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板 > 导航 >

珍罕瓷板出谁手

珍罕瓷板出谁手

瓷砖板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5-25

瓷砖板。

近期购入一幅瓷板画,画面是“文革”时期发行量极大、影响极广的《毛主席去安源》。瓷板长64厘米,宽41厘米,画面人物造型生动,主题突出,背景壮阔,气势恢弘。

该瓷板画装在一个涂红漆的木框里,因年久保管不善,木框的红漆有些斑驳。反面以数枚铁钉固定瓷板,并糊裱着一张“文革”时期的《北京日报》,从年代上推算应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作品没有任何做旧的痕迹。

我生长在瓷器之乡,知道大瓷板非常难烧,这种将版画雕刻工艺直接运用于瓷板手法我很少看见。此块瓷板画平整、洁净,无折褶,雕工看起来比较老到,雕版者应是版画雕刻高手,同时瓷版雕刻工艺十分娴熟,画面人物背景及近景、远景皆栩栩如生,毫不粘涩。

我向有关专家请教,他看了实物,对画面的油彩颜色及涂抹方式特别感兴趣,认为这东西经历了30多年,颜色依然鲜亮,可见其稳定性极高。而涂抹则是先剪好两块与瓷画雕工对应的布面,分别套印红、黑两色的。油漆刷印时还要手工掌握浓淡深浅,体现出立体感,因而难度很大。

据判断,制作领袖画像是一项崇高的政治任务,必定调集精兵强将,因当时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局限,大型瓷板画的合格品很难得,残次品又不能出厂,故市面上流通极少。此幅瓷板画是版画家在瓷坯上雕刻而成的,但因瓷板太薄(约不到1厘米),即使雕刻成型,烧制成功也是极难的。因此,可以说这种瓷板画集中了版画家、制瓷家和油彩专家的智慧及经验,是通力协作的结晶。

《毛主席去安源》之画据说“文革”时期发行了数亿张,油画原作于1995年拍出605万元,是“文革”政治画中最早拍出的高价画,影响广而深。那时没有版权概念,各种艺术形式都可表现同一题材。作为尝试,运用版画雕刻技法于瓷板上,是一个难题,其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有待专家发掘研究。而雕刻此画的作者是哪位名家?上色的是哪位高手?制瓷是哪位大师?则是待解之谜。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毛瓷”出自谁家手


要说“毛瓷”,就绕不开“胜利杯”。当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回忆说,“1957年,我逃过了划为右派分子一劫,但没能躲过1959年反右倾厄运,被批了一段日子。到了夏天,被通知去北京,我就知道自己没事了。”

不过一直抵达北京,有关此行的目的,李维善还是蒙在鼓里。当天晚上,一辆小车将他们几个拉到中南海里面,他才隐约感到此行事关重大,心里不由得紧张起来。进了一个会场,看到江西景德镇、山东淄博等几大陶瓷基地的人都来了,上海、天津的人也来了不少。当时的背景是,北京十大建筑即将竣工,这个会议就是请全国各地来装饰十大建筑内部环境的。至于建筑内部使用的瓷器,各单位都向景德镇订货,使瓷都不堪负担。于是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齐燕铭说:“都向景德镇订货,它怎么做得过来?也体现不了多样性。我们国家大,出产瓷器的地方多着呢。毛主席早就说过,湖南的醴陵也出产瓷器,你们为什么不向醴陵要货呢?毛主席用的茶杯也是醴陵生产的呢。”

结果,醴陵瓷厂当即接到不少订单,为十大建筑中的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工人体育场和北京火车站烧了5万件瓷器。“全部是釉下彩,直到现在他们还在用呢。”李维善说。

毛主席确实说过此话,全国惟一能烧制釉下五彩的专业瓷厂——醴陵群力瓷厂就是在他的建议下于1956年创建的。而在十大建筑落成前,毛泽东确实已经在使用醴陵生产的茶杯了。

那是在1958年4月,湖南省委派人到醴陵陶瓷公司,要求为中央首长试制一批茶杯,来人带来一件延安时期使用过的茶杯,直筒型,无盖无花饰,瓷质灰白粗糙。这种形状的茶杯被叫作“中山筒”,据说是民国政府机关一直使用的。来人要求以此为基础加盖加彩,改型后使之美观实用。李维善说:“当时只知道是为中央首长烧制的,时间也很紧迫。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改了六稿,将底部略为内收,使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加了一个盖边呈灯芯状略宽于杯身的平盖子。其间,试制工场的梁六奎同志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杯子制成后,北京方面的人看了很满意,这个式样一直沿用到今天,看来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李维善直到1958年才知道这个茶杯是专为毛主席试制的。北京方面的人说毛主席用后也很满意,省委又嘱他们再烧40个,其中20个要画花。在为这种式样的杯子取名时,李维善则提议用“胜利杯”。

