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捡古代瓷器 > 导航 >

别老想在地摊上“捡”官窑

别老想在地摊上“捡”官窑

捡古代瓷器 老古代瓷器 古代官窑瓷器

2021-04-26

捡古代瓷器。

清青花缠枝花卉三羊开泰尊

在“格调艺术沙龙”,本报读者争相向专家提问。记者王维宣摄

清粉彩花卉纹盖碗

本报格调艺术沙龙上瓷器专家详解陶瓷鉴藏建立收藏体系方能避免“杯具”

时间轴被拨回到上周六的会场—“啪”的一声,“价值连城”的鸡缸杯从正在布置现场的工作人员手中滑落,还好柔软的地毯挽救了它。“这个杯子很贵吧?”小姑娘心有余悸地问。“别担心,90元一对,还包邮呢。”笔者安慰她道。在广州日报“格调艺术沙龙”第三期—“明清瓷器瑰宝鉴赏与投资”正式开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冯小琦和知名瓷器投资专家陈连勇两位正是从这小小的杯子说起,跟大家分享了许多心得和感悟,让听众学习知识之余,也了解许多背后的趣闻轶事。

文:记者郭晓昊、林琳

格调艺术沙龙

“大家总觉得瓷器鉴定很神秘,我经常说每个人都能成为鉴赏家,为什么呢?比如你遇到一张一百元假钞,一般用手一摸就能觉察出异样,因为你天天都在用它、接触它,瓷器鉴赏也是一样。”在广州日报“格调艺术沙龙”上,瓷器投资专家陈连勇一开场就给听众们“提气”。

收藏上路

“带河路”毕业怎么破?

陈连勇认为大家从什么都不懂到基本入门,只须用心学三年即可,其间也会经历一个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禅修彻悟过程:“第一年看什么都真,第二年看什么都假,第三年则初步具备辨别真假的能力,当然,前提是真的很喜欢、用心,这是我这么多年做瓷器的基本经验。”

他笑言,广州瓷器爱好者的群体很广,热情也很高,只是“杂牌军”较多:“有一次一位广州的朋友跟我神侃瓷器,我见他说得兴起,便问他从哪儿出师的,结果他回答说自己是"带河路"毕业的。”

笔者也有同感,许多本地收藏爱好者都是从逛带河路、古玩城甚至自己练摊儿成长起来的,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由于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个人收藏难免走了一段弯路。

陈连勇建议听众先看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或台北故宫等权威文博机构发行或编制的书,而看拍卖行图录时则要把里面提到的相关藏品信息作为判断的佐证。

陈连勇还把自己4月初亲历天价鸡缸杯成交的过程告诉现场的收藏者。陈连勇说,看预展的时候,其实大部分拍品都没有任何限制,几乎都可以上手。不过他提醒一定要格外小心,“瓷器上手要看圈足的制作方法、器形的特点、胎釉的特点。而现场灯光很亮、玻璃反光,不要松手磕破或打烂。”按过去的规矩,看瓷器时不能戴戒指、手表,要两只手捧着器物小心看。不仅如此,就连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只要你提前登录官网填写申请,届时它也会让你上手里面的藏品。

明清瓷器

乾隆时期是巅峰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冯小琦在介绍明清瓷器时谈到,收藏者首先要了解这一时期发展中的名器、名品:“只有知道这个阶段什么东西好才知道要收藏什么,要往哪个方面学习和研究。”其次,要掌握带纪年器物或纪年出土器物,此为断代的依据。

明清时期,真正的瓷器官窑确立,当时的瓷器主要为宫廷所生产,并代表了当时制瓷的最高水平。但同时期的民窑也在继续烧制,怎么界定民窑还是官窑?“这就必须把民窑和官窑瓷器做一个横向对比,这就可以大致断定。”

中国瓷器发展的巅峰在清代,制瓷工艺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几乎是能想到的颜色都能烧制成功,想要仿什么瓷器都能顺利仿制,制瓷工艺向“高精尖”发展。另外,这个时期的瓷器造型种类丰富,前朝有的它几乎都有,而不同年代还各有特点,康熙棒槌瓶是康熙时期所特有的,后朝光绪大量仿制;雍正时期的特色是橄榄瓶,而乾隆独创了镂空套瓶。可以说,康雍乾三朝的瓷器品种都很丰富,每朝都有40~50个品种。

