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 导航 >

千年窑火 碧瓷青影(组图)

千年窑火 碧瓷青影(组图)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瓷砖墙面 古代青瓷器

2021-05-14

怎样鉴别出土影青釉瓷器。

胡强《秋香》

吴德扬《雪影空翻》

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享誉世界,如今由上海高域艺术馆承办的2014《千年窑火·碧瓷青影》—胡强教授吴德扬高工陶艺作品展于5月31日至6月8日在上海中福古玩城举办,给大家带来视觉上的艺术盛宴。胡强,1989年毕业于学院美术系。1989年在江西省陶研所艺术室,从事陶瓷艺术创作,1993年就职于景德镇学院艺术系,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中国画教学。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景德镇市高等专科学院教授。胡强教授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和国画教学20余载,擅长花鸟、人物。其水墨丹青风格洒脱豪放,清新优雅。釉下青花墨分五彩,笔迹放纵,兼以斗彩点睛,松紧有序,主次分明。窑变彩绘,色釉变幻,绘画精美。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装饰情趣,是馈赠之上品,收藏之瑰宝,为现代家庭装饰之时尚。其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励30余项,其中全国中青年工艺精品大奖赛金奖,江西省陶瓷美术“华月杯”金奖;2008江西省教育委员会教育成果大赛金奖;2007上海秋季拍卖会作品《神仙畅游》以15万价格成交。国际香港、韩国美术交流展,作品《醉春》获银奖,江西省工艺品大赛一等奖,国际陶瓷节“百花奖”,全国工艺品评比一等奖等。作品《冰清玉洁》被故宫博物馆收藏。

胡强教授的学生,毕业于学院的吴德扬高工是一位中青年新锐艺术家。他自幼爱好绘画,作品风格清新典雅,工艺细腻,生动传神,构图严谨,装饰性强,善于将现代审美观念融入传统装饰,富有浓郁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荷香远溢》在2001年江西民间工艺美术展获一等奖。《天香夜染衣》2012年第十届中国工艺博览会上荣获“中艺杯”金奖,《东风吹来满眼香》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优秀作品评比金奖。他的作品《香远》《春风摇曳》《欢乐天地》分别被中华民族美术饰品馆、大连美术馆、江西省美术馆收藏。夏叶萍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千年瓷都首款《大师国画瓷》火爆全国(组图)


收藏专业人士 谢老:国画是象牙塔里的艺术,一张大师的国画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拥有。《大师国画瓷》让你我都有幸拥有一张名画、一尊名瓷!

广东某地产董事长王董:我刚从上海回来就立即赶过来,《大师国画瓷》我在世博园中国馆看到了,这两只“老虎”太生动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现场观众都赞叹不已,没想到会公开发行!中秋、国庆马上就到了,我一口气就订了10对,送给亲朋好友、生意伙伴,品位高、面子足,如意吉祥!

美籍华裔张女士:我们在大陆刚买了一套房子,我一看这对虎瓶就非常喜欢,我买了两对,一对摆在家里书房,一对摆在我先生办公室,祝他事业如虎添翼!

投资收藏爱好者马老师:10年前我意外得了一张冯大中的国画虎,当时花了2万块不到。前几天孩子买房,没想到居然能换一套房子。现在,冯老师创作的一对“国画瓷”,也只要几万块,这可要多抢几对!

2010年是建国第一个甲子开年的虎年,为献礼世博和亚运这两件盛事,景德镇破例邀请“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创作设计“国画瓷”,《大师国画瓷》采用乾隆瓶型,首次集粉彩、新彩、珐琅彩、堆白、鎏金多种经典工艺于大成,采用官窑正品“7501毛瓷”工艺标准精制而成。

福兆天下《大师国画瓷》以“紫气东来、福兆天下”为主题,共制作了两款瓷瓶。一款是世博瓶,画中是一只“吉祥虎”在祥云缠绕的山巅昂首前行,步伐矫健,上海市花“白玉兰”高贵优雅,富贵绽放;一款是亚运瓶,“如意虎”仰立山头纵目四海,王者之风千里能闻,广州市花“木棉花”红艳满天,激情万丈;对瓶寓意高远,艺术境界堪称“千古杰作”。

冯大中闭关4年为献礼世博和亚运再度出山画虎,首次创作“国画瓷” 百年世博首次破例对外公开发行的“世博参展瓷” “世界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天才”邓羲频主笔绘制

“7501”工艺,集粉彩、新彩、珐琅彩、堆白、描金等技法于一身 景德镇第一次“用放大镜画陶瓷”,光虎毛就数以万计,堪称千古绝作 “冯大中的虎”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3000万不卖

2010年 “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首创《大师国画瓷》入选上海世博中国馆,每天接待游客达数万,在全国掀起一股强大的《大师国画瓷》抢购狂潮。中秋、国庆临近,《大师国画瓷》已成商务礼品、亲朋祝福、旺家传世的首选……

“冯大中的虎”与“齐白石的虾”齐名,40年来其作品每平尺涨幅达1000倍

国家一级画家冯大中凭借着他笔下的老虎,成为“中国画虎第一人”,其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虎”,已从当初的几千元一幅涨到20万元/平尺。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其作品入选中国百年画展,有18件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不愧为“正在创造国宝的画家”!

