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淄博瓷砖 > 导航 >

淄博高温釉中彩陶瓷技法重大创新

淄博高温釉中彩陶瓷技法重大创新

淄博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1-04-19

淄博瓷砖。

在8月下旬山东省陶瓷新产品评比中,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两位年轻工艺美术师的作品荣获金奖,两件作品以鲜明自然的特色风格征服了所有评委,同时标志着一种带有鲜明淄博特色的彩绘技法已经成熟,淄博陶瓷在向更高层次发展上有了新的依托。这就是堪称中国艺术陶瓷彩绘技法重大创新的淄博高温釉中彩。

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淄博陶瓷琉璃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后,硅元新材组织研发和创作团队,重点突破高温釉中彩技术的关键细节,使之更加完善。董事长殷书建说:“淄博陶瓷的生命和空间在于特色,过去是这样,将来更是这样,淄博釉中彩的发展和完善是当代国窑品牌战略推动的结果。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中华龙’国宴用瓷,温家宝总理2009年6月来硅元考察时看到的手绘梅瓶,以及我们近年创作的大量作品,所用技法全是淄博高温釉中彩。”

陶瓷技法是艺术陶瓷创作最重要的工艺基础。在中国传统技法中,釉上粉彩、釉下五彩、釉下青花等都以鲜明的特色和突出的艺术效果著称于世,在不同时代创作形成了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淄博陶瓷产业界有一个共识,要提升淄博陶瓷的发展层次和艺术含量,实现当代陶瓷对传统陶瓷的超越,必须在工艺技法上创新形成独特成熟的淄博技法。为此,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硅元新材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材质、颜料、窑炉、烧成等关键环节上开始了创新研发,逐渐探索形成了一些淄博陶瓷技法的做法和特点,各种特点和优势集中用于艺术陶瓷,就形成了堪称中国创新技法的釉中彩。

高温釉中彩技法的创新价值在于,它是由新颜料、新材质、新窑炉、新烧成工艺等系列技术构成。颜料为硅元新材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明的高温颜料,这一技术曾获原轻工业部科技进步奖,耐高温达到1000多度以上,可以自然沉入釉面,与釉面浑然一体,达到光润自然的效果。高温釉中彩的坯体是硅元新材发明的合成骨质瓷和高石英瓷,两种材质都获得过国家科技发明奖,高石英瓷更是中国近代以来发明的性能超越欧美骨瓷的原创瓷种。两种材质的特点是透光度高,釉面温润细腻,艺术表现力强。相对于传统技法,高温釉中彩还克服了釉上彩画面附着在陶瓷表面,不耐磨、易含铅的缺陷,同时相比釉下彩,颜色及表现技法更加丰富自然。

今年以来,硅元新材把釉中彩技术作为当代国瓷突破创新的关键点来抓,重新调整规划艺术陶瓷发展战略,建立全国领先的创意设计中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合作创作,一大批具有鲜明淄博特色的高温釉中彩作品产生,受到收藏界和陶瓷业界的关注和好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创新领先-淄博艺术陶瓷有特色


艺术创新生命 淄博艺术陶瓷形成产区特色

“陶瓷艺术的生命在于特色,在传承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创新,淄博艺术陶瓷才会走出自己的道路来。”陶瓷艺术大师乔希儒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乔希儒的名字是和“博陶”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博山陶瓷厂科研所任职10余年的老所长,他在造型、装饰特别是淄博材质与彩绘的结合上有着独到的经验。博山陶瓷厂破产后,他又与改制重组后的山东博陶瓷业有限公司合作,继续探索淄博艺术陶瓷的创作特色。作为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获得者,乔希儒以淄博材质为基础创作的系列彩绘作品已经成为全国收藏界的热点。

乔希儒说:“刘慧晏书记提出把陶瓷琉璃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这就从行业属性上对陶瓷作了本质的把握。我的理解是,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彰显文化创意特色,淄博陶瓷在全国如何做到首屈一指,除了材质创新,更重要的是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创新。”

