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柴烧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

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

柴烧瓷器的鉴别 柴烧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2020-05-26

柴烧瓷器的鉴别。

柴烧陶艺的特点

柴窑烧成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窑的角色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fire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1.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2.有利于火与灰(flameandash)在坯体上的火痕

3.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艺资讯之陶艺人物创作与创新


陶艺人物的艺术价值

陶艺资讯的内容要全面是众所周知的报道需要,其中关于陶艺人物的版块设计,从风格到展示技巧性,都是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传统的陶艺人物作品展示与新创作的艺术品展示,不同的艺术价值,不同的风格特点,代表了不同时代陶艺人物设计与审美风格,所以选择更有创新的产品作为主页,很多时候是对艺术家的一种认可,也是对艺术创新的一种支持。

陶艺人物的相关内容,组成陶艺资讯信息的重要部分,但是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不仅有较强的应用性标准,而且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还有着非常不错的技术性技巧,特别是从专业的创作角度来宣传作品,对于大师们是一种鼓励,对于现代的陶瓷人物设计,也是一种支持。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本身也是陶瓷产业发展,和陶瓷文化传播的不同形式,而且意义重大。

陶艺资讯的组织与发布,有着很强的技术性特色,尤其是专业水准非常高,适合在各种场合里应用,而且还有较强的技术性标准,更加适合从专业的技术性领域里进行完善,而更全面的信息,所包括内容的与要有全面并跟得上创新的步子。陶艺人物的设计与创作,不断有新品问世,各有风格和特色,也在实际的设计特点上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更是现代陶艺资讯里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浅谈现代陶艺与现代家居的结合


陶瓷艺术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年的历史,陶瓷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进步,在它的身上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在那个令人神往的年代,人们对陶瓷艺术由粗犷向细腻的转变,由繁复庞杂向稚拙、简朴、大方的追求,蕴含了人们对现代陶艺的深究和喜爱。本文仅就现代陶艺与现代家居的交融作一分析。

一、现代陶艺的特色现代陶艺作为现代艺术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更多的则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这使其充满了象征与浪漫的特征,它是泥、釉、火的交融,从而起到了一种审美导向作用。现代陶艺的发展是以反叛传统为其出发点的,从现代陶瓷的本质上看,它体现的是一种真实的关系,即体现陶艺人精神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了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本能和人与理想等一系列的关系,即从事者,包括作者和接受者。也许有些人常常眷恋着传统的美术标准,因此固执地将现代陶艺看成是一个有附加价值的恒定的物品。人们在旧的、习以为常的美术标准下,现代陶艺有时就会被认为显得丑陋、粗糙、脆弱、单调。现代陶艺的丑陋实际上是对传统美术标准的反叛,传统美术培养起来的陈旧标准从来就是把丑陋掩盖起来的,而这时现代陶艺将这种存于人类生命中真实的丑陋发表出来,这对于习惯了传统审美标准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他们希望在享受一些优美的手工艺的同时议论和批判现代陶艺的所谓丑陋。

现代陶艺的观念要比一件陶艺作品的本身要优先,因为在现代陶艺中,真正显示问题的不是作品而是作品的观念,称为一个有作用的东西,其本身就是一件“作品”。陶艺作品所提供的仅是一种刺激思考的机会,有时作品并没有固定的形式符号,现代陶艺的作品体现的只是一个机缘,一种仪式。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有观念,作品的存在是人的关系的变化,现代陶艺中的“形式”、“观念”与传统陶艺中的“内容”含义不同。现代艺术的现代陶艺本身就是观念。观念即形式,形式即观念。现代陶艺并不否认观念是通过形式来传达的。陶艺家创作形式是为了显示观念,观众透过形式来接受观念,然而现代陶艺观念与形式的关系与传统美术并不一样,这个不一样的形式,并不是由陶艺家单方面完成的而是由观众在接受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心态素质、修养和理解来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解释,形成一个“自我的形式”。这个形式既包含所在陶艺作品的形式,同时又加入自己的看法,作品在观众心中完成。从艺术方面来看,陶艺家用自己善用的表现手法来显示观念,根据作品存在的方式、形式所引起的个人内在反应、思考,形成自己的观念,作品宣告完成对于他来说,这个过程就是形式,同时也是他的观念,观念本身就有了形式。由于陶艺家对材料和技术的驾轻就熟,使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而不会受到材料及工艺技术对于主题表达的限制。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观念与形式完美地体现出来。

