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向社会纳贤上千

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向社会纳贤上千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12

景德镇古代瓷器。

新春伊始,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书写大手笔,拿出1000个岗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

业内人士认为:环球集团出台如此庞大的招聘计划,原因在于它现有的人才储备已经无法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2005年初,环球集团制定了一个“龙虎计划”:3年内实现年生产能力8000万件,成为产业的一只“虎”;5年内成为中国陶瓷业的一条“龙”,年生产能力突破亿件,销售额达10亿元。2005年4月,环球集团成为世界最大的家庭用品公司——宜家公司的贴牌企业;6月,耗资4600万元的“环球陶瓷产业园”动工。环球集团正向着它的目标一步步迈进。随着环球集团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人才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主要难题。出于全局和长远发展考虑,环球集团决定今年面向社会招聘1000名各类人才。

据悉,环球集团在春节期间公布招聘计划可谓用心良苦。他们了解到该市众多的陶瓷人才都流失到其它产瓷区,给业的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环球集团希望通过这次招聘,能把回家过年的陶瓷界精英们留下来,共创业的辉煌。此次招聘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陶瓷业,1000个岗位还将缓解该市的就业压力。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欧洲“景德镇”千年陶瓷史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下陶瓷的发展各具特色。中国以精美的瓷器闻名于世,其他国家的陶瓷艺术又是什么样呢?日前,“千年马约里卡: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典藏”在深圳博物馆展出,近150件意大利陶瓷珍藏首次跨越重洋来到了瓷器的故乡——中国。

绘制神话故事人物故事是其特色

13世纪末,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至今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马约里卡陶瓷(即锡釉陶)便是意大利带给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贡献。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介绍,意大利法恩扎国际博物馆作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精美陶瓷。此次展出的只是馆藏的一个专题,即马约里卡陶瓷。

马约里卡是对意大利锡釉陶的泛称。马约里卡陶瓷造型独特,装饰图案精美,文化内涵丰富,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馆长克劳迪娅·卡萨利告诉记者,公元13世纪,当被泛称马约里卡的锡釉陶经西班牙传入意大利时,恰逢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宗教故事及油画遂成为这种陶艺的主要素材和表现形式。

记者在现场仔细比照,发现,马约里卡陶瓷与中国陶瓷最大的不同是,其绘制的多是人物故事题材。比如绘有“伊阿宋和美狄亚”的盘,它由16世纪极重要的艺术家弗朗切斯科·夏恩托·阿韦里所作,作品取材希腊神话故事“伊阿宋和美狄亚”,色彩艳丽如画。

还有一些作品直接被塑为人形,比如16世纪末,由乌尔比诺的潘塔纳兹工坊所作的人像水罐,表现的是传说中半人半神的奥菲欧弹奏竖琴迷惑动物,他坐在一个圆桶上,液体从桶下方的小孔流入池中。据克劳迪娅·卡萨利介绍,这件产品专为私人居所而设计,可能在豪奢的宴会上用作烈酒容器。

毕加索也是陶瓷界核心人物

提到马约里卡就不得不提法恩扎,法恩扎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小城,早在中世纪时期就开始了陶器制作。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马约里卡陶艺发展提供了重要创作源泉,以法恩扎为中心的陶艺工坊不断探索创新,特别是近代以来知名艺术家相继参与,最终成就了这种“土与火”的艺术地位和辉煌,使其薪火相传,享誉世界陶瓷行业,被誉为欧洲的“景德镇”。

本次展览分为马约里卡的诞生和传播、文艺复兴时期马约里卡的繁荣、东风西渐中马约里卡的融合与创新、马约里卡与艺术潮流的探索等四部分,不仅集中讲述了意大利陶瓷的发生、传承、创新和发展,也展示了马约里卡丰富的架构和多样的艺术倾向。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除了古代的陶瓷艺术品,现场展出的还有现代派绘画大师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原来,毕加索是二战后意大利陶瓷艺术领域的核心人物,1947年夏天起毕加索开始探索陶艺,他把不同的形状和纹饰交替整合,并在绘画中融入黏土雕塑手法,创作出近乎幻觉的效果。这次深圳观众看到的《苦恼的农牧神的脸》就是毕加索1956年的作品。

