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清代御窑遗址将于国庆首次开放

景德镇清代御窑遗址将于国庆首次开放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04

景德镇古代瓷器。

从29日举行的“2007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简称‘瓷博会’)上海推介会”上获悉,今年10月景德镇“瓷博会”期间,被列为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将部分开放,公众可现场观看到遗址的发掘过程。

御窑也称官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御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朝历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据了解,为保护御窑遗址,景德镇目前正全力打造世界最大的官窑遗址博物馆。根据规划,整个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将分三个时期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即遗址区的考古发掘。

景德镇市副市长卢正大表示,将御窑遗址的发掘现场向公众开放,是本届景德镇“瓷博会”的一大亮点。此外,展会期间还将举行瓷器拍卖会,对不属于国家保护对象的古瓷和大师作品进行公开拍卖,供有收藏兴趣的观众“淘宝”。

2007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18日至22日举行,截至目前已有420多家国外采购商确定参展。景德镇“瓷博会”是由商务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集陶瓷进出口贸易、陶瓷经贸洽谈、陶瓷文化交流为一体的陶瓷博览会。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景德镇御窑遗址拟建世界大陶瓷遗址馆


从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拟建世界最大的陶瓷遗址博物馆——御窑遗址博物馆。目前,该馆的设计规划工作已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完成,设计规模与档次可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相媲美。

据了解,该御窑遗址博物馆由遗址区、博物馆区、历史街区三部分组成,保护对象为窑炉遗址、瓷片埋藏与堆积方式、典型地层、衙署遗址、作坊遗址、古树名木、传统民居、传统商铺及相关陶瓷遗迹等。为防止偷盗,在遗址区和博物馆的重点区域,将安装先进的振动感应器,周边和博物馆内外还将设置红外线围栅报警装置、录像装置,并由中控室统一监控和管理。

又讯今年值景德镇千年华诞,30余件、拍卖底价约800万元的中外著名陶艺家的陶瓷绝品、精品将于本月16日在景德镇首次拍卖。在众多的拍卖品中,以景德镇曙光瓷厂珍藏了40余年的陶瓷雕塑珍品——大型瓷雕屏风瓷板“庐山四绝”最为珍贵。这四块瓷板系景德镇庆祝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由景德镇当时最为著名的五位大型陶瓷雕塑专家联手历时两年制作完成,每块高140厘米,宽40厘米,生动地展示了世界风景名胜庐山的美丽景观。这套瓷板画仅红木框架就价值数万元,其拍卖底价约在350万至400万元之间。

景德镇御窑厂


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

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说到御窑厂,其来龙去脉应当是萌发于元初而兴于明清,绵延近七百多年。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

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一、元帝设浮梁瓷局

公元1271年,元帝国建立。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二、洪武大帝建御窑

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世称“洪武官窑”。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三、戏说燕王红战袍

永乐为明成祖朱棣年号。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朱棣身穿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威风凛凛,气势非凡。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的霜花自然凝结成了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以为瑞祥之兆,士气大振,战果辉煌。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窑厂的技师们便依照燕王战袍的故事,设计烧制出鲜红甜白的龙纹瓷器,以表示对永乐皇帝的崇敬。而这种集鲜红与甜白于一体的瓷器,一时间成为永乐官窑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江西拟斥巨资加强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


为进一步加强对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江西省计划投资4978万元人民币建设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设施。这一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规模包括: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保护管理用房,主要用于办公管理、安全监控、资料保存、文物修复等;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综合展示中心;制作安装标桩、标牌及界桩204处。资金来源分别是:申请国债资金2489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489万元。

御窑也称“官窑”,是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景德镇官窑集中了从元代至清代最优秀的工匠和最好的原料,烧造出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瓷器。文献记载每100件成瓷仅有4件能入宫使用,而绝大多数瓷器次品、试制品和贡余品,都必须被集中砸碎后埋藏入官窑范围之内,以禁绝流入民间。多年来,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门进行了多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埋藏落选的贡品、遗址等大量官窑标本,修复了数以千计的官窑珍品,有一批被誉为“绝世孤品”的瓷器和文物遗存面世。景德镇御窑遗址考古发掘的成果,曾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景德镇市御窑遗址 展现千年陶瓷文明


