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我国陶瓷业面临知名品牌危机

我国陶瓷业面临知名品牌危机

陶瓷艺术 古代瓷器制造业 陶瓷瓷砖

2021-05-18

陶瓷艺术。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陶瓷生产国,但是却缺乏知名品牌,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占据国外中低档市场,每件出口陶瓷产品平均只能卖到0.2美元。

从中国陶瓷协会了解到,陶瓷产品的制造不仅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而且通过近20年来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第一大陶瓷生产国,特别是日用陶瓷出口到世界166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量与金额均居世界首位。去年,我国陶瓷产量高达120亿件,约占世界日用陶瓷总产量的7成;今年上半年的出口量、出口金额又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1.16%和17.8%。

然而,在我国日用陶瓷产品产量连年名列世界前茅的同时,由于缺乏知名品牌,特别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大部分产品只能靠低廉的价格进入国外中低档市场,许多优质产品也只能打着国外的品牌才能进入高档市场。今年上半年,我国共出口日用陶瓷产品35.38亿件,获得的收入却只有7.12亿美元,平均每件陶瓷产品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卖到0.2美元。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瓷业面临危机 小陶瓷企业趋于崩溃


摘要:作为陶瓷生产的大国,我国陶瓷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困扰。而这其中小陶瓷企业已趋于崩溃。

我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产量已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由于原料、油价大幅上涨,出口方面频频受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阻碍,陶瓷业步入兴衰难测的十字路口。专家指出,我国陶瓷业面临生存危机的困扰。

由于欧盟成员国增多和欧盟1月1日正式取消对进口我国陶瓷产品配额的限制,今年上半年,我国陶瓷对欧盟市场出口增幅较大,欧盟成为我国陶瓷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是,由于欧美不断提高技术门槛,尤其是近年来强化环保生态标准,对陶瓷制品原材料和成品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或释放量做出了严格限定,对加工生产环节中的能耗、自然资源使用量、废弃物的处理均提出严格要求,促使企业生产成本有所上升使我国陶瓷出口企业叫苦不迭。部分陶瓷企业表示,目前我国对陶瓷制品的质量检测标准未与国际相关标准接轨,欧盟对我国出口产品技术标准的苛刻,使陶瓷生产企业陷入新的困局。

同样在意大利博洛尼亚被誉为"世界陶瓷第一展"的国际建筑卫浴陶瓷展览会上,我国只在角落了拥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展位。自从1998年我国企业在该展会上获得第一个席位后,此后8年间就未曾再添一席。意大利建筑陶瓷的德产量不足我国的20%,但全世界建筑陶瓷的核心销售网络有80%却是握在意大利企业手中。

同时今年财政部、商务部等5部委发布了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按照国家出口退税的调整安排,陶瓷卫浴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下调至8%。使得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减少,加上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各企业被迫将产品的价格提高了10%-15%。

银联信分析:

陶瓷对石油产品的依存度达到45%-50%,目前国际油价虽不稳定,但总体却是一路走高。国内油价也有步步亦趋的态势。过高的油价对小陶瓷企业来说,虽未致命但也痛入骨髓了。

除燃料和原材料成本增加外,国家对陶瓷产业的上游--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也给陶瓷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房地产业被调控的情况下,一些工程款不能及时到账,导致陶瓷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灵,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尚能挺过去,但对于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就不亚于一场灾难。陶瓷企业内长期存在重复建设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因而在成本上涨的冲击下,小陶瓷企业已趋于崩溃。

新中源陶瓷荣获08年度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


近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六次会员会议在杭州之江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主要产区的建筑卫生陶瓷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鉴于新中源陶瓷品牌在国内陶瓷行业的突出地位,经第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提名,专家评审委员会评选,新中源陶瓷品牌荣获荣获“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这一殊荣。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第六次会员会议也是国际陶瓷业界的一次盛会,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层次最高、代表范围最广的陶瓷业大会之一。会上,新中源陶瓷由于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开展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与节能活动,不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承担起了一个优秀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的新路子,打开了市场新的思路,被评选为“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

