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评论:企业应以人为本

评论:企业应以人为本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1-05-02

大理石瓷砖。

当前许多陶瓷企业特别是景德镇中小陶瓷作坊的管理人员聚在一起闲聊时经常会抱怨现在的员工不好管理,流动性太大,跳槽率太高。

毋容置疑,员工队伍不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一则不利于生产的按计划有序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产的进度和产品质量,二则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招聘、培训新员工,在时间和培训成本上势必造成不小的浪费。那么员工为什么会频繁流失呢?究其根源,固然有员工自身方面的诸多原因,但笔者认为企业(个体户称:作坊)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亦是重要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目前的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作坊)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再加上绝大部分工种采用的是计件取酬方式,故在生产过程中往往偏重产品质量的管理,却疏于对员工的思想引导、精神激励和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是说没有很好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那何为“以人为本”呢?通俗的解释就是企业管理以人为“根本"。它是指经营者或管理者的一种领导方式或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员工)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开展的,以实现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人(员工),是最根本也是最活跃最富创造力的生产主体。员工贯穿于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诸多环节,是商品和利润的直接创造者。员工无疑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员工的流失无疑是企业的无形损失,员工的稳定无疑是企业发展之基础和根本。

管理实践也证明,任何企业要想获得长足持续的发展,都必须拥有一支稳定的忠实的员工队伍。因此陶瓷企业(尤其是中小陶瓷作坊)在囿于资金等原因短期内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员工福利等硬性指标的情况下,要想稳定员工队伍,就必须在管理软环境上下功夫,就必须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转变管理理念,以员工为中心,从细节处着手,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努力营造良好的晋升机制和工作氛围,从制度上约束员工,从精神上鼓励员工,从感情上维系员工。也唯有此,陶瓷企业(尤其是中小陶瓷作坊)才有可能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员工才有可能产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陶瓷企业的员工才有望减少流失保持相对的稳定性。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评论:佛山陶瓷转型应照顾弱势企业


佛山陶瓷产业提升有了明确的方向。近日,佛山市政府召开加快推进陶瓷产业调整提升现场会,要求做好对污染重、能耗高、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陶瓷企业的治理、转移等工作;通过“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实现佛山市陶瓷产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扶优扶强”,积极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佛山日报》7月13日)

对于佛山陶瓷如何转移,如何提升,如何转型,佛山政府终于迈出了坚定一步,给出了正面的明晰的答案。佛山政府发出的“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声音,实质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有潜力与提升价值的陶瓷企业将给予多方面的支持或扶持,这自然会让处于行业中上位置的陶瓷企业欢欣鼓舞;一是对于一些处于陶瓷底端、高污染的小型陶瓷企业则坚决执行淘汰制,这将会使那些弱小的陶瓷企业心有戚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的“转移淘汰一批”,政府必会“动用所有的行政力量,包括税收、环保、交通检查等等手段”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清场行动”。尤其是为达到“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根本转变”的政策性时间要求,不排除政府可能动用硬性手段,甚至用一刀切的方式使“低端、高污染的陶瓷企业”无疾而终。

佛山陶瓷能够在短短几十年中,成长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产区,一方面得益于政府长期的无为而治与“放水养鱼”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更得益于陶瓷产业能够不断裹挟着个人、集体等各种资本进入,让无数小型陶瓷企业象荒草般疯长与蔓延。这种“草根经济”的疯长与蔓延,客观上为佛山陶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营活力,推动着佛山经济迅速向前奔跑。时空转换,当佛山经济需要在更高层面上进行运营,这些由民间小资本所堆垒起的低端、高污染的作坊式生产,遭遇“绞杀”的厄运虽已是大势所趋。但念慈其曾为佛山经济做出过贡献,政府即便是对其进行坚决淘汰,也应该考虑让他们体面而有尊严的退出,给予政策上的呵护与关照。而不仅仅是“鼓励、支持一批有知名品牌、节能环保、技术创新有优势的成长型企业壮大发展。”

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必然象一片和谐森林一样,有参天大树,也有无数小草。在佛山陶瓷产业因提升而进入新的转型时期,给予即将遭遇淘汰的小企业以合理的照顾,即可以显示政府的温情一面,也更符合社会和谐发展要求。毕竟任何大的陶瓷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开始的。

评论:陶瓷企业靠什么留住80后员工?


