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有哪些 > 导航 >

工艺瓷有哪些特点

工艺瓷有哪些特点

瓷砖有哪些 古代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2021-04-25

瓷砖有哪些。

工艺瓷,分为一般工艺瓷和特殊工艺瓷。

一般工艺瓷盛行于唐宋时期,它在瓷器上模仿其他工艺品的效果,著名的有珍珠地划花和剪纸贴花。

特殊工艺瓷从外表看起来不太像瓷器,而像是被仿造的物品,例如,仿雕漆瓷碗就像一只雕漆碗,不细看根本看不出是瓷器。最著名的是金釉法论,最奇特的是螃蟹杂品瓷果盘,它们看上去像是金法轮和装在盘子里的螃蟹、核桃、花生等杂品,实际却是瓷器。

特种工艺瓷模仿其他自然物和工艺品,目的是仿真乱真。清乾隆人朱琰在《陶说》中记载:乾隆朝“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钿、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这说明当时的陶艺技工们对陶瓷工艺的掌握已经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特种工艺瓷初创于清雍正官窑,乾隆官窑最为繁盛,以后诸朝少见,但光绪朝似有复兴,民国时期有仿制品。斑花石是故宫乾隆御花园中铺路的小石头,是乾隆皇帝之爱。民国时期有些仿清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品比真品做得更加精细。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


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那么,宋代磁州窑的特点有哪些?

1、胎质有二,一为细胎,质地坚硬,细腻滋润,色白,以白釉制品为多。一为粗胎,厚重粗松,断面有砂粒,多为赫灰、灰白、米黄、黄褐等色。多施化妆土,以便釉面光滑。或作白胎底子用黑彩绘图案,施透明釉高温烧成;或在白色化妆土上再施黑色化妆土,用刀按图案剔刻,再施透明釉烧成白地黑彩效果。

2、早期垫烧,中期以后支烧,有3至5枚支钉,支钉呈条形,到金代有支圈和三角形支钉。

3、器型豪放质朴,线条自然。宋金时代主要流行碟、盘、碗、罐、盒、壶、瓶、炉以及盏托、水注和各种雕件式样也较丰富,如枕有腰圆、叶型、如意和孩儿枕之分,瓶有长颈花口、葫芦形和小口半肩之分,盘有圆足和高足之分,罐有瓜冷和圆腹之分。至元代,风格变化很大,逐渐向白底黑花过渡,开始流行硕大、浑圆、厚重的器皿。如大盘、大罐、梅瓶、长方枕、和老虎枕等,纹样一云龙、云凤、云雁等为主,也有墨书诗句,流行“张家造”、“古相张家造”等作坊戳印记。

4、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底黑花釉下彩,在胚胎上用黑笔绘黑釉画。较刻花、堆花更为自由活泼。笔法简练豪放,纹样则以花鸟、婴戏故事、诗词曲牌和书法为主,也曾流行过半刻半画、多彩剔花、刻花填色、戳印珍珠等装饰方法,具有剪纸贴花的装饰效果,线条稚趣,生动夸张。白底划花也是磁州窑重要的装饰方法,还有白地剔花,纹样以牡丹、缠枝荷花、卷叶、宝相花为常见。

5、磁州窑也生产低温三彩陶器,这是唐三彩的继续,但又不同,流行刻花、划花传世作品有枕、盘、碗等。

明宣德青花瓷收藏品有哪些特点


明宣德青花瓷收藏品有哪些特点?经过了明永乐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宣德朝成为明代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宣德时政局也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天下较为富足,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上宣德帝本身喜爱艺术,擅长书画,在他的倡导下,艺术风气激荡,对青花瓷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那么,明宣德青花瓷收藏品有哪些特点呢?

