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如何利用气泡鉴别瓷器 > 导航 >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初探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初探

如何利用气泡鉴别瓷器 木地板和瓷砖 瓷砖和木地板

2021-04-26

如何利用气泡鉴别瓷器。

历史价值。1、这些工业遗产是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文脉的延续;2、体现了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陶瓷生产、生活方式,如: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等;3、在现有的工业遗存类型中,其年代和类型独特珍稀,具有代表性,能够展现景德镇乃至全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变化。

社会价值。1、代表了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生产力水平,产生过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曾经为景德镇及周边地区广大居民提供了较长时间稳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突出的陶瓷企业文化;3、见证和记录了景德镇普通劳动群众的工作与生活,是景德镇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之一;4、包含了大量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其相关历史资料、场所、实物等可以作为宣传教育的素材;5、作为一段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标志性作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是景德镇人情感和精神的体现之一。

经济价值。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陶瓷工业遗产,区别于一般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特征就是经济价值较为突出。可以赋予它新的用途以保证其生存下去。除非它有特殊突出的历史意义(如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的7501生产车间)。它们的主要经济价值体现在:1、对它们进行功能性改造可促进景德镇产业结构转型,拉动新型产业的发展;2、对它们的改造可吸引有竞争力的企业进驻,增加税收和更多的就业岗位;3、可将它们的保护与更新作为城市文化品牌,以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旅游业。

科技价值。1、它们的规模和技术至少在国内同行业中曾经占据主导地位,代表当时生产力的先进水平;2、遗产本体是重要的市场场所,其中的生产括动和现存物质实物体现了那个时期及空间范围内的科技水平;3、其工艺流程及生产活动的延续与变革体现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4、现存实物能够较为完整地展现工业发展轨迹,有助于提高科技发展史的研究水平;5、有利于对景德镇在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工业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类研究。

审美价值。可以体现那个时期工业生产衍生的特定审美取向。其展现的特殊内在肌理和内涵,与景德镇这个城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城市识别的标志。

保护和利用的措施与建议

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

困难和问题。除轻工业陶瓷研究所、陶瓷学院外,大部分遗产拥有者都是困难企业,几乎都有一两千下岗工人,需靠出租厂房和设施维持企业的基本开销。此前已经有东风瓷厂、艺术瓷厂、景兴瓷厂、华电瓷厂等多家国营或集体瓷厂将厂房进行了土地置换,用置换的钱解决下岗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关系到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因此,现在剩下来的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有意愿尽快摆脱现状,土地置换开发当然也就成了他们的经验选择之一,尽管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感兴趣,但心里没底。该市毕竟是地处内陆的一个小城市,经济相对落后,本地居民消费水平有限,利用遗产搞文化创意产业,从社会效益来讲肯定前景较好,但从经济层面讲,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经营和培育过程。

有利条件。有许多保存较好的遗产资源: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世界公认的“瓷都”这块金字招牌:有市委市政府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支持;已经有一些较成功的尝试,如:雕塑瓷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河西老汽车站改造成艺术研究院等。

从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情况看。大致有三种模式:一、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等。如:1933年建造的原工部局宰牲场。二、建立主题博物馆或陈列馆。如:上海最早的自来水厂在原状保护、延续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增设《上海自来水史话陈列》和《水知识科普陈列》等。三、让工业旧址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如:上海钢铁十厂原址被改造成“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堪称国内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成功范例。wwW.TaOcI52.cOM

该市的工业遗产具有自己的特色,对它们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有相应的规划,尽量不要与其它地区雷同。从调查情况看,该市陶瓷工业遗产比较多,需区别轻重缓急,整合现有资源。有选择地重点保护。为此,笔者建议,先以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和为民瓷厂、建国瓷厂为试点,把前者打造成。景德镇国家用瓷”之类的博物馆,把后者打造成“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瓷业博物馆”或“陶瓷文化艺术创意创业园区”。

结语

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仅凭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相信通过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该市工业遗产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陶瓷厂:保护建陶工业遗产完成厂史编纂


厂从去年4月份起,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纂成一部30余万字、百余幅历史老照片,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的厂史。

景陶这部厂史取名《景陶春秋》,采用“史话”的笔法,夹叙夹议,热情讴歌了景陶人“爱厂如家、艰苦奋斗、崇尚进步、追求第一”的精神,忠实记录了景陶5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曾经创造的辉煌业绩,展示了许多景陶人在下岗失业后努力融入社会潮流、奋斗拼搏、勇创业绩的精神面貌。整部厂史赋予读者的是感慨、欣慰,是振奋和激励。

景陶瓷厂最早由国家建材工业部管辖,是全国五家生产建筑陶瓷的重点企业之一。划归地方管辖后,曾经是景德镇财政支柱性企业之一,至停产前,累计上交利税总额达9178.7万元。上世纪90年代初曾被国家六部委认定为大型二档企业,其生产的“三角牌”釉面砖畅销国内外市场,是家喻户晓的著名品牌。景陶瓷厂曾为景德镇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建陶工业的发展,都做出过很大贡献。这部厂史的编纂成功,为及时抢救和保护景德镇建陶工业的一份遗产,为研究我国及本市建筑陶瓷工业的发展史留下一些珍贵资料,也为弘扬景陶人永不言败、勇创业绩的精神,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

