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边瓷砖 > 导航 >

紫砂器收藏学问

紫砂器收藏学问

收边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瓷砖收边条

2021-04-16

收边瓷砖。

紫砂器收藏.首经被看作是有钱兼有闲人的精神享受。现在老百姓的日于好过了,收藏转眼成了大众参与的投资游戏。收藏品的内容,也不再局限于奇货可居的古玩字画上,身边的寻常事物,诸如现代工艺陶瓷,几枚钱币.几张邮票,几枚地铁卡,几本小人书,几块观赏石等等,都可以成为手头把玩珍藏的对象,现玩同样能产生收藏的雅趣。

搞紫砂收藏,既然有了投入,恐怕就得关注金钱运动后的回报。尽管人们对藏品的崇尚,不排除有较多的精神成份,你说陶冶性情也好.活跌思想也好,但谁也不会愿意让自己的精神寄托慢慢贬值。因而,收藏与投资,也就自然而热地走上一股道了。倘若投资的收获是金钱和心理的双重满足,那么收藏的过程,也是对这种收获的最好诠释。

投资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梳理财富的过程中,通常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如何以“失”换“得”得靠谋略作支撑。收藏领域同证券投资一样,也有行情起起落落,但做行情不如做心情,收藏行为毕竟是娱乐的戴体.能够从中获得快活和教益,照样是投资的赢家。即使行情跟愿望背道而驰,也不急不恼、正好利用这个时机修身养性,锤炼内功,从容置换各自的投资策略,这往往比做一段行情更为重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近年水下考古所见紫砂器


据各国考古界估计,目前已知分布于全球各海域中、具有文物价值的沉船总数约有16000多艘,其中大半都在欧洲。亚洲地区以东南亚海域沉船最多,据美国学者布朗(Dr.RoxannaM.Brown)研究,自1974年至今,已有120余艘沉船在东南亚海域被发现。东南亚区域在中国习称为南洋、南海,自古以来,南洋与中国的政治和商业关系十分密切。南洋也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和国际贸易和货物转运、集散的重镇。这条海上丝路水下所蕴藏的大量文物是当时海上贸易盛况的缩影,也是今日研究贸易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宝库。在出水文物中以陶瓷器为大宗,这固然是因为中国历代陶瓷丰富多彩,向为外邦所好,陶瓷贸易历来鼎盛;此外,陶瓷器坚实的质地特性,也使其虽历经海底环境长期浸蚀,仍能保持当时的基本状态。研究人员除了藉此观察当年船货的堆栈结构、运输路线、商品内容外,也能据以推断陶瓷产地的制作水平、外销市场的消费品位等社会经济面貌。

近年来中国沿海、东南亚和非洲一带陆续出水陶瓷器中不乏宜兴紫砂陶器,笔者择要简述于下:

1.万历号(theWanli)

2004至2005年间,由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StenSjostrand)成立的南海海洋考古公司(NanhaiMarineArchaeologySdn.Bhd.)与马来西亚政府合作,在马国西岸的Terenganu省Tanjong外六海里处,打捞了一艘明天启年间(约1625年)的葡萄牙货船,该船可能是由广州驶往马六甲的途中因故沉没。史坦命名此船为“万历号(theWanli)”。该船的出水物主要是明代万历时期的外销瓷器,紫砂器极少,只捞起3只壶盖与两片破片(图1),俱为圆器,其中一个壶盖以珠钮为中心,贴饰12棱的星形泥片,上面并押印一圈连续涡纹。这是目前已知水下考古中年代最早的出水紫砂壶。

2.冬古湾沉船

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福建、北京、广东等地的水下考古专家组队,在正对台湾海峡的漳州东山岛冬古湾的郑成功古战船遗址中发现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件平盖朱砂圆壶(图2),底钤“状元及第”四字阳文篆字圆章(图3)。东山岛是郑成功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经考古专家研究,该船年代约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

3.乌斯特兰号(theOosterland)

