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官窑 > 导航 >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明清瓷器:明官窑瓷器中的白瓷赏析

古代瓷器官窑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古代官窑瓷器

2021-07-13

古代瓷器官窑。

永乐白釉方流直颈执壶高32.6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永乐白釉浮雕莲瓣纹束腰三足座高19.3厘米1983年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清白釉印龙纹尊高24厘米私人藏品

白瓷,是指呈白色调的单色釉瓷,明代称其为“白磁”,清代多称“填白”或“甜白”。我国传统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青花瓷以及彩瓷等,白瓷属于其中一大分类,也是明清景德镇御窑厂中较为常见的单色釉品种。

与其他色釉瓷相比,白瓷制作较为简单,因此在历史上创烧时间较早。制作理想的白瓷也并非易事。首先,高质量的白瓷需要纯净的胎土与釉,其中含有其他微量杂质,容易影响胎与釉的发色,降低成品质量。例如明代麻仓土提炼不如清代纯净,导致胎土略带黄色调。清代胎土纯净,对表面釉色几乎没有影响,于是釉面发色更为洁白。另外入窑烧制时的火候控制也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氧化焰烧制,白釉呈牙白色;使用还原焰,白釉则呈青白色。因此,白瓷的主要色调可以分为牙白色(偏黄)与青白色(偏青)两大类。

明官窑白瓷

1995年8月,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南京明皇宫遗址内玉带河西侧一口古井中出土不少明初白瓷残片,造型主要有盏、杯、盘、爵、梅瓶等,制作风格在元与永乐之间,被学者断为洪武制品。根据这些资料,可以判断早在洪武时期,御窑厂白瓷已经大量制作,并广泛用于祭祀、赏赐以及日常使用中。由于明初御窑厂早期制瓷种类不多,色彩相对单一,因此白釉瓷大量制作属于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制瓷技术,使用研磨细腻的麻仓土与瓷石配制的二元配方胎土,并用磁铁成功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胎土中的铁含量,还将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降低到最低点。

到了永乐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白瓷的技术更加娴熟,胎土光滑细腻,釉水丰润如脂,呈半透明状。其制品被历代推崇,甚至为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即“甜白”。永乐御窑厂的白瓷制作不仅在于釉水发色方面很有特色,在造型方面更是首屈一指。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瓷器的情况看,永乐甜白的制作量相当可观,造型尤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仿伊斯兰器。该类器物主要为永乐年间配合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与伊斯兰圈诸国的贸易往来所制。造型仿制伊斯兰地区常见的青铜器、玉器等,如执壶、烛台、扁瓶以及西亚地区的其他罕见造型。除了用于波斯等地的赏赉外,该类器物在内地并无太多实用价值,仅作为陈设观赏瓷使用。因此,随着后来郑和下西洋的终止,该类器物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制作量急剧减少。

仿中国古代青铜器。从景德镇御窑厂发掘出土情况看,永乐时期还制作了白瓷、白瓷爵等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白釉瓷。白釉仿制东周盛行的青铜乐器,原本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那样口部呈弧状,而为平口,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明初制作白釉并不是作为乐器使用,应该是一种用于祭祀或象征性陈设观赏的博古瓷。白釉爵也是仿古代青铜饮酒器爵。当时御窑厂制作了大量高足杯等饮酒器,因此爵同样无太大实用价值,也应主要作为祭祀、陈设观赏器使用。tAOcI52.com

日常用器。永乐白釉瓷中,盖罐、玉壶春瓶、盘、碗、杯(包括高足杯)等都是历代传统制作造型,也是宫廷内部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器。因此,这类饮食用瓷制作量最大,所占比率较高。

除了以上各类造型的白釉瓷之外,永乐时期还制作了仿石雕器座、罕见的碗类造型,以及藏族等地流行的僧帽壶等。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御窑厂为了丰富制品造型,服务于巩固团结各族关系的劳动成果。

由于永乐朝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与海外诸国积极广泛的贸易往来使得朝廷需要数目巨大、造型多样、质量精美的各类瓷器以保障贸易顺利进行。因此,景德镇御窑厂在瓷器生产方面不遗余力,促使御窑厂制瓷迅速繁盛起来。

永乐甜白釉并非完美无瑕,基于当时的制瓷水平,永乐甜白釉存在一些无法避免的制作缺陷。例如永乐甜白釉的釉面处理还不够理想、成熟。特别是制作大器时,容易出现明显的厚薄不均的情况。由于釉面较厚,釉与胎土的膨胀系数没有控制好,导致釉面出现大量开片,影响审美效果。

尽管如此,这些技术缺陷并没有妨碍永乐甜白瓷在明清白瓷中的主导地位,该时期制作的白瓷不仅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不少制品空前绝后,堪称明清时期的白瓷制作高峰。

