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 导航 >

稀土原料在陶瓷瓷釉中的作用

稀土原料在陶瓷瓷釉中的作用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古代瓷器釉水的原料 古代官字在瓷器上的写法

2020-05-27

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我国稀土资源非常丰富,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世界的陶瓷、玻璃工业中稀土应用量约占稀土总产量的40%。

所谓的稀土元素是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族,第六周期中的镧系元素,也包括性质相似的钪和钇在内的各种元素的合称,其化学活性很强,能生成极为稳定的氧化物、卤化物等。

在较低的温度下又能与氢、氮、磷、碳及其他元素作用生成各种化合物。稀土元素的氧化物是呈各种颜色的粉状物质,经高温煅烧,不溶于水,难溶于酸,是优良的釉用原料。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特殊,随着元子核电荷的增多即原子序数增加,其外层的o层、p层电子层结构几乎无变化。由于外层电子的屏蔽作用,使稀土元素的离子或溶解于氧化物中的稀土,都能显示各自的颜色。

另外,稀土元素的电子层多而复杂,所以稀土元素的光谱线都要比其它元素多样。它们可以吸收或发射从紫外光、可见光到红外光区域的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因此,稀土元素呈色多姿多彩,且颜色纯净,光透性强,有些元素还具有变色效应,可作为陶瓷釉料中的变色剂。

稀土元素在陶瓷上的应用,主要就是利用了稀土独特的光学性能,用作着色或助色原料。选用稀土元料烧制出的瓷器,色泽艳丽,柔润,是一般着色剂难以比肩的。

陶瓷上使用稀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原料中使用的紫金土中,就含有微量的镧、镜、钆等稀土元素,由于镧、镜、钆与铜、铁、钴等离子进行组合,出现了新的吸收光谱,因而获得了晶莹润泽,青翠如玉的釉色,达到青瓷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稀土的镨最早应用于玻璃、陶瓷制品中,它在陶瓷中是一种稳定纯正,着色力强的釉用原料。在还原焰气氛烧成,无色。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呈鲜艳的向阳黄,即镨黄。

氧化镨还可与五氧化二钒配制成艳丽的苹果绿,称为镨绿。镨钕混合着色为灰色,再加入硒化锌为淡紫色镨如混合中加入小量钴,使釉色呈鲜艳的亮灰色。镧在瓷釉中呈白色,可使釉面晶莹光润,起到了光泽剂的作用。

铈在瓷釉中呈黄色,还可制成白度很高、遮盖力强的陶瓷乳浊剂,使釉面光泽莹润。在陶瓷釉料中引入稀土中的钕元素,可使产品具有变色效应,在不同光源的照射下,使产品呈现赤、橙、黄、绿、蓝、紫六种变幻的颜色。

总之,稀土在陶瓷上的应用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应用前景广阔。但尚有诸多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加以利用。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吉祥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吉祥题材根植于传统文化当中,代代承传,表现了民族心态,体现了时代特色,我们应很好地加以研究、应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融入现代文化与审美意识,来创作出具有当代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吉祥题材陶瓷作品,使吉祥题材具有更深的意义和底蕴,使人们能从陶瓷作品中体味到深厚传统根源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满足和自豪。

一、什么是吉祥图案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图案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晨、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我们把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于民间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的图案称之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为了方便地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人们根据各种标准,将其划分出不同的种类体系,其中较为普遍的分类标准有:依据吉祥图案的应用载体,可以分为建筑装饰图案、家具装饰、印染织绣图案、瓷器图案、漆器图案等。根据吉祥图案的题材可分为人物类、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等组合类。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象征性,它是艺术表达的一种手法,是人类运用丰富的想象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关系进行概括和总结的结果。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内容在一定经验条件下的某些联系或类似,从而使被象征内容得以更加强烈和更加集中的体现。象征性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如:八仙过海,年年有鱼,都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第二是装饰性,它是指图案所具备的人工美,即以活跃的、丰富多彩的想象力为基础,按照形式美规律来重新组合形象,用以表达吉祥图案的意义和装饰性,使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具备特有的装饰特色。比如现代的陶瓷艺术当中,人们往往运用传统吉祥图案的特色与现代的构成形式结合产生现代意义的装饰。第三是艺术对载体强烈的依附性,这是中国传统工艺吉祥图案的鲜明特征,通过装饰器物或建筑,或其实用功能表现出来,其中吉祥图案在陶瓷中的体现也是极为普遍的,人们把各种表达吉祥如意的意念在陶瓷装饰中再现出来,形成各种各样的陶瓷文化特色。

