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古代陈设瓷胆式瓶可见宋人生活的惬意

古代陈设瓷胆式瓶可见宋人生活的惬意

古代瓷器瓶 全瓷的瓷砖 古代瓷器用什么土做的

2020-05-21

古代瓷器瓶。

对陈设瓷有要求,而且能够使用陈设用瓷说明古人生活比较富裕了,只有生活富足了,才能把经历放在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今天说的胆式瓶就是宋代开始创烧的生活陈设用瓷,侧面反应了宋朝人的生活状态。

胆式瓶的瓷器造型创烧于宋代,是古代的陈设瓷,器形为口、颈相连,颈部较长,肩下渐硕,下腹部丰满,形如悬胆,故名胆式瓶。

古代的花插-胆式瓶

宋代哥窑胆式瓶

插画不是宋代人首创的,但是在宋朝空前繁荣,花与宋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宋人除了赏花之外,还插花,簪花、食花、赠花等这个跟宋代社会长治久安,商品经济繁荣有很大关系,宋代的花器中以陶瓷花器为主流,崇尚雅洁,造型简约,强调自然韵味,含蓄内敛。陶瓷花器尤以瓷瓶为主流,瓷器造型简约,线条流畅,釉色主要以单色釉为主,匀净素雅,或有刻花、划花的装饰,花器实用且美观,且宋代各大窑口均有生产。并且出现专门用于插花的器具——花插。

胆式瓶很小,地盘比较窄,不是很稳固,所以不合适装酒,而是宋人发明来做花插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有诗为证。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诗句。从诗句可以看出来胆式瓶就是放在案几上插画的,插的是梅花,看宋人生活的多惬意啊,很有生活情调。

宋代书斋及文人插花崇尚单瓶独枝的插花,强调清、雅、洁,重视线条的疏朗,如一枝梅的形式。日本南禅寺藏南宋马公显《药山李翱问答图》即可看出宋人瓶插的韵致。

胆式瓶从宋代到清代都有烧着,尤其是清代比较流行胆式瓶,宋代钧窑、哥窑、耀州窑都有胆式瓶的器形,而清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胆式瓶多为单色釉。比如郎窑红胆式瓶。

元代及明清时期,胆式瓶瓶式都有延续,瓶式的整体都是敞口、细颈、鼓腹,但曲线略有变化,装饰和颜色也随着朝代和审美的变化而更丰富和具有多样性。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赏析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为雍乾之际景德镇窑业精进的重要见证,其型恢宏修长,高逾二尺,其因形若悬胆而得名,通体绘以青花《耕读图》,乡野间,耕作者负犁牵牛过桥,水牛似有留恋之意,止步不前,耕者回顾呼喝,神态极为生动;江畔上,读书者三人分见于亭阁上下,全神贯注阅书,一仆童煮茶于旁,江风拂面,好不惬意。画中近处嘉木葱郁,远处峰峦迭起,其间石径蜿蜒,山溪飞流。布局构图,上密下疏,以波光粼粼的空旷江面化解叠石重重的凝厚,同时更突显出“耕读”的主题涵义。其青花发色沈静典雅,分水技法纯熟,画面意境高妙,得宁静清寂意趣。纵观全图,放笔纵墨,轻盈飘逸,佳境之美得妙趣于天然。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

58.5cm

展开图

画中山石嶙峋、层叠多变之状,为本品独特之处,其施画技法与雍正时期宫廷绘画风格一致。其施用的小斧劈皴法深为雍正皇帝个人所喜好,同类之例遍见于雍正朝宫廷绘画作品之中,例如清宫旧藏雍正朝《胤禛行乐图》册页之“弹琴图”、“刺虎图”和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赏牡丹”所绘饰的山石之状一如本品所绘。然而该山石绘画风格却不常见于雍乾时期的瓷器绘画之中,故谓之独特。

本品所书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款,不甚规整,初看写法潦草不规整,笔道间透出一股生拙之气,但又明显区别于同时期民窑写款。本品虽然明确为乾隆时期之物,但其画法流露典型的雍正朝风格,由此可以推知其烧造时间必为乾隆早期,否则不可能保存如此鲜明的雍正遗风。