宣德时期对海外贸易不够重视,导致该朝仿伊斯兰器的白釉瓷数量、造型也明显减少,许多造型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实用日常用品。

洪熙和宣德朝史料中有一些涉及白瓷的档案记载,如: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己酉条:“命行在工部(即北京工部)江西饶州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瓷祭器”(《明实录·宣宗实录》)。宣德元年(1426年),赐杨荣:“……赐公端砚,御用笔墨及白磁酒器,茶钟,瓶罐,香炉之类”(《杨文敏公集》)。宣德三年七月,“己巳,(明)使臣昌盛、尹凤、李相至,赉赐白素瓷器十桌,白瓷青花大盘五个,小盘五个”(《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宣德四年十一月甲辰,“使臣金满来,赉曰:‘……兹谴内官金满来敕谕王,特赐白瓷器十五桌”(《李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从以上史料看,宣德时期的白瓷主要用于祭祀以及赏赉,其中几筵制品较多,也就是日常实用的杯、盘、碗之类。

精选阅读

明清瓷器:慈禧用瓷赏析


清咸丰时,由于太平军和清政府的交战,景德镇瓷业受到很大影响,咸丰五年以后御窑厂的生产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861年以后,慈禧主政,太平天国被镇压,社会稳定,景德镇长期不景气的制瓷业出现复苏。与“同光中兴”的大环境同步,同光瓷器特别是光绪瓷器有直追雍乾之势,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慈禧用瓷。

慈禧用瓷有“大雅斋”、“长春宫制”、“储秀宫制”、“体和殿制”、“乐寿堂制”款的瓷器。追名溯源,这些瓷器都与慈禧在宫中不同阶段的生活经历有关。慈禧入宫后的生活轨迹是:储秀宫-平安室-长春宫-储秀宫、体和殿-乐寿堂。因此传世的同治、光绪瓷器上常见的署“储秀宫制”、“长春宫制”、“体和殿制”、“乐寿堂制”款识的都是慈禧的专用瓷。

慈禧用瓷从器物器型到颜色纹饰都充满了女性特色,秀丽精巧,典雅柔和。其颜色艳丽而丰富,赤橙黄绿青蓝紫,诸色用尽。花卉多用色地衬托,浅地艳花,艳地浅花,和谐呼应。瓷器纹饰繁复而热烈。若是单饰牡丹,便是盛开的、怒放的,张扬而热烈。若是多种花卉并饰,则杂而不乱,多而不挤。不少花卉纹中还绘有小鸟,充满灵动之气。画工细腻而精致。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几件慈禧用瓷,简介如下:

蓝地黄彩云龙纹盘:高5.7厘米,口径32.1厘米,底径21.8厘米。敞口,弧腹,平底,圈足。器内外均饰以蓝釉黄彩云龙纹,间饰以火珠、火焰纹,勾描精细,但略显繁褥,底青花“储秀宫制”篆款。

“储秀宫”是慈禧初进宫时所居住的,在这里生下了咸丰的独子同治,备受恩宠。慈禧一生对这一段生活非常留恋,光绪十年慈禧50大寿时重又搬回储秀宫。据《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的后宫用瓷标准: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外黄内白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等等。此盘当为慈禧早年居住储秀宫时的专用瓷。

青花花卉纹水仙盆:高3.8厘米,长14.8厘米,宽10厘米。长方形,下有四个曲尺形底足。口沿饰花卉纹和水波纹,腹部前后饰折枝牡丹纹,左右绘折枝菊纹,底钤青花“体和殿制”篆书款。胎白坚致,釉面白中微泛青,青花呈色纯净明丽。

黄地粉彩桃芝纹渣斗:高8.8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5.1厘米。撇口,长颈,圆腹,矮圈足。口沿和底足上一圈描金,器表及内口、颈部都是施淡黄色釉地,以粉彩绘桃、灵芝、水仙等纹饰,桃树采用过枝法,从圈足上蜿蜒向上,一直延伸至内口、颈部。器内及器底施白釉,底红彩书“体和殿制”篆款。色彩娇艳而不俗,纹饰绘画精细。

“体和殿制”瓷以各式花盆和盆奁居多,器物胎釉和绘画精细,多色地粉彩,也偶见有青花器物,纹饰以花卉居多,有慈禧喜爱的兰花、牡丹、菊花、水仙、荷花、梅花等,充满女性特色。

慈禧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人,是仅次于武则天登上封建王朝权力巅峰的第二个女人,她的极端的权力欲和极度的奢华生活为后人所诟病。在此只是通过她的专用瓷器,稍稍认识慈禧在生活中的那点滴女人性情,那权力背后的女性情怀。(编辑:木木)