1、器形

宣德青花瓷收藏品的造型凝重敦厚,制作精致。底足多为圈足,以浅圈足为多,盘、碗等器的底足多有棱边感。后仿者底足处理的过于圆滑,足端滚圆,无棱边感。

2、纹饰

宣德青花瓷一改永乐的纤细风格,画意豪放生动,笔法遒劲甜畅,内容题材丰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尤以龙纹威猛雄健,为明清两代之最。还有一些特征性画法,例如笔画相连的回纹;蕉叶中经用较粗双线勾成,不到叶间相聚成三角形状;莲瓣边框不填色,而莲瓣满色等。现代仿品多笔法呆拙,全无自然豪放甜畅之感。

3、胎体

胎体坚致细白,大器多为厚胎,盘底为光滑无釉的白砂底,没有旋痕。后仿器的胎体处理生硬而显得娇柔造作,砂底处常见清晰的旋纹。琢器的胎体一般分段横接而成,虽然制作精细,仔细观看仍然能看出衔接痕迹。清代所仿扁壶则采用对开模制,前后台模而成,因此在器身两侧可见或摸到拼缝痕迹。现代仿品的器身则没有横向的衔接痕。

4、釉面

多橘皮纹是宣德青花瓷收藏品的突出特征,釉质肥厚细润,釉面多白中泛青,在器身器足的边际、棱角等转折处,常有呈水绿色的积釉。有的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呈乳浊状。琢器的器里釉汁流淌不均,可见垂流痕。清代仿宣德器中,特别多乳浊现象。雍正时仿宣德器最多,但釉色青中泛白,釉泡大小一致而无层次,橘皮纹过于规整,也不自然,现代仿器的釉色过深,釉层却薄,有的没有橘皮纹。

邢窑瓷器的特点有哪些?


邢窑瓷器特点有哪些,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邢窑瓷器特点。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那么邢窑瓷器特点有哪些呢?

一、胎质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二、釉层

邢窑是镁釉,高温下黏度大,釉面易光滑平整,光泽度好,但釉色有乳浊感,不透明,釉色稳定,多呈白色或白中泛青的色调。这就使乳浊釉对胎体有良好的遮盖性,器物施釉到底,质优者足心也施釉。而当时的定窑产品釉料配置不稳定,就釉而言也分粗细两种,都不够光洁,光泽度差。

三、器型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四、底款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宋代哥窑瓷的工艺特点及仿品辨析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为宫廷烧造御器的官窑。它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此外,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元、明、清的记载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但无论如何众说纷纭,哥窑瓷器珍贵的珍贵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宋代哥窑瓷特点

哥窑以其“金丝铁线”独领风骚。所谓“金丝铁线”,主要是指器身上分布着众多纹片,俗称“文武片”、“百圾碎”,其中纹片大小结合,大片纹线呈深黑色,小片纹线呈褐黄色。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

哥窑仿品辨析

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陶瓷界先辈孙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早已说过,“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攒珠,……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征,可以当作划分时代的一条线索。” “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一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市场分析

哥窑的存世量很少。据统计,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哥窑器,均为历代宫廷旧藏。其中,北京故宫藏有几十件,台北故宫藏有190多件,再加上其他流散于海内外的传世品,全世界约计也只有300件左右,以至哥窑破损残片也被视为珍稀之物,完整器更是寥寥无几。在拍卖市场上,只要有宋代哥窑精品出现,就一定能够受到市场的追捧。早在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就拍出了1000多万港元的天价。据业内人士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收藏界有人持不同看法,这件瓷器的价格还要高。这两年在内地的拍卖市场上也有标明为“宋哥窑”的瓷器露面,但由于市场对拍品的争议,成交价格总是维持在1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钧瓷新工艺的特点?


什么是钧瓷新工艺?钧瓷新工艺是钧瓷创新的一个产品,因烧制工艺明显区别于传统钧瓷工艺而得名。

钧瓷新工艺的特点:是一种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钧红釉产品。1983年,禹县钧瓷一厂研制成功用推板窑一次烧成“新工艺钧瓷”,因釉色单调、釉质无厚重感而逐渐停烧,其间只有短短10年的历程。当时神垕镇三大钧瓷厂都烧制过这种新工艺,其中禹县钧瓷一厂的钧瓷新工艺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

钧瓷新工艺的特点是:

一、窑炉为隔焰式煤烧推板窑,煤灰和烟气不能直接进入窑中,不用匣钵。推板窑是一种长方形的隔焰式窑,待烧的釉坯摆放在一块块的耐火板上,用推进器把板按照预定的速度依次推入窑中,坯体随着推进逐步完成预热、烧成、冷却、出窑等一系列的釉烧过程,可连续生产。生产效率高,成本低。而倒焰窑是间歇式的,烧一窑停一窑,热利用率低,生产效率不高。