1959年7月,李维善又来到北京解决人民大会堂主席台茶杯的制作问题,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刘冀平局长指着李维善带来的醴陵出产的一套茶具说:“就用胜利杯的式样,然后画上小茶盅上的花纹。”

小茶盅上画的是什么花呢?原来是非常寻常的蝴蝶花。后来毛主席也认为人民大会堂的这种蝴蝶花茶杯好看,有关部门就通知醴陵群力瓷厂专门为毛主席烧制了120套。

后来群力瓷厂还为毛主席烧制过有编号的胜利杯,毛主席认为这个办法很好。

李维善透露,醴陵还为其他中央首长烧制过专用茶杯,特别是周总理,因为喜欢松树,他们就设计了一种釉下黑彩图案,一棵青松傲然挺立,完美地寄托了革命家的高尚情操。

醴陵不止一次为毛主席烧过生活用瓷

据李维善回忆,醴陵群力瓷厂为毛主席烧制生活用瓷不止一次。除上述几次,1971年,还为毛主席烧过烟灰缸和部分餐具。1972年为中南海定制生活用瓷1210件,包括大小碗、汤盘、平盘、中更等,全部釉下彩装饰,其中一部分就供毛主席使用。1973年底,湖南省委接待处处长肖根如来到醴陵群力瓷厂,专门布置为毛主席试制带盖鱼盘,还有浅底三大碗。由于带盖鱼盘烧制时容易变形,盖和盘难以严密吻合,故而难度较大,这个任务直到次年5月才完成,计送北京42厘米的大鱼盘30件,38厘米的二号鱼盘30件,浅形三大碗80件,一律用釉下梅花和茶花装饰。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在1974年那次。

1974年秋天,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在省委九所蓉园一号楼住了114天,是历次返乡住得最久的一次。此时毛主席已年逾古稀,减轻主席生活用具重量的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那时,毛主席用的是江西景德镇瓷,走到哪带到哪。这种瓷具很好,但缺陷是有点重。毛主席晚年手有些抖,若瓷器太重,就不再适合他老人家用了。

而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为了庆祝毛泽东82岁生日,也提议烧制一批专供毛主席使用的瓷器,作为家乡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祝福。

有关部门对这批瓷器的要求是:釉下五彩,内外双面有花;重量轻而结实耐用;保温效果好;无铅毒,不含镉,确保使用者健康;永不褪色。

釉下彩双面有花,这在当时的制瓷业尚无先例。据时任湖南省委接待处肖根如回忆,这一建议是他首先提出来的,“为的是让毛主席吃饭时心情愉快”。没想到,他这一提,竟造就了中国陶瓷彩绘工艺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独创。

群力瓷厂经过一个多月的试制,“主席用瓷”于1974年11月烧制成功。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

这批在文革时期生产的薄胎釉下彩瓷碗,创下了多项制瓷纪录。制瓷泥土是采用特制的“洪江泥”,此泥土是属于国家制专用瓷的泥土,据说此泥土在全国范围内只湖南洪江有,现也仅存数吨,已被国家封存。绘画原料采用了氧化铀作颜料,并且还打破了历史上瓷器底足不施釉的制作工艺手法,大胆尝试,将坯体倒装入窑、经过摄氏1360度的高温烧成瓷器,再在成瓷后的碗口施上一层白色低温釉,经过摄氏700度的低温窑烧制而成。这样低温烧素坯、高温烧制成瓷、低温烧釉口,“三烧制”三次进窑,烧制的难度相当大。同时,画工之细致是无与伦比的,瓷碗上的每一朵花纹都是一致的,就是用几十倍的放大镜去看,也找不出花纹的不同之处。

资料表明,当时共烧制成品逾2万件,有关部门从中精选了40件上乘佳品带走。

12月26日是毛主席82岁生日,23日,周总理乘专机抵达长沙,一是向毛主席汇报四届人大筹备工作,二是向主席祝寿。两人一起用餐时使用的碗,就是由醴陵群力瓷厂生产的釉下五彩薄胎碗。因这种碗内外均饰有五彩月季花卉,后人称之为“红月季碗”。