推进保护工作 遗址风貌再现

许多年来,一座见证我国瓷业发展,反映景德镇千年陶瓷文明的历史文化遗产——景德镇市御窑遗址一直受到国家、省、市的高度关注。从2002年起,景德镇市正式启动御窑遗址保护工程。8年间,10多项保护和恢复工作稳步推进,已初现明清时期御窑厂盛景。

今年,景德镇市又将御窑遗址保护推进工作列入市重点工程,在人、财、物上加大投入。近日,在该市珠山中路北侧,记者看到,御窑遗址核心保护区内的200多户住户拆迁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重建御窑厂——开启遗址保护工作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御窑厂萌芽于元代,而兴盛于明清,是专门为皇家烧制瓷器的窑场,至今有700多年的历史。该御窑厂是中国瓷业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代表了当时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及世界手工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景德镇御窑厂位于该市珠山中路北侧,包括龙珠阁周边地区和市政府原办公大院及宿舍区、居民民宅等区域,其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下埋藏文物丰富,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为保护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景德镇市启动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同年底,该市政府办公场所迁出,原政府办公大楼拆除,御窑遗址保护工程序幕由此拉开。

从2002年至2009年间,景德镇御窑遗址共实施了10多项大规模拆迁项目和保护工程。其中,保护工程有:御窑厂大门重修工程、御窑遗址龙珠阁护壁桩工程、御窑遗址大门内外广场整修工程、御窑厂窑炉遗址保护房工程、御窑遗址珠山北麓保护房工程、御窑工艺博物馆改造工程、古戏台修建、文物修复中心改建、佑陶灵祠重修、迎宾楼和御宝斋修建、水电管网改造工程、中心道路改建及绿化工程等,工程总投资近3000万元。

推进保护工作——遗址全貌即将呈现

为完整展现历史面貌,景德镇市决心加速推进御窑遗址的保护工作。今年3月24日,景德镇市召集土地、规划、建设、房管、文化、国资委等多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就下一步御窑遗址保护工作进行部署。

今年,该市计划在遗址核心区搬迁工作完成后,实施保护管理用房工程和修建旅游公厕工程,以及进行环境整治,修建碑廊(展示《唐英瓷务年谱》和大型瓷板彩画《陶冶图》),修建唐英广场,修建龙珠阁西面和南面台阶,修缮彭家弄古民居,安装消防设施,将拆迁地段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等。

据规划显示,若整个保护项目完成后,御窑遗址将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序列展示,内容包括三馆、两房、两“人”、一中心。其中,三馆即指景德镇御窑厂历史陈列馆、景德镇御窑工艺博物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两房即指遗址西侧明代窑炉遗迹保护房和珠山北麓遗址保护房;两“人”即指佑陶灵祠供奉明代御窑厂窑工童宾雕像,碑廊与唐英广场展示清代御窑厂督陶官唐英事迹;一中心即指文物修复中心,展示出土官窑陶瓷修复的全过程。

此外,御窑遗址内还设有古戏台和具有御窑特色的三组瓷灯,以及按照《陶冶图》仿造的御窑厂作坊等,分别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历史陈列、发掘现场、考古修复等各方面展现遗址风采。

首届景德镇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景德镇举行


10月21日下午,首届御窑陶瓷国际论坛在我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圆形会议厅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包括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汪立耕,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史文斌,市政协副主席王祖庆、潘义忠,著名文物鉴定专家、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耿宝昌,市文博权威专家刘新园出席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我市文博界代表150余人参加论坛。史文斌讲话。

史文斌指出,景德镇御窑是皇冠上的明珠,在景德镇一千七百年的陶瓷制造生产历史进程中,御窑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严格的手工技术和周密细致的生产管理制度,不但烧造了美轮美奂的传世极品,更是对景德镇民间陶瓷的生产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他强调,市委、市政府对于我市陶瓷发展非常重视,提出陶瓷是景德镇的命脉,加强古陶瓷的研究与利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围绕御窑所进行的御窑整体保护,文博学术研究,御窑工艺开发,御窑品牌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御窑陶瓷论坛是我市文博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市陶瓷发展的一件大事。