2010年2月24日,央视《艺术人生》对“虎王”冯大中大师进行专访

2010年5月22日,冯大中《高山景行》全国巡展沈阳站盛况空前,一幅群虎图《童年》有人出3000万而不卖。

2010年6月8日,冯大中创作设计的《大师国画瓷》入选世博会展出。

“冯大中国画虎”历年拍卖价

邓羲频与冯大中在创作修改国画瓷

邓羲频:“世界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新生代代表,作品拍卖远超6位数

邓羲频出生于陶瓷世家,精通陶瓷绘画和新彩、粉彩、青花等多种技艺。其作品《鹤知我龄》在第九届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中国工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春意盎然》瓷瓶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被誉为景德镇陶瓷天才。

权威认证

每一尊瓷瓶都有冯大中艺术创作设计证书、两位大师签名的瓷板收藏证书、景德镇市文物部门监制证明、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监制证明,瓷瓶底款印有景德镇市文物部门、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监制字样;每一份创作证书上均有中国消费者基金会的防伪标记,谨防假冒!

全国限量发行:999尊/款

原始发行价格:51600元/对、25800元/尊

发行热线:025-52955855

发行地址:南京市中山东路218号外文书店一楼

国内10位艺术专家齐集故宫,权威破解《大师国画瓷》价值密码

对瓶均高:约55cm、瓶口直径:约21.5cm、

瓶底直径:约18cm、肚径:约34cm

价值一:国画和陶瓷两界国宝级大师首度联袂杰作,花一份的钱,赢得双重艺术价值保障

有很多喜欢国画的人,一直被国画的保存所困惑;无数喜欢陶瓷的人都明白,艺术水准越高价值就越大。“中国画虎第一人”与“世界陶瓷艺术大师”数次碰撞交流,首创《大师国画瓷》,将国画与陶瓷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其变化之丰富,技法之精湛,传神写照之细腻,无疑是千年瓷都国画瓷的又一里程碑,让您花一份的钱,赢得双重艺术价值保障,绝对物超所值!

价值二:“7501毛瓷”已涨10000倍,市场价达800万,《大师国画瓷》难度远超7501,价值更不可估量

《大师国画瓷》以7501毛瓷为品质标准,以大于7501毛瓷数十倍的器型破例发行,当年7501毛瓷制作的仅是一些小碗、小碟,直径不到10cm、重量不到半公斤;而《大师国画瓷》是高达55cm、重达10公斤的大器,制作难度远超7501毛瓷,成品率更低,还不足15%。

价值三:《大师国画瓷》代表中国制瓷艺术最高成就荣登中国馆,是第一款对外公开发行的“世博参展瓷”,千载难逢,不容错过

以往单一主题的作品已价值不菲,像第一届世博邮票现价已经超150000美金;2年前西班牙世博会一款普通陶瓷都已涨了400倍,《大师国画瓷》是世博与亚运两大主题的艺术瓷,也是两位大师的“国画瓷”,更是百年世博首次破例对外公开发行的“参展瓷”。 权威专家介绍:历届世博景德镇“参展瓷”都只有一二件,参展后均由博物馆收藏,从未公开发行,要不是世博与亚运,《大师国画瓷》您就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

国逢盛世,“千年陶瓷艺术”与“国画艺术”首次融合,成就千年陶瓷史上首尊《大师国画瓷》,价值空前

“陶瓷”和“国画”是中华民族两大国粹,由于跨界的原因,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发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国画瓷”。为了献礼世博和亚运,给虎年盛世留下千古杰作,有关部门破例邀请已闭关4年的“中国画虎第一人”冯大中出山来创作设计《国画瓷》,并由世界陶艺大师邓羲频主笔绘制。它的诞生,成就了千年陶瓷史上首尊《大师国画瓷》,价值空前!

以7501毛瓷工艺为标准,采用特制“单料金笔”绘瓷,几万根虎毛一律是大师手工绘制而成,就像长在老虎肉身、欲破壁而出

《大师国画瓷》制作难度远超7501毛瓷,采用“单料金笔”绘制两只瑞虎的虎毛纤毫毕现,柔软可触;虎眼通透灵动,像在与您对话;虎爪坚韧有力,蓄势待发;虎须杂而不乱,几欲微颤,像在探知前方动静;栩栩如生,欲破壁而出!

首次运用“放大镜”画“虎眼”,进行了上百次试验、运用了无数色料秘方,方才成形,成品率不足15%

《大师国画瓷》突破以往“工艺瓷”单一装饰技法,全面使用新彩、粉彩、珐琅彩绘制。每一只眼睛都是5次绘制、5次进窑、5次上釉、采用多种宝石和秘料层层细描而成,火候稍有偏差就“无法出神”,成品率不足15%。烧出来后的虎眼必须有“5个光点”,像凸起来的“水晶球”随风转动、非常逼真!其选材之精,工序之繁,技术之难,前所未有!

