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惠达瓷砖 > 导航 >

外销瓷精品年涨幅达40%

外销瓷精品年涨幅达40%

惠达瓷砖 瓷砖墙面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1-04-06

【www.taoci52.com - 惠达瓷砖】

藏品描述:葵口青花瓷盘一件,正面纹饰大体分三部分,口沿部分为花卉和动物,盘底外围是一圈玫瑰花组成的纹饰,最中间的核心图案是圆形开光的,由山水、树木、房屋、飞鸟组成的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景色。盘子反面有三片草叶纹和一道弦纹,底款由两圈弦纹组成,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圆形底款下方若隐若现还可见一方形款,内书外文和数字编号0618-29。

鉴定结果:光绪民窑仿康熙官窑青花瓷盘

鉴定理由:这只葵口山水纹青花盘属于中国典型的外销瓷,即我国历代销往国外的瓷器。外销瓷器基本上是为了迎合欧洲人的风格,在17世纪的时候,西班牙人或者英国人基本上都会定制瓷器,大多以山水、人物为主体。我国瓷器的外销,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的,二是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的,三是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购、订造等直接经营方式而销往国外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陈景顺:40年收藏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


“有志者事竟成”。凭着对古陶瓷的爱好和痴迷,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村的陈景顺,用40年的时间,搜集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瓷片标本10000多件,利用古瓷片标本潜心研究,并在古陶瓷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鉴赏经验,成为打击假文物的鉴赏专家。2006年他被河南电视台国际部特聘为河南电视台《华豫之门》栏目专家组成员。现任河南省考古学会古陶瓷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

上世纪90年代,成“家”立业

陈景顺今年61岁,1974年5月,他到禹县拉货搞运输。看到五颜六色的钧瓷,陈景顺一见钟情,自此开始了收藏生涯。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他开始收集流落在民间的文物。1991年春天,陈景顺与朋友到邙山野游,一件外形独特的陶器吸引了他。那是一件黑陶,浑身席纹,有三个小腿,当时是农家大嫂用来盛食喂鸡用的。陈景顺掏8元钱买了一个盆子,从农家大嫂那儿将这个“鸡食盆”换了回来。到家后,几个文物爱好者一看,居然是一件商代的黑陶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是凭着这件黑陶鬲,陈景顺加入了中国收藏家协会。

水到渠成,成立“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

为了普及文物知识,满足文物爱好者的观赏需求,陈景顺从上万片标本中挑选出精品2000多片(件),按时代顺序、不同窑口、不同品种,精心设计,上架陈列。通过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观摩,经荥阳市文管部门批准后,2001年6月成立了“河南陈氏古瓷标本陈列馆”,并同时向海内外学术界及广大收藏爱好者免费开放展出。在2000多片(件)的展品中,有隋代青瓷,唐代花釉瓷、唐三彩、唐代绞瓷、绞釉、黑瓷、白瓷和黄釉瓷。还有宋代汝官瓷、钧官瓷、天目瓷、影青瓷、宋三彩、襟加彩、白底黑花、白釉化、钧瓷及明清的青花瓷等等。釉色品种达上百种之多,而且釉色润如碧玉,画面千姿百态,生动传神,时代延续千年之久。

珍贵文物不自藏,精品捐献文管所

陈景顺收藏古瓷片名声彰显,多次参加全国、国际性的古陶瓷学术研讨会,已同美国、日本、瑞士、泰国、新加坡、意大利、英国、西班牙、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30多个省市文物部门的专家、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

陈景顺爱好文物,热心弘扬古瓷文化,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利用文物发财。2001年9月,陈景顺把多年来收集到的128件(套)珍贵文物捐献给荥阳市文物管理所。此举在荥阳市引起很大轰动,并受到荥阳市人民政府的表彰。这些文物包括人类早期使用的石器、商周的陶器、汉唐的瓷器、明代砖雕、清代刺绣、民国报纸以及“文革”时期的造反司令部布告等,几乎涉及我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和时期。其中裴李岗时期的石磨盘、石铲、石斧,唐代的一套白陶(共8个)、七星盘等文物已达国家二级、三级文物标准,具有非常珍贵的价值。(郑明驼)

