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艺术瓷砖 > 导航 >

原始人生活与艺术的写照

原始人生活与艺术的写照

艺术瓷砖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古代瓷器的艺术特点

2020-08-05

艺术瓷砖。

杰出的彩陶艺术

人面鱼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16.5厘米 口径39.5厘米

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远古的文明渊远流长,形成于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发展的一支主干,它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人鱼合体

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更多的涵义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但不管究竟蕴含何种奥秘,作为中国原始社会先民的艺术杰作,它已然放射出耀目的光芒。tAOci52.COM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陶器、原始瓷与瓷器的区别


从陶瓷学上界定,原始瓷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时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陶器是20世纪后半叶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12500年的夹粗砂红陶。浙江也是中国较早制造陶器的地区。迄今发现浙江最早的制陶实物,距今约11000-9000年的浦江上山遗址。这些陶器的特征是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中国古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制陶的记载。《太平御览》卷78引《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神农为何人?神农即神农氏,也即炎帝,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余姚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而且在出土的小陶釜中发现了盛有煎煮过的草药,印证了史前“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易·系辞下》中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庄子·盗防篇》中也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陶器的制作,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篇章。起初,作为实用器的陶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涵,改变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之后,陶器走向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陶器由朴实、素雅变得华丽而富有文化、精神内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升华。人类对美的追求确立了人类的价值规范。原始瓷在文明时代开始的商朝已经出现,从它的釉料使用和胎体结构看,比陶器是进了一步。这种进步,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叠加,丰富了深度和厚度。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由原始瓷到瓷器,人类也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实验。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原始瓷(ProtoPorcetain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的划分


目前,陶瓷界对原始瓷器和成熟瓷器的划分方法是以时间为界。即:东汉以前的瓷器划归为原始瓷器,东汉及其以后的瓷器统统称为成熟瓷器。可以说,这种划分方法是不够科学的,那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怎么划分比较科学呢?

一、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划分的理论依据

原始瓷器是用二氧化硅(SiO2)和三氧化二铝(Al2O3)为主要成分的瓷土制作胎坯,一般情况下,器物上半部分浇施石灰水釉,下半部分不施釉;在1200℃左右的温度烧成的瓷器,其胎质不细;杂质和气孔较多,结构不紧密,烧成温度偏低,有一定吸水性;胎土多呈灰色、灰中泛褐或褐色。釉水极其清淡、稀薄,有玻璃质感和光泽,胎釉结合紧密;釉色青黄、黄绿、青绿或青中泛褐色、泛灰色。石灰水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和8%左右的三氧化二铁(Fe2O3),若含铁量增加,釉色则呈青黑色。

原始瓷器施釉工艺不完整,瓷化温度较低,胎骨瓷化程度的物理表现为气孔较多和有吸水性。而成熟瓷器的烧成温度高于原始瓷器,其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成熟瓷器的器物整体施釉并且釉层厚度明显高于原始瓷器;成熟瓷器的胎骨基本上没有气孔,成熟瓷器没有吸水性。

成熟瓷器区别于原始瓷器,不在时间的先后,而是生产工艺。成熟瓷器除了釉层明显增厚、造型和装饰工艺提高之外,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成熟瓷器的瓷土基本上完成了瓷化过程。也就是说,胎骨完全烧熟透了(因为汉代至元代也还有些瓷器胎骨并没有完全瓷化,只能算不成熟瓷器)。一般说来,瓷土在1250~1350℃左右的高温下才能够完成瓷化过程,而在1200℃左右还不能完全瓷化。当然,化学成分不同的瓷土,耐受高温的程度是不同的,瓷化的温度也有所不同。有些瓷土可能在1250℃左右就基本上完成了瓷化过程,有些瓷土则要在1350℃以上才能完成瓷化过程。

所谓瓷化,就是瓷土中的高岭土、石英、长石及氧化钙(CaO)、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镁(MgO) 氧化钾(K2O)等等物质完全熔融、烧结。瓷土中的硅、铝、钾、钠、钙、镁、铁等物质在高温作用下,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环境中发生氧化、化合或者还原反应,改变了原有矿物化学成分的结构和性质,生成新的物质。主要化学成份为钾、钠、钙的长石,在熔融过程中变成乳白色粘稠玻璃体,它在瓷化过程中起助熔作用和高温胶结作用,冷却后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于瓷体中,增加瓷体的光泽和透明度。

因此,瓷土完全瓷化了的成熟瓷器,胎骨结构紧密,瓷质坚硬,具有瓷质光泽和薄片具有一定透光性,气孔率和吸水率低。由此性质来界定:只有瓷土被完全瓷化了的瓷器,才是成熟瓷器;没有被完全瓷化的瓷器就是原始瓷器,或者说带有原始瓷器的属性。

二、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的特征

1、胎骨质量和烧成温度

成熟瓷器的瓷土经过精选或淘洗,非金属的二氧化硅成分减少,瓷土中的金属成分、相应增加,因此,成熟瓷器比原始青瓷的瓷土更耐高温,它的烧成温度比原始瓷器高,因而结构更紧密,极少有气孔,甚至没有气孔,用手指敲击可听见带钢铁般的“铛铛”高音,烧成温度低的瓷器,多为“啵啵”或“噗噗”的低沉音。下面是公认的成熟瓷器南宋官窑的胎骨:

南宋官窑瓷器的胎骨

南宋官窑瓷器的胎骨

2.、瓷器装饰工艺:

原始青瓷的釉层稀薄,胎体纹饰很简单。而成熟瓷器具有瓷质光泽和薄片具有一定透光性,装饰工艺更为成熟复杂。下面是东汉、三国等所谓“成熟瓷器”的纹饰:

东汉青瓷五连罐

东汉双耳青瓷瓿

彩陶与原始初民的性崇拜(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两性生殖器的相互接触——性交——生殖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对于原始初民来说,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而对三者都充满了神秘感。他们对生殖、性交存在神秘感,同时由于生殖器和生殖、性交有密切联系,也对生殖器产生神秘感,这样,就出现了生殖崇拜、性交崇拜与生殖器崇拜。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性崇

拜的主要内容。

在这三种崇拜中,首先是对生殖器崇拜。因为无论是生殖崇拜还是性交崇拜,都和生殖器有密切关系。原始初民早就发现,男女两性在外表上的最大差别主要是在生殖器上,其次是在开始发育以后女性的乳房上;通过男女生殖器的接触可以获得极大的愉快;同时婴儿还会从女性生殖器中分娩出来。那时,初民由于还不懂得人体的生殖器的构造和功能,认为长在人身上的阴茎和阴户是一种完全独立的东西,是它们决定和控制着人的性行为,天地万物都有灵魂,都有人所无法抗御的魔力,生殖器当然不例外。顺从它就会有性的欢乐,违抗它就会伤害身体,这样,生殖器崇拜就产生了。

在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中,常用“阴”、“根”泛指男女的生殖器,如男阴、女阴,男根、女根。“阴”有时专指女性生殖器,而“根”则明显地具有崇拜的意味。生殖器崇拜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首先要树立一个生殖器偶像,而且与人体并不相连,以示其独立于人,高于人。男性生殖器偶像往往是按它勃起状态塑造的直立物体,女性生殖器偶像是按它张弛状态塑造的,认为这是它发挥魔力的时候。男、女生殖器偶像有许多象征物。人们虔诚地祭祀生殖器偶像,顶礼膜拜,不但要举行各种朝拜、祈求、谢恩的隆重仪式,还要用最珍贵的东西来供奉,从食物到杀人血祭。

原始初民的这种崇拜,当他们还不能将性交和生殖联系起来时,主要反映为女阴崇拜,因为他们还不能以此与男性生殖力联系在一起,而只是看到婴儿从女阴中出来。那时,女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有的主要象征女阴,有的主要象征子宫或肚腹,有的主要象征女性的经血,有的主要象征阴蒂。女阴崇拜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有很大关系,主要存在于母系社会,女性的崇高地位是使女阴崇拜成为初民的一种普遍心理的社会原因。

以后,初民经过多少万年的生活实践、经验积累,逐步发现男性生殖器和女阴的接触,会导致怀孕、生育,于是又逐渐兴起了男根崇拜。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物,有的主要象征睾丸,有的主要象征阴茎,有的主要象征精液,有的则象征整个男根。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又推动了男根崇拜的发展。当然,男根崇拜并没有取代了女阴崇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两者往往是并存的,不过有主有次而已。

对此,赵国华先生指出: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们只看重出现新生命的门户,奉祀女阴的模仿物陶环、石环等;第二个阶段,他们选择鱼为女阴的象征物,奉祀鱼,举行特别的吃鱼仪式,即鱼祭;第三个阶段,他们又崇拜蛙。此外,还崇拜花、鹿、羊、女性的经血等。(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1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

以陶环、石环等为女阴的象征物,这只是一种最肤浅的表面认识,只是简单地以环状圆洞比喻女阴。以鱼作为女阴象征物则进了一步,一方面,鱼形、特别是双鱼与女阴十分相似;另一方面,鱼的繁殖力很强,初民以此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希望。以后,又进了一步,他们认识到婴儿是由女性的肚腹孕育而由阴户娩出,而蛙生殖力强、腹部浑圆,就以此作为肚腹的象征物。所以,这几个阶段也体现出初民性文化的发展。

以上情况,被我国的许多出土文物所证明,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大量陶器的鱼状花纹,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葬出土的两枚绿松石鱼形坠,浙江省余杭县反山墓葬出土的白玉鱼,都含有象征女阴的意义。在其它各个时代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玉器、门饰以及其它许多装饰图案中都有鱼形图案或花纹,这种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到了后世,鱼的象征意义又扩大为象征爱情和女性,闻一多在《说鱼》中已作了充分的论证。如唐代女道士李冶《结尺素贻友人》诗:“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中事,看取腹中书”,元稹《鱼中素》诗:“重叠鱼中索,幽缄手自开,斜红余泪渍,知著脸边来”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以鱼形象征女阴,并不是中国古文化的特有物。在印度的许多圣所中,有不少有关男根、女阴和半男半女的象征和图形,其中最流行的是插在女阴中的男根,这被称为“阿尔巴”,同时也有象征女阴的鱼形图案。为什么中国和印度还有其它许多相隔遥远的地区会不约而同地有这种现象,这当然不能用文化传播来解释,显然是与全世界的原始初民都经历过漫长的渔猎时期有密切关系。