另外,提到清代的瓷器,粉彩和珐琅彩是两个最为知名的品种,目前拍卖市场中价格最高的瓷器要数珐琅彩,价格已多次破亿,而珐琅彩器物甚至难得一见,它们都是清代瓷器“高精尖”的典型。

现场交流

听众:最想知道专家收藏什么

在互动环节,一位曾经参加过本报第二期格调艺术沙龙的读者袁先生直截了当地问出了笔者想问但“不好意思”问的问题:“两位专家层次太高了,每天过眼的都是国宝、重器,也许看不上我们收藏的这些玩意,觉得不值钱,不值得买,那我想请问两位各自都收藏些什么呢?”冯小琦诚恳回答,原先国家有规定,故宫专家只能为公家收东西,后来放开了一些,自己稍微有些私藏。“虽然一些老物件价格未必很高,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独特的,都有收藏价值。”

陈连勇则坦言自己买了一些雍正的小件官窑,因为清代雍正最精。“玩艺术品要从兴趣出发,像王世襄先生收藏漆器、佛像、家具,那会儿这些都是很便宜买来的,但他通过出书、宣传,让大家认识了这些东西,这是他享受过程、挖掘内涵的体现,并非砸钱买贵东西才好,而是不断深入学习、研究,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系列。”

专家:收藏勿钻牛角尖

冯小琦指出,部分收藏者有一种偏颇的心态:“有的人收了几件器物后就找书来对比,根据书上的文字描述来证明自己的藏品是真品,如果比对结果是对不上号,往往就会做出一个结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都没有这种藏品,我的藏品是独一无二的,凡事只取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到最后就钻牛角尖了。”

她觉得必须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大博物馆收藏的器物为标准。另外,她还提醒收藏者官窑数量极为有限,不可能在地摊上捡到宣德的瓷器,而出土的瓷器中更极少有官窑:“要知道,中国没有用官窑瓷器随葬的先例,皇帝陵里瓷器数量都很少,现有的基本都是旧藏。”

她同时希望每个人先打好基础,再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库:“比如我喜欢越窑的东西,就建立一个文件夹,把所有与越窑相关的研究报告、学术成果、拍卖情况等都收进来然后分类整理。这样做一段时间后,心里就会有个谱。”(来源:广州日报)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地摊上淘到宣德青花瓷 两百元换回一百万


四川新闻网5月22日讯 用250元能不能赚到100万?答案是可以!5月22日,记者在成都古今通宝赛宝大会鉴宝大会现场见到了年过八旬的李大爷,他就成功地用250元换回了价值100万元的一件明代宣德青花瓷,交易是在2009年的成都罗马假日广场的地摊上完成的。

“大爷,你们家发财了,这个要值100多万!”专程来蓉为四川藏家鉴宝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知宴微笑地面对坐在对面的八十七岁藏家李大爷说道。“100多万?大爷你买成好多钱呐?”不少围观的记者急迫地追问到。“250块,去年在罗马假日广场的地摊上买的!”李大爷心平气和地答道。

八旬大爷地摊上淘到宝贝

鉴宝大会虽说11点才开始,但很多心急如焚的藏家一早就赶到古今通宝中国收藏品成都交易展览中心排号等候。今年八十七岁的李大爷也带着五件藏品早早来到现场。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收藏的李大爷如今家里的藏品少说也有两三百件。为参加赛宝大会,老人还叫上老伴、儿子及儿媳一起为宝贝们护驾。

八旬李大爷两百元淘到了百万元宝贝

蓝色缠枝牡丹,白色釉面,半径约十五厘米……坐在著名鉴宝专家李知宴的对面,李大爷随意地将大盘放到了桌上,“李老师,你帮我看哈!”李知宴的眼神一亮,“釉面细腻白透,蓝色缠枝牡丹工艺景致,没错,这是件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大盘。”经过仔细验看后,李知宴宣布这件蓝底白花瓷盘属明朝宣德青花瓷,目前市场价值在100万以上。

价值100万的明朝宣德青花瓷大爷买成多少钱?李大爷得意地说,“这是我去年花250在罗马假日广场的地摊上买的。这有啥子嘛?我家里面上百万的东西还多哈!”李大爷说,喜欢收藏的自己对于藏品价值看得不是太重,“我又不想靠它们发大财!”

