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 导航 >

陶瓷装饰中“八破”纹的应用

陶瓷装饰中“八破”纹的应用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瓷器的旋纹鉴别 古代瓷器上的凤纹

2020-05-20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在众多的绘画纹样中,有一种较为少见的“八破”纹。“八破”又称“吉破”、“什锦屏”,景德镇陶瓷彩绘艺人俗称之“锦灰堆”,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现并延续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种特别带有市井文化品位的民间绘画纹饰。这种以残破文物片段堆叠构成的画面,纹式细致,大多是直接对实物的写生,追求形似逼真。表现出市民百姓的一种崇古复旧,追求风雅的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虽然影响在后期有所衰淡,但随着现代陶艺的崛起,又成为诸多陶艺家绘制的背景纹饰之一。

“八破”中的“八”字是虚词。含有多、富、发等多重含意。“破”虽然是指残破的字画书笺,但隐喻了“破家值万贯”,“岁破吉生”的意思,八破纹的题材主要是金石碎犊的拓片、旧书散页,书画字简残片组合后叠成的画面。这与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画(collage)极为相似,故有人以为西方的拼贴画源于中国,其实这完全是误会,因为“八破纹”中的残破形象,完全是手绘而成的,并不是由实物剪裁后拼贴在画面上的,两者之间有着材质形式本体上的区别。

典型的“八破纹”画面,残章断简往往带有火焚过的焦痕,所以名之为“锦灰堆”。“锦灰堆”一词出之元代钱选的《锦灰堆》图卷,文曰“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受其影响,历代不少文人画家纷纷作“锦灰堆”画幅,以至陶瓷装饰中也渐成风尚,《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辞典》的纹饰条目中,对“锦灰堆”也介绍说:“瓷器纹饰之一,兴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繁密的规矩图案画”。但这种“锦灰堆”的文图与真正意义上的八破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钱选的“锦灰堆”画的也是“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各极像物之妙”。

陶瓷上的锦灰堆也是“即所谓折枝花果堆四面,明人称之为锦盆堆,意为各种名花,瑞果堆集其中,后在锦地上画折枝花,叫锦上添花”。综上比较,八破纹俗称的“锦灰堆”,是多少有点同名歧义的了。由此可见陶瓷上的锦灰堆的描绘对象是自然生长或农家养殖之物,或瓜果、或花卉,真正意义上的锦灰堆是与文字有关的文化遗存、或竹简古币、或字画拓片,这就是在题材上真正的歧义。

然而,陶瓷上也有真正含义的八破纹的画面。同治年间也出品过不少以八破为题材的瓷盘、笔筒等物件。笔者曾于好友处见一私藏的八破纹瓷盘,是光绪年间彩制的,边饰为四季花鸟,主饰则是《耕织图,介子园画谱》残籍、《墨龙图》破幅,信扎散页“康熙通宝”的损迹,其混杂堆迭,似无序无章却气韵一体,值得细品体味。然而有人断言这仅是一件博古纹彩盘,其实不然。博古纹的形象是完整的,而八破纹则是残缺的,这就体现了八破纹最基本的特征——“破”。这种纹饰的产生和涌现,可以说是在十九世纪末期时表现某种“废虚”情结。不仅暗示了中国社会发生了观念上的转折,同时也是对那时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金石学的兴盛,诸如“残缺美”之类,审美观念的普及同时,列强入侵,江南文物毁于战火,这“毁烬残篇底蕴深,赢秦残酷不堪陈,当时古迹今难见,以此聊表旧精神”的八破纹的流行就并非是偶然了,显见是与当时的审美理念、社会现实,视觉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八破纹的风格是写实的,可以显出画家对实物写生的功力,力求达到逼真的效果。八破纹的背景是文化的,往往以文字的结体形式出现,有书信古籍,所简木犊,力求寓其古雅之气;八破纹的内容是历史的,可以追溯岁月的兴衰,寄托思古怀旧的情绪。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咸丰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出品的什锦屏纹瓷盘,边饰为开光山水,主题画面则是青铜古鼎和摩崖写法及《兰亭序》的拓片,且以半边字或半截字代替整字,这种风格与八破纹的形式极为相似。这固然反映了在十九世纪末期的好古风气,以及商贾市井小民附庸风雅的心理,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陶瓷装饰中心的八破纹集博古、写实、通俗、商品为一体,也折射出近代中国新兴都市文化的一些审视特征。

现代陶艺的崛起,为装饰形式和表现题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撷取领域,反朴归真的理念不仅局限于远古的、自然的、朴实的时空,也有文化的追求、历史的追溯、意韵的追索。于是不少人从“打翻纸篓寻灵感”的八破纹中得到了启发,在他们的陶艺作品中借鉴了八破纹的许多素材和形式,为其作品增添了许多意境和意味。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创作的《古风》亚光彩色喷花瓷瓶,以深褐色模仿了瓷器特有的天然色相,并残留了几处不同泥质的本色,即而在上面刻划出一些甲骨文字,点缀了九枚篆体阴刻印章,这种以亮色衬托主体的重色的装饰效果,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情感。而黄焕义教授设计的《城墙》陶艺作品,在嵌雕的连续残断的曲水槛字型的泥条上,于显著部位镶贴一块青花书写的《秋声赋》的破籍残页,于凝视中倍觉苍茫古拙,于沉思中愈显深邃博大。这都是把传统装饰题材与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结合的范例,不仅具有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有西方前卫陶艺的震撼魅力。