当然,女阴崇拜并不仅仅见于象征物,也出现十分具体的形象。如1974年在青海柳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件人像彩陶壶,上面绘塑了一个女像,全身袒露,乳房丰满,用黑彩绘成乳头;捏塑成夸张的女阴,又用黑彩勾勒成轮廓。

云南大理州剑川县城西南25公里的剑川石窟(系从南沼到大理国时期数百年问逐步开凿而成的,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第8窟有个女阴雕刻,当地的白族群众叫它“阿央白”,又称“白乃”,意思是婴儿的出生处,即女阴。

在福建漳州以商100多里的东山岛的大海边,至今还有一个巨大的石女阴,刻有阴阜、阴毛、阴唇、阴道,十分写实,维妙维肖。时至今天,有些岛民仍然恭拜,常有人攀上去抚摸。在阴道穴内还有一些小石子,这是求子者故意投掷进去的,根据当地的传统民俗,人们认为这具有一种巫术和预验的效用,求子者须将石子投进小穴,才有可能生子。

关于女阴崇拜,在我国古代史籍上也多有记载,例如《太平寰宇记》卷76云:石乳水在州(四川简州)东北二十一里玉女泉山。东北有泉,各有悬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土人呼为玉华池。每三月上巳日有乞子者,漉得石即是子,瓦即是女,自古有验。张君房《云笈七籤》云:金堂县昌利化圆元观南院有九井焉,盖醴泉之属。每岁三月三日蚕市之辰,远近之人析乞嗣儿于井中,探得石者男,瓦砾为女。

四川省盐源县前所有一个打儿窝,该洞位于悬崖上,人们在打儿窝前点香上供,然后向洞内投石块,如果投进去就能生儿育女,投不进就不能怀孕。据说此洞有一个地下河流,直通四川木里县屋脚巴丁拉木女神的住处,而打儿窝就是女神的阴部。在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泸沽观音岩上,还有一个摸儿洞,里面有石块和沙粒。妇女求育时除照例烧香磕头外,要把手伸进摸儿洞里,摸到石块能生男孩,摸到沙粒则生女孩。以上所谓玉华池、九井、打儿窝、摸儿洞等都属于女阴崇拜的范畴。

至于男根崇拜,准确地说,它并不是在父系社会才出现的,实际上它在母系社会的晚期、甚至中期已有萌芽。魏勒指出:那时人们便注意到,如果男子不同女子交配,女子就不会生孩子。于是人们断定,男子对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享有完全的荣誉。这种观点来自阿那克萨哥拉(公元前450年)的理论。阿那克萨哥拉认为,胎儿完全是由父亲的种子形成的,母亲只为它的发育提供了一个场所,就象一个植物的种子植入大地可以生长一样。这种认为男人“给妻子以孩子”的理论至今仍为某些人所主张,习惯用语“他使她有了孩子”就表明了这一点。在《旧约全书·创世记》第三十章中的拉结就是有这种观念的人:“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去。”(魏勒《性祟拜》,第207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11月版)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人们十分重视男根,并且达到了崇拜的程度。对于男根,有许多模拟物、象征物、象征的花纹和突出男根的图画符号。例如,马厂类型的人体装饰符号对男根就作了夸张的描绘。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鸟纹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纹样,分布很广泛,首见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残片,此外,在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彩陶、陕西宝鸡北首岭彩陶壶、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残片、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存中的骨匕柄和象牙器、甘肃榆中县马家彩罐上都绘有鸟纹。这类例证不胜枚举。

赵国华认为,以鸟纹象征男根,这是因为鸟头与阴茎头相似;鸟生卵,男根也有卵(睾丸);蛋白与精液相似等等。初民把鸟与生殖联系起来,是认为生儿育女乃是男卵之精进入女腹孕育孵化的结果,从而认识到了男根的生殖机能,也就是领悟到“种的作用”,这样就开始把生殖与男根、女阴相结合的性交结合起来了,这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带有飞跃性的一次深化。

郭沫若在论说“玄鸟生商”的神话时认为:“玄鸟旧说以为燕子”,“玄鸟就是凤凰”,“但无论是凤或燕子,我相信这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是睾丸的别名”。(《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l卷第328-329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时期以及以后的许多出土文物上都有鸟衔鱼的图案,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如宝鸡北首岭出土的细颈彩陶壶上的鸟啄鱼纹样,临汝阎村出土的彩陶缸上的乌衔鱼图,西周青铜器上的鸟鱼纹,秦汉瓦当上的鸟衔鱼纹,汉代画像石上的鸟啄鱼纹,晋代金饰品上的鸟衔鱼纹样,明代织锦上的乌衔鱼纹样,明代砖刻上的鸟衔鱼纹样等,都表现了这一点。这说明,初民把男根与女阴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对性交和生殖相互关系进一步的理解。