二、釉的成分与传统钧釉相比,除基本成分相同外,还使用了铝硼熔块作助溶剂。

三、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鲜艳,光泽强,釉层较薄,透明度高,但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

四、坯体多采用白胎,不用素烧直接上釉。底足抹有芝麻酱色釉。也有用灰黄胎的,釉色没有白色的鲜艳,却比白色的稳重。

五、钧瓷新工艺的特点主要产品有文具、茶具、酒具、碗、烟缸、樽、炉、人物、动物、花瓶等。

钧瓷新工艺扩展阅读:

虽然钧瓷新工艺仿佛昙花一现,但对于钧瓷的发展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钧瓷新工艺自20世纪80年代初试验成功,但到80年代末已逐渐销声匿迹,烧制时间不足10年,留给钧瓷爱好者的只有不尽的思考和那些至今难忘的“红”色回忆。

20 世纪80年代初期,神垕镇的钧瓷企业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提出的“钧瓷生产实用化”的要求,开始研究如何才能批量生产的问题。传统钧瓷工艺是钧瓷烧成期间用还 原气氛对整个釉层进行还原,由于还原气氛难以控制,因而烧成难度相对较大,成色率较低。艺人们探索性地以硼铅熔块作溶剂,在釉料中加入1%左右的碳化硅作 为固定还原剂,用氧化焰高温一次烧成的方法在隔焰式推板窑内批量生产。

由于是在钧釉中加入了还原剂碳化硅,在纯氧化气氛的高温中,碳化硅与釉中的氧化铜发生反应,铜被还原而呈红色(这与用还原气氛使釉中的铜还原的道理一样)。

当年钧瓷新工艺的品种主要有文具、酒具、茶具、烟缸、碗、罐、尊、炉、人物、动物及各式花瓶。这类产品釉面效果与传统钧釉相比,以紫红色为主,色调鲜艳,光泽强,釉层较薄,透明度高,其纹路也有开片和拉丝纹。虽然窑变效果没有传统钧釉丰富多彩,仍受到人们喜爱。

1983年,因成功研制钧瓷新工艺,禹县钧瓷一厂获得了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河南日报》还发表了《钧瓷窑变随人愿》报道。随后,禹县钧瓷二厂也建成了推板式窑炉,生产的“什锦瓶”又在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荣获了优秀产品二等奖。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钧瓷新工艺陆续停烧,现在已基本销声匿迹。其主要原因是后期生产量太大,缺少窑变的自然特征,钧瓷的艺术效果受到一定限制。

虽然钧瓷新工艺仿佛昙花一现,但对于钧瓷的发展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民国时期德化茶壶工艺特点


德化民国时期的茶具主要有茶壶、茶盘、茶杯等。民国时期德化的茶壶以彩瓷为主,有青花也有白釉,但粉彩显然是主流。这一时期的茶壶有提壶和执壶两类,常见的造型有圆形、扁形、六棱、八棱等。茶壶的造型是关键,常见品价廉,稀有品价高,这也符合“物以稀为贵”的收藏规则。一件造型优美,壶面清新,色彩艳而不俗,品相完好的茶壶,即为上品。茶壶的使用离不开水,尤其是滚烫的开水极易伤害壶的壶面,使之掉彩,可以说茶壶的品相是不容忽视的。收藏茶壶或者说在看一把壶时,最重要的是看壶盖是否原配,壶嘴是否有伤。众所周知,倒茶水时壶嘴经常与杯盏接触磕碰,所以壶嘴容易损伤,而壶盖拿上拿下最容易滑落摔碎。德化民国茶壶多半壶身的纹饰与壶盖的纹饰是统一的对应的,如壶身绘山水,则壶盖也绘有简约的山水。又如茶壶是六棱的,其盖也必是六棱形的。德化彼时的茶壶盖上常书有“一片冰心”,而景德镇壶盖则书“仿六如法”。六如即唐寅。只要多学多看,记住什么造型的壶配什么样的盖,才不会上“张冠李戴”的当。