2008年奥运瓷《世纪华彩》仅2年涨了10倍,市场价达320000元。2010年世博参展《大师国画瓷》多种价值的叠加,必将创造下一个神话

《大师国画瓷》摆得百姓厅堂、送得朋友珍藏、赢得拍卖市场、登得艺术殿堂

“官窑名瓷”与“大师名画”首次融合,成就陶瓷史上的巅峰巨作

作品解密

作品价值

藏者心声

专家解读

景德镇“又添时代新作”

世博会“瓷王再次归来”

作品分享

2010年8月28日,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齐聚故宫对《大师国画瓷》专题研讨,规格空前。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以陶瓷为载体表现国画是一次创举!

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谢启晃:今天的“国画瓷”,就是明天的“国宝文物”,首创性就是其价值的保证!

古陶瓷研究员、鉴定专家李毅华:《大师国画瓷》是可流传千古的作品!

作品 拍卖日期 价格(万) 拍卖会

在水之湄 2008 123.2 北京保利

纳凉 2009 190.4 深圳荣峰

清泉出山 2010 207.2 辽宁建设

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院长张生礼:两大盛事、两位大师、两种艺术,必将缔造新的价值巅峰!

2010年8月28日,10位陶瓷专家、书画专家、鉴定专家、投资专家、收藏专家、评论专家等齐集北京,在故宫对冯大中《大师国画瓷》进行了单一艺术品的专场艺术研讨会,这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是罕有的隆重!

参展世博的福兆天下《大师国画瓷》

邓羲频与冯大中在创作修改国画瓷

千年吉州窑瓷马俑


马年里,本文特选出七尊(左起编号)吉州窑瓷马俑供大家和喜爱12生肖的藏友欣赏。吉州窑是宋代江南著名民间瓷窑之一,其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又称“永和窑。”因从隋唐至宋,今吉安古称吉州故名。吉州窑历史悠久,始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从开建距今已1200年。目前遗存的24个窑包遗址保存完好。吉州窑是享誉中外的综合性的窑场,也是全国古代黑釉瓷的生产中心之一。所产瓷器种类繁多,工艺考究。其黑釉、木叶纹、剪纸贴花、彩绘等品种在宋元陶瓷中独树一帜。许多国家把吉州窑兔毫斑、鹧鸪斑、玳瑁斑、剪纸贴花等视为传世珍品,木叶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吉州窑的另一大亮点是雕塑瓷,雕塑瓷分瓷雕和捏塑两大手法,从上述七件马俑可以看出首先以捏塑方法做出马或骑马人,然后用雕刻手法刻出马和人物的头部以求生动准确。而制瓷大师舒翁和其女舒娇就是著名的民间陶瓷家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舒翁善于烧制玩具,舒娇则长于烧制炉瓮,并擅长构图上釉,产品以白釉、绿釉、黑釉、彩绘为主。他们烧制的各种玩具和绘有佛、仙的瓷瓶,造型别致,色彩明快。吉州窑瓷塑品种繁多,主要分人像及动物两大类。属于人像的有官吏、平民、仕女、武士、仙翁、佛像等;属于动物的有马、牛、狗、虎、猴、鹅、鸽、鱼、龟等。多采用手塑和模制两种手法,或两法兼用。这七件瓷塑均采用手塑法制作,先捏出人体或动物躯干再植以头面、四肢、冠带衣饰等,再用小工具刻画出颜面五官、衣纹走向。骑马人分别制出马和人物,再将人物安插到马背上。这些瓷马俑全凭手做,所以形制无一相同,虽简洁而富于变化:稚气十足的小马(一)、跃跃欲奔的中马(三)、若无其事的大马(二)、抚摸马头的骑手(四)、举目四望的男(五)女(六)骑马人和高耸鼻梁的骑马胡人(七)。这七尊瓷塑虽只有5×8厘米左右大小,但制作前作者都经过精心策划,信手捏来,加上娴熟的手法使小小玩具也变得生动传神,在简练中寓精巧,于自然中见匠心。特别是酱褐釉骑马胡人(七)的特殊造型所揭示的胡人身份与唐三彩中骑骆驼胡人遥相呼应,这是古代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将吉州窑与世界连接的又一物证。只有西域、中亚或欧洲人到过吉州永和,古时的东昌县城,若非舒翁和舒娇亲眼目睹过他们,怎能塑造出如此生动的瓷俑?据有关专家考证吉州窑瓷器出口主要有四条路:沿赣江下南昌、九江经长江溯运河北上入渤海到登州接近辽境;或到沿海明州、杭州销往日本、高丽;或溯赣江而上经瑞金、长汀、龙岩至泉州运南洋、印度、非洲转欧洲;或由赣州、大余、梅关、南雄、韶关经北江到广州运往南洋、波斯、印度和非洲等地。海上丝绸之路把吉州窑瓷器销往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也使吉州窑美名传遍天下。