在原始社会,这一类以生殖崇拜为中心的性崇拜的象征物还有很多,如因瓜瓢、葫芦形圆多子,就以此象征女性的子宫;以蚌、海贝和船象征女阴,因其状中空而似;还用羊、鹿象征女性,因为它们繁殖力强;同时,还以花朵喻女阴,以花心喻阴蒂,这种象征直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还有反映,时至今天还有人喻阴茎深入为“直捣花心”。这些象征物的出现,往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它们往往反映了当时采摘、渔猎或畜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不少有生殖器崇拜意义的男根,主要是陶制的,故称陶祖,也有少数石祖和木祖,甚至还有玉祖和铜祖。发现上述遗物的主要地区有:陕西西安三店村遗址;陕西宝鸡福临堡遗址;陕西铜川李家沟遗址;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河北满城遗址;河南浙川—厂王岗遗址;河南信阳三里店遗址;河南渑池遗址;河南安阳侯家庄遗址;河南郑州二里岗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甘肃甘谷灰地儿遗址;甘肃临夏张家嘴遗址;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湖南安乡度家岗遗址、山东潍坊鲁家口遗址;山西万荣荆村遗址;云南大理金圭村遗址;广西坛楼、石产遗址;广西钦州独料遗址;新疆罗布淖尔遗址等等。

从以上情况看来,这些遗址几乎遍及我国各地,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的如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初期至中期,距今约8000年至7000年;铜川李家沟、计谷灰地儿、浙川下王岗等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晚期;其它遗址大部相当于龙山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个别延续到汉代。

这些出土文物十分形象而生动。例如1988年在陕西宝鸡西郊福临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祖”、“陶祖”各一件,“石祖”长约13厘米,男子阴茎状,系用青石稍加工而成;“陶祖”长5厘米多,前端有小孔,形如尿道口,系捏塑而成,根部和两个辜九粘接在红色陶钵的内侧。

四川木里县大坝村有一个鸡儿洞,里面供了一个30厘米高的石祖。当地普米族妇女为了乞求生育,经常到该洞里烧香叩头,向石祖膜拜,最后拉起裙边,在石祖上坐一下或蹲一下,认为这样和石祖接触后才能生儿育女。云南宁范县水宁达坡村的摩梭人认为,他们村后的山岗就是男神的阴茎。如果妇女不育就要向这个山岗叩头,烧香,乞求子孙善衍。西藏有些门巴族人以木头制成木祖,悬挂在房上,以免祛女魔作祟,保证当地平安无事,人畜两旺。云南西双版纳的曼贺山上,也有一个石柱,被当地的傣族视为祖,认为它与妇女交媾后才孕育了人类。新疆古龟兹昭估厘佛寺遗址还留有原始性崇拜的石刻,上面雕刻的男根形状十分突出。青海乐都柳湾马家窑文化墓葬出上一件陶壶,腹部有一浅浮雕人像,坐式,高鼻梁,大耳朵,小眼睛,全身裸体,男根十分显露,带有明显的生殖器崇拜的痕迹。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南山根夏家店上层出土一件两侧曲刃青铜短剑,在剑柄上铸有裸体立像,一面为男,双手抚腹,一面为女,双手上抬交叉胸前,两性器都很突出。

这方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至于以塔、石柱、华表等象征男根,这更是常见的了。例如,在福建漳州东门外本来立有一圆形石柱,高约1.6米,直径有0.5米,上小下大,直立地面,当地百姓历来有恭拜它的习俗,尤其是不生育的妇女都要去膜摸拜供奉。在泉州市的新门外,有一个耸立地面的石笋,原始初民以此作为石祖图腾来供奉。在漳浦县赵家堡附近,有一状如阴茎的石柱,现已断成两截,但仍有人前去烧香磕头,求生子或小孩生病求保佑的。

这种生殖器崇拜的现象,对后世的文字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在今天还通用的文字“且”,就是男根的象形。在甲骨文中、金文中,“且”的写法完全是一幅幅的男根图。关于“且”的各种写法及含义,杨家骆在《释且》一文中论之甚详。以后,又出现了“祖”字。“祖”字左边的“示”在古代指神抵,《周礼·春官·大宗伯》云:“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且”象征男根,所以“祖”实际上是以男根祭神之意,充分体现了男根崇拜。古人祭祖多用牌位,牌位就是木主,它的形状就是一个典型的“且”字。据考证,牌位的运用要早于用塑像,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云:“天下文庙之制,上自太学,下及直省州卫郡邑,莫不易以木主,而阙里尚用塑像。或曰:塑像非古也,古者庙则有主以依神,祭则有尸以像神,无所谓设像也,有尸事废而像事兴。盖自佛氏入中国,始以异端之教,而上施于圣人,不经莫甚焉!”这些论述,都指出了孔庙中用牌位早于用塑像。牌位的运用,正好和传统中的生殖器崇拜若合符节。

与“且”字象征男根相对应,古人以“也”字象征女阴。汉朝许慎《说文》说:“也,女阴也。”这个字是象形字,也是形声字。在古文字中有多种写法,从《古籀汇编》中可选出三种,象形尤其明显,包含了女性生殖器的大小阴唇和阴蒂,一看就清楚。段玉裁注《说文》认为:“本无可疑者,而浅人妄疑之。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见多怪之心测之也。”