精品明清瓷器赏析


明晚期 龙泉窑露胎印人物图执壶

壶方口,短颈,折肩,长方形腹,圈足外撇。一面饰直角形壶柄,一面饰流,颈部模印蕉叶纹,腹部露胎开光模印人物图,一面为鲤鱼跳龙门图,一面为状元图,寓意吉祥,模印清晰。柄部、流镶有铜饰。

明万历 五彩花卉纹盖盒

扁圆形格盒,上下相合。盒内围绕中心圆格,分为六瓣花朵形格,盒外壁五彩绘四组开光花鸟图案,周围辅以锦纹。盒盖中心绘花鸟图,以青花、绿彩、红彩、黄彩绘洞石、枝叶、花卉、小鸟,色彩浓艳,搭配协调,周围亦绘花鸟图。底落“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瓷盒在唐代已出现,多为日用品,明嘉请万历时期瓷盒的制作更为盛行,式样繁多,釉色艳丽,堪称一绝。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菊瓣纹碗

碗直口,弧壁,深腹,腹下渐收,圈足。造型端庄稳重,通体青花装饰。碗内近口沿处绘海水纹,内壁绘缠枝花卉纹,里心青花双线内绘花果纹。碗外壁近口沿处绘回纹,外壁饰细长菊瓣纹,共32瓣,布满整个腹壁,排列有序,与碗内壁之缠枝花纹,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足内施白釉,无款,底心向外凸起。此碗青花色泽浓艳,系以进口青料绘。碗外壁用菊瓣进行装饰,是永乐、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道光 斗彩寿字纹盘

盘心及外壁以斗彩绘贯套花卉及寿字纹图案,青花淡雅,色彩丰富,工艺精细。这一品种自清雍正创烧以来,直至晚清历代都有烧制,是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 豆青釉月牙罐(一对)

短颈,丰肩,两侧饰半环形堆塑耳,腹下渐收,浅圈足。因其半环形耳形似月牙,故又名“月牙罐”。通体施豆青釉,釉质均匀。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此为康熙至道光时期官窑的传统品种。

清道光 仿哥釉贯耳瓶

扁方形瓶体,侧饰贯耳一对,腹部突起杏圆状装饰。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面布满大小开片。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祭蓝釉描金双龙耳洗

清道光 “大清乾隆年制”款胭脂红地粉彩花鸟壶

清康熙 白地绿龙碗

敞口深腹,略呈墩式,圈足。碗心及外壁均绘绿彩龙纹,纹饰下刻划海水纹,色彩雅致。

清康熙 白釉刻竹纹笔筒

清康熙 斗彩花卉纹折腰碗(一对)

清康熙 斗彩描金八吉祥折腰大盘

清康熙 豆青釉模印花卉纹笔筒

清康熙 黄地绿彩龙凤纹盌

清康熙 黄釉暗刻龙凤纹碗(一对)

口沿微撇,深腹,圈足,碗形规整。通体施黄釉,碗心及外壁暗刻龙纹、凤纹及祥云、火珠纹,与以往常见的双龙戏珠纹装饰略有不同,此碗外壁暗刻一只龙纹和两只凤纹,一凤回首相望,一凤追赶,甚为生动。构思巧妙,刻划精细。底落“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款。

清康熙 蓝地留白诗文笔筒

直壁形笔筒,口底相若,玉璧底。内壁素白,外壁施祭蓝釉留白诗文“东璧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落“雅玩”款。字体规整,新颖别致。配漆盖及日本包装。采用相同工艺技法烧造的笔筒,如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洒蓝釉怀素草书笔筒”。蓝釉白字,是在通体蓝釉地上,衬以白色纹饰,具有特殊的效果。此技法始创于元代,明清时期均有烧造。

清康熙 绿地赭彩云龙纹碗

敞口微撇,深腹圈足。内壁素白,外壁施绿釉为地色,在暗刻海水云龙纹处填以赭石色彩,底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绿彩光亮,赭彩典雅,折光处呈五色蛤蜊光,是清代官窑的传统品种。

清康熙 绿地紫彩云龙纹大盘

敞口大盘,器形周正。内外壁均施绿釉,釉下浅刻海水云龙纹,再在刻划纹饰内填紫彩,工艺精湛,刻划精细。绿彩光亮,紫彩淡雅。底部落“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明、清两朝对于皇后至宫女的用器都有严格的规定,此种绿地紫彩盘,传世稀少,为皇室日用器皿,专供“贵人”使用。此盘的纹样在康熙色釉彩器上甚为流行