1991年,由南非开普敦大学主持的考古队在南非开普敦Table海湾,对一艘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沉没的荷属东印度公司乌斯特兰号(theOosterland)沉船进行考古打捞,出水物中有6件外销紫砂壶与数十件残片(图4),此批茶壶有两个特色,一是6件全部钤有款识(图5),且风格与中国本地的无异;二是部分茶壶外表已贴饰模印的吉祥纹样,显然是为了迎合西方市场而制作的外销紫砂壶。

收藏玉器学问大


好玉一定有好工

“很多时候,要藏者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辨别、确认。如果只带耳朵去淘宝,再离奇的故事也能从出让者或者一些所谓的‘专家’嘴里脱口而出。”已有34年玉器鉴定工作经验的杨震华说,除了编故事和假专家,如今玉器市场的“新花样”层出不穷,一些制假作伪手段也使用上高科技。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真专家,如果不与时俱进,也会看走眼。

“如果能配备一个激光手电和一个至少有15倍放大功能的放大镜是最好不过的,因为在强光照射和高倍的放大镜下,玉器上再小的瑕疵也无处遁形。”在活动现场,杨震华结合自己多年的考古发掘、鉴定实践和自己的收藏经验和技巧,为现场的数百名玉器爱好者做了玉器知识讲解,并提醒大家记住“好玉一定有好工”,因为只有好的玉,人们才愿意花心思来细细雕琢。

如何辨别玉的好坏

杨震华说,从史前文化开始,玉在我国有8000多年的历史。传统意义上说的玉,多指产自我国境内的玉石,其中新疆和田玉是软玉之首,很多时候成了玉的代名词。翡翠被称为硬玉,作为舶来品,它的出现要晚得多,在18世纪末乾隆20年左右才从缅甸引进,但由于深受当时皇室的喜爱,很快被民间所接受。

近几年,玉器价格连年翻番,面对火热趋势,藏友在选择玉器时,尤其要注意玉石的质地。目前,材质好的玉主要以湿润见长,翡翠以绿色为主,注重“水头”——质地透不透,颜色正不正。

五招辨古玉

在免费鉴定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件东西值多少钱”。杨震华认为,玉器的价值由玉质价值、工艺价值、历史价值三部分组成。明清以后的玉器,玉质价值占50%,工艺价值占30%,历史价值占20%。同时她提醒藏友,鉴于近年来新玉器的价格也十分昂贵,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在购藏玉器前,一定要留心,掏钱前一定要仔细观察或者找懂行的一起鉴定。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古玩行里没有固定的价格。所以不要轻信拍卖价,只能作参考。在辨认一块玉是否是老玉时,可以从造型、纹饰、沁色、刀法和皮(包装)等五个方面加以鉴定。

在造型上,通常每个时期都有特定的造型,在古玩界有“标准器”的说法,如果一件玉器的造型不伦不类,就要当心。纹饰亦然,如龙的纹饰,有“唐龙”、“宋龙”、“清龙”……可以从龙的毛、爪和鳞纹上加以区别,如果张冠李戴也肯定是假的。再是由于受制作工艺的限制,“老东西”多为手工打制,在刀法上与现代设备打制的有很大区别。出土的古玉一般都有沁色,什么土什么沁,由于气候和酸碱度不同等因素,沁色也有区别。

藏友们,要睁大你的眼睛噢!

紫砂器辨伪鉴定要诀


自明代以来,有关紫砂器的实用鉴定著作和文献资料稀少,加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器物凤毛麟角。一些鉴定著作多以博物馆藏品为例,不能全面反映500年来紫砂器的真实面貌,加之紫砂器又是一个极富个性化的器物,所以鉴定紫砂器的确切年代和作者真伪一直困扰着收藏者,成久而未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结合紫砂器泥料、造型、装饰等,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真伪鉴定应从原料材质、练泥与烧造、制作工艺、个人风格、印款特征五方面着手,通过分析、观察、上手、耳听鼻嗅、寻找佐证五种方法加以分析和对比,不断摸索,找到时代特征。下面分五个时期进行论述:

一、明中期紫砂器特征:

1、原料材质:为原矿粗砂,呈紫褐色与灰褐色,胎体近似缸体,手感较重、粗糙。

2、练泥与烧造:采用木杵舂后,浸入水中漂洗,取面上的砂泥制作,故器物含杂质较多。烧制过程中,未使用匣体,器物表面沾有许多“沾釉泪斑”,严重的底部均有釉斑。

3、制作工艺:为全手工筑成型,壶体由上下两节粘接而成,壶内有明显接痕和指印,壶盖面和壶舌、壶底与壶身均为粘接而成,壶体表面用木拍拍成,再用竹片精加工,表面留有竹纹痕迹,壶底稍变形内凹成锥体,壶嘴有指纹,采用镂塞法与壶身相接,所有接口均不修饰,无把,唯串线提梁式。造型简单、古朴,如鼓墩。

4、个人风格:明中期以金沙寺僧与供春为代表,开始逐渐掌握了砂泥的特性,提高了制作工艺和手法,壶型古朴、大气,实用功能与美观增强,趋向成熟。赵梁,制壶多提梁式;董翰,善造菱花式;时鹏、元畅二人,式样较多。此四人为当时制壶四大名家。至李茂林制小园式和菊瓣式,采用匣装烧制。

5、印款特征:明中期有印款,均为竹片刻之,字边沿泥外翻,字体为楷书。

二、明万历年至清顺治年紫砂器特征:

时大彬是此时期最负盛名的紫砂大师,最初仿制供春,做大壶,后来结识了陈继儒、王世贞等著名的书画家和学者硕儒,深受启发,而改制壶型,以更加适应文人阶层追求淡雅超俗的审美风尚,并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进入紫砂创作的成熟期,此时期紫砂器与早期有了明显的改观,涌现出不少紫砂名人。

1、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因用料实在,故分量仍偏重,但色彩较早期丰富,呈灰褐、紫褐、黯肝、砖红、冷白等等。

2、练泥与烧造: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木杵舂之,然后浸入水池,取浮面细砂泥,练熟后再制作器物,故胎骨较粗,约20目~30目,颗粒明显、饱满,肉眼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2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外表,胎身明显凹凸不平。因温度不易掌握,有加热过温或欠温现象表现在壶上,声音多为缸声,较沙闷,基本上无钢声。

3、制作工艺: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有些壶身有指螺纹。型体以大为主,一般壶流为三弯,接口在壶身中间,流下部弯形较直,外径较粗大,流上部位较细。把型较大,多为耳型,上端明显粗于下端。直流,有向上之意。其工艺如瓷器一样为典型的“粗大明”特点。

4、艺术风格: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风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开始有佛像、动物等造型摆件。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时大彬为明万历至清顺治人,作品敦朴妍雅、实兼其长,妙不可言。陶土之内杂以金砂,用拍筒身或镶筒身手工制作,初制大壶,游娄东后始作小壶,流与把采用早期的“镂孔塞泥法”与壶身相接,流与把上留有指螺纹和标识,款法用竹刀刻之,书法逼真,在《黄庭》、《乐毅》帖间,世人无法仿。

5、印款特征:基本上以竹刀或钢刀刻底英舌沿、流下,并附干支纪年号,楷书为主,盖内、把下无印款。有少量壶在底内盖篆体印章,但壶身刻字均在明末陈用卿制壶以后。

收藏学堂:文房清玩话笔掭


乾隆粉青釉粉彩虫纹叶式笔掭

在不久前举行的纽约亚洲艺术周苏富比拍卖会上,笔掭成为众多藏家关注的焦点。其中一件乾隆粉青釉矾红描金葫芦式笔掭,成交价为11.875万美元。另外一对乾隆粉青釉粉彩虫纹叶式笔掭(上图),成交价为46875美元。

伺候笔的文玩很多,诸如笔筒、笔海、笔格、笔洗、笔挂、笔屏、笔船、笔插、笔帘、笔盒等等。这些器物,各司其职,又都成为文房中既实用又能摩挲的东西,故被视为文房珍玩,其中笔掭无疑是最受藏家关注的品种之一。