论坛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陶瓷考古专家、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发表了许多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真知灼见,专题对景德镇御窑进行研究、探讨景德镇御窑陶瓷文化精髓。通过研讨和交流,为御窑的开发利用出谋划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提升御窑和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方告诉记者,本次大会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将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汇集成册,编撰成书,并形成瓷博会固定的活动项目,为提升景德镇御窑的研究水平,扩大景德镇的国际影响力,发展贡献力量。

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


日前,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二期发掘工作,获得重大发现:明代成化瓷---“鸡缸杯”重见天日。这是江西景德镇在历史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这一珍贵陶瓷品种。“鸡缸杯”杯口直径约4厘米,高约5厘米,白底斗彩,画面清淅,红冠公鸡栩栩如生。据专家介,如此陶瓷珍品,目前世界上仅有3只。早在明代时期,一只官窑“鸡缸杯”,就价值300两文银;1998年,英国苏富比(音译)拍卖行曾拍卖过一只同样大小的官窑“鸡缸杯”,拍卖价高达2000万港币。据了解,这是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珠山明清御窑遗址发掘中,在这个市原法院宿舍地下5座御窑遗址发掘时,发现大量成化和宣德瓷片后,进行延伸发掘,所获得的意外收获。据介绍,在此发掘当中,这个市市政府曾对该地区10多户居民进行搬迁,占地面积达260多平方,动用搬迁资金30多万元。目前,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正抓紧时间对该出土陶瓷珍品---“鸡缸杯”进行修复。

景德镇羊题材陶瓷作品特展在御窑遗址公园开展


2月16日上午,“百羊迎新春·羊羊送吉祥”——景德镇羊题材陶瓷作品特展在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阅瓷楼开展。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群艺馆、学院、市美术馆等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参展作品代表、文广新系统各单位的代表参加开幕式。此次展览将为期一个月。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id=42049741615

据了解,此次展览经过一个多月紧张筹备,得到了学院、部所、省所、玉风瓷厂、民革景德镇市委会、陶瓷股份公司、佳洋陶瓷、昌南源陶瓷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共征集到了127件来自我市陶瓷名家和陶瓷创意工厂设计创作的各种羊题材的陶瓷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展览现场,生肖羊题材作品中,有神态各异的陶瓷雕塑,有充满神韵的陶瓷挂盘和瓷板,有栩栩如生的瓶类陶瓷艺术品,可谓精美绝伦,集景德镇生肖羊陶瓷艺术品之大成。“这些小羊栩栩如生,做的很精致。”一位前来观看展览的游客说。江西省陶瓷艺术大师赵坤对记者说:“此次展览给我们艺术家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感谢主办方,希望今后能多举办这种活动,让我们无论是做为市民还是艺术家都参与其中,感受其中。”

羊自古以来就是祥瑞、美好的象征,羊温顺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羊”在古代与“祥”相通,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寓意着祥瑞。主办方告诉记者,本展览也寓意着向各位莅临御窑厂的朋友送吉祥,送祝福,送平安!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带给大家不一样的陶瓷艺术的体验,展示景德镇能工巧匠的精湛制瓷技艺,弘扬景德镇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御窑厂的600年


古代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原因很简单,因为它只是浮梁县治下的一个镇,并不具备构筑城墙的政治资本,即使它远较不远处的县城繁华百倍。令这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是皇家瓷厂驻地的无比荣耀,明代御器厂、清代御窑厂均选址于珠山之巅、昌江之畔,所有的窑房与民居均以御厂墙根为中心,紧紧环绕,狭窄而密集的里弄形成环环相连的同心圆布局,即便再拥挤,这一大片成千上万镇民聚居的民房都断然不会在海拔上超越御厂围墙,以保证御厂始终处在俯视万民的优越姿态。

这座城市如同一只巨大的蜂巢,而御厂便如蜂王居住的神圣地方。虽然御厂绝不是皇宫,但却生产着皇家象征的御用瓷器,这也使得镇民们油然而生皇城根下的飘然感觉,也使得八方工匠趋之若鹜,即使不得不常常面对狐假虎威的督陶官员的征召、盘剥与压榨,但无论是墙内,还是墙外,生存似乎较其他地方更为容易,虽然,在很多时候,这只是看上去很美。