乔希儒介绍说,淄博艺术陶瓷创作有着雄厚的基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以原博山陶瓷厂为代表,我市在艺术陶瓷上做出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当时博陶研究所从业人员近300人,不仅广泛学习景德镇、湖南澧陵的工艺手法,而且在淄博创新材质诸如宝石瓷、滑石质瓷上做了许多尝试。从艺术瓷创作的综合技能看,当时淄博应该处于全国前列。

淄博艺术陶瓷如何形成特色?乔希儒的想法是,关键是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加以提炼创作。淄博陶瓷与景德镇、澧陵有差异,我们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思想上的包袱。在艺术陶瓷创作上,我们既要借鉴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但更要结合淄博的材质特点加以创新。如果一味借鉴甚至是完全模仿,淄博陶瓷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各大产区中很难形成竞争力。

在艺术陶瓷创新上乔希儒已经创出了鲜明的淄博特色。他和博陶瓷业合作,在淄博优秀材质上作画,取得了重要进展。骨瓷釉中彩就是典型的代表。乔希儒创作的骨瓷釉中彩系列作品,光滑温润,个性鲜明,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很强,一眼看去就有别于景德镇与澧陵的作品,完美表现了陶瓷与绘画各自的优点。

淄博陶瓷振兴在于不断创新


9月6日,第十二届陶博会暨第十一届新材料论坛的开幕式刚刚结束,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人进入展厅参观,每到一处,他都仔细地查看展出的展品,和陶瓷企业进行交流,他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中国陶瓷界的“泰斗”张守智。“感觉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这让我觉得很高兴。”作为淄博陶瓷界的老朋友,张守智对于淄博的陶瓷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而这次陶博会上,淄博陶瓷的一些新变化也让他感到欣喜。

陶瓷传统不可丢

在淄博一家陶瓷企业的展区,一些富有传统气息的陶瓷鱼盘再次被摆上了展台,吸引了张守智的注意。“发展陶瓷产业,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舍弃,鱼盘曾经是日用陶瓷的一个代表产品,但近几年来,对于这种优秀传统的作品,很多企业都不再重视。”张守智说。

张守智表示,淄博曾发现了8000年前的陶瓷遗迹,说明淄博这一产区制陶历史文化非常悠久。著名的山东地区黑陶,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薄如壳、黑如漆的“蛋壳陶”,用手录入成型,纹制成型,瓷体像蛋壳一样薄,即便是现在也很难做到,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些说明了山东地区的陶瓷文明有着非常深厚的奠基。“这个产区基本作为民间窑口一直发展到今天,在这么长的历史过程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积累,使得陶瓷产业直到今天仍然保持兴盛局面。”张守智说,这些优秀的传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丢弃,必须要加以吸收利用,这次在陶博会上,再次看到像鱼盘这种传统的日用陶瓷作品,说明淄博的陶瓷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画家入行是盛世表现

在本次陶博会上展出的作品的作者,不再是纯粹的陶艺家或工艺美术大师,一些在书画界享有名气的书画家也开始纷纷加入到陶瓷行业中来,为陶瓷行业发展增添了新的艺术元素。“陶瓷本身就是一项富有文化气息的产业,无论是艺术陶瓷的创造还是日用陶瓷的设计,都需要创造者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张守智说,这次陶博会上,他看到淄博很多陶瓷企业的产品的创作、设计都有书画家参与进来,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这说明,陶瓷这个行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只有产业发展的"盛世"才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张守智称,这几年来淄博越来越多的书画界人士加入到陶瓷行业中来,从一个侧面反映淄博陶瓷产业发展的兴盛程度。

张守智告诉记者,画家进入陶瓷行业,不仅展现了瓷器艺术品的魅力,在提升瓷器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同时,让淄博陶瓷产品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元素,使得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其附加价值也在不断提高。他将淄博陶瓷推进中南海其实,这位中国陶瓷界的领军人物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与淄博陶瓷结缘,从那个时候起,张守智就一直关心、关注着淄博陶瓷的发展,他对淄博陶瓷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认知。同时,更对淄博陶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他,将淄博陶瓷引入北京,引进北京饭店、中南海,让淄博陶瓷“当代国窑”之称当之无愧。

