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了解中国瓷器的时代特征,避免瓷器收藏打眼

了解中国瓷器的时代特征,避免瓷器收藏打眼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玛瑙釉的特征

2020-05-27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中国瓷器是古代对外输出的品牌,明清时期欧洲和北美贵州以拥有中国瓷器而傲,是他们彰显身份的象征,可见中国瓷器在古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如今随着拍卖市场和中国人对瓷器艺术收藏和追求,瓷器出现了仿品,如何鉴别瓷器防止打眼就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时代特征。

宋元明清是中国瓷器逐渐发展到巅峰的时期,也是中国瓷器从陶瓷发展到艺术陶瓷的高速发展的时期,唐宋元明清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从瓷器的釉色、到瓷器的胎土以及瓷器的圈足和瓷器上图案的画风都能看到那个时代影子,这是我们鉴别古代瓷器的方法之一,也是现在作伪做不能模仿的,学好瓷器基础知识,才能有效防止在瓷器收藏中打眼。

1.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打好基本功

收藏中国古代瓷器,就要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历史,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历史,从陶瓷发展历史也得以体现,先有陶,然后逐渐发展到瓷器,唐之前主要是陶,宋以后发现了高岭土才从陶到瓷器的根本性转变,可以从古代和当今名家陶瓷鉴赏书籍了解瓷器发展历史,这是收藏瓷器的基础中的基础。

2.多参观博物馆

博闻强记是基础,是为你鉴别瓷器的知识储备,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各地都有历史博物馆,去博物馆多去看看各个时期实物瓷器,了解每个时期瓷器的釉色、画风、器形能上手最好上手看看瓷器,这样对了解和鉴赏瓷器有帮助。

3.了解古代瓷器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

中国瓷器经历了从陶到瓷器的发展,唐宋元明清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唐初还是以陶为主的时代,到了中后期出现了陶瓷,宋代开始出现了瓷器为主的时期。宋代以单色釉瓷器为主,以简约为美,元代出现了青花为主的瓷器,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五彩、粉彩、珐琅彩百花齐放的时代。

宋代人喜欢单色釉瓷器,简约为主,开始以定窑白瓷为官窑瓷器,后来宋徽宗决定宫中用瓷“弃定用汝”,即放弃闪耀刺眼白光的定瓷,转而使用温婉的汝瓷。因为他笃信道教,道家崇尚青色,在斋蘸时献给上苍的奏章“青词”中便可略见一二。道君皇帝主持的祭天典礼上,青色使整个斋蘸过程充满了神圣感和仪式感:天青色的汝瓷静静地端居在青玉案上,默默地听着皇帝吟诵完

誊抄在青藤纸上的青词,那一缕焚化后袅起的青烟,沿着凤凰栖老的青青碧梧,升上苍穹,化为流过的缕缕青云……,体现了北宋瓷器的主流特征的演变。

汝窑盘,宋,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元代随着蒙古帝国征服欧亚大陆,引进了波斯的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

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所绘青花纹饰呈

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

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是由于青花原料在高温烧制过程中与釉熔

化时依窑内气氛而起的变化。现代仿制的元青花中也有“锡光”出现,但观察仿品的“锡光”仿

佛是一块银灰色片贴敷于蓝黑色斑点之上,有的斑点较密集,给人僵硬之感。通过这就可以鉴别

元青花,防止自己收藏瓷器的时候打眼。

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通高46.5cm

该盖罐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明代除青花、斗彩和五彩之外,其单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红釉、蓝釉、成化的孔雀绿和弘治的黄釉。明代的彩瓷发展有一个新的飞跃。明代永乐、宣德之后,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绘技术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应归功于白瓷质量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见的颜色有红、黄、绿、蓝、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

的一种彩瓷工艺。例如成化斗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种多且能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葡萄紫色则几乎是紫葡萄的再现。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贵,如举世闻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等。在成化彩瓷基础上,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器又揭开了彩瓷发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斗彩瓷,色彩鲜艳,画染风格以疏雅取胜;嘉万时期的五彩则是以红、淡绿、深绿、黄、褐、紫及釉下蓝色为常见,彩色浓重,其中红、绿、黄三重为主,尤其是红色特别突出,因而使得嘉万时期的五彩器在总体上有翠浓红艳的感觉,极为华丽。

清代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最高峰,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终结的时代,康雍乾为古代瓷器巅峰奠定了基础,也出现了仿制前朝瓷器的情况,但是一般都会有款识记录,告诉你是仿制的瓷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中国瓷器中心以景德镇为中心,开始了大清王朝的官窑时代,乾隆朝是瓷器烧造的集大成时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瓷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鸦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

【青花龙纹瓶】

青花龙纹瓶,高23.5cm,口径4cm,足径6.1cm。

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 此瓶造型挺拔,为康熙官窑青花中的佳作。民国时期中国瓷器出现了造假的时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都是个人造假的,跟明清官窑倾力制作的瓷器无论从成本和釉色和器形上都不可比的,所以很好鉴别,不容易打眼,关于瓷器的时代特征今天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多了解瓷器收藏的基本常识,这样在种类繁多的瓷器收藏中才不会打眼,才能体会到瓷器收藏的真正乐趣。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南宋龙泉窑瓷器的时代特征


