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注意 > 导航 >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瓷砖注意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5-09

瓷砖注意。

鉴定陶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 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 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 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 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 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较多,少则二、三层,多则七、八层;而到了明代永乐时期,则趋于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用的龙纹,各个时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有的叱咤风云,有的细软疲沓;有的威武雄壮,有的老态龙钟,这些,都成为我们鉴定时的参考因素。

(5) 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烧成条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虽然这种不同有时是极其细微的,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差异。例如,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进口青料,这种青花料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往往会在青花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成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之一。而清代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用笔触多次点染而成,只要仔细观察,就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痕迹,与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wWw.Taoci52.cOm

(6)看款识: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窑的瓷器,器底书“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体、笔法与康熙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相当重要的。

(7)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各项依据。但是,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例如,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没有黑疵斑点,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因此,我们鉴定一件陶瓷器时,不能偏执一方,食古不化或教条主义,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结合,把握各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和典型风貌,联系实物,仔细观察,触类旁通,辩证运用,反复推敲、慎重定论,千万不可因其中有几处类似的特征便妄断真伪,这样才是正确的方法。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紫砂壶收藏鉴定的几个方面


紫砂壶收藏鉴定的几个方面

泥料胎土

色象、颗粒度及光泽肌理。不同年代的不同矿脉各有特点,清后期的"天青泥"就与历代泥料不同。

造型风格

各个时代对美的感受和形式要求均有特定的标准,造型风格,整体的比例,嘴、把、钮的配制存在着差异。

工艺手法

工艺手法即使是同一师傅传授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气质神韵

最重要的标准,名家之作,由于独具高超的艺术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巧,以及对泥料性能的深入了解和窑温的把握,其佳作自有一股不可模仿的神韵。

印章款式

印章款式是判断真假的一个因素,但现代造假技术可以以假乱真,不可全信。

分辨新旧

流传至今的真旧紫砂器不多,完美而又古朴雅拙的紫砂珍罕品,更难得到,旧的若属真旧紫砂器,往往器表有一层自然的光泽,是由于久经盘玩,慢慢地透出来的温润光泽,被称之为"精光内蕴"新器造旧,决无此特点,分辨新与旧时,要特别谨防新器造旧术的欺骗,切勿只重器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素质.

提防拼凑

真旧明清紫砂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大都不甚完美,或有残损崩裂.由是出现了各种修补拼凑术,如用蜡补缺.粘合后,再涂泥作色的;以陶泥仿制,拼合后,再作旧的;加彩紫砂腿色,以颜料添补的;器物残损,以金属片镶包,或以玉等嵌替的等等.鉴定时,只要留心并细致查看,就会惊异的发现修补拼凑的痕迹,而且"虚位"很多,因为经过修补.拼凑.调色后的紫砂器,其形制.色调.质地,与愿器皆不可能完全相同,总有差异,并或多或少的丧失了原作的风貌和特征.

器形质地

紫砂器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其时代的烙印和标志,概要归纳有以下的主要特征:明代比较注重器形,紫砂器的造型高雅朴拙,器物较少有装饰,故以素朴为主;清代前期,紫砂的造型丰富奇特,注重器物的装饰.加彩.堆雕等异彩纷呈;清代后期,紫砂的造型趋向简化,多取平面,注重雕刻诗词书画,器物的"文人"化味很浓.紫砂器的质地,有粗幼之分,粗糙者不受欢迎,细腻油滑者为上品.一般讲来,名家之作,精工细雕,胎质比较细腻,表面皆较平滑.