从此,这种“红月季碗”及该批其他醴陵“主席用瓷”一直伴随在毛泽东的身边。

李维善说:“所谓的‘7501’工程是不确切的,当时生产日用瓷器不可能冠以工程二字,也不会由中央单位下文,醴陵生产了几批中南海用瓷,都没有文件下达。而且‘7501’瓷送到北京后,老人家已经不能自己拿碗吃饭了。所以不可能使用。”

“毛瓷”设计师细说当年

在时任群力瓷厂总工程师的李人中家中,至今仍保留着一份已经泛黄的彩绘线描主席瓷碗设计图稿。

李人中1965年开始陶瓷美术专业设计,先后担任过北京天安门用瓷、人民大会堂用瓷、中南海用瓷的设计制作。

老人回忆道:“当时,花面设计的要求是要突出政治,要有全国代表性,直径12厘米的碗内要求有花。为设计出合适的花面,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内心十分焦急。到底怎样设计?取什么题材?怎么也理不清思路。我老伴看到我坐立不安,就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将这件事告诉她后,她同样很关心。过了一会,她灵机一动说:‘可不可以设计月季花画面?因为月季花又名月月红,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我听后,觉得有道理。月季花在我国的大江南北都适宜种植,有全国的代表性,政治象征意义也很强。当时的提法是:元月份开门红,五月份是红五月,大战七、八、九,实现全年满堂红,祖国山河一片红。设计思路打开以后,我很快就拿出了设计图稿交上级。一个星期后,经上级审查定稿,同意投产。”

“文革”瓷器精品中有一脉值得重视,那就是“主席瓷”。“主席瓷”是毛泽东专用瓷的别称。“主席瓷”是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当年为毛泽东主席用瓷而研制生产的,在1975年接受上级下达的研制任务,故也称“7501”瓷。

“主席瓷”用瓷洁白如玉,晶莹剔透,釉面光泽滋润,画面设计是根据毛泽东所喜欢的红色与梅花,采用了红梅与水点桃花两种样稿,并进行了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工艺装饰,效果尤佳。特别是釉下彩“对花碗”,采用内外绘画的手法,而且内外花朵相对,均匀一致,颇为新颖、独特。釉上彩品种主要是餐具,有两套花样(梅花和桃花),大部分品种都配有合盖。釉下彩品种除了47头中餐具外,还有文具、烟缸、痰盂、果托、饭鼓等多种品种,是一批既美观又实用,技艺精湛的高档用瓷。

“主席瓷”由于要求高,制作成功一套需要数套数十套乃至更多的试验,那些稍有瑕疵的专用瓷,就流传到有关机构和人员手中,现在拍卖会上出现的这些专用瓷,大多都是当年流散的,只有极少数是主席用过的。这些极少数流散出来的,也大多数是一些省市专门接待毛泽东的宾馆中备用的,毛泽东也只是偶尔用之。

“主席瓷”被称为“当代官窑”,在拍卖会上屡创新高,成为有实力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珍品。在1997年湖南长沙“主席瓷”拍卖会,10来件精品单面梅花碗拍出了178万元的天价;1998年“主席瓷”被深圳一买家以1148万元的高价全部买走,这一数额超出此前80余件“主席瓷”在北京拍卖会上拍出的864.76万元的佳绩,也大大超过了200万元的底价。

“主席瓷”受到藏家追捧是有道理的。据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主席用瓷”调查组调查统计,目前存世的“主席用瓷”数量并不多,不会超过300件。

“文革”瓷辨伪

由于“文革”艺术瓷收藏的迅速升温,赝品接踵而至。因此,在收藏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胎釉造型方面:赝品露胎处不是有意做旧就是老旧感缺乏,修胎不如真品自然流畅;釉面欠温润柔和,火光偏重;经氢氟酸浸泡过的有“人造蛤蜊光”现象,形制外观仍有不协调和别扭的地方。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误将李逵当李鬼,即由于货主的无知将其做旧,蒙上一层“人造蛤蜊光”,常使人怀疑它的真实身份,这就要从其他方面找依据。

2、彩料、绘事:彩料不够纯净,色彩不够纯正,色块搭配欠协调,彩光不柔和,有发涩的感觉;人物绘画形似神不似,缺少上世纪60-70年代人们特有的精神气质。

3、多收集标准器,多作真赝比较,是避免上当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有的细部特征的区别道理大家都懂,但要获得切实的感受,仍需与物品零距离接触。另外,行家的指点也很重要。