南宋龙泉窑可分为前期和中晚期两个阶段。前期,正是南宋政局动乱期。宋高宗赵构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权后,到定都临安(杭州)前后的10多年时间内,女真族仍没有停止他们野蛮的掠夺战争。随着金兵铁骑的长驱直入,南宋政府选择了唯一出路-逃亡。于是从河南商丘至建康(南京)、扬州、杭州、绍兴、宁波,直至入海至温州、台州,最后返越州(绍兴)、杭州。一路颠沛流离,风云难测。朝廷如此,民间的动荡更甚,此时生产力发展处于低谷。龙泉窑产品除了生产一些日用器皿及冥器,供当地民间使用以外,一如北宋时期。如作为冥器的五管瓶、盘口壶等仍沿袭北宋末年旧制继续生产,只从器型上稍加改进。如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时稍瘦,从肩部分成两级,最后演变成一级,肩部凸起,器身光素无纹,盖钮以各种动物如鸡、犬、鸟代替花苞钮装饰。胎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

南宋中晚期,是龙泉青瓷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瓯窑、越窑、婺州窑因资源枯竭等原因相继衰落。而地处浙西南山区的龙泉有着丰富的瓷土和燃料,为发展瓷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南宋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对外贸易,使龙泉青瓷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据考古发掘证明,当时的龙泉及毗邻地区,窑厂遍布,除龙泉大窑、金村、溪口、安福等外,庆元县的上垟,云和县的梓坊、水碓坑,遂昌县的湖山,缙云县的大溪滩、碗窑山,以及泰顺、文成、永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瓷窑体系。

南宋初年,北方大批窑工"随驾南来",纷纷涌入浙江。这批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落户龙泉,重操旧业,他们把北方的制瓷技术融合到龙泉青瓷的制作上;加上南宋官窑对龙泉窑的影响,使龙泉窑产品技艺大进,质量不断提高。

首先是坯料的改革。原先使用的坯料仅以瓷石一种拉坯成型,由于瓷石中氧化硅含量相当高(7%以上),所产瓷器胎骨厚重,严重影响其美观程度。于是,匠师们采用瓷石和紫金土配成胎料,由于紫金土中含有较高的氧化铝和氧化铁,铝的含量增加,抗弯度大大加强,制成薄胎瓷器,就能在高温下不易变形,解决了笨重呆板的问题,使龙泉窑产品壁薄如纸,轻盈秀美。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果说,龙泉窑在胎坯的改革中,解决了粗、重、笨的缺点,在质量上完成了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在釉色的变革中,使它成为人见人爱的艺术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为打开国际市场,并为皇室提供贡品打开了方便之门。

龙泉窑原先使用的是一种含钙量较高的石灰釉,它的特点是高温下粘度较小,易流动,因此这类釉一般显得比较薄而透明,光泽感强。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动,这样可使釉层施得更厚,使器物外观更为饱满。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匠师们还采取多次素烧、多次施釉的复杂工艺,使釉层变得更加丰厚,色泽更加沉稳。同时,匠师们还熟练地掌握了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创造出青玉般的粉青釉和翡翠般的梅子青釉。

考古发掘证明,龙泉窑在烧制工艺上完成了胎坯、釉色、多次素烧、多次施釉以及熟练掌握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等复杂工艺后,其产品结构也作了重大调整,一些以前不见的陈设、祭祀用器大批出炉,如鬲式炉、贯耳瓶、凤耳瓶、鱼耳瓶、八卦炉;文具用品中的笔筒、笔洗、笔架、水盂等,式样新颖,品类繁多,作为冥器的多管瓶、盘口瓶等此时已不见,为堆塑龙瓶、虎瓶所代替。

此时的龙泉窑因釉色优美造型别致,多数光素无纹。有刻划花的器物其装饰手法亦与北宋时期有明显不同。此时盛行单面刻划花,以刻为主。纹饰多样,有莲花、莲瓣、荷叶、蕉叶、如意等;动物有凤凰、飞雁、游鱼等。

纵观南宋龙泉窑青瓷,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

值得一提的是,龙泉大窑、溪口曾生产过黑胎厚釉青瓷和白胎厚釉青瓷两种精美瓷器,尤其黑胎厚釉青瓷无论器型、釉色、胎骨都与郊坛下官窑瓷器非常相像。因此,藏界与理论界有人误认为是郊坛下官窑器,有人则冠以"龙泉官窑"。笔者认为,这批所谓的"龙官",其实是龙泉窑的仿官产品,它或许为满足郊坛下官窑之不足,而上供朝廷;或许是朝廷大臣得不到官窑器而在龙泉仿烧。尽管这批仿官产品,由于在不同地点、不同胎釉、化学成分仍有差别外,其精美程度不亚于官窑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白胎厚釉青瓷在烧造工艺上,不但采用了南宋官窑烧造技术,而且还有所创新。如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的紫金土,使胎色白中带灰;圈足底部或佛像的脸、手等露胎处,呈红色。釉色光洁滋润,多数不开片。这些都是南宋龙泉窑的特征。