二、现代陶艺与现代家居的交融陶瓷艺术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价值追求的转变,是从对物质性质、实用性质的侧重,转到内在审美的室内装饰的侧重,这种价值追求的转化,使现代陶艺的形成也得以充分发挥。众所周知,现代人对时尚家居的陶艺装饰更有文化底蕴、更有品位,已成为现代家居的新宠!

在家居布置中,人们喜欢悠闲自得的艺术享受,欣赏着富于变化的釉色,感受散发着独特韵味的陶艺作品,揣摩着耐人寻味的现代陶艺作品,因为它既可以点缀环境,悦人眼目,又可以作为环境的主体,撼人心魄。感性化、个性化的设计当然就有感性的解读。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高,除了关心装修及家具的环保性外,也开始关注家居装饰的环保性。家居饰品趋向自然质朴的原生态甚至带点原始味道的陶艺作品,采用各种新颖、别致、具有时代感和装饰效果的材料装扮居室时,现代陶艺远比传统陶艺要自由、要丰富,也使彼此之间形成非常明显的区别。总言之,现代陶艺的形式感具有高度的自由性,正因如此,现代陶艺在形象、色彩、造型方面,呈现出丰富而新颖的形式风貌。

三、结束语总之,要使现代陶艺与室内家居空间处于一流而整体的系统关系中,则自然要求创作者的注意力以对陶艺作品本身的关注转到对现代陶艺与室内家居空间各种结构要素,形式要素并行综合交融,从而创造和谐统一的室内家居环境。

如果说,一间别致的小屋是一个舞台的话,那么,适当陶艺摆设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它可以把艺术的感染力控制到一个最佳的状态,强化环境的美、生活的美。

[分析]中国现代陶艺创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这里强调的“进入”是一种自身文化姿态的主动进入,是外来文化被吸收、接受并被认同的进入,是高等陶艺教育在国内普遍实施的人才战略进入,也是陶艺从其他艺术的夹缝中崛起的进入。回顾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这几年,最大的难度依然是陶艺文化身份的确立问题,而非中国陶瓷身份的认同问题。因为在传统陶瓷领域中国的“话语权”是世界公认的结论,而中国陶艺(现代陶艺或者当代陶艺)的“话语权”却微乎其微。如何来看待“陶艺文化身份”的问题,我想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认识:

一,中国陶艺文化在全球陶艺文化背景下所保持的唯一性。离开这个唯一性,中国陶艺的发展就无法在传统与当代之间找到必然的血脉联系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中国当代陶艺的发展与世界陶艺的发展所保持的距离性。这种距离不是隔阂、矛盾、落后、敌对以及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性,而是一种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我们既要在创新意识上保持与世界陶艺文化发展的同步性,也要抓住机遇寻求突破并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

三,陶艺自身语言的边缘化要有一定的界限性。如今,各种陶艺作品在一味“求新猎奇”的创新旗号下,不断在综合材料上加以改良与创新,作品的韵味(泥味、火味、釉味)逐步淡化,创作内容与形式均背离陶艺本体走向陶艺的边缘,模糊的陶艺发展语言将导致陶艺这类文化体系的崩溃与瓦解,这也是陶艺文化身份的最底线。

关于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自身文化位置与文化身份问题,是认识、理解现代陶艺文化的关键问题,是宏扬传统陶瓷文化、推动当代陶艺发展的焦点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现代陶艺文化机制的转轨时期,更应该加强这类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总结分析中国陶艺发展10余年的状态,以下问题值得商榷与改革。主要论述如下:

1,现代陶艺学术位置的确立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一种简单的协会组织的确立,而是应该在主流整体文化框架体系中的位置确立。目前对于现代陶艺文化发展的研究尚处于薄弱阶段,对于现代陶艺文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不仅在导入西方陶艺文化的研究上缺乏一定的学术针对性,也在国内陶艺文化发展的梳理工作上缺乏应有的战略。加大该学科的建设力度与研究力度,是目前中国现代陶艺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传统陶瓷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对待现代陶艺的研究应该多角度、多学科、多形式的大力开展,对于当代生活状态下的陶艺文化发展,应积极倡导、实施新陶艺文化发展理念。

2,展览机制缺乏应有的机动性。在近十年来国内举办过若干次陶艺展览,从展览形式和内容来看,虽显得单一,但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原因依然存在于展览机制上。比如国内没有固定的陶艺交流展览场所和专业展览策划机构,没有专职的陶艺策展人和推广陶艺文化公司。例如以对现代陶艺展览较为关注的广东美术馆来说,从整体陶艺展览策划、推广活动、陶艺文化研讨等方面来看,其活动影响力及其展览效果仍然局限于圈子内部的一种交流和思想碰撞。问题存在于多个领域,比如国内传统陶瓷展览馆和收藏的展馆很多,但具有传统陶瓷文化创新性质的策划展览、专门陶瓷主题性质的展览以及收藏的展览策划和活动基本没有。从中可以发现陶艺(或者陶瓷艺术)策展人的缺失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推广、现代陶艺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强化独立策展人的地位以及陶艺策划活动、展览活动的广泛性。“独立策展人所推动的艺术应该是带有前卫、探索、实验的性质,而且是尚未受到大众惯常的传统审美思维方式完全理解和支持的社会工作,从而才能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而具有挑战性、实践性和建构性的价值。”(冯博一)本土独立策展人的国内需求与国外陶艺独立策展人的有效介入是开展国际间的陶艺文化展览交流与学术交流的前提,在展览运做上要从“国际化”陶艺发展的视角去规范各项活动。国际性的交流平台需要更优秀的陶艺家的作品介入,需要更多陶艺理论家的建设性批评意见,需要跨国陶艺组织通过“官方”或者“非官方”的机构的协作,开创广泛、多样的陶艺文化交流绿色新通道。目前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均有全世界较有影响的大型陶艺展览与学术交流活动,而中国在十余年的陶艺文化交流与沟通过程中却没有借鉴、开展此类性质的策划展览和学术活动,严重影响了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速度,也无法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直接与国际陶艺家组织建立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合作机遇。这样看来,当前与国外著名陶艺策展人的合作就显得非常迫切。

3,陶艺评选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目前陶艺发展方向的迷失与紊乱。目前全国陶艺评比由于介入展览的资金及其机构的多种原因,策展人的独立性得到诸多的限制,没有独立的学术策展空间,导致展览评选上存在很大的弊病。奖项的评选缺乏一定的客观依据,缺乏一定的学术导向,直接导致了评委、评选机构、组织结构、协办机构、陶艺家群体的盲目聘选、评选、组织、创作、参展以及懈怠的种种情绪。学术上的展览一定要在学术层面上加大公平力度,特别是对于长期从事该学科的研究者来说,奖项背后可能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优秀文化的推广,一种学术上的最高标准的规定与规范,一种正确的文化发展导向。加之其他协会对于陶艺作品的评比接受,策划缺乏主题的针对性,展览多、作品杂、评选乱使得创作者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大为降低。陶艺展览逐步沦为一种证书、奖项的认可与堆砌,评选的政治性倾向远远高于学术性。地方陶艺协会更广泛的开展各种陶艺学术活动,将陶艺文化更具体的介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地方陶艺协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将陶艺文化与生活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展现陶艺文化在居室设计、环境空间设计中的特殊亲和力与视觉魅力。

