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惠达瓷砖 > 导航 >

破解古瓷的“达·芬奇密码”

破解古瓷的“达·芬奇密码”

惠达瓷砖 全瓷的瓷砖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1-04-16

惠达瓷砖。

制作技艺曾失传了200多年、“庶民弗得一窥”的宫廷珐琅彩近日亮相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不过这批瓷器戴着古文物“高仿品”的帽子前来,售价从9800元到36800元不等。其原作都是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内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并不轻易示人。

“光凭肉眼看这些精良的高仿品,看不出与国宝有任何差别。”负责本次上海展览的国博艺术品收藏发行中心的彭中英说。

制作工艺高深复杂

珐琅彩创烧于清代,最先是在清康熙帝亲自授意下于皇宫内创烧。由于珐琅彩在制作工艺上处于中国古瓷的最高峰,当时也被称为“彩瓷皇后”。后到了乾隆时,由于皇帝的兴趣转移到更加炫目斑斓的景泰蓝器上,珐琅彩瓷器因此失宠,其制作工艺也日渐失传。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仅存470件珐琅彩,主要收藏于国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个个堪称价值连城。去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名为“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的乾隆时期珐琅彩瓷,拍得1.2亿港元,引起轰动。

因珐琅彩瓷为稀有之物,上世纪,在“瓷器之都”景德镇有人为寻得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整整研制了8年时间方略见成效。现代科技的发达,依旧不能解释古人造物的精致。日前在上海展出的这批20件“清代鼎盛时期皇家官窑名瓷”国宝,均为国博监制的高仿品。每品共仿制了50件,每件均有绝版编号,其中,此前拍卖价格高达1.2亿港元的“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的高仿品,售价近2万元人民币。

“高仿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的传统工艺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画坯等几十道繁琐复杂的工序,无一例外都采用古人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甚至用现在制瓷已经废用的柴窑烧制。”彭中英介绍说,仅仅画坯一样工序,就有七八个工匠分工完成:画鸟专画鸟、画树专画干,还有专画叶、写款识等。“这批高仿品烧制成品率一般只有30%,而六方瓶、转颈瓶等技艺复杂的瓷成品率只有10%不到。”国博的艺术讲解员何莉说,“往往费尽心血画完了一百个瓶子,烧出来的只有几个成品,其余全是次品。平均下来,做一个瓶要花3个月的时间。”

珐琅彩的高仿品工艺已经找到,但还有些古代制瓷技艺至今未获破解。“故宫博物院原本去年预计做一批8件‘瓷王’(故宫的镇院之宝)的高仿品,本定价19.8万一件,不过由于技艺实在太过复杂,至今还未做出一件。”彭中英说。

一纸合同改变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景德镇熊窑继承人熊建军,做了20多年古瓷仿品,从未像今天感觉这样名正言顺。在国内,私人仿制文物是违法行为。而和国博的一纸合同使他敢于从幕后走向前台,他在国博支持下,研制8年终于“破译”了制作珐琅彩的工艺技术。

“以往都是国外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拿着残片试图让我们根据它恢复瓷器原貌,但经过不断试验和调整,我们根据祖传的一些配方以及积累的烧制经验,自己摸索从而找到了高仿的工艺。”熊建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此次有国博一个专家团队在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民间根本无法知晓的珐琅彩资料。”

这些在瓷器市场上专职古瓷仿制的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为追求市场利益,只要有人出资也不会过问文物仿制品的用途,为此他们隐姓埋名于“江湖”。不过这批人,技艺高超甚至不亚于成名的制瓷大师,熊建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拥有家族留下的配方,祖上曾经烧过宫廷的官窑,口口相传下来的经验也有不少。而且在这一行有近二十年的经验也帮助他“解密”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