要留住80后员工靠企业文化

当80后逐渐成为一些企业的主力时,年终聘任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用高工资“拴”住优秀员工,一句“你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就“送”走不合格的员工?这些都已经是落伍的年终聘任方式了。

想要成为一个受80后青睐的公司,情感、自由、空间、面子是必须掌握的关键词。

留:以“情”感人增加公司黏度

比职业角度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企业文化,80后年轻人喜欢拼命工作,然后再尽情玩耍。因此,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度的管理体制更受欢迎。

科闻100是一家在伦敦上市的国际公关公司,进入中国已4年有余,与大多数同类的公司一样,单位里几乎是年轻人的天下。“科技是前沿的东西,对年轻人很有吸引力,这样的行业性质决定,我们必须动足脑筋留住那些更有特点的80后。”科闻100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张冬梅如是说。

到了每年绩效考核时,各级主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评价自己团队中成员的职业规划,该走还是该留,然后分别对待。张冬梅告诉记者,对于年轻人,如果等到其想离开公司,再用“钱”(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去留人,是很难留住的。

更为重要的是给予职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了解其想离开的理由,对症下药。“比职业角度更具有吸引力的是企业文化,年轻人喜欢拼命工作,然后再尽情玩耍。因此,我们的企业文化强调,工作生活平衡度。”

“工作时间上的灵活度很重要,我们上下班不打卡,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宽松性,夏天天热等特殊情况可以更早下班。”张冬梅说。喜欢赖床的80后再也不用半闭着眼睛“冲”进办公室了。

更加慰贴的情感管理还有,为员工生日举行PARTY,每年有2天的假日叫做“被窝日”———在没有重大工作的前提下,情绪不佳、希望把夜里的美梦做完等任何不想工作的理由都适用,员工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去上班,而不需要等待领导批复。

对于那些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股权激励是长期激励员工的主要和有效方式。不具备这样条件的公司同样可以“留”住优秀员工,那就是休假管理。“我们每个季度,都会有团队建设。每年会聚集北京、上海等各地同事一起,出去旅游或者培训。对于工作6年的员工,还会有3个月的带薪休假。”张冬梅表示。

所有这些企业文化的点子,都是为了让在情感上容易产生依赖感的80后更加“依恋”公司。这对于民营企业同样适用。

“我们是一家快速发展的创意型公司,是传统的百货企业和新兴互联网行业的结合。等到别的企业来挖优秀的员工,那就太晚了。在这之前,我们会用种种管理手段,增加公司黏度。”名品导购网CEO陆炜表示。

陆炜所谓的管理手段,同样以“情”为主,“完全用制度约束80后,不一定很理想。”这些情感的方式包括:

名品导购网本地人和外地人基本上数量相当。如何让那些“沪漂”一族安心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与很多公司办理综合保险不同的是,陆炜要求公司尽量为每一位外地员工协助办理长期居住证,这样就可以交纳四金,使本地化的保障落实到外地人身上。对经常外出的买团体意外险也是完善个人保障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公司除了高层有70后的,大部分员工都是80后,因此企业文化也完全是为80后服务的。例如,我们在内部成立俱乐部,三个人组成帮帮组。对于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的80后,企业更是要细致入微地如同父母一样洞察他们的需求。”陆炜这样说。