据悉,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每两年评选一次,要求企业需具备如下条件:有较大的产量,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先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居行业前列;产品设计必须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检验设备齐全,计量符合要求等。新中源陶瓷负责人认为,新中源跃居“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不仅标志着新中源品牌价值再创新高,也标志着新中源陶瓷企业抢占高端市场获得初步成功,同时标志着以佛山陶瓷为代表的陶瓷产业的品牌价值已在国际陶瓷业界崭露锋芒。 随着新中源品牌荣膺“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新中源陶瓷在业内的综合竞争力也将进一步提升。新的起点必定会赢得新的机遇,新中源品牌在做强做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以品牌发展为经营重点,不断开拓国内市场,用创新设计和过硬的技术致力于打造建陶国际品牌,入选“中国建筑陶瓷知名品牌”既是新中源品牌发展的综合见证,更将成为新中源陶瓷品牌发展前进道路上又一座里程碑。

佛山三水打造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4月21日,佛山市三水区举行陶瓷机械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研讨会,邀请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管理评价与研究中心专家、佛山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三水区陶瓷机械骨干企业代表对园区筹建规划进行交流研讨。接下来,三水将对标意大利陶瓷机械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陶瓷机械产业是三水区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其拥有全国陶瓷机械产业最完善的生产链体系和核心技术优势,目前共有陶瓷机械制造企业24家,规模以上企业16家,陶瓷机械产业的关键设备产量占据全国60%。2016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三水筹建“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三水为目前唯一获得筹建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资格的园区,国内没有相应的标杆可供借鉴。三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际上陶瓷机械市场基本形成意大利和中国二分天下的态势。据统计,2015年世界陶机装备市场总需求约为30亿欧元,意大利占了60%。因此,三水将对标意大利陶瓷机械产业集聚区,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以质量标准促品质提升,以品牌建设助市场拓展,建设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对三水、佛山的市场充满信心。”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管理评价与研究中心主任沈烽认为,三水自然环境好、工业基础好、人才队伍强,为创建陶瓷机械产业全国知名品牌建设示范区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三水区副区长姜岳新认为,建设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既是三水区陶瓷机械产业发展内在需要,也是三水区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创建示范区,以质取胜,以品求进,使三水区陶瓷机械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进一步推进三水区区域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接下来,三水将根据这次研讨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对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推进示范区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创建阶段,争取两年后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评审,建成“全国陶瓷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我国日用陶瓷业发展亟待树立品牌意识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28日在北京指出,我国日用陶瓷业发展亟待树立品牌意识。

杨自鹏在“红玫瑰”新陶瓷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启动仪式暨“红玫瑰”品牌发布会上指出,尽管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但在日用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品牌推广等方面,却落在欧洲后面。品牌意识不强,陶瓷内涵单薄,缺乏文化支撑。正由于此,目前国内不少企业不得不以来样加工为主,不断为他人做着“嫁衣裳”,沦为国外厂家贴牌生产商。这与我们陶瓷生产古国、大国地位极不匹配。如果这种状况不尽快转变,我们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将越来越大,其前景令人担忧。

“唐陶股份首倡中国陶瓷新文化运动,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企业乃至全社会关注它,将中国古老的陶瓷文化发扬光大,进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陶瓷品牌。”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思说。

继艺术陶瓷、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后,以茶具、餐具等为主的日用陶瓷正成为消费主流。而高档日用陶瓷对于陶瓷工艺、技术和设计都有着严格要求。唐陶股份拥有无铅骨质瓷发明专利及国家级陶瓷设计大师,确保了其在日用陶瓷行业的领先地位。与单纯以鉴赏为主的艺术陶瓷不同,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力推的“红玫瑰”骨质瓷,融鉴赏与实用于一体,在国产日用陶瓷品牌建设上力拔头筹,“红玫瑰”一品瓷已经成为国产日用陶瓷的第一品牌,先后成为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大典专用陶瓷,并于2005年荣获“中国陶瓷行业名牌产品”称号。

“红玫瑰”新陶瓷文化研究和发展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推进陶瓷设计研发能力,提升陶瓷产品的文化内涵。陈思解释说,新陶瓷文化,就是在继承传统陶瓷文化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诠释陶瓷文化,使之融合现代审美元素,能够与现代的社会时尚、现代生活情趣、现代文化思潮相适应相协调。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长杨自鹏说,“红玫瑰”新陶瓷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启动,有利于整个行业品牌意识的树立和国内市场的培育。