二、吉祥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

吉祥图案是以象征和寓意来实现其价值的,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陶瓷装饰中尤为表现突出,丰富了吉祥图案的表现力,形成了画中有意,意传吉祥的普遍现象。陶瓷装饰,这个词是指修饰打扮之意,所谓的陶瓷装饰,是指根据装饰美的一般规律和表现形式,在限定的陶瓷器物上将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运用装饰规律和美的法则去组织、安排陶瓷从器型到画面的组合,从而构建一个新的视觉艺术世界。陶瓷装饰简单的说就是对陶瓷器物进行修饰、打扮。它是通过釉色、文饰来美化陶瓷造型。

陶瓷原料知识:石英砂的用途及其作用


石英砂所具有的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得其在航空、航天、电子、机械以及当今飞速发展的IT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其内在分子链结构、晶体形状和晶格变化规律,使其具有的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高度绝缘、耐腐蚀、压电效应、谐振效应以及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在许多高科技产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

用途:

制造玻璃,耐火材料,冶炼硅铁,冶金熔剂,陶瓷,研磨材料,铸造,石英产品在建筑中利用其有很强的抗酸性介质浸蚀能力,用来制取耐酸混凝土及耐酸砂浆。石英砂作为硅原料的核心原料在硅原料的生产与供应中起者不可替代的重要基础作用。

应用领域:

玻璃平板玻璃、浮法玻璃、玻璃制品(玻璃罐、玻璃瓶、玻璃管等)、光学玻璃、玻璃纤维、玻璃仪器、导电玻璃、玻璃布及防射线特种玻璃等的主要原料

陶瓷及耐火材料瓷器的胚料和釉料,窑炉用高硅砖、普通硅砖以及碳化硅等的原料

冶金硅金属、硅铁合金和硅铝合金等的原料或添加剂、熔剂

建筑混凝土、胶凝材料、筑路材料、人造大理石、水泥物理性能检验材料(即水泥标准砂)等

化工硅化合物和水玻璃等的原料,硫酸塔的填充物,无定形二氧化硅微粉

机械铸造型砂的主要原料,研磨材料(喷砂、硬研磨纸、砂纸、砂布等),清砂、除锈、去除氧化皮处理

电子高纯度金属硅、通讯用光纤等

橡胶、塑料填料(可提高耐磨性)

涂料填料(可提高涂料的耐候性)

应用于铸造、锻造、机械、冶金、热处理、钢结构、网架结构、集装箱、船舶、修造、桥梁、矿山、等领域的清砂、除锈、强化、成形、消除应力及各种型材的表面清理和涂装、电镀前的粗糙度(拉毛)预处理、石材切割、磁丸铸造、作为重型混凝土及高炉耐火材料的添加剂,以增加其耐磨性,耐高温性,抗冲刷性、静电屏蔽、防辐射、油井的过滤罐、配重等等

花岗岩、大理石表面处理

采用优质的石英砂为原料专门为体育运动场馆设计生产的草坪专用产品,具有硬度高、比重大、粒度均匀、棱角小、颜色自然等特点,对人造草坪损伤小、形成保护草毛的作用,使草坪更为耐用。得到了国内多家大专院校体育场馆的应用,石英砂是现代田径场、足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人造场地配套使用的理想材料

传统元素在陶瓷酒坛设计中的运用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国,中华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其中在周代形成并传承至今的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绵延不绝的酒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传统或含蕴民族特色的元素在深刻影响着酒文化的走向和流变。本文欲采撷出传统元素对酒文化影响的一角,试从传统元素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容器造型、纹饰、色彩等方面的实践进行阐述。

景德镇陶瓷酒坛

传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承载了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积淀和审美期待。传统因素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和符号象征。比如中国龙、书法、篆刻、脸谱、太极、脸谱、对联、风筝、刺绣以及名著经典人物形象等常被用于酒的包装设计中。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渗透进传统元素来标志不同的风格特色,并且整合出符合当代人感知的审美特质,不仅可以提高酒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且可以达到“借故推今”的推销效果。