清康熙 “大清康熙年制”款茄皮紫暗刻龙纹盘

清康熙 青花云龙纹小盖罐

卧足鼓腹,双环耳,带盖,器形精致饱满。青花绘海水、云纹和两条赶珠龙纹,布局恰倒好处,青花发色典雅。为康熙晚期青花之精品,较为难得。

清康熙 青花竹林七贤图琵琶尊

盘口,短颈,垂腹,圈足外撇,造型挺拔。因形似琵琶,而又称“琵琶尊”。颈部绘青花变形寿字、如意云头纹、回纹等四层纹饰,腹部绘主题纹饰为竹林七贤图,七位高士在竹林间,或抚琴吟奏,或静坐欣赏,或提笔作诗“晋室名流号七贤,竹林避隐世争传。□呼散诞称放达,醉来洒翰思如泉。”四小童在旁侍奉,周围衬以翠竹、蕉叶,甚为悠闲。绘画技法精湛,青花发色淡雅,是难得的康熙民窑佳器。

清康熙 天蓝釉刻龙纹小缸

小缸折沿,腹部浑圆。内壁素白,口沿处绘一周青花折线纹,外壁通体施天蓝釉,釉下刻海水云龙纹,龙纹气势凶猛,釉色均匀。底落“宣和年制”青花款。

清康熙 五彩四妃十六子图盖罐

短颈,丰肩,腹下渐收,配有宝珠钮形盖。通体及盖绘五彩四妃十六子游戏图,四名妃子带领十六名天真烂漫的孩童在庭院中尽情的游玩,或对弈、或抚琴、或放风筝,人物神态生动,绘画细腻精致,色彩浓艳丰富,是康熙民窑中的佳品。

清乾隆 淡绿釉矾红五蝠盖碗

碗盖拱顶,抓钮中空。碗身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壁均施淡绿釉,色泽娇嫩,盖与碗身内壁施白釉,分别以矾红彩绘五蝠纹,五蝠姿态各异,笔触纤细。盖钮与碗足内均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代瓷器上流行用蝙蝠装饰,这是因为“蝠”与“福”谐音,用五只蝙蝠装饰,即寓意“五蝠临门、五蝠捧寿”之美好寓意。

清乾隆 冬青釉暗刻兽面盖罐

清乾隆 斗彩祝寿人物图瓶

瓶为敞口细颈,圆腹高足,形制精巧。斗彩绘仙山楼台,福禄寿三星等神仙人物,画工精细流畅,色彩鲜艳。

清乾隆 豆青釉葫芦瓶

清乾隆 矾红彩绘蝙蝠纹盘(一对)

清乾隆 仿木釉花盆

清乾隆 仿汝釉琮式瓶

清乾隆 仿汝釉贯耳方瓶

贯耳瓶形制硕大,器身呈六角形。内外壁均施仿汝釉,釉质均匀,釉色青翠,工艺精美,为乾隆时期仿汝釉的典型器。

清乾隆 粉彩缠枝莲纹瓶

清乾隆 粉彩封侯图印盒

清乾隆 粉彩花卉纹天球瓶

清乾隆 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

清乾隆 粉彩籁瓜纹碗(一对)

撇口,深腹,圈足。白釉润泽,胎体细腻。碗内外壁绘粉彩过枝籁瓜、竹、蝴蝶纹饰,蕴含“瓜瓞连绵”、“福寿绵长”、“子孙绵延”之意,色彩淡雅,绘画精细。成对保存完好,较为难得。瓷质茶具在清代颇为流行,尤其在乾隆朝更为盛行。因籁瓜纹寓有吉祥含义,故此纹样为历代传统的吉祥图案,各朝盛烧不衰。

清乾隆 粉彩盂兰盆供器(七件)

每件供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黄色地粉彩圆框镂雕盂兰盆供器,为寿桃供、声供、食供等,下部以粉彩莲蓬、莲托为座,色彩丰富浓艳,绘画精细。底部施松石绿釉,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乾隆朝为了迎合这种信仰和社会需要,制造了一定数量,并且涉及内容广泛的佛教供器、宗教法器等,如瓷塑佛像、瓷塑八吉祥、七珍等。与盂兰盆供器形制相仿的佛前瓷塑供器有八吉祥、七珍等,且较为常见。而此套盂兰盆供不仅少见,且保存基本完好,成套流传,实属难得。查找有关资料,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梵宗楼佛前供器中陈设有一套盂兰盆供器。

清乾隆 粉青釉双耳瓜棱瓶

蒜头形口,棱线内凹,束颈,颈饰双花卉形耳,扁圆形腹,采用凹凸棱线相间装饰,圈足,器形敦厚又不乏秀美。通体施粉青釉,釉质润泽,釉色均匀。

清乾隆 祭蓝描金花卉杯(一对)

敞口小杯,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内壁白釉微微泛青,口沿施一周金彩,外壁施祭蓝釉,口沿及胫部以金彩饰回纹和莲瓣纹,腹部金彩绘花蝶纹。是乾隆时期的民窑佳器。