题字用印

紫砂器题铭,据现有资料最早见于龚春壶把下刻"供春"二字,其后盛行.在紫砂器的发展过程中,许多陶艺大师的题铭风格亦不相同,鉴别时,应当明察秋毫.制砂者署名.制名,是在明清之际才出现的;真正流行在器上镌刻诗词的,始于清代后期的陈曼生,以后蔚然成风.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为,古陶瓷鉴定是一门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识甚至重量等方面入手,作出准确的判断。对初学者来说,如能潜心钻研,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例如,一件带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 作的瓷器,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

2. 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鉴别出它是宋代、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

3.断窑口:即鉴定陶瓷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4. 评价:即评定这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变形等,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经济上值多少钱?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

如何鉴定陶瓷真伪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裴李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村首先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8千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此同时在河北武安县磁山也发现同时期的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带有一定原始性,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陶器。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根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7000——5000年。陶器皿种类主要有盆、罐、钵和小口尖底瓶等,质地有泥质陶和夹砂陶。

屈家岭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分布在江汉流域的一种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4000多年。

大汶口文化---是继仰韶文化后、龙山文化之前在东方的一种古代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4200年左右,其陶器器型和纹饰也自成特点。

龙山文化---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约4300——3800年,黑陶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尤以“蛋壳黑陶”最为精美。同时,龙山文化晚期还出现用高岭土烧制的白陶。为后来原始瓷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三彩属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施彩釉烧制而成。宋金仍流行。

古董瓷器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真品与赝品


中国古代瓷器一直是收藏和拍卖主流古董和古玩艺术品,也是成交量最高的,但是瓷器官窑一直都有赝品出现,无论是古玩市场上还是收藏网站上都有销售赝品瓷器,那么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从从哪几个方面鉴定瓷器的真品与赝品。

瓷器鉴定真品与赝品从瓷器的原料与鉴定,瓷器的断代,瓷器的造型,古董瓷器的纹饰,瓷器鉴定的年代依据,青花瓷器的款识来介绍。

古代瓷器的纹饰及器物款识,其画法和刻法多自然流畅,赝品瓷器尽管笔法熟练,但难免生硬、呆板,釉色和烧造工艺都有区别的。古瓷的彩绘,颜色沉着含蓄,彩与胎的覆着粘接自然。但是赝品瓷器后加彩的器物,加彩的地方色彩特别鲜艳,光泽度强,显得刺目。古瓷中器物表面有一层银光色,很自然,这种自然银光赝品的新瓷器无法仿制。古瓷上金彩的颜色也不一样,清代道光十年(1840年)以前瓷器上的金色一般是用金粉描绘,金色深沉,稳重。1840年以后仿制的古瓷是用金水描画,虽光泽度好,但不如以前的色深。

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出土古瓷上的土锈会浸入瓷质内部,与瓷釉紧密结合,不易剔除。伪造出土瓷器上的土锈,有的是用胶与土混合粘上去的,如未用胶,则土锈质松,浮而不实,稍加碰击,锈斑就会刮落下来。

古董瓷器因年代久远,器物釉面光泽深厚温润,光由内发,这种光是自然形成的。

赝品仿造的瓷器往往釉面有一层浮光,光亮刺眼,或者说叫做“生性”,即使用消光剂或其他方法去掉表面浮光,也不会呈现古瓷温润的酥光。

中国的陶瓷业生产有着八千年左右的悠久历史,名窑迭出,佳作不断。自元末明初以来,在古陶瓷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种,此即为人们习称的“仿古瓷”。产生仿古瓷的原因,或出于崇古意识,或因对于古瓷艺术的爱好,变有因牟利而为者。明代仿古瓷的生产已形成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以及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形成了仿古瓷的三个高潮期,其仿品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技艺精湛,维妙维肖,真伪难辨,给我们识别和研究古瓷带来很大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为了普及古瓷研究的辨伪知识,我们特从故宫博物院藏瓷器中遴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采取真品与仿品对照的方式进行展示,以供各界观众研究鉴赏,用作辨别古瓷真伪的依据。