“前期我们做的都是低档文物的仿制,没有机会做高档文物的仿制。”熊建军说,为做这批国博的高仿品,他曾多次到国博参观原品,“国博给了我们很多资料和数据,比如检测的成分、含量,然后我们不断试制配方,直到去年,我们最终在8年之后,才算基本上把珐琅彩的古人技艺都给破解了。”而过程也是相当艰辛,由于珐琅彩中含有“砷”等有毒物质,在烧制中容易产生挥发,一次在高温炉中煅烧珐琅彩时,温度达到数百度之后,毒烟就挥发出来,“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但靠近的人还是全部流了鼻血。”熊建军说。

由于高仿品必须在柴窑中烧制,才能更接近古人的工艺,熊建军还特地从景德镇当地请来了会烧柴窑的62岁胡家旺老人,如今“全景德镇只有他一人能烧柴窑”。

这些都成为制作高仿品的技术门槛。“高仿品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除人力、资金这些外在的因素,关键看技术,采用的原材料都是稀有的高岭土,配料成分比、配方、配色、配画、烧成等方面都是关键。”熊建军说,为了不使技术外传,在进行配方、配料和配色时,熊建军都要亲自过手把关,成为制作珐琅彩的绝密。

“我们都是有合同约定,他也不可能违反合同上的约定。”国博高仿瓷发行中心主任王军林说。

高仿品的高收藏价值

即使如此逼真的高仿品,也不会成为古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罪魁。事实上,高仿品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的发展空间。国家文物政策限定有些艺术品不能用于拍卖和出境,而顶级的艺术品,更不可能有过多的存世量,所以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也越来越少,而普通人能够一睹芳容的机会也会少之又少。

“高仿品跟赝品有着本质的不同,赝品是为了扰乱艺术品市场,牟取暴利为目的,一般名不正、言不顺;高仿品则以保护和传承艺术品精髓为目的,来路正、公开透明,明码标价,质量上乘,摆明身份,收藏时间久了肯定会升值。”彭中英说。高仿品古已有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未见真迹,都是历代大师的临摹才使之留存;在瓷器之中,清代仿明代、乾隆仿雍正,而上世纪明国仿清的瓷器甚至现在都已经在市场上卖到了近几十万元。

“早在国博立项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种种风险因素。”王军林说。每个高仿品的底部,都有国博的“双款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胭脂红款识和纪年号、绝版编号。“底部的双款识都是和器件一起烧制出来的,根本不能去掉。”王军林说。不但如此,每件高仿品还配备了身份证——一本绿皮的收藏证书,里面包含了该高仿品的高清图片、监制序列、日期,“只要打个电话到国博,就可以查明身份,验明正身。”彭中英说。

国博还从源头上着手,扼杀了高仿品通过其他渠道流向市场的可能性。与熊建军这位民间高仿大师订下合同后,国博组成了八人的瓷器专家小组,定期派人盯守在烧窑现场,拿着锤头或木棒,只要有质量不合格的或者多余的,都要砸碎、摔碎。“只做50个,超过50个哪怕质量再好也要全部砸掉,一个不留。从源头上杜绝高仿品进入市场以假乱真的可能性。”王军林说。这50件中,编号50的为国博自己收藏,其余全部投向个人收藏家市场。即使熊建军本人,也不曾获得一件完品。“高仿品的定价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原品的价格,如果原品不是孤品就是稀件,那仿品价格也会居高;其次看制作的难易程度、花形繁简,工艺复杂、精致,代表了某一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权威、限量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仿品的收藏空间。”彭中英说。

对于某些精致高仿制的艺术品,大多数收藏者并没有对他们“拒之门外”,相反,对于一些独存国宝的精致仿制品,竟出现了争相购买的现象。在6月国博这批国宝高仿品北京的展览现场,原计划一个多月时间的展览不得缩短到二十天,“北京展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跟收藏者协商只订货不拿货才勉强维持了下来。”彭中英说。而在拍卖会上仿制品的出色表现及历代精致“仿品”升格为“正品”似乎也说明,仿品已经日渐被认可,高仿品也拥有了自身价值。即使在艺术古玩市场充斥假冒伪劣的今天,高仿品也正以高调的姿态迎接市场对它的检阅。据悉,国博将从此次售卖的高仿品中获益近2000万元,以用于补贴日益增加的文物维护经费和产品开发费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张浦生:片瓷山房的文化密码