南宋的龙泉瓷有早期和中晚期的区别,在鉴定时要加以注意。

清朝康熙时期斗彩瓷器时代特征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但是每个朝代斗彩瓷器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清朝康熙时期斗彩瓷器的烧造技艺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器物的造型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大件器物层出不穷。

康熙时期斗彩瓷器胎体坚致细白,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

康熙时期斗彩瓷器以金为着色剂的开始使用国外的“洋红”,从而代替了传统的矾红,从而使康熙斗彩瓷器釉色显得更加娇艳。

康熙斗彩瓷器中经常使用综合装饰技法,这是康熙斗彩瓷器一大特点。

清康熙斗彩红龙凤盖罐

清康熙斗彩红龙凤盖罐,清康熙,通高13.1cm,口径4.6cm,足径10.4cm。

罐小口,矮直颈,丰肩,扁圆腹,卧足,带盖。腹部两面以矾红彩分别描绘龙、凤戏珠纹。斗彩只用作装饰颈、肩、胫、盖等次要部位的辅助纹样。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 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器主题龙凤纹抢眼夺目,绘制精细,以斗彩作边饰,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清康熙款斗彩海水龙盆

清康熙(1662-1722) 高4cm,口径21.3cm,底径12.5

敞口,浅弧腹,大平底,矮圈足。整器以海水云龙纹装饰,纹饰古朴大气,构图严谨,绘工精细。器外壁用釉下青花绘云纹,釉上抹红绘龙,并用黑彩点睛。器内壁绘五爪龙穿行于云海之间,龙姿威猛,龙嘴微张,犄角后掠。底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双圈六字二行楷书款。

清康熙斗彩鱼藻纹盖罐

清康熙斗彩鱼藻纹盖罐通高22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6.5厘米,直口,短颈,丰肩,圈足,宝珠钮盖。盖面绘画鱼、虾、蟹及水草纹,腹部绘鱼藻纹。外底书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

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

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清康熙,高31.8cm,口径59.3×41.5cm,足径45.5×26.7cm。

花盆呈六方体,折沿,沿边呈菱花形。深腹,二层台外撇六边形足,底有两个渗水圆孔。器内上半截施白釉,下半截、底露胎。折沿上绘石榴花果,间以“寿”字为饰。盆外壁六面皆绘斗彩群仙祝寿图。足边凸起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纹。此花盆所施釉上彩有红、黄、绿、蓝、黑、紫等,缤纷华丽。纹饰绘画笔触细腻,人物刻画尤为生动,堪称康熙斗彩大件瓷器中的精品。折沿下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横排款。

清康熙斗彩雉鸡牡丹纹碗

斗彩雉鸡牡丹纹碗高7.7厘米、口径15.4、底径7.3厘米。敞口,深腹,圈足。外壁绘雉鸡立于山石上,周围牡丹、玉兰、海棠、喜鹊相衬斗艳,寓意“玉堂富贵,喜报春来”。雉鸡、山石、喜鹊均以青花料描绘,以分水法表现阴阳向背,红、黄、绿、淡紫等色牡丹争奇斗艳,牡丹花朵多出犄,系康熙瓷器上常用的画法。外底书青花双圈 “大清康熙年制”6字双行楷书款。通体画法纤细,画面疏朗,釉面光润细腻,为康熙斗彩瓷器中的佳品。

雍正青花瓷器时代特征,如何鉴定雍正青花


雍正瓷器承上启下,将中国古瓷器烧造技艺推上了历史上的高度,收藏明清瓷器的都知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这正是对雍正瓷器最高的评价。雍正瓷器之所以如何高品质跟雍正皇帝亲力亲为对瓷器高标准高要求分不开的,雍正瓷器由于从选料开始就把关极严,故成品质量极高,瑕疵极少,康熙青花常见的缩釉点在雍正青花中不见了。

雍正青花瓷器瓷胎细腻,极少能看到杂质,细致到在修足上都追求完美,雍正时期极为重视,滚圆的“泥鳅背”器足表明瓷器生产已注重看不到的细部,由于雍正时期瓷器修胎明显规矩,而且渐渐定型,雍正青花瓷器许多如出一辙,逐渐定型生产,成为清朝历代的定式。

雍正瓷器青花发色特点

雍正青花在青花的色调上,以点染方式,追求永宣苏青的黑斑效果,另一类追求淡雅风格的青花;釉面洁白,雍正青花釉色油润,亮青特点减轻,肥厚显露,二者对比十分明显。在康雍乾三期中,雍正青花的细腻是前后两朝不能比拟的。

青花瓶白釉温润细腻,青花沉着厚重,以点染方式处理成点滴的深色斑痕,类似于明代苏麻离青青花料的特点,全器的精心制胎和精美纹饰,将雍正朝青花瓷器的完美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雍正瓷器青花画法技法特点