与中国紧密相连 三百年后外销瓷东归故里


17、18世纪,世界的轮廓逐渐分明,海洋贸易长足发展,通行的海洋法则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中西贸易则是这部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6世纪末,葡萄牙人为了避开阿拉伯中间商,开辟出了直接从中国进口货物的航线。在葡萄牙成立东印度公司后,欧洲各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将中国货物带往欧洲。这是“双赢”的生意,大量白银涌入中国,而每艘安全回程的欧洲船舶都可能让船主一夜暴富——据说,哥德堡号船上装载的丝绸、茶叶、陶瓷如果卖掉,所获收益将相当于当时瑞典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即使它沉没了,打捞上来的四分之一货物也补足了这艘船的所有亏空,还使股东分得145%的红利。

瓷器厚重,可放在舱底,是理想的压舱货。在1602-1604年之间,两条葡萄牙帆船被荷兰人截获,船上货物数以万计,在阿姆斯特丹被拍卖,由此燃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自从1634年中国方面回应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订单后,17世纪就成为中国出口外销瓷的鼎盛时期。巴达维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记录显示,每年至少有300万件瓷器被运往欧洲。比起作为消耗品的茶叶和娇嫩易损的丝绸,瓷器是曾经拥有世界上近三分之一财富的古代中华帝国最后的黄金时代的见证。

一晃200年过去,20世纪20年代末,荷兰人倪汉克的外祖父、银行家本·范·希斯开始购买中国的瓷器。他对那些瓷器所知不多,购买它们往往纯粹出于喜欢,觉得它们美丽。后来,他的女婿、倪汉克的父亲加入到了对这些瓷器的欣赏和收藏中。1951年出生的倪汉克从小就认识那些瓷器,对那些蓝白相间的纹饰十分着迷,对上面画着的那些身穿“长裙”、梳辫子的男人和盘着发髻的女人感到好奇,他对遥远中国的向往由此而生。1991年,倪汉克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全部的瓷器藏品,并通过各种拍卖会,让自己的藏品扩充了近40%。他买了一幢建于1885年的房子,天花板距离地面有4米高,非常适合放置传统法式风格的胡桃木陈列柜,那里面摆满了他的瓷器,有时他会在柜前坐上一两个小时看那些瓷器。

“收藏意味着,当你想要改变你的生活时,它会令你感到困惑和迟疑,”倪汉克对记者说,“如果我要做出某个重大的决定和行动,我必须轻装上阵,这就是说我得为瓷器们考虑归宿。”祖父的藏品,“身价”已百倍于当年,但他不想出售它们,也不希望将它们分赠给他的几个孩子,他不想让三代人收集起来的瓷器又分开流散。

2007年,倪汉克到上海博物馆看一个美术展,在这里,他发现了对他来说很罕见的官窑,也发现对中国本土而言,在欧洲相当常见的中国外销瓷却十分罕见。这使他决定将家族三代人收藏的97件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那些外销瓷器在300年后重返出生地,唯一的条件是:2010年,上博要在荷兰海牙市举办一个“中国官窑瓷器展”。

据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介绍,这批捐赠瓷器除一件是日本彩瓷外,其余均为景德镇窑产品,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中国国内不常见的瓷器,烧造时间为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绝大多数是康熙时期的作品。除了单纯的青花瓷,这批捐赠瓷器中还有少量洒蓝釉地青花和青花五彩描金瓷器,器形则包括盘、碗、罐、茶壶、熏炉以及不同造型的瓶,装饰图案从仕女图、《西厢记》故事,到麒麟、花鸟、纹章,十分丰富。它们保存状态较好,釉色光润、造型别致、装饰美观,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市场总价估计达数百万美元。“一些不能来上海看的同行向我打听,这批瓷器质量如何,我的意见是:整体上说,中等偏上,但其中有些是精品。”陆明华说,“而且,许多年来,国内的贸易陶瓷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缺乏研究资料。随着近二三十年来处于古代航线上的许多沉船被发现,大量中国瓷器打捞出水,使得国内外的中国外销瓷研究得以深入,大家对历代运销国外的中国瓷器历史也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批瓷器的意义也在于此。”