4,陶艺(陶瓷)“大师”的评选缺乏应有的道德、学术标准,评选机构泛滥。各类协会“大师”的评选不仅使陶艺(陶瓷)文化研究丧失了应有的学术地位,也使得陶艺收藏市场风险莫测;目前国内的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越来越多样化,各种协会和组织均在“大师”评选的旗号下变相的获取利润。陶艺(陶瓷)“大师”是民间组织对于长期从事陶瓷创作的群体在工艺、学术、威望、德品等方面认同的一种称号。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组织结构和陶艺工作者开始借这类旗号大做文章,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导致真正的陶艺市场丧失。目前,当务之急是重新规范评选机制,还真正陶艺(陶瓷)“大师”一个清净的空间。

5,学院派陶艺文化身份的确立,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陶艺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为高等陶艺学科建立了应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也导致大量高质量的陶艺创作群体过分集中,原有地方陶瓷研究所等机构人员力量的削弱。中国大量民间陶瓷产区文化资源优厚、市场前景非常强大,中国的国情更需要陶艺文化切实的介入生活,介入市场,介入工业文化的产业链改革上。地方研究人员与院校研究人员的过分分割,为中国陶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过分集中的院校学术研究导致无用学术研究的泛滥。而地方研究人员的削弱为科研在实际应用领域上的创新与推广带来了无法挽救的损失。

6,批评的缺失,导致目前陶艺展览及其各种陶艺活动的寂静。一团和气、平均主义的倾向为陶艺的发展制造了一层层的迷雾。新观念、新思维的形成得不到重视与推广,缺乏竞争机制与斗志。陶艺批评体系需要快速的介入整个中国陶艺发展的进程之中。只有客观的批评以及规范的批评性机制介入,才能保证整体陶艺学术及其陶艺市场的活跃性。缺乏批评意识的展览活动,无法刺激陶艺文化的真正成长,也无法在发展过程中总结有益的经验、吸取落后给予的惨痛教训。建立应有的陶艺批评理论体系,要求专业的批评家介入各种陶艺展览与活动,全面的整合展览信息、反馈意见以及促成各种配套机制的建立。批评要敢于引导展览、推动展览、完善展览、规范销售渠道。以现代陶艺文化的颠覆性语言特性,形成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陶艺语境。

7,陶瓷经济学的研究与开发缺乏专业人才的疏导。目前不仅陶艺市场没有真正的经济人才疏导,同时在院校、企业、展览机构、收藏机构等环节上均缺乏陶瓷经济学科体系的人才机制引导。将经济学学科的知识尽快的导入陶艺文化发展轨迹上来,为陶艺市场的正常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规范性与约束力;健全的陶艺市场需要一种文化体制的引导与制约,也从根本上需要市场文化的自主觉醒。经济学科的知识纳入陶艺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而是包括工业领域、民间陶瓷产区领域上的真正大陶艺革命时代的开创与建立。

8,陶艺文化逐步高端化、学术化以及纯艺术的创作倾向一定意义上为陶艺更广泛的介入生活制造了观念上的麻烦。倡导新陶艺的发展理念。鼓励陶艺创作群体对于新材料、新观念、新手段、新工艺、新视角、新形式、新媒介的实践与创造。传统陶瓷文化在当代需要新文化、新生活创作理念的注入。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需要一种成熟的展览机制、更多的独立陶艺文化策展人、完备的展览场所、公正的评选程式、开放的院校教育、建立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创造良好的国际沟通与交流。上述问题的切实解决不仅是基于中国现代陶艺的位置与身份问题的思考,也是为解决中国陶艺大市场快速发展而制定的有机策略。