雍正瓷器青花画法技法

雍正瓷器淡描青花以细线描绘纹饰,不再施色,表现瓷器绘画风格淡雅的同时展现工整的魅力。

雍正的青花瓷吸引了粉彩的许多优点,如精美的绘工和雅致的画面,这些因素使雍正青花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由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极为出色,在某些程度上掩盖了青花瓷的光芒,但雍正青花仍是那些喜欢收藏青花藏友的精美青花瓷器。

雍正瓷器青花山水的画法把康熙时期“斧劈皴”青花画法改完以以线代染“披麻皴”。

雍正青花瓷器人物画片儿明显减少;

雍正青花瓷器花鸟、花卉非常工整,逐渐程式化,而画风上缺少了灵动,多了规矩。这是雍正青花花鸟瓷器的弊端,但也是鉴定雍正青花瓷器的方法之一。雍正青花的这些变化,潜移默化的对景德镇工匠生产青花瓷器造成了制约,也缺少了创新,这是对瓷器艺术发展是不利的。

青花云蝠纹笔筒釉面莹润,白中泛青,胎体坚硬,洁白细腻。青花绘画画面布局舒朗,笔触纤细,十分典雅。

清代瓷器龙纹时代特征,为清代官窑瓷器鉴别提供了佐证


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之前介绍过明代瓷器龙纹纹饰特点,今天介绍清代瓷器上的龙纹纹饰特点,清代龙纹其造型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清初早期的龙纹形象略有明末的遗风, 康熙、雍正、乾隆时,龙纹发生较大变化,龙首较之前“猪咀”明显缩小,胡须变化,龙眼,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清代早期龙纹整体形象强悍,昂昂上升之态,一派盛世景象。中晚期清代龙纹瓷器有形无力之意,无精打采之态。

清代早期康雍乾瓷器龙纹特征

康熙时期云龙纹龙身常成“弓”形,其腹部有明显的下坠感,龙的动感较强,气魄威武。龙嘴多为“地包天”,下颌明显长于上颌,龙鳞的勾摹较有立体感,龙爪常伸展舒张。

康熙青花龙纹瓶

青花龙纹瓶,高23.5cm,口径4cm,足径6.1cm。

康熙青花龙纹瓶瓶口微撇,短颈,圆肩,肩以下渐收,圈足。瓶身绘立龙2条,张牙舞爪,龙身卷曲,威武凶猛。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此瓶造型挺拔,为康熙官窑青花中的佳作。

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已从康熙的野性中脱离出来,带着汉化的痕迹。雍正朝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这不仅表现在器型、胎釉上,也充分表现在瓷器的纹饰上对于一个熟读四书五经的雍正皇帝来说,理解龙纹就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雍正时期龙体态肥硕,中规中矩,一丝不苟。鬣毛整齐,向上飘前,角光滑如修饰,上下颚平齐,开合有力,身体甩动,四肢粗壮,五爪精美。雍正朝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的风格,并又有创新,龙角特别突出,增添了威严之势。其云纹以两个为一组呈现,并且用顺时针方向单线描绘。龙爪的画法也有所创新,大多都比较尖利。此时期云龙纹一反康熙朝仅以火焰纹为辅助纹饰的特点,而大量增加了如意状的卷云纹。且其火焰纹多为鹿角状或是连续弧线形,有别于康熙时期的“山”字造型。

“五爪夔龙”始于雍正朝

康熙朝的夔龙纹纹饰密布但并不拥挤。康熙朝夔龙纹表现技法呈多样化倾向,不仅有绘画,也有暗刻;雍正时期的“五爪夔龙”是很有清代特色的,此一时期的夔龙纹出现了前所未见的五爪,并且局部刻画也很精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乾隆朝的夔龙纹图案化倾向较为明显,龙首的刻画较为简单,但重在点睛。

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

斗彩云龙纹盖罐,清雍正,通高10.4cm,口径5.7cm,足径7.8cm。

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罐小口,矮直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底内凹成圈足,带盖。盖面微现弧度,直壁,面饰青花飞龙一条,壁绘斗彩朵云纹。器腹部饰青花三爪飞龙两条,间以绿彩朵云,肩、胫处以黄、红、绿彩分别绘覆仰莲瓣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乾隆一朝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及朝野,龙本作为皇家象征,民间应控制使用,但乾隆时期,国家鼎盛,乾隆每每以天朝自居,对臣民放任,尤其乾隆一贯的统治思想是对官 严对民宽,故从不去追究民间在瓷器纹样这等小事上是否犯上,是否僭越,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乾隆朝的云龙纹与其说是承袭了雍正朝的特点,倒不如说是沿续了康熙朝云龙纹的特点更为贴切,例如它借鉴了康熙朝常见的“弓”字造型,辅助纹饰也以康熙朝盛行的火焰纹为主,只是更加繁复。但乾隆朝云龙纹龙头较长,龙尾秃而卷。更注重龙鳍的描绘,结构交待明确,尾鳍呈放射状。龙腹麟甲整齐匀密,多为长脚如意纹。此时云纹借鉴了雍正云纹的表现方法,即卷云纹与火焰纹相结合,而卷云纹类似于长脚如意云。康熙龙四爪三爪多见,五爪反而少见。可见当时宫廷还是天朝心态,少清规戒律,多宽松随意,所以乾隆时期的龙纹全都是歌舞升平之相。