走近原始瓷:千年瓷器之源


瓷器,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文明中不可略过的器物类型。从皇室显贵宅邸中的奢华礼器,到文人雅士居所里的清雅文房,乃至平民百姓家中的生活用具,自东汉成熟瓷器的出现以来,瓷器谱写着精彩纷呈的历史篇章。时至今日,瓷器已是各大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重要收藏门类,也常常以高昂的拍卖价格获得世人瞩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瓷器起源的原始瓷,却鲜有人关注,甚至不为多数人所知。

原始瓷:点燃瓷器文明第一把窑火

原始瓷是从陶到瓷的过渡形态。人们常说的“陶瓷”,实际上是陶器和瓷器两种器类的合称,陶器和瓷器在原料、烧造温度、施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陶土,一般无釉或施有低温釉,烧成温度在1000℃以下;而那些在大众印象中价值高昂的瓶、盘、碗等,例如前年在苏富比成交价逾2.8亿港元的明成化鸡缸杯,都属于在1200℃以上烧造而成的瓷器。由于瓷器一般施有高温玻璃釉,因此得以呈现或绚丽或素雅的缤纷色彩,更为普罗大众所喜爱。区别两者的基本方式是看器物的吸水率和胎质。通常来说,陶器具有吸水性,它的胎质不透明,轻叩发出的声音不脆,而瓷器不具备吸水性或吸水性较弱,胎体有透明感,叩之会发出清脆的金属声,煞是悦耳。

本次展览的主角,原始瓷,由于其胎料直接采用了南方地区广泛存在的瓷石且烧成温度多在1200℃左右,按照以上标准已经与陶器有了质的区别,进入了瓷的范畴。相较于广为人知的成熟瓷器,原始瓷的“原始”之处就在于它的胎体仍不够致密,吸水率和显气孔率较大,胎釉结合程度较差,烧成温度在个体间的差异较大,这些都表明当时的陶工在陶瓷制作工艺、烧成技术等方面还处于早期的摸索阶段。

越文化中孕育的原始瓷兴衰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瓷器产生于东汉,与之相比,原始瓷早在夏商之际就已经出现,发展于西周与春秋,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浙江是原始瓷最主要的烧造区和使用区,在商周时期属于越地。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原始瓷窑址群有4个主要区域,其中,越地就独占3处,分别为浙江的东苕溪流域、浦阳江流域和曹娥江流域,而位于现今浙江北部的德清东苕溪流域正是原始瓷烧造的中心窑场。

德清东苕溪流域坐拥天时地利,在制瓷的瓷石柴料、山体地形、取水运输三方面都具备相当的优势。地形上,东苕溪流域山丘坡度平缓,是龙窑选址佳地。丘陵附近的瓷土资源丰富,可就近取料;山上松竹茂密,柴薪取之不竭。东苕溪滚滚北流,注入太湖,连通苏州、无锡等苏南地区,而溯江南上,越过钱塘江,又可达阡陌交通的宁绍平原,因此用水和运输都极为便利。

吴越争霸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吴越两国之间针锋相对之势,其实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际就已经开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国语·勾践灭吴》)

吴越两国水火不容的冲突,形成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吴国在春秋中晚期一度强盛,越国不得不退居到太湖以南地区。吴文化的南下直接导致越文化的衰退,影响了越文化中心的南退和原始瓷生产中心的南移,随之而来的是,原始瓷的生产扩展到了宁绍平原的萧山、绍兴一带,器类也大量减少。南移之前,东苕溪流域的窑场都纯烧原始瓷,基本不见印纹陶,而宁绍平原目前发现的窑址都是原始瓷与印纹陶合烧,且原始瓷比例较少。

而后局势扭转,自公元前510年吴伐越至前473年越灭吴,经三十八年,越国终于在“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带领下,从一个周文化边缘的夷蛮民族走向中原,跻身于中原大国之列,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灭吴后在短期内政治、经济均走向巅峰。此时,窑业技术也达到整个先秦时期原始瓷发展的高峰时期: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装饰复杂,满釉,胎釉结合好;进入战国中期后原始瓷逐步走向衰落,种类减少,器形变小而装饰更粗率。

由此看来,原始瓷的诞生、发展与辉煌同越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展览所言,“纵观原始瓷百世变迁,由早期蓬勃向上的冲击,扩展为一个时代的洪流,又渐渐流向衰落,直至干涸,一个完整的轮回刚好与越族的兴衰轨迹近乎叠合。睹物观史,原始瓷不仅是物质工艺的珍贵遗存,也是越地文明的忠实记录。”