展览海报上的展品是一只乾隆后期的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制作它的工匠很可能没有见过海船,他凭想象画出了一艘带着许多中国帆船影子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克拉克船,船在翻涌的波涛上前行,而船的周围装饰着典型的中国纹样:童子戏莲和鱼藻纹,以及三条泳姿各异的鱼。陆华明说:“这艘不伦不类的帆船,以及工匠显然得心应手的传统装饰,无论如何,正是中西合璧、中外贸易的象征。”

外销瓷收藏投资有前景


在伦敦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18世纪的粉彩描金鱼形汤盆以62.4万英镑的高价成交,折合人民币约810万元。外销瓷拍卖投资市场逐渐趋热。

瓷器界的“灰姑娘”

对于大多数的瓷器投资者来说,外销瓷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许多投资者认为外销瓷一般都是生活用瓷,而且一般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图案多色彩艳丽、浅显,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没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外销瓷,这一瓷器界的“灰姑娘”,也逐渐开始成为了投资市场中的“公主”。

外销瓷的品种多是餐具、茶具、咖啡具,其器形、尺寸、图案,往往中西合璧,多以静物、山水、人物、西洋故事和圣经等内容为主题。虽然其中大多数是日常家庭用瓷,但也有一部分是通过对外国使者、元首的赏赐和馈赠输出,或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众所周知,欧洲人的情趣爱好以及欣赏口味与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迎合欧洲人的口味,更大程度地增加财政收入,清王朝集中了大量的优秀工匠和画师生产外销瓷。由于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名贵身价,其中不乏按照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精品。据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收藏的中国瓷器即有3000多件,称得上是当时欧洲收藏中国瓷器数量最多、质量最佳的收藏家。

收藏市场由“冷”转“热”

对于外销瓷收藏以及投资,市场曾经走过不少“歪路”,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水下考古的蓬勃发展,许多沉船被打捞起来,大批的外销瓷纷纷“浮出水面”,曾一度沉重地打击了市场。上世纪90年代末,100件青花碗只要50美元,100件康熙青花盘大约100美元,这与当时的官窑市场有着天壤之别。但是在这两年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在2005年,纽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一对带有菲利普五世纹章图案的外销瓷以245.76万元成交,在当时创下了外销瓷拍卖记录。在今年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是清嘉庆外销葡萄牙青花瓷以约合358.7万人民币成交,该瓶具有鲜明的外销瓷特征,瓷器的上部有葡萄牙文,装饰也变得不那么繁琐,而且还配有一个合金的瓶盖;另一件是明早期外销到伊比利亚的青花长颈瓶,最终以311.3万元人民币成交,这两件外销瓷器的高价成交预示了外销瓷器价格的新空间。

外销瓷的历史和断代特点


清雍正 1730年至1735年 张敞画眉粉彩汤盘(三开光

外销瓷的历史

诚如美国学者甘雪丽(SHIRLEY GANSE)所说,中国外销瓷,作为一个经济领域的概念和文物考古的概念,在国内和国际,其内涵都处于模糊状态,有待厘清(甘雪丽《中国外销瓷》2011)。

中国外销瓷的概念,不应局限在克拉克瓷、欧洲皇室来样订烧的纯外国样式等类的出口瓷这样狭小的范围内。这是不科学的,人为切割了一个宏大而又漫长的历史事件,会给开展深入研究制造诸多障碍。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是以先进的制瓷技术和高级的物质文化产品作为物质载体,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进步提供巨量的动力的历史,所以,这个载体中的文化特征,在前、中期必然是完全的中国式样的。把这部分排除在外销瓷概念之外,显然是不可以的。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又是遵循中外优秀文化相互融合、从陌生到共鸣、从相异到趋同的历史法则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交错的,是双方因素互相影响的过程,而不是一道命令那样明了可断。