第一部分:明代仿古瓷

明代仿古瓷的兴起与当代皇帝的复古意趣有密切的关系。明朝建立后,汉族文人试图恢复宋代理学发展的盛势,以重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这一思潮亦影响到封建君王的艺术品味与追求。明宣德皇帝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和哥窑瓷器。存世的署“大明宣德年制”款的仿宋代汝窑盘、仿宋代哥窑碗等就是这种精神追求的物证。其后的成化皇帝继承这种精神追求,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宋代官窑和哥窑瓷器,制品的种类更为丰富。

明代中晚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制瓷业中出现“官民竞市”的局面。许多民间窑厂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力摹仿宋代名窑瓷器。同时,由于宫廷对明代前期名窑瓷器的偏爱,还命景德镇御器厂仿制永乐、宣德、成化瓷器。这一时期仿制的宋代官窑、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及仿明代前期名窑的青花、斗彩、红绿彩、白釉和红釉制品等,使仿古瓷的生产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

第二部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古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这时期的仿古瓷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的督陶官唐英,不仅本身精通制瓷技术,对前代名窑瓷器有精深的了解,而且积极组织力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仿古瓷生产,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瓷器的创新品种。

此时期的仿古瓷十分丰富,主要有仿青花、仿釉里红、仿五彩、仿斗彩、 仿红彩、仿绿彩、仿红绿彩、仿红釉、仿蓝釉、仿黄釉、仿白釉、仿汝釉、仿官釉、仿哥釉、仿定釉、仿钧釉、仿龙泉釉等制品。这些制品或刻意摹仿前代名窑瓷器,或将仿古与创新融合在一起。仿古固然十分酷肖,而与创新的融合则以产生出许多新的工艺品种,使当时的瓷坛呈现出生机勃发、异彩纷呈的局面。

第三部分: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仿古瓷

清代晚期,随着宫廷文物的大量流失,以赢利为目的的古玩商行迅猛发展,一些古董商趋时牟利,大兴作假之风,致使仿古瓷不断涌现,其间又以光绪时期为甚。光绪仿古瓷以仿清代康、乾时的官窑瓷器为主,如今康熙青花、五彩、素三彩以及洒蓝、豇豆花、孔雀绿、茄皮紫等;仿乾隆青花、粉彩、斗彩、霁红釉等。另有仿元代钧窑瓷器、仿明洪武清花大碗、仿明永乐青花压手杯等。其中以所仿大件器物最具特色。

民国承晚清遗风,古玩行业繁荣不衰,促使瓷器仿古进一步兴盛。此时仿古瓷生产不仅仿古的年代长远,而且种类繁多,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光绪官窑瓷器,无所不仿,其中最突出的是仿宋代龙泉青瓷,仿明宣德青花,仿清代康、雍、乾粉彩、珐琅彩以及胭脂水、郎窑红、豇豆红、粉青釉等。

第四部分: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仿古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国强民富,沉寂多年的文物收藏之风重又兴起,拍卖公司大量出现,收藏队伍不断扩大,古陶瓷接二连三地被拍出天价,从而刺激了陶瓷的仿古作伪之风再度兴盛。上至新石器时代彩陶,下迄民国瓷器,几乎无所不仿,其品种之多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较为常见的有仿六朝青瓷,仿唐代鲁山花瓷,仿唐三彩,仿宋代耀州窑青瓷、磁州窑瓷器、建窑瓷器、吉州窑瓷器、景德镇影青瓷以及仿汝、官、哥、定、钧窑瓷器,仿辽代瓷器,仿明代德化窑瓷器,仿元代及明、清各朝景德镇瓷器等。

鉴定陶瓷从底足开始


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了。老师越讲,听起来越糊涂,回家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突破口是什么呢?不妨从底足着手。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六法破解新瓷做旧和高仿瓷新瓷做旧一般可分为6种方法,藏友只要掌握这6处的仿制原理和甄别方法就可基本判断器物是否属做旧。