烧制工艺的革新:龙窑与窑具

原始瓷礼乐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礼仪的需求,而原始瓷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为它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更为后世成熟瓷器的诞生打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烧制工艺的进步主要是在原始瓷生产的两个高峰期完成。由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制作技术大幅提升,装烧方式出现改革创新,窑炉结构也日渐合理,这些都为大量烧造仿铜礼乐器提供了技术支持,使高质量大型仿铜礼乐器的烧造成为可能。其中最重要的革新莫过于龙窑的诞生。

龙窑的出现使原始瓷的生产成为可能,其后龙窑的不断发展是成熟瓷器诞生的必要保证。瓷器孕育于东苕溪流域,当地物资充沛、山体平缓,好似为龙窑而生。龙窑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以斜卧似龙而得名。由于它随山而成的坡度形成自然的火焰抽力,升温降温快,对瓷器的烧制十分有利。火烧山、亭子桥等典型的原始瓷窑址都是龙窑形制。

此外,窑工还设计出了两类辅助装烧的窑具:间隔具和支烧垫具。为了保证产量,器物通常被摞叠起来放入窑内烧制,而间隔具保证了摞叠着的器物不致粘连,平稳又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内空间。托珠是间隔具最初的形态,最迟在春秋早期已被使用。垫具的产生是为了减少低窑位的废品率,提高低窑位的高度。支烧垫具在战国开始广泛出现。

汇入中原:原始瓷的第二个高峰

原始瓷发展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阶段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第二个阶段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两个高峰都体现在对青铜器的模仿上。相比于第一个高峰,第二个高峰期的原始瓷绝大多数可以找到其模仿的青铜器的样本。在强盛之际,越国采用中原的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中原的礼制,并对中原的青铜器进行包括器形、纹饰等在内的全方位模仿,除早期即开始模仿的礼器外,还有乐器、兵器、农具、工具等,几乎涉及到青铜器的所有门类,也有相对固定的器物组合规律,由此迎来了原始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与中原地区的高等级墓葬不同,在越国贵族的墓葬中,有着随葬品不使用青铜礼乐器,而常以原始瓷替代的现象,可见从日用器到仿青铜礼乐器,原始瓷器在越国的广泛应用,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注意的是,原始瓷礼乐器作为一种礼仪用器,为越地所独有。原始瓷礼乐器中的一些器形和纹饰源自越地传统,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礼仪符号体系。

这一原始瓷在越文化中的显着表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这类瓷制礼器无疑代表了先秦时期原始瓷工艺的最高水准。更为重要的是,与青铜礼乐器一样,原始瓷礼乐器同样是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蕴含着等级和礼制的丰富内涵,它从侧面勾勒出那个列国纷争、变革图强的历史图景:在中原强大的政治制度下,身处周文化边缘的越国采纳中原的制度改革本国政治、经济的同时,也逐渐接受着中原的礼制与民俗。

原始瓷从萌发到辉煌,继而“渐渐汇入中原文化的大河,不再是耀晔的独立闪烁,从此成为中华文化渔火灿星之一点”,正是本次展览以存世文物遥映那个变革时代的生动总结。

沉睡千年的海底茶具珍品


元·青花瓷菊花纹小执壶小茶碗

明·青花花卉纹高足碗(景德镇窑)

饭前饭后饮茶,是中国民间百姓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中最要的一件。饮茶不仅能解渴,去腻,还能提神,清心。在品茶之余,欣赏茶具是让人陶醉的事情。正所谓:饮茶凊心瓷朗目,流香美润千古亊。

中国的茶文化自汉、隋代开始当时的饮法是药饮、解渴式的。在唐代,茶文化普遍盛行,讲究细碾点啜。到了宋代,饮茶风气更为普及,爱分茶、斗茶,花巧繁复。当时的茶具,千门百类,青釉、青白釉、白釉、黑釉、酱釉的茶碗应有尽有。这促进和发展了越窑青瓷茶盏、建窑兔毫盏同时沿承生产,随后,湖田窑、龙泉窑、德化窑、南宋官窑及一些地方窑不断生产烧制出许多不同造型、款式、釉色的茶具。对于当时来说,不只是茶种植生产量增长,陶瓷业也同时不断上升。

淘宝记

在南海沉睡了千年的茶与茶具,是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之遗珍。1995至2001年间,琼海潭门港的渔民不断打捞出海底茶具珍品。我在那些年里收藏了不少这些沉睡了千年的茶具。这些茶具不同窑口、品种、年代,造型各异,丰富多彩。

那一次,我和朋友詹先生来到潭门灶坡村的一户渔家,主人不在,我们从窗口看见只有二十来平方米的屋子里堆满了古碗古盘。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从南海打捞回来的真东西。那里面有湖田窑青白釉执壶和刻花荷纹碗,斗笠小茶盏,但品相不完美,釉色好的没几个,执壶是断把断流残破的,有些是全给珊瑚粘满的,面目全非。