清乾隆青花耕读图胆式瓶款

检视清宫旧藏,目前所见有一例【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与本品最为相近,无论造型尺寸还是写款风格皆一致(图四),应该同出一人之手的器物,高58.5厘米,同属大器系列,青花发色、胎釉特点,二者相同,皆尚存雍正前朝遗风,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耿宝昌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图版119 ,页133 。所绘人物恣意生动,传神逼真,画师水平一流,绝非庸手所为。因为后者乃清宫旧藏,来源清晰,所以,可以明确认定本品乃是当年贡御之物无疑。

清宫旧藏乾隆 青花山水人物图胆瓶款

另外,可资参考者尚见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春季拍卖会第2830号和中国嘉德2017年秋拍第2955号【清乾隆 青花松石寿鹿图大橄榄瓶】,高68.5公分,此二者构图纹饰一样,应为配对之作(图五、图六),写款为乾隆六字篆款,亦不甚规整,与本品所书相同,应出自同一位写款人。其主题纹饰松鹿献瑞图绘画水平高超,如此忠实在瓷坯上还原出郎世宁中西合璧的画风,恐怕绝非御窑厂工匠可以胜任。因此,笔者曾推论出此二瓶的创制者的身份最有可能的是当时师从郎氏或受其影响的宫廷画师。

胆瓶为古代瓷器典雅之式样,臻于宋代,盛于后世,乾隆皇帝对其优雅之形颇为欣赏,曾多次赋诗题赞,并在诗注中说明:“胆瓶、纸槌瓶皆瓶式之最佳者。”如《宋瓷胆瓶》中即赞咏:“恰似白描吴道子,观音妙相手中持。”(见《御制诗二集》卷之三十七)。作为花器,胆瓶更是深得宋明文人所推崇,明末《瓶花谱》记曰:“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为书室中妙品。”乾隆皇帝追求文人之风雅,亦好宋明花道,对此当然也极为认同,清宫旧藏《弘历古装像图》之中,乾隆皇帝一手执笔,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前,左侧矮几上置放素雅胆瓶,插以横欹二枝梅花,极见逸趣。除了对古胆瓶仰慕以外,乾隆皇帝还积极选择自己喜爱的纹饰和色釉品类,命御窑厂依胆瓶式样烧造,艺术水平非凡多姿,比如乾隆早期的挚爱御瓷——洋彩之中就不乏胆瓶之例,而且数量不少,多达六对,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华丽彩瓷——乾隆洋彩》页142-152,图45-50)。相关档案记载可见于清宫档案记载,如《造办处活计档》乾隆二年载:“五月十一日:首领吴书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著做瓶样画些呈览,准时交与唐英,将填白瓶烧造些来。钦此。

于本月十三日,画得胆瓶纸样一张,双环蒜头瓶纸样一张……玉环纸锤瓶纸样一张,小胆瓶纸样一张,天盘口纸锤瓶纸样一张,首领吴书持进,交太监胡世杰,高玉呈览。奉旨:准照样发去烧造。”档案所说“填白”瓶当是专烧制为珐琅彩所用白釉素胎瓶。目前常见乾隆御瓷胆瓶高度多为一尺之内,唯独本品与北京故宫所藏者为乾隆胆瓶尺幅最大的实例,高近二尺。

清乾隆 青花耕读图胆式瓶另一面

本品与故宫所藏者,在绘画题材的蕴意上相互呼应,前者为耕读,后者为琴棋书画,皆古代文人精致惬意生活的基本内容。耕与读则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人生境界的向往。“耕”即从事农业劳动,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

古之耕读包含多种含义。首先是指躬耕读书,即勤于耕作,发奋读书。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古人认为耕田与耕书同为一理,只有耕作才会有收获。耕读也可以指开化蒙昧、教化民众。在耕作之余,读点圣贤书,潜移默化地接受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学习做人的道理,移风易俗。“劝化风俗,务以耕读为业。”耕读还可以是一种思想境界或归隐情怀。古代有不少有文化而不愿做官或不能做官的人,他们“耕读自怡”、“耕读自乐,不求闻知于人”。

耕读传家观念在社会士人阶层当中广泛传播,与北宋仁宗时颁布的一项影响深远的劝耕劝读政策攸关。耕读文化由于科举制度的演进而得到改造与加强。北宋仁宗皇帝的几条科举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一是规定士子必须在本乡读书应试,使各地普设各类学校;二是在各科进士榜的人数上,给南方各省规定了优惠的最低配额:三是规定工商业者和他们的子弟都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只准许士、农子弟参加。这大大地激发了普通人家对科举入仕的兴趣,连农家子弟也看到了读书入仕、光耀门楣的希望。自仁宗朝始,鼓励士人、农家出身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且只能在本乡本土读书应试的政策导向十分明确。如此便将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前景,同朝为田舍郎的乡土背景紧密地维系到了一起。