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敞开胸襟、广纳百川去吮吸世界优秀科学文化、丰富和提升自我的历史。这也是外销瓷这一历史事件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应该更加重视和继承。

探究和判定中国外销瓷的历史价值,不应停留在创汇层面,不应停留在对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层面,不应停留在完成人家的来样加工订单后,我们赚取劳动和资源代价的层面。这样的研究结果过于浅薄和局部,远未进入内里。

凡是以贸易形式输往国外的所有瓷器产品,都应视为外销瓷范畴。在此概念之下,再区分不同时期、不同窑系、不同国别、不同样式以及不同用途的 出口产品的各自路径和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通畅的理论模型。这项工作,显然要有赖于中外人士共襄合作方能完成——这是历史规律注定的:事情是大 家各自的前辈们一起做的,那就还得要我们后人回过头去一起溯源完成。

外销瓷边饰的断代

中国古代瓷器的断代大多凭眼睛看,先确定一个标准件。这个标准件大致可以分为:胎土的颜色和火石红等感觉、彩绘的特点、釉面以及颜色的特 征,以及用手摸的触觉感,釉面的气孔,等等。外销瓷因为是在明清时期直接销往西方的,所以外国的学者在断代的问题上不是凭眼学而是靠资料,所以形成了和我 们的断代方式截然不同的一套方法。

我们凭眼学标准件来断代,具有一些局限性。比如说:康熙瓷器瓷质比较坚硬,青花色泽翠丽层次丰富,等等,而康熙朝长达六十年,能否时间定位 再准确一点就完全凭经验了。但是外销瓷依靠它生产时的一些相关资料,就可以把它的时间定位的误差前后不过三年。如果我们把这些相对临近年代的瓷器放在一起 来比较的话,我们发现在相对集中的一些时间里面,某一些边饰会比较流行。我在美国收藏外销瓷,开始直觉上很快地感觉到边饰和断代有关,具体要研究某一段时 期的流行边饰,那就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了。后来,英国的Howard Angela也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我发现她对边饰断代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我们不一样,她找到一些确定的纹样,而不是像我那样把整个的边饰去笼统地归类。

边饰的断代主要是从纹章瓷开始。由于纹章瓷上面的纹章很多是因为结婚而订做的,从西方的一些城市婚姻记录上可以查到该家族这个人结婚的年 代,我们通常的纹章瓷断代就是这样来的。我们在把相同时期的纹章瓷放在一起,发现了边饰的流行问题;通过这一些流行的边饰,再结合我们通常知道的不同时期 的瓷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对于清代的瓷器进行较为准确的断代。这些时代的流行特征如果与官窑瓷器进行比较,也许能够把我们对官窑瓷的断代做得更加细致一 些。

以下的外销瓷边饰就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断代原理去组合的。比如说:迈森风格的边饰,雍正中晚期开始出现白色粉彩画在白瓷胎上的精美边饰;在 1740年左右这种边饰又和三个开光结合在一起,这个开光的样式有如意型等不同的形状。到了1745年,这种边饰的开光又变成了四个,所以我们看到四个开 光的样式在白色粉彩的纹样边饰上时,一般都是1745到1750年之间的瓷器。

边饰不光是边缘上大的纹饰,还包括一些线状的小的纹样样式。如像一个个箭头一样的花纹,就是流行在康熙晚期1690年到雍正早期1730年 之间的。这种小的线状边饰流行的时间一般会长点,而一些大的图案边饰流行的时间相应会短一些,大多在十几年。外销瓷典型边饰数量较大,作为杂志不胜枚举, 以下提供少量具有清晰断代的边饰个例,使读者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清雍正 1730年至1735年 张敞画眉粉彩汤盘(三开光)