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审美旨趣和时代背景的绘画纹饰,不管它怎样经历过“其潮起潮落”的盛衰,怎样经历变迁革新的演变,都是其主题思维及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张扬,都是其纪实性、包容性的传承和展示。八破纹所产生的影响和在现在陶艺中的应用,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关阅读

漫谈陶瓷装饰中的八破纹


在众多的绘画纹样中,有一种较为少见的“八破”纹。“八破”又称“吉破”、“什锦屏”,景德镇陶瓷彩绘艺人俗称之“锦灰堆”,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现并延续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种特别带有市井文化品位的民间绘画纹饰。这种以残破文物片段堆叠构成的画面,纹式细致,大多是直接对实物的写生,追求形似逼真。表现出市民百姓的一种崇古复旧,追求风雅的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虽然影响在后期有所衰淡,但随着现代陶艺的崛起,又成为诸多陶艺家绘制的背景纹饰之一。

“八破”中的“八”字是虚词。含有多、富、发等多重含意。“破”虽然是指残破的字画书笺,但隐喻了“破家值万贯”,“岁破吉生”的意思,八破纹的题材主要是金石碎犊的拓片、旧书散页,书画字简残片组合后叠成的画面。这与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画(collage)极为相似,故有人以为西方的拼贴画源于中国,其实这完全是误会,因为“八破纹”中的残破形象,完全是手绘而成的,并不是由实物剪裁后拼贴在画面上的,两者之间有着材质形式本体上的区别。

典型的“八破纹”画面,残章断简往往带有火焚过的焦痕,所以名之为“锦灰堆”。“锦灰堆”一词出之元代钱选的《锦灰堆》图卷,文曰“世间弃物,余所不弃,笔之于图,消引日月”。受其影响,历代不少文人画家纷纷作“锦灰堆”画幅,以至陶瓷装饰中也渐成风尚,《中国古代陶瓷鉴赏辞典》的纹饰条目中,对“锦灰堆”也介绍说:“瓷器纹饰之一,兴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繁密的规矩图案画”。但这种“锦灰堆”的文图与真正意义上的八破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钱选的“锦灰堆”画的也是“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各极像物之妙”。

陶瓷上的锦灰堆也是“即所谓折枝花果堆四面,明人称之为锦盆堆,意为各种名花,瑞果堆集其中,后在锦地上画折枝花,叫锦上添花”。综上比较,八破纹俗称的“锦灰堆”,是多少有点同名歧义的了。由此可见陶瓷上的锦灰堆的描绘对象是自然生长或农家养殖之物,或瓜果、或花卉,真正意义上的锦灰堆是与文字有关的文化遗存、或竹简古币、或字画拓片,这就是在题材上真正的歧义。

然而,陶瓷上也有真正含义的八破纹的画面。同治年间也出品过不少以八破为题材的艺术瓷盘、笔筒等物件。作者曾于好友处见一私藏的八破纹瓷盘,是光绪年间彩制的,边饰为四季花鸟,主饰则是《耕织图,介子园画谱》残籍、《墨龙图》破幅,信扎散页“康熙通宝”的损迹,其混杂堆迭,似无序无章却气韵一体,值得细品体味。然而有人断言这仅是一件博古纹彩盘,其实不然。博古纹的形象是完整的,而八破纹则是残缺的,这就体现了八破纹最基本的特征—“破”。这种纹饰的产生和涌现,可以说是在十九世纪末期时表现某种“废虚”情结。不仅暗示了中国社会发生了观念上的转折,同时也是对那时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金石学的兴盛,诸如“残缺美”之类,审美观念的普及同时,列强入侵,江南文物毁于战火,这“毁烬残篇底蕴深,赢秦残酷不堪陈,当时古迹今难见,以此聊表旧精神”的八破纹的流行就并非是偶然了,显见是与当时的审美理念、社会现实,视觉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

八破纹的风格是写实的,可以显出画家对实物写生的功力,力求达到逼真的效果。八破纹的背景是文化的,往往以文字的结体形式出现,有书信古籍,所简木犊,力求寓其古雅之气;八破纹的内容是历史的,可以追溯岁月的兴衰,寄托思古怀旧的情绪。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咸丰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出品的什锦屏纹瓷盘,边饰为开光山水,主题画面则是青铜古鼎和摩崖写法及《兰亭序》的拓片,且以半边字或半截字代替整字,这种风格与八破纹的形式极为相似。这固然反映了在十九世纪末期的好古风气,以及商贾市井小民附庸风雅的心理,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陶瓷装饰中心的八破纹集博古、写实、通俗、商品为一体,也折射出近代中国新兴都市文化的一些审视特征。

