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雍正青釉器的鉴定方法

雍正青釉器的鉴定方法

古代瓷器的器形 雍正黄釉瓷器胎釉鉴别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2021-05-17

古代瓷器的器形。

雍正青釉器的鉴定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瓷器的器型,二是瓷器的胎釉,三是瓷器纹饰。下面瓷库中国专家将为您详细解答怎样鉴定雍正青釉器。

器型:

雍正青釉器型丰富、官、民窑都有大量烧造,以盘、碗等餐具以及盖罐、各式瓶及扁瓶、花盆、渣斗、笔舔和青铜器等器物为常见。

胎釉:

青釉器胎体较薄,釉质细密。仿官窑器以豆青、灰蓝和月白色为多见、釉面大多有大的开片,也有无纹片的,、部分器物有紫口铁足,釉有透明和失透两种。仿汝器以仿宋汝的天青色为多,多数是鱼子纹小纹片,也有大片纹和无纹片的,釉面多透亮晶莹。仿哥器色泽以深、浅灰青为多,既有大、小纹片相结合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细小纹片或大纹片。粉青釉器色泽莹润,呈色纯正;等冬青釉呈色有深浅之别;翠青釉色不如康熙时艳丽,釉层较薄。

纹饰:

有刻花及印花装饰,尤其以印花为多,图案花纹绝大多数是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也有精细的龙凤纹、鸳鸯纹、灵芝纹等图案。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康熙青花瓷的器型、胎釉鉴定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可以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也就是康熙前期,官窑瓷器的生产情况与顺治朝相似,虽数次命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瓷,但都没能走上正轨。官窑生产的非正常状态,反而给民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为康熙民窑青花的繁荣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并没有明确的官民窑界限,产品质量都不高。1680年后,御窑厂奉旨炼造御器,开始真正恢复生厂,这些措施不仅使御窑厂很快恢复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所以康熙中后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可以说是清朝此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器型

康熙瓷器的造型风格多古朴凝重,在清朝瓷器中显得高大雄伟。康熙青花的造型早期仍延续明末的遗风,中期以后造型变化很大,新的品种层出不穷。无论琢器圆器全部都规矩整齐,大到一米多高胎体厚重的凤尾尊,小到不及5厘米的薄胎十二月花杯,都烧制得相当规矩,极少有歪塌变形现象。

许多尊、花觚、观音瓶等器物的底足在近底边的外围都向内旋进一周,形成“二层台”的状圈足。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大件器物上,10多厘米的小瓶圈足也从外向内旋修一刀,这种器足的处理方面是康熙朝独有的。

主要器型有碗、盘、壶、尊、香炉、凤尾尊、棒槌瓶、大方瓶、观音瓶、花觚,将军罐、笔筒等,其中有些造型独特,在瓶类中,除了传统的梅瓶、玉壶奉上瓶、抱月瓶、葫芦瓶外,最常见的是棒槌瓶、荸荠瓶和特殊的方瓶等。尊有观音尊、凤尾尊、摇铃尊等。到了晚期,仿明成化青花瓷比较成功。

胎釉

在胎釉上,康熙前期的胎骨已有所改进,但仍不够细腻,还较粗重,釉层也肥厚,有些泛青。总的来看,康熙青花的瓷胎可分为四种:厚胎青花主要是大件的鱼缸、大盘、大瓶、大碗等,最厚的可达1.5厘米;中胎青花,绝大多数的琢器圆器均采用此种瓷胎,一般为0.5厘米左右;薄胎青花,包括半脱胎,只限于小酒杯、小碗之类的小巧的器物,最薄的只有0.1厘米,极薄而透明。浆胎青花,以细澄的浆泥制成的瓷胎,又称“煨瓷”,胎面泛土黄色,轻薄松软布满细密的开片纹,此类有罐、瓶、鼻烟壶、印泥盒、唾盂类制品。

早期釉面呈青白色,釉汁凝厚透明,从康熙中期开始,胎土的淘炼更加严格,极为纯净细腻,加上制瓷技术的精细,使得胎质显得洁白细腻而又坚硬致密,胎体也变薄。大器及一般的琢器胎体比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的制作方法,但因为修胎细致,衔接痕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可用肉眼看出。与此相应。釉面也光滑细腻,釉质莹润柔和,釉色洁白无瑕。胎釉结合非常紧密,具有玉质感。到了晚期,再度出现青白色釉面,并且延续到雍正时期。

雍正瓷的鉴定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成就却是清代官窑的顶峰。其制品以造型规整、纹饰精细、秀丽典雅著称于世,有些陶瓷产品的工艺水平甚至超过了康熙、乾隆瓷。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