马约里卡也有“青花瓷”

记者在展览现场意外地发现,有不少意大利陶瓷像极了中国的三彩、青花、广彩。原来,作为奢侈品的中国瓷器自中晚唐以来便开始销往地中海地区,并刺激了当地工匠的尝试仿烧,马约里卡产品逐渐带有浓郁的东方韵味。

克劳迪娅·卡萨利介绍,15世纪前半叶至16世纪,马约里卡在造型和装饰方面都模仿中国明代青花瓷器,形成所谓的“瓷器风格”装饰纹样。但是,因为并不了解青花真正的烧造工艺,所以马约里卡“青花”只是一种单纯的在样式和装饰上的模仿。

其实早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的意大利釉陶中,就有一种三彩装饰,其最初技术源头来自中国唐三彩。唐三彩从两河流域传入意大利,最终成为意大利釉陶中颇具中世纪古风的装饰。

到了18世纪晚期,意大利陶器匠师们在繁缛多变的东方纹样基础上,将罗马式香熏纹样、橡实、垂花饰、葡萄藤蔓等绘画作品上的装饰元素,应用到瓷器装饰中,形成了一系列崭新的欧式纹样,独具特色。

外国陶艺家向千年瓷都景德镇馈赠陶艺作品


1月24日上午9点30分,馆彩旗飘扬、热闹非凡,来自美国、加拿大的陶艺家们把自己精心绘制的既具有西方文化特点的,又有中国文化内涵的五件陶艺作品,作为迎新春的贺礼物馈赠给千年瓷都——景德镇,并由馆永久保存。

在馈赠现场,记者看到这五件现代陶艺作品,形态各异、风格独特,有的在细长的陶瓷春笋上捏制出一片片晶莹的花朵,有的以超现实手法制成的一件咖啡杯(盘),有的把泥坯制成突状纹理,然后挥洒色釉进行装饰,还有笑看众生相的哈哈罗汉神态自若地卧仆在以古彩装饰的文字瓷器器皿内,与具有简约自然风格的陶板作品形成强烈的对比。

馆副馆长徐桃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陶艺家来到千年瓷都寻经问宝。交流陶艺经验。这次来自美国、加拿大的陶艺家通过与陶瓷馆艺术家们交流了三个月之后,才制作出了这五件特色鲜明的陶艺作品,是给馆建馆54周年最好的新年贺礼,馆将把这五件陶瓷作品永久保存。”

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令人赞叹


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犹如赣江之水,奔流向前,生生不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市”的今天,应当进一步起到教育今人、振兴江西的作用。作为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人,那些曾经沉睡在地下的文物如今走出省门,首次亮相京城,向全国人民发出热情的呼唤。

北京·江西文化月是赣文化走出省门重大举措

“大家在休息的时候可以自行前去观看,肯定会为江西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首都博物馆离这里不远,大约有1公里,欢迎大家前去参观。”省委书记强卫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西代表团在驻地召开的全团会议上对江西文化月进行推介。

作为北京·江西文化月的首个项目《江西古代文物精品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后,接下来的三个月中,7台江西优秀剧目演出和4项文化精品展将连番上演,此外,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昌瓷板画、江西新中国美术家作品展等展览。强卫表示,这次北京·江西文化月体现了江西文化对外开放,也是江西文化走出省门的一个重大举措。“尤其是正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展览,汇集了江西一批国宝级文物,这么多文物走出省门,亮相京城,尚属首次。”强卫说。

副省长朱虹在采访中说,“我们选择在北京开启江西文化月活动,将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最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在首都北京集中展示、展演,就是要发挥文化一马当先的引领作用,搭建起革命老区与首善之区文化交流的桥梁。”

众多珍品凝聚着江西这片土地的灵魂

步入首都博物馆方形展厅的三层D厅,就能看到以巨幅画卷形式所展现出的奔流中的赣江,流水潺潺,鸟鸣阵阵,光影投射在地面上,像是荡漾着连连碧波,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了江西的鱼米水乡。