现代陶艺的崛起,为装饰形式和表现题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撷取领域,反朴归真的理念不仅局限于远古的、自然的、朴实的时空,也有文化的追求、历史的追溯、意韵的追索。于是不少人从“打翻纸篓寻灵感”的八破纹中得到了启发,在他们的陶艺作品中借鉴了八破纹的许多素材和形式,为其作品增添了许多意境和意味。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创作的《古风》亚光彩色喷花瓷瓶,以深褐色模仿了瓷器特有的天然色相,并残留了几处不同泥质的本色,即而在上面刻划出一些甲骨文字,点缀了九枚篆体阴刻印章,这种以亮色衬托主体的重色的装饰效果,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情感。而黄焕义教授设计的《城墙》陶艺作品,在嵌雕的连续残断的曲水槛字型的泥条上,于显著部位镶贴一块青花书写的《秋声赋》的破籍残页,于凝视中倍觉苍茫古拙,于沉思中愈显深邃博大。这都是把传统装饰题材与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结合的范例,不仅具有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有西方前卫陶艺的震撼魅力。

由此可见,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审美旨趣和时代背景的绘画纹饰,不管它怎样经历过“其潮起潮落”的盛衰,怎样经历变迁革新的演变,都是其主题思维及表现形式的延伸和张扬,都是其纪实性、包容性的传承和展示。八破纹所产生的影响和在现在陶艺中的应用,就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陶瓷绘画装饰纹 八破纹


在众多的绘画纹样中,有一种较为少见的“八破”纹。“八破”又称“吉破”、“什锦屏”,景德镇陶瓷彩绘艺人俗称之“锦灰堆”,是十九世纪后期出现并延续到二十世纪中期的一种特别带有市井文化品位的民间绘画纹饰。这种以残破文物片段堆叠构成的画面,纹式细致,大多是直接对实物的写生,追求形似逼真。表现出市民百姓的一种崇古复旧,追求风雅的审美心态和文化背景。

“八破”中的“八”字是虚词。含有多、富、发等多重含意。“破”虽然是指残破的字画书笺,但隐喻了“破家值万贯”,“岁破吉生”的意思,八破纹的题材主要是金石碎犊的拓片、旧书散页,书画字简残片组合后叠成的画面。这与二十世纪初期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画(collage)极为相似,故有人以为西方的拼贴画源于中国,其实这完全是误会,因为“八破纹”中的残破形象,完全是手绘而成的,并不是由实物剪裁后拼贴在画面上的,两者之间有着材质形式本体上的区别。

典型的“八破纹”画面,残章断简往往带有火焚过的焦痕,所以名之为“锦灰堆”。受其影响,历代不少文人画家纷纷作“锦灰堆”画幅,以至陶瓷装饰中也渐成风尚。但这种“锦灰堆”的文图与真正意义上的八破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即使钱选的“锦灰堆”画的也是“螯、钤、虾尾、鸡翎、蚌壳、笋箨、莲房,各极像物之妙”。

陶瓷上的锦灰堆也是“即所谓折枝花果堆四面,明人称之为锦盆堆,意为各种名花,瑞果堆集其中,后在锦地上画折枝花,叫锦上添花”。综上比较,八破纹俗称的“锦灰堆”,是多少有点同名歧义的了。由此可见陶瓷上的锦灰堆的描绘对象是自然生长或农家养殖之物,或瓜果、或花卉,真正意义上的锦灰堆是与文字有关的文化遗存、或竹简古币、或字画拓片,这就是在题材上真正的歧义。

八破纹的风格是写实的,可以显出画家对实物写生的功力,力求达到逼真的效果。八破纹的背景是文化的,往往以文字的结体形式出现,有书信古籍,所简木犊,力求寓其古雅之气;八破纹的内容是历史的,可以追溯岁月的兴衰,寄托思古怀旧的情绪。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咸丰年的景德镇御窑厂出品的什锦屏纹瓷盘,边饰为开光山水,主题画面则是青铜古鼎和摩崖写法及《兰亭序》的拓片,且以半边字或半截字代替整字,这种风格与八破纹的形式极为相似。这固然反映了在十九世纪末期的好古风气,以及商贾市井小民附庸风雅的心理,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陶瓷装饰中心的八破纹集博古、写实、通俗、商品为一体,也折射出近代中国新兴都市文化的一些审视特征。

现代陶艺的崛起,为装饰形式和表现题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撷取领域,反朴归真的理念不仅局限于远古的、自然的、朴实的时空,也有文化的追求、历史的追溯、意韵的追索。于是不少人从“打翻纸篓寻灵感”的八破纹中得到了启发,在他们的陶艺作品中借鉴了八破纹的许多素材和形式,为其作品增添了许多意境和意味。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何炳钦创作的《古风》亚光彩色喷花瓷瓶,以深褐色模仿了瓷器特有的天然色相,并残留了几处不同泥质的本色,即而在上面刻划出一些甲骨文字,点缀了九枚篆体阴刻印章,这种以亮色衬托主体的重色的装饰效果,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民族情感。而黄焕义教授设计的《城墙》陶艺作品,在嵌雕的连续残断的曲水槛字型的泥条上,于显著部位镶贴一块青花书写的《秋声赋》的破籍残页,于凝视中倍觉苍茫古拙,于沉思中愈显深邃博大。这都是把传统装饰题材与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结合的范例,不仅具有民族的文化内涵,也有西方前卫陶艺的震撼魅力。