1978年,当时还是中央工艺美院老师的张守智,在淄博办山东省陶瓷培训班,教授关于陶瓷工艺方面的知识。当年,在他的推荐下,淄博的陶瓷被确定为北京饭店的餐厅所使用,大大提高了淄博陶瓷的知名度。

1984年,中央美院承担了中南海紫光阁的装饰工程,里面的瓷器仍然欠缺。张守智看了紫光阁的整体效果,借着北京饭店、外交部国礼瓷的经验以及对山东瓷器的印象,建议这次国家用瓷用山东的瓷器。张守智说,他给国务院的有关人员介绍山东这几年研制的新材质走在国家陶瓷行业的前列,并介绍了高石英瓷的优势。后来紫光阁用了淄博的高石英瓷,而会议室内部用了淄博的高长石瓷,两者都得到了好评。淄博陶瓷就这样走进中南海,其知名度和档次得到了极大提升。

张守智说,淄博陶瓷能够进入中南海,不是偶然,淄博在陶瓷新材质方面的研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高石英瓷在国际生产工艺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陶瓷新材料淄博大有可为

在张守智看来,目前高附加值的日用陶瓷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这是他立足全球陶瓷产业发展前沿得出的结论。他说,“要站在提高生活质量、设计未来生活方式的高度,重新审视日用陶瓷的发展。中国陶瓷应走自主创新、品牌经济的路子。”

目前中国大部分陶瓷产品仍然是附加值低,贴牌产品充斥市场,远远落后于世界知名陶瓷品牌。张守智判断,全世界生活陶瓷市场早已供过于求,中国如果满足于目前出口廉价商品这样一个贴牌、加工的方向,已经没有出路,必须采用科技、环保的手段自主创新进行品牌化经营。

中国陶瓷振兴的出路在哪,张守智认为,拥有近万年陶瓷历史的淄博有所作为。“淄博陶瓷的优势在于在新材料研究上一直处于前列,这是其他陶瓷产区无法比拟的,从第二届陶博会以来,淄博又把新材料的内容加了进来,邀请国内外知名的院士、专家到淄博来,和企业进行合作,这些都促使淄博在陶瓷新材料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张守智说。

张守智表示,作为中国陶瓷七大产区之一的淄博在陶瓷材质创新上作出了世界级的贡献。正是淄博陶瓷的历史和贡献引起了张守智的关注,加上这些年来对于淄博陶瓷的感情,他更是对淄博陶瓷的未来充满信心。2008年,他亲自担任造型设计,为淄博的陶瓷企业创造了“和谐五洲壶”,再次让淄博陶瓷引起了世界轰动。而60周年国庆,国宴国宾用瓷,也是他负责督造监制,这个重任也是由淄博的陶瓷企业完成。

张守智直言,淄博的日用陶瓷企业应顺应全球陶瓷产业发展趋势,通过“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给产品赋予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树立品牌抢占高端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世界叫响品牌。

淄博陶瓷产业要走科技创新之路


1月7日,人大代表殷书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淄博陶瓷要想突出重围,获得长久的发展,就要走科技创新之路。

殷书建是山东硅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作为张店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四次参加人代会,在谈到淄博陶瓷产业的发展道路时,殷书建表示,淄博陶瓷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

殷书建表示,陶瓷作为淄博的传统产业,有悠久的历史,也有很多方面的优势。今后对待传统陶瓷,不能固守传统,要使用艺术的手法使其获得更高的价值。让一件陶瓷产品既具有使用功能,又富有文化内涵。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多样化。转变设计理念,加强设计力量和设计手段,适当控制日用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总量,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在高科技陶瓷方面,淄博同美国、日本等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要加大功能陶瓷和结构陶瓷的研发力度,提高高技术陶瓷产业化的水平。