乾隆青花九龙天球瓶,九龙姿态各异,条条龙都神气十足,腾云驾雾,肆意而为;九为阳数之极,此龙纹天球瓶乾隆初年唐英奉旨烧造,最可体会乾隆皇帝踌躇满志的心态。

清代中期嘉道咸龙纹特点

清代经过乾隆文治武功的消耗后清代开始走下坡路,到清代中期嘉庆之后的龙纹日趋温和,龙爪趾间距变大,被人们称为“鸡爪”渐失锋利感,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意,毫无杀伤力。从瓷器上的龙纹就能看出清代政治在变化,经济的下滑以及人民心态的变化。

嘉庆皇帝从乾隆爷那里接手一个千疮百孔的大清帝国时,悲剧注定无法避免,而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反映在匠人手里,就再也不会出现盛大华美、祥和安宁的大作。这个时期的龙纹装饰更多的是粗劣的继承前朝,龙爪仿效康乾,龙趾更粗糙。并且大量出现在陶瓷器上龙的形象,更加世俗化。比如划龙舟、比如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皇权形象也逐渐式微。

清嘉庆“懋勤殿”款龙纹印盒

“懋勤殿”款龙纹印盒,清嘉庆,通高7.7cm,口径22.5cm,足径14.5cm。清宫旧藏。

印盒扁圆形,子母口,圈足。盖面及器壁淡描青花祥云纹为地,其上各绘两条金彩五爪行龙飞腾于云海之间。底足内施白釉,书“大清嘉庆年制”青花三行六字篆书款。盒盖面正中金彩方框内署“懋勤殿”金彩三字。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清代晚期通光宣瓷器上龙纹特点

清代晚期已经是大清王朝摇摇欲坠风雨飘渺的时期了,无人关心政治和艺术了,都为了生存工匠无心烧造瓷器也反应在了瓷器纹饰上。

同治时期的龙纹特征表现:细颈、粗腿、尾上翘,反差冥想,状如走兽。

光绪时期瓷器上的龙纹点睛龙,就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粉彩龙凤纹碗】

粉彩龙凤纹碗,清光绪,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碗口微撇,弧腹,圈足。碗内光素。外壁以粉彩装饰,有红、粉、蓝、黄、翠绿和金彩等多种色彩,缤纷艳丽。近口沿处的黄釉地上绘蝙蝠、桃和“卍”字,外腹饰龙凤戏珠纹,间以祥云纹,龙凤图案的笔触较为呆板,近底处饰变形莲瓣一周。外底署红彩“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碗为典型的清宫用瓷器。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

矾红彩描金云龙纹高足盘,清宣统,高6cm,口径22.5cm,足径14.2cm。盘敞口,折沿,弧腹,高圈足。外底署青花楷体“吉祥如意”四字楷书款。通体以矾红彩描金装饰,盘内底、折沿内外均绘云龙戏珠纹,高足外壁绘海水江崖纹。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遗留的宣统朝瓷器中,有一套矾红彩描金云龙纹西餐具,共计134件,此为其中的一件。器型有高足盘、大小配套的椭圆形盘、把盂、带托匜、大小圆盘、盖缸、叶形盘等。装饰图案均为中国传统的云龙纹,但有些器物的造型却具有欧洲特色,反映了当时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瓷器和纹饰代代相异反映了各个时代不同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瓷器龙纹的特征,是龙纹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对龙纹瓷器的断代和鉴伪有着很好的借鉴的作用。

了解明代瓷器龙纹的演变特征,鉴别瓷器


瓷器上有龙纹一般都是官窑瓷器,尤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王朝,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纹,图腾龙自古就有之,不同时期龙纹特征为我们瓷器断代和瓷器鉴定真伪提供了历史依据。我们现在见到的龙纹主要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其实唐宋元明清龙纹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的隆鼻也在演变,这跟经济政治分不开的,明代的龙纹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嘴部和鼻孔的突出,有猪嘴龙之称;龙须增多且竖直向上;明代龙爪大少数爲五爪及三、四爪,而元代龙爪以三爪最爲罕见。

龙形呈蛇形,双鬓,双角,鬃发完全,身有鳞,背有鳍,身两三处出飘带,爪有三、四、五,以五爲主。明初时期龙耀武扬威,雄猛威武,最爲精深。明代龙纹总体作风比清代龙纹粗暴。

洪武时期的龙纹

洪武时期官窑处于初创阶段,器物造型及纹饰逐步从元代向明代过渡,产品作风承上启下,瓷器纹饰以花卉题材爲主,龙纹大批呈现。以龙作装饰的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红彩等种类。龙纹次要见于盘、高足碗、瓶、炉等器物上。