浅谈唐宋元明清陶瓷装饰中的凤纹


[摘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龙凤这两种“生物”从萌生到定型,都分别留下了自己的历史足迹。凤与龙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活在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凤的精神品格也一直影响华人的生活,她的形象包含着极其丰富又深刻的内容。本文通过凤纹在中国唐宋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特征的展现,探讨了陶瓷装饰中凤纹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及艺术表现。

[关键词]凤,凤纹,陶瓷,陶瓷装饰

一、引言

艺术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几千年来,中国古代艺术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纹饰与造型,这些纹饰造型往往汇入了源于不同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而本文重点要谈的凤纹,正是中华民族喜爱的极具文化寓意的典型代表图案之一。陶瓷在表现珍禽类题材时,就经常选用凤凰。通过陶瓷来研究和探讨凤纹图案,可以使我们深入地了解凤纹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活和人们审美的反映。对于凤纹在现代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和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研究价值。与此同时,研究凤纹某一时期的变化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对古代陶瓷的鉴定和断代非常重要的依据之一。

二、不同时期陶瓷上的凤纹

1唐宋时期

唐宋以后,受中国画影响的凤纹多与花卉纹相结合,习称花鸟纹。唐代拥有辉煌而繁荣的物质文化生话,真正跨入了瓷器时代,装饰艺术的形式感更加强烈,更加富于生活的情趣,此时的凤纹在中国封建社会也可谓是灿烂一时,反映出盛唐升平的气象。

此时凤纹呈现各种形式,或清健、或壮美、或淡雅、或华丽,整体来说已逐步向修长秀丽的方向发展,一改过去的猛禽形象,变得和锦鸡、孔雀、山雉相似,成为后来凤造型的基础。在情态表达上,有凤凰嘴衔花枝、绶带、璎珞等,舞姿翩翩,并成双成对飞舞相戏,也有凤穿花等,用以象征喜庆欢情。如图1所示的嘴衔绶带凤纹,呈飞扬之势,凤冠明显,凤首亦清晰明了,凤翼较之汉代和魏晋时期丰满,尾羽也明显有唐代华丽隆重的韵味。另如图2所示唐代长沙窑飞凤纹彩绘壶,上面的凤纹呈现出唐时秀美隆丽的风格,与图1的凤纹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唐代以后,中国瓷器工艺更加发达,使凤纹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宋代的凤纹已定型为朵云状的头冠,修长的尾羽作飘带状,鸾(雄性)的尾羽作卷草状。在宋代的瓷器装饰中,常常将凤纹和牡丹纹结合起来构成凤穿牡丹的题材。如定窑、景德镇窑的盘、碗、盖盒上就常常出现有口衔牡丹拖着美丽的长尾翩翩飞舞的单凤形象,也有拖着彩带般的长尾在牡丹花中嬉戏的双凤形象,另外还有比翼双飞、双凤穿云、双凤口衔彩带在云间对舞等题材。在描绘这些纹样时,宋代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

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凤鸟纹样便更多表现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如宋代吉州窑瓷器上的凤纹形式,其典型的特征是秀巧纤细,图案新颖,凤为鸡首长尾,锦翎展翅,并多以凤穿花的形式出现。如图3所示的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宋代时期的吉州窑剪纸贴花纹盏,开口宽大,深腹圈足,上淡黄褐釉,内壁有剪纸形凤鸟桃花纹,新颖别致,极为少有。凤的刻画虽只有寥寥几笔,但双凤自然飘逸的动感极强。双凤首尾相接,以一朵花相隔,碗中心亦饰以一朵花,形象生动而传神,具有浓烈的图案装饰效果。宋代的耀州窑瓷器上同样也有凤纹的体现,并以烧制印花凤衔牡丹纹碗著称于世。

2元明清时期

元代瓷器装饰手法成熟,凤纹的种种表现都富有艺术性,有些形象随手画来,浓淡得宜,明快流畅。元代的各种凤纹罐和青花凤首壶、“凤喜牡丹”执壶上的凤纹都是极为典型的代表。1974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窑藏中出土了一件青花凤首壶(见图4),小口、直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圈足。凤首仰头曲颈,凤尾卷曲作壶柄,壶腹绘展翅飞翔的凤纹,这里的凤纹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人所常见的凤造型的完整性,是走向明清定型时期的前奏。

明清一般看作是凤纹的定型期。

凤纹在明青花、五彩、素三彩等器物上,都有大量的装饰,其中以宣德、成化、嘉靖、万历四朝遗存器物较多。

这一时期的凤纹在官民窑中均有体现,一般来说官窑精湛细腻,民窑粗犷直率,但就凤的神采来说,民窑器物上的凤纹却丝毫不亚于官窑器物,同样形神皆肖,让人赞叹。概览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这四朝官民窑器物上的凤纹,可以得出如下总结:

明代对凤纹的描绘,喜用较大的笔墨反映凤首,而对凤翼则采取简约的画法,具体来说就是凤首描绘细腻,凤目清晰传神,凤翅圆润,展开后层次分明,凤尾一般为卷曲的花枝状,尾羽飘动,婀娜多姿,如图5所示的明青花凤纹碟。其中成化时期的凤纹一般以团凤及凤穿花的形式出现,较之宣德时期的凤纹,凤首繁复且大,凤颈粗短,凤翼顶端如倒三角,颈翼处装饰物较大、装饰味更浓。值得一提的是,万历时期的外销品种中出现的凤纹描绘有一个小细节与前朝有明显的不同,如图6所示的五彩刻花双凤纹军持,前朝的凤纹刻画,凤躯近尾处多为羽毛状,而在此件器物上则为如意状,给人以清新之感。

清代饰以凤纹的瓷器较明代增多,而且画法风格各不相同,按纹饰的组成分成双凤、团凤、夔凤、凤凰牡丹纹、龙凤纹等,此时凤纹的表现基本上贯穿整个时代的瓷器生产,并多为官窑制品。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处于清朝的繁荣阶段,由于篇幅问题,笔者将根据纹饰组成的特点就这三朝的凤纹来进行探讨。

2.1康熙时期

康熙时期的双凤纹头部较圆,眉目细长传神,颈如花枝,一凤尾如飘带,一凤尾如卷云,笔法流畅,装饰味浓。如图7所示的青花双凤纹盘的图案,即为康熙官窑的精品,这种双凤纹的装饰形态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而康熙团凤纹则具有绘工精细、画面布局清秀简练而明快的艺术特色,如图8所示,一般来说具有鸡首细目、长颈鳞纹的特征。在康熙凤凰牡丹纹的描绘上,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时期所独有双犄形花朵的出现。同时,康熙龙凤纹也具有栩栩如生、注重对细部描绘的特点。

2.2雍正时期

雍正双凤纹较之康熙时期具有如下特征:头部较大,凤冠明显而不重视凤目的刻画,有时凤下额饰有须毛,飘动的尾翼均为花枝状,如图9所示。而雍正团凤纹较之康熙朝具有一种脱俗的自然风格,典型特征是线条简单,图案化倾向日趋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凤凰牡丹纹的描绘,雍正与康熙区别较大,具体表现为:康熙时期追求写实,而雍正时期则爱好洒脱的写意画风,而在对龙凤纹的描绘上,雍正官窑基本上沿袭康熙旧制,但也亦有所创新,主要表现为:凤颈和近翼处都有装饰物,凤羽的处理也较康熙时期简单。

2.3乾隆时期

这一时期的凤纹整体上都追求富丽典雅的风格,特别注重描绘凤凰万鸟之主的华贵气势,这一点在凤凰牡丹纹的表现上尤其明显。另外龙凤纹的描绘也尽显华丽,为康雍二朝所不及,如图10所示。在此时期,凤翼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翼展加大十分明显,翼的末端不是尖状,而呈圆弧状。乾隆官窑的夔凤纹更是极富特色,有变形及图案化两种,变形者极尽夸张之能事,具有富丽堂皇之感,装饰味较浓,仅见凤首而不见凤翼,凤目也刻画得非常传神。

乾隆民窑的夔凤纹也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凤首虽没有过分夸张的造型,但有些似兽非兽,似鸟非鸟的特征,而凤尾则向卷枝花的方向发展,可谓别具一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凤纹是经过历代传承而又不断创新的产物,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与人民大众的普遍情感紧密相联,又作为传统心理的载体,表现了民族心态,体现了时代特色。同时,从凤纹的发展演变历程中也可以意识到,传统图案是一个发展变动的范畴,吉祥图案的设计创造也是沿着民族传统这条路不断踏上新的里程,凤纹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陶瓷艺术在融入现代意识的同时又能表现人类整体共同化的情感形式,是陶瓷发展的突破口。我们要博采众长,培养推陈出新的能力,创造出与当代人,乃至与世界人民沟通的陶瓷艺术语言,创造出具有时代个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陶瓷吉祥图案。观诸崭新的凤鸟纹样,不仅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这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事情,新的凤纹必将焕发出更美丽的光彩,为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古彩装饰中线艺术的应用


古彩在我国是一门较为古老的且优秀的传统装饰,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比较独特的风格特征。长久以来它被大众喜爱,更赢得了国内外陶瓷鉴赏家和收藏家的推崇,并给予它很高的艺术评价。古彩与其他陶瓷艺术品一样,成为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陶瓷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古彩不仅是我国的文化,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而釉上古彩具有艺术美,它利用线形对比、方圆对比、疏密关系对比等多种方法创造艺术形象。在装饰技法上,讲究以形写神,在构图空间上打破空间限制,依照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将主观诗意表达出来,并讲究变化的夸张技法。所以研究古彩装饰元素中的线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我们已经了解到古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它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的陶瓷装饰技术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中国古代的陶瓷工匠已经能够将创作品做到非常的完美,但是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现状之下,我们并不能只安逸于享受对古时遗留下的成果,而是更多地去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再发现与再创新。古彩是在不断的、反复的试验与创烧中得来的,为了能够更好的运用,以及能够更好的发展陶瓷古彩装饰艺术,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把陶瓷绘画技术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是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人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的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作为古彩装饰的线来说,线的变化与形态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并加以运用。古彩中线的各种表现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与学习。