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为下笔行文描画之前用以掭墨吮毫之具,以避免一笔之间发生墨色浓淡不均的现象。“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风气愈渐兴盛,其间文人竞相编书立作,论述文房器物,经典文著有《长物志》与《考盘余事》。特别是在屠隆的《考盘余事》中,一共列举了45种器物,笔觇排在第八位,可见笔觇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明代晚期,笔掭已是文房常设用品。到清代,随着墨盒的兴起,笔掭的实用性下降,更多是作为赏玩的文房雅物出现在文人的书斋案头,造型和材质也有了很大改变。清代各个时期在笔掭造型图案上也是极尽巧思,制作时十分注重细节,务求典雅,意取吉祥,从根本上迎合人们观览赏玩的审美情趣。在2012年纽约佳士得[微博]的拍卖会上,一件清代绿料仿碧玉桃形盖盒配随形碧玺笔掭,成交价达到了20.05万美元,这也是目前笔掭在拍卖市场上的最高价。

在笔掭的收藏中,如果能有名家收藏过的痕迹,无疑会更加受到追捧。许多特殊的雕刻工艺,也往往可以为笔掭增色。在2011年北京诚轩的拍卖会上,有一件清代的翡翠俏色雕荷叶形笔掭,成交价为57.5万元。其器形小巧,荷叶边缘翻卷,合围成笔掭之形,设计奇巧。叶缘俏色浮雕螳螂与鸾凤为饰,笔掭背面亦浮雕荷花、瓢虫,其中两朵盛开的荷花、一枝待放的花苞、百蠢蠢欲动的瓢虫均俏色雕就,成犄角之势,以保持布局稳定。全器工艺精湛,雕刻叶、花、凤、虫均栩栩如生,阴线浅刻虫腿、叶脉、凤羽细致入微,器壁薄而品相保存良好,为难得的文房小器。翡翠作为首饰和玉雕用材的年代较晚,清代翡翠雕刻传世无多,以俏色工艺制成的文房赏玩之件尤属凤毛麟角,极为珍贵。

鉴藏知识:收藏瓷片有学问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

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内涵丰富,信息量大,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通过“上手”古瓷片,收藏者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古瓷片还具有量大品全,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是普通人从书本到实际学习古瓷鉴定的捷径。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古瓷片收藏市场逐渐形成。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都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琉璃厂、爱家市场内一些古董店中也常有瓷片交易。瓷片价格有的几十元、几百元,有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天青月白梅子青、青花五彩单色釉、宋元明清历代瓷片,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古陶瓷爱好者,推动了瓷片收藏市场的发展。北京甚至还有一个睦明唐博物馆——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

我国古瓷历朝历代窑口众多,品种极为丰富,是其他任何藏品无法比拟的。古瓷片能反映出整器的艺术信息,“残而不失其美”。胎骨、器型、釉色、色彩、装饰、款识、光泽等要素都能显示出瓷器的制作工艺之美:瓷片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动物、书法等图案不仅具有艺术情趣,还能反映出历史信息,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渔樵耕读、携琴访友,元宵观灯、清明踏青等图案,使古时的民风习俗跃然“瓷”上,这本身便是一种美。越是名窑、名品瓷片,这种美的含量越大,品位越高,价值自然也就上去了。

当然也要注意风险。虽然说由于价值相对较低,市场上的古瓷片赝品比较少,但一些假冒名窑名品的货色也时有所见。因此,收藏古瓷片也要小心谨慎,不可大意。另外在购藏瓷片时,还要清楚两件事:一是我国瓷片收藏市场目前还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与整器相比,瓷片收藏仍然是仅限于一定范围,瓷片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如艺术品拍卖会上就还很难见到古瓷片上拍;二是要保持心态平稳,把接触和欣赏古瓷文化放在第一位,投资效益放在次要的位置,切忌赌博和投机取巧。

为什么会出现古瓷片价格大幅飙升的情况?

古瓷是历史珍品,不可再造。由于年代久远,保留到今天的名窑、名品瓷器少而又少。市场上很难收集到完整而又品相好的古瓷名品。因此,一些收藏者往往收藏历史上的名窑瓷片,以慰嗜爱之心。如宋汝窑、官窑、哥窑的瓷片,自宋代起就一直是收藏家寻觅的对象,所谓“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讲的就是珍稀瓷片的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收藏和喜欢古瓷的人数也就不断增加,这就使古瓷片价格“水涨船高”。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很难见到珍贵古瓷真品,即使在博物馆能看到一些,也不能拿在手上仔细把玩研究,这就是行内人所说的“上手”难,而瓷片却可以让人以较少的代价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从而方便了人们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残破的瓷片把胎釉断面一览无余地显现出来,使收藏者不但能知其表,还能察其里,对古瓷特征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刻和全面。另外,古瓷片还具有量大品全、价格便宜、真品率高、风险性小等优点,其价值自然也就上去了。

哪些古瓷片的升值潜力较大?