洪武时期的龙纹兼有元、明时期的特点,龙的抽象不如元代凶猛。龙有三爪、五爪之分,五爪龙约占二分之一强。有的指甲尖锐。形状多爲张口,吐舌,有角,有肘毛,肘毛两根至数根不等。胸背多出火焰状飘带。尾有鱼尾形、如意形。翼龙呈现。龙鳞的画法多以网格状线条表现,多数象双耳龙瓶鳞的画法爲一片一片所绘。龙的形状见有行龙、立龙。辅佐纹饰有火珠、云纹、海水、花卉,构成云龙、海水龙、龙穿花卉等不同题材组合。龙以双龙方式呈现较多。流云的云角粗短,中心三朵云呈品字形陈列,这种作风不断坚持到正德年间。从装饰办法来看,洪武时期龙纹还保存元代的装饰办法,印花、暗刻花还有一定数量。总体来看,洪武时期瓷器上的龙纹承继了元代龙纹的某些特征,又创始了有明一代龙的作风,对永乐、宣德等时期的龙纹发生一定影响。

永乐、宣德时期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上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咀之分,张口的伸舌(早期较长如戟状,后期略短微微上翘),闭咀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曲须,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发少,后期的发多。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等。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所以,在鉴定时略加留意,就不难分辨清楚了。

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

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明宣德,高4.4cm,口径22cm,足径14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青花红彩装饰。内底绘海水蛟龙纹。外口沿下绘回纹,腹部绘九条蛟龙翻腾于海水浪花间。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青花与红彩相结合,是当时一种新颖的装饰工艺,两种色彩相互辉映,对比鲜明。宣德青花矾红彩瓷器造型主要有花盆、盘、碗、高足碗等。红彩鲜艳,温润,施彩时深浅分用,以表现纹饰的立体效果。

永宣时的龙纹,从造型到描画,都是成功的艺术佳作;龙的身体“左盘右蹙如惊电”,这是凶猛、神威的体现。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永宣时的张牙舞爪、威猛的龙少见了,常见一种闭咀龙,多在花间、莲池中、海水中出现,或者是彩云龙纹。除了闭咀龙,也有少量张口龙、螭龙。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咀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这时期,还出现一种螭龙,也叫草尾龙。身似兽体,脚有似兽足或鸟足两种,张口伸舌,上颚长于下颚,上颚高高上翘且前卷,略似象鼻。龙尾多开又,似春草纹,口衔折枝莲花一枝。这种龙纹以后较为少见,

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

青花龙凤纹出戟花觚,明万历,高21.9cm,口径15.7cm,足径11.3cm。

觚(gū 音孤)撇口,长颈,鼓腹,两侧对应出戟(jǐ 音几),高圈足外撇。通体青花装饰。腹部主题图案绘云龙和云凤纹。颈部绘洞石牡丹两组。足上绘云朵、折枝花和圆点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觚为宫廷陈设用器,仿商周青铜器式样,造型端庄,雄浑古朴。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图案寓意吉祥,龙凤纹组合描绘寓意“龙凤呈祥”。

明代中晚期龙纹的腿的小腿部分很细,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小腿好似一木棒直直的,没有骨骼感;在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关节处有刀口很深的卷云纹,并在关节后面出现似山羊胡子样的腿毛;爪子为风车状,有3至5爪之分,但多见的是四爪龙、五爪龙。嘉靖龙纹 开始有正面龙、螭虎龙,到隆庆、万历时大量使用。崇祯正面龙披头散发,影响清初龙纹有:变龙、穿花龙、云龙、海水翼龙、穿花翼龙、团龙、荷塘龙、双龙、五龙、海水龙等。明代基本上看不到素身龙,整个身体用斜格纹来表示鳞纹,身体瘦长,尾部有装饰物,有的是云纹装饰,有的是火焰纹装饰。

明正德青花穿花龙纹碗

青花穿花龙纹碗,明正德,高10.3cm,口径23cm,足径9.3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略高。内外青花装饰,里心与外壁均绘穿花龙图案,圈足外墙绘如意云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八思巴文四字双行款,译文为“正德年制”。

此碗造型端庄,釉面莹亮,釉色白中闪青,青花呈色蓝中泛灰。

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与此碗造型、纹饰完全相同的正德官窑青花碗,外底署青花楷书 “正德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隆庆青花龙凤纹盒

青花龙凤纹盒,高15.3cm,口径20.9cm,足径19.2cm。

盒扁圆形,盒盖平顶微隆,子母口,圈足。盖面绘青花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外壁亦绘龙凤穿枝花纹,盖、盒口沿绘卷草纹,上下呼应,各组纹饰间以双弦纹相隔。足内青花双圈内署“大明隆庆年造”六字款,隆庆时期款识书“造”而不书“制”,成为一明显的时代特征。明隆庆帝在位时间短暂,仅六年,其间又遇洪灾,因此官窑产量相对较少。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有相对而舞的,有正面张牙舞爪的,有两龙争珠的,有回首而望的,有龙凤对舞的;有的行于花间,有的舞于彩云,有的游于海涛之中。此时的龙纹,分张口和闭咀龙。这时的龙纹已大不如前期,画工简单草率,有的龙鳞画成简单的网格纹,神气也差;有的显得瘦弱,似失去了龙冲天入地、驾云行海叱咤风云的神威。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过去是疏发),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上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咀,所以人称“猪咀龙”。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我们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显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这就是收藏瓷器的历史意义和鉴赏瓷器的乐趣,我们了解瓷器的同时,也能穿越历史,了解历史的背景。