古瓷器保护和收藏技巧


瓷器文物与所有的物质存在一样,它们的寿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这种限度有长有短。文物这种物质在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比如一般说来,石玉类寿命长于陶瓷类,陶瓷类寿命长于金属类,金属类寿命长于纸、竹、木、丝毛棉麻等有机类,二是“外在条件”,即客观环境对它们造成的危害。想让任何文物达到永寿无疆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使文物在妥善的保管条件下达到延年益寿,尽可能长久地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服务。任何文物,使之生命(指物质本体)超过数百、上千年应无大问题;而瓷质文物,其材料与内部结构比许多类文物要稳定的多,所以它们具有延年益寿的内在条件。

一、瓷质文物的损伤原因

在静态下,瓷质文物内部发生的变化并不明显,从这一点看它比除玉石外的任何文物都要稳定,瓷质文物可能受损伤的原因主要来自外部。以下谈主要的一些原因。

(一)人为造成的损伤

古瓷器以硬脆为特征,人为所造成的损伤有碰撞造成的,有手持瓷器不当而造成的。碰撞造成的损伤有:(1)口磕,指器物口边胎釉,由于撞击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

(2)冲口,口部被碰撞后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有时看不出,有时称为“外冲里不冲”,只在外部形成冲口,而未冲透内壁;

(3)磕伤,指器身胎釉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坏;

(4)凿伤,指受硬质工具硬性刨凿致尚;

(5)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又称“鸡爪纹”,有时称作“冷莹”,如器底部因投放物件相撞致伤;会形成“炸底”;

(6)折断,琢器因胎体相接处碰撞损伤,折成数段;至于裂纹、裂口、磕口、腹伤、崩釉,等等,皆可知是由于碰撞而造成的具体损伤及程度。

以手持瓷器不当而造成的损伤有:断鋬、段系耳、断流、断颈、断足、身碎,等等。新出土的瓷器由于长期埋没于地下,胎身内水份饱满,质地变得相对酥松,尤其容易造成这类损伤。

(二)震动造成的损伤

除人为震动之外(上一条中已述),还有地震、建筑物倾倒塌落、水流和水流冲动、动物碰撞,等等。所造成的损伤与人为造成损伤是相似的。

(三)有意或无意之中造成的摩擦,它与碰撞不一样,不是剧烈地碰击,而是以其它物质在瓷器表面造成摩擦伤害。常见摩擦伤害有:(1)毛口、毛边,口边或口面的釉面因摩擦(也因碰撞)而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2)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3)磨釉、伤釉,因釉面与其他物体摩擦,使釉面局部损伤,严重者可达“磨釉及胎”程度(4)软道,指釉面及经常摩擦出现的细微丝纹;(5)朱亮,釉面长期使用,经过长久磨挲而失去光泽;(6)伤彩、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常指釉上彩),因磨划而伤及局部或全部(有的也可能被掩埋而造成脱彩),有的彩会因长期用鸡毛掸的拂扫而脱尽;等等。

(四)温度、湿度造成的损害

因为物质结构相对稳定,瓷质受温度、湿度伤害的机率远比其它类文物为小。但认为温度、湿度对古瓷文物不会造成伤害是错误的。瓷器在零下15℃到50℃范围内,只要平稳过渡,那伤害不大,它所害怕的是较短时间内温差过大。我们认为日温差(指二十四小时之内最高与最低温差别)不能超过摄氏10度,过大的温差回造成器内热涨冷缩活动加剧,使釉层受伤脱落,使胎釉部位原有明暗伤痕加大加深,甚至会使器型崩坏,大家有现代一般瓷烧热,立即投入冷水,一定会看到温差所造成的伤害,湿度所造成的伤害,主要是湿度过大使胎釉接合处钻入大量水份,加剧胎釉分离,湿度差过大也会加剧胎釉部原有的各种伤害。有时过大的湿差、温差共同作用,这样对瓷器造成的伤害就更大。

(五)火烧造成的损害

火烧会对瓷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釉面会变色、变质、裂脱,胎也会烧作、炸碎,在高温下会造成器型的完全扁塌扭曲。

(六)灰尘造成的损害

扬尘中成份很复杂,有时它会造成磨擦类损伤;有时它钻入原有胎釉上的伤纹裂口,在湿度的共同作用下,使灰尘微粒膨胀,所产生力量会造成或加剧釉面剥落,加大胎釉裂纹。

(七)生物造成的损害

有的是直接的,如鼠、猫等身体造成的碰撞;如有些厌氧菌(如硫酸盐还原菌作用)对一些较粗或胎釉结合不良的瓷器(如宋以前的产物),会使釉质变成黑色,使胎质表面疏松甚至变成酥粉壮。另外有的是间接的,如白蚁、鼠类、一些微生物对存放瓷器的柜箱、囊匣等造成的咬蚀腐变,一旦塌跨将对瓷器造成损害。在考古出土的瓷器上,常见植物根系在瓷器表面、内面留下的、无法去除的痕迹,说明植酸对瓷器也会造成损害。

(八)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

太阳光,尤其是紫外线,通过光化学作用使瓷器胎、釉变色,瓷器上多种色彩的光敏程度不一致,但阳光对它们肯定都有危害。长期裸露在阳光下,还会因光、温、湿、灰的共同作用而对瓷器产生更为不良的影响。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表现较缓慢,常常被人忽视。

(九)化学物质造成的损害

瓷器会因盐、碱、酸类液体较长时期沁泽,而产生剥釉、胎骨质或碎裂。空气或液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造成釉、胎色变,发黄、发黑、失透等损害。

以上分析了几种对古代瓷器造成的损害,或许还可以总结出更多一些。归纳一下,无非是属于物理机械性伤害与化学性伤害这两大类;尤以物理机械性伤害表现直截明显。可是,绝不能因瓷器化学成份比较稳定而忽视可能产生的化学性伤害。

二、古瓷器的最佳保藏条件

满足瓷质的最佳保藏条件,即可以使之延年益寿。

(一)加强保护,避免人为损害瓷器所受伤害,许多场合下是人为造成的,

(1)手持瓷器一定要双手持器,左手托底,右手扶持,绝不许单手拧颈、持鋬、持柄、持流、捏耳、抓底;

(2)手持或移动瓷器时不与他人交谈;

(3)凡有附件如盖、座的瓷器,要分两次移动,绝不许如盖罐等带盖搬移,因为除了一定要用软纸、软绢、软布、谷糠等分层包装,外包箱匣.