片瓷山房,珍档上万件

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开始,中国先民就在陶器上绘画或书写抽象符号,这种标注所有权或表达感情的方式,与岩画、甲骨文、玉器、青铜器一样,作为文化密码刻录下来,经过数千年的沉默后,每一次的偶然发现,都会引起全世界范围的轰动,但许多密码至今还未能破译。中国远古文化的神秘性与丰富性,一直是民族文化基困排序工程中的难点、诱惑及推动力,也是我们今天欣慰与骄傲的理由。

到了元、明、清,由于制瓷技术的提升和装饰材料的丰富,中国人在瓷器上绘画的劲头不减反增,同时沿袭唐宋时期的习惯,在瓷器表面乐此不疲地书写文字,更加直接地标注与表达某种意愿。今天我们暂时搁置对旧文化的批判议题,单就陶瓷工艺与文化特征而言,陶瓷作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输出性文明之一,作为日常使用最普遍最广泛的器物之一,同时也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的载体之一,仍然有太多的课题值得研究,而最直接、最可靠的研究路径,应该就是对标本的分析。

在张浦生先生的“片瓷山房”里,这位在文博界、收藏界赫赫有名的老人向记者展现他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上万块瓷片,选了一部分密密麻麻平铺在茶几上,构成了一幅奇特画面,与其说它们是中华巨龙的鳞片,不如说是中华文明的集成电路。

“这块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这块是清代康熙年间的,而这块是明代黑暗期的,确切地说是景泰一朝的,景泰只有短短七年,存世瓷器极少,鉴定时要与前后各个时期结合起来考虑。”张浦生说这些话时,就像一个高超的外科医生在读片。

残瓷缤纷,片片皆辛苦

张浦生精神矍铄,语速偏快,个子也很高,在屋子里走动时,记者不免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是啊,我大学毕业后是希望搞体育的。结果搞起了陶瓷研究,纯属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张浦生哈哈大笑。

1957年9月,张浦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当时我国的高校都没有文博专业,他最初的文博知识来自有限的选修课,比如考古学和人类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58年参与了对徐州商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及文物整理,田野考古使他视野开阔,收获极大,并养成“在场”的习惯。1962年,全国各省市兴建纪念馆和博物馆的工程基本完成,并按政治需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陈列布展,因此对工作人员的政治要求很严格,张浦生不是党员,于是院方就安排他在博物院瓷器库房当保管员。第二线的工作很枯燥,但是张浦生心中窃喜,他知道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瓷器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藏品,这些都是值得深读、而一辈子也读不完的“天书”。他整天接触实物,眼观手抚,做好卡片,乐此不疲。领导还安排张浦生与另一个从金陵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一起跟博物院文物小组组长王志敏先生学陶瓷鉴定,后来那位女大学生没有坚持下来。

王志敏是中国文物界的老前辈,但他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当了一阵数学老师再改行搞文物鉴定。也许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志敏受其影响才走上了这条道。张浦生对记者说:“王志敏先生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对我说,考古、鉴定是文科,但我们要把文科当理科来学。所以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更要大量接触实物。但反过来说,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自己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逐条逐点写出来。”

理性,感性,然后统一,张浦生反复琢磨其中的辩证观点,受用一辈子。

王志敏传授给他另一个研究方法是:到野外去捡瓷片。

南京与西安、开封、北京一样,都是建都时间长、影响深远的文明古都,朝代更迭,历经沧桑,历史堆积层很厚,在郊外随便一挖,就有瓷片出现。王志敏是扬州人,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一直在收集扬州城郊出土的瓷片,受此启发,张浦生就利用休息天带着干粮与水到南京城郊去捡瓷片,一捡就是一整天。