清乾隆 祭蓝釉大天球瓶

直口,长颈,圆腹,内卧圈足,器形硕大,制作规整端庄。通体满施祭蓝釉,施釉均匀,釉色纯正如蓝宝石,富丽华贵。瓶内里及底部施亮青釉,并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书写工整,色泽浓艳。

天球瓶因长颈圆腹的形状而得名。明宣德开始出现,其颈较短,腹大而扁,多做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清代多有仿制,以乾隆朝最为多见。

清乾隆 祭蓝釉酱口碗(一对)

敞口,深腹,圈足。口沿施一周酱釉,内壁施白釉,外壁施祭蓝釉,釉质莹润,色调庄重。底部落 “敬畏堂制”青花楷书款。

清乾隆 炉钧釉锥把瓶

圆口细长颈,垂腹,圈足,瓶形秀美挺拔。通体施炉钧釉,釉色流淌自然。

清乾隆 绿地粉彩花卉纹海棠式盘

海棠花形式,浅壁,平底,底下置四个条形浅足,造型别致。通体以绿地粉彩装饰,口沿、里心及足部以金彩装饰,内外壁均绘缠枝花卉,中心以“卍”字符为饰,纹饰繁密,色彩艳丽。底部落“大清乾隆年制”红彩款。此种与盖碗配套使用的盘始见于乾隆时期,以后嘉庆、道光两朝多有仿制,式样有长方形、海棠形等,制作以粉彩最为多见,亦有青花诗文或色地诗文品种。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八卦纹扁瓶

唇口,短颈,颈部突起一道弦纹,颈饰双如意形耳,扁圆形瓶体,肩饰双拱形式衔环,瓶一面腹部中心突起,一面平滑,器形新颖别致。通体以青花装饰,颈饰卷草纹及蕉叶纹,瓶体两侧均绘相同纹饰,瓶两面中心装饰螭龙抱八卦纹。是乾隆时期特意定烧的宫廷用器,完整传世极为难得。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莲蓬口瓶

瓶口呈莲蓬形,细颈修长,器形十分别致。口部以青花绘莲蓬形状,颈部饰如意头纹、蕉叶纹及波涛纹,肩部绘如意头纹,腹部绘缠枝花卉纹及变形莲瓣纹,足胫处亦绘莲瓣纹。釉色纯净明亮,青花发色青翠,线条流畅典雅,烧制工艺精湛,为乾隆官窑器中的精品,极为难得。

清乾隆 青花矾红双龙赶珠纹盏托

折沿,浅腹,圈足,盘心突起一周供放置茶盏。盘心矾红绘团寿字,周围以红彩绘双龙戏珠纹、青花绘祥云;外壁绘一周青花莲瓣纹,绘画工整。底部墨彩书“养和堂制”楷书款。应为王府定烧之物。

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康熙、雍正、乾隆朝是清朝官窑陶瓷生产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釉色、彩绘、制作工艺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清康熙青花云鹤八卦瓷碗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图,分别是乾、兑、坤、离、巽、震、艮、坎八个卦象,中间以四只翔鹤和四朵袅袅上升的云气纹。碗腹下边绘一圈海水,八座仙山由海底涌出。碗心描画团花海水纹。圈足内以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双圈。康熙青花即一般所说的翠毛蓝,发色十分鲜艳,有浓翠的感觉,浓淡深浅层次丰富。翠毛蓝只出现在康熙朝青花瓷上,被誉为青花中的神品。

清康熙素三彩瓷碗

此碗口径12.5厘米,底径5.5厘米,高5.5厘米。碗内外大量施绿釉,其中间以黄、茄、白釉,各釉色发色明晰,又衔接自然,水乳交融。圈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此碗为康熙朝素三彩中难得的一件精品。康熙朝生产的素三彩有两个著名的品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古代瓷器:精品明清瓷器赏析


明晚期龙泉窑露胎印人物流镶有铜饰。

明万历五彩花卉纹盖盒

扁圆形格盒,上下相合。盒内围绕中心圆格,分为六瓣花朵形格,盒外壁五彩绘四组开光花鸟绿彩、红彩、黄彩绘洞石、枝叶、花卉、小鸟,色彩浓艳,搭配协调,周围亦绘花鸟宣德时期瓷器纹饰的典型特征之一。

清道光斗彩寿字纹盘

盘心及外壁以斗彩绘贯套花卉及寿字纹图案,青花淡雅,色彩丰富,工艺精细。这一品种自清雍正创烧以来,直至晚清历代都有烧制,是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豆青釉月牙罐

短颈,丰肩,两侧饰半环形堆塑耳,腹下渐收,浅圈足。因其半环形耳形似月牙,故又名月牙罐。通体施豆青釉,釉质均匀。底落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此为康熙至道光时期官窑的传统品种。