广西陶艺家卢权智与陶艺创作:火与土的艺术魅力


昨日上午,记者随广西区文化厅组织的“区内外新闻媒体记者‘红陶艺术体验之旅’”记者团,乘车到大塘古榕山庄卢权智红陶艺术的创作基地,对其的红陶艺术作了一次采风,在这一片偏僻静寂而又榕树婆娑的山旮旯里,现场人们无不被卢权智的那上千件宣扬广西特色文化艺术成果的红陶艺术作品的新、奇、特所震撼。记者在基地采访了被人称为陶艺大师的卢权智,让我们一起感受他这些年的陶艺创作历程。

隐居生活透着火热追求

卢权智1957年生于广西南宁市,自幼酷爱艺术,师从中国著名画家、雕塑家、广西艺术学院朱培均教授,擅长中国山水和花鸟画,并在陶瓷艺术上有独自的见解和个性。13年前在国外辗转数年的卢权智悄然回国,在离南宁市80余里的小山沟里向当地农民买了10亩地,投资二百多万元建成了自己的陶艺创作基地。在欧洲留学期间,卢权智饕餮了一遍让人眼花缭乱的地中海沿岸的诸国艺术,此时他的归来,是要在他生养过的土地上,挖掘广西红陶艺术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并完成他人生最大的一次艺术转型。在卢权智回到基地的最初十多年时间里,除了他的几个密友外,广西艺术界大多人都忘记了这个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活跃在广西画坛、84次在德国举办个人画展而引起了国内外轰动的广西画家。

之后,卢权智在基地里雇来数名长短工人,一道植树、造林、起屋、种菜、养鸡,再搭起陶厂,筑起土窑洋窑,满手粗茧的他在这间“世外桃园”里过起了真正的隐居生活。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周边山里采集陶泥,他长年累月深居简出,附近的人只知道此人只与泥巴打交道。

红陶艺术是火与土完美结合

终于有一天,嗅觉敏感的同行们追寻到这座藏之深山的“庄园”,被卢权智的红陶艺术作品所震惊;求贤若渴的广西艺术学院特聘其为学院的荣誉教授,并将其的“庄园”定为教学实业基地。从此,行内行外的人、上门定购的人、拜师求艺的人和各大媒体打破了卢权智保持十多年的平静。

近年来,卢权智致力于广西红陶艺术的创作研究与开发,尤其是在艺术表现上,运用西方现代艺术夸张多变的手法结合传统工艺的形式大胆创新,力求在“陶瓷怕大”这个当今国际陶艺界公认的难点上进行突破,在1.6米以上的大花瓶上进行大面积镂空,通过细小的线条支撑数百斤自重的大型花瓶,成功突破了从湿坯到干坯,再到上千度高温炼狱带来的18%的心缩考验。这一项目烧制成功,不仅突破了传统了陶瓷工艺的极限,也开创了国际陶瓷领域中“大型镂空艺术”作品的历史先河。卢权智的陶艺作品多以自然生态万物为题,追求小而精、大取势,在平凡中飞跃升华。不少作品被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机构及个人所收藏。尤其是最近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超大型红陶作品《百福》更是以其家喻户晓的葫芦美丽独特的外形和传统民族内涵深深吸引了众多的观者。

卢权智最后对记者说,“很多人把艺术家说成‘疯子’、‘狂人’,我感到很遗憾和无奈,不过,当我烧制出自己第一件陶艺作品时,感觉自己在和上古祖先在对话,这种感觉真的很有意义的。”

陶艺家结合漆艺柴烧 创造陶色缤纷


台湾土、生漆味,足以让陶色缤纷夺灿。陈金旺、李仁嵋、徐玟玫三位陶艺家,一位结合漆艺、喜欢用三脚鼎立挑战窑烧难度。

两位致力於柴烧表现,尤其徐玟玫,以女性纤弱特质从事男性惯有孔武有力的柴烧创作,不禁让同道望之兴叹。三个臭陶匠即日起至三月廿六日止,在台中市文化局举办联展,值得爱陶人士细细品味。