立墙

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区的大战,使明朝开国大帝朱元璋早在元末时期就应该对景德镇这一产瓷名地有着清楚的认识。镇守浮梁的朱元璋手下大将于光即在此地设有军窑,专烧军需陶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朱元璋建立起大明帝国时即着手开始御厂的建立,而不必等到其身后的洪武三十五年,也即建文四年。因而,在众多纷纭的明代御器厂建立时间的版本中,笔者还是倾向于洪武二年的,至少,即使没有御器厂之名,亦应有御器厂之实。

宋元时期,在浮梁县境内,景德镇只是众多生产瓷器的集镇之一,其声势实际上还不如湖田或湘湖等南河流域其他集镇,而自御厂立,浮梁县境内其他诸窑逐渐衰败并向景德镇转移和集中,可见皇家权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过,这种凝聚力只在明代中后期才逐渐形成,而从明早期来看,各地窑工完全处在观望状态,面对这样一个新生的皇权事物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令窑工们避而惟恐不及,这座对小镇来说显得巨大的御器厂的建设是否涉及强拆事件不得而知,但强征却是确定无疑的事实。明《江西省大志·匠役》言:“上班匠,籍匠户例派,四年一班,赴南京工部,上纳班银一两八钱。遇蒙烧造,拘集各厂上工,自备工食。”这即是所谓的轮班匠制。对于散布于浮梁各地的窑工们来说,他们其实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四年一轮的赴京上班实在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这是正班,到御器厂工作则并非正班,窑工们自然可以拒绝,然而“拘集”二字却分明地证实了官府血淋淋的强征事实。

不过,能“有幸”被强征者必是高匠,大约区区三百余名,明《江西省大志》记曰:“御器厂23作,有工匠334名。”但所有的窑工都有被强征到御器厂的概率,这种强迫劳动的手段确实令人不齿,因而至少在明代早期,并没有多少民窑斗胆聚集于御厂墙根下,处在极弱小的状态,湖田的窑火依然鼎盛。

御器厂的产品虽然仅供皇帝专用,绝非商品,但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却显得超强。尤其是在明早期,害怕民窑剽窃已到了神经质的地步,甚至常以杀头令来明令禁止民窑生产某些产品,当然其本质目的是防止贱民们有辱皇家威仪。

明宣德早期,御器厂已库存了数量颇大的洪武、永乐时期的落选御瓷,不得不考虑处理事宜,督陶官丝毫不敢怠慢,打碎以后选择在平地仔细掩埋。此后,从宣德直至明中期,这一处理方式都得到延续,只是越来越显草率,明代中期时已混同于其他窑业垃圾之中,而明代晚期则几乎无迹可循,这表明在明代晚期出现了贪婪而大胆的变卖落选御瓷的行为。

晚明的嘉靖、万历二帝在位时间极长,但头脑显然与明早中期帝王相距甚远,有如此不精明的皇帝,御器厂出现集体侵吞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向御厂墙根聚集的窑工数量也突然猛增,嘉靖时期已是“主客无虑十万众”,并出现了大型手工工场。这种非正常的增长,表明御器厂的督陶官员们及地方官员们已从单纯残暴的压迫和钳制转向官商勾结,甚至直接投资,而其间很可能也涉及到炒作房地产的行为。

晚明景德镇暴富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致“弹丸之地,商人贾舶与不逞之徒皆聚其中。”这似乎是御器厂愿意看到的现象,既可趁乱敲诈勒索,更可将本应是御厂烧造的部分瓷器强迫转嫁到民窑中烧造,从而大发其财。由于晚明景德镇瓷器几乎垄断了国内外市场,民窑工场主们即使被大肆盘剥却依然能够获取丰厚利润,而即使是个体户亦能安然度日。

《醒世恒言》中即说到了这样一个小业主:“就其中单表一人,叫做丘乙大,是个窑户,一个做手,浑家杨氏,善能描画,乙大做就瓷坯,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冷巷里,俱能度日。”虽是虚拟,却极形象地表述了晚明景德镇小民的讨食生活。

官、工、商、民之间似乎已经达到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大家都能够相安,保持一种表面的繁荣,直到更为残暴贪婪的潘相的到来,这一切平衡瞬间被打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清代御窑遗址将于国庆首次开放》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清代御窑遗址将于国庆首次开放》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