(4)瓷器无论搬运、装箱、绝不允许互相叠、靠,这样极易造成碰伤、磨伤。

(5)无论何时何地放置瓷器,必须注意落座处,严防直接放于石、水泥、金属、砖质的硬质地面上,最好置于布、麻、毛、绒、草质垫子上,垫子不能光滑而要软而毛糙;

(6)各种瓷器的放置一定要处于顺其自然的接地姿态,不要随便将口、腹、附件等部位接触地面,曾多次发生过壶、瓶等横放而使颈腹受伤的事故,如必须(如观察底足)将器物倒置,器口等必须垫仪软质不滑的材料,以免损伤口、颈、腹等部位。

(二)创制最有利的设备,以使古瓷有一个安适的“家”

(1)瓷器,尤其是精美者,一定要置于囊匣中保藏,囊匣一定要内软、外硬,内部可用软泡沫塑料包以绢绸,柔软舒适,最好不用棉花。棉质易吸水发霉长虫,外部可用木质。

(2)如入柜、箱,一定要用硬质泡沫塑料、透明尼龙线等加固瓷器,防止突然震动而倾倒,有些易倾倒的大型器,可在器腹内下部放置软布包的沙袋,使之重心向下,避免倾倒,在柜、箱、橱中也一定要避免迭摞相碰。

(3)古瓷之“家”,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最好在黑暗出保藏,鉴定中有“灯下不看瓷”之说,如必须在日光中看瓷器,一定要在散射光下,而避免直射光。

(4)防尘、防微生物、防一切有害化学品、防过大温差.湿差

(5)瓷器置箱、柜、橱等,一定要有很强的抗震功能,其比例一定要敦实,有条件的使之与建筑等等做到整合化,这些设备内部也不能使瓷器有晃动的可能。

(6)搬运输出瓷器的工具也应当静稳,尽可能减少震动,绝不能有跌落的可能。

(三)古瓷器的日常保养

(1)传统的说法,让人手经常摩挲古瓷,长久使之产生 “包浆”,泛一种“宝光”,这是人汗脂等弱酸在瓷器表面的积累作用,其实这种做法不妥,我们主张带软质白手套或洗净双手把持瓷质文物;

(2)瓷器如胎瓷结合良好,可以在流速缓慢的净水中洗涤,如釉面肮脏,可以有淡肥皂清洗,但洗后一定要用净水(最好是蒸馏水反复洗净),如果瓷质胎釉结合不好,则不能水洗;对新出土瓷器,要让它缓慢自然还硬,不能暴晒,收干之后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洗涤,能洗则洗,不能洗则在附泥上少许施水而缓缓剥除附泥,千万不能用硬物刮泥。

(3)瓷器表面灰尘用小吸尘器去除,或用气球吹除,沾着的灰尘可用丝绢等软质材料拂除,不能用鸡毛掸拂除。

(4)有些瓷器因釉面光泽枯涩,可用白蜡、亮光蜡、胡桃油等薄涂补光,但手法要慎重,避免光泽过硬,避免釉面受伤。

(5)出土瓷器深入釉中的土沁不要强行去除

景德镇市成功保护非物质遗产“传承文明


随着去年瓷博会期间,明代葫芦窑暨清代镇窑的成功复烧,加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当天镇窑成功复烧活动的报道,且镇窑的成功复烧还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从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更标志着我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迈出了新步伐。

记者了解到,这一创意活动成功保护传承了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内涵,也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方式,并引起国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成为一种景德镇文化现象。同时具有震撼力的系列复烧创意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位和国内外知名度,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项,在此基础上,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国家级项目传承人4名,省级项目传承人32名,市级项目传承人115名。另外,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再传喜讯,国家文化部公示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我市古窑瓷厂和佳洋陶瓷有限公司的传统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榜上有名。

到目前,我市共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基地1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常识篇—古代瓷器的保护和收藏


瓷器文物与所有的物质存在一样,它们的寿命总是有一定限度的,但这种限度有长有短。文物这种物质在寿命的长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条件”,比如一般说来,石玉类寿命长于陶瓷类,陶瓷类寿命长于金属类,金属类寿命长于纸、竹、木、丝毛棉麻等有机类,二是“外在条件”,即客观环境对它们造成的危害。想让任何文物达到永寿无疆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可以使文物在妥善的保管条件下达到延年益寿,尽可能长久地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服务。任何文物,使之生命(指物质本体)超过数百、上千年应无大问题;而瓷质文物,其材料与内部结构比许多类文物要稳定的多,所以它们具有延年益寿的内在条件;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改善其外在条件,使之存之久远;这对利用古瓷文物研究、欣赏者十分重要,对企图保有瓷质文物而保值、增值者就更为重要。