雍正乾隆时期,有许多的中国历史故事被画在外销瓷中,比如出自《汉书》的“张敞画眉”就是其中的一个。张敞是西汉人,宣帝时为京兆尹。他和 太太感情很好。因为太太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点,所以他每天要替他的太太画眉后,才去上班,于是有人把这事告诉汉宣帝。一次,汉宣帝在朝廷中当着很多大臣 对张敞问起这件事。张敞就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后来,人们也用“张敞画眉”来比喻夫妇恩爱之情。该盘边饰为典型的迈森纹样。

清雍正 1735年 山水大盘,迈森风格的边饰(无开光)

锦地四开光边饰

这件盘子图案目前仅有英国鲍威尔·克顿(Powell-Cotton)私人博物馆收 藏,全球其他地方还没有资料显示有谁拥有。盘子外沿白、蓝色图案来自德国的瓷区迈森,这是最早的白色粉彩边饰的迈森纹样。到1740年左右,在这种纹样上 面就会加上三个开光的图案;1745年以后,在中国绘制的这种迈森边饰又成了四个上下左右对称的开光图案。这个盘子前景画的是一座花园在江边上,是雍正时 期广州的一座私家花园;远处的两艘船是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在后面画的是广州的长洲岛(也叫琵琶岛)上的长洲塔。长洲岛是东印度公司离开的船舶都要停泊的地 方。对于东印度公司和它的船员们,这个岛有特别的意义。

清康熙 1690年至1722年 锦地四开光边饰,内饰花卉

锦地四开光边饰

画面表现的是1690年8月发生的鹿特丹起义。考斯特曼因拒绝缴纳不合理的货物税,而与蛮横无理的税吏发生肢体冲突,导致税吏死亡,结果考 斯特曼被判处斩首。这事激怒了鹿特丹民众,他们发起暴动,推倒了法院大楼,抗议不公正的判决。这个青花的背后有“大明成化年制”的六字款。

清代外销瓷精美便宜被看好


▲红彩人物盘

▲青花花卉盘

▲晚清青花叶纹盘

▲晚清广彩双龙方盘

近日,许多读者来信请专家鉴定自己收藏的瓷器,其中包括外来瓷器和出口瓷器。

据瓷器专家鉴定,两件洋瓷工艺普通,市场价值不是很大,但作为承载历史的文物仍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两件外销瓷较为精美,有一定的升值空间。据悉,部分普通藏者在明清官窑瓷器整体价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把收藏目光转向外销瓷。

一名读者在信中表示希望专家为自己鉴定家中所藏的两个瓷盘。广州市文物总店叶洁瑜老师对照片进行鉴定后表示,这两个瓷盘分别为“青花花卉盘”和“红彩人物盘”,是晚清、民国时期由外国流入中国的洋瓷。

洋瓷即外国本土自己生产制作的瓷器、其制作水平与整体艺术风格均与中国瓷器,有较大的不同。

据叶洁瑜介绍,唐宋以来随着对外经济往来的扩大,中国陶瓷运销全世界。随着中国制瓷技术的外传,不少国家开始仿制中国的瓷器,具有不同风格的各国制瓷业相继发展起来。

从风格判断,这两件瓷盘应为西欧国家所制,有可能当时随着对外交往而流入我国,为观赏、实用器均可。由于制作所用的材料均为当地的原材料,瓷土不及我国的高岭土胎质坚硬、密度大,这两个瓷盘瓷质较为疏松,白釉上有开片,青花发色较为灰暗,整体价值不太高,估计在1000元左右。这些普通瓷器毕竟还是承载了一定的历史,不能完全否定其收藏价值。

叶洁瑜从另两位读者发来的图片中鉴定出,一件是光绪“青花花口叶纹盘”,另一件是光绪“广彩双龙方盘”。外销瓷,指在中国生产、专门销往国外的陶瓷器。历史上出口的瓷器中,以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为最大宗。不过,广州也发展了自己的瓷器品种。那就是独具特色的“广彩”。