彩陶与原始初民的性崇拜(二)


总结以上所言,生殖崇拜是世界各地原始初民的一种普遍现象。对此,黑格尔认为重视生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他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拜的往往是自然界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更具体地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黑格尔《美学》第3卷上册第40页)中国的情况也正是如比。

生殖崇拜是人类生存本能的观念表现。人和动物一样,不管自己意识到与否,都在不断地生殖,繁衍后代。可是,对于人类来说,生殖不只是一种纯自然的、动物性的行为,而是性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因为在原始社会不存在固定的婚姻与家庭形式的条件下,社会团体的整个生活运行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这样一来,对生殖的崇拜不仅是个人的自发行为,而是整个氏族延续发展的整体社会利益的表现。

初民崇拜生殖,以后又把女性的生育和大地长出草木相联系,认为田野、河流、大地都是女性和女阴的象征,并希望人口蕃衍如同大地生长草木那样郁郁葱葱,永不断竭。延至后世,这种将女性崇拜与大地崇拜相联系的思想,仍以古朴的风俗予以保留。如祭祀土地时要放置女性使用过的器物和经血,女性分娩要去田野,认为这可使分娩顺利、五谷丰登;收割谷物要生育过孩子的妇女进行,认为这会使土地生产更加繁盛。以田地象征女阴,以种子象征男精,将男女性交称作“播种”、“耕褥”,则是见诸于民间长期流行的说法。

初民把性交、生殖和土地等联系在一起的原始思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后世把这种关系扩大为天和地、阴和阳、男和女的关系。儒家就认为,天和地、阴和阳要交合才好,才是事物的生机。《易·系辞下》曰:“天地姻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象·归妹》:“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大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所谓“妇妹”即嫁女,认为如果男不婚,女不嫁,人间阴阳不调,就会影响大自然的茂繁兴盛。汉王充也认为:“儒家说夫妇之道,取法于天地。”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亦是以这种理念贯穿其思想体系,至于以男女双修为要素的古代房中术,更是将全部的理法建筑在阴阳相需、和化天地的思想上。

在这个问题上,民族学的有关资料也不胜枚举。例如贵州布依族常在石棺石碑上刻双鱼形图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双鱼圆月图,即在圆月里有两条对称交尾鱼;另一种是中央为凹腰葫芦,两侧为对称的两尾鱼。据该族解释,对鱼表示交尾、交瞒,而葫芦象征多产。苗族有一种蜡染床单,是供新婚夫妇用的,中央为一面铜鼓,周围有四组对鸟,在各组对鸟之间又各有一对蛇抱一个葫芦,在对和蛇之间又各飞翔一只蝴蝶。据该族老人解释,蝴蝶是祖先,葫芦代表多产,而对鸟、对蛇则象征交媾。

总之,用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社会是一个文化实体,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由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文化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可以把初民的性崇拜现象归结为一种原始文化方式的产物。初民是在生产力极其低下和自然条件极其险恶的社会环境里作生存斗争的,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维持生命和繁衍生命的需要来得更直接和更迫切了。为了维持生命,他们要从自然界觅取食物;为了蓄衍生命,就要性交。因此,他们的性崇拜是对生命的礼赞,是对创造生命快乐的讴歌。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初民的思维能力极不发达,致使当时的文化还处于蒙昧状态。他们无法理解大自然的变化,也无法理解人类本身生命的诞生和男女性交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既依赖于自然,同时又对自然力量充满了恐惧,而依赖和恐惧都是产生宗教的前提。于是,人类的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就在初民中逐渐产生,而性崇拜作为自然崇拜的一部分也同时出现了。“如果我们考虑到最初创造宗教的人具有很低的道德标准,是迷信、残忍、不文明和粗野的,我们就会懂得他们不可能产生比他们自身具有的更高的道德水平的宗教。起初,性崇拜在意图上是纯洁的,完全不具有我们的宗教所具有的不纯洁或诲淫的观念。原始人实行的这些礼仪在我们现在看来无异于下流,但他们实行时却没有任何不纯洁和不虔诚的念头。”(魏勒《性崇拜》第204页)

性、性交及性崇拜,作为原始初民的一个重要生活内容,也必然反映到艺术与娱乐活动中去,最突出地表现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这里,就原始人的舞蹈中的性崇拜再做一些分析。普列哈诺夫说过,舞蹈是“人的生产活动在娱乐、在原始艺术中的再现,艺术是生产过程的直接形象”。(《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第3卷第754页,三联书店1961年第1版)初民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他们举行的一些祭祀活动,如“蛙祭”、“鱼祭”、“高媒祭”等,都往往有男女性交的内容,有时甚至成为祭祀活动的中心内容。参加祭祀活动的男女初民,先是模仿性交动作热烈地甚至疯狂地跳舞,祭仪结束后则以群众性的男女野合来表示对神的尊敬,对人口和谷物繁盛的愿望。