一、瓷质文物的损伤原因

在静态下,瓷质文物内部发生的变化并不明显,从这一点看它比除玉石外的任何文物都要稳定,瓷质文物可能受损伤的原因主要来自外部。以下谈主要的一些原因。

(一)人为造成的损伤

瓷质文物以硬脆为特征,人为所造成的损伤有碰撞造成的,有手持瓷质文物不当而造成的。碰撞造成的损伤有:(1)口磕,指器物口边胎釉,由于撞击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碴伤痕;(2)冲口,口部被碰撞后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有时看不出,有时称为“外冲里不冲”,只在外部形成冲口,而未冲透内壁;(3)磕伤,指器身胎釉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而磕坏;(4)凿伤,指受硬质工具硬性刨凿致尚;(5)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又称“鸡爪纹”,有时称作“冷莹”,如器底部因投放物件相撞致伤;会形成“炸底”;(6)折断,琢器因胎体相接处碰撞损伤,折成数段;至于裂纹、裂口、磕口、腹伤、崩釉,等等,皆可知是由于碰撞而造成的具体损伤及程度。

以手持瓷质文物不当而造成的损伤有:断鋬、段系耳、断流、断颈、断足、身碎,等等。新出土的瓷器由于长期埋没于地下,胎身内水份饱满,质地变得相对酥松,尤其容易造成这类损伤。

(二)震动造成的损伤

除人为震动之外(上一条中已述),还有地震、建筑物倾倒塌落、水流和水流冲动、动物碰撞,等等。所造成的损伤与人为造成损伤是相似的。

(三)有意或无意之中造成的摩擦,它与碰撞不一样,不是剧烈地碰击,而是以其它物质在瓷器表面造成摩擦伤害。常见摩擦伤害有:(1)毛口、毛边,口边或口面的釉面因摩擦(也因碰撞)而间断脱缺或全部脱落;(2)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3)磨釉、伤釉,因釉面与其他物体摩擦,使釉面局部损伤,严重者可达“磨釉及胎”程度(4)软道,指釉面及经常摩擦出现的细微丝纹;(5)朱亮,釉面长期使用,经过长久磨挲而失去光泽;(6)伤彩、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常指釉上彩),因磨划而伤及局部或全部(有的也可能被掩埋而造成脱彩),有的彩会因长期用鸡毛掸的拂扫而脱尽;等等。

(四)温度、湿度造成的损害

因为物质结构相对稳定,瓷质文物受温度、湿度伤害的机率远比其它类文物为小。但认为温度、湿度对古瓷文物不会造成伤害是错误的。瓷器在零下15℃到50℃范围内,只要平稳过渡,那伤害不大,它所害怕的是较短时间内温差过大。我们认为日温差(指二十四小时之内最高与最低温差别)不能超过摄氏10度,过大的温差回造成器内热涨冷缩活动加剧,使釉层受伤脱落,使胎釉部位原有明暗伤痕加大加深,甚至会使器型崩坏,大家有现代一般瓷烧热,立即投入冷水,一定会看到温差所造成的伤害,湿度所造成的伤害,主要是湿度过大使胎釉接合处钻入大量水份,加剧胎釉分离,湿度差过大也会加剧胎釉部原有的各种伤害。有时过大的湿差、温差共同作用,这样对瓷器造成的伤害就更大。

(五)火烧造成的损害

火烧会对瓷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釉面会变色、变质、裂脱,胎也会烧作、炸碎,在高温下会造成器型的完全扁塌扭曲。

(六)灰尘造成的损害

扬尘中成份很复杂,有时它会造成磨擦类损伤;有时它钻入原有胎釉上的伤纹裂口,在湿度的共同作用下,使灰尘微粒膨胀,所产生力量会造成或加剧釉面剥落,加大胎釉裂纹。

(七)生物造成的损害

有的是直接的,如鼠、猫等身体造成的碰撞;如有些厌氧菌(如硫酸盐还原菌作用)对一些较粗或胎釉结合不良的瓷器(如宋以前的产物),会使釉质变成黑色,使胎质表面疏松甚至变成酥粉壮。另外有的是间接的,如白蚁、鼠类、一些微生物对存放瓷器的柜箱、囊匣等造成的咬蚀腐变,一旦塌跨将对瓷器造成损害。在考古出土的瓷器上,常见植物根系在瓷器表面、内面留下的、无法去除的痕迹,说明植酸对瓷器也会造成损害。

(八)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

太阳光,尤其是紫外线,通过光化学作用使瓷器胎、釉变色,瓷器上多种色彩的光敏程度不一致,但阳光对它们肯定都有危害。长期裸露在阳光下,还会因光、温、湿、灰的共同作用而对瓷器产生更为不良的影响。光照对瓷器造成的损害表现较缓慢,常常被人忽视。

(九)化学物质造成的损害

瓷器会因盐、碱、酸类液体较长时期沁泽,而产生剥釉、胎骨质或碎裂。空气或液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会造成釉、胎色变,发黄、发黑、失透等损害。

以上分析了几种对古代瓷器造成的损害,或许还可以总结出更多一些。归纳一下,无非是属于物理机械性伤害与化学性伤害这两大类;尤以物理机械性伤害表现直截明显。可是,绝不能因瓷器化学成份比较稳定而忽视可能产生的化学性伤害。

二、瓷质文物的最佳保藏条件

满足瓷质文物的最佳保藏条件,即可以使之延年益寿,使一代又一代人欣赏它们所焕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光芒。以下,从工作经验与设施材料结合角度,谈及有关问题。