1.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瓷器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雍正瓷

古陶瓷脱釉的现象与鉴定方法


脱釉是指陶瓷表面的釉层脱离胎体的一种现象。脱釉的情况有全部或局部脱釉的,脱釉的陶瓷品种及窑口也比较复杂,范围也广,各种颜色釉瓷皆有脱釉现象。从时间上划分:通常是年代早的,相对脱釉就越严重;从区域上划分:中国南部、东南沿海地带的古陶瓷脱釉现象比北方重一些。从釉的烧成条件看:低温釉比高温釉脱釉现象及概率要高。如高温釉“黑釉”、“钧釉”的脱釉现象就少。

目前学术界普遍把脱釉的现象都归皆为“胎釉结合不好”。这句话的概念本来就含糊不清,也令人费解,脱釉结合不好是指结合不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因为同一窑口、同一品种的陶瓷因出土地不同,脱釉现象也不同,有的全部脱掉,有的保存很好。根据本人多年研究脱釉的陶瓷现象分析:脱釉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也是脱釉具备的主要条件:

一、陶瓷埋藏地土壤中所含的酸碱性矿物质的含量多少及湿度,取决于脱釉现象的轻重。

二、脱釉的陶瓷大多为低温釉。

三、是烧成后形成开片现象多的陶瓷。

四、年代越久的陶瓷脱釉现象越严重。再加上上述三个因素,脱釉现象就更普遍了。

我们分析上述原因:第一、是土壤中的酸碱性物质对埋藏的陶瓷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与侵害性,特别是东南沿海雨水多的地区,因为在地下及土壤中富含水溶解的作用下,经长期浸泡釉层,特别是有开片的釉层,水中酸性物质分子经开片缝隙进入胎体及胎釉结合处,长期的侵蚀造成胎釉分离。从湿润的土壤中出土后,在干燥的空气中脱釉的速度会特别快(如同厕所中的砖瓦经腐蚀剥层一样)。

第二、低温釉陶瓷的瓷化程度不高,胎及釉的坚密度及坚硬度不高,质地也比高温釉松散,胎釉结构之间空隙大,更容易使水中的酸碱分子进入胎釉内部,这样就更加速了脱釉的速度和进度。所有结构致密、坚硬的高温釉,其耐酸碱的腐蚀及侵蚀性要比低温釉程度高,高温釉的脱釉现象也比较少。

第三、开片的程度问题,因为开片越多越细碎,其他物质就越容易进入脱釉的结构之中,也就是越容易吸水,这样就会加重酸碱性物质的腐蚀性,也就催化了脱釉进程。那么开片少或不开片的陶瓷,因其封闭性和致密性高,所以耐侵蚀性就强,脱釉现象也相对为轻。

第四、年代早晚的问题。实际上年代越久的陶瓷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脱釉才越严重,所以年代越近的陶瓷,脱釉现象就越少。但这一点也不是绝对因素。

我们初步了解了陶瓷的脱釉原理及现象,那么我们对脱釉的特征和特点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建立一个对真品脱釉现象研究的根据。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是我们研究鉴定文物的基本手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是我们研究鉴定文物的思维理念。对脱釉现象的研究,在中国陶瓷史上早已有之,唯缺乏对现象的微观研究,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脱釉的陶瓷,釉面通常仍有光泽度,不像做假、酸咬釉面似溶化发乌的现象。

2、脱釉的陶瓷釉层整体松散,即使在没有脱釉的地方稍加用力,即可刮掉釉层,赝品釉层没脱掉的地方通常则多坚硬。

3、脱得掉的釉层碎块呈较硬的大小片状或颗粒,有棱角,就像碎玻璃。经酸处理掉的开片则难有此现象。

4、发生脱釉的陶瓷层,开片处的缝隙在放大镜下观察,具有缝隙宽、拉开距离的特点。赝品则无此特点。

根据上述现象总结的特点,我们对发生脱釉现象的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是应有足够的方法进行的,应用上也不会很难。熟练掌握上述现象及原理对于鉴定古陶瓷无疑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反过来我们对比研究一下仿古陶瓷的脱釉现象及原理:

仿古陶瓷因为是新近烧出的产品,胎釉多具有坚密、结实的特点,没有经过常年的地下水及酸碱的腐蚀,其做伪现象极难达到真品的脱釉特征,或者说更难达到真品的综合特征。经酸处理过的釉面,再加上人工打磨敲击下产生的脱釉现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1、经酸处理的地方,表面失光似溶化中的冰层,缺乏真釉层具有光亮、棱角分明的特点。

2、釉面完整的地方坚固,用指甲难以抠掉釉层。

3、打磨掉的釉层多集中在器表的突出部位及棱角处,凹面很难有此现象。真品除上述部位外,普遍有脱釉现象发生。

4、经人工打磨敲击下产生脱釉的部位及釉层,虽个别也有釉层棱角分明光亮的特点,但未经敲击的部位仍十分坚固,其综合现象也不具备脱釉的特点,脱釉部位乃人工所为!