从年代上看,各个时期的古瓷精品,如宋代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及元青花、清三代官窑片的升值潜力极大。晚清、民国新粉彩瓷、浅绛彩瓷中的一些有名头的瓷片,也颇具升值潜力。从器型上看,一般情况下,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生活器的价值:那些数量上相对少、制作上相对精良,器型上相对奇异的瓷片,在收藏市场更受青睐。同时,要尽量收藏能反映整器特征的瓷片,所谓有“天”有“地”的(带口沿和底足的),信息量大,研究价值相对高。古瓷片也要做中长期投资。收藏者适度的“养一养”、“捂一捂”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另外,打“地区差”也是一种有效的购藏手段。由于审美观念、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同一种古瓷片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价格是不同的。

购藏瓷片要注意哪些问题?

古瓷片爱好者在购藏瓷片时,一是要了解中国瓷片收藏市场目前还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与整器相比,古瓷片收藏仍然是仅限于一定范围,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艺术品拍卖会上就还很难见到古瓷片上拍;二是要保持心态平稳,把接触和欣赏古瓷文化放在第一位,投资效益放在次要的位置,切忌赌博和投机取巧。虽然说由于价值低,市场上的古瓷片赝品比较少,但一些假冒名窑名品的古瓷片、赝品也时有所见。初涉这一领域的人,在收藏中不要盲目攀比和贪大求全,要量力而行,最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专题收藏。要从一般到中档再到高、精、尖,循序渐进,一步一步消化。

有缺陷的古瓷器有没有投资价值?

中国古玩界“古玩毛了边,不值一文钱”的不成文的规矩一直延续了数百年。可是对于外国的玩家来说这个规矩不太适用。他们认为只要是文物,缺陷并不影响它的根本价值,有一些特殊的文物,缺陷本身就是一种美。综观近年来在国外各大拍卖行出现的中国古代瓷器,有相当数量是经过修复的。例如2001年11月份在英国伦敦苏富比的中国瓷器拍卖会上,一件估价为10万~20万英镑的明代成化斗彩天字罐拍出了75.15万英镑的高价。而这件天字罐就是残器,是不完整的修复件,而且器口颈部磨平,缺盖。目前国内一些资深收藏家正在改变观念,开始悄悄地收进残器了。在古董艺术品来源越来越贫乏,精品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也是必然之举。

紫砂茶具又成收藏热点


收藏热由来已久,其中也不乏大量的投资者。近来,紫砂茶具又成了收藏热点。紫砂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它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眼下宁波玩壶的人越来越多,不但紫砂壶专营店增多,很多茶叶专卖店也开辟了紫砂专区。随着紫砂壶的价格连年攀升,紫砂壶正成为投资新宠。

在紫砂壶的主力支撑下,今年茶具收藏大盘整体升温。从前一直充当配角的茶具,已经摇身变为拍场主角。

谈到茶具收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宜兴紫砂壶。然而您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宁波也曾经出产过紫砂名器。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有“清朝王羲之”之称的浙东书风开创者梅调鼎出于个人爱好,在慈城林家大院内创办了浙宁玉成窑,任伯年等一些上海文化名人也曾参与其中。玉成窑存世的时间很短,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它在中国紫砂壶制作史上却是公认的文人壶的代表。在一些宁波的资深藏家看来,玉成窑的造型比宜兴紫砂壶更富创意和时尚,其材料常用段泥、紫泥和清水泥,且常在外面涂上一层粉化妆土,这样刻出来的纹饰会更显眼。