面临婚娶等重大事情,名品导购网会直接给予员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帮助。该公司曾有一位非常优秀的80后员工,属于竞争对手重点“挖角”对象。陆炜的“反挖”策略是,了解其在养了孩子之后经济拮据,以公司名义借款给他,并常常关心其家庭生活。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点滴滴,成了迫切需要被关怀、被尊重、被重视的80后“死心塌地”跟随一个公司的重要筹码。

辞退:不是永久不合作

“劝辞”可以为第二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毕竟,被辞退的80后会很难放下面子再次回到原来的公司。主动炒公司的员工在收到原公司的OFFER时,却能够欣然接受再次合作。

要留住80后员工,情感诉求是最重要的,而要想把不满意的员工辞掉,足够的面子是80后最需要的。

在科闻100,表现欠佳的员工可以在被辞退前获得更多的机会:如果员工能力足够,但是由于年轻人喜欢新鲜有趣、或是在某个团队中产生工作情绪等,可以为其更换客户,调整到其他团队中试试;对于那些态度很好、又爱学上进的员工而言,也许能力暂时无法胜任目前的任务,也会再给一次机会,让其去做和能力匹配的工作。

对于调整和培训之后仍然无法胜任工作的,去意已定、决意接受其他公司的,以及态度恶劣、价值观上无法认可的,公司会毫不犹豫地“请”走。

劝辞:是最保险的方法

某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企业辞退员工的成本很高,《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会使这个成本更高。因此很多企业都会选择与员工沟通,使其主动意识到双方合作对自己个人和公司都没有帮助,而后主动提出辞职。

“对于80后而言,让员工主动提出辞职也可以满足他们的面子。毕竟,员工炒企业会让他比较不容易嫉恨公司。”陆炜如是说。

对于那些喜欢新奇、又常常进步飞快的80后而言,企业应该笃定的是:辞退不是永久不合作。

张冬梅说:“在员工离职之前我们会了解他们对公司的不满之处,进行改善。所有离职员工都会保持日后联系,只要有新的工作机会,会首先想到他们。”

陆炜认为,“劝辞”可以为第二次合作打下良好基础。毕竟,被辞退的80后会很难放下面子再次回到这个公司。主动炒公司的员工在收到原公司的OFFER时,却能够欣然接受再次的合作。

对于企业来说,拥有一两个“迷途知返”的员工,也能够教育那些正在蠢蠢欲动的现有员工:我们的企业是最好的,值得你留下!

评论:陶瓷企业应该尽快实施“海外转移”


就国内陶瓷对外扩张而言,新中源是鼻祖。2001年新中源就走出广东省到四川建厂,以后又陆续到湖南、江西、辽宁、湖北建厂。今年陶瓷行业掀起了一股战略布局热:科勒在山东淄博投下巨资,冠军在成都布局,斯米克落子江西丰城,广东企业东鹏、唯美等先后也到江西丰城。

随着主流企业全国布局的展开,一个新的问题也顺理成章地推出:陶瓷企业什么时候到国外建厂。最近坊间传新中源的下一个布局就是越南。为什么是越南?据分析,投资越南有以下几大优势:一是出口美国市场的关税非常低。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美国是200%的关税,而越南出口美国的关税才10%。美国人对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是出于政治上的打压,而对中国潜在的竞争对手越南的“扶持”同样也有地缘政治上的考量(当然可能也包含有对越战的负疚因素),二是越南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是零关税。而从中国出口到印尼、马来西亚及印度则经常遭到贸易壁垒的阻止。比如去年印度就对中国实施反倾销制裁。三是越南有较好的区位优势支撑,比如在出口方面就有金兰湾这样的优质港口。四是越南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环境持续向好,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突飞猛进,需要大量建材。五是在越南设厂消耗的是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

相比台湾陶瓷企业,大陆企业普遍有一种“安土重迁”的意识。台湾陶瓷企业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越南等地多有投资,台湾陶瓷企业在东南亚一带的投资是上世纪80年代陶瓷产业向境外转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今天,当转移到大陆部分的台资企业正面临内地新兴企业竞争压力很大的时候,落到东南亚一带的台资企业则正享受着纵横国际市场的便捷。