观点:金融危机“全面体检”陶瓷业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陶瓷业发烧、感冒甚至危及生命。但反思金融危机,不异于是对陶瓷业的一次“全面体检”,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冲击,陶瓷业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病⊙”所在,或沉疴多年,或新疾初结,对陶瓷业的科学、健康发展形成了隐患,也让陶瓷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之路,不得不思索明天的发展之策。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痛下决心转变观念。陶瓷业历来有几顶不光彩的帽子: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能耗大、污染重,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等等,另外,低档产品比例过大,影响着世界最大陶瓷生产国的形象;发展方式、管理模式简单粗放,影响着行业形象和发展速度。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亟待增强,品牌建设更是急需强健的软肋,产业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固守陈旧等深层次原因,暴露出发展理念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是陶瓷业发展面临的真正危机。所以,首先要在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上查找问题和原因,把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经营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起来。努力实现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由过度依赖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的提升,把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加大管理创新实现向管理要效益;加大产品研发创新和工艺进步提升产业和企业层次,着实提升陶瓷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坚定执行。惟其如此,才能为推进结构调整、发展转型、跻身世界陶瓷强国之林、强企之列,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保证。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有针对性地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步伐。结构调整、发展转型,既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要有具体的思路和措施。面对市场国际化以及竞争程度不断升级的现实,陶瓷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拐点,一味依赖资源优势已成昨日黄花,甘居产业低端终将是一条穷途末路。唯有大力进行结构调整,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条正途,也是实现陶瓷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此次金融危机,给陶瓷业开出的详尽“体检单”就是很好的例证。质量好、迎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依旧旺销;管理规范,能够从容应对危机的陶瓷企业依旧滋润;品牌诚信、能与市场紧密相连共御危机的陶瓷企业依旧红火。而那些产品档次低、管理粗放、创新能力差的企业却是水深火热,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不足不言自明。因此,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进行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唯有在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才会让陶瓷业的发展脚步更稳健、更持续、更科学。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无怨无悔地执著于创新大道。创新是企业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的形势下,自主创新不是企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企业发展的战略宏策。谁拥有这个认识,谁就拥有未来。陶瓷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尤其暴露出这一羞于启齿的软肋,更身受其累。多年来,陶瓷业一直在喊要加强自主创新,打造享誉世界的自主品牌,但成效有目共睹,并不令人十分满意,也由此饱受金融危机之苦。面对当前未知穷期的金融危机,面临今后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陶瓷企业要真正把创新思想扎根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把创新行动落实在企业发展的点点滴滴。

从“全体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持之以恒强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直是陶瓷业的顽疾,因此,借金融危机带来的契机,陶瓷企业应进一步转变观念,从加强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人员管理、绩效管理等入手。苦练内功挖潜力,节能减排降成本,注重培训提素质,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绩效,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大企业盈利空间,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生产成本的日益提高、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企业的明智作法是加速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强化企业管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是更直接、更见效的短平快措施。立足当前的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一定不要放松对管理工作的重视,一定不要放松管理工作,管理出效益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已为无数企业所证实并在持续证实。

从“全面体检”的视角看待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就要积极应对度危机,真抓实干抓落实,化危为机谋发展。危机往往蕴含着契机,经济危机引发的调整期,也往往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机遇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表明,市场趋紧、经济低迷时期,是实现结构调整、发展转型的最好时期。谁能在新一轮经济调整期把握机遇,争取主动,谁就能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陶瓷企业要把握好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难得契机,正视金融危机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发展信心,以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态度,和真抓实干、化危为机的行动,把此次危机当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变革创新持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其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已经发生的、尚未发生的,都无法准确预测和估计。陶瓷企业,唯有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紧紧抓住机遇,绝不放过机遇,充分利用机遇,才会平安度过此次危机,才会抓住危机过后快速发展的机遇。

磁州窑陶瓷文化面临断代危机


座座古窑炉静静地矗立,水井和耙池点缀其间,满目是用制瓷模具“匣钵”垒砌的院墙。北方瓷都河北彭城,一个神秘的磁州窑陶瓷烧造中心。磁州窑遗址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报道,河北省邯郸市今年提出为磁州窑陶瓷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的是挽救这绝世民间工艺。有媒体指出,与一些真伪尚难辨清的所谓“国宝”相比,把国家有限的专项资金用在这上面,意义不知要大出多少倍。千年民窑令人神往