据宋兆鳞先生对民族学的调查考证,至今在少数民族乃至汉族中,都还残存性舞蹈的孑遗。例如:麻江苗族在吃满月酒时,有一种迎外婆骑马仪式,“作木棒、扫把、萝卜之类夹于腿问象征男性生殖器,互相拥抱作房事状,狂欢跳舞,不避生人,若有生人路过,舞者即迎上作手语:左手拇指和食指握成圆圈,右手食指反复插入,象征性交,意在以此庆贺添人进口,家兴室旺,民族昌盛。”(宋兆鳞《生育巫术对艺术的点染》,《文博》1990年第4期)

广西融水苗族跳芒篙舞时,表演者脸戴木雕怪样假面具,身上用稻草灰涂得乌黑,使人看了狰狞可怕,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演芒篙舞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消灾免难,举家平安;另一方面是祈求多子多孙,人类繁衍,故而有芒篙去追逐妇女作性交的象征动作。(杨蜴国《论原始宗教村民俗的影响》,《贵州民族关系研究》1988年第1期)

贵州彝族也有一种交媾舞。“撮泰老人每到一家,主人都要备下酒肉,表示欢迎。在同辈的人家,撮泰老人还要唱彝族古情歌。在多婚多年未能生育的夫妇家,阿布母与阿达母还要作一些交媾示意状,以引来隔年生子”。(庹修明《贵州民族民间傩戏与民俗》,《苗岭风谣》1988年第4期)

湖南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也有交媾的动作。《永顺府志·岁时》:每岁正月初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该舞有许多场面,其中头一场为“毛古斯”,有唱、舞和其它动作。先出场的是老“毛古斯”和若干小“毛古斯”,每人都穿衣、树叶,头戴草帽,下垂五根辫子,腰上捆一根草扎的“粗鲁棒”,长115厘米,象征男性生殖器,头下用红布包着,据说这是象征交媾、繁衍。跳舞时双手捧着男根,或左右摇摆,或前后跳跃,内容有敬祖先,敬梅山,悦神等。(向渊泉《摇手舞探源》《北大民俗通讯》1986年第14期)

湘西通道侗族每逢天灾人亡,都要设庙求子,由“金郎”两人扮侗族始祖——姜郎、姜妹,他们戴上赤红突眼的面具,手拿一根米长的木根。赶庙会的人也手拿一根棍子,认为该棍即是决定孕育的男根,然后将一头披红挂绿的母猪牵出来,众人团团围住,姜郎用木棍戳母猪的后臀,使母猪乱跳,它跑到哪里,哪里的人就用棍戳猪屁股,这实际是一种古老的交媾舞,只是以母猪伴舞,必须击鼓,敲木鱼,唱求子歌。湘西江水县的瑶族举行还盘王愿时,后一天是求子活动。师公必跳“狗绊臀舞”。由两个师公扮一男一女,并用一根红布带从胯下穿过,每人系一端,背相对,手撑地,以腿勾结,边跳边淫逗。(巫端书等《巫、我与神话》第218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云南红河哈尼族的“若独独色色舞”,也是一种交媾舞,人以树叶、棕片遮身,展示男女戏嬉、追逐、交媾的过程。黄昏后,夜幕渐渐降临,青年男女便公开搂抱在—起,三三两两地进入山林。在这里,交媾舞是野合的前奏,而野合是交媾舞的归宿。

汉族地区也有类似的舞蹈。广东番禺居民在喜庆时,有—种鳖鱼舞,几十人举着鳖鱼(龙头鱼身,以竹蔑扎成),上下跳跃,左右摇摆,作鱼戏水、噙茜、交配、散卵等动作。目的是去灾、求子。广西合蒲县张黄、归州、白石水、小江等地,春天插秧完毕后,人们都到野外搭棚厂,厂中悬神像,先杀牛羊祭神,“同时打扮一男一女,穿起奇怪的道服,带着假面具在棚上互相歌舞,做出种种丑态,以取笑于观众为能事。说村话、干野察,曰“跳峪头”。其目的是“驱除妖魔,使年有成”。据近年调查,在跳峪头时,舞者还手拿一个扁担式的男根,作交媾状。

在淮阳祭人祖时,还跳一种巫舞,名曰“担花篮”。据说这是敬“老毋娘娘”(女娲)的,以舞悦神。舞者穿黑衣服,以黑纱包头,后垂于地,肩上担着龙凤小花篮。由四人组成一组,其小一个打经板,三人边歌边舞。有意思的是,这种舞蹈只能由妇女跳,在妇女内部传授,男子被排斥在外。在跳舞过程中,人们必须以黑纱式脚勾挂,作交媾状态。这也是交媾舞的遗风。类似舞蹈在其他汉族地区也不少。