宋代以后的江南人家,亦耕亦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方面同步得到积累,相辅相成,最终实现耕读传家的理想生活图景,成为小康之家一种实惠的持家方略。于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成为耕读社会的理想境地,士风日盛,人才之美一时甲于东南。而一些世家大族,如南渡前为赵宋宗室,后自南宋到清初先后流寓浙江绍兴、归安、上虞和杭州一带的赵氏,江苏常熟的钱氏,以及山东新城(今桓台)的王氏等,也均以此为保持家族文化、经济和社会名望的秘诀。诗书之泽,衣冠之望,非积之不可。

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耕读传家”既是小康农家,也是众多仕宦之家的精神追求。《孟子,尽心上》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选择一种脱离现实政治,归隐田园,农耕种地与吟诗作文并行不悖的,可以从容进退的生活方式。而保持“耕读传家”的传统,进则可以出仕荣身,兼济天下;退则居家耕读,尚有独善自身的地步。

陶渊明《归田园居》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读山海经》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郭主簿》诗: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凡此种种,似已预制了一幅幅“独善其身”的乡居图景,为后世文人学士选择亦耕亦读的生活方式,输送着源头活水般的精神养分。

康熙哥釉斗彩五彩加粉彩剔刻开光胆式瓶


此瓶高40厘米,口径8.5厘米(微残),最大腹径23.5厘米,底径13.5厘米。

此瓶工艺特征有如下四点:

第一、哥釉。通体施亮清釉,呈百碎圾状的棕色细开片,不规则布列其中。

第二、此大瓶通体分三部分。左右分别为2个圆形开光五彩纹饰区,开光外为剔刻斗彩缠枝番莲纹。青花区的缠枝番莲以及开光窗棱,由工匠在未施釉前,在素胎上剔刻而成,故而罩釉后,浅浮雕美学效果跃然而生,主体纹饰立体感分外凸显。

第三、番莲纹作为主体纹饰,工匠为了突出工艺效果,把釉上红绿彩“拼”、“斗”于青花之中,使图饰更为清雅。莲心施釉上绿彩,“斗”于青花之上,突破成化斗彩传统的青花勾边、釉后“填”彩的工艺,而是采取“外青花内斗彩”的创新工艺。“里青花,外斗彩”是康熙朝瓷器的创新技法”(见《五彩·斗彩—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P226图207),这在康熙瓷器中是未多见的。施用珠明料,以“分水法”表现花枝的阴阳向背,大面积青花造势,艳丽的青花由浅入深,“色分五等”,层次感极强,把莲花枝叶的灵动、向背活脱脱地表现出来。而“斗”、“拼”、“填”入花心和小枝叶上的浅绿釉上彩,正是工匠高度艺术修养的体现,其艺术构思显然以这“斗”绿之笔,把莲心和新枝,不经意地表现于画面之上,堪称“神来之笔”。要强调的是这里的斗彩也可称“染彩”(即“在青花边缘染彩、勾彩”)(耿宝昌语)。

更为令人击节叫绝之处,是与斗绿彩相套用的斗红彩工艺。作者将釉上红彩点染于莲花的莲蓬心和几片叶片边缘,使这若隐似现的几抹红彩掩映在这万绿丛中,真正表现出莲花在结果期“英落蓬生,新叶茂”和“绿肥红瘦”的诗境。

联想到五代越窑莲花盏托中托心为莲蓬的造型,荷花叶瓣以伏莲纹环刻于莲蓬四周,肥大的荷叶作底托的造型创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古代陶瓷艺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之一斑。

第四、开光内五彩与粉彩套用。左边开光内的春江山水人物图是一幅绝妙的清代五彩图,分别用绿、矾红、赭色、棕、浅蓝、黑色、紫色八种彩饰图,其中远山、楼阁、土地施釉上彩;江水、近山、人物、树木、花草用釉下彩;桃花用桃红粉彩,海水江乐、海浪边缘及海兽之爪、腹、獠牙施白色粉彩。粉彩是珐琅彩盛行前的一种工艺,大量使用于雍正朝瓷器。在康熙晚期瓷器中已有五彩、粉彩共用的现象。