一、传统造型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中,酒不仅是一种切实的物质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或文化的概括。西方文化中有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推崇,而在我们东方对于酒也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恋。不仅有夏代仪狄、杜康造酒之说,而且酒似乎是中国文人骚客才情迸发的催化剂,古往今来借酒感发的经典枚不胜数。发展到现代,酒的种类不仅日益丰富,而且作为酒的重要载体和容器——陶瓷酒坛设计也成为酒文化中不可或缺或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传统造型元素的实践主要包括器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类。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金银器时代以及瓷器时代,各种各样或朴拙、或粗犷、或精美绝伦、或巧夺天工的器物造型不断地被借用到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成为现代陶瓷酒坛设计取法或借鉴的模本。当然这种借用并不是对原型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原型触发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审美情趣,经过艺术的再次加工,创造出契合现代品味的设计造型。如泸州国粹珍品酒的陶瓷酒坛在设计上则是对中国古代梅瓶的借鉴。梅瓶因瓶颈短、口小、瘦底、丰肩仅能插入一枝梅花而著称。在梅瓶基础上启发和构思出的泸州国粹珍品酒的陶瓷酒坛不仅曲线柔美、造型典雅,而且在瓶身加入青花纹饰丰富了国粹酒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内涵。

除了上述传统器物造型元素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之外,传统人物造型在陶瓷酒坛设计中也是数见不鲜、俯拾即是。一般是在陶制或瓷制的酒容器上施以釉色,利用凹凸变化塑造灵动鲜活、巧夺天工的人物形象。如“李白醉酒”的陶瓷酒坛设计为“诗仙”酣醉瞬间依酒坛而倒的姿态,两眼微闭似小憩似构思诗篇,将李白与生俱来的狂放和不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传统纹饰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纹样是几千年来历史、思想和艺术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特别是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丰硕成果,经过民族、民间、民俗美术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璀璨的纹样艺术。在中国传统纹样的民族性或文化性中仍深深地保留着来自远古时代的历史回音,这就是纹样美的形式与有意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远古初民神化的各种“纹”或纹象之间的承续关系。在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在陶器上画上各种各样的花纹(鱼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来装点生活中的实用器物,而后随着审美意识的逐渐提高和深化,在青铜时代的造型上出现的饕餮纹、夔纹等纹饰,以及后来金银漆器、青花白瓷上出现的更加奢华、精致的纹饰都是不同时代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丰富多彩的纹饰形象不但没有被淘汰摒弃,反而不断被赋予与时俱进的内涵和意义,而且当代陶瓷酒坛的设计也越来越倾向于从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纹饰中汲取创作灵感。如“老牌汾酒”陶瓷酒坛的造型设计则是对传统青花瓷的借用和模仿,在白瓷上辅以青花釉色,用象征高洁、淡雅的兰竹笔意勾勒出“汾”字行书体,围绕行书体“汾”字周围的则是多个用篆书设计的小号字体的“酒”字,不仅呈现了中国独有的书法意韵之美而且彰显了“老牌汾酒”浓郁的民族地域特征。

三、传统色彩在现在陶瓷酒坛设计中的应用

从科学来讲,人的视觉往往具有选择性,色彩鲜艳的东西容易最先攫取人的注意力,而较暗淡的蓝色、灰色等则给人厚重、沉稳的感觉。因此在陶瓷酒坛色彩设计中可以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审美需求,对于年轻受众,瓶体的颜色宜以鲜艳、活力为主,而对于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受众,瓶体的颜色适于选择冷色调的蓝色、灰色、土红色等来营造一种浑厚、内敛的风格,所以陶瓷酒坛设计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可以为造型的表现性和艺术性添光加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似乎是人们特别偏爱的颜色。红色的由来和庆祝有关,无论是婚礼上的红窗花、红旗袍还是新年节庆时的红对联、红炮仗、红灯笼都给人一种热情、活力、奔放的感觉。如白云边“凤舞楚天”的陶瓷酒坛在造型设计上采用了战国乐器虎座鸟架鼓的灵感,在色彩使用上则沿袭了传统漆器的特色,瓷制瓶体以黑色做底色,再辅以红色的凤纹阴线刻装点,庄重典雅中又不失活泼灵动。而四川舍得酒业的招牌“舍得酒”瓶身则设计为永不过时的黑白混搭,并且用独具东方审美的浑厚苍劲的楷书表现一黑一白的“舍得”二字,稳重、别具一格而又洋溢着人生智慧,凸显了舍得酒业的品牌战略和特色。

四、结论

综上,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借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秉承“借古推新、与时俱进”的理念,平衡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关系,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实践到现代陶瓷酒坛设计中,不仅有利于传统的延续,更有利于品牌的塑造和提升,从而有助于越来越来的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稀土与陶瓷


由于稀土元素具有4fx5d16s2 电子层结构,电价高、半径大、极化力强、化学性质活泼及能水解等性质,故其应用十分广泛,尤其在特种陶瓷及功能材料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Si3N4陶瓷