(一)加强保护,避免人为损害

瓷器所受伤害,许多场合下是人为造成的,首先要提高直接接触瓷质文物人员的素质,做到:(1)手持瓷器一定要双手持器,左手托底,右手扶持,绝不许单手拧颈、持鋬、持柄、持流、捏耳、抓底;(2)手持或移动瓷器时不与他人交谈;(3)凡有附件如盖、座的瓷质文物,要分两次移动,绝不许如盖罐等带盖搬移,因为除了一定要用软纸、软绢、软布、谷糠等分层包装,外包箱匣,清代到民国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装箱瓷器,又软又实,整箱从1米高处落下,箱内瓷器安然无恙;(5)瓷器无论搬运、装箱、绝不允许互相叠、靠,这样极易造成碰伤、磨伤,如数件装入整箱,器器之间要用软质衬妥;(6)无论何时何地放置瓷器,必须注意落座处,严防直接放于石、水泥、金属、砖质的硬质地面上,最好置于布、麻、毛、绒、草质垫子上,垫子不能光滑而要软而毛糙;(7)各种瓷器的放置一定要处于顺其自然的接地姿态,不要随便将口、腹、附件等部位接触地面,曾多次发生过壶、瓶等横放而使颈腹受伤的事故,如必须(如观察底足)将器物倒置,器口等必须垫仪软质不滑的材料,以免损伤口、颈、腹等部位。

(二)创制最有利的设备,以使古瓷有一个安适的“家”

(1)瓷器文物,尤其是精美者,一定要置于囊匣中保藏,囊匣一定要内软、外硬,内部可用软泡沫塑料包以绢绸,柔软舒适,最好不用棉花。棉质易吸水发霉长虫,外部可用木质。(2)如入柜、箱,一定要用硬质泡沫塑料、透明尼龙线等加固瓷器,防止突然震动而倾倒,有些易倾倒的大型器,可在器腹内下部放置软布包的沙袋,使之重心向下,避免倾倒,在柜、箱、橱中也一定要避免迭摞相碰。(3)古瓷之“家”,一定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最好在黑暗出保藏,鉴定中有“灯下不看瓷”之说,如必须在日光中看瓷器,一定要在散射光下,而避免直射光。(4)有关设备的防尘、防生物、防一切有害化学品、防过大温差(每24小时不超过摄氏10度)、防过大湿差(每24小时不超过相对10度)、防火灾,等等方面,自然是不言而喻的。(5)瓷器文物置箱、柜、橱等,一定要有很强的抗震功能,其比例一定要敦实,有条件的使之与建筑等等做到整合化,这些设备内部也不能使瓷器有晃动的可能。(6)搬运输出瓷器的工具也应当静稳,尽可能减少震动,绝不能有跌落的可能。

(三)古瓷器的日常保养

(1)传统的说法,让人手经常摩挲古瓷,长久使之产生 “包浆”,泛一种“宝光”,这是人汗脂等弱酸在瓷器表面的积累作用,其实这种做法不妥,我们主张 带软质白手套或洗净双手把持瓷质文物;(2)瓷器如胎瓷结合良好,可以在流速缓慢的净水中洗涤,如釉面肮脏,可以有淡肥皂清洗,但洗后一定要用净水(最好是蒸馏水反复洗净),如果瓷质胎釉结合不好,则不能水洗;对新出土瓷器,要让它缓慢自然还硬,不能暴晒,收干之后看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洗涤,能洗则洗,不能洗则在附泥上少许施水而缓缓剥除附泥,千万不能用硬物刮泥。(3)瓷器表面灰尘用小吸尘器去除,或用气球吹除,沾着的灰尘可用丝绢等软质材料拂除,不能用鸡毛掸拂除。(4)有些瓷器因釉面光泽枯涩,可用四川白蜡、亮光蜡、胡桃油等薄涂补光,但手法要慎重,避免光泽过硬,避免釉面受伤。(5)出土瓷器深入釉中的土沁不要强行去除。

以上简单的概述了古代瓷器的保护和收藏。

德化仿古瓷初探


陶瓷,这一泥与火的艺术产物,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和社会生活、科技进步、艺术成就、民俗风尚以及地方特色等等广泛的文化内涵。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实用品和艺术品,也是历史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存世稀少的古陶瓷,就成为考古家、鉴赏家、收藏家和各国博物馆、文物店、古玩铺寻求的稀珍,尤其是名窑、名瓷产品,名家作品,更加备受青睐,视若价值连城的瑰宝。可惜,属于易碎品的古陶瓷,历经历史沧桑的颠扑,延至后世,完美者已所存无多。名瓷名作,更加风毛麟角,重金难寻。后代专家出于对古名瓷的喜爱和探索其烧制技术奥秘,不惜代价地进行研究恢复。同时也有一些古董商人为牟取暴利,千方百计委托能工巧匠加以仿制,藉以以假乱真,于是也就诞生了仿古瓷。

以善制白瓷和瓷雕名驰中外的德化窑,是中国陶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瓷坛也占有特殊的地位,与历代各大名窑一样,既有名瓷名作问世,后代也就有些仿古产品制作流传,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浅探,以求教于专家。