名窑汝瓷出河南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南宋叶真《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说明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烧造汝官窑器,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在烧成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

由上可知,汝窑采用了南方越窑的釉色,同时又吸收定窑的印花技术,创造了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云:“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汝窑产品土质细腻,胎骨坚硬,釉色润泽,釉中含玛瑙末,产生特殊色泽,其色有卵白、天青、粉青、豆青、虾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还有葱绿和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称誉。釉屋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釉面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汝瓷的烧制,以小支钉满釉支烧。由于为宫廷烧制时限很短,产量有限,流传很少,南宋时已“近尤难得”。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曾说过“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汝州一带民间也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汝瓷一件”的口碑广为流传。目前,传世汝官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

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汝窑的高超技艺,不仅为宫中禁烧,更由于要求严格,产量有限,为一般人所难得,所以到南宋时,就已“近尤难得。”为了不断满足宋皇室的需求,继汝窑之后,又在北宋京都汴梁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当然,大观政和间在京都置窑烧造的官窑器,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技巧,所以北京故宫物院收藏汝窑三足洗与北宋官窑的冲耳足炉,两者釉色极相似,风格也类同。

北宋末年,宋金对峙,金人南侵,北宋灭亡。宋皇南迁至临安后,仍在郊坛下设官窑烧造瓷器,史称南宋官窑,当然,南宋官窑更直接受到北宋官窑的直接影响,其中部分来自北方的制瓷匠师。随着北宋南迁到达临安,制瓷匠师也将原有的汝瓷与北宋官窑的烧造技术带到了南方,加上当地制瓷原料和条件,使南宋官窑更加兴旺发达起来。所以,北宋汝窑、汴京官窑与南宋官窑,不仅一脉相承,而且各有千秋,并有发展与创新。由于汝窑以玛瑙为釉,形成特殊色泽,还以香灰胎满釉裹足支烧,为其它窑所不及,更受到北宋皇宫的偏爱与赞赏,因而汝瓷成为“名瓷之首,汝窑为魁”,得以流芳百世。

明代珍瓷织绣纵览


2829

明宣德 青花地拔白卷草纹鱼篓式尊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宣德本朝

高13.5cm;口径16.5cm

直径21cm;足径14.5cm

2850

明宣德 白釉暗刻莲瓣纹碗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宣德本朝

直径21.2cm

2821

明弘治 白釉露胎龙纹盘

“大明弘治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弘治本朝

直径20cm

2810

明嘉靖 黄地青花凤纹小盘

“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嘉靖本朝

直径14.3cm

2809

明万历 五彩人物龙纹碗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万历本朝

直径15cm

2987

明万历 青花赶珠龙纹文具盒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单行楷书款

万历本朝

长28cm

2985

明万历 五彩花蝶纹盖盒

“大明万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

万历本朝

直径24cm

2978

明崇祯 青花群贤雅集笔筒

直径23.5cm

3208

明晚期 洒线绣洒线绣云龙纹葫芦景吉服补

长77cm;高33cm

3206

明晚期 红色缂丝柿蒂窠云龙金寿字纹衣料

高132cm;宽136cm

3207

明万历 织锦龙纹藏袍

高147cm;宽202cm

3231

明末 韩希孟顾绣花鸟图册页

25.5×24cm

暂得艺术馆作为一家专业的文化艺术品经营展示机构,其宗旨是搭建中国古代艺术品与艺术爱好者的沟通桥梁,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以来推动艺术品交流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暂得艺术馆的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热爱中国古代艺术,在全民逐的时代不因城市的喧嚣和浮躁而焦灼不定,以宁静而致远的人生观触摸历史风情、感悟文人风骚。

秋高气爽荐珍瓷


新千年的第一个金秋,新世纪的第一次秋拍,在我们的倾力征集,精心筹备中走来。四百余件瓷器、玉器、工艺品、家具,届时将呈现给诸位收藏家。

明清瓷器素以明朝青花和清代彩瓷至为重要。此次有幸征集到一件重器一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碗(Lotl022),碗心绘折枝石榴纹。壁绘缠枝莲纹,外壁绘双层菊瓣纹,构图疏密有致。