罕见大金蟾扯了名家眼

记者注意到,通常像瓷器、玉器、书画等在赛宝大会上最常见。但从泸州来鉴宝的蒋先生却亮出了一个怪家伙——陶制大金蟾。经瓷瓶收藏者、职业艺术品鉴定师张飞华鉴定,蒋先生这件藏品为民国仿明代陶金蟾,“金蟾在我国历代都有着招财的吉庆含意,这只金蟾的鼻子造型仿效猪鼻,猪在我国也有着招财的意思。总体来看,这件陶制大金蟾是明代款式,但器物的相对粗糙制作工艺可以看出它属民国产物。”

罕见民国时期陶制大金蟾来赛宝

虽然年代并不十分古老,但造型饱满的金蟾依然被专家鉴定是件好货,“我看了几十年文物,明代金蟾也鉴定过不少,但生平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金蟾。”张飞华称,这件金蟾腹中空,下部有个小孔,应该是用于栽花种草的盆。由于金蟾的眼部有所缺损,四脚也全部缺失,张飞华认为这件金蟾在国内的市场价格在一万左右,“如果是卖到海外,价格会贵很多,因为这种招财金蟾很吉利,他们那边特别喜欢这种东西。”

民间九成藏品是赝品

随着近年来文物市场的发展,国内民间也兴起了一股收藏热。在现场记者看到,短短两个小时里就有近百名藏家前来排号等待鉴宝。那么这些藏品中到底多少件真品呢?经过采访记者得知,在李知宴鉴定的二十一件藏品中只有四件为真品,张飞华鉴定的八件藏品只有陶制大金蟾入了名家法眼。

民间藏品为何赝品如此之多?对此李知宴解释说,“随着收藏热的兴起,很多人都投身文物市场,这也为一些造假分子创造了机会。同时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良,现在的赝品仿冒程度越来越高,这为投资者增了鉴定难度。”李知宴估计,目前民间收藏品中95%都是赝品。张飞华则称自己在广州鉴宝时发现,1000件藏品中真品数量不会超过10件。

那么如何才能在如此鱼龙混杂的收藏品市场淘到真品呢?李知宴建议说,投资者首先应保持心态平稳,不要抱着靠收藏一夜暴富的心理。张飞华则建议投资者应该多到国家权威博物馆参观真正的藏品,了解历史并做好基本功。最后专家们建议说,收藏品投资有一定风险,投资者投资额最好不要超过其资本的5%。

明清官窑瓷器上的萱草


一、萱草简介

萱草属于百合科的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每逢春天自丛生的地下球茎中发芽,5-7月份抽茎开花。萱草花色种类繁多,花瓣可分单瓣、重瓣等,多不结果。从我国古代史料看,萱草自古雅俗共赏,被人广为栽培。由于它涉及领域宽广,因此别名甚多,如《诗经·卫风·伯兮》中称其为“谖草”,《救荒本草》称其“川草花”,《古今注》称“丹棘”,《说文》为“忘忧草”,《本草纲目》为“疗愁”,还有诸如“萱芎”、“宜男草”等,现代人则对“金针花”、“黄花菜”等俗名较为熟悉。

1.“母亲花”说

《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又做“萱堂”)是古代士大夫家主妇常居住之处,后来指母亲居室,常用它来代表母亲。叶梦得《遣模归按视石林》诗中:“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中的“萱草”就代指母亲。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少游子远行前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希望母亲在春暖花开时节看到萱草盛开,以便减轻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忘却忧伤。唐朝诗人孟郊(字东野)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时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常年在外使他对游子的感受极为深刻,所作《游子吟》流传至今,诗中写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其中的“寸草”即是游子临行前为母亲种植的萱草,期待日后开花慰藉母心。他的另一首《游子诗》同样脍炙人口:“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两首都提及了慈母、游子与萱草三者的相互关系。

把萱草比作母亲花的诗词还有王冕的《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相关实例较多,此处不一一列举。

2.“宜男草”说

据传古代民间有妇女怀孕时在胸前佩戴萱草花就会生男孩之说,因此萱草又有“宜男草”之称。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曾写到:“草号宜男,既烨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烨伊何?绿叶丹华。光彩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合琴瑟。”《吴谱》一书成书于三国时期,其中也有:“小院闲阶玉砌,墙隈半簇兰芽。一庭萱草石榴,多子宜男爱插。”以上词赋足以体现当时民间的“萱草宜男”习俗。

唐代宫廷内外也流行这种求子习俗。玄宗时,兴庆宫中栽种的萱草多种多样,有人作诗:“清萱到处碧,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