收藏瓷器了解瓷器新动态


我国的瓷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陶瓷的演变规律,所以,便需要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瓷器鉴定。

1.分类法即将个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成发展序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其不同点。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即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明初期九龙纹大缸30,000.00-30,000.00万110,400.00万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36,000.00-36,000.00万78,200.00万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3,000.00-5,000.00万25,266.00万

清乾隆30年(1730)55,000.00-55,000.00万23,000.00万

明洪武青花四季花卉纹石18,000.00-18,000.00万19,320.00万

清乾隆郎世宁绘“雍正十12,888.00-12,888.00万15,840.00万

当前,瓷器成为众多藏家的必藏品。当然,不是所有瓷器都具有收藏价值。特别是初入瓷器收藏领域者,除了注意辨别真伪外,还要把握好几个尺度。第一要古。古瓷贵在一个古字。古瓷器属于传统收藏。远古的器物是历史文物,加之瓷器的保存不如金玉、铜石等容易,因此,古瓷越古越少,越古越贵。第二要稀。物以稀为贵。如宋代钧瓷、汝瓷,便因其稀缺而弥足珍贵,尤其是御用钧瓷。据有关资料统计,至今传世的北宋晚期御用钧瓷总数不超过百件,且分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少数收藏家手中。故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国内外古瓷收藏界,均以宋代“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作品为热点,其次则数元代青花瓷了。第三要美。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只有定窑烧制白瓷,而钧、汝、官、哥都是以青釉取胜。然而,定瓷精品之所以珍贵,倒不仅仅在于其如雪似银的胎釉,而在于它精美的划花、刻花和印花的纹饰。钧瓷的珍贵在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其造型古朴端庄,胎质坚固敦实,釉色艳丽绝伦,气质含蓄雍容而独步天下,雄冠世界瓷林之首。钧瓷可谓宋代瓷艺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把东方美学特有的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元代青花和清代彩釉瓷器,也都是以精美而闻名,虽然在民间有一定的藏量,但价格都不菲。第四要俏。要注重收藏市场需求量大、行情看涨的古瓷。这种古瓷升值潜力很大。约10年前,清三代官窑瓷器在拍卖会上的珍品成交价才几万元。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现在的官窑瓷器价格已经是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了。

己鉴定古瓷器科学有效的简便方法太简单了!将瓷器放入一盆清水,少则几分钟,多则一夜)如果瓷器胎釉中释放大小气泡,则千万个小气泡布满器身,这是千年以上古瓷无疑!有的还有淡淡的棉絮飘逸。(凡近现代瓷器均无此现象)这是因为古瓷经千年岁月胎釉已经老化生成许多空隙,这些空隙是当年柴窑逐渐加温形成的细微裂隙,裂隙中充满了空气;也是古瓷胎釉疏松,时间长了形成裂隙;亦有大量死亡气泡内空,岁月更替充满了空气。水灌后水分将空气排出,所以形成了千千万万的细小气泡。近现代的瓷器用煤或气燃烧,升温快,气体排出也快,胎釉实坚,所以胎釉中没有裂隙。经多次多标本实验,300年之内的瓷器即使在水中浸泡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气泡排出。这种方法胜过所有专家的“眼力”,如有老瓷器,不用花钱求人,自己鉴定即可,这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御世收藏:推荐国内优秀艺术家及作品,提供艺术品鉴赏、鉴定、交流、收藏等综合服务,我们秉承“投资创造价值,价值引领投资”的理念,与50万高端用户共同领略文玩艺术之美。

▍主编微信:18521599346朱先生,欢迎前来咨询!

瓷器收藏要避免博而不深


在文房用品追捧成风的今天,清康熙笔筒是其中深受宠爱的极品,近年来却成为市场追捧的对象,价格升幅惊人。在15年前北京瀚海首场拍卖会上曾推出一件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估价为60000~80000元,结果以30.8万元成交,在当年尚未全面起步的拍卖市场掀起巨大的涟漪。

此后市场中陆续出现青花或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其中一件出现在2008年北京瀚海春季拍卖会上,并最终以100.8万元高价成交。十余年时间中,同类器物升值70万元!