下放农村,瓷片一箱子

后来,有主管部门发现在博物馆、文物商店里挑大梁的专业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旧时代的古董商贩,属于“没有改造好的”人,他们虽然有实践经验,但理论知识欠缺,他们带学生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遮遮掩掩,从而导致文博界人才断层情况十分严重。1966年3月,文化部与文物总局办了建国后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古玉器与古陶瓷鉴定训练班,张浦生有幸赴北京学习,听了耿宝昌先生好几堂课,大有收获。但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几天,北京街头就乱了,张浦生外出一打听,人人都像打了鸡血针似的在传达、谈论5·16通知,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他头上。几天后课堂里的人果然鸟兽散,只剩下张浦生独自一人在课堂里整理随身带来给其他同学当参考的瓷片。

1967年运动正如火如荼,张浦生被下放到农村。行前,他特地钉了一只大木箱,装了一箱子瓷片。到了农村,农民兄弟很热情地帮他扛箱子,一上肩,哇!这么沉,是啥好东西?再一用力,捆箱子的绳子断了,箱子里的瓷片哗地掉出来。农民兄弟纷纷涌上来围观:带这一箱子“瓦渣滓”有什么用?我们乡下多得很啊!

在农村,张浦生种菜种了七年。白天劳作,晚上洗去腿上的泥浆,打开箱子研读瓷片中隐含的种种密码,在这个文化凋敝的年月里他没有荒废专业,青灯黄卷地写了好几本研读笔记,为“文革”后出版《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等专著打下了扎实基础。

八十大寿,瓷片鉴人生

上世纪80年代后,全国兴起了城区改扩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网络的基建高潮,南京及外省市几乎每天在破土动工,挖地三尺,果有宝藏,张浦生一旦获得消息,就很快出现在现场,在潮湿的泥层中打捞历史的碎片。以前在博物馆里管库房,捡拾的每一片瓷片都姓“公”,退休后,捡拾的瓷片才姓了“张”,日积月累,又建起了以瓷片为基本线索的标本体系——片瓷山房。后来逢年过节,学生拜访他时,送上的礼物不是名酒补品,而常常是捡来的或淘来的瓷片,最好是片瓷山房还没有的标本,这个最能让张浦生眉开眼笑——“笑纳”。但不管姓公姓张,都是中华文明遗落的珍宝,都被他用来破译文明的密码,向学生面授知识与经验。同时,张浦生还在1983年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创办的中国古陶瓷培训班上讲课,自编讲义,带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学生。后来他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讲学,将他的鉴定经验与“读书与读物相结合”的理念传播到四面八方。他被评为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还担任了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他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

3月30日,为了庆贺张浦生八十大寿,他的学生们聚集上海,假座上海巨鹿路681号海上艺术馆,举办《片瓷山房师生收藏陶瓷展》,展览以张浦生数十年来收藏的100块瓷片为主体,加上一批精美的明清瓷器,真实展现元代青花瓷以来中国陶瓷发展及与西方交流的历史面貌,《张浦生文集》也在同时首发。

古瓷选购—古瓷和仿古瓷的区别


真正的古代瓷器是国家的文物,是“无价之宝”,而仿古瓷却是作伪处理的假古董,如果作伪手法高超,几可乱真。那样怎么区别它们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的7个方面来鉴别古瓷器收藏品: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是仿古瓷往往做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

①用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

②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

③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 

④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进入釉里,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见。是否属于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个方面:

①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

②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的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

③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

④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此后,后加款、换底、换款、换口、补彩、修补器物残缺等现象也在鉴定中常遇见,都必须认真区别。

另外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不应盲目跟风,选购时一定要擦亮双眼。对古瓷器类产品知识,要有一定的认知。要从各个年代所产陶瓷的特点来鉴别。

六法破解新瓷做旧和高仿瓷


新瓷做旧

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藏友只要掌握这6处的仿制原理和甄别方法就可基本判断器物是否属做旧。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造假者需将某种酸液(氢氟酸)兑水后均匀涂刷器物表面,用水冲洗干净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