陶瓷企业到越南或东南亚其他国家设厂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即国家鼓励“中国制造”要“走出去”。近年来,“中国制造”面临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困境:不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337调查、安全壁垒等。于是,在这样的压力下,企业跑到海外设厂置换身份,成为当地法人,获得原产地商标或相关证明,便成为规避在中国内地生产风险的必然选择。更重要的是,“走出去”作为民间企业的一种市场行为,现在正在转变为国家意志。商务部最近牵头制定了一份《关于推进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已率先动用“政府攻关”在俄罗斯、赞比亚、柬埔寨、巴基斯坦等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并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让企业按市场原则来主导园区的规划和基础实施建设。商务部希望国内生产能力较大、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如纺织、轻工、家电、建材行业等的企业逐步“走出去”进入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最典型的一个个案是红豆集团拿到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区的开发权,这意味着他们也获得了一笔不少的政府资金支持及相关便利。

在国内陶瓷行业环境容量、资源承载不足,产业调整升级诉求已经相当强烈的大背景下,如何顺应“中国制造”向“海外转移”,进行“资本输出”的大势,确实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以为,行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需密切跟踪国家在“中国制造”海外转移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并组织行业主流企业到境外考察并进行政府攻关,尽早参与到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中去。当然,如果能争取到在东南亚地区,比如越南设立以建材类为主的工业园区则更为上策。

评论:产业提升是陶瓷企业生存必由之路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对于佛山陶瓷企业而言是冲击最大的一个时期。在“扶大、扶强、扶优”的态势下,大部分陶瓷企业遭遇“限期关停”令,能有幸保留下来的将何去何从?笔者认为在节能减排成为国际性问题的今天,自主创新和与时俱进推进节能减排,力促传统产业提升,才是陶企生存之道。

据有关资料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佛山市的陶瓷产业迎来了发展的一个鼎盛期,出于环境治理因素与控制成本因素的考虑,佛陶集团的许多企业都谋划向周边地区转移,于是佛山周边地区陶瓷企业密布,生产基地云集。以狮山大榄为例,当地有大量的山岗地,且靠近陶瓷原料运输路线———清远经三水至石湾的中途位置,于是从1991年开始,佛陶集团在当地成立了大榄陶瓷生产基地,引进了不少陶瓷企业,发展至今,大榄目前尚有大大小小的陶瓷企业共10家。今年年初,按佛山市和南海区陶瓷产业调整结构提升实施方案,只有三家龙头企业能得以保留,其余都要限期关停。

从鼎盛到拐点,从短期到远期,从无序到有序,从危机到机遇,从守望到挑战,陶企大整治折射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节能减排”已成为关乎陶企生死存亡的生命线。能保留下来的陶瓷企业,就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贯彻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扶优扶强的方针,不断进行节能环保上的技术提升,实施清洁生产和品牌战略。一句话,只有持续地进行产业提升,陶企才有条件谈生存与发展。

陶企进行产业提升首要一环就是主动改造升级环保设施。能保留下来的陶企不要再抱任何侥幸的心理,不要持观望的态度,要清醒地认识到环保风暴将是长期性的,环保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一个疏忽、一个大意,一个迟缓,慢了半拍少了一目子,都有可能导致全线溃败。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拥有新的生存空间。其次是要积极开展新产品技术研究开发。健全运作机制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新产品研发进度和科研成果工程化,尽快形成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为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依托。第三是跳开陶瓷看陶瓷。陶瓷行业已经是充分市场化的产业,污染、能耗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产业的继续发展,因此不能只关在工厂里搞节能,而要利用其他技术来解决陶瓷行业节能问题。第四是陶企应主动接受政府能耗的监控。着眼现在,放眼在未来,只有肯下大力花大本钱推进节能减排力促产业提升的陶瓷企业,只有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陶瓷企业,才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才能得到市民的认可,才能得到公民的尊重,才能拥有前进的生命力与发展的话语权,才能放飞打造“百年老店”经营目标。