记者从市场中了解到,青花笔筒的快速升值主要发生在近5年间,原因是北京某大收藏家动用大笔资金大肆收藏坊间的清康熙青花笔筒,几乎形成“垄断”之势。在基本“控盘”后,经过深入研究,出版著录,以此而掀起清康熙青花笔筒之热。

市场细分程度提高

要避免“博而不深”

在瓷器收藏市场上,不少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收藏家也以这种手法大量收集某个小品种器物,因此形成大的收藏效应。如江浙某藏家就大量收藏民国“珠山八友”的瓷版画,令其名声大振,近年升幅可达数倍到十余倍。

曾有行家扬言,如果有大企业家愿意每年拿出1亿元的资金,就可以“称霸”瓷器市场,垄断多个品种。这种理论上的假设建立在瓷器市场存量不大的基础上;另外,随着收藏市场的逐步完善,各种品种的细分越来越明显,每个领域越来越窄。以文房用品为例,其中单是笔筒就包括了陶、瓷、竹、木、牙、石等品种。

市场细分程度提高,更要求收藏者达到“精而专”的标准。经济实力强的收藏者,自然可循上述“庄家”之法,独专一门;普通的收藏者不要把收藏战线拉得太长,既不能脱离社会的收藏主流,也要兼顾自己情有独钟的小门类,宁可专而不要博而不深。

笔筒是康熙时期较常见的一个文房用具品种,器壁多较厚。除了口底直径相同的圆筒形外,还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

官窑笔筒上多写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

瓷器收藏要避免这几种诱惑与误区


自从一件小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拍出2.8亿港元的天价后,国内历来就非常具有民间基础的陶瓷收藏更加变得炙手可热。一些以前从来没有碰过古陶瓷、也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的投资菜鸟,也纷纷从股市、房市中转战过来,幻想着哪天能逢上好运,从古董市场里边淘回一件价值连城的作品。

古陶瓷投资收藏,要谨防走进六大诱惑

越古越好

陶瓷是民间最广为熟知的古董,不少人认为,烧制年代越久远的陶瓷一定越值钱。不过,在专业收藏家的心里,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姑且不论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古瓷里边有多少赝品,哪怕我们假定这件古瓷是真品,其价格也未必就一定很高。

譬如,在陶瓷文化里边属于比较早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虽然老,但其工艺水平和观赏价值均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相差很远,因为来自这段时期的陶瓷制作工艺、造型和装饰实在过于粗糙和简单,难以获得市场的普遍认可,更不会有多少升值空间。

以文物等级论价

前面说过,不是所有老东西都具有投资价值。因此,把文物等同于可以用来投资的收藏品也是不对的。一件陶瓷,能够成为文物,不是因为其市场价值所决定的,而是其具有某种科学价值和历史研究的价值。

我国现存文物,是按其年份长短、艺术水平高低、学术价值、科学价值等不同情况,来划分标准的。有些陶瓷,譬如仰韶文化阶段的一些粗陶,在文物评定上达到了等级标准,但流通到市场上的价值却不见得很高。加上珍贵文物是法律禁止买卖的,我们更加不建议个人收藏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陶瓷。

越贵越好

不要说收藏古董,就算是到商场上去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单凭价格去衡量这件商品的收藏价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不诚信的卖家有可能利用市场信息的不对称,高价转手一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高的商品;

另一方面,卖家本身对这件商品价值的认知能力也可能影响到其定价的标准,尤其是面对陶瓷古董这种非常特殊的商品,需要经过非常专业的鉴定才能认识其价值

遇到不懂装懂的卖家,他们常常会把一些赝品当成真品来卖。此外,在缺少参照系或者足够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交易价格也容易冒虚火。可见,遇到标价过高的陶瓷,我们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凡稀则贵

认为“凡是存世稀少的陶瓷,市场价值必然很大”,与“越古越好”的认定标准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影响一件陶瓷市场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收藏古瓷器,其来自哪些重要的窑口?造型是否独特?纹饰是否精美?

当这些不特定的条件均具备的前提下,这类作品的存世数量有多少,才会成为市场对其进行定价的重要参考。反之,如果其它必要条件均不具备,或者大部分不具备,那么这类陶瓷就算存世只有一件孤品,也不会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必须完好无损

这实际讨论的是一件陶瓷上的瑕疵对其市场价格的影响。对于许多民间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他们的观念都非常传统,认为一件陶瓷只要有地方破损了,其价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毫无收藏价值。

实际上,这是一种吹毛求疵的标准。陶瓷作为一种易碎品,虽然其保藏比书画要容易得多,但是在运输、展示和交易等各种移动活动中,都有可能因为不确定的意外而受损。

尤其是对于一些有着几百上千年的古陶瓷来说,其经历的天灾人祸、时代变迁就更多,能够流传至今已非常稀少,而能够保管得完好无损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哪怕在一些国家级的博物馆里边,我们看到的也多是一些带有各种瑕疵的残品。对于名窑精品陶瓷来说,即使是残片仍然价值不菲。

无款不好

没有落款,即是无名作品。有些人认为只要是没有落款的瓷品,都不会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实际上,这也是不对的。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许多重要时期,即使是官窑生产出来的精品瓷品,也是没有落款的。

根据考古研究,真正有官窑款瓷器始于明朝永乐年间,但因为当时是专为皇帝定烧的,产量不多,存世量更是极少,市场上也难得一见。

在整个明清两代,也存在大量无官窑款的瓷器,譬如空白期(正统、天顺、景泰)、泰昌、崇祯,尤其在康熙前期,根本不允许使用本朝皇帝年号作为款识,这才出现了那时特有的“官搭民烧”的行业现象。这些无款瓷,同样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