最后,殷书建还表示,这种创新必须是以最小的消耗为代价的,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淄博日用陶瓷:从传统走向创新


盘点2012年淄博日用陶瓷行业,最热关键词就是“创新”和“品牌”。

今年以来,淄博日用陶瓷克服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以深化发展“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地域品牌战略为核心,以产品创新为动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保持了全行业创新增添活力的良好态势,形成了淄博陶瓷行业发展的突出特色。

目前,淄博有近300家日用陶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09家。2012年,我市日用陶瓷企业压缩低档产品,大力发展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在淄博日用陶瓷行业中,国家机关用瓷、高级宾馆饭店用瓷、陈设艺术瓷、结构陶瓷、功能陶瓷发展迅猛,呈现出强项更强的良好局面。山东硅苑科技在连续供应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用瓷器的基础上,靠技术创新和材质优势,再次赢得为第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和委员提供专用瓷器荣耀,续写了“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新篇章。

盘点2012年,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以淄博刻瓷、陶瓷雕塑、陶瓷彩绘和以高档艺术瓷为主的陶艺作品,生产比重不断增加,已占到日用陶瓷总量的20%,占全行业总产值30%,逐步形成陶瓷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镁质强化瓷、华青瓷、鲁青瓷、高韧性抗冲击镁玉强化瓷等高级日用细瓷产量,已突破日用陶瓷总量的40%。以炻器、白瓷为主的出口陶瓷年出口创汇能力达3亿美元以上。以氧化铝、氧化锆为主的高技术陶瓷,产品广泛用于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领域,强势发展,势头良好。

截止到目前,淄博陶瓷全行业完成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超过了200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实现利润和利税33.6亿元,同比提高20%左右。预计,2012年淄博日用陶瓷行业全年完成产值240亿元、收入235亿元、利税36亿元、利润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以上。

“陶瓷文化与工艺创新”助推淄博陶瓷发展


7月8日,记者从淄博市文化部门获悉,该市“陶瓷文化与工艺创新——水晶骨瓷工艺文化创新”项目,作为山东省唯一项目,成功入选文化部2011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该项目由文化部与淄博市政府共建,文化部将拨付专门款项,省文化厅与淄博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管理,淄博市泰山瓷业有限公司承担,淄博硅酸盐研究院协助完成。

据了解,该项目落户淄博将成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的有力支撑。国家文化创新工程今年首次设立部地共建项目,重点培育涉及文化发展和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对当地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中陶瓷工艺创新类仅设立四项。“水晶骨瓷工艺文化创新”项目在材质、生产工艺、装饰方法、陶瓷文化内容和陶瓷文化传播机制上进行创新,其实施和推广可以有效促进同行业相关产品的品牌提升,增强陶瓷产品实用性和观赏性,提升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推动陶瓷传统产业向现代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发挥淄博市陶瓷文化创新在全国的示范作用,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陶瓷文化】为什么中国历代高温釉都是灰釉?


高温釉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石灰釉、石灰——碱釉、长石釉以及盐釉等。中国历代高温釉,除了个别例外、基本上都是灰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尽管中国不缺长石矿,但其资源分布不像草木灰那样每个窑场都有,而且长石矿硬度较高,必须碾碎后才能用,没有草木灰那样方便(2)盐釉是欧洲于12一14世纪发明的,主要用于炻器。中国古代没有这种釉(3)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釉是草木灰釉,后来经过改进,又演变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这些釉具有取材方便、工艺简单以及价廉物美等许多优点,所以它们在发明后就被全国各地窑场普遍采用,后来就世世代代地相传下来了。

乔希儒:创新形成淄博艺术陶瓷特色


“陶瓷艺术的生命在于特色,在传承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创新,淄博艺术陶瓷才会走出自己的道路来。”陶瓷艺术大师乔希儒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乔希儒的名字是和“博陶”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博山陶瓷厂科研所任职10余年的老所长,他在造型、装饰特别是淄博材质与彩绘的结合上有着独到的经验。博山陶瓷厂破产后,他又与改制重组后的山东博陶瓷业有限公司合作,继续探索淄博艺术陶瓷的创作特色。作为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获得者,乔希儒以淄博材质为基础创作的系列彩绘作品已经成为全国收藏界的热点。