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

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浙江大学文物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周少华说,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目前有一些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被造假者利用,甚至变成了他们的造假秘方,而这样烧制的古瓷很难被鉴别。有瓷器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成分做了详细分析,测明瓷器烧成温度,这样的成果给仿造者提供了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等方面万金难求的秘方。据记者了解,有些地方造假者破解了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科技手段——热释光法,即1秒钟的X光照射,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而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的一项新鉴定方法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该方法一旦被破,专家们要破解造假者的赝品将会更困难。

外销瓷精品年涨幅达40%


藏品描述:葵口青花瓷盘一件,正面纹饰大体分三部分,口沿部分为花卉和动物,盘底外围是一圈玫瑰花组成的纹饰,最中间的核心图案是圆形开光的,由山水、树木、房屋、飞鸟组成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色。盘子反面有三片草叶纹和一道弦纹,底款由两圈弦纹组成,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圆形底款下方若隐若现还可见一方形款,内书外文和数字编号0618-29。

鉴定结果:光绪民窑仿康熙官窑青花瓷盘

鉴定理由:这只葵口山水纹青花盘属于中国典型的外销瓷,即我国历代销往国外的瓷器。外销瓷器基本上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风格,在17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或者英国人基本上都会定制瓷器,大多以山水、人物为主体。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古瓷的收藏鉴赏


北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水仙盆(口沿有修) 此盘浅腹,口底均敛,三云头形足,口沿下和底处各环列一圈鼓钉纹。器表为玫瑰紫釉交融,器内有天青色釉,并分布着几条明显的蚯蚓走泥纹。鼓钉下垂釉相交融,给人以流动感,增添了器物的艺术魅力。底为酱釉,并刻有数字“八”,表明它是同套器物中的第八件。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由于其创造性地烧制成功了铜红釉,铸造了钧窑瓷的特色。此件为官钧的代表精品。

灿烂辉煌的瓷器是中国人在世界文明史上书写的又一奇迹,然而,由于其易碎,故传世的作品并不是很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拥有一件绝世瓷器已成为全球藏家的梦想。甘肃虽贵为文物大省,但是瓷器却并非我们的强项牞至今出土或传世的精品瓷器寥寥无几,广大钟爱瓷器的藏家因此每每只能空叹奈何。幸运的是,通过省收藏者协会会长鲍建和先生的介绍,记者在兰州的一些藏家手中发现了一些可谓价值连城的瓷器,在此推出,以飨好家。

清乾隆青花粉彩山水人物纹瓶 “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撇口,束颈,溜肩,圆腹下敛,圈足。颈部及足部绘青花缠枝花卉纹,腹部绘青绿山水,笔法自然,山水景色秀丽怡人。青花粉彩是乾隆时期借斗彩的装饰方法,用粉彩色料代替五彩色,形成了青花设定轮廓,以粉彩涂染点缀装饰的新品种。

体端庄稳重中见秀美。小口,宽唇平折,颈部细短,丰肩,鼓腹,下腹内收至中部,通体以弦纹装饰。釉色青翠,晶莹滋润。“梅子青”为龙泉窑中最好的釉色,烧制不易,因而此器十分珍贵。

明宣德鱼子蓝釉莲瓣梨行壶(缺盖、底有崩)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地口,圆腹,卧足,腹一侧有直流,另一侧为执。通体施鱼子蓝釉,釉色纯如宝石蓝般,均匀圆润,有玻璃光泽,胎质白细坚致,腹部饰几组凸起梨形装饰,造型古朴庄重。

瓷器收藏炙手可热

瀚陇拍卖公司的鲍小姐告诉记者,随着艺术品收藏的升温,近年来中国瓷器在国际国内大型拍卖会上屡创天价。自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在伦敦克里斯蒂创下2.67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后,2005年10月,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香港苏富比成功拍出,成交价达1.15亿港币,创造了清代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也是艺术品在亚洲拍卖的最高价。今年6月5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国内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瓷器本身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的稀有。瓷器不易保藏,所以古瓷器传至今日且保存完好者本就不多,精品更是屈指可数。因而每当有精品被公开拍卖时,引起无数藏家的围抢也就不足为奇了。