展览分为青铜王国、天下瓷都、文韵流芳三个部分,观众慢慢步入展厅内,可领略到江西先民筚路蓝缕的开创精神、巧夺天工的超人智慧和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展览荟萃了从江西各地博物馆藏品中精选的百余件珍品,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丝织品和书画作品等,众多珍品熠熠生辉、交相辉映,凝聚着江西这片古老土地的永恒灵魂。

在此次展览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首批64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的元代纪年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伏鸟双尾青铜虎、双面神人青铜头像等;8件极为罕见、无可争议的国宝级文物元青花,明末清初艺术大家八大山人的8幅书画真迹等,都系统展示了江西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单独设置一个景德镇展区展出瓷器珍品

“江西陶瓷的历史性、传承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陶瓷文化。”展馆中的工作人员向参观者们介绍。

江西有深厚的陶瓷文化积淀,而景德镇是闻名天下的瓷都,在展览中的“天下瓷都”部分,景德镇单独设置了一个展区。这次展出的瓷器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如元代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也是珍品之一,此杯被誉为元代釉里红瓷器之绝品,高足杯的杯身与把柄分两段制成,杯身与杯把可自由转动,当杯身旋转时,杯内红色彩斑仿佛天边晚霞,映衬着杯身上的堆塑龙,似蛟龙在落霞中翻滚。

“这个是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纹饰从上到下多达12层,表现出元青花装饰繁密的特点。

这种带有铜环的瓷器是将瓷器和金属两种工艺完美结合的产物,将二者扣合在一起需要很复杂的技术。”在随行参观过程中,记者听到参观者赞叹,以景德镇的青花、斗彩、釉里红等为代表的江西瓷器展现的是莹润、大方、斑斓的雍容华贵之美。

千年瓷都景德镇领航中国陶瓷发展


景德镇领航中国陶瓷发展

四大传统名瓷的悠久历史,景德镇名人辈出,独创落地粉彩技法,“珠山八友”推动景德镇陶瓷创新,国际金奖让景德镇享誉世界。千年瓷都1800多年的制瓷历史,厚重的陶瓷文化积淀;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器型天下走、工匠八方来,海纳百川的精神;元青花的出现就已奠定了景德镇领航中国瓷器的基础。回顾往昔,我们可以说景德镇具有领航中国瓷器的优势。

但瓷都景德镇要真正实现领航中国瓷器的美好愿望,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第一,对景德镇陶瓷现状要有一个清醒地认识。虽然景德镇日用瓷在产销上不如一些其他产瓷区,但艺术陶瓷、陈设瓷、雕塑瓷还是处于领先,日用陶瓷走艺术化之路也还是有发展潜力的,关键是如何去扬长避短。第二,加快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陶瓷文化创意可以使自己的劳动成果,更附有升值的空间。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不仅是陶瓷产品,也不仅是市场上销售的陶瓷商品,而是一件件陶瓷文化作品。大师、教授、民间艺人、外埠画家都有用武之地,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第三,把握环鄱阳湖战略实施的契机。环鄱阳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景德镇陶瓷大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要以科学观为指导,在传统制瓷技艺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科技陶瓷、电子陶瓷、低碳陶瓷,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把好泥用在精品上,缓解资源枯竭的矛盾。第四,营造氛围搞好配套服务。

作为政府要让瓷都景德镇领航中国瓷器,一是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让大家都来思发展、谋发展,把蕴藏在老百姓心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景德镇陶瓷的创新和发展。二是要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把企业改制后“十大瓷厂”的有效资源整合好,把私营作坊、工作室、画室的民间资源利用好,形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链,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无愧于中国的瓷都。

瓷都景德镇领航中国瓷器,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要用智慧、花力气的。因为瓷都是中国的瓷都,还将是世界的瓷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这个美好的愿望是一定会实现。

“景德镇千年陶瓷回顾展”开展


由景德镇市文化(文物)局和刘海粟美术馆等联合主办的“景德镇千年陶瓷回顾展”昨天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200多件宋代至民国的古瓷和现当代国家级艺术家的陶瓷作品,浓缩了千年瓷都的陶瓷发展历程。