〖新瓷做旧〗

磨损:用细砂轮磨平瓷器表面特别是胎底毛糙处,后用硬器轻轻敲打出崩口,还可用玻璃裁刀根据需要在瓶内外划出鸡爪纹混充自然磨损效果。

剥釉:造假者在瓷器沿口上用什锦锉刀撬出釉层缺口。

去火光:新瓷因没经自然氧化火气太足。造假者需将某种酸液(氢氟酸)兑水后均匀涂刷器物表面,用水冲洗干净消去新瓷高光。

做色:用一种酸性溶液(高锰酸钾)掺入少许甜蜜素涂遍器身,后用干布擦拭干净。则露胎处、开片处均呈不同程度紫褐色,给人一种瓷器经长时间使用,已有脏质渗进瓷器缝内的感觉。

做土锈:在想做土锈的地方涂少量胶水,拍上搀杂石灰的黄泥墓土做土锈。也有在器物上放置铁钉、撒盐长时间(1周)露天堆放,瓷面上会生成刀刮不去,盐酸难洗的铁锈。

陈旧感:器物的底部扔点甜食碎渣,吸引虫子,结上蜘蛛网,撒上蟑螂屎,蒙上灰尘。知道上面的6种做旧方法再来识别就要容易多了。用过某种酸性溶液的瓷器在水冲洗时,水可能会呈紫色;砂轮打磨过的,用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探视瓷器表面釉层,可见交错划痕,且痕迹粗细深浅不一,线条、方向和力度一致;新瓷剥釉为硬物敲打,胎釉结合处质地紧密,而自然剥釉周围还可以再剥;去火光使用的某种酸液会使瓷器腐蚀出小孔;做出的土锈短时间内生成,颜色很艳、不自然。

〖高科技仿出高仿瓷〗

和新瓷做旧相比,高仿瓷的鉴别因其手法不同而欺骗性更强,鉴别难度也更大,部分造假者更是用上高科技。或者老胎新绘、老釉新胎,或者旧件新器、复火,浙江大学文物保护鉴定研究中心周少华说,部分瓷器艺人在仿制古瓷上可谓费尽心思。

老胎新绘:比较常见的是利用清代中后期及民国的白胎,在上面绘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价值增倍。鉴别时不能单纯依据胎质状况,而是要参考颜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温润。

老釉新胎:近几年景德镇也陆陆续续地出土一些过去的釉料,仿制者会利用老的釉水去装饰新胎。鉴别时应重点观察釉面与胎面的结合紧密程度。

旧件新器:在业内亦称为补货。造假者到各地古窑场遗址搜罗大量垃圾残片,然后拼凑成一件完整的赝品。这种方法制造的瓷器,即使科技鉴定专家采用多点取样的办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也可能是真品。藏友应仔细对比整器的各个部件包括颜色、线条、高低是否一致。

复火:是指将残缺的旧器(残缺部位较小,如器身的冲或器口的磕口)的残缺部分修补好,再放入窑中复烧,出窑后完整无缺,价格便提升数倍。鉴别时用硬物刮过补口时的声音会发生变化。

目前有一些专业人员的研究成果也被造假者利用,甚至变成了他们的造假秘方,而这样烧制的古瓷很难被鉴别。有瓷器研究所对每个时期的瓷片成分做了详细分析,测明瓷器烧成温度,这样的成果给仿造者提供了胎釉成分和烧造温度、气氛等方面万金难求的秘方。据记者了解,有些地方造假者破解了测定文物年代的一种科技手段——热释光法,即1秒钟的X光照射,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而日前中陶鉴定中心推出的一项新鉴定方法也引起了造假者的兴趣。该方法一旦被破,专家们要破解造假者的赝品将会更困难。

如何鉴定陶瓷工艺


陶瓷器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技术的诸环节胎、釉原材料的配方、加工,成型方式,装烧方法,窑炉气氛、燃料种类,等等,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种种痕迹。由于时代、窑口的不同,这些痕迹也就各具特色,成为我们鉴定陶瓷器的时代、窑口的依据之一。 由于有关内容我们在第一编中,已经分时代,分窑口较为详细地介绍过,这一章仅将其比较分散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从简介绍。