任教於侨光技术学院的陈金旺,从陶艺中涉猎手捏、泥条、陶板、泥塑,乃至手挤胚,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自我挑战。作品以系列性作为创作题材,诸如人物篇、神兽篇等等。

尤其最近几年不断地挑战窑烧极限,从国家工艺奖「丰之祭」;全省美展「阶梯饗宴」、「神听」,乃至最近完成的巨型作品「黑色神蹟」,七八十公分高、二三十公斤重的的胚体,藉由三足鼎立来挑战高温窑烧时可能坍塌的风险,成为个人作品「风格」。

除此之外,近来致力於漆器的研究,把传统漆艺的「润」,延伸让表面可以成「镜」,也可以成「雾」;配合手挤胚造型,让传统漆器变得很现代也可以很古色古香。

李仁嵋、徐玟玫是陶艺界的夫妻档。李仁嵋贴切的让陶瓷应用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让陶瓷的美不仅能欣赏,更能与生活实用结合。

尤其最近几年,致力於柴烧创作,作品「金银烧」独匠具心,透过土质的不同,以及窑烧火侯的控制,甚至整座柴窑的设计,足以让窑烧后的作品可以掺杂金色、银色金属光般的美,价值不斐。

夫唱妇隨,陪老公走过五、六个年头的徐玟玫,因本身具有室內设计美术底子,所以很快地成了陶艺界的一员,经常与老公二人通力合作,轮流看守窑烧,而柴烧,搬运粗重的木头、丟柴,从不假他人之手,以女性纤细的特质,烧出朴拙雅趣的作品,其中乍看像机车排气管的「深情」就是她的代表作,真的会令人会心一笑。

柴烧:让陶瓷真正回归本源


讯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陶技艺,它用土、火、柴、窑来烧造出自然的味道。位于吴山广场西侧的鸿印堂艺术会所(四宜路35号),目前正在进行一场“埏埴为器——贺博文、蒋马祥柴烧陶瓷艺术展”(展览将持续到6月15日)。展出的46件柴烧陶艺作品以器皿类陶瓷为主,包括茶具、茶碗、花器等。与人们印象里那些白胎厚釉、温润如玉的陶瓷作品不同的是,这些粗犷得像岩石一样的柴烧作品,让人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这些作品是都市快报签约青年陶艺家贺博文与蒋马祥,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烧制出来的。

蒋马祥介绍说,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蹿入窑内,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上面,而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会在其表面形成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烧窑的成果。通常,每烧一次需要用掉3吨重的木材,开窑后仅有十几件作品让人满意。

贺博文则觉得自己投入心力追求柴烧,是因为这门古老的技术可以由他天马行空地发挥创造力,比如他的一组作品《围城》,就是由泥片拼接形成,而没有传统的坯体形状,“柴烧很像一注镇静剂,让浮躁的世风复归平静,让陶瓷真正回归本源。”

现代陶艺的精神与审美意蕴的新变化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的一部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审美取向的转变以及人文精神因素等息息相关。现代陶艺是运用陶瓷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来反映艺术家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现代陶艺所具有的新形式与审美意蕴都是传统的陶瓷艺术所不具备的。正如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所说的:“陶艺一词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称,而是一种孕育着新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现代艺术方式。”

中国传统陶艺高超的技艺、娴熟的装饰以及完美的造型,表现了创作者的智慧和能力,但传统陶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着重追求严谨和整齐从而限定在一定的审美标准中而无所突破。它忽视了材料的自然属性,更忽视了人与陶艺之间的精神关系。实用审美是传统社会中的主流审美方式,而现代陶艺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高扬个性化精神旗帜下,逐步推翻了纯实用审美的藩篱,开始向精神审美方向升华。现代陶艺摆脱了以往的审美形式,纯粹成为艺术家发自心灵的艺术创作,它强调个性,注重思想内涵,从精神层面出发寻求艺术的自然与真实。