茶盘的造型并不重要,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和八棱形等,重要的是胎釉是否细白温润,壶工是否精致到位。民国德化茶盘的纹饰,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也有以文字作为装饰的,其中花鸟和山水最多,人物和文字甚少。由于茶盘是实用的日常饮茶工具,所以存量较多而且大多为普通品,精品少。收藏德化民国茶盘,首先要选择壶工较好的山水和人物纹盘,一般的花鸟纹盘收藏意义不大。其次,注意茶盘上的铭文,抗战题材和体育题材较受追捧,婚嫁和祝寿题材则属一般。最后看是否名家绘制,艺术家绘制的作品才能称其为艺术品,否则连工艺品都称不上。德化民国茶盘落人名款的少,大部分落的是商号商铺款,印章亦然。

有听说专收茶壶或茶盘的,鲜听到谁专收茶杯的,可见喜藏杯子者甚少,故杯子价格低,基本没赝品。为此,我想如果能收到上百只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杯子,也是不错的选项。德化民国时期的茶杯有大和小两种,小杯纹饰随意简单,就单只小杯来说没收藏意义,但作为一壶一盘四只杯完整一套却缺一不可。大杯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杯子大小相近造型相似,只能从胎釉、色彩和壶风加以区别、判断。购藏一件杯子主要看纹饰,看题材以及壶工的粗细,其次留意杯上的铭文是否有意思有意义,甚至杯上文字的书写水平也值得考量。大茶杯有带把的和没把的两种,一般讲带把的杯要配上盖,否则不完美,而没把的杯,没盖有盖都可以接受。

德化民国时期的茶具还有一种常见的三件套盖杯,它和我们当下天天泡茶的盖杯是一样的。还应该有装茶的瓷质茶叶罐,但很少见。

有型有款:从款识特点、字体风格鉴定青花瓷


清康熙青花加彩花鸟纹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明万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明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底书楷体“大明隆庆年造”款

清乾隆青花八宝纹双耳宝月瓶,足底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元“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所以,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景德镇陶瓷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宇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总而言之,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


近年,随着柴烧钧瓷的恢复,煤烧窑口的增多,一些钧瓷爱好者探讨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哪种烧成方式最有收藏价值?有人说是柴烧,有人说是煤烧,也有人说是气烧,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下钧瓷的柴烧、煤烧、气烧工艺有哪些区别收?

从窑变效果上看:

柴窑制品釉色相互渗化过渡自然,呈现出清丽淡雅、俊秀飘逸的艺术风格。

柴烧钧瓷-孔雀尊

煤窑制品具有热烈奔放、生气勃发的艺术风格,釉面容易出现山水画面活霞彩纷飞的艺术效果。

气窑制品一般都鲜艳明亮、色彩秀丽。在合理的烧成制度下也能产生丰富多彩、品味高雅的艺术效果。

从钧瓷开片上看:

柴烧作品与气烧作品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正是钧瓷独有的开片,一般来说气烧作品中有少部分能和煤烧作品一样,在釉色的变化中开片,而柴烧钧瓷作品窑变出钧画的多,而开片的却凤毛麟角。从足的变化看也有一种区别方法,柴烧作品的底部,在底釉和无釉部分,时常会出现过度色,而气烧钧瓷从上千件作品中观察,没有过度色。这是一个细节上的区别。

从釉面表现上看:

当下钧瓷烧制因为釉料与施釉方法的多样化,不论柴烧、煤烧或气烧钧瓷都能窑变出绚丽多彩的釉画,这些釉画奇绝无比,可以说丹青难成,画工难绘。然而,柴烧与气烧从从釉画上是有所区别的。柴烧的釉画立体感比较强,煤烧的釉面更为厚重,玉质感相对明显,而气烧的则为平面图,煤烧钧瓷表面的气孔(俗称猪毛孔)比较大,而柴烧钧瓷表面气孔比较小。