3.“忘忧草”说

由于母亲见到游子临行前为自己种植的萱草可以忘却思儿忧愁,于是该草又做“谖草”,“谖”即“忘”,俗称“忘忧草”。唐代李峤在《萱》诗中写到:“屣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还依北堂下,曹植动文雄。”该诗中就是将其作为“忘忧草”来描述的。

4.药用与食用

古代不少医药书中介绍过萱草的忘忧药用功能,例如《本草注》中称:“萱草味甘,令人好戏,乐而忘忧”;《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等。萱草不仅有药用效果,当其花蕾在含苞待放时采摘下来,还可以制成鲜美的菜肴,这就是人们最常说的“黄花菜”或“金针菜”了。

二、萱草在历代绘画中的使用

在通讯、交通不便的古代,萱草俨然是联系母子情感的一条无形纽带。当游子远离父母时,母亲见到游子临行前所植萱草茁壮成长、灿烂盛开,心中必定产生强烈的见花如见子效果。同样,浪迹天涯的游子想到母亲日夜陪伴萱草也会在心理上得到极大宽慰与鼓舞。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曾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为了维护统治,历代帝王也都推崇“以孝治天下”,并且自古以来母亲在儿女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替代。在这种复杂背景下,画家可以花代母、以墨表心,随意几笔萱草花都可能令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心理共鸣。

明代王镇墓出土的李在《萱草花图》有以下题诗:“帘卷薰风夏日长,花含鹄嘴近高堂。筵前介寿双亲乐,颜色辉辉映彩裳。”,从题诗内容看应是庆贺郑仪母亲诞辰的祝寿画。明代才子唐寅也曾作《萱草图》,并题诗:“北堂草树发新枝,堂上莱衣献寿卮。愿祝一花添一岁,年年长庆赏花时。”诗中的“莱衣”即是二十四孝中的“莱子斑衣”。

夏商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为成年男子举行冠礼(女子为“笄礼”),即成年礼。先秦时男子的成年礼固定在20岁,《礼记·冠义篇》写到:“故冠而后服备,服备后而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成年礼一般都隆重庄严,目的是让行礼者增强成人意识,懂得成年后的责任与重要性。据说,古代行礼后的男子不能再穿童子彩衣嬉闹,免得失去成人尊严。然而年逾七十的莱子(有一说为年逾八十)身着斑斓彩衣在年迈双亲面前舞蹈、表演,博取老人欢愉,于是,老莱子以孝闻名天下,成为后世之楷模。

由于萱草既有“母亲草”,又有“宜男草”之称,属于宫廷内外喜闻乐见的花草植物,因此它可以与寿石结合在一起,构成“宜男多寿图”,与牡丹结合,组成“宜男富贵”,与石榴结合在一起,构成“宜男多子”等。

三、与萱草相关的明清官窑瓷

瓷器的纹饰取材于日常绘画,因此萱草在明清官窑瓷绘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永宣时期最典型的萱草图案器物应是景德镇瓷器厂制作的青花萱草纹玉壶春瓶,雍正时期,御厂也曾制作过相似的“官仿官”釉里红制品,仅是绘画略有出入。宣德的大盘图案多样,其中也使用了萱草纹做主图案,制作了青花、黄地青花、霁青等大盘。

另外,人们往往注意成化豆彩鸡缸杯中的母子鸡,其实杯中绘画除了表达安逸、团圆、祥和的家庭生活外,还有一层萱草与寿石结合所暗藏的“宜男多寿”寓意。

雍乾时期,景德镇御厂以及宫内造办处都制作了不少与萱草有关的瓷器制品。从雍正珐琅彩石榴萱草花鸟图小碗的题诗看,“珠攒作蒂,缃剪成”摘选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海榴(即石榴)》,因此该器中石榴为主题纹饰,萱草、岩石等为辅助纹饰。石榴象征多子,与“宜男草”一起构成“宜男多子图”。

清代珐琅彩瓷中以萱草主题的器物多用李峤的“香传少女风”或“色湛仙人露,香传少女风”诗句,乾隆时期,造办处设计者对原诗句有所修改,变成“晓色湛仙人露,画香传少女风”。

乾隆时期除了花鸟之外,虫草绘画也很有很大发展。御厂将萱草与各类昆虫结合,使构图更有自然情趣。该类图案中经常辅助绘有石竹花,蕴含了祝寿之意。清道光粉彩瓶中萱草则被用作辅纹