二、陶瓷作品中线的运用

线如同流星划过夜空,如同江河横穿大地,留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它又如同古代时期人们为了记事而进行的结绳,能够帮助人们记住那些不想被人遗忘的故事。新石器时期出现的彩陶器上就有各种各样的线纹饰,聪明的画匠以线塑形,这正是对勤劳质朴的劳动人民一个很好的诠释。人们所认识的线,不仅仅有长度与宽度,更多是对它内在的一个表达。通过众多的小点堆叠组合而成的线,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物质。古人形容美好的姻缘是“千里姻緣一线牵”,这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传说。

中国古代陶器上大致可以分为用“直线”画的画和“曲线”画的画两种。直线可以表现三角形、方形等一些比较规矩的图案,给人一种非常整齐、安静、稳如泰山之势。相反,曲线则可以打破规矩,给人一种轻盈、流动的感觉。

三、古彩中线的运用

线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美丽传说,它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就如同大干世界的万事万物都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一样。在艺术家眼中,它们或挺拔、或平静、或流畅、或动荡,粗细不一,却又有着音乐的节奏感。古彩的画线,用线十分的刚劲、老辣和古拙,实则是对绘画者技术的一种考验。古彩中的线条粗细完整,富有弹性,每一笔都非常的挺立,有劲。

1、古彩装饰中线在植被上的运用

线可以呈现各种形态,比如古彩中树干的画法,树干的外轮廓线,采用浓重且富有顿挫的线描构成,每一笔的轻重、停留都是创作者刻意的安排。如图4所示,树干的走势都被创作者精心的刻画,挺拔、自然。枝上盛开的朵朵红梅也透露着一股傲骨之气,即便未身临其境亦能感受到它的清逸优雅。

虽然芭蕉叶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但是仍改变不了人们对它的喜爱。对芭蕉叶的刻画,并不是对现实芭蕉的绝对写实,而是对生活中植物进行的简单提炼与创作。所呈现的线条粗细完整,富有弹性,每一笔都非常的挺拔有力。从中可以看出几片蕉叶相互穿插,富有蓬勃向上的生机,且蕉叶有近有远,有实有虚,前后呼应非常巧妙。

2、古彩装饰中线在人物上的运用

古彩中人物的画法,则依据不同人的性格、身份、年龄、性别、精神气质等特点进行描绘。下笔准确,有较强的表现力。描绘的人物着装服饰流畅自然,仅从他们的服装与头饰上就可以判断人物的年龄与性别。其中孩童对比他年长的人拱手作揖,面部表情生动有趣,年长的妇人也许是孩童的母亲亦对其拱手回敬,整个画面富有情景效果和教育意义。其中人物的刻画十分准确,衣服纹理下垂,线条明朗,给人以舒适感,纵观整幅画面能使观赏者欣赏到平整流畅的艺术。

3、古彩装饰中线在建筑物上的运用

楼院、舟桥在山水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当人物置身在建筑物内时,还能为人物烘托出场景氛围,并且营造出很好的空间感。虽然古彩中建筑物的作用很大,但就其绘画技巧方面来说,对于楼院、舟桥的刻画却是古彩中最耗时间的一部分,每一个部分与细节都被刻画的干练整齐,每一笔的线条都平直有力。对楼院、舟桥的分布安排要自然、和谐,否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芭蕉叶从墙角微微探出一点头,丰富了墙头一角的小景,塑造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使整体显得丰满却不紧蹙。墙头、蕉叶与房角同时整合在同一画面之中,整个画面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古彩中的每一部分描绘都是创作者的精心安排与设计,每一笔的描绘都需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力。

四、古彩中的其他装饰元素

对一件作品的认识与了解不能单独从其一方面就概括全部,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欣赏。比如对材料性能的了解和对材质美的研究,这也是对古彩审美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如果说绘画中构成其骨架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线,那么色彩则是它华丽的外衣。古彩装饰中当然少不了色彩的填充,对比鲜艳的绿色与红色总是给人喜悦与吉祥。

古彩作为一种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在长期运用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风格特点。它的色彩配置与情感体现来源于生活,人们的艺术设计与创作也是对生活的一个反映。当然,色彩的运用是古彩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同时,色彩又体现出作品的内在情感。

五、结论

由点、线、面构成的具有魅力的瓷上绘画图案不是凭空虚构出来的,它更多的是表现一种生活美,是大众人民不断观察客观事实,将自己喜闻乐见的故事与具有代表性吉祥寓意的图案绘制出来,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艺术反映。它的表现是把人民大众看在其上的,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

古彩装饰艺术无论是运用在传统装饰中还是现代装饰中,都具有丰富的艺术装饰性。古彩对“线”的处理也并不是老套守旧、一成不变的。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我的艺术素养和丰富的艺术实践,以及我们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取得更好的效果。