清道光仿哥釉贯耳瓶

扁方形瓶体,侧饰贯耳一对,腹部突起杏圆状装饰。器身通体施仿哥釉,釉面布满大小开片。为清代官窑传统品种。

清道光祭蓝釉描金双龙耳洗

清道光大清乾隆年制款胭脂红地粉彩花鸟壶

清康熙白地绿龙碗

敞口深腹,略呈墩式,圈足。碗心及外壁均绘绿彩龙纹,纹饰下刻划海水纹,色彩雅致。

12345下一页

古代瓷器:清代官窑瓷器赏析


此碗口径14.1厘米,底径5.5厘米,高7.2厘米。碗外壁腹中部绘一圈伏羲八卦方位墨地三彩和虎皮三彩。其中的虎皮三彩据《陶雅》云:以茄、黄、绿三色晕成彩斑,曰虎皮斑也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渐次浸晕而成,如同班驳的虎皮,因此称为虎皮三彩,传世器物以碗居多,官窑器外底多署六字款。康熙素三彩在清末民初曾被大量仿制,真器釉色薄而润,色斑衔接自然;仿品釉色不正,色斑生硬呆板。

清乾隆素三彩葫芦形贴花龙纹小瓷瓶(一对)

瓶口径1.6厘米,底径3.6厘米,高13.2厘米。瓶身以青绿色暗刻纹为背景,浅浮雕三条龙和云、水,分别施以黄、蓝、紫色,清新淡雅。表现手法以堆塑为主,辅以阴线刻划。在不大的器物表面雕划多样纹饰,工艺严谨,技法多样,但繁而不乱,主次分明。素三彩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素三彩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素三彩瓷其实并不限于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表示多数。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是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一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素三彩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明清瓷器:传世的明代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品中有一部分明代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窑瓷器,这部分器物,过去一直鲜为人知,直至上世纪中即1964年南京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出土的许多明代瓷器标本中有一部分被确定是明初洪武时期烧造的官瓷,这一真相才为世人了解。实际上,传世品中有一大批景德镇瓷器是洪武瓷器。这些瓷器分藏于国内外一些大博物馆和相关机构内,也有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这里拟对这部分瓷器作一统计和简述。

一、上海博物馆藏洪武官窑瓷器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不算太多,但品种较丰富,这使得我馆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陶瓷陈列”就已使明清景德镇瓷器部分有一个良好的展示开局,尽管最初有一些器物被定为元代,后来,新的时代概念出现,洪武瓷器成为展厅中十分引人注目的部分。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罐上海博物馆收藏

展品中的主体是釉里红瓷器,有大罐、大碗、大盘、梅瓶、双环耳瓶、碗和盏托等。其中大罐的引人注目是毫无疑问的,这件高48.8厘米的大件作品,是馆藏洪武瓷器中最大的作品,这种器物在传世和出土洪武瓷器中也应是体量最大的。同类型作品国内外有多件,1994年景德镇珠山东门头明代御器厂旧址出土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同的青花带荷叶形盖的大罐,经修复后基本完整复原。但同类型釉里红器未见发现。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上海博物馆收藏

还有釉里红缠枝花卉纹大碗,口径40.4厘米,可说是古代瓷器碗类中的超大型作品了。内外都绘釉里红纹饰,呈色较好,外壁的缠枝扁菊纹为洪武瓷器的最常见装饰纹样。在传世品中,相同风格或相似尺寸的釉里红大碗有多件。

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大盘,口径45.5厘米,是洪武釉里红瓷中的大口径瓷盘。在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有一大批青花大盘,其中也有菱口盘,所以,洪武时期出现这种大盘显然毫不奇怪,它们是元代瓷盘制作的延续和发展。当然,在整体风格上已与元代作品存在明显区别了。洪武菱口大盘有青花和釉里红两种。由于配方和烧造及造型、纹饰等具有差异性,因此,洪武菱口大盘有着明显的独特风格。这种大盘在国内外保存有一定数量。各地收藏的相同造型作品,纹饰大同小异,烧造质量也有差别,发色好的作品与发色差的作品相差很大。

当然,上博洪武藏品中最有特色的应是釉里红云龙瓶,此瓶高45.5厘米。瓶的样式可在元明铜器上见到。传世品仅见两件,除此件外,另一件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作品造型、纹饰完全一样,但有趣的是旧金山那一件器身所绘龙纹与上海博物馆这一件完全相反,前者龙头向右,后者则向左。过去曾认为这两件器物应该是成对作品,造型、纹饰和釉里红色泽均基本相同,龙头的向左和向右说明它们是配套制作,笔者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但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可能不一定完全。