北宋官窑青釉琮式瓶


这件北宋官窑青釉琮式瓶(图1),高32.9、口径13、足径15.2厘米;敛口(图2),拱壁方形体,圈足(图3),四委角间饰简化兽面纹。通体施青釉,色泽青中微闪灰,釉面肥厚、温润,有大小纵横纹片。足际刷紫褐色护胎汁,磕碰处可见胎骨呈浅灰色,胎质较南宋官窑显粗。肩部的四角端面署有出窑后加刻的楷体“观、音、庵、记”铭文,当属庵堂的标志。

汴京官窑继汝窑而发展,靖康之难后停烧,因黄河改道致窑址被深埋六公尺地下。但其产品依然可从承传脉络上得到确认:此瓶造型典雅,口与颈的曲面优美、流畅,硕腹于方中见圆,圆中有方(注:目前已面世的南宋官窑、龙泉窑琮式瓶,均呈直壁的方形体),整器取古琮之形,却能准确地再现良渚文化玉琮之精髓(拱形壁、小委角及兽面纹),符合宋徽宗赵佶雅好古玉艺术的个性;纹饰以四委角为中心,每排垂直雕琢兽面纹五节,纹样古朴大气,对照传世器可知,五节兽面纹系宋代官窑琮式瓶唯一的纹样,例如,被分别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南宋官窑琮式瓶,以及1995年10月北京翰海1016号拍品的那件宋官窑琮式瓶,它们的纹饰均为五节兽面纹;胎体完美无瑕,叩之却声音如瓦,此为最独特,不同于南宋官窑的清脆声,也有别于明清仿官器之金石声,尤其是略泛光泽的浅灰色胎骨,质地虽不及南宋郊坛下官窑细腻,却较其坚致,也远较北宋汝窑滋润,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和汴京所处地域的胎土状况;釉厚滋润若堆脂,釉面略显高低不平,有少量破泡和缩釉斑现象,不同于雍乾仿官器釉面的平整与晶亮,当属北宋青釉应有的时代风貌;釉层内密布大小气泡,参差不齐若“聚沫攒珠”状,不同于明清仿官器的釉内气泡大小较整齐、疏密有序;圈足宽厚、修足圆润,足脊显清晰的竹刮痕,此为汝窑、龙泉窑圈足的常见制式,亦是北宋官窑在汝窑四方委角盒及大圈足汝窑洗基础上的演绎;足际涂护胎釉,色泽深沉,当属宋朝名窑的工艺特色,典型者有北宋钧窑、龙泉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常用芝麻酱色釉或赭红色釉料涂足抹底作修饰,并以此避免粘窑;款识系凿刻而成,字体苍劲、规范,至于是否属北宋时所刻,尚须进一步考证。然而,单就铭文的“记”字而言,历代王朝中数宋朝运用频率最高,应运得最经典亦数宋朝,不仅仅瓷器,还多见于印章、书画等,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此外,该琮式瓶的口部与器身四壁,遗有多处不可伪造的自然磨损痕:器里器外原本透明的无色开片,已显出不同程度的浅黄色;底足内的釉面则崭亮如初,冰裂纹依旧无色透澈。前二项,大抵与“观音庵”的日月供奉与香火浸染,及供养人与收藏者的拂拭触摸有关;后一项应与器物自身的直墙圈足无意间起到了阻隔外界沁入的屏障作用有关。这些亦都载有大量信息,是该琮式瓶的本相,及其历经九个世纪的有力佐证。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生产时代:雍正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青瓷

陶瓷造型:瓶

说明:清雍正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纹,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名瓷欣赏—清乾隆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


珐琅彩诞生于清康熙朝,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明丽,画工精致,历来被誉为“彩瓷皇后”。

这件珐琅彩天蓝地折枝花纹灯笼式瓶高24.6厘米,此器形状如灯笼,故名灯笼式瓶。直口、短颈、长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部天蓝色珐琅彩留白“蛀”字纹锦地,其上错落有序地呈菱形排列粉彩折枝卷莲纹、折枝卷叶牡丹纹、折枝卷叶月季纹等,底松石绿釉留白书“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这件灯笼式瓶以珐琅彩和粉彩相结合,装饰风格甚为华丽。