性舞蹈的存在是世界性的现象。世界各地土人的舞蹈,差不多都含有性的意味,如被有些现代人斥为俚俗的土风舞,即是指其中有明显的性内容。印度的舞蹈这方面内容也较突出,尤以萨蒂和悉法的信徒选以婿神的跳神舞为最甚。北美洲印第安人有一种“水牛舞”,其中有个人腰间带有一个雄伟的阳具,经过一番做作后,在场的女人就一涌而上,把它扯下来,扛着游行。阿拉伯及中美洲墨西哥各部所流行的“太阳舞”也有类似的情形。巴西的印第安人,通常裸体,只是在舞蹈时穿衣服,但那时也还要把人造的性器模型挂在衣服上。(朱云影《人类性生活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魏勒在他的《性崇拜》一书中还指出,美国的霍比人在新火典礼时,要有九天活动,由四个团体参加,用钻木取火的方法,取出圣火,并拿着生殖器模型,进行交媾性舞蹈。古代叙利亚人在过子宫节时,女人裸体,男人尾随以木棍触她们的腿,吻她们的腿甚至阴部,男女混杂,狂舞不已。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对原始人来说,舞蹈中有大量的性内容,这是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在许多原始民族的舞蹈里,男子性器官的卖弄,有时候是一个很鲜明的节目,原始的舞蹈又往往富有性的含义,这一点的卖弄自属有所不禁。”(霭理士《性心理学》第88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这种情况即使在现代文明国家也有存在,在舞蹈中有一些性挑逗的动作,只是不如原始初民或土人舞蹈那样赤裸裸罢了。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对性的崇拜是一个世界性文化现象。而中华的先民在这方面遗留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尤其是在生活的实践中将男女和合的美好感受,升华到天地交泰、阴阳和合的哲学高度,将人的所作所为与大自然的生息紧密相连,从而为中国古老的文明奠定了一个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这正是构建、推动房中术的源泉和动力。

这种底蕴深厚的思想理念,在汉墓画像石上伏羲、女娲像中得到了完美的阐释。这些伏羲、女娲像,多作互拥交尾状。一般的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伏羲、女娲分别手捧太阳与月亮,意为伏羲是太阳神,是阳精;女娲是月亮神,是阴精;两者交合,取义阴阳和合,滋养万物生长。笫二种是伏羲、女娲分别手持规矩,意为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画方以象地,取旨于伏羲、女娲是天地宇宙之主。还有一种是在伏羲与女娲之间,夹了一位笫三者,两只胳膊紧紧地搂抱着伏羲、女娲,这是一位特殊的神灵。《庄子·大宗师》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故可称他为“气母”。依中国古史的传说,女娲是创造人物的伟大母亲,伏羲是中华人文的始祖。可见气母也即宇宙开辟之神,他搂抱着天神伏羲与地神女祸,构成了完整的天地宇宙。上述的这些伏羲、女娲图,都突出了“交和”之意,男女交和,日月交和,天地交和,阴阳交和,万物交和,交和则元气贯通,万物滋长,天地长存。而这种追求男女性生活的和合与和谐的思想,正是后来的房中术的核心理念。

总结以上所言,从史前时代、夏商至晚周时期的原始巫教中,我们可以见到,后世道教养生学中的导引、气法、房中、服饵等功法,已于原始巫教中肇始、萌芽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思想方面虽尚处于蒙昧的阶段,但已透露出重视元气、强调和谐的观念,从而为后来的阴阳学说、天人合一观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本文作者李远国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日本气道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原始瓷与汉绿釉的关系


绿釉瓷器的鉴别

汉代绿釉与原始青瓷都是泥与火的艺术,但有有质的区别,主要区分是烧制的窑温和成型器物(胎土优劣)的吸水性。 原始青瓷是高温烧制的早期高温釉瓷器(据考;烧制窑温在1000℃以上);汉代绿釉是低温烧制的低温陶器。 从釉面上区别:原始青瓷开“鱼籽片”附着力较强;汉代绿釉不开片,易脱落。轻轻敲击两种艺术品,原始青瓷犹如“女高音”;汉代绿釉陶器犹如“男低音”。

汉代绿釉有人认为不属于原始青瓷,在广义上来说属于原始瓷。它起源于“马家窑”彩陶文博。原始青瓷起源于商代,是不成熟的瓷器(釉色偏差太大,窑温控制凭个人经验)。原始青瓷起源于陶而优于陶。都是古人使用泥于火留给后人的艺术杰作。

绿釉瓷

绿釉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呈红色,在氧化气氛中则呈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我国在汉代就已用铜作着色剂烧铅绿釉,宋时瓷器上的绿釉已较普遍。但是,在明代孔雀绿烧成熟以前,所有的绿釉都呈深暗青绿色,没有达到亮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绿釉都是明清时期的产品。如高温绿釉中的苹果绿、郎窑绿、低温绿釉中的孔雀绿、瓜皮绿和秋葵绿等等。孔雀绿亦称“法翠”,也叫翡翠釉或吉翠釉。釉色有深浅二种;深者色葱翠,釉内有细碎片纹,而且衬有酱白釉底,釉色鲜明艳丽;前者主要在彩釉中配合使用,如茄皮紫等釉器,常加上孔雀绿。若将孔雀绿敷盖于青花上,则青花色调变黑,颇有宋代磁州窑孔雀绿黑花的效果。

原始瓷

目前学术界基本一致的观点认为,距今3500年左右商代的高温青釉器物应该是瓷器。它们胎体坚硬,火侯高,不吸水或基本不吸水,物理性能更接近于瓷器,只是原料处理欠精,烧结程度稍差,故可称为原始瓷。