此次回顾展最值得关注的展品是宋、元、明、清、民国等各朝代的出土瓷片,此外还有60多件完整古瓷。其中,清朝陶瓷类别最为齐全,几乎涉及到每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官窑、民窑作品。当代陶艺方面,一批国家级陶瓷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汇集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当代艺术家的各种流派和风格。“我觉得这种瓷板画比较新颖,而且‘挂画’比传统的器皿更容易为普通百姓接受,因为它们便于放在家里做装饰品。另外,这次展览的有些瓷板上绘制的内容有油画的特点,不像传统的陶瓷画图案都是国画风格的。”现场观众、华师大美术系的晁亚对展览的印象不错。

展览将持续到24日,且免费向公众开放。展览期间,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王隆夫等人将来到现场和观众交流,并进行陶艺表演,还有《宋瓷、元青花瓷的鉴赏与识别》等5场专题讲座也会在此期间举办。

早报记者宋扬图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陈代公元557-589)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东晋(公元317-420年)时人赵概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立庙奉祀。南北朝时,陈至德年元年,京城兴建宫殿,陈后主诏新平镇烧制瓷础进御;隋(公元581-618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兽两座,奉于显仁宫”,至唐(公元618-907年)、五代(公元907-960年),景德镇陶瓷已开始名扬天下。“陶窑,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称假玉器”,“镇钟秀里人陶民所烧造”,“陶玉携瓷入关中,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扬天下”,“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据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颁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已达1150-1200℃,孔隙度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她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代,景德镇瓷器以灵巧、典雅、秀丽的影青瓷而着称于世。这种影青瓷(青白瓷)是在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烧造成功的。影青瓷瓷胎加工精致细腻,有“素肌玉骨”之誉,釉色白里泛青,青中有白,莹润如玉,加上釉下瓷胎刻有各种精细的花纹,三者互相结合,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颜色比琼玖”的影青瓷。其具有精细秀丽,清澈典雅,“光致茂美”的卓约风姿,成为我国陶瓷史上一个极其珍贵的品种,从而使得景德镇跻身于宋代名窑之林。

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已呈现繁荣局面,据考古发现,宋代窑址分布多至30处,有窑“三百余座”,陶瓷的器型也发展到数百种之多。宋代的景德镇不仅烧造出了温润如玉、品种繁多的影青釉刻花瓷,而且成功地烧造出大批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影青釉瓷雕和仿造出了多种颜色釉瓷器。

探索景德镇千年之功过


钱汉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汪庆正(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瓷都景德镇今年迎来建镇1000周年,这是值得庆贺的日子。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宋真宗赵恒令该镇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蓝浦《景德镇陶录》云:此类御器“光致茂美,四方则效,于是天下都称之为景德镇瓷器。此后景德镇之名著,而昌南之名遂微”。

中国古陶瓷学会年会不久将在江西景德镇召开,届时来自海内外近200名古陶瓷专家云集瓷都,将就景德镇窑瓷业史、制瓷成果、瓷品外销、考古发掘新发现等进行广泛交流。笔者作为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员,日前访问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研究员,围绕中国景德镇窑发展史同他进行了对话。

钱汉东:景德镇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今年春天我专程赴景德镇窑进行实地考察,获益匪浅。据我所知景德镇烧瓷历史超过了1400年,因宋景德年的制瓷,而将原名昌南镇改为景德镇,这实在是中国陶瓷史的佳话。景德镇之所以获得“瓷都”的盛名,这同此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分不开的。这里出产的优质高岭土,至今还在开挖使用;周围盛产松柴和槎柴,为制瓷业提供廉价燃料;四周河流密布,南河流经城区,交通便捷;景德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各地的名师名匠,故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称;加上朝廷的重视,特别是明洪武二年设“御器厂”后,景德镇地位如日中天。请你简要评价景德镇对中国瓷业作出的贡献?