Si3N4 陶瓷硬度高、强度大、热膨胀系数小,具有较高的抗蠕变性能及抗氧化、抗腐蚀性能,是一种非常好的高温结构材料。作为Si3N4 陶瓷,由于Si-N键属共价键,致使在无液相存在下烧结非常困难,须加入添加剂。较为理想的添加剂为稀土氧化物Y2O3、CeO2、La2O3 ,不仅可使Si3N4陶瓷在烧结时产生液相,促进烧结,同时又可大大提高Si3N4陶瓷的高温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添加La2O3和Y2 O3的氮化硅陶瓷,其抗弯强度在1370℃的高温下保持不变,达1000MPa以上。添加Al2O3和La2O3烧结助剂的Si3N4 陶瓷形成具有高耐火度和粘度的Y-Ls-Si-O-N玻璃晶界,因此具有较高的高温抗弯强度和较好的抗氧化性能,并且在高温条件下易析出较高熔点的结晶化合物,于是减少了材料非晶态玻璃相的含量,提高了材料的高温断裂韧性。

Al2O3陶瓷

Al2O3 陶瓷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机械强度,膨胀系数与金属差不多,同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Al2O3陶瓷来讲,为提高其高温热稳定性,可添加稀土元素。研究表明:之所以能提高Al2O3 陶瓷高温热稳定性,主要原因是形成了稀土铝酸盐,如添加La2O3可形成起到稳定作用的LaAl11O18。

为降低Al2O3 陶瓷的烧成温度,改进产品性能,在其加入不同数量的稀土外加剂,可大大降低烧成温度。

SiC陶瓷

SiC是共价键性极强的化合物,在高温状态下仍能保持高的键合强度,且热膨胀系数小,耐腐蚀性优良,具有较高的热传导性,故是高温结构材料最有希望的材料之一。

SiC中添加Al 2O3和Y2O3为烧结助剂可大大降低SiC陶瓷的烧结温度,Al2O3和Y2O3 在烧结温度下形成液相,从而以液相烧结机理加速材料致密化。有研究用无压烧结β制得含板状晶料的液相烧结SiC陶瓷,其断裂韧性达7MPa·m1/2 ,添加稀土氧化物可使其抗氧化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随稀土加入量的增加,氧化速度逐渐降低,加入量为3%时效果最佳。

Y2O3 陶瓷

Y2O3陶瓷是一种高性能透明陶瓷,它是以高纯氧化钇为原料并添加8mol%~10mol%ThO2 在氢气中于2000℃以上高温烧成透明多晶体,也可在添加LiF和ThO2 后于1300~1500℃和35~50MPa压力下真空热压烧结。由于其熔点大于2400℃,介电常数为12~14,透明性好,即使在远红外区仍有约80%的直线透过率,是优良的高温红外材料和电子材料。

AIN陶瓷

AIN陶瓷导热性好、耐高温、耐腐蚀,具有较好的电绝缘性能,但因属共价键,故烧结困难。在制备AIN陶瓷时加入稀土氧化物Y2O3、La2O3 等作为添加剂,与AIN颗粒表面的Al2O3 反应,生成低熔点液相,使整个烧结在有液相参与下进行,最终达到致密化。这样制得的AIN陶瓷可作熔炼纯铁、铝等的优良坩锅材料及其高温结构材料。

ZrO2陶瓷

ZrO2 陶瓷具有较高的熔点,是理想的高温结构材料,但由于其在1100℃左右存在单斜与四方的晶型转变,并伴有较大体积变化,故在制造时须加入稳定剂,稀土氧化物CeO2和ThO2 为常用稳定剂。就Y2O3来说,由于Y3+离子的大小与Z4+离子接近,可固溶形成稳定的立方晶相,故稀土加入ZrO2后可使ZrO2 陶瓷的抗热震性能得到较大提高。

当Y2O3含量<2mol%时,ZrO2以单斜相存在;当Y2O3含量>8mol%时,ZrO2 以立方相存在;而当Y2O3含量在2mol%~8mol%时,ZrO2则以两相或三相共存。

当Y2O3 含量在3mol%左右时,由陶瓷中ZrO2晶粒间的相互抑制,可通过控制适当的晶粒尺寸制备全部由四方ZrO2 组成的氧化钇稳定的四方氧化锆,它具有很高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在高温结构陶瓷材料中应用广泛。