青花发色浓艳,铁锈斑深入胎骨,底落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明宣德官窑青花的典型器,十分难得。日前访美,曾亲见哈佛大学塞克勒博物馆有一同样器物展览。此外明天顺青花八仙祝寿图大罐,为明中期大罐标准之器形,颈部绘云纹,肩部饰如意云肩内绘莲纹;腹部通景绘八仙祝寿图,笔意疏朗自然,胫部绘莲瓣纹,为明代空白期青花瓷之标准。清代粉彩瓷中以清雍正粉彩牡丹图碗(Lotlll9)最为突出,其胎质细腻,白釉纯净滋润。外壁绘粉彩牡丹、菊花、山石,构图层次清晰,笔触细腻入微,粉彩色泽娇艳。颇具宫廷珐琅彩之风范,为雍正朝粉彩器之上品,极为珍稀。清嘉庆珊瑚红地粉彩描金婴戏图碗(Lotl074),外壁以珊瑚红彩为地,金彩绘楼台庭院,粉彩绘婴戏图,群婴相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绘画精细,颜色艳丽,为嘉庆官窑粉彩器之佳作。颜色釉器亦是藏家收藏之重点,秋拍此类拍品中的清乾隆茶叶末釉鸠耳衔环尊(Lotl037),造形优美端庄,两肩以双鸠耳衔环装饰,古朴神秘,器形少见。通体满施茶叶末釉,色泽纯正,底印乾隆官窑篆书款。

古时"君子比德如玉",玉器制造之精良,皆为陈设与佩带之佳器。清乾隆白玉雕松树纹笔筒(Lotl393),所选白玉材质温润,构图丰满紧凑,雕琢精湛,高浮雕松树纹以示青松之傲骨,当属清乾隆朝玉雕文房类之佳品。清中期青白玉雕山水图插牌(Lotl376),材质纯净均匀,高浮雕大江流水,渔舟荡漾,岸边柳树摇曳,构图层次清晰,雕刻娴熟,磨制精细,为清中期玉雕插牌之精品。紫擅嵌象牙牌座,造型轻灵,雕琢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中国漆器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之河姆渡文明,明清时期高度发达。明黑漆嵌螺钿仙人图盘,明黑漆嵌螺钿高士图盖盒(Lotl311)。皆以嵌螺钿技法装饰,装饰主题分别为楼台仙人图、访友高士图,画面主次分明,构图疏密有致,螺钿手法精致细腻。漆器的保存较之文物中的任何一个品种都要困难,因此,传世品中的漆器完好无损的极为罕见,如此嵌螺铀的漆器保存完好更是难能可贵。

中国为丝绸之国,丝织工艺素为世界之冠。

此次征集到了一组极为精致的绣品--清康熙彩绣"耕织图"绣片四张(Lotl285),所绣画面完全取材于康熙本朝刊行的《耕织图》,题材分别为"浴蚕、二眠、三眠,捉绩"等几道丝麻纺织工艺。每幅绣画上方均题写与画面内容相关的诗句,题诗首尾绣有"渊鉴斋"、"康熙宸翰"、"保和太和"三方康熙御用印。工艺精湛,保存完好,于传世品中十分罕见。江苏如皋的贴绒画是织绣工艺中的一个特色品种,清乾隆如皋贴绒山水花鸟册页,两册一函二十四开,分别以山水人物及花鸟图作装饰,颜色淡雅,工艺精细。钤有乾隆"五福五代堂宝"、"乾隆御览之宝"、"八微耄耋董之宝"、"宜子孙"四玺。此册页曾经著名织绣收藏家、民国代国务总理朱启钤(1872一1962)收藏,函面题签为"乾隆贡品,如皋贴绒画册,紫江朱启钤珍藏",流传有序,颇为难得。

雕刻工艺亦为中国一绝。明沉香木雕尤侃款山水图杯,题材取自文人画意,层次清晰,刀法娴熟。杯壁篆书印章纹为"道生"、"尤侃",同类装饰与题款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一犀角杯之上。清初犀角透雕蟠嫡纹杯(Lotl270),犀角材质硕大,包浆滋润亮丽。外壁浮雕兽面纹,四壁出戟,杯柄透雕大小七条蟠螭相戏,姿态生动,刻划传神,为清初犀角雕件之精品,不为多见。足边篆刻"愙斋所藏兕觥"六字二行款,曾为清代大收藏家吴大徵所藏。

一年一度的古典家具拍卖,经常得到众多爱好者的垂问。此次拍品中有明情的黄花梨、紫檀家具,如明黄花梨无束腰加矮老半桌(Lotl239),亦有精致的清代红木家具。"明韵"系列古典家具共有六件,是这一系列的最后几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瓷板虎的传说(上)