评论:建筑陶瓷企业需积极开辟新的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新的格局,一些国外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紧紧盯住中国,逐步将部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他们在看到中国辽阔的消费市场的同时,主要考虑到中国的最佳的投资环境。因为中国的陶瓷原料与人工费用等成本低,又具有比较优秀的技术人才与技术工人,因此在中国工厂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在国外企业转移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企业要不要走出去到国外去建厂?有没有这种必要?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权衡利弊,做些深刻思考。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时代潮流趋向,似乎不可逆转,在此大环境中,要么取得更大发展,要么作茧自缚,这决非是危言耸听。你不进攻,只能处于被动挨打。中国陶企才有到国际市场上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才能不断壮大实力,实现建成陶瓷强国与梅开二度的梦想。

目前在中国陶瓷产品逐步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家开始世界范围的考察,应该说这是带有试探性的第一步,值得赞赏。有的企业通过参加欧洲建筑卫生陶瓷博览会,考察国外每年的技术设备新变化与国际市场,以便将产品扩大出口到国外,其中或许也会想到到国外去闯荡的问题。如果能在国外选择好合作伙伴,利用自己的技术开辟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生产成本甚至比国内更具优势的因素生产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打入当地国际市场,产品成本低且减少了运费,可以获得最好的效益,岂不更美?实际上国内有些家电企业如海尔已经在巴基斯坦等国进行了投资建厂,并大有成效。中国建陶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求生存与发展。现在,我国建筑卫生陶瓷虽然在高档产品上比不上发达国家,但中低档产品却极具竞争优势,因此,把企业办到如非洲、南美洲那样的发展中国家去,必有较大作为。

目前,我国国内中低档产品产能相对过剩,如果将这部分产能拿到发展中国家去发挥作用,或许可以收到更好的效益。有句名诗叫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何乐而不为?现在各国经济发展有着多元化趋势,国内企业完全应该立足于整个国际市场范围谋求发展,这才是一个国家经济真正成熟的标志。实际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是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再者国外进入中国的企业也并非都是生产高档产品的,其中也包括相当多的中低档产品生产企业。因此我国陶瓷企业将生产线延伸至国外,并非怪事,而是颇具勇气与智慧的作为。国内企业经过详细考察分析,选好合作伙伴至为重要。可以与国外合作的产品种类很多,除了瓷砖与卫生洁具产品外,还有生产设备,如压机、窑炉、原料、釉料、色料等。在合作生产产品的同时,有的也可将技术转让出去。总之,中国陶瓷企业走出国门,到国外建厂非常适合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惟有从国门走出去才能打造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的国际品牌,并通过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确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也可以主动寻求与世界一流建陶品牌企业合作,依托国际上现有成熟的品牌及完善的营销网络“借鸡下蛋”,探讨出口发达国家市场的途径。到国外投资建厂,走国际化经营之路,应该首先解决认识问题。晚做不如早做,可以考虑的国家与地区有东南亚、俄罗斯、东欧及南美等。目前马来西亚提供的吸引外资的领域就包括了陶瓷产品。我国目前已经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到国外去投资建一些陶瓷厂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意义则不仅仅限于国内企业依靠低端出口创了多少多少的外汇与美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中国陶瓷在世界上的崛起。