汪庆正:景德镇烧制的底带“景德年制”款的器物从没有发现,这恐怕只是美好的传说,不一定靠得住。景德镇在唐五代前没有什么地位,宋代受到定窑的影响,成功烧制仿玉器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全国各地都有销售,这为景德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生产的枢府瓷继承了影青瓷,也很有特色。最重要的是釉下彩的元青花烧制成功;元青花图案漂亮又容易清洗,功能上比较完备,自然受到朝野的青睐。元末明初士大夫文人尽管觉得青花俗气,不如宋代单色釉显得高贵素雅,但由于朝廷提倡,也使得青花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巩义县,宋代断了弦。青花器主要是中东等地来料加工的,这同郑和下西洋也有一定的关系。明清的青花瓷做得精细,粉彩瓷也不例外,景德镇从此声誉鹊起,举世瞩目。

钱汉东:贵族出身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建立北宋政权,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逐渐丧失,那种象征盛唐辉煌气象的唐三彩,自然被素雅高贵的以宋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为代表的瓷器所替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鲁山窑、介休窑等,南方有越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潮州窑等,中国制瓷业生机勃勃,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国制瓷业由宋代“百花争艳”的局面,变成了景德镇窑“一枝独秀”,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这从客观上讲是否影响甚至阻碍了中国制瓷业的全面发展?我国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虽对稳定社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实际上严重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创造能力,致使中国文化走向衰败的地步,作家再也拿不出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景德镇窑的功过也有相似之处。我们在纪念景德镇建镇1000年之际,应该冷静反思这些问题并给予客观的评价。

汪庆正: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意识形态会对景德镇瓷业发展产生作用,统治者的爱好是要影响民间的。景德镇从明初设官窑,也有的说元代已设官窑,这时的瓷器已表现出贵族化的倾向,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恐怕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市场,你要老百姓自觉自愿拿钱出来买的呀!明代龙泉窑已走下坡路了,耀州窑粗俗不堪,怎么能同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呢?缺少竞争力。景德镇工匠的开拓创新精神十分可贵,东西做得非常细腻。景德镇的成功,有统治者好恶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市场规律。唐代人用瓷主要为邢窑、定窑、越窑的产品,俗称“南青北白”,唐三彩主要是陪葬品,战马千姿百态,骆驼造型各异,反映了盛唐向上有为的气象。中国瓷器的高速发展是在明清时期的景德镇,是供求关系决定的。整个产量数不上全国第一,老百姓大量用的是粗俗的陶瓷器,瓮、碗、罐等,江苏省宜兴窑至今仍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整个国家瓷质最好的就数景德镇烧制的。

钱汉东:景德镇瓷器早期,特别是单色釉影青瓷素雅而不奢华,胎壁细薄,釉汁莹润,让人爱不释手。我到景德镇湖田窑去考察过,产品以日用品为主,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瓷器只要能够使用的,都进入市场,浪费较少,从窑址堆积层中的碎瓷片可以看到,器物都是实在不能用时才丢弃。这同我在“御器厂”看到的情景完全相反。民窑瓷器处处透露出民间艺人的率真和灵气,可亲可近,相比之下,官窑瓷器时时散发着皇家权贵的尊严和傲慢。现在拍卖市场上明清官窑价格上升到无法想像的地步,这虽说是市场的供需决定的,但也有瓷器价值取向的问题,文化认同感的差异问题,面对民间艺术和皇家工艺时,我们需要确立新的审美理念。我觉得如清代景德镇生产细长的豇豆红釉瓶等器物,适合当时那些变态人的心理,这同那时有人喜欢女人柳腰、小脚如出一辙。在皇家工艺充满珠光宝气和精雕细刻之中,失去了雄健和豪放,丧失了阳刚之气。我觉得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引领人们远离生活,追求贵族化,艺术倾向有失偏颇,这在客观上是否阻碍了中国瓷器的健康发展?

汪庆正:明代除早期皇帝还有一点雄健豪放的阳刚之气外,从宣德皇帝起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不理朝政,吃喝玩乐,抽鸦片烟,朝廷被太监和权臣把持。官窑烧制的瓷器图案,先由宫廷艺师做“木样”,太监来审定,这些太监大多没有文化,更谈不上学问,弄来弄去就是龙凤呈祥、缠枝莲纹、婴戏图案、富贵福寿等,脱离生活,没有生气。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出现转变期,官窑衰退,优秀工匠投奔到民窑,向当时的画家学习,向中国传统工艺版画学习,向欧洲的艺术学习,增加山水、人物、戏剧、诗文等内容,题材丰富,这时期景德镇瓷坛出现清新感,这是中国古代瓷器的又一艺术高峰,远远超过我国其他地方生产的瓷器,这是全世界都公认的事实。