一、原材料时器物胎、釉、彩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浙江越窑在西晋时为突出釉的沉静的色调,有意在用作胎料的当地瓷土中,加入适量紫金土,使胎中铁含量达到2.5-3%,烧成后胎色深灰,达到衬托釉的目的。 南北朝时德清窑为烧成黑釉瓷,胎用富铁瓷土,或在瓷土中加较多紫金上,釉中加大量紫金土,使釉中铁含量高达8%左右,烧成的黑釉瓷胎为砖红色或紫色,釉漆黑光亮。 西晋晚期开始,浙江婺州窑用化妆土工艺,目的在掩胎的缺陷,便于突出釉色,美化瓷器。此后,南朝四川、湖南、浙江的一些窑也有采用化妆土工艺的。唐代邢窑、曲阳窑、密县窑、寿州窑的部分产品采用化妆土工艺。宋代磁州窑把古代应用化妆土工艺美化产品的方法充分发挥,不单纯掩饰胎体缺陷,还用剔刻化妆土等工艺,让化妆士从被动美化产品到主动美化,即化妆土本身成为花纹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 宋代官窑、哥窑、龙泉窑的"紫口铁足",是在胎料中配入运量紫金土,增加胎体中铁的含量,使胎色较深,更好突出青釉的沉稳、乳浊感,也使器物露胎处及薄釉处在二次氧化时呈一种深沉凝重的窑红色,即文献上所谓朱砂底(无釉)紫口(薄釉)、铁足(无釉)。沉稳、乳浊的青釉与紫口铁足朱砂底相互衬托,更显出釉的美丽。 元、明、清瓷器胎土的二元配方,能有效地控制胎料中氧化硅的含量,便于配制烧造不同器物所需不同质的胎料,加元瓷胎体厚重,氧化硅含量超过20%,明瓷胎体致密轻薄,氧化硅含量略少。清代官窑瓷胎体精巧,氧化硅含量更比明代少。 宋代开创的石灰碱釉,使釉的玻璃质减轻,成乳浊透明,含蓄深沉,达到如冰似玉的效果。

二、成型工艺造成的器物特征

1.口沿 唐邢窑的唇口,实心,窄边有浅糟。 唐、五代曲阳窑(唐代定窑)的唇口为空心、宽边。五代景德镇窑的唇口也是空心。这种空心唇是成型时,将胎体口沿向外翻拍捏合形成的,"空心"当然很小,唇边自然较宽。

2.器身 宋代定窑器身有所谓竹丝刷纹,是成型时利坯所致,因利坯不可能完全平整如镜,`当釉稀薄处,便可见条条细小痕迹,此即竹丝刷纹。 元代景德镇窑的瓶、缸、壶等类器物,由颈、腹、底三段分别成型后粘接而成,因此,这类器物的器身能看到或模到二道接缝。 明代的瓶、壶类器物多由两段粘接成型,在器物腹部能见到或摸到接痕,如果从器里看更明显。因为器里釉一般较薄。 清代的瓶、壶类器也由两段或三段接成,因一般修胎精细,接缝处平滑,又注意用种种装饰遮掩,所以接痕极不易发现,要仔细用手摸方能感觉到。

3.器足 各时期器足的特征在本编第二章《造型的鉴定冲已经讲了,而这些特征之形成,实力成型工艺所致,(有人讲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装烧工艺而采用不同成型方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此处略去不讲,请读者参阅前文。