四、总结

萱草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集“母亲花”、“宜男草”以及“忘忧草”于一体的文化缩影,纤弱的它既代表了当时社会历史文化的积累与沉淀,又体现出华夏民族中真挚含蓄的母子情感,令人无形中倍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与骄傲。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三果纹图案


三果纹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之一,以三种瑞果作为装饰题材,并赋予美好的寓意,形成丰富多彩的吉祥纹饰。三果纹一般为桃、石榴、荔枝或桃、石榴、苹果等,寓意长寿、多子、平安。这类三果纹常见于碗、盘外腹及内底。

江苏省镇江博物馆就藏有不少这种纹饰的清代官窑瓷器。今介绍两件如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象征着长寿;“荔枝”与“立子”谐音,所以人们用荔枝来预祝生子,有祝早生贵子之意,同时荔枝亦可取其谐音“利”、“立”,都为吉祥之意;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具有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吉祥寓意,更多为世人所喜。如图1所示的这只嘉庆款白地粉彩三果纹碗。其高6.5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9.1厘米。圆唇,直腹略鼓,浅圈足。足内有“大清嘉庆年制”三行篆书款,外腹绘三果纹。三果均衡排列,枝叶分叉疏密有致,上结果子,果子被浓淡不一的红彩渲染得嫣然可爱,树叶绿彩渲染得清秀而粉润,树枝上垂挂着湿润鲜美的桃子、荔枝以及破皮而出的石榴籽配以绿、红色彩,显得浓翠欲滴。石榴利用色彩的变化突出质感,红中有黄并泛浅绿,恰是真的石榴一样,绽开的石榴露出红黄相间的石榴籽,极为晶莹,娇翠欲滴。以石榴作为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从考古中得知宋代瓷器中有石榴造型瓷粉盒和石榴纹饰,如镇江宋墓出土1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石榴型粉盒,江西宋墓出土1件耀州窑青釉盘,盘内刻划二童子嬉戏石榴枝的纹饰图案,其多子多孙的意思已较明显了。明清时期,石榴纹题材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以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的图案屡见不鲜。

碗外腹所绘三果纹,是将三种果实均衡排列,分别为瓜瓞、石榴、桃子。瓜为草本、蔓生植物。瓜初生时甚小,而后乃盛大。瓞即小瓜,因蝶与瓞同音,并且此藤蔓绵长、果实累累、瓜籽较多,寓意家族兴旺、子孙繁衍、代代相继、连绵不断。

怎样辩别陶瓷年代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现将古陶瓷鉴定方法介绍如下: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又如,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又如,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点,是我们鉴别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的可靠的依据。

宋代官窑的新官窑和旧官窑划分


宋代瓷器比较文雅和质朴,这根宋代以文治国有关系,宋代官窑跟宋朝的政治分不开,由于靖康之变等历史原因出现了北宋和南宋之分,因此宋代一朝有两个官窑。

北宋官窑称旧官,因临近黄河南岸而受河道改变、河泥淤积,已深埋在今开封市地面近十米之下,无法再探究窑址。高宗南渡后,在临安另立新窑,为南宋官窑,称新官。在杭州凤凰山下设立的,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主要烧造宫廷日用瓷器。

南宋有一个叫顾文荐的人,写了一本《负喧杂录》的书,说“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宣政间”指的是政和到宣和年间,正好接续“大观”年号,从1111年到1125年。不知曹公这一笔偏偏写在前面,又是什么意图?据《负暄杂录》可知,北宋后期在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设立官窑烧造瓷器,您看北京故宫藏“北宋官窑青釉弦纹瓶”。这是最早的官窑概念,在此之前,宫廷用瓷都是在民窑中定烧,如定窑、钧窑、耀州窑等。

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所谓“紫口铁足”,是指口部由于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个特征南宋要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南宋官窑的青釉就没有北宋官窑的厚,釉一薄,特征就更明显了。两宋的官窑都有开片,以此难于辨别。但在瓷器烧造当中,一般来说北宋瓷胎都厚重一些,南宋的都轻薄一些。

哥窑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有一种说法是“官哥不分”,可见它们的类似程度之高。一般来说:大开片为官,小开片为哥;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哥窑的“金丝铁线”,哥窑没有找到窑址,对哥窑器的判定还有很多争议。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章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也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南宋修内司官窑。因没有找到窑址,众说纷纭。

翡翠(上)