詹先生带我到草塘村找另一户渔家。主人人称“阿和哥”,小个子,看样子很聪明。他家祖祖辈辈都是渔民,他中学毕业后就跟父亲一直到西沙、中沙、南沙群岛作海捕鱼,对南海各个岛屿、礁石都很熟悉。哪里有出水古董,他都很清楚。古陶瓷知识他也懂。他们家有三艘船,一艘家里兄弟用,两艘船租给同乡。同乡捕到多少鱼他都不过问,但打捞到古碗古盘就会优先照顾他。因此,他家有不少从南海打捞回来的古碗古盘。他在门口接我们进院。这院一间主屋带客厅,三间小屋,一间厨房,很宽敞,门窗都有浮雕,有人物,有山水,有花鸟,看样子大概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阿和高兴地说:“明天我们就要出海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他从房间拿出一箩筐的古碗古盘给我们看,我心情激动不已,每一个都摸摸看看,不停地挑选着。最后,我选了两个建窑黑釉斗笠碗、一个湖田窑的青白釉执壶、三个划花碗,两个划花盘,共八件。主人开了价。我本来想还个价,但觉得第一次入港进村买古碗古盘,开门货,每件都有大小不同的珊瑚,没有残缺,没有冲裂,造型也很美,釉色也很泽润。便大大方方地按他开的价买了这八件古瓷器。詹先生也选了二三件。离开前,我给阿和留下电话号码,阿和送了我们俩每人一包海鱼干。

第一次在潭门渔民家买到宋、元时期的外销瓷,心情非常高兴,在回海口的大巴车上,我忍不住欣喜之情,又拿出来仔细欣赏了一遍。

3个月后,正是1999年初春,我随海口巿文联到扬州参加两地美术作品展览。开展的第四天,我们正坐船游瘦西湖,欣赏杨柳的细芽嫩叶,以及湖中的亭台和杨柳的倒影,感叹江南之美犹如天宫,该多些留影,多些拍下这美景。船到堤岸,接到潭门阿和哥来电话,约我到潭门看他从干豆礁带回几件好东西。

回到海口的第二天是周日,我一早就到解放西邮政大厦三楼,与收藏界的一些朋友交流,欣赏藏品。当时,收藏钱币、邮卡、书画、玉器、家具的玩家多,收藏出水陶瓷的人较少。上午十点左右,一位年青人从琼海嘉积来,经朋友介绍,这人叫“妚儒”,个子高高瘦瘦的;他带来了几件西沙群岛出水的执壶和豆青小茶碗。我们几个朋友一起欣赏。我选了四件豆青小茶碗、两件龙泉青釉梅花茶盏、一件元青花葫芦壶、三件元青花釉小茶碗。另外两位朋友各选了一件青白瓷执壶。我和两位朋友讨价还价,没谈拢,最后都没成交。

后来,我约了老黎和亚群一起到潭门港去。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到阿和家。走进阿和家大院,只见他已搬出一箩筐从西沙群岛打捞回的执壶,青花葫芦壶、盘、碗、龙泉窑青釉梅花茶盏及几个豆青小茶碗。我看到这些东西,觉得很熟这些货,原来就是我前几日在海口邮政三楼见到的。

我挑选了两件龙泉窑茶盏、四件豆青小茶碗、四件元青花釉小茶碗、一件元代青花釉葫芦壶这壶的流身有点破,还带有冲线我总共挑选了十一件。

这次买得很顺利。

老黎和亚群各挑选了二三件龙泉窑青釉碗,也成交了。

满载而归。我们三人当时太高兴了,顾不上在潭门吃饭。亚群开着车回到黄竹加油时,才觉得肚子饿,顺路吃饭,那餐饭我们觉得特别特别香。

海捞瓷之美

现在,这11件海捞瓷已经清洗了,显得非常美。那只元青花小茶碗也有自己的特色:碗的外壁绘制的都是菊花,画得很熟练流畅,花瓣的画法是用线条勾勒;叶子用写意的画法,先用大笔大色,后加勾勒。碗心标记,四件都不一样,两个是“寿”字“寿”字大小不同,字体有别;另两件是菊花,有大小之分,浓淡之区。碗边缘画的是水纹和回纹方连图案,珍贵。

那葫芦壶外壁绘画图案同碗一样,是菊花纹;流身断了一小节,可修。

龙泉窑青釉梅花茶盏,我断代为元代,釉色都好,还有冰裂纹,碗心的梅花是压模的,有立体感,很美。

豆青小茶碗,应是明末清初之器,四件一样,器形很美,完整无瑕,碗外壁为豆青釉,碗内为白釉,有很明显的对比。把玩着这些珍品,直叫人心生欢喜。

拼起千年“凤首瓶”


40多块看起来残损不堪的破瓦片,经过文物人员巧手“缝补”,居然“堆”起来个距今千余年的辽代文物,昨日记有幸见到“复原”基本成型的千年文物“凤首瓶”。

这个基本“复原”的古文物是辽代“凤首瓶”,别看它现在已经基本完好如初,可是前不久出土时竟然是一些零散的残损片。根据这些出土残损碎片的底足、口沿形状以及造型,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是辽代器物。