现代陶艺是以审美为主的更注重审美价值和审美作用,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艺术观、价值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传统陶瓷艺术是先有实用后有审美,现代陶艺一开始就没有按照实用审美所画好的规则线来运作。

尽管现代陶艺中有类似器皿类的造型,但它已经没有了日用陶瓷涵盖的功能与意义,尽管有的陶艺家的作品也进入商业运作卖钱了,但陶艺家在创造的过程中并没有预先考虑它的经济性。现代陶艺以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它在不同的形式、角度和内涵上显示了现代人对陶瓷传统人文精神和美学品质的认识态度,体现了艺术家对传统资源、语言方式、艺术形式、审美意蕴的当代转化。现代陶艺的创作理念完全不同于传统陶瓷,它没有中国画那些伟大的包袱,没有任何图式可言,没有任

何概念可循。在舍弃了实用形态之后,丢掉的是锁链,迎来的是自由,现代陶艺完全有能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形象来展现中华美学特有的内涵和审美意蕴。

现代陶艺以其特有的本质特征和审美意蕴,正向贴近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发展。现代陶艺的这种特质,这种精神与审美意蕴的新变化,促进了现代陶艺在现代人精神文化领域的新生,使得现代陶艺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现代陶艺的新语言


现代陶艺于二十世纪中期在美国萌发。以现代陶艺大师彼德·沃克思为代表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陶艺家们在其作品及创作思想中,表述了人与水、土、火、空气之间交流的深层关系。将粘土作为他们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叠、压、刮、戳等。审美上否定了陶瓷的实用性和传统工艺美的绝对性,对作品表面留下的瑕疵、开裂、斑孔等都认为是一种美。尝试并实践一种完全抛弃传统形式的制陶方法和审美,以放任、偶然、自由的形式充分体现粘土的率性,和艺术家对情感观念的个人感触,提倡“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代陶艺和众多现代艺术一样在中国得以蓬勃发展。其新观念、新思想曾经带给予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以地震波式的冲击。它将陶瓷艺术由面向大众实用化的陈旧模式转向张扬自我的个性化发展;将陶瓷艺术从纯工艺美术领域拓宽到现代艺术领域。这种全新的理念既使中国传统的陶瓷艺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又使中国现代陶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众多学院派的陶艺家们在接受外来文明的科技、观念和思想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本土文化的精髓,同时还继承了传统陶瓷的技艺方法,融入个人艺术感悟进行“搅拌混合”,从而形成了全新视觉冲击力的陶瓷艺术作品,拓展了中国陶瓷艺术语言的表述方式。

其实,这种融合趋势,不仅仅是陶瓷艺术。今天,越来越多的艺术门类经过这样的“混合”,通过不同人类活动领域内差异的相互杂交和抵消来换取艺术的前进。“混合”意味着保留那些混合物体封闭的自我保护边界。现代陶艺通过保留自身特有的艺术语言,再溶入别的艺术手法而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更加全面的效果。例如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等,当然这种做法或现象是某些所谓的艺术纯粹论者所难以容忍和接受的。尽管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种不断地相互杂居,文化、疆域也一直相互交织影响。但在传统艺术领域却仍然存在许多强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产生的原因在于对传统所做的错误解释,和对维持现状感兴趣的各种惰性力量。它们同样表现于对艺术门类纯粹性含糊其词的崇敬上。以及推崇该门类的主张,标准和准则,并且将它们视为不得从外部加以窥探的,无法深入了解的神秘境界。过分的、自我封闭式的孤芳自赏使得这些艺术高高在上,与现实相去甚远。同样,对于其它设计和艺术及至整个视觉表现领域而言,其内在的主题是相似的,与那些较普遍的创造形式是同质的,每个学科包括陶艺、建筑、设计、纯艺术等等,由于其专业化和团体化的行业影响,往往会走向自我的封闭化。对本学科的价值观念和细节加以抬高而驱使其形成一种全组织的惰性,这样做的一个危险结果,便是形成一个顽固不化的坚壳——使该学科陷于无用的、空洞的、刻板的、死气沉沉的、目光短浅的和令人窒息的状态之中。或者充斥于琐碎之中。不可避免地由于缺乏与外界勾通而丧失艺术的鉴赏力从而走向僵化和死亡。这种现象在我国这个的传统陶瓷大国中一直在不断的上演,例如宋代五大名窑和今天的景德镇、宜兴等地。到处都是传统的青花梅瓶、郎红梅瓶。抄袭名为“借鉴”,仿制成为“继承”。守旧的观念,保守的思想,固步自封的氛围造就了“千人一面”的后果和能催人昏昏欲睡的功效。缺乏创新,这是中国陶瓷最近几年在国际市场不断走向衰败的直接。