吴念亲: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翡翠,属于硬玉,颜色呈红色或黄色的称之翡,绿色的谓之翠。从广义上讲,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出产翡翠,比如日本的新隰县,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地区,哈萨克斯坦的乌拉尔地区,危地马拉等等,但是宝石级翡翠的唯一产地在缅甸的乌龙江流域,所以平时人们所提及的翡翠都指的是缅甸翡翠。

翡翠的开采和使用的历史大约有400年左右,是在明代的中晚期传入中国的。早期翡翠做为一个新品种的玉石,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清代中期,翡翠深受宫廷的青睐,特别是后宫,佩戴翡翠饰品已蔚然成风,价值自然也一路攀升。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纪先生笔下的“真玉”指的是和田玉,翡翠在那时的价格已远高于和田玉,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常呈柱状、纤维状、毡状致密集合体,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酸盐铝钠,莫氏硬度在6.5-7.5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折射率在1.65-1.67之间,颜色有白、绿、红、黄、紫、黑。

翡翠是形色变化多样的玉石,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分类方法,但在玉器市场上却有许多实用有效的名称,下列是归纳的分类:

玻璃种 透明度极佳的翡翠,结构细腻,玻璃光泽,显得晶莹剔透。

冰种 透明度低于玻璃种翡翠,有颗粒感,蒙蒙的白色象月光石。

紫罗兰 颜色像紫罗兰花的翡翠,珠宝界又将紫罗兰色称为 “春色”, 根据紫色色调深浅不同,将翡翠中紫色划分为粉紫、茄紫和蓝紫,粉紫通常质地较细,透明度较好,茄紫次之,蓝紫再次之 。

黄翡 黄色是次生的颜色,是褐铁矿浸染形成,往往带有褐色调,从价值上看,鸡油黄最高,棕黄次之,褐黄较便宜。

红翡 翡翠中鲜艳的红色是赤铁矿浸染形成,最好的红色称为鸡冠红,橙红次之。

福禄寿 一块翡翠上有翠绿、红翡或黄翡、紫罗兰三色时,业内称之福禄寿,它代表着福禄寿三喜。

墨翠 墨绿色的翡翠,通常看上去呈黑色,透射光下显示深绿色,种质较细,为纤维状交织结构,一般折射率和比重偏高。

铁龙生 又叫天龙生,是缅语的音译,意为满绿色。铁龙生颜色鲜绿,分布均匀,多数颗粒较粗,透明度中等,通常质地粗,所以市场上一提铁龙生就会误以为是一种价值不高的满绿翡翠,其实铁龙生也有种水非常好的,只是较为稀少。

老坑种 是翡翠中的高档品种,颜色鲜艳,深而不暗,质地比较细腻,透明度较高,可谓之种色俱佳。

干青种 市场上可见到一种几乎满绿色的品种, 绿色浓度大,有的分布均匀,有的深浅不一,往往有黑点,粒状结构,几乎不透明。

油青种 翠绿色较暗的一种,绿色不纯,带灰色调或灰蓝色调,透明度一般较好,结构细腻,表面光泽似油脂光泽,因此称为油青种。在市场中达不到高价品种行列。

金丝种 在浅底之中含有黄色的、橙黄色的色形呈丝状平行排列的翡翠,除颜色与翠丝种不同外,其他特征与翠丝种相同 ,但通常金丝种翡翠的价格低于翠丝种翡翠。

雷劈种 这种翡翠有许多裂纹,就好象被雷劈过,外表干裂。但是绿色色彩不错。由于裂纹比较多,无方向性,常用作小件成品,是低档品。

马牙种 实质上是类似于牙齿的珐琅质质地,好象瓷器一样,质地较细,但不透明,有色无种,行话称不够水分或水头短,价值不高。

花青种 绿色分布不均匀的翡翠统称为花青种,绿色分布呈脉状,底色可以是淡绿色或其他颜色,质地可粗可细,因而可以细分为:豆底花青,马牙花青,油底花青。

白底青 白底青是翡翠中数量大的一个品种,质地较粗,往往是粒状结构,并且底色一般较白,绿色较鲜艳,显得绿白分明,绿色大多数团块状出现。白底青透明度差,是原生矿的一种,原料是无风化外皮的新品种。

豆种 “十有九豆”是形象的描述,结构粗的翡翠晶体常呈短柱状,边界清晰,看起来很象一粒粒绿豆,由于颗粒粗,透明度往往很差,豆种也可以进一步分为:糖豆,冰豆,彩豆等等。