经过近2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陶业已经逐步强大,在许多方面已颇具实力。中国陶企到国外建厂发展,已经并且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中国陶企到国外发展应该以大企业集团为先导,由于大企业资金雄厚,综合技术力量强,具有很强开拓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从目前国内陶瓷企业的规模来看,虽然缺乏大型的兼备综合生产能力的陶瓷企业集团,但如果今后大家能够联起手来共同做好这件事,应该不成大问题,这应该成为中国陶业今后关注的问题。总之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有作为的企业家不能只是满足在国内你碰我我撞你,只是内斗。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一浪又一浪涌动的浪潮,中国陶企不能无动于衷,而应该有勇气有魄力地勇敢走出去,到世界各地扬帆远航,到世界经济的大舞台扩大发展空间,寻求更大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样还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产品如陶瓷原料、陶瓷机械、劳务、软件技术及交通设施等产品的出口,把中国陶瓷这块蛋糕做得更大一些,真正铸造出自己陶瓷强国的地位。其实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真正成功,应该是建立在世界范围的成功。因此,如若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战略获得成功,那样中国的陶瓷产业就一定会取得“柳暗花明”的效果。

评论:中小陶瓷企业应在慎思求变中前行


在国家环保要求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新劳动法实施,沿海大型陶企入驻等多重因素相互叠加作用的大形势下,中西部地区的陶瓷业正面临一个震荡调整期,陶瓷业的新一轮洗牌已无可回避。

在这竞争残酷、风云变幻的市场态势下,占据我市陶瓷业大部江山的中小陶瓷企业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我市中小陶企应在缜思中求突破,在求变中谋发展!

战略抉择与企业定位

与其他国内产瓷区一样,我市的中小陶瓷企业尚处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在陶瓷行业总体压力加大,竞争对手强敌压境的现今市场状况下,我市中小陶企原本具备的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廉价等优势将不再凸显,仅凭传统的低效率、粗放型、家庭式的生产发展模式谋取市场份额已不太现实。

观念左右行为,战略决定战术。广大中小陶瓷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要想冲出困境寻求突破,就必须冷静地对本企业的总体情况作一全面、客观、理性、准确的梳理和分析,在要么迅速做大做强,要么做精做专的战略抉择上给自己的企业定准位,选好大方向。

市场细分与产品定位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陶瓷企业缺乏人、财、物的优势,众多的中小企业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能力去培育知名品牌和建立自己的经销网络而失去很多市场机会,这是中小陶瓷企业的劣势。但中小陶瓷企业也正因为规模小、机制灵活所以市场反应会比较快,产品换代转型也较容易,正所谓“船小好调头”,这便是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

因此中小陶瓷企业不宜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但可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战略、实际产销能力并结合陶瓷市场情况,扬长避短,避实就虚,做好市场细分,拾漏补遗,见缝插针,选中市场切入点,选准自己较擅长生产的产品,在做精品、抓细节上下功夫,求小求精求细,力求以点带面,以走精品化路线的模式,以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规避风险、求得生存并伺机谋求大的发展。

总而言之,面对这严峻的市场现实,广大中小陶瓷企业主不能麻木不仁也不可观望等待更不能悲观颓废,而是应该以只争朝夕的观念,以舍我其谁的斗志,迅速行动起来,以主动的姿态以良好的心理以充分的准备去应对无情的市场洗礼与挑战!

评论:陶瓷企业该不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


在陶瓷行业,替厂家“养猪”的经销商不在少数。这其中,有的人之所以替厂家“养猪”,是因为实力不济或者害怕担风险而不肯投资买“猪苗”,而有的人则是因为满足于“养猪”的那份劳务费而心甘情愿为厂家打工。

前些年,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火爆,建筑装饰材料几乎是供不应求,绝大部分陶瓷厂家都赚得盆满钵满,而打着厂家品牌旗号的不少经销商也成了百万大款,甚至是千万富翁。于是,有部分经销商心里暗想,只要有钱赚,做不做自己的商号品牌都无所谓。