对这类作品,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永乐时期的产品,因为景德镇御器厂旧址曾出土过署有永乐元年和永乐四年年款同类风格洗口器的口沿残片。但从那两块碎片的风格看与这种作品还有区别,碎片的洗口较高,款识就写在口外缘,颈部莲瓣纹也较宽大。传世完整器洗口较高,一周绘花纹,颈部莲瓣纹较细长。当然,也可以认为,这样的作品可能在洪武末至永乐初年均有烧造。

青花春寿瓶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还藏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瓶一件,高37厘米。这种瓶通常认为传世共有4件,目前大家较熟悉的有上博藏品和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及英国格拉斯哥博物馆藏品。这些作品的造型、纹饰基本相似,均为同时期制作。此类瓷器有两个特殊的方面,一是器身有青花“春寿”二字,这在景德镇瓷器上是独特的。

“春寿”瓶的造型与常见的明初或元代梅瓶不十分相同,似乎没有可比性,束腰身的风格几乎难以找到相同者,而底部内凹的则更是少见。从青花画面和烧造风格看,似更同元代景德镇瓷器接近,尤其是云纹的画法,与一些元青花的绘画风格是一致的,可以说此类瓶的烧造年代,应该说具备的是元末明初特征。

二、国内外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

传世共有多少洪武官窑瓷器?过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字,大家只是认为数量不多而已。经过此次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的明代洪武瓷器学术研讨会后,我们对国内外大约收藏了多少件洪武官窑瓷器已有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据国内外已发表和相关研究机构已公布的洪武官窑瓷器数量统计,可能超过230件,分藏于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其中北京和台北两家故宫博物院的收藏最为丰富,根据蔡义和黄卫文先生的报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官窑瓷器75件,而据廖宝秀女士介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件。两院合并总计有115件左右,约占全部传世品总数的50%。当然,目前的数字肯定是不完全的,国内外还有一些收藏未进入我们的统计视野,也有的可能还未被确定为洪武官窑瓷器。

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盘南京博物院藏

综合国内的其它收藏情况,除了上海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釉里红大盘就藏有5件。另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景德镇陶瓷馆等都有传世品收藏,另外,地处祖国边陲的西藏博物馆也有收藏,显然是当年中央政府的赏赐之物。在港台地区,香港艺术馆、天民楼等也有洪武瓷器收藏,台湾的鸿禧美术馆等也有收藏。

在国外,洪武官窑瓷器的流传也较为广泛,收藏的区域以欧美和日本为多。

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至少有十数件高质量的洪武官窑瓷,还有托管该院并展出的大维德基金会藏品中,也有同时期的官窑作品。另外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瑞士保尔博物馆、瑞士玫茵堂、荷兰海牙市立博物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文物博物馆等。这中间,有的收藏为我们所熟悉,也有过去不十分了解的,如瑞士玫茵堂的历代陶瓷收藏十分丰富。

美国的洪武瓷器也有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如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克菲勒中心、华盛顿佛利尔博物馆、波士顿博物馆、堪萨斯艺术博物馆等都有收藏。

在中东地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沙莱博物馆,以收藏众多元青花瓷出名,同时,该馆也拥有多件洪武官窑瓷器。另外,同样有着不少元青花器收藏的德黑兰伊朗国家博物馆也见有洪武青花瓷。

纵观国内外的收藏情况,各地收藏的洪武官窑瓷器,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风格不变。

景德镇明代御厂遗址出土红绿彩盘残片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综合传世及出土的洪武官窑瓷器品种,计有青花、釉里红、高温红釉、蓝釉、白釉、绿釉、酱色釉,还有外红里蓝、外酱里蓝、里黑外白、里蓝外酱的高温两色釉以及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釉上彩等。目前,传世品中最多的是釉里红瓷,青花器较少,但在已发现的景德镇御器厂旧址出土的青花瓷器碎片较多,可能在当时有较大量的生产。过去一般都认为洪武釉里红瓷是当时烧造最多的品种。至于那些绿釉和白地红彩、白地红绿彩的器物,目前未在传世品中见到,只有出土的碎片标本。

洪武官窑瓷器在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中被认识,也有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专业人士对洪武官窑瓷器的深刻认识,首先主要是那些有这样收藏的博物馆和相关单位对景德镇官窑瓷器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很快,海外专业人士和收藏圈也开始重视洪武官窑瓷器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洪武官窑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的强劲走势,曾不知不觉的达到了历史上瓷器拍卖的最高峰,它们与其它最有竞争力的明代官窑瓷器一样,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珍藏品牌。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这些数量不多的传世洪武官窑瓷器,是见证明清收藏历史的重要名品。