历史上磁州窑的中心产区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附近,分布在峰峰矿区彭城镇、磁县观台镇一带,因为这一带在历史上先后属河南彰德府磁州、直隶广平府磁州等,所以此地生产陶瓷器的瓷窑被称为磁州窑。

磁州窑系发端于唐代北方的工艺传统,在宋代成为盛极一时的名窑。与它同时期的宋代著名的五大窑系钧窑、汝窑、哥窑、定窑、官窑均为官窑,而现已出土的磁州窑窑场都是专门大批量烧制民间日用陶瓷的纯粹的民窑。

由于民窑必须面对市场竞争,物美价廉的要求使磁州窑瓷器在粗瓷粘土原料上创造出了各窑中最丰富的装饰变化。它的独特风格在于,先在粘土骨胎上施一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再罩一层透明的釉料,在釉上釉下绘上题材丰富的美术装饰,其中以白地黑花(铁锈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这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官窑的单色釉限制,创造出一种粗犷的效果,格外富于生活气息,在民间深受喜爱。

自宋至今,磁州窑的大规模生产贯穿几个世纪。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地方志记载民间仍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誉,民国时期一度还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的盛况。对此,有人认为,民窑是以平民百姓和商人的贸易为基础的,不依赖官方的资助和收购,所以磁州窑未受到朝代更迭的影响。也有人认为,强烈的民众性是它的悠久生命力所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老艺人阎宝山说:“上千年来形成的磁州窑工艺分工精细,从陶土到一件陶器出炉,共有72道工序,光是工匠名称就有42个之多,仅烧工这一个环节就需要三班倒,没有40多个人完不成制瓷的全过程。”

目前,传统磁州窑工艺赖以传承的家庭式作坊普遍不景气,往往仅能养家糊口而已。这些艺人靠一身技艺为资本白手起家,缺乏资金积累和经营头脑。他们信息少,销售打不开,只能靠朋友和原来知道的熟人经销。有的艺人尝试交给别人包销,结果受了骗,变得对市场更谨慎了。由于抵御风险能力很差,稍遇挫折,作坊就垮掉了。而且,磁州窑最初的原料“大青土”浅层已经很少了,只有打井到地下二三十米处采土,这项成本对于一个小窑户来说,也负担不起。

为抢救磁州窑文化,当地文化部门提出,如果单靠他们自身力量发展,很难形成规模。因此希望借鉴外地传统文化产业化的保护发展道路,对这些“文化个体户”与一般盈利为目的的个体户区别对待,给予政策支持及税收扶持,帮助这一古老独特的区域文化遗存,尽快完成向现代产品的转换。

让磁州窑的风格活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存活在古董市场上只满足怀古的需要。这个愿望,叫磁州窑的子孙多年来牵肠挂肚,他们建议:效仿国际陶瓷界风行的“设计品牌”,把磁州窑包装成独创的设计品牌,生产艺术品和日用品;利用有形文化遗产,如遗址、古瓷文物、民俗等开发地方性旅游产品。“保护磁州窑的活标本富田村,只需3个瓦匠、一点点钱,就能办成一个陶瓷世界。”他们急切地盼望着与那些愿意亲近文化的企业和经纪组织联手。真艺人无奈替人做假古董磁州窑千年窑火的最后一批守望者,刘立中算一个。他说:“常常有文物贩子找我替他们仿造假古董,无可奈何时我也接活儿,这成了我的一个生活来源。可是想想我还是个堂堂的磁州窑艺人,不死心哪。”

刘立中师承彭城街制瓷名家,72道工序全部掌握,尤擅画工。早年曾在国营陶瓷厂仿古瓷经营中挑大梁,两年前在新发掘出的盐店遗址办起了磁州窑遗址博物馆。两间小小的陈列室,院里是几座元代窑、清代——民国窑遗址,与它们为伴,刘立中带着儿子在作坊里坚持着。去年到日本交流时,有人出10万美元年薪买刘立中的技术,他说什么也不肯,他说:“卖了技术,难道让子孙后代眼巴巴地看着外国人复活磁州窑?”