古彩的历史演变过程长久,期间也经历过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它的发展趋势一直缓慢,后期因先进的工业开始发展,并受西方工艺和绘画技法的影响,使得古彩才得以继续向多方面发展。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陶瓷艺术品的审美情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在认真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开拓了眼界之后,不断进行新的研究与创新。在更多优秀的陶艺家的带领下,景德镇的釉上彩装饰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向着综合装饰的方向前进。对于古彩这种将“器”与“艺”相结合起来的装饰,这无疑也是一个好的机遇。相信随着我们陶瓷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创新,一定能创作出更多魅力久远的作品。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了响应景德镇市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陶瓷产业,传承与发扬陶瓷传统文化,建设新型陶瓷文化旅游城市。城市家具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基于建设陶瓷文化旅游城市,健全完善我市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分析陶瓷文化应用的现状,以及发现二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的途径,利用二者优势,将陶瓷艺术文化与城市家具进行完美结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传承与发扬陶瓷文化。

1米海鲜大盘-陶瓷酒店海鲜大盘批发定做

1 城市家具的发展现状

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逐渐成为人们休闲集会甚至工作的区域,很多人聚集于此。同时经济、文化也渗透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更好的基础。城市家具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们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中,城市家具需要根据公共空间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风格、作用、尺寸、文化内涵等。城市家具在设计之初最先考虑的就是其实用性,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兼顾美感,可以装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同时也是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1.1 巴黎城市家具的分析

巴黎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文化的时尚之都,引领当代社会流行市场潮流。巴黎人喜欢有历史底蕴的东西,百年的历史建筑、幽静狭长的街道、还有被历史打磨圆滑的墙角,墙上的瓷砖也历经百年风雨,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破烂不堪”。城市家具同时也被百年风雨吹打着,呈现出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相反巴黎的城市家具设计的很简约,欧式的洛可可的流线为重要元素,极简的家具线条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具有西方人文主义色彩。极简主义的代表色——绿色为主的色彩,巴黎的城市家具多以绿色为主色,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它的布置科学,遍布于巴黎的各个角落,分布的也是非常密集,人们在步行两三分钟便能找到供人休憩的城市家具,乃至于可以说巴黎的街道是一个到处都能坐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所谓的城市家具是中规中矩的,但是在巴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到处都是可以坐的台阶,人们坐在台阶上看着街头艺人在表演,有的则悠然的晒着太阳,还有的则安静的看着这个世界艺术之都的风景,细细品味这座艺术之都的韵味。

1.2 西安城市家具的分析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立都朝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古都,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曾一度被称之为“十三朝古都”。同时与罗马、开罗、雅典齐名,被称之为“世界四大古都”。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都是西安历史发展所留下来的主流文化,例如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文化主题公园和广场。他们大多规划合理,独具特色,其中的城市家具更是结合了当地文化,与各自的主题文化园风格统一。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源,秦代尚黑,推行水德,崇六,以六为纪…所以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运用了大量黑色、直线,当然还有独具秦风的图案。他们的分布有序,层次分明,垃圾桶分布合理,每走两三百米便会有一个垃圾桶,这样为整个园区提供了良好的卫生条件。垃圾桶的设计来自于地方文化元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观,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他的城市家具,路灯、导视牌、座椅等也是如此。这些独居西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家具,以及他们合理的分布是西安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保障。

1.3 景德镇城市家具的分析

景德镇不仅是我国的瓷都,更是世界的瓷都。它是拥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城市。景德鎮是一座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四方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来自五湖四海的陶瓷工匠们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感与被认同感,同时这也是各种文化交融的结果。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势在必行,迫切需要一批独具瓷都特色的城市家具。

景德镇市的城市建设没有规划,杂乱无章,人车混行的状况非常的常见,车流与人流不能很好的分离,城市卫生状况不好等问题非常严重。城市家具建设极为落后,尤其是表现在城市公共座椅及垃圾桶数量的缺乏。行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中很难找到人们休息的座椅,逛完一次街手上的垃圾还在手上,有些则是随手一扔,垃圾桶的缺乏也是城市卫生环境差的重要因素。即使找到了座椅,找到了垃圾桶也是极为普通的。这些城市家具缺乏景德镇地方文化特色,仅仅只是一个座椅,是一个垃圾桶罢了。城市家具应该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城市家具需要结合陶瓷艺术文化精心设计。

2 陶瓷艺术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优势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同时也是世界的瓷都。随着历史的发展,景德镇的元青花已然成为瓷器的代表,是景德镇传统名瓷之冠。同时与青花瓷齐名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这四种瓷器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瓷等。都十分的精美,各具特色。

2.1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应用的艺术优势

陶瓷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特别的文化。陶瓷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也可以是当时工艺技术水平的代表。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现代的技术发展创新,许多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新的陶艺体系逐渐形成,这既是对陶瓷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有利于陶瓷艺术文化的发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艺术逐渐走人许多寻常人家,很多人将陶瓷艺术放置于家中作为装饰,同时陶瓷艺术也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广泛运用。城市家具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家具不仅仅是城市形象的体现,折射出了城市文明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景德镇作为瓷都,具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传统的精湛技艺需要传承与发扬,同时景德镇的城市需要更多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因此在景德镇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在陶瓷与城市二者发展的契机,将二者结合,不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更是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有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