瓷器发展简史

“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省博物馆的王琦向记者介绍道,“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高度成熟;宋代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各具特色,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经过元瓷的过渡后,瓷器步入了下一个辉煌,即明清时代。明代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以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的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制作出了驰名中外的洪武青花。清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都超过前代,加之大多皇帝独好古风,所以制作了大量的前朝仿制品。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等。”

专家鉴伪

历代仿制、伪造瓷器之风之所以盛行,一为赏古悦旧,一为利之所趋。本报特约专家王琦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作伪手法及实用的辨伪窍门,望能对广大藏家有所帮助。

作伪方法

整器作伪即后人根据前代的某一器物,照样或照文献的记型造假。为使所仿之器更酷肖真品,往往采用烟嚣、茶水煮、假出土、复窑等手法。

部分作伪指器物的部分是后补或后配的。后补的有补缺、补釉。后配的有配腿、配手、插头、安把、镶流嘴等。此类伪品只要仔细观察就能找出其破绽。因为,原来的器形或釉色与修补后的多少是有差别的。

后加款即在原无款的器物上加款,具体方法有:一种是在原无款的旧器或新仿器上加刻、加书稀有年号款。还有一种是将原无款或有款但损坏或普通款的器底旋切下来,换嵌上带真款的同类或别类器的款。这种方法民国时较流行,且技术也很高明。

后加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伪手法。一是在旧器脱釉后加刻暗花,施釉后再上彩。二是将旧器改造成新品种。

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分类法即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来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这也是鉴定通用的手段。

新瓷是这样变"古瓷"的


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

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最耗时的方法则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摸瓷器的表面,使之去掉新仿瓷表面的光亮这种方法了。专家说,“这种方法对釉面及彩不易造成损害,感觉最为自然,但非一天二天功夫可为。

先摔后粘留“古痕”

古瓷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种痕迹,作伪就是让新仿瓷带有这些痕迹。为此,做假者不惜打烂新仿瓷,再行拼接做旧。最常见的方法是“新器接旧器作伪”,即将真的古瓷片尤其是带底款的官窑瓷片,与做旧后的仿古器物的一部分粘在一起,再罩一层树脂类涂料组成一个完整的器物,新旧同体。这种做法2~3年之内不易看出破绽,但时间久了,涂料会变色脱落,仿古瓷器暴露无遗。

据专家介绍,仿古瓷过于完美,反而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作伪者往往将新仿瓷人为弄致“伤残”,即“自残作伪”。据了解,“自残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几种,一、将器物口沿撞掉一块,然后再粘上去;二、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三、将瓶类的口部锯掉;四、将整器敲成数块,然后用传统的马钉法将之粘结。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邹永生还介绍说:“仿出土瓷作伪,主要是添加土锈,使新仿瓷留下土锈或釉面土气。此外,邹永生说:“还有一种作伪方法被称为‘传世作伪’,即用硬物在新仿瓷表面划痕迹,使之产生如同长期使用一般的划痕。

藏入古墓赚“历史”

相信不少人会留意到,走在大街上、天桥上,一些摆地摊的人,普通会用大白布书写“祖上是大官,手上的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家庭兄弟姐妹多,分家时东西不好分,只能变现才能分配,又或是等钱急用,虽不舍得,也只能忍痛割爱……”的字样,出售“家传之宝”。行家介绍,这大多数都是造假者编故事制造瓷器历史渊源的伎俩。

此外,以“出版图录作伪”、“假托名专家鉴定”也是常见招数。如有些人给收藏的赝品出版专著,甚至借博物馆作公开宣传展览。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古陶瓷鉴定专家曾波强说,“有一些人专门找一个废弃的旧墓或被人盗挖过的古墓,事先将新仿的瓷器埋下去,再在晚上带买家前去挖墓,从而达到古瓷为盗墓所得的假局,进行行骗。”