两岸故宫博物院是洪武官窑瓷器的主要收藏代表,历史上的天灾人祸没有摧毁宫廷中全部的洪武瓷收藏(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破坏,如北京四中出土的许多洪武瓷标本,可能就是当时被损毁的结果),而其它收藏机构能够收藏洪武官窑瓷器也是幸运的,尤其是在早期没有人知晓洪武官窑瓷器之前,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偶然收入这样的作品,实在是难得的。当然,现在要收藏洪武官窑瓷器这样的作品,难度显然很大,因为传世品本来就较少,绝大多数已被收藏于国内外文物机构中,市场上出现的少量作品,早已是凤毛麟角了。

古代瓷器: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明青花炉


1949年初,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在紧张忙碌地挑选文物,准备运往台湾。淮海战役的捷报终止了这些文物的转运,使一批文物得以留在南京博物院。体态硕大,被单独装在一只大箱子内的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就在其中。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不仅是明代宣德御窑瓷器的巅峰之作,还是同类瓷器中唯一品相完好之大器。它的造型仿青铜鼎,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胎体厚重,内施白釉,小平底,砂底。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但这件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官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进行表现。器物外壁满绘汹涌波涛,并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用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如果你转换不同的角度欣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会发现那满身的青花在灯光下呈现出金属般闪烁的光泽。满炉的波涛气势磅礴,似乎将要涌出。鼎的凝重造型与富有动态感的画面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堪称明宣德官窑器中的黄钟大吕之作。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该是五供之一。五供也称五献。最早的瓷质五供出现在明朝正德年间,至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鼎一只、烛台一对、花觚一对的定制。鼎炉为点香礼神之用;烛灯为照耀上天入地之路;花觚则用来供花。在五供的发展中,鼎炉一直作为最主要的五供之一延续下来。青花寿山福海纹炉应是宫廷祭祀中必不可少的重器。

古代瓷器:宋瓷中的官窑系统


宋瓷有两大系统,一个是官窑系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一个民窑系统,分为八大窑系。我们先从宋代的官窑系统,也就是宋代五大名窑讲起。

我们都清楚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作为老大,有汝窑为魁之称。

宋代的五大名窑和民窑的八大系统,只有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方式是特例,其他都是以窑口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官窑是一个特定的称谓,专指宋大观及政和年间于汴梁所设的官窑所造瓷器;至于哥窑的名称来历,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各窑之一。汝窑不用说了,就是宋代汝州所烧的窑;过去汝窑的窑址不明,直到20世纪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定窑,就是定州所烧的窑。

名窑之魁--汝窑

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的魁首,是老大。汝窑名气很大,自古以来流传甚广。南宋人叶(音置)在《坦斋笔衡》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古人的这些记载,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收藏宋瓷的人,言必称汝窑。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的烧造时间非常短,只有二十来年。今天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大约有67件。汝窑业非常珍贵,史书上也有记载,《清波杂志》里这样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这段记载非常重要,提出汝窑的釉色是靠玛瑙呈现的。宋代在烧造汝窑的时候,釉里加了玛瑙末,所以汝窑釉面的光泽跟其他瓷器不一样。

汝窑是宋徽宗在位期间烧造的瓷器,烧制这种青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徽宗的追求。当时*臣蔡京和各种道士都在撺掇宋徽宗信奉道教,导致宋徽宗后来笃信道教,他大力推行道教,称自己是教主道君皇帝。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

大同小异--官窑、哥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显得更青绿一些。今天官窑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实际历史上的官窑,从宋代宫廷就有烧造。官窑是北宋定的主调。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窑址不明。

公元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当时为了区分,北宋官窑就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宋代的官窑,到了元代就戛然而止,一下停住了。因为它跟社会背景发生了冲突,元代人不欣赏这种青色的宋瓷。直到清代,皇宫才开始主动地去临摹。了解这些社会背景,对瓷器鉴定会有好处。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和官窑的接近程度,有时候连专家都分辨不清。哥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尤其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口。因为史书上的记载都不太详细,哥窑的窑址至今不明。

特立独行--钧窑、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三种瓷器都是青瓷,仅从颜色就可以辨识。从科学上讲,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非常多。

钧窑主要的烧造时期是宋金元时期,它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它是从北宋的徽宗时期开始烧造的,有人认为是汝停钧代,即汝窑停止烧造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征很接近,工艺也比较接近。钧窑的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官窑、哥窑都属于透明的玻璃釉,釉是透亮的;钧窑、汝窑不是玻璃釉,是乳浊釉。

钧窑对中国陶瓷史有个巨大的贡献。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不仅是对中国陶瓷史的贡献,也是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这个贡献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都是辉煌的。

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与其他四窑不同,它是白瓷,那四个都是青瓷。那四大名窑里,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都不动雕工。只有定窑是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直接原因是因为定窑的釉面非常薄,而其他四窑的釉面非常厚,所以定窑可以用刀来雕刻,体现它的纹饰之美。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宋代的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利益。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青瓷受到宋徽宗个人的喜好而提倡,这是宋代官方陶瓷美学的一个写照,注重精神至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