钱汉东:景德镇制瓷业在这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也受兵荒马乱影响,但基本上没有中断过,这实在是个奇迹。我觉得市场的需求是主要的。景德镇瓷器在明中期以后独占了全国的主要市场,而且大量出口,还承担对外赏赐和交换的任务。外销瓷都是按照国外指定的器形、图案、装饰及釉彩进行制作的,这对于提高景德镇瓷器质量无疑是有帮助的。元末明初进口艳丽的苏麻离青釉料,促进了青花瓷的发展。中国瓷器今天在世界排名较落后,我们如何抓住纪念景德镇建镇1000年的契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进国外先进工艺,进一步推动中国瓷业的发展?

汪庆正:在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的时机,我们要重振中国瓷业的雄风。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编《中国陶瓷史》一书时讲过,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但现在各地都在追赶,景德镇要有所作为。目前中国瓷器在世界排名第六、七位上徘徊,世界各地大饭店根本不用中国瓷器,很多器物只能在国外地摊上卖:无论是工艺、原料都落后了。现在国外用动物骨头做原料,配上瓷土,既白又轻,图案新颖,细腻精美,好的一只盆子值我们一桌青花瓷的钱。我们不能老是吃老祖宗的遗产,老是搞仿古没有出路,总要走进死胡同的。我们必须在实用瓷的开发上下功夫,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夺回国际市场。

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开放的历史,就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历史。中国古代瓷器受到中东、罗马、希腊等文化的渗透,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今天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大量国外瓷器将涌进中国市场,这是令人担忧的。我们要有志气,抓紧研制实用瓷,早日拿出作品。这寄希望于景德镇和全国瓷业的同仁。

景德镇:以文化自信向世界讲述china故事


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连续16年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与国外20多个产瓷城市建立友好关系;连续两年在德国和南非举办中国陶瓷文化展;吸引3万多名“景漂”“景归”人才,其中境外“景漂”5000多人;而最新的好消息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中国将在这里建成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在老厂区、老城区的改造声中,在人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当中,千年瓷都景德镇正在苏醒,以自信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向世界讲述china的精彩故事。

博物馆孕育大情怀

怀旧是每一个人对往昔珍贵记忆的一种重拾,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位于城区繁华地段的御窑博物馆曾经是市政府办公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御窑遗址保护的核心区域。为了保护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瓷业遗存,景德镇对市政府进行整体搬迁,并于2015年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如今,在遗址周边13平方公里内,民居、瓷行、会馆等历史建筑正逐步修复,加上道路改造工程,总耗资约50亿元。在不远处的老房屋顶上,工人在清理杂物,为老城改造做准备。

一座博物馆也即将在这里诞生。拱形窑炉的外形设计、用红褐色的古窑砖与仿古窑砖混合修葺的外墙,使它与不远处高耸的工业烟囱形成醒目的空间构图。

大博物馆博大精深,而同时,市区内在老百姓自己身边和家门口的小微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它们有着老街坊般的亲切感,让人能够触动时代记忆的心弦,重拾历史岁月中的片刻光阴。市民可以随时踏进“小而美”的馆内,感知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获益良多。

位于陶溪川内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小微的空间载体。博物馆通过“十大瓷厂”去追溯那段历史,当年瓷厂的门楼、矗立的圆窑包(倒焰窑)、庞大的磨球机、陈旧的隧道窑、老式拨号电话机,再现的瓷厂各类生产车间、墙壁上珍贵的文史实物、烧窑师傅的工作服、300多人的口述史……所有这些,有的似曾相识,有的闻所未闻,但亲切感却丝毫未减。徜徉其间,犹如漫步瓷都的过去;散落其间的,众多有梦想、有担当、有情怀的博物馆,不但收藏了历史章节的生动实证,更是这座城市努力在历史长河中“诗意栖息”的明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是已超脱于工作关系、儿时记忆之外的,深植于血脉的对景德镇的浓浓情感。

坚持对历史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体现了景德镇在破解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矛盾的创新思维。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是在原“宇宙瓷厂”的旧址上,通过活力再造、结构改造、环境营造,建成了融传统、时尚、艺术、科技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在这里,游客既能纵览陶瓷工业遗产风貌,也能随处感受到现代科技与传统陶瓷文化的融合。