高古瓷的收藏鉴定


高古瓷收藏鉴定随着瓷器收藏投资热而成为主流收藏产品,历届拍卖公司都有高古瓷的踪影, 高古瓷是明代以上瓷器的俗称,大多是出土瓷器(少部分为传世瓷器)。相对于高古瓷者为近古瓷近段时间高古瓷成为收藏热门,但市场上高古瓷真赝混杂,高古瓷的高仿品也早已出现。

判断高古瓷真赝与判断传世近古瓷有共同原理,更有其特有专门的鉴定方法。鉴定这类瓷器需把握如下几点原则:

1、不听故事直面器物原则。(有关这方面的神秘故事不少,可不理睬它)

2、“土古”(各类出土痕迹和特征)必具原则。

3、怪异必慎原则。(有的造型、纹饰怪异,不符古陶瓷造型装饰规律;有的附着物为出土器物所罕见)

4、造型纹饰不同步必赝原则。

5、局部新旧不同步必赝原则。

6、水土咬蚀、沁色、破损无规律必赝原则。

新瓷是这样变“古瓷”的


新瓷的釉光是浮而散的,行内人称之为"贼光".去掉"贼光"是仿古瓷要过的第一关。一旦去光过度,釉面变哑色,内行人一看便能识破,而如果去光不到位,浮光仍在,亦易被人识破。

据专家介绍,去浮光的主要方法有:用碱、酸等化学物质按比例掺清水泡浸仿古瓷或涂抹,使釉表面由青灰变成白中闪黄,从而达到去掉贼光的目的。此外,用茶叶水长期泡浸或高温煮都是"陶瓷做旧"最快捷的方法。还

有的是将新瓷放置在油烟大的地方,使之长期处于油烟熏的环境,加快釉面老化。

最耗时的方法则是用带油渍的毛巾,经常擦摸瓷器的表面,使之去掉新仿瓷表面的光亮这种方法了。专家说,"这种方法对釉面及彩不易造成损害,感觉最为自然,但非一天二天功夫可为。

先摔后粘留"古痕"

古瓷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种痕迹,作伪就是让新仿瓷带有这些痕迹。为此,做假者不惜打烂新仿瓷,再行拼接做旧。最常见的方法是"新器接旧器作伪",即将真的古瓷片尤其是带底款的官窑瓷片,与做旧后的仿古器物的一部分粘在一起,再罩一层树脂类涂料组成一个完整的器物,新旧同体。这种做法2——3年之内不易看出破绽,但时间久了,涂料会变色脱落,仿古瓷器暴露无遗。

据专家介绍,仿古瓷过于完美,反而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作伪者往往将新仿瓷人为弄致"伤残",即"自残作伪".据了解,"自残作伪"的方法主要有几种,一、将器物口沿撞掉一块,然后再粘上去;二、用硬物撞击新仿瓷,使之产生裂痕;三、将瓶类的口部锯掉;四、将整器敲成数块,然后用传统的马钉法将之粘结。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邹永生还介绍说:"仿出土瓷作伪,主要是添加土锈,使新仿瓷留下土锈或釉面土气。此外,邹永生说:"还有一种作伪方法被称为chr(39)传世作伪chr(39),即用硬物在新仿瓷表面划痕迹,使之产生如同长期使用一般的划痕。

藏入古墓赚"历史"

相信不少人会留意到,走在大街上、天桥上,一些摆地摊的人,普通会用大白布书写"祖上是大官,手上的东西是祖上传下来的,现家庭兄弟姐妹多,分家时东西不好分,只能变现才能分配,又或是等钱急用,虽不舍得,也只能忍痛割爱……"的字样,出售"家传之宝".行家介绍,这大多数都是造假者编故事制造瓷器历史渊源的伎俩。

此外,以"出版图录作伪"、"假托名专家鉴定"也是常见招数。如有些人给收藏的赝品出版专著,甚至借博物馆作公开宣传展览。

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古陶瓷鉴定专家曾波强说,"有一些人专门找一个废弃的旧墓或被人盗挖过的古墓,事先将新仿的瓷器埋下去,再在晚上带买家前去挖墓,从而达到古瓷为盗墓所得的假局,进行行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