芙蓉种 “芙蓉如面”,是形容细腻均匀的肤色,同样均匀的淡绿色品种被称做“芙蓉种”。整体清澈,结构上颗粒感似有似无,具有冰种的感觉。

南宋官窑之郊坛官窑的鉴别


郊坛官窑,即是“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但是由于后人对《坦斋笔衡》关于官窑记载的误解,陶瓷研究者一般把“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划分成含有3个窑口的广义概念,即指“忭京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对此种划分的科学性颇有质疑。因为此种分法是与宫中藏品相矛盾,无法与实物相印证。如“汴京官窑”窑址已为黄水淹没,成为历史悬案,故何为汴京官窑器也就无从探究,至于修内司官窑又因缺少窑址印证,对其存在与否,尚且争议颇烈,更谈不上对其器物之研究。而郊坛窑址,尽管发现多年,但学者们所持观点各异。三分法长期以来,既无理论基础,又无实物印证。不过人云亦云,莫明究竟。

宫中传世官窑瓷器,经研究均属于浙江青瓷系统,无法区分南北。曾有试从烧造方法上进行划分,认为北宋的“汴京官窑”瓷器多系支烧,南宋的郊坛官窑系多为垫烧。其实,这两种烧法,均为郊坛官窑所采用,从其遗址发掘情况分析,厚胎薄釉者为支烧,而薄胎厚釉者,则采用垫烧。或曰,以支烧为早,垫烧为晚,此说也不能成立。因为不同的烧造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器物而定的。底径大而薄者,往往还采用支、垫结合的办法。所以,两种方法绝没有时间的早晚之分,更不能以此划分南北官窑。据文献及考古得知,宫藏传世官窑瓷器中,除官窑瓷器外,“汴京官窑”是不存在的,它实为官汝窑;而所谓“传世哥窑”实为修内司官窑。而只有郊坛官窑的发掘物与宫藏官窑器相符。由此证实,所谓的“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就只能是南宋的郊坛官窑,别无它属。

郊坛官窑是继修内司窑以后设立的第二座官窑,其窑址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早在本世纪初期,窑址就已经被发现,50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窑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198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作坊遗迹及窑炉一座,取得有较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不少发掘物与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瓷器相符。

发掘证明,郊坛官窑烧制器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生活用器,有碗、盘、碟、盒、盆、罐瓶等;另一类为陈设用瓷,主要是仿周汉的鼎、鬲、簋、奁等形式的香炉,琮式的瓶、觚、尊、贯耳壶、花口壶、花盆等。两类相比,以烧制生活用瓷为主。然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官窑瓷器中,却以陈设用瓷居多。这可能因为日用瓷损坏率较高,陈设用瓷损坏率较低的缘故。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泽以灰色为基本色调,其胎是以瓷石羼入少量紫金土配制而成。釉色以青为主,基本上可分为粉青、灰青、米黄三种色调,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层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观显得较饱满。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后以支烧具垫于器底,装入匣钵内烧制。器身全部满釉,仅留有支钉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垫饼烧,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在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官窑瓷器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这说明,开片纹的产生是瓷器在窑中烧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一般讲,薄釉和厚釉产品开片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薄釉器开片纹细密者多,厚釉器的开片纹粗稀者多。

郊坛官窑,顾名可知是在建坛以后建窑的,上承修内司。《宋史.高宗本记》载:“(绍兴十三年)三月已亥,造卤簿仪仗。乙已,建社稷坛。丙午,筑圜丘。”那么,郊坛官窑始建年代当晚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但其下限年代尚缺文献与考古资料佐证,故其烧造史姑定在绍兴十三年稍后以至更晚的绍兴年间(1143年——1162年)。

墨彩官窑瓷器


墨彩瓷器是釉上彩的一种,以艳黑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白釉面上描绘图案,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是南宋官窑中从未发现过的工艺。龙泉窑的点彩工艺,以往一直认为是元代龙泉窑的创造和时代特征。其实龙泉窑受南宋官窑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器形、纹饰,还是厚釉工艺,现在看来连它的点彩工艺也受到了南宋官窑的影响。

墨彩瓷的烧制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绘画上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画面处理方法以雍正时期最为突出。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笔筒之墨彩山水与木纹釉相得益彰,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收藏于故宫

墨彩官窑瓷器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木纹釉墨彩山水图笔筒,清雍正,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6c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