5、脱釉的陶瓷皆为出土器物,多为器身颜色变深,脏兮兮、污浊的现象。

根据上述真品与伪品伪造脱釉现象的分析与对比,在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上就显得比较容易了。古陶瓷造假的技术日新月异、时时在进步,很多造假技术早已突破前人的鉴定理论,面对这种形势,鉴定应与时俱进,应对新伪品不断学习总结新的鉴定理论,才能更进一步提高鉴定技能。有关研究鉴定陶瓷的新方法还有很多,待下次续之。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则连近千年前的封建皇帝都懂得严禁身边亲眷收受贿赂的通鉴,而且对陶瓷爱好者(或者工艺发展史研究人员)来讲至少表明如下两点:一是早在北宋时期定窑就成功烧制了红瓷;二是定窑红瓷肯定非常珍贵难得,否则,有权势又有钱财的王公大臣就不会用它去讨好皇帝的宠妃了。

定窑曾为官窑,给皇家烧制御用瓷器,这在众多的文献内已有记载并成定论。但其中的“红瓷”甚为稀少,传世和出土的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红瓷亦即紫定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来得深入精确。紫定对许多瓷友来说是非常扑朔迷离的。本着以瓷会友的原则,现将我新近收集到的几块定窑瓷片(紫定)介绍给瓷友,以助交流。

(如图)这几块紫定片基本上是残碗遗存,从现有的残块上推测,其整体器型上有大小、深浅的差别。但施釉方式、工艺制作及呈色特点是大至相同的。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一.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质可见胎土极细白、洁净、坚硬、烧结度好,几乎没有气孔,可知是高温成型(如图),这与文献记载宋瓷之中定窑的烧成温度最高是吻合的。

二.釉色在柿红和枣红之间,或者说是酱色中泛桔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绝无紫色气象。由残片断面观察,胎骨修制得薄而规整,与胎骨相接处的釉水呈黑色,表面上才是酱红色。旋釉薄且均匀,无开片,侧面观察釉面可见细小桔皮纹,这应是微气泡爆裂后遗留下的小坑所至。抚摸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漫谈珐琅器的鉴定


据了解,珐琅器制作工艺属于中西合璧式经典,其制作技术最早于13世纪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后经匠人加入诸多东方元素,最终开发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珐琅器。

掐丝珐琅器由于存世最多且在收藏市场的名声也最响,近几年已日渐成为备受追捧的收藏热点。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据了解,掐丝珐琅器的作伪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偷工、减料、做旧等,收藏专家建议鉴别珐琅器真假优劣,主要看器胎、烧制年代与工艺。

现代仿品与古代真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器胎与釉料不同。古代掐丝珐琅器多以红铜作胎,而现代仿品多以铝、锌等取代,因此整体感觉要轻薄得多;其次古代采用的珐琅颜料主要是以石英、硼砂、长石等矿物质制成,含有较多杂质,因此烧制出的珐琅器多有细小的砂眼;而现代仿制品多以化学颜料填充,虽然通过在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与胭脂可进行作旧处理,但砂眼很难做假,只要仔细观察都能发现差别之处。

什么是青釉


青釉是古代瓷器釉色名。一种含铁量在1%—3%左右,经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呈现青绿色泽的釉,是中国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青黄釉色是青釉的初级阶段。汉代已烧制出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日臻完美,被誉为“千峰翠色”。宋代的粉青、梅子青如同青玉,色泽与质感之美达到顶峰。明清之际,永乐朝的翠青、冬青(即东青),雍正朝的粉青、豆青等均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出现了很多名贵品种。 的青釉瓷器。因釉料中含有一定的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所以称为青瓷。成熟青瓷烧成于东汉时期,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东汉晚期窑址出土的青瓷。质地致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温烧成;器表通体施釉,胎釉结合牢固;釉层透明,莹润光泽,清流淡雅,秀丽美欢。这说明东汉时期的青瓷,已经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从东汉起,历经六朝,唐宋以至明清各个时期,青瓷始终盛烧不衰。并涌现出各个朝代的名品佳作。  

珐琅器鉴定


今天小编为大家从款识上介绍一下如果去鉴定珐琅彩。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方法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

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技巧

第一:看元代青花釉瓷器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元代青花釉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元代青花釉烧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元代青花釉文化底薪及其瓷器的传承历史的时代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