奏响交流互鉴新乐章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上作为重要商品,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景德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实现了从丝绸之路货源地到“一带一路”文化使者的完美蜕变。

积极打造国际化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项目落户景德镇,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品牌、生态价值,打造“国际范”的品质城市;已经成功举办十六届的瓷博会,借助国家级、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品牌影响力,每届都有大量的海外陶瓷企业参展、交流,成为了以产品展示、文化交流和贸易投资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会展平台。

积极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china故事。2019年12月,“丝路瓷行——陶瓷传统成型技法现场展示活动”在希腊雅典扎皮翁宫国家博物馆开幕,100余件陶瓷作品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闪亮登场,为希腊瓷器爱好者奉上了一席精美的中国文化盛宴。2019年10月,在克罗地亚举行的“丝路瓷行——中国陶瓷文化展”,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19国际巡展的第二站,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和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框架项目之一。2018年7月,在南非举办“感知中国·丝路瓷行”中国文化展,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精妙绝伦与博大精深,唤起了南非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美好向往。同时,加强与陶瓷类、艺术类、智库类机构合作,扩大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交流;

与国外中小学校、艺术院校建立联系,广泛开展国际陶瓷学术研究、国际游学研学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每年开展政府、科研院所、民间社团等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对外交流活动多达上千场。

境外“景漂”折射出陶瓷文化强大吸引力。在景德镇,有一种独特的“景漂”文化现象。3万多名来自全国、全球各地的艺术工作者汇集于此,如痴如醉地研究陶瓷文化,其中境外“景漂”就有5000多人。这些外国陶艺爱好者漂洋过海来景德镇寻梦,在这个城市交流、学习、研修技艺,并逐渐被这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所吸引,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境外“景漂”现象,让景德镇瓷器再次成为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载体。他们在借助景德镇传统手工艺把艺术构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帮助景德镇的工匠、陶艺家打开视野,收获全新的创作理念。

“陶艺课堂进校园”蔚然成风

对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能够在学校里上陶艺特色课是一件让他们非常高兴的事情。课上,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拉坯机拉坯、在瓷器上彩绘、把瓷泥捏成自己喜欢的作品,自由发挥想象力,与陶瓷来个“亲密接触”……

市实验学校在四至六年级学生中开设的这门课程,是我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陶瓷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开设这门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对陶瓷有了初步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为了将现代陶瓷艺术引入课堂,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校园建设,借助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载体,培养学生爱陶瓷、爱瓷都的情怀,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陶瓷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而不懈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68所中小学校开设了陶瓷文化课程,印制了陶瓷文化校本教材,20万中小学生能够用小手摸到泥土,感受陶瓷的魅力。孩子们在一件件小小的陶艺作品上倾注自己的情感,从小就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了将这门特色课程落到实处,我市许多学校纷纷推出了多种举措:市实验学校成立了陶瓷文化教育基地——“陶乐园”,自编了学生陶艺课培训教材,把陶瓷泥土拉坯制作、在陶器上绘画作品两门课程引入课堂,将陶艺课列入四、五、六年级的课程表,做到每个星期有三堂课(每堂课两个课时),三个年级每个班轮流上课,让学生们亲手体验陶瓷制作和绘画的过程。该校还在课后开设兴趣班,指导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孩子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市第七小学、市第十二小学专门聘请陶瓷老艺人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陶瓷知识,弘扬千年瓷都文化,传承匠心精神。古城小学、梧桐小学每学期聘请学校附近的陶瓷企业工人定期走进课堂,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孩子们举办形式多样的陶瓷知识普及活动。

在开设陶瓷特色课程的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大学的优势,专门邀请专家和大学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举办专题讲座,传播陶瓷文化。专家和老师通过ppt和视频,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的发展历史、种类及成型工序。通过专家和老师的详细介绍,让中小学生对陶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未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还将与更多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让更多高质量的社教活动走进校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让我市更多学校能共享该馆丰富的教育资源。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向社会纳贤上千》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环球陶瓷集团向社会纳贤上千》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