清代外销瓷的生产是根据外来订货合同上规定的器型、尺寸和图案来制作的,所以一般都反映了外国人的审美情趣。有时一件瓷器在中国元素的基础上,也会加入一些外国风格,而成为一件“中西合璧”的产品。近年来,明清官窑瓷器,价格已被炒得很高,因此一些精丽的外销瓷价格便宜、瓷质精美,正在被国内的藏家看好。

叶洁瑜点评认为这两件外销瓷制作工艺精良、品质完好、图案纹饰丰富多彩,设色艳丽,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从市场价格估计,光绪青花花口叶纹盘价格大约为3000元左右,光绪广彩双龙方盘价格大约为2000元左右。

破解古瓷的“达·芬奇密码”


制作技艺曾失传了200多年、“庶民弗得一窥”的宫廷珐琅彩近日亮相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不过这批瓷器戴着古文物“高仿品”的帽子前来,售价从9800元到36800元不等。其原作都是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内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并不轻易示人。

“光凭肉眼看这些精良的高仿品,看不出与国宝有任何差别。”负责本次上海展览的国博艺术品收藏发行中心的彭中英说。

制作工艺高深复杂

珐琅彩创烧于清代,最先是在清康熙帝亲自授意下于皇宫内创烧。由于珐琅彩在制作工艺上处于中国古瓷的最高峰,当时也被称为“彩瓷皇后”。后到了乾隆时,由于皇帝的兴趣转移到更加炫目斑斓的景泰蓝器上,珐琅彩瓷器因此失宠,其制作工艺也日渐失传。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仅存470件珐琅彩,主要收藏于国博、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个个堪称价值连城。去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名为“珐琅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的乾隆时期珐琅彩瓷,拍得1.2亿港元,引起轰动。

因珐琅彩瓷为稀有之物,上世纪,在“瓷器之都”景德镇有人为寻得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整整研制了8年时间方略见成效。现代科技的发达,依旧不能解释古人造物的精致。日前在上海展出的这批20件“清代鼎盛时期皇家官窑名瓷”国宝,均为国博监制的高仿品。每品共仿制了50件,每件均有绝版编号,其中,此前拍卖价格高达1.2亿港元的“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的高仿品,售价近2万元人民币。

“高仿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采用清代的传统工艺和原料,包括采石、碎石、淘泥、洗泥、踩泥、揉泥、拉坯、修坯、吹釉、画坯等几十道繁琐复杂的工序,无一例外都采用古人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甚至用现在制瓷已经废用的柴窑烧制。”彭中英介绍说,仅仅画坯一样工序,就有七八个工匠分工完成:画鸟专画鸟、画树专画干,还有专画叶、写款识等。“这批高仿品烧制成品率一般只有30%,而六方瓶、转颈瓶等技艺复杂的瓷成品率只有10%不到。”国博的艺术讲解员何莉说,“往往费尽心血画完了一百个瓶子,烧出来的只有几个成品,其余全是次品。平均下来,做一个瓶要花3个月的时间。”

珐琅彩的高仿品工艺已经找到,但还有些古代制瓷技艺至今未获破解。“故宫博物院原本去年预计做一批8件‘瓷王’(故宫的镇院之宝)的高仿品,本定价19.8万一件,不过由于技艺实在太过复杂,至今还未做出一件。”彭中英说。

一纸合同改变了一个“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景德镇熊窑继承人熊建军,做了20多年古瓷仿品,从未像今天感觉这样名正言顺。在国内,私人仿制文物是违法行为。而和国博的一纸合同使他敢于从幕后走向前台,他在国博支持下,研制8年终于“破译”了制作珐琅彩的工艺技术。

“以往都是国外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拿着残片试图让我们根据它恢复瓷器原貌,但经过不断试验和调整,我们根据祖传的一些配方以及积累的烧制经验,自己摸索从而找到了高仿的工艺。”熊建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此次有国博一个专家团队在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民间根本无法知晓的珐琅彩资料。”