现代陶瓷艺术作为视觉艺术领域内的一员,其美好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要与不同艺术门类间相互“混合”和影响,充分利用陶艺做为纯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过渡学科优势,扬长避短。打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隔膜,建立起能彼此联系相互借鉴的灵活关系,将陶瓷工艺与别的艺术相结合。溶入高科技,创建新标准。只有这样,那些曾经造成艺术门类间疏离的阴影,才会完全消退变成有益的甘露,而成为滋润百花生长的沃土。而今,中国陶瓷艺术界的欣欣向荣也证实了这一点,众多陶瓷艺术家原本所学并非陶艺术专业,或是画油画,或是做雕塑,甚至是搞设计……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从别的领域的介入,才使我国现代陶艺的语言表述方式更加丰富,呈现出今天这种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白明、罗小平、左正尧、张小莉等等这一批活跃的陶艺家用其充满个性化的陶艺作品从不同的视点向我们证实了陶艺多元化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证实了陶瓷艺术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打破门户之见向其它艺术门类开放,陶艺家要有广博的视野和从不同流派甚至是极端对立的艺术观点中找到共通点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尤如一株大树的树根,虽然其生长方向不同,但其吸收的营养物质的目的都是用于大树的成长,是为同一母体服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宣扬陶艺家应该从设计建筑开始,或者陶艺家必须先学习油画,这都不应该是他们要干的事情。他们应该从“方法”上做起。也即是说:将陶瓷艺术当作是自我艺术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媒体。从而将别的艺术特性结合陶瓷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进行深入的思考,这就是进行创作构思的方法。但其关键问题是要不断地转变思考的方法和角度,从而使我们可以从一种艺术门类跳到另一种艺术门类中,去寻找新的、潜在的结合点以及其它艺术在本艺术门类中的运用和作用。打破既定的门户之见,甚至探索广袤的边缘学科和无人涉猎之处。因为在这些领域往往存在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可以使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借鉴的方法。这样,一方面陶瓷艺术仍然保持着自身的个性和发展轨迹。另一方面通过与其它不同艺术门类的嫁接和联系,陶瓷艺术又会充满新的活力。只有从历史的重负中另辟蹊径,才能使陶瓷艺术通过实验室式的操作方式得到不断发展。同时,陶瓷艺术家也应客观冷静地剖析自我;找准自身优势、结合传统技艺、钻研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进取去探寻陶艺发展的新可能。将从偶然中得到的启迪加以升华,使之成为自我艺术语言的立足点,完成“设计师一陶艺家”,“陶艺家一设计师”之间的不断转换。勇于实践,认清陶艺创作的过程就像一只蚂蚁一样,从纷乱的千头万绪的乱线团中,找出头绪,解开谜团,完成从“世俗”到“纯粹”的转换。

陶艺作为一种人类古老技艺的延伸,每一位陶艺家都应该有责任在其中发展过程中附加一些新的内涵。要贸然地去预见现代陶艺将走向何方是困难的,因为陶艺的发展就象陶艺本身一样,那些由土、火、釉构建起来的空间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创造永远具有一种神秘感,而这正是现代陶艺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也促使我们只能试着推测其前进过程中的多个可能,去完成自身应尽的使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柴烧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