一、德化仿古瓷产生原因和时代

具有优质丰富资源和优秀技艺传统的德化窑,经过宋元二代的发展,至明代登上了一个开拓的新高峰,在窑炉改革、优质瓷研制、瓷雕艺术三个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诞生了被国际上誉为“国际瓷坛的明珠”的象牙白,被日本人称为“串窑的始祖”的“蛋式窑”和享有“东方艺术珍品”的艺术瓷雕,使德化瓷器在国内外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明代德化窑的能工巧匠,利用当时较先进的蛋式窑的适当装烧窑位和当地的优质瓷土原料,研制成功的象牙白瓷种。或白中泛黄,宛如象牙;或纯白如脂,形若奶油;或白中蕴红,尤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故有象牙白、猪油白、奶油白、乳油白、天鹅绒白和孩儿红等等的美称,这些不同名称的瓷器,虽是由于受到烧成中不同温度和气氛影响而产生略有不同的瓷色,但仍以白为主,属于白瓷,并具有晶莹温润,如脂似玉,优美绝伦,举世无匹的同一瓷质。故被国际上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而称为“中国白”。嘉、万期间,德化瓷雕独特风格的奠基人,雕塑大师何朝宗采用这一优异瓷质所创制的瓷观音、如来、达摩、罗汉等艺术品,设计工巧,造型别致,形神兼备,衣巾飘举,线条柔和,衣纹流畅,动静相衬。栩栩如生。加上精雕细刻,风格别致,件件宛如脂凝玉琢,格外精美动人,被视为天下独特的艺术瓷珍,达到使当时的“日本富人,不惜以万金争购之”的珍贵程度,足见其艺术魅力的高度影响,与其同时期的陈伟、张寿山、林朝景等瓷塑艺人的作品也受到中外一致的珍爱。除瓷雕佛像外,当时还有部分造型精巧、装饰别致的花瓶、香炉、杯碟、文具等实用艺术品问世,由于此类产品的轰动和影响而成为收藏家、艺术爱好者、高屡人士猎取的异珍奇宝,至今国内外博物馆、文物单位以及民间仍有不少珍藏,随着岁月的流逝,明代德化瓷的存世品益见稀少而珍贵,清代的釉下青花,古彩香炉、花瓶等亦有不少优秀产品深受后代所喜爱。因应国外古玩商户的需求,清代直至民国,德化均有仿制前代名瓷名作流向国内外。

二、德化仿古瓷的主要品种

德化的仿古瓷主要是应香港、台湾、宁波、广州、厦门、福州、泉州、仙游等各地古董商和东南亚一带的侨商特订而制作的。多数产品为商户提供样品或图片和要求给作者进行仿制,例如民国期间德化著名的瓷雕艺人许云麟(即许友义、许裕源)就曾为香港的“玉成轩”、“源源”等古董商户承制过多种多样的仿明仿清德化瓷雕产品。

仿古瓷所仿制的都是前代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优秀品种。德化仿制明代的艺术白瓷居多,有各种不同造型的观音、如来、弥勒、达摩、罗汉、三大士和八仙、寿星、关公等佛像和八卦炉、鼎式炉、竹节炉、三足炉、筒形炉、狮纽、狮耳、兽足及仿青铜器造型和装饰的鼎炉、爵形杯、花瓶以及运用堆贴、浮雕技法制作的梅花杯、八仙杯、牡丹杯、八仙壶、平心盌和瓷箫、瓷笛等精巧产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除仿制明代白瓷产品外,亦有一些前代釉下青花仿制品,诸如圈彩山水人物香炉、八宝博古香炉、山水笔筒、山水花瓶、博古花瓶、满彩缠枝牡丹茶盌等等。防制产品的造型、瓷质基本与原作一致,制作、装饰工艺精细,基本达到形似质似而且神似的程度,后人要加以鉴别,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极易产生谬误。例如,我们收集到的一件狮耳花瓶,瓷质白中蕴红,莹润如玉。胎体厚重,具有很好的半透明度,造型、瓷质、制作工艺完全与明代产品一致,釉上刻有“康熙十七年赛谢”字样,此件到底是明代所制,收藏者至康熙十七年才作为谢神供品献给寺庙?或是康熙十七年所制?值得推敲。

三、德化仿古瓷的一些特征

能工巧匠所仿制的仿古产品,大多达到形似、质似和神似的程度,准确鉴别,并非易举,加上德化历代均为烧制外销瓷的民窑。优秀产品世代流传相袭,变化不大,极难截然断代,也给仿古瓷的鉴别增加了复杂性,要寻找其特征,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瓷质釉色。瓷质釉色是鉴别的一项重要依据。有些人认为德化的普白瓷是宋元的,建白瓷(象牙白等)是明代的,青白瓷是清代的,高白瓷是现代的,这种看法极为片面,须知德化历代以来直至六十年代,都是采用当地瓷土进行单一配方。釉料也是基本采用釉石配合石灰、谷壳灰所制。所用的窑都为龙窑,历代产品都有青自瓷和普白瓷,瓷质釉色的变化除了选择原料和釉的配制比量的不同而外,还涉及烧成温度和气氛的影响。因此历代也就都有白瓷、青白瓷生产,以明代为例,生产建白瓷的也仅浔中和三班等少数窑场,全县其它各窑场均烧制白瓷和青白瓷,产量居于主要地位。因此,明代的瓷雕产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可以认定何朝宗、陈伟等著名雕塑艺术家的早期作品也有青白瓷和普白瓷。直至嘉靖、万历期间,其雕塑技艺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加上选用当时优异的建白瓷原料才达到珠联璧合、完美无匹的程度,但此类作品较少。清初虽有少量建白瓷产品,其后建白瓷质的烧制技术中断,转而以青白瓷和白瓷替代,也就只能仿制前人的青自瓷和白瓷产品。因此,鉴别明代的产品或后代的仿制品。不能单以建白瓷质为依据。而应包括青白瓷和白瓷,同时还应参照其艺术特点、款式标记、制作工艺等加以全面鉴别研究。