乔希儒说:“刘慧晏书记提出把陶瓷琉璃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这就从行业属性上对陶瓷作了本质的把握。我的理解是,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彰显文化创意特色,淄博陶瓷在全国如何做到首屈一指,除了材质创新,更重要的是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创新。”

乔希儒介绍说,淄博艺术陶瓷创作有着雄厚的基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以原博山陶瓷厂为代表,我市在艺术陶瓷上做出了很多成功的尝试。当时博陶研究所从业人员近300人,不仅广泛学习景德镇、湖南澧陵的工艺手法,而且在淄博创新材质诸如宝石瓷、滑石质瓷上做了许多尝试。从艺术瓷创作的综合技能看,当时淄博应该处于全国前列。

淄博艺术陶瓷如何形成特色?乔希儒的想法是,关键是在优秀传统基础上加以提炼创作。淄博陶瓷与景德镇、澧陵有差异,我们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思想上的包袱。在艺术陶瓷创作上,我们既要借鉴中国传统工艺手法,但更要结合淄博的材质特点加以创新。如果一味借鉴甚至是完全模仿,淄博陶瓷就形不成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各大产区中很难形成竞争力。

在艺术陶瓷创新上乔希儒已经创出了鲜明的淄博特色。他和博陶瓷业合作,在淄博优秀材质上作画,取得了重要进展。骨瓷釉中彩就是典型的代表。乔希儒创作的骨瓷釉中彩系列作品,光滑温润,个性鲜明,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很强,一眼看去就有别于景德镇与澧陵的作品,完美表现了陶瓷与绘画各自的优点。

浅谈红釉瓷器之高温红釉


红釉可分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高温红釉以铜为着色剂,低温红釉以铁或金为着色剂。

高温红铜釉是中国的独特发明,烧制难度极大,明代永乐,宣德官窑烧成了鲜红釉,霁红釉后,铜红釉技术一度衰落,到清康熙时期,随着郎窑红和豇豆红烧制成功才重新振兴。

康熙时恢复了自明代一度停烧的高温铜红釉霁红的生产,此时的霁红釉不及宣德鲜艳,釉色红中泛黑,有的釉面有垂釉现象,有的有细小的橘皮纹。造型上康熙霁红釉也模仿明宣德时期器物,其中以盘,碗居多,造型远没有宣德时精巧。乾隆霁红釉瓷也是名品,仍是盘,碗,高足碗,高足盘之类的宫廷祭器,偶有玉壶春,胆式瓶,天球瓶等陈列器。盘,碗制作规整,器物口沿及底足处都呈一条整齐的白边。

郎窑红是高温铜红釉的一种,为清康熙五十一年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务时,仿宣德宝石红釉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釉色莹彻浓艳,玻璃质感强,开纹片并有牛毛纹。口部由于釉层较薄,高温下釉面流动,多露胎骨呈粉白色,淡青色或浅红色,称“灯草边”。底部釉层较厚,大多器身垂釉,愈往下部红色愈浓艳,但由于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故有“郎不流”的说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作为红釉中的名贵品种,传世品较少,多为碗,瓶,尊,盘等常见的实用造型。

豇豆红是与郎窑红齐名的高温铜红釉,原来一直认为它是清康熙朝新创的品种,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康熙豇豆红是仿宣德的品种。其因釉色淡粉红犹如豇豆皮,并带有绿斑点而得名。其浅红娇艳之色,又有“娃娃脸”,“桃花片”和“美人醉”之别称。雍正时期曾经烧制过豇豆红器,但釉色灰暗,效果不理想。

希望此文对广大藏友釉帮助,欢迎阅读后订阅此头条号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淄博高温釉中彩陶瓷技法重大创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淄博高温釉中彩陶瓷技法重大创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淄博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