三、装炼方式决定的器物特征

装烧方式,说到底就是采用什么样的窑内支、垫、套、隔等工具的问题,也就是用什么窑具,就决定了装烧方式,从而在器物身上留下特定痕迹,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 我国烧造陶瓷使用窑具很早。最近有人研究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一些陶窑使用了较为简单的窑具,如广东虎头浦新石器时代晚期横穴窑用大小不等的卵石作垫具烧陶器,福建昙石山遗址的横穴窑用圆锥状束腰实心陶器作垫具。另外,研究表明,商代、西周也有用简单窑具烧制陶瓷者。这些资料不多,一般读者接触这些时代的器物机会也少,于我们鉴定关系不太大,略去不讲。本书从汉代讲起。 东汉时代烧制青瓷器,往往用一个小形泥饼垫烧,器底留下一圈紫色斑点。 六朝时,普遍采用齿状支钉间隔叠烧,器里心留下一些支打痕。一般讲,支钉痕少者的时代较早,如浙江的窑,有三个支钉痕的一般为三国前后的产品,五至八个者,多为西晋时产品。因为支钉多,受力面大,分散了上面叠烧器物的重量,可减少形变等。 东晋时,德清窑等用"托珠"垫烧,器身留下扁圆形痕迹。此法德清窑及其他一些窑唐代仍有采用。 隋、唐时期,全国普遍采用三角形垫具支烧,器身留下平面连线呈Y形的三个支点。 南朝江西丰城窑首先使用匣钵装烧,可使器身不留任何支烧痕(一匣一器)。这就为烧造高档精美瓷创造了条件。此法至今仍大量采用。 五代景德镇窑用若干小泥点作间隔具,器身留下许多窑红色点,大多为8-18个,南唐时有少到4个的。 北宋官窑、汝窑(如前所述,有人认为这二者是一件事)、均窑及哥窑部分产品,用极精细的垫具支烧,支钉痕极小,所谓"支麻针钉",这是创造了又一种烧高档瓷的支烧方法,为一代时尚,很有特色。 北宋中后期定窑创造的砂圈覆烧叠置法,大大提高了窑炉装烧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产量,很快风行全国,特别为青白瓷窑系各窑广泛采用。所烧成"芒口器",特征鲜明,有助于鉴定。 宋代四川磁峰窑白瓷的砂粒间隔叠烧,虽很独特,又易于鉴别,但器心留的团团砂粒痕,破坏了美妙的印花画面,留下深深的遗憾。可幸此窑高档瓷不用此法,还有部分不叫人遗憾的精美产品。 南宋官窑、龙泉窑,在南宋前期有用圈足内小垫饼垫烧的,底足无釉。后期用大垫饼垫在圈足下,底足有釉,足跟成"铁足"。 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用底足涩圈法:底足括去一圈釉,用平口盂形垫饼垫烧,底足留下涩圈。 金代创烧的涩圈叠烧,里心留下一圈无釉露胎的涩圈,生产大众化低档瓷,虽不精美,却价廉适用,因此至今尤为乡镇小窑使用。 明、清时期,全国制瓷水平提高,烧造时大多用匣钵正烧(官窑更全部如此),装烧工艺留下的痕迹少。

四、窑炉气氛造成的器物特征

陶瓷器烧成过程中,窑内的气氛氧化焰还是还原焰,对器胎釉的色泽、釉的光润等都产生一定影响,有些窑由于采用了特别烧造工艺控制窑炉气氛,造成其产品一些特征,可作鉴定参考。 宋代以后北方一些窑用煤作燃料,烧氧化焰,所以白釉瓷釉白中泛黄,如定窑白釉呈牙白色。所用窑多为馒头窑。南方一些窑用木柴作燃料(景德镇窑多用松柴),龙窑或蛋壳窑较多,烧还原焰,白釉白中泛青,如景德镇窑。 均窑的蚯蚓走泥纹,汝窑及其他一些窑产品釉中的小气泡,均是器物在窑炉烧造时形成的。由于形成机理十分复杂,非十句八句话解释得明白,本书从略了。有兴趣的读者可找有关资料看。 开片:有些年代久远的器物,釉面由于产生不均衡变化,开有细小片纹。而宋代官窑、哥窑的开片釉,是在烧成中,在一定窑炉气氛下,胎、釉膨胀、收缩不一致所形成的,是人们为了寻求特殊装饰效果而在胎、釉配方、窑炉气氛上做文章有意识造成的,人为的。 桔皮纹:明宣德、清雍正时的釉均有比较明显的桔皮纹。这是釉在窑内烧成中冷却时,均匀收缩造成的。气氛掌握好者成韵味无穷的美丽的桔皮纹,掌握差者,则成晚清时的波浪釉。 窑红,又名火石红,是瓷器无釉露胎处自胎呈现的淡红色斑点或线。这是元、明景德镇瓷器所特有,因受胎中含有一定量铁造成。清代景德镇瓷胎料淘洗干净,就极少有窑红现象。 读者一定明白,本章工艺造成的陶瓷产品的特征,我们虽然讲得不多,但对鉴定古陶瓷的窑口、时代均有意义,不应等闲视之。