2、款识标记。德化瓷的款识标记主要有如下几种。一为出现于明代的瓷雕印章式款识,这一款识为何朝宗等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修养的艺人所创制,后代承袭沿用。如表明产地的葫芦形或花瓶形的“德化”篆书二字章,表明作者的四方形“何朝宗印”篆书四字章,或葫芦形“张寿山”篆书三字章,表明年代的长方形“大明万历年制”正楷六字章等等印章款,一般均盖于作品背部的胎体上然后上釉烧成,胎体湿度适当所盖者字迹清晰,胎体太干所盖或釉层太厚者字迹模糊。一般地名章或年代章在上,作者章在下,亦有单一盖作者章或年代章的。后世艺人均仿效这一形式。但后世艺人则较少直接用姓名印章,多数采用艺号或堂号章,如苏学金的“苏蕴玉”,许友义的“许云麟”或“许裕源”,有的仿制前代作品则在背部上方盖一葫芦形“何朝”或“何潮”篆书二字印,表示继承或仿效何朝宗的作品风格,下方盖-诸如“博及渔人”等作者的艺号章。何朝宗等明代艺人的产品被仿制较多。仿制产品的印章、字体形状虽同,但由于烧戒胎体的收缩不同,一般均与原作有偏大偏小之差,但凡具有印章款识者虽非原作,也是属于能工巧匠仿作的精制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外,还有一些艺人除了盖上印章款识之外,还在作品底座等不明显处刻上自己的姓名。我们曾见过一件上面盖有“博及渔人”,的印章,座下还有手刻的“苏学金手制”标记。二为以香炉和花瓶为多的印章款式,此类款识,大多仅表明年代,少数表现作者,诸如明代白瓷的洪武、宣德、正德、成化、嘉靖、万历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明”六字款,及林子信的“林氏子信”四字章、“子信”二字章、苏和顺的“和顺苏记”和“文荣雅制”等等。清代青花瓷和古彩瓷以颜料印制或书写的康熙、乾隆、雍正、嘉庆等加“年制”四字款或加“大清”的六字款,字体工整端丽,大都出现在产品底部,基本是仿官窑作风,此外还有大量表明窑场作坊的标记,如月记、胜玉、和玉和笔画灵芝、火焰、秋叶、鱼、藻、如意等等,仅作为各自产品的标志,不属仿古瓷之列。

3、制作工艺。仿古瓷的制作必然要受到一定数量和交货期的制约,仿制工艺虽是采用前人手法,但却难以达到那种精心自如的程度,难免要露出一些急就的痕迹,例如瓷雕艺术品,原作者一般是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进行创作设计,印制坯体时都采用拇指指腹由中心向四周顺序推压,衣纹、线条较多较深处,印压力度较大并有多遍重压的痕迹。印成后内部不加修削,存在一定推压的指纹,胎体厚重、衣纹深刻、边沿锐利,明代雕塑整体简练,装饰物较少。仿制品则因赶时间,保数量,印坯时指掌兼施,掌跟痕迹较多,印成后较厚处有所修削,胎体也较薄。衣纹刻划比较浅,合缝处理不够精细。再如香炉和花瓶等的制作,浮雕者以模印成型,素胎者以手拉坯制作,较大型和形体变化较大的花瓶,则采用分段拉坯加以粘接成型。清代中期以上的产品胎体均厚重,香炉口沿较厚,内里拉旋纹清晰,花瓶内里的拉旋和粘接痕迹同样清晰可见。仿制品胎体则较薄,粘接处有所修整,这些改变主要是为有利于产品烧成,减少开裂、变形,增强整体瓷化的强度,保障如期交货所采取的改进措施,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鉴别依据。

总之,可归纳为:1、德化仿古瓷主要诞生在清至民国二代,以仿制明代的白瓷为多,并有少量清代的瓷雕及釉下青花和古彩瓷。2、仿制的产品有观音等佛像、香炉、花瓶、笔筒和堆贴、浮雕的梅花、八仙、牡丹、龙鹤等杯、盘实用艺术产品和青花、古彩香炉、花瓶等优秀产品。3、明代的白瓷应包括青白瓷和普白瓷。4、仿制品可分为特定仿制前人的带款识的名作和继承前代产品的优秀造型、装饰传统两类,带款识的属于作者的得意原作或为精工的仿制品。有些名家(包括何朝宗等)的作品并非都有款识。5、德化沿袭仿制前代优秀产品甚多,此类仿制品仅为继承优秀传统,并不存在以假乱真的牟利企图。

以上所述,谨是我们在从事德化古陶瓷的探索中,对德化仿古瓷的一些初步了解。不计粗浅,藉以抛砖引玉。

景德镇举行系列活动庆祝“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今天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千年瓷都景德镇举行窑神童宾祭祀活动、明清御用龙缸窑复烧点火、红店明炉暗炉首次复烧点火、阎崇年《御窑千年》新书首发捐赠仪式、“唐英纪念馆陈列”专家研讨会等众多活动,文化名人齐聚景德镇古窑,共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上午9时30分,第三次窑神童宾祭祀活动在5A级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举行,众多史学、陶瓷和民俗文化领域专家学者出席祭祀仪式,共同纪念舍身入窑的“风火神”——童宾。景德镇市副市长熊皓表示,童宾是景德镇制瓷窑工世代祭祀的窑神,童宾故事、童宾精神在发展史上影响重大。隆重祭祀窑神童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

童宾是汉族民间信仰之一,为明末以来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之一。童宾,字定新,景德镇里村人,生于公元1567年,逝于公元1599年,明代烧瓷技师。为抗议朝廷逼迫和残害瓷工。童宾以骨作薪,纵身跳入烈火熊熊的窑内,被民间尊为“风火神”、“窑神”。

随后,随着第一把火伸入窑内,明清御用龙缸窑成功实现复烧点火。龙缸窑是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大龙缸。因其烧制的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所以称为龙缸。窑室宽2.1米,进深2.1米,高2.25米。每窑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每窑烧炼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歇火冷却数天后才可开窑。窑神童宾舍身入窑烧制龙缸的故事经久流传。2013年,龙缸窑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建复烧成功。今天明清御用龙缸窑再次点燃了复烧圣火。