紫砂茗壶收藏正热


自2010年紫砂壶大师顾景舟与吴湖帆合作的石瓢壶以1232万元高价创下世界纪录之后,今年又有几件顾景舟紫砂壶作品拍出千万元的天价,带动其他的紫砂壶名家作品也水涨船高。据了解,从2000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玩壶赏壶的队伍不断扩大,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紫砂艺人队伍的扩大。所以,近日第八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的消息一经传播,已在紫砂壶的原产地江苏宜兴引起了巨大反响。

日前,在宜兴丁山的中国第八届十大紫砂茗壶展评启动仪式上,原故宫主管业务的副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主席肖燕翼说:到了2013年,十大紫砂茗壶展评满十届,欢迎鸿运斋携100把当代紫砂茗壶入故宫。而故宫也将拿出100把历代紫砂茗壶,与此对展,然后择优入藏。紫禁城自1420年建成至今的591年间,共收藏历代瓷器9000多种,30余万件,而紫砂类的壶、罐、盆、砚台、瓶、雕塑等不满十种,且还不到千件。所以这就为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入藏故宫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古陶瓷鉴定有学问


鉴定古陶瓷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工作。它以化学、物理学为基础,需要熟悉古陶瓷演变的历史、制陶瓷的工艺流程、绘画知识等,对古陶瓷的胎泥、器型、釉料、纹饰、款识等方面进行研究,才能辨别陶瓷新旧的年代。现在艺术品市场上仿古陶瓷作伪手段越来越高明,鉴定者要及时了解和跟踪艺术品市场的变化,把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艺术品市场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艺术品市场各种不同类型的仿古陶瓷进行分析研究、鉴别,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得到深化。一个陶瓷爱好者鉴定能力的提高,除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外,还要长期从艺术品市场实战中总结经验得出其中的奥妙。与新旧陶瓷器物常年厮守、日夜揣摸,才能真正认识其庐山面目。

当今古陶瓷的鉴别中,有几种的高手:

第一种,长期从事文博口的专家,他们对馆藏古陶瓷器物、出土文物和瓷片,古窑址的考察、研究、鉴别能力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指导着古陶瓷研究工作的方向。

第二种,文博口专业中热爱、钻研、刻苦学习古陶瓷的学者,他们对陶瓷鉴定有一定深度的鉴别能力。

第三种,热爱古陶瓷的收藏者中刻苦学习、钻研者。他们对陶瓷鉴定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第四种,拍卖公司、古玩店掌眼的大师,他们的企业要盈利,必须掌握古陶瓷知识和鉴别古陶瓷方法,才能使企业生存。

第五种,盗墓者,他们对墓中器物较熟悉,对冥器有一定程度的鉴别能力,但对古陶瓷学术方面研究不深。

第六种,做高仿古陶瓷的大师们,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以古陶瓷器物作标准器,制造出许多仿古陶瓷并对其进行制旧。

我到过一些广西收藏家,家里,陶瓷满屋,元青花梅瓶、大罐,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明早、中、晚期和清代早、中、晚期官窑器物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他们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书本上的器物照片不能说明与你所收藏的器物年代一致,只是器物外形与纹饰相似。按图索骥,光看书本上的器物照片来对照自己所收藏的器物,就容易误入歧途,就像在房间里走圈圈,找不到方向,误入歧途难以回头。殊不知,那些大师们,照着古陶瓷的器物、纹饰、胎釉来制作,照书本上是分不出新旧的。

但有一点是仿古陶瓷的大师们无法做到的,那就是古陶瓷在世间存在与空气、土壤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物质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征。

要想深入研究新旧陶瓷的区别,应从研究古陶瓷残片学起,亲自到建筑工地采集一些埋藏在地下一百年以上的陶瓷残片,因为它们经历了世间许多水及土壤中化学物质的侵蚀,所发生变化是有历史记录的,这种古陶瓷神韵是新陶瓷没有的。

将古陶瓷残片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釉面和胎骨变化特征仔细观察,再与新陶瓷残片对比,反复研究,掌握新旧陶瓷的特征,通过学习、探索和研究古陶瓷残片,再观察完整器物,以点带面,结合器物的器型、纹饰、釉料、胎骨、款识等方面知识和古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再拜读国内有权威性专家的论著,就能在瓷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鉴别新旧陶瓷和对其器物断代就不是一件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