然而,由于各种经营成本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厂家为保证自身的产品销量和利润空间,不顾经销商的死活,纷纷缩减渠道环节,取消经销商的总代理权或总经销权。一些经销商眼睁睁地看着厂家把自己辛苦多年经营的品牌和市场交给他人去打理,心里别提有多后悔:早知道会有今天,当初就该打自己的商号品牌!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经销商应该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首先,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在行业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一些优势产品或潜力产品的经销权。其次,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在当地市场树立一定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与下线分销商或是卖场的合作地位,确保在与终端商合作过程中拥有更强大的话语权,具有更多的谈判砝码。再次,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能较好地体现出公司的正规化,比较容易召集新员工,同时也能增强内部员工的凝聚力。最后,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可以利用品牌来确定自己在当地行业市场的地位,有效地区隔并打击竞争对手。

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固然好处多多,但经销商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并非单纯注册一个商标那么简单,它需要系统的管理和服务做支撑。那么,什么样的经销商应该做自己的商号品牌呢?

一是经销新兴品牌产品的经销商。新兴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没有任何影响力,反正沾不到厂家品牌的光,经销商还不如做自己的商号品牌,着眼长远。

二是拥有完善终端网络的经销商。这个时候打造自己的商号品牌,即便厂家取消经销权,终端网络还是自己的,不用一切从头再来。

三是做单一品类的经销商。无论是经营单品牌产品还是多品牌产品,都适合做经销商品牌,因为专业化经营更有利于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对经销商来说,拥有自己的商号品牌固然重要,但对于消费者来讲,产品的功能、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质量才是他们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不管是否做自己的商号品牌,经销商都要坚持质量第一、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并付诸实际行动。

评论:顺应发展 陶瓷企业才能做强做大


对建陶行业来说,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出口退税调整、节能减排,各种政策的调整似乎都是冲着建陶行业而来,然而这并不是偶然。在全球关注生存环境的今天,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环境的贡献却总是成为其他国家批评的对象,这显然与大国形象不符。因此,国家出台的政策,不是要打倒整个建陶行业,而是要让建陶行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而,建陶行业至今仍没有完全把国家政策当回事,而是通过各种对策,迂回地与政策悖行。

比如,在二氧化硫及粉尘排放上,现有的技术手段,已经能将污染控制得很低,完全可以达到国家标准,甚至与欧洲标准接轨。但是,企业因为这些治污、排污设备造价过高,没有装备这些设备,仍然按旧有的设备进行生产,导致污染严重。其实,安装治污、排污设备是一项长远的投资,但也能在短期内就收到成效。这些设备不仅能够治理污染,而且能够将废物、废气进行回收,有效利用。

而在佛山市政府出台“总部经济”的政策后,佛山的诸多企业,特别是许多大中型企业,纷纷走出佛山,向伸出橄榄枝的各大产区奔去。其实,佛山要构建总部经济,并没有让企业出走的内涵,不过是希望企业能够解决污染的问题,因为几十年来,污染确实是建陶企业最突出的问题。然而,建陶企业并不领情,而是将生产基地外迁,在另一个地方,更大的基地,继续冒烟,继续生产扩张。所不变的是,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仅仅是将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带了过去,并没有特意地注重环境污染的问题。以至于部分接收佛山建陶企业的产区,如今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部分接纳建陶企业的产区,已经突显了污染问题,造成当地的饮水污染、地质污染,把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几年之内就损毁了。这就是作孽。如果建陶行业仍然按照这样的做法去做企业,将会在各个产区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对象。这就不仅仅是丢名牌的事情(8月,名推委曾取消了建陶行业的中国名牌,虽然近日已经恢复,但仍不能乐观,因为下一年能否继续评选建陶中国名牌还是未知数),而是会丢掉民心,丢掉整个行业的声誉。

节能减排也好,节约资源也好,都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也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对于建陶行业,不仅是要出政策,更要出导向;不仅要扶持大中企业,有个性的小企业也要扶持。企业要发展,不仅仅是要顺应政策,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与社会发展并行不悖,才能让企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员,才能让社会成员接纳企业及产品,企业才能做大做强。(白深荣)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评论:企业应以人为本》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评论:企业应以人为本》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理石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