲花等佛教装饰题材,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

中国南方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组成差异较大。这种相同的时代风格,表明了南北之间陶瓷艺术的相互交流。

名瓷欣赏—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名称】: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类别】:青瓷

【年代】:北宋

【简介】: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这是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

【相关资料】:这件酒壶釉色呈橄榄色,属于“耀州窑”的产品。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它始于唐,兴于宋,衰落于明,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倒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成品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这件青瓷刻花倒灌壶实为耀州窑一件罕见的瓷器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