(本期故事为邓滨听其邻居胡康戎所述)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景德镇有个画瓷板画的艺人,姓汪名大亭。这汪大亭手艺精巧,画什么像什么。他最拿手的是在瓷板上画老虎。据说,为了使笔下的老虎画得活灵活现,汪大亭经常出没在荒山野岭,冒着生命危险,跟踪老虎,观看老虎的生活习性。用汪大亭的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姿。

汪大亭还利用景德镇瓷器"光致茂美"的特点。画出的老虎,双眼全不着色,让它空着,待瓷板烧好,从窑炉中取出,那老虎的双眼便明中透亮,格外有神。若是初次见到,还认为老虎是真的,你准会吓得倒吸一口气,后退三步哩!却说有一年,从安徽来了一伙好猎手,在景德镇最高的南山中,捕捉住一只约有千斤重的过山虎。这只过山虎皮毛锃亮,五彩斑斓,一时惊动了全镇的男女老少,纷纷涌着去看热闹。

这过山虎正好放在瓷器街最有钱的窑户老板麻得天的府前。麻得天见着这只斑斓威武的过山虎,顿时眼红起来。心想;若是弄下这只虎,剥下它的皮,挂在厅堂上,岂不威风十足?于是,也不问价,便要猎手们把过山虎抬进后院,当场剥皮破肚。

待猎手们七手八脚,把过山虎开膛破肚,忽然发现肚子里还有一只活生生的虎崽。

猎手们正想一刀宰了这虎崽,在一旁观看的麻龙彪忙喊:"别宰,别宰,我要,我要。"麻龙彪是麻得天的独生宠儿,年纪虽然只有十六七岁,但他依仗家中有钱有势,平日里驾鹰逐犬,伙同一帮恶棍无赖,在镇上胡作非为,称霸一方,十分可恶。

这时,麻得天一听儿子吵着要虎崽。气得胡子一翘,眼珠一瞪,喝道:"傻瓜,这老虎也能养得?不怕它把你吃了!""不怕,不怕!"麻龙彪一个劲争着要,"我用铁链把它锁着,它咬不到我。""不行。"麻得天还是不答应,"老子什么都依得你,可这养虎,万万不行!"麻龙彪一听父亲不答应,便就地一躺,滚了起来。他一边滚,一边撒野,又哭又闹。逼得麻得天毫无办法,只好让步说:"哎呀呀,我的小祖宗。别闹别闹,老虎归你养,归你养,不过,千万得看管好。""那当然,那当然。"麻龙彪一听父亲答应了,就倏地爬了起来,双手一伸,抱走了虎崽。

这虎崽在麻龙彪的喂养下,长得活泼健壮,不到一年功夫,便长得有四五尺长。麻龙彪心中自然欢喜,每天牵着这只虎崽,东游西逛,吓得四周百姓,无不远远躲开,好端端的一条热闹繁华的瓷器街,只要见到麻龙彪牵虎走过,顿时就冷落寂静起来。(未完待续)(邓滨口述晚报记者邹勇宾整理)

珍瓷刘海戏金蟾


许多民间故事成了瓷工们创作瓷品与纹饰的题材,刘海戏金蟾即是一例。

相传康熙年间,苏州有户叫贝宏文的富家,乐善好施,邻里口碑甚佳。某日,有自称“阿宝”的上门恳求收留作帮佣,主人念他谋生艰难就留下了。阿宝脏活累活抢着干,深得主人器重,却遭到管家妒忌。管家找来污垢厚积、废弃多年的便壶令阿宝洗刷。阿宝把便壶从里翻到外地刷洗了一新,犹如刚从细瓷店里买来的,让管家暗暗吃惊。元宵节晚上,阿宝抱小主人去玄庙观看灯,三更半夜才归来。管家当着主人面挑拨说,玄庙观离大宅子那么近,又不在天上……阿宝说那里彩灯不精彩,带小主人到福州玩了一趟,所以回来迟了。众人哪里相信,却见小主人手里拿着一串苏州还未上市的鲜荔枝,管家目瞪口呆,暗想阿宝莫非是神仙下凡!数月后,阿宝从水井里钓到三足大蟾蜍,用彩绳系在左肩上戏耍……不久,阿宝不知所终,从人间蒸发了,这则故事收集在清人孟簇甫《丰日段笔谈》里。故事另有诸多版本,情节各不相同。

我收藏了两件以上述故事为蓝本的瓷器:

如左图为高38厘米的粉彩瓷塑摆件。刘海袒胸凸肚,穿着珊瑚红大氅,粉青短裤,右肩负着深绿色张着大口、咄咄逼人的大蟾蜍。右手牵着挂满了黄闪闪金钱的彩带,左手高举绽鼓鼓的钱袋;身躯前倾,右足离地,充分表现了刘海欢腾雀跃之状。制瓷者的功夫放在刘海衣着、脸相的刻画上,胖乎乎的孩儿脸上一双浓眉大眼,神采奕奕;大氅与素裤滚边上饰有金色花纹,色调富丽华美;连蟾蜍身上的疙瘩也彩绘得一丝不苟,工艺精致,造型优美,活灵活现。底座为海涛波浪纹,强化了神仙飘逸的感觉。底足有楷书“景德镇瓷塑厂”以及阿拉伯数字工号硬印。据此推断,此瓷塑出品约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

如右图为直径19厘米的浅绛彩瓷盘。瓷质洁白细腻,胎体很薄。盘底为一幅地道传统勾线填彩水墨人物小品:近景山石;中景刘海身着枣红绸短衫,腰间束带,浅蓝绸裤,富家子弟模样。他蹲着身子,右手牵引红丝缨,作垂钓状;背景为山崖,崖壁上绿树映衬一株花簇枝头的桃树,突出仲春盛景;远景为潺潺流水,画面充实,层次分明。人物传神,山水淡逸简寂,润原苍浑,画上墨彩题词,字体秀逸。浅绛彩是晚清至民国期间景德镇盛行的崭新釉上彩绘画新工艺,在粉彩基础上首创了用浅谈的黑彩料勾线,再用透明的铅质“雪白”将墨线盖住,烧成后墨线铮亮,收到文人水墨画的用笔效果。绘画者往往是有较高素养的文人,选择自己喜爱的题材作画,题词,落款,印章俱全,作品俨然是创作严谨的水墨画。特别一提浅绛彩绘的诞生,改变了瓷工不留姓名的局面,涌现了一批瓷绘大家。

这两件瓷器收藏于90年代初期,因为民窑,不为时人所重,所以价格不高。随着岁月流逝,如今竟成了人见人爱的珍品。更有意思的是我喜欢搜集仙逸题材的瓷器,积少成多,已成系列,有时将同一题材的瓷品摆放陈列,别有一番情趣。

罕见汝窑珍瓷惊"艳"肇庆


广州日报报道,收藏界有句名言尽人皆知,“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件”,一件汝窑瓷器,价值令人难以想象,即便是一些国内外的知名博物馆里,也难以收藏到一件汝窑珍瓷。而在前天开幕的肇庆市首届古玩鉴赏交流会上,赫然展出了17件汝窑瓷器和部分汝官窑瓷片标本,这在国内外都尚属首次,令参观者大开眼界。

汝窑瓷为私人历代藏品

这批汝窑珍瓷包括碗、盏、瓶、樽等器型,莹润如碧玉,摆放在展台上,十分诱人,令与会的收藏爱好者惊叹不已。但据交流会的承办者何先生讲,考虑到场地、安全等因素,他还有15件汝窑珍品没有在此次交流会上露面,这些汝瓷,都是何家世代收藏的传品。据私下透露,他的汝窑藏品在国内以至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据参会的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学会副秘书长董福麟介绍,汝窑和定窑、官窑、钧窑和哥窑合称宋代五大名窑,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汝窑烧造于宋哲元佑年至宋崇宁五年(公元1086~1106年)的20年间,原为民窑,后被垄断为官窑,因此民间罕为流传。目前只在著名的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博物馆及几个私人收藏家手中才有收藏。

展品中更具价值的是烧制瓷器时用的两个“钵”,其中一个上面还沾有汝窑的“盏”,更加难得。可以推测,这些汝窑瓷品和“钵”是在窑址现场发掘出的,当时已完全掌握了铁还原烧造技术。

据河南汝窑研究中心秘书长袁海清教授介绍,汝官窑的特点是胎质细腻,呈香灰色,俗称“香灰胎”。观其釉色,如雨过天青,温润古朴;拂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都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瓷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的支钉痕。汝窑制品素身多,极少以花纹作装饰,而是以釉色取胜。

数量极少价格令人咋舌

由于汝窑传世数量极其有限,所以其价格也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在1992年苏富比拍卖行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直径仅8厘米的汝窑小盘成为众多收藏家注目的焦点,最后以154万美元成交。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中,一件汝窑三牺尊价格飙至5000万港元才物易其主。现在即便是宋代汝窑的瓷片在市场也很难见到,汝窑瓷片的占有者喜欢将瓷片加工后,镶嵌在戒指或皮带扣中,到处炫耀。

相传在1986年底河南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汝窑遗址未发现时,一家农户建完房后,从遗址处挖土砌墙,结果将一些汝窑瓷片也砌进了墙中。当后来有人得知墙中有汝窑瓷片时,一夜间将整座墙都给偷走了,搞得农户一家一头雾水。等后来农户明白了原委,后悔晚矣。

纤瓷板和传统瓷砖的区别 纤瓷板和传统瓷砖哪个更好?