磁州窑“千年窑火”摇曳到今天,只有工艺的传人才是它尚未熄灭的象征。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赵立春说,各道工序都精熟的人几乎断档了,必须赶快把这些民间艺术家重视、保护起来,给他们制作精品的环境,让他们的技艺传承下去。盛名只能在海外传颂

日本陶瓷专家佐藤雅彦在他的论文中写道:“在中国陶瓷中,磁州窑陶瓷也许是日本人最喜爱的。这是由于它充满着一种珍罕的古拙气息。”

早在元代,泰国国王到大都参见元朝皇帝时,就曾提出邀磁州陶工同往泰国传授技艺。在日本、朝鲜、马来西亚、印度、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地,均出土过磁州窑的白化妆瓷片。研究证实,绘高丽等朝鲜、日本的陶瓷工艺就直接模仿了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装饰技法。目前国外各大博物馆几乎都藏有磁州窑宋瓷。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磁州窑研究,正在逐步弥补学术界对这一中国著名民窑考证不足的缺憾。

近年,一股新的磁州窑热在国外掀起,研究磁州窑的著作纷纷出版和发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磁州窑专家,研究进展迅速。日本、加拿大、美国有众多的磁州窑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慕名来到彭城一带考察。2002年,日本大阪市美术馆馆长蓑丰考察后,对磁州窑艺术赞叹不已,随即组织了成系列的磁州窑系制品,在大阪举行了为期3个月的“大阪之秋”磁州窑系制品展览,成为海外文化交流的一件盛事。

然而与此形成对照,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对磁州窑的研究还处在自发阶段。在磁州窑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邯郸一带,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许多研究成果尚无法面世。从事磁州窑文化研究和开发者寥寥无几,后继乏人。而奇怪的是,我们一些权威专家学者的眼睛,却对民间的珍贵文化不屑一顾。

另一方面,分布分散的一些磁州窑遗址,经常被矿井、水渠和房屋所侵占,有时还遭到盗掘破坏。尽管当地政府作了努力,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状况仍然使许多慕名前来的专家和游人抱憾而归。

古磁凿痕传民间,窑火不断已千年。古老的磁州窑文化发出呼唤:不要让“磁州窑”退化得仅仅成为陶瓷辞典中一个干瘪的名词吧!

练好自主品牌 突破陶瓷业品牌建设弱点


我国是陶瓷大国,但却是陶瓷弱国。一方面,陶瓷产品产量雄踞世界第一,连年名列世界前茅。另一方面,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特别是由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大部分产品只能以非常低的价格进入国外中低档市场,许多优质产品也只能打着国外的品牌才能进入高档市场。目前,缺乏自主品牌已成为我国陶瓷业的一大软胁。因此,练好自主品牌之功,大力实施出口名牌产品战略,已成为陶瓷行业的当务之急。

有关专家指出,练好自主品牌之功,必须突破我国陶瓷业品牌建设的弱点。有关人士把中国陶瓷与意大利、西班牙等陶瓷强国的产品进了直接对比和详细分析后指出,造成我国陶瓷业国际知名品牌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装备水平落后。由于国内陶瓷行业中小企业数量较多,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普遍不高。目前,我国生产陶瓷的企业中除广东、上海、山东等地区的一些企业技术装备较好外,多数地区和企业的技术装备还较落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不足20%,而且不少企业的先进设备使用率不高。由于硬件不配套,加上缺乏专业人才,致使软件开发也相对滞后。

二、研发能力不强,设计缺乏内涵。设计创新能力是创建自主品牌的重要依托。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在产品设计上往往只注重外观的设计而不注重产品的内涵,使一些消费者对中国陶瓷有着低质廉价、设计令人不愉悦、模仿以及没有诚信、缺乏个性的印象,致使我国陶瓷产品的局限性很大,影响力非常有限。同时,国内许多企业对流行趋势的预测比较弱,致使产品同质化明显。由于存在着以上所说的问题。尽管我国陶瓷企业推出了许多新品,也很难打入国外市场,只能通过价格战来占领市场,这已成为陶瓷行业的痛中之痛。产品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包装,是一个新面孔,更重要的是一种性格和一种生活。我国陶瓷产品要想进入外国市场的话,就必须要做到跨越文化差异,突出设计的差异性,发展独立的特色产品,推出真正的中国风格的陶瓷设计,这就是要创造品牌的文化价值。