从烧制工艺上看: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从工艺上讲,煤烧钧瓷劳动量最大。产品需要装匣钵,煤质需要严格把关,烧池需要清理,每次烧窑点火需要装窑、铺烧、砌堵窑门,烧成中需要添火、撬火、平火、盖天眼、焐火还原等,工艺最复杂,成品率也较低。其次是柴烧。由于柴燃烧火焰长,柴的质量比较直观,比烧煤少了出渣撬火的劳动量,所以劳动量相对小点,但工艺要求较高,成品率比煤烧略高。气烧劳动量最小。不用匣钵,使用现代抽屉窑或者梭式窑,无论温度、气氛都容易掌握,工艺难度小,成品率也高。从烧成的表面效果看,煤烧由于煤的质量差异,煤的成分复杂,燃烧时火焰较难控制,所以产品烧成效果比较丰富、凝重,从艺术表现上容易表现力量感强的作品。柴烧由于木灰随火焰与釉接触,使釉面变化温润如玉,烧出的产品比较细润柔和。气烧钧瓷由于温度气氛容易控制,特别是当人们明白了钧瓷的成色成釉机理后,容易形成人们所期望的艺术效果。

近代钧瓷复烧过程:

20世纪50年代初,神垕的任坚工程师试建倒焰煤窑烧制钧瓷成功。

从50年代初直至1994年,钧瓷都用煤烧。期间有代表性的属禹州国营的钧瓷一厂、钧瓷二厂。

199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试验液化气烧制钧瓷成功。

2002年底,郑州大学阎夫立钧瓷艺术工作室又开始成功地用天然气烧制钧瓷。

气烧(液化气、天然气)技术从防止空气污染,减轻劳动强度,改变钧瓷作品空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点,很快在神垕大多数窑口推广,并在实践中对气烧方式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当气烧钧瓷成为主流后,神垕瓷区一直保留少量煤烧钧瓷窑,没有断烧。2004年,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星航钧窑、晋家钧窑又成功地恢复了柴烧钧瓷工艺,一些窑口在煤烧钧瓷、气烧钧瓷的同时,也兼做柴烧。所以市场上就出现了柴、煤、气烧三大主流钧瓷产品百花齐放的局面。

从1994年气烧工艺普及以来,气烧钧瓷多是明亮艳丽,这与人们的传统审美习惯和市场需求有关。由于去掉了匣钵束缚,大件异形体钧瓷也越来越多,釉色也愈加鲜艳夺目。这样,就使人们有个错觉:气烧钧瓷色彩艳丽但失之轻薄,没有煤烧厚重、柴烧温润。但真正掌握气烧技术,采用一些工艺手段,完全可以烧出煤烧和柴烧的效果,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宋柴窑补记:

据史料记载,宋时烧制钧瓷的燃料是木柴,还没有使用煤。钧瓷烧成的最高温度需达到1280℃,并且须在还原气氛下进行,这种工艺要求在当时是一种不好克服的难关。于是,聪明的窑工采用了双膛式窑炉烧制。其做法是,先将一个火膛填满优质的木柴,留有进气孔,然后用泥土封死火门,再点燃另一火膛,经过不断填柴烧火,整个窑炉开始升温,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填满木柴的那个火膛里面的木柴因为缺氧开始炭化。当窑炉的温度大约在1100℃时,将炭化的火膛开火。打开进气孔进入空气,使之快速升温,突破1280℃。了解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温度低于1280℃时钧瓷不会发生窑变,而温度高于1300℃钧瓷的窑变也很难实现。当时受窑炉设计的限制和燃料持续性的局限,造成了钧瓷的烧成十分困难。这是因窑炉中上下温差的存在,使产品的高度受到局限,烧瓷时往往上边过火,下边缺火,所以成功的钧瓷往往局限在一尺之内,也就是所谓的“钧不盈尺”。(钧不盈尺是什么意思?)

三种不同燃料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宋代时钧瓷始于柴烧,金元时期开始出现煤烧,到元代末年由于煤炭浅层枯竭,深层煤炭不易开采,又改用柴烧。到了明代,由于南方瓷器崛起,北方连年战争,树木柴草被毁,燃料缺乏,大多钧窑停烧。直到清朝末年,钧瓷开始恢复,当时多在烧碗窑中带烧。后来又在炉窑内用蓝炭(没有烧透的煤炭,烟少易燃)烧制。而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从收藏的角度来说,钧瓷艺术品的收藏,无论哪种烧成方式,首先要看的是作品的造型和窑变效果,在此基础上,作品文化背景、作者名气、尺寸大小、烧制难易都应是考虑的重点。当然,柴烧、煤烧作为一种钧瓷烧造的历史文化,也应是收藏的因素之一。(钧瓷收藏价值剖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