与此同时,通过辨别和查询资料,根据这些残损碎片介于陶片和瓷片之间、陶胎瓷釉的特质,考古人员断定这是辽代“凤首瓶”的残片。

葫芦岛考古人员赵普光说,“凤首瓶”是辽代典型的瓷器瓶式之一,造型如一只伸颈直立的凤首而得名,也是受金银器物形状影响而独创的一种器形。瓷器呈杯式口,细长颈,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凤首瓶”是在辽代时期一般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达官显贵和皇亲国戚等皇族家才能够拥有的,它是一种用来盛装酒和一些其它东西的器皿,也可以作为装饰物。

由于辽代器物不仅在辽西地区,即使在全省出土都非常少,因此考古人员决定要让这些出土的残损陶瓷片发挥作用,重新复原回原型。

复原工作比较繁琐,考古人员首先将这些残碎片清洗干净,处理好这些断裂面,然后找来相关辽代“凤首瓶”的实物资料,按照“凤首瓶”的本身原貌,在不破坏器物本来面目的情况下进行细致粘连和修补,残损的部分用石膏进行填补。

由于辽瓷器物大部分都是部分施釉,部分露胎,所以考古人员对修补“凤首瓶”的部位要保持原样,不进行染色。经过一个多月类似于“绣花”式的努力,终于使这个零散不堪的残损陶瓷片“各就各位”。

目前这个辽代“宝贝”已经作为珍贵文物被妥善保管起来。

盘点:2019年艺术拍卖市场上的那些影青


南宋湖田窑影青托塔罗汉,高21.5厘米,成交价138万元,西泠印社2019年春拍

影青瓷是中国古代南方瓷业的技术和艺术高峰。其釉面青白淡雅、胎质坚致细腻、色泽温润如玉,备受宋代文人赞誉。南宋文豪洪迈《容斋随笔》有云:“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南宋词人李清照《醉花荫》中有“玉枕纱橱”之句,玉枕即指青白瓷枕。南宋蒋祈在我国第一部陶瓷专著《陶记》中写道:“景德镇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从近年的市场走向来看,一旦有影青的精品释出,往往能够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本期,本报为您盘点2019年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过的影青器物。

元影青釉模印凤穿牡丹纹碗,直径10.7厘米,成交价17.25万元,北京保利2019年秋拍

宋湖田窑影青釉“骨朵”形水滴,高4.5厘米,成交价10.03万港元,保利香港2019年秋拍

北宋湖田窑影青釉六出划花牡丹纹碗,直径25厘米,成交价25.96万港元,保利香港2019年秋拍

元影青釉印花仿剔犀卷草云纹香盒,直径15.5厘米,成交价25.3万元,北京保利2019年春拍

南宋或元湖田窑影青釉瓜棱梅瓶,高17.2厘米,成交价56.64万港元,保利香港2019年秋拍

元影青釉瓜棱形盖盒,高5.3厘米,成交价12.08万元,北京保利2019年秋拍

北宋湖田窑影青釉瓜棱形执壶,高15.7厘米,成交价56.64万港元,保利香港2019年秋拍

元影青釉瓜棱堆塑注壶,高18厘米,成交价48.3万元,北京保利2019年春拍

邓碧珊粉彩鱼藻图瓷板


——是罕见具有确切年代落款的邓碧珊传世精品

邓碧珊(1874—1930),江西余干人,字辟寰,号铁肩子,堂号“晴窗读书楼”,前清秀才,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大约四十岁后,专事粉彩鱼藻,自成一家。邓碧珊的传世作品不多,大都为瓷板画,也见少量文房用具,如水盂、笔海等。传世作品主要是粉彩鱼藻,偶见墨彩风景画。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粉彩鱼藻图瓷板(见图),纵82、横23厘米,连框重5.4千克。瓷板画面上一轮皎洁的明月倒映在水中,湖面水藻二三蔟,浮萍数点,萍藻间几尾青鱼畅游觅食。鱼尾线条柔婉飘逸,鱼姿显得轻灵活泼,自由自在,鱼身上的颜色随着光线的反射凸出深浅,层次感强,鳞片熠熠生辉,增加了鱼的动感。画面中的丛丛水藻立体婀娜,浮萍晶莹泛绿、湿润如生。右下方题“乙卯长夏邓碧珊写于珠山客次”,下方钤有“邓碧珊”印。

这件粉彩鱼藻图瓷板,将传统的中国画写意风格与日本东洋绘画技法相结合。整幅图画鱼而不画水,却依然让人感觉到鱼在水中悠游,鱼的姿态、藻的浮动、萍的摇曳,仿佛处处都感到水的存在,这可见邓碧珊深谙中国画的“意到笔不到”之精髓。他所画的鱼非常写实,生动传神,笔墨细微精到,颇具宋画遗风。而整个画面构图简约精练,设色淡雅清丽,具有日本东洋绘画风格。此外,画面上的落款及印章,位置考究,章法颇严。