这些在瓷器市场上专职古瓷仿制的人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为追求市场利益,只要有人出资也不会过问文物仿制品的用途,为此他们隐姓埋名于“江湖”。不过这批人,技艺高超甚至不亚于成名的制瓷大师,熊建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拥有家族留下的配方,祖上曾经烧过宫廷的官窑,口口相传下来的经验也有不少。而且在这一行有近二十年的经验也帮助他“解密”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

“前期我们做的都是低档文物的仿制,没有机会做高档文物的仿制。”熊建军说,为做这批国博的高仿品,他曾多次到国博参观原品,“国博给了我们很多资料和数据,比如检测的成分、含量,然后我们不断试制配方,直到去年,我们最终在8年之后,才算基本上把珐琅彩的古人技艺都给破解了。”而过程也是相当艰辛,由于珐琅彩中含有“砷”等有毒物质,在烧制中容易产生挥发,一次在高温炉中煅烧珐琅彩时,温度达到数百度之后,毒烟就挥发出来,“当时我们都戴着口罩,但靠近的人还是全部流了鼻血。”熊建军说。

由于高仿品必须在柴窑中烧制,才能更接近古人的工艺,熊建军还特地从景德镇当地请来了会烧柴窑的62岁胡家旺老人,如今“全景德镇只有他一人能烧柴窑”。

这些都成为制作高仿品的技术门槛。“高仿品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除人力、资金这些外在的因素,关键看技术,采用的原材料都是稀有的高岭土,配料成分比、配方、配色、配画、烧成等方面都是关键。”熊建军说,为了不使技术外传,在进行配方、配料和配色时,熊建军都要亲自过手把关,成为制作珐琅彩的绝密。

“我们都是有合同约定,他也不可能违反合同上的约定。”国博高仿瓷发行中心主任王军林说。

高仿品的高收藏价值

即使如此逼真的高仿品,也不会成为古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罪魁。事实上,高仿品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的发展空间。国家文物政策限定有些艺术品不能用于拍卖和出境,而顶级的艺术品,更不可能有过多的存世量,所以市场上能够流通的精品也越来越少,而普通人能够一睹芳容的机会也会少之又少。

“高仿品跟赝品有着本质的不同,赝品是为了扰乱艺术品市场,牟取暴利为目的,一般名不正、言不顺;高仿品则以保护和传承艺术品精髓为目的,来路正、公开透明,明码标价,质量上乘,摆明身份,收藏时间久了肯定会升值。”彭中英说。高仿品古已有之,王羲之的《兰亭序》未见真迹,都是历代大师的临摹才使之留存;在瓷器之中,清代仿明代、乾隆仿雍正,而上世纪明国仿清的瓷器甚至现在都已经在市场上卖到了近几十万元。

“早在国博立项时,就已经考虑到了种种风险因素。”王军林说。每个高仿品的底部,都有国博的“双款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胭脂红款识和纪年号、绝版编号。“底部的双款识都是和器件一起烧制出来的,根本不能去掉。”王军林说。不但如此,每件高仿品还配备了身份证——一本绿皮的收藏证书,里面包含了该高仿品的高清图片、监制序列、日期,“只要打个电话到国博,就可以查明身份,验明正身。”彭中英说。

国博还从源头上着手,扼杀了高仿品通过其他渠道流向市场的可能性。与熊建军这位民间高仿大师订下合同后,国博组成了八人的瓷器专家小组,定期派人盯守在烧窑现场,拿着锤头或木棒,只要有质量不合格的或者多余的,都要砸碎、摔碎。“只做50个,超过50个哪怕质量再好也要全部砸掉,一个不留。从源头上杜绝高仿品进入市场以假乱真的可能性。”王军林说。这50件中,编号50的为国博自己收藏,其余全部投向个人收藏家市场。即使熊建军本人,也不曾获得一件完品。“高仿品的定价取决于三个因素,一个是原品的价格,如果原品不是孤品就是稀件,那仿品价格也会居高;其次看制作的难易程度、花形繁简,工艺复杂、精致,代表了某一时期瓷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权威、限量发行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仿品的收藏空间。”彭中英说。