景德镇御窑是中国陶瓷史最精彩的篇章,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最新力作《御窑千年》最近出版发行。活动仪式上,阎崇年先生和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代表向南昌师范学院、景德镇市教育局、大学、景德镇学院、景德镇市御窑厂遗址管理处、艺术研究院、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市图书馆、职业技术学院捐赠了《御窑千年》著作。

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国家文博研究员周荣林对记者表示,“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特别是明清御用龙缸窑和红店明炉暗炉相继点火成功,标志着古窑对国家非物质遗产——传统制瓷工艺的保护逐步走向丰富性、整体性和完整性,既保护传承了传统工艺,又增添了景区景点文化内涵。

景德镇古窑初探


据现有考古资料,景德镇尚未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在已发现的窑址中,属早期的有胜梅亭、石虎湾、黄泥头等窑,均为五代时期。宋代窑址已发现的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窑,都烧青白瓷。

胜梅亭窑 胜梅亭窑又叫杨梅亭窑,是景德镇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瓷窑。窑址在景德镇湖田进南山二两公里处的胜梅亭村,是目前所发现的南方地区烧造白瓷的最早窑址之一。胜梅亭窑烧造青瓷和白瓷。胜梅亭窑和这里的石虎湾窑,黄泥头窑白瓷烧造的成功,对于景德镇地区宋代青白瓷的制作,以及元、明、清时期瓷业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入宋以后,胜梅亭窑仍继续烧造,但已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石虎湾窑是景德镇的又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位于湘湖与湖田之间的石虎湾,离景德镇约十公里。同胜梅亭窑一样,这里也同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骨一般较厚,偶尔也有很薄的,均呈灰色。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称的蟹壳青;釉层极薄,有极细的纹片。瓷釉洁白,器型有盘、碗、洗等。盘底宽边,迭烧而成,宽边上有支烧的痕迹;盘心里也有敲去支烧的遗存部分;底心有釉。石虎湾窑入宋以后,改烧青白瓷。

柳家湾窑 柳家湾窑是一处青白瓷窑场,窑址在景德镇东南二十公里的寿安乡境内。遗物堆积面积约达一万平方米。烧瓷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元代。柳家湾窑产品以盏,杯,碗为大宗。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均清亮光洁,幽倩雅淡。它的瓷器装烧,均采取单件仰烧。器底垫泥饼,与匣缶本相隔;饼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烧出的瓷器,圈足端光洁而有釉。

湖田窑 古文献中都有关于这个瓷窑的记载。窑址在湖田村。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面积达四十万平方米。从调查、试掘的资料看,这处窑场兴烧于五代,到明代隆庆,万历之际才结束,延续烧造了六百年。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最有成就。

龙江窑 龙江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青窑 明代御器厂的官窑分六种,即:风火窑、色窑、大龙缸窑、大小滥煌窑、匣窑、青窑,这里风火窑是总称,色窑和滥煌窑就是锦窑,匣窑是烧匣钵的,真正烧瓷器的只有龙缸窑和青窑。青窑就是官窑中烧造除大件龙缸以外的各种瓷器的瓷窑。所谓“青”并不是指青色,而是指瓷器的成色。明以来,景德镇瓷器的成色是“上品为青”,如呼“头青”、“提青”、“三色青”之类。为了保障瓷器的成色质量,青窑的窑制都很小。

军窑 有些曾经记载“景瓷”历史方面的书内,提到景德镇有过“军窑”,说是“均”窑之误。其实“军窑”是有的,不但宋朝有,明朝也有。明朝景德镇有几种窑:一为御窑厂,一为民窑。军窑是凡在军籍的,在景德镇的瓷窑,就叫军窑,与民窑性质大致相同。浮梁县志陶政编就有“除见厂役官匠窑座外,诸凡‘军’,‘民’新旧窑座”一语,可为证明。景德镇为什么有“军窑”呢?原来在元代末年。农民纷纷起来革命,有位都昌人于光,带领都昌农民占据了景德镇附近各县,于光把景德镇的珠山作为大本营。后来于光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用调虎离山之计,把于光个人调往西北去负责军事,他的部下仍留在镇。他们在明朝都已入了军籍,不回都昌,就在景德镇营窑业,所以有“军窑”之名。

小南窑 小南窑是以地名窑,窑在景德镇。据《陶录》记载,小南窑的窑室很小,窑包与伏着的青蛙相类,当时称作“虾蟆窑”。文献中说其产品“器粗整,土填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只兰朵竹叶二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器。又有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这里所谓的“白饭器”,直到今天还是人们常使用的碗类之一。

景德镇的古窑还有“陶窑”、“霍窑”、“臧窑”、“年窑”、“郎窑”、“唐窑”等。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亟待保护和发展


景德镇是传统的手工制瓷名都,博大精深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历经千年,已成为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有陶瓷企业的改制,在鼓励全民创业政策的推动下,一批身怀陶瓷技艺和绝活的能工巧匠办起了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到了空前的传承与光大。但传统的手工陶瓷作坊主要是在居民家中或租赁的简陋旧厂房,生产效率低,自身做大做强的内外部条件存在较大问题。

为支持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政协委员熊皓、于集华、刘伟、龚循明、范敏祺联名建议,要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政策措施;设立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景德镇手工制瓷名坊园及类似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发展项目;将景德镇手工制瓷名坊园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省发改委、省文化厅等部门向国家相关部委争取相关政策及资金,予以重点支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初探》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初探》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如何利用气泡鉴别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