制作这种专供帝王和赏赐宫廷贵人赏玩的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自从洪武二年在景德镇建立御窑厂,宫廷用瓷都产自江西,唯独珐琅彩不是在景德镇完成的,而是在景德镇烧成白色的素胎,然后送往京城造办处选胎,再经“如意馆”画师绘画填彩,最后入宫内彩炉烘烧而成。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瓷器极度痴迷,他在处理繁忙的政务之余,还经常亲自设计瓷器的样式。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器物的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珐琅彩用800度左右的彩炉烧制。据清宫档案记载,从批准到烧窑完成,最短的是101天,最长的是176天。其间要经过多次的失败和反复,可见珐琅彩瓷器烧制工艺的繁难。由于皇宫烧制珐琅彩不计成本,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成品稀少而百姓根本看不见,所以珐琅瓷传世数量极少。据统计,全世界现存不足470件,故而弥足珍贵。

中国古代瓷器的经典造型:玉壶春瓶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流行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在中国瓷器造型中有几种造型一直长盛不衰,喜欢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中国瓷器第一造型是梅瓶,还有今天我们介绍的玉壶春瓶也是历经宋元明清备受追捧的瓷器造型。

玉壶春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但是得名于唐代“玉壶买春”,而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通用造型则开始于宋代,而宋元明清玉壶春瓶造型也有变化,体现了时代特征。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可见玉壶春瓶受欢迎的程度。

玉壶春瓶的功能

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从唐代起人们就以“春”字代酒。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1.玉壶春瓶很受当时人的喜欢;

2.玉壶春瓶应用非常广泛,符合大众的审美;

3.说出了玉壶春瓶的功能,就是酒瓶;

玉壶春瓶造型演变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瓷之型,自然要说一下玉壶春瓶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特征,整体上来说玉壶春瓶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但是宋元明清还是有差别的,功能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其后逐渐向陈设器转变,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

宋元时期的玉壶春瓶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腹部比较收敛,没有明清的玉壶春瓶腹部圆;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元早期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清景德镇窑玉壶春胎薄体轻,相对于宋元时期的玉壶春瓶颈部较短,而腹部鼓圆,而瓷器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比宋元时期的釉色丰富了很多。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清同治官窑霁红釉玉壶春瓶

龙泉瓷香炉一器一物,方显宋人精神追求境界


香炉型制古拙典雅,置于案头,做焚香只用,缕缕香烟升起,别有意境。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珍贵难得。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文人雅士把焚香、点茶、插花和挂画并列为宋代四艺,人生之雅事,仔细想想,曾几何时,燕居焚香,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带着一缕香的温馨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都没有这份生活雅致。伴随着香文化出现了很多香器,比如龙泉瓷器香炉就是其中一种。宋代文人给龙泉香炉赋予了雅的文化品质,让香炉从生活中的实物使用器物中脱胎出来,走进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龙泉瓷香炉一器一物,方显宋人精神追求境界。

洪刍《香谱》在丰富的香品中,单香材就有沉香、檀香、龙脑香、安息香、零陵香、甘松香、乳香、藿香、苏合香、降真香、金颜香、茅香、麝香等名目。将这些香材按照“合香方”调和在一起,称作“合香”,有香饼、香丸、香篆、末香等。李清照词中所提及的“瑞脑香”,就是一种加入“脑子”后印成瑞兽形状的香品,其“合香方”及合香方法《香谱》中都有记载。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宋,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

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这件龙泉香炉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

天津“瓷痴”老人的碎瓷片儿生活


盛世兴收藏。有人笃爱古籍书画、有人偏好老木玉石,也有人喜藏瓷器珍玩。河北区老市民边正明的收藏却大不同。他大半辈子的收藏中,最主要的藏品之一就是近三吨的碎瓷片儿。可别小看这些碎瓷片儿,为了得到这些碎瓷片,他跑遍了全国各老窑址;为了收纳这些碎瓷片,他耗资修建了民间古陶瓷博物馆;为了能系统地研究这些碎瓷片,他废寝忘食几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年近花甲的“瓷痴”老人将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青花瓷鉴别与断代——青花残瓷比较研究》。“这本书是我从碎瓷片儿中,扒拉出来的。那些残破的古瓷片才是历史元素最忠实的记录者。”面对沉甸甸捧在手上的一本新书,边正明谦和而淡然。