三、企业规模小,缺乏影响力。近几年,中国陶瓷虽然每年以较大的速度增长,也有一批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品牌和企业脱颖而出。但迄今为止,企业和品牌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大,就连作为在行业中数一数二的企业年销售量也不过十几个亿。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由于品牌规模小,势必导致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和品牌的抗风险能力不足。其结果是互相挤占市场,自相内耗,资源浪费,经济运行成本过高,无法形成大品牌,分散了陶瓷消费者的注意力,还抑制了名优产品的拓展空间。

四、技术侵权,模仿严重。目前,中国陶瓷行业里普遍的“克隆”现象导致了品牌难以建立,影响难以扩大。在利润的驱使下,国内许多企业以洋品牌为标板,不断地“克隆”其工艺和设计,而洋品牌们则干脆让国内企业帮他们进行品牌推广,这已成为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初期的基本模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陶瓷行业是在“克隆”中发展壮大的。

五、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手段单一。由于现有陶瓷生产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许多企业规模不大,再加上受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影响,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意识普遍不强,一些企业尽管在市场上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但在品牌宣传和推广方面则相对较弱。同时,许多企业营销手段单一,热衷于一些所谓高科技概念的炒作,不能静下心来经营品牌,把品牌做大做强,致使拥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很少,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没形成颇具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因此,国产陶瓷尽管价格很有竞争力,但出口利润却增长缓慢,有些品种甚至呈下降之势。

六、行业进入门槛的相对较低和标准的落后甚至长期缺位也是造成国内陶瓷业品牌危机的重要原因。通过历年的国家监督抽查发现,一些企业制定的产品企业标准要低于国家标准,陶瓷产品存在粗制滥造,以次充好,虚假欺骗等质量问题。此外,行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低,使得陶瓷产业无序,低水平竞争严重,这直接导致了中国陶瓷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的尴尬局面。

有关人士指出,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陶瓷在不能有效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国内陶瓷市场也正日益被国外品牌抢占。目前,业内要求争创自主品牌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壮大自主品牌,突破品牌瓶颈,已迫在眉睫,这个问题已被政府相关部门和许多企业提上了议事日程。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内陶瓷业争创自主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一部分坚持走自主品牌之路的企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靠“克隆”生存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且看陶瓷业品牌如何服务营销


近年,经过经理人特别是市场策划人员的努力,陶瓷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增强。但是,当企业一旦确立了品牌经营战略以后,必须考虑好以下两个问题:一、究竟什么是品牌经营?二、如何发挥品牌效应?直言之,即品牌应该如何为营销服务?

先看第一个问题。现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在许多人看来,做品牌就是做形象,也即把标志设计好,把VI设计好就行了。最多再树几块户外广告,做些媒体广告,至于其他的,比如,如何管理品牌,如何整合资源传播品牌,如何实现品牌视觉形象与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统一,等等,这些更深层次的技术问题则往往被忽视,这导致企业品牌资源的积累非常单薄,缺乏深厚的生存土壤。

再看第二个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在陶瓷行业,企业品牌生长的土壤本来就比较贫瘠。然而,恰恰是在这种情势下,企业决策者们在如何发挥品牌效应这个问题上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品牌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这必然决定它的价值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但在陶瓷企业,决策者们却希望自己品牌价值的发挥能够立竿见影。而当这个目的比较难以实现的时候,他们就选者两条路:一是做多一个品牌——尽管基本上是“同质化”的品牌,但起码多一个品牌多一个网络,也就多一点销售;二是做多一些概念,不断推出新产品,最多的平均一个月推出几十款新产品——在他们心里就是希望不断用新的产品来刺激消费,但实际上,如此多的新产品可能十有八九都是滞销产品,这些产品当然最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库存品。

在成熟的操作者眼中,企业每一款新产品的推出都等于为产品或企业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但这种内涵(产品)在制造之前必定是经过思考和论证,可以为产品或企业品牌生命体所吸收的,也即产品内涵和产品或品牌核心价值诉求是一致的。然而,许多陶瓷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产品内涵和产品或品牌核心价值诉求经常是不一致的,有的可能恰恰是相互冲突的——试想,每个推出几十款新产品,如何能保持其价值诉求的统一性,更遑论与产品或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统一。这样,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频繁和缺乏价值诉求统一性的新产品开发不断不能为企业品牌积累资产,相反还可能侵蚀企业或产品已有的品牌资产。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我国陶瓷业面临知名品牌危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我国陶瓷业面临知名品牌危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