对于某些精致高仿制的艺术品,大多数收藏者并没有对他们“拒之门外”,相反,对于一些独存国宝的精致仿制品,竟出现了争相购买的现象。在6月国博这批国宝高仿品北京的展览现场,原计划一个多月时间的展览不得缩短到二十天,“北京展览的第一个星期,我们跟收藏者协商只订货不拿货才勉强维持了下来。”彭中英说。而在拍卖会上仿制品的出色表现及历代精致“仿品”升格为“正品”似乎也说明,仿品已经日渐被认可,高仿品也拥有了自身价值。即使在艺术古玩市场充斥假冒伪劣的今天,高仿品也正以高调的姿态迎接市场对它的检阅。据悉,国博将从此次售卖的高仿品中获益近2000万元,以用于补贴日益增加的文物维护经费和产品开发费用。

国内外销瓷尚在起步期 三类外销瓷值得关注


近来,在国内某大型拍卖会上,一款直径59.5厘米的清代广彩“广东十三行”大碗拍出了51.75万元的高价,创下中国内地公开拍卖广彩瓷器的最高纪录。此消息一出,受到了外销瓷藏友的广泛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明清时期的外销瓷或将成为古代陶瓷收藏市场的最后一块洼地。 

【国内外销瓷尚在起步期】

“外销瓷顾名思义,是指专门销往国外的陶瓷器。”涉足外销瓷收藏20余年的项立庆告诉记者,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市场外销瓷粉彩价格还有相当上涨空间。如在去年云南某典藏秋拍上,一件清雍正锦地粉彩开光山水花鸟纹钮八方盖瓶,是外销瓷的常见器形,绘工精细,但成交价仅31.36万元。而当年在纽约的秋拍上,一对类似器形的花鸟、人物纹饰瓶,已拍至16.99万美元,单件的成交价也超过8万美元,是中国市场的两倍有余。相对而言,中国内地外销瓷收藏尚处在起步阶段,成交价较低。

【三类外销瓷值得收藏】

“目前,市场上外销瓷种类较多,按照市场上常见数量多少来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绘瓷(明代外销五彩瓷较少)、广彩瓷、色釉瓷、纹章瓷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陈起平告诉记者,有三类外销瓷值得藏家关注。第一类是明清时期西方需求者委托贸易商到中国特别定烧的纹章瓷。第二类是表现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等的艺术性较强的瓷器,品类丰富,表现内容多姿多彩。第三类是普通外销瓷中的精品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用于装饰、陈设用瓷,其中绘有人物纹饰的精美盘、碗近几年价格大涨。

什么样的外销瓷值得收藏?


值得收藏的外销瓷通常有这几类:

一类是明清时期西方需求者委托贸易商到中国特别定烧的纹章瓷,这类瓷器数量稀少,设计制作精细,历来有外销瓷中的官窑瓷之誉,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外销烧制的最高水平,也是收藏市场层位较高的一类瓷器,拍卖价格也较高。

第二类是表现西方的宗教、历史、文化、艺术一类的艺术性较强的瓷器,这类瓷器的数量也不多,但品类丰富,表现内容多姿多彩,价格也不低。

第三类是普通外销瓷中的精品之作,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用于装饰、陈设用瓷,其中以瓶、罐一类的立件行情最好,绘制有人物纹饰的精美盘、碗近年价格大涨。

纹章瓷国内不受重视按外销瓷在市场上常见的数量多少来排列,依次是:明代青花瓷、清代青花瓷、明清彩绘瓷(明代外销五彩瓷较少)、广彩瓷、色釉瓷、纹章瓷等等几类,后三类多见清代制品。实际上,欧美市场清代粉彩瓷器最多,明清青花瓷、色釉瓷、广彩瓷、德化白瓷亦不少。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距,纹章瓷在中国市场很少受到重视,少有人专门收藏,而在西方备受推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