2.2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应用的材料优势

现代陶瓷材料应用广泛,钟表、建筑、刀具等高科技行业。瓷土的可塑性可以使其造型千变万化,经高温烧制后成型,形状可以永久固定且不会褪色;陶瓷材料具有抗压性、耐酸碱、耐高温光照、抗腐蚀等特性。同时陶瓷材料以温和的状态面对人们,它与金属、玻璃等材料形成强烈对比。陶瓷的肌理效果丰富,造型可以无限变幻,可以塑造出任何可以想象出来的形态。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能够把金属、木材等纹理效果强的材料质感表现出来,而且仿制的非常相似。这些优势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下在设计中的问题。在景德镇这种雨季偏多的城市,大量的酸雨使金属、木材等容易生锈、腐蚀。为了有效的防止这些问题往往会对金属及木材等进行喷漆,防腐蚀处理。陶瓷材料则有效的克服了这些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节省后期的维修成本。同时陶瓷的色料也很好的克服了这个问题,它的色彩斑斓绚丽,历经千年永不褪色、永不脱落,能够满足城市家具设计的色彩要求。

3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具体应用

3.1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路灯的具体应用

城市中随处可以看到路灯,街道旁、公园中、广场上…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需要不同的路灯,路灯的高度、亮度、造型灯都会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所以路灯将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高中低等,根据场地大小及照射范围,将其合理分布在不同区域。高灯一般高度在3-5米及以上,一般用于城市主干道两旁,或者是广场空旷地带,照射范围广,分布不用太过密集。在设计高灯的时候我们除了考虑其功能作用,应该考虑其视觉感观效果,更好的体现陶瓷文化。

3.2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导视牌的具体应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文化差异甚大,但是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随处可见。景德镇作为陶瓷文化的正源,陶瓷文化已经牢牢扎根在景德镇这块沃土上,陶瓷文化是我们景德镇人“城市印象”的传承。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导视系统中不同的导视功能分别设计,用统一的风格将陶瓷文化融入到我们城市的导视系统中,细细琢磨其中的神韵,提炼出简单而具有特色的陶瓷文化元素,设计出独具陶瓷文化特色的导视牌,导视牌将根据导视系统要求分别设计一、二、三级导视牌,分别设立在城市的各个空间中。

3.3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公交站台的具体应用

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精灵,公交车如行星般有序的运行在其轨迹中。途径的公交站台也是城市中重要的风景线。随着景德镇城乡大整治工作的进行,陆陆续续改造近200个智能公交站台,城市设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改进,但是并没有摆脱千城一面的“经箍咒”。为了传承陶瓷文化,留下城市印象,我在设计公交站台的时候加入了陶瓷文化,将陶瓷器皿的线条以及图案简化提炼,运用现代新型材料,整体外观时尚,具有设计感,并透着陶瓷文化的韵味。同时加入智能公交站台,每个公交站台配备智能电子屏,并装配到站预报系统。实现了人文交通、科技交通,展现城市魅力。

库哈斯曾经指出“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正在逐步消失,以后也许要靠圖片来拼凑我们的记忆了…这种消失会导致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通俗城市大量涌现”。在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要传承与发扬我国多民族文化,发展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给后人留下真正具有陶瓷特色的景德镇。

八仙纹和八宝纹


八仙纹

一种典型的宗教纹样,以八仙为题材。“八仙”即汉锺离、吕洞宾、李铁拐、曹国舅、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相传他们得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习称八仙纹或八仙图。民间祝寿多以八仙为题,称“八仙祝寿”。

采用八仙手持之物代表各位神仙的,称为暗八仙纹。古时绣球花也称“八仙花”,采用海棠花和绣球花图案组合,也为八仙过海纹。

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的常见装饰题材之一,这与当时帝王和上层社会倡行道教有关,图样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八仙图也是清代景德镇瓷器中常见的纹饰。首都博物馆藏明成化珐华八仙纹罐,在腹部以立粉技法描绘八仙过海,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清康熙朝八仙纹仍旧盛行,并开始流行暗八仙纹。直到民国还很流行八仙纹。

八宝纹

1、传统吉祥纹饰。寓意八宝的纹样常见的有:一为和合,二为鼓板,三龙门,四玉鱼,五仙鹤,六灵芝,七罄,八松。但也有用其他物件作为纹饰者,如珠、球、磬、祥云、方胜、犀角、杯、书、画、红叶、艾叶、蕉叶、鼎、灵芝、元宝、锭等,可随意选择八种,称为“八宝纹”。道教把八仙手持的八种器物,作为记教八宝的符号,参见“暗八仙”。佛教中则用“八吉祥”作为八宝的符号。

2、也称“八吉祥纹”。瓷器佛教纹样,为藏传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宝物为题材的纹饰。始见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宝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肠结。八宝纹常与莲花组成图案,作折枝莲或缠绕莲托起八宝的构图,也有以八宝捧团寿的图样。元代主要见于龙泉青瓷和景德镇卵白釉瓷,以印花技法加以表现,纹样排列尚未规范化。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多以青花、斗彩、粉彩描绘八宝纹,纹样排列规范化。明代早中期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鱼、瓶(罐)、结;明代晚期至清代排列次序为:轮、螺、伞、盖、花、瓶(罐)、鱼、结。清乾隆以后又有见打乱上述次序。明宣德矾红彩八宝纹双耳炉、清乾隆粉彩八宝扁壶,具有代表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