怎样从足底鉴定陶瓷的真伪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可以说底足是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古玩市场的赝品铺天盖地,笼罩着市场,可以说90以上为赝品,如宋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全世界不足100件,且都收藏在一些大博物馆和收藏家之手,件件价值连城。如今何来如此多的汝窑瓷?宋五大名窑之官窑、哥窑、钧窑瓷也到处都是,令人防不胜防。所以鉴定其真与伪就成了收藏中关键之关键了,而器物的底足为古陶瓷的信息量最大的地方在底足。底足,可以见其胎,可以见其釉,可以见其胎釉这结合情况,可以见其烧造之工艺,可以察看其老化程度等等。

一般来说,断代容易定位难。确实如此,一般的收藏者就是因为断得了代,却难分其真伪,懂得其物哪种造型、哪种纹饰、哪种特征为哪个时代,哪种珍品。所以一见那种造型、纹饰都对的器物就激动,结果呢,一经鉴定便傻了眼。

如何从底足鉴定真伪呢?笔者认为:

首先:应掌握各个朝代的器代之工艺,再看其相符不相符,如足是什么形状的足,胎是什么质量的胎;

二、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三、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

四、鉴定其足底露胎之处之火石红,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

五、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的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

六、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

七、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八、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通过这些鉴定,若万一还拿不下来,那就不得细看纹饰和其他了。

古瓷鉴定的几个方法


(一)看造型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工艺、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因此生产的瓷器有不同的造型特点。为鉴定工作提供了依据。除了掌握各时代、各地区瓷器的造型特点以外,还要观察其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沿、腹部、底足、耳、流、柄、系等都要细致观察,总结出规律。

(二)看胎釉

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的不同,烧造的器物质地、胎色、釉色各不相同,成为鉴定的重要依据,鉴别胎色、胎质主要是观察底、口和器身缩釉露胎处的颜色和质地,注意其特征。鉴定釉质则要注意观察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的疏密等特征。

(三)看工艺

器物成型工艺不同,烧造方法不同,烧成温度和燃料不同会在器物上留下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应特别注意。

(四)看纹饰

每个时代、地区的器物纹饰,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其不同主要表现在花纹题材、装饰手法、装饰部位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当地人们艺术欣赏、生活习俗、制作技术等的不同,成为鉴定时参考的重要因素。

(五)看彩料

带釉彩的瓷器,各时期、各瓷址往往各具特色。由于所用彩料成分不同、配制方法不同、烧制条件不同,因而彩料的呈色也有区别,有些区别是十分细微的,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

(六)看款识

刻、划、印、写在器物上的文字。不同时期的款识,有不同的文字内容、书体、笔法、结构、书写位置、字数等。这些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对一些款识笔法的细致之处,如横、竖、撇、捺、勾、挑、点、肩等特征,要认真体会和对比,才能看出真伪。

总之,必须对瓷器上各个方面的风格和特点都了解,才能找出鉴定古代瓷器的依据。但是,我们鉴定古代瓷器时不能孤立地去观察某一方面的特征就妄断真伪,必须综合造型、胎质、胎色、釉彩、工艺、釉色、款识等方面进行综合的鉴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