一块儿有故事的瓷片

搜集古瓷片儿,险些搭上命

年近花甲的边正明先生出生于天津老城厢的一户富庶家庭。儿时家中摆设有青花、钧窑等或沉稳或华美的装饰瓷,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自70年代开始,他步入收藏圈。在天津的旧城改造中,他经常有空儿就往老城厢、运河和海河边的基建工地跑,对捡到的出土碎瓷爱不释手。有时候,出土的瓷片多,他就花些钱让工地民工帮忙收集。他很看重这些不起眼的碎片,认为它们不仅反映了天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彩的民众生活,更是与天津古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在搜集过程中,边正明几次遭遇生命危险。2005年的夏季雨后,他在老城厢的一开过的基坑侧壁上只顾挖掘碎瓷片,上面回填作业的推土机不知下面有人,一铲土倒下来,险些将他活埋。还有一次,他在工地上只顾搜寻就瓷片,不慎踏进沼泽一样的工程泥浆之中,瞬间被泥浆没过了胸口,所幸旁边有工人,用挖掘机将其迅速地从泥浆中挖出,才捡了一条命。尽管这样,遇险的经历让他至今心有余悸,但都不曾让他停止疯狂的搜寻瓷片的行为。

三十多年来,边正明潜心研究古陶瓷工艺技术及鉴定方法,实地考察全国的景德镇、河南钧窑等主要烧窑遗址,收集到八万余件残瓷,装满了40只大竹筐。另有一些精美的古瓷器更是价值独具。在多年的研究和收藏中,边正明在天津收藏界成了知名人,现任天津市河北区华夏文博收藏家协会会长。

釉层里大有学问

瓷片儿当教具,蕴藏非凡价值

目前,边正明把分类明确的一部分碎瓷片和部分完整的古陶瓷收纳在古陶瓷博物馆中,供市民免费参观。昨日,在南开区东马路附近的三楼古陶瓷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瓷器和分类明晰的各种陶瓷和碎片。北宋汝窑瑞兽、元青花罐、明万历罐、成化青花瓷碗、乾隆珐琅彩瓷、唐代仕女俑等是重量级藏品。

几个大规模展柜内,主打展品就是宋朝到民国期间各时期的碎瓷片,颜色、形状、大小,其中没有任何两块是相同的,成了一道无序中见有序的风景。“这些碎瓷不但是我研究古陶瓷的资料,是博物馆展品,还担负着教具的功能。以后有余力的情况下,我打算面向市民开普及瓷器知识的培训班,用这些碎瓷片做教具来教大家如何判定古陶瓷的年代,最鲜活、最直观不过。”

“来这儿参观,不收费!”

民间古陶瓷博物馆是一家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展馆,其中展品的经济价值保守估计已超10亿元,收集这些藏品用了馆主近40年的时间。人们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受益匪浅,它的公益性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可。馆中的陈列是边正明藏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官窑和民窑烧造器。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收藏故事,边先生对它们充满了感情。 

边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为碎瓷著书立说,值!

碎瓷展示是古陶瓷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介绍起那些瓷片来,边正明如数家珍。边正明二十岁出头就开始收藏古陶瓷,在收藏成器的同时,他也兼顾碎瓷片的收集和整理。他认为,古陶瓷的碎片上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知识和历史信息。一个古陶瓷收藏者要想研究透一个门类的古陶瓷,就得从它所处时代的制瓷工艺,懂得选矿、研磨、揉泥、制坯、绘画、烧制等步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用料等。这样才能在赝品充斥的古玩市场中慧眼识宝。

“古陶瓷,即使是残片,那也是空前绝后的。”从在碎瓷片上,边正明揣摩出了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画料和做工的细微差别,总结了更多的鉴赏知识。他说,这些碎瓷虽然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它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边正明希望古陶瓷博物馆能发挥社会效益,成为藏家和市民交流学习的平台。他在收集收藏中搞研究,历时3年编写了《青花残瓷比较研究》一书。该书中通过20万字及一千幅图,对各时期青花瓷进行了分析,教给读者如何从胎土、釉料、淘炼工艺、化学成份方面对古陶瓷进行断代,如何在收藏中鉴别古陶瓷的真伪。“青花瓷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把多年来收藏、考察及研究青花瓷的心得体会、学术成果奉献给社会,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面对自己汗水换来的成果,边正明这样说。

目前,该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在新华书店正式发行。而边正明的碎瓷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