原始瓷制坯的原料多数不做处理,胎质较粗,制作时通常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辅助手工捏或者轮制,器形不规整,胎体厚薄不匀,器物内外施有薄釉,釉色有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茶黄等;常见的纹饰有篮纹、方格纹、锯齿纹、叶脉纹、圆圈纹、弦纹、席纹以及绳纹,与同期印纹硬陶的装饰风格极为类似。原始瓷的胎骨比陶器细腻坚硬,叩之有金石之声,釉色比陶光亮,施在器表和口沿部分。到了东汉时期,原始瓷逐渐被成熟的青瓷取代,由此我国开始出现了现在人们所说的瓷器,这时的瓷器采用瓷石或高岭土作胎体坯料,用1180℃以上的温度烧成,胎体施釉,釉胎结合紧密。

威廉顿瓷片新品:品味人生 乐享精致生活


房子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作为精致的新时代人们,除了衣着打扮要精致,日常生活上也要精致满分。卫浴间虽小,但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占据着重要地位,更要讲究实用性与舒适性。

威廉顿陶瓷推出新品瓷片,将简约风格的美学精髓融入到产品设计当中,为您呈现高品位、高品质的优雅质感生活。

高雅的色调,自带神秘气质的色彩,它有着轻描淡写的华丽质感,低调却不容忽视。无论搭配的色调或深或浅、或冷或暖,都能令空间气质更加丰富和饱满,更加的丰富了空间层次,增添质感。

花片与纯色的主砖风格不同,拼贴一起却自然和谐,色调的互相结合,在空间设计中相互配合。再加上几何印花图案的腰线,让空间色彩简约又不显单调。

深浅色系交替排列,简约风格主砖加上色彩丰富的产品搭配,为空间点缀出活泼感,提升卫浴间整体的精致度,营造出个性别致的空间格调。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踏进精致的卫浴间开始洗漱、梳妆,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深浅不一的灰调结合、几何图形的组合碰撞,迸发出别致的艺术感,营造出空间的时尚感,置身其中,给人安静恬适的感觉,别具品味。夜晚,拖着疲惫归家,用一次美好舒适的沐浴洗掉一天的辛劳,释放一整天的压力,在芬芳的香气中,遇见精致的自己。

精心对待生活的每一处,是我们给平淡生活的一份仪式感, 威廉顿陶瓷对每一处家居设计都巧用心思,为您打造简约精致的轻雅格调生活。

什么是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与缥瓷


 龙泉青瓷|官窑冰裂纹茶壶

本文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什么是原始瓷器、原始青瓷、青瓷与缥瓷。

一、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是一种胎色灰白、胎质坚硬、器表施薄层釉的、处于低级阶段的青釉器,与陶器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具有其所没有的优越性。它虽属于瓷器范畴,但又于瓷器所必备的物理化学性能存在明显的差异,是由陶器到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故被称为“原始瓷器”。

二、原始青瓷

大约在商代中期(约前16世纪),我国制陶工艺出现了质的飞跃,由高岭土制胎,表面施石灰釉,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青釉瓷器,即“原始青釉瓷器”,堪称颜色釉的鼻祖。商代至战国是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产生与发展阶段。因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烧成气氛不能控制自如,釉色也掌握不好,所以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三、青瓷

青瓷釉面基本呈青绿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瓷器品种之一,于东汉时期进入早期发展阶段。青瓷是在坯体上施含有铁成份的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由于铁的呈色作用,可呈现青色。如还原气氛掌握不好,则呈偏黄褐色泽。

四、缥瓷

缥瓷是一种晋代出现的早期青瓷。缥是一种青白色,缥瓷就是一种色调基本青白,但也常闪灰黄的瓷器。晋代由于坯釉配合及烧成工艺尚未熟练掌握,以及器物施釉很薄,烧出来的好成品也不过是二种青白色。其中纯正青白而不泛灰黄的产品也不多见,所以大家把近似这种釉色的称为缥瓷,意即釉色不纯、不稳。

陶艺与小资生活的关系


陶艺与小资生活的关系

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个性十足的时代,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越丢进人堆找不到越好的时期了,而是到了鹤立鸡群,或者说是独树一帜的时期了。现在去大街上看看,人们的衣着,都追求不一样,都追求个性化。

而这样的风格也开始渗入一些古老的行业当中,陶艺就是一个最先感受到这种风朝的行业,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人提起陶艺来想到的可能就是陶瓷艺术品,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古董收藏,而陶艺和现代流行有些不沾边。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以为你作为现代陶艺来说,他是分为两个支流的,一个是我们说的艺术类,就是和百姓生活不是太接近的,这些产品出来完全是观赏性的,而且还不是流水线上生产的那种,很多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价格上要比普通的陶艺贵很多。

而另外一种就是非常贴近大众化的陶艺,这些陶艺是完全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的,而购买这些陶艺的人一般都是生活有一定的品位,追求一点儿特立独行,而且有些小资情结的人,但是在经济上呢,又不准许他去购买哪些独一无二的东西。

所以他们就会选择这种小批量生产出来的有独特造型,产量不高的陶艺,而这些陶艺除了玩赏意外,很多还可以拿来作为生活用品进行使用,例如一套造型独特的陶瓷茶具,或者是陶瓷摆件,这些都属于陶艺的范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原始人生活与艺术的写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原始人生活与艺术的写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艺术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