鱼因与“余”谐音,蕴含“年年有余”的吉祥之意,是历代中国画家常用的题材。但除了宋人画鱼,明清以来,绘鱼常有意到笔不到之感。如八大山人的冷眼鱼,其艺术表现侧重于意象,缺乏形神兼备。而明代嘉靖的五彩鱼藻图,胜在用色亮丽,线条清晰,但是生动不足。到了晚清,各类题材所绘鱼的鳞片刻板如网,有如剪纸,相对于邓氏所绘之鱼不可同日而语。

邓碧珊画鱼得其形更得其神,民国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不管是游鱼三两,抑或群鱼嬉戏,皆能呼应无间。曾有人问其画鱼秘诀,他总结为“游而不散”。他所画的鱼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但又能融为一体,这与他儿时和父亲常去鄱阳湖捕鱼观察细致相关。他所绘的鱼儿们游的方向如果一致,则游姿便不同,如果游姿相同,则方向必反。因此他所画的鱼藻图看起来鱼儿变化多端,令人应接不暇。

邓碧珊作画运硬笔不带犄角,用软毫有筋骨,刚中有柔,柔中有力,而且画面清新,简洁大方。所用粉彩料光彩内敛,虽是珠光韬晦,却又光晕养目,用色浓淡分明。这种画工,体现了邓碧珊很深的艺术功底。

通过邓碧珊的生辰及该瓷板落款,可以断定此瓷板作于1915年。邓碧珊传世作品不多,而具有确切年代的作品世面上更是罕见,所以此件粉彩鱼藻图瓷板弥足珍贵,实乃不可多得的收藏珍品。

景德镇首次发行“置镇千年纪念瓷”


景德镇在京召开“瓷都千年纪念珍藏瓷”《瓷韵004》发布会,中轻联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杨自鹏、景德镇副市长黄康明、景德镇文物局、瓷局领导及权威陶瓷专家叶佩兰、李知宴、李毅华等出席。

据悉,《瓷韵1004》景德镇历史上第一次发行以“置镇千年纪念”题材的珍藏瓷器。为保证“瓷都千年纪念珍藏瓷”的权威性和不可复制性,景德镇特别授权《瓷韵1004》独家使用“置镇千年庆典”专用标志。景德镇副市长黄康明表示:“瓷都千年纪念珍藏瓷”关系到景德镇的脸面,也关系到中国陶瓷的脸面,要对得起前贤,对得起后世,对得起“千年瓷都”四个字。为彰显其价值,表示景德镇对“瓷都千年纪念珍藏瓷”的重视和决心,特别授权使用“千年庆典”标志,而且只在“瓷都千年纪念瓷”专用。

公元1004年,景德镇因为宋帝烧制御瓷而得名,从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御窑历史,公元2008年,瓷都千年窑火迎来又一个历史轮回,奥运百年圣火首次在中国点燃,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中华之盛事。为传承历史,铭刻盛事,在景德镇政府的倡导支持下,由景德镇市文物局、景德镇市瓷局领导组织众多陶瓷专家大师,历时四年,反复遴选创意工艺,以“弘扬民族文化、推广瓷都品牌、发掘名家精品,保护传统工艺”为宗旨,特别发行景德镇置镇千年纪念珍藏瓷《瓷韵1004》,以瓷都最传统、最本色的陶瓷艺术为瓷都千年华诞献礼。

景德镇方面表示:为保证纪念珍藏瓷的品质,景德镇破例开采原产海拔800米的优质高岭土,严格按照古代御瓷烧制工艺标准,挑选有数十年经验的老技师手工拉坯、手工利坯、四次入窑、经100多道纯手工工序精心制作,代表了中国艺术瓷最高工艺。

《瓷韵1004》由“瓷之源”和“韵之脉”组成,由80高龄的老一辈陶瓷艺术家、“一代宗师、当代雪景大王”凌宗正先生创作设计,均为重工粉彩雪景山水工艺,共绘有人物60多个,再现了景德镇“匠自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瓷都风貌。并由中国文物学会、景德镇市文物局、景德镇市瓷局联合监制发行,全球限量1004套。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女士认为:“《瓷韵1004》造型古朴端庄,形体线条圆润,釉质温润如玉,而且细、白、通透,光感很好,胜于宋瓷。总体上讲,造型、工艺、纹饰都体现了景德镇千年制瓷工艺,传承中有创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先生认为:“《瓷韵1004》瓷胎细密、釉质细腻,发出丝绸般的光泽,这是国外瓷器至今还无法达到的。绘画场面宏大、布局严谨、内容丰富、错落有致,尤其是80朵盛开的红梅,表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有精神,有看头,寓意深刻。”

专家们认为:景德镇的历史就是一部陶瓷工艺史。《瓷韵1004》不仅画面创意表现了瓷都“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历史风貌,更重要的是,从《瓷韵1004》上,看到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的精髓,感受到千年瓷都的厚重,从更深层次说,《瓷韵1004》所承载的千年御瓷“华缛之极、无上之品”的工艺标准,是真正地以艺术的方式记载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