现在装修低碳环保是人们比较看重的,所以很多新型的环保装修建材开始在家居中流行起来,纤瓷板也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装修材料,那纤瓷板和传统瓷砖的区别有哪些?纤瓷板和传统瓷砖哪个更好呢?我们了解下:

纤瓷板是什么?

纤瓷板是一种共熔、渗接为一体的玻化釉面纤瓷板,其为玻化印花釉层、面釉层、介面釉层、骨料基底层的复合结构,互相共熔、渗接复合为一体;其骨料基底层,由可塑性陶瓷原料和无机纤维骨架构成,无机纤维的长宽比是1∶≤20,骨架是无机纤维层层交织的网式结构,经过烧结共熔、渗接复合为一体;长×宽×厚=2000~3500mm×1000~2000mm×3~6mm。其表面为亮面或亚光面,釉面致密,无肉眼可见的毛细孔,具有木材般弹性、断面呈纤维状晶态;形成大幅面,超薄,高弹,表面玻面光洁,低吸水率,不易被污染,易保洁,易清洗,具有良好加工性的新型特色纤瓷板。表面还可再绘制并烧结各式花纹、图案,美化装饰性能极佳。

纤瓷板和传统瓷砖的区别:

1、尺寸重量:纤瓷板大尺寸850-3000mm,厚度4-6mm,重量7.5-11kg/m2,对建筑物负载影响小;传统瓷砖尺寸小200-800mm,厚度至少8-12mm,重量24kg以上/m2,加大建筑物负载;

2、抗污抗菌:纤瓷板大肠杆菌抗菌率96.4%,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99%.表面无毛细孔,大尺寸,缝隙少,易清理保养;传统瓷砖小块尺寸、缝隙多,凹凸不平,容易滋生细菌,积垢后不易清洗保养;

3、辐射性:纤瓷板原料经过水浮选,并经高温烧成,几乎无辐射线,对人体无伤害;传统瓷砖辐射线微量;

4、防水防火:纤瓷板缝少,釉面经高温烧成,结晶密度高,耐热防水、防渗透;传统瓷砖尺寸小缝多,容易渗出或渗入水及油污,防火时间短暂,容易受温脱落,吸水后易变色;

5、施工粘贴:纤瓷板专用粘着剂,粘贴牢固,可防水,施工简便;传统瓷砖采用水泥沙浆任意配比,粘着性不稳定,并容易渗透出白色碱钙,污染墙面;

6、使用寿命:纤瓷板50年以上,一次性覆盖面积大又轻,结构牢固,安全性高;传统瓷砖是传统瓷砖10-20年,易脱落;

7、施工便捷性:纤瓷板可直接覆盖重贴,施工容易,工期短,成本低;传统瓷砖无法重复施工,需拆除重新施工,工期长;

8、占用空间:纤瓷板比大理石增加5-8%室内空间;传统瓷砖工厚度大,比纤瓷板多占2-3%空间;

9、整体效果:纤瓷板尺寸大,可营造并保持华贵大气的效果;传统瓷砖受尺寸小的限制,难以形成华贵大气的效果。

纤瓷板和传统瓷砖哪个更好?

从上面纤瓷板和传统瓷砖的区别介绍,我们不难看出纤瓷板是很有优势的,不过现在还有很多人的观念里面就是觉得薄的瓷砖更容易碎,并且纤瓷板铺贴使用的是粘合剂,而粘合剂也是家居甲醛等污染的来源之一,所以纤瓷板在家居装修中的使用还没有普遍起来,不过随着各种建材材料像环保低碳方面的发展,纤瓷板也会在家居装修中流行起来。

纤瓷板和传统瓷砖的区别,纤瓷板和传统瓷砖哪个更好?相信看到这里大家都比较清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珍罕瓷板出谁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珍罕瓷板出谁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