氧化锆不仅为优良的结构陶瓷材料,而且也具有优良的高温电导性能,因而是一种用途很广的固体电解质材料。高温燃料电池一般也都采用Y2O3稳定的ZrO2 为固体电解质,其工作温度可达800~1000℃。

汉唐文明在陶瓷工艺品中的表现


在华夏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两座世人公认的奇峰,那就是距今千余年的西汉文明和享誉世界的唐文明,记录下这些文明的史料、文物不胜枚举。 陶瓷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在汉唐文明方面有着标志性的表现。

关键词:汉文明、唐文明、陶瓷工艺品

一、汉文明在陶瓷作品中的表现

中国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

先说陶,铅釉陶是汉代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艺术陶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超过了以往。西汉的陶塑继承了秦代艺术风格,深沉雄大。西汉时较有特色的独立俑还有陕西咸阳杨家湾汉墓出土的彩绘指挥俑。这个俑像头扎围巾,下垂红色飘带,身穿红白相间的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间系带,足蹬高简靴。此俑以简洁、洗练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突出了指挥俑的神气,十分动人。不过汉代最有特色的独立俑也许要数东汉时的说唱俑。四川成都出上的说唱俑,所塑的说书艺人眉飞色舞,五官舒展,上身袒露,鼓腹挺胸;左臂抱一鼓,右臂握棒指向前方;右足蜷曲,左足前伸,正如汉代傅毅《舞赋》中所说: “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东汉陶俑则以四川陶俑最为典型,造型生动活泼,手法简洁洗练,具有浓厚的生活与时代气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四川汉代陶俑多为泥质红陶,火候较低,胎较粗松。汉代铅陶的大量烧制成功,不仅是汉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点,并开创我国低温釉陶大量生产之先河,而且对我国汉以后陶器生产影响深远,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从中发展而来。

再说汉代的瓷器:秦汉时期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瓷器的出现,虽然原始瓷早就出现,但是,我国最早的、真正的瓷器是东汉晚期才出现的。我国浙江绍兴、上虞、金华等地发现了很多东汉晚期的青瓷窑址,据测定,这些窑址发现的瓷片烧成温度已达到1310℃左右,抗弯强度在710公斤/平方厘米。瓷器胎体硬度高、半透明,具有耐腐蚀、易清洗、造型美观的特点,所以随着三国两晋瓷器的发展,它很快就以绝对优势代替陶器、铜器、漆器而成为人们日常饮食起居中最重要的生活用品。

二、唐文明在陶瓷作品中的表现

唐代陶瓷器中,唐三彩是最能呈现大唐气象与盛唐的文化形态,唐三彩多半出现在盛唐经济繁荣、民富国强时期,充分反映出唐代陶瓷艺术的高水准和华丽侈奢的大唐社会生活。

洛阳唐三彩

唐三彩的发现,最早发现唐三彩是在清末。当时陇海铁路修到了洛阳附近, 自东向西穿过位于洛阳城北自汉唐以来以历代墓葬区闻名的北邙山,破坏了无数的古墓,在唐墓中出土的大量珍贵遗物中,未曾一闻的唐三彩便就此问世。

“唐三彩”名称的由来:唐三彩这个名词在古籍中未曾记录,直到民国初年,唐三彩在洛阳出上后,古董商们将其运至北京。引起了著名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等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因其盛行于唐代,釉彩主要由黄、绿、白三种颜色,所以被称为“唐三彩”,实际上,它所用的色彩还有蓝、褚、紫、黑等。三为极数,用以形容多彩陶也甚恰当, 因此这个名词很快为陶瓷家所接受,正式流通使用,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唐三彩的制作正当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朝政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的长安、洛阳、广州、杨州各地住了许多域外人士, 国都长安严然是世界政治、文化及经济的枢纽。

唐三彩在中国制瓷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唐三彩是融雕塑、绘画、陶艺三种技术于一炉的艺术结晶。就审美观而言,唐三彩之所以引入注目主要是着重表现造型和釉色。就造型上来说,唐三彩是写实的,从而有超现实的意念,造型的泉源仍是自然实物的体会,统一而完美,令人神往。从色彩上言,唐三彩是浪漫的。他们追求的是天真无邪、自然流露及淋漓尽致的美感,表现水乳交融下毫不做作的那种浑沌感觉,使写实的实体显得神气活现。

唐三彩在洛阳出土后,吸引大批工匠和艺人为恢复唐三彩烧制工艺而费尽心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艺技术逐步完善,烧制水平不断提高。20世纪八十年代初,洛阳市生产的唐三彩,曾在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旅游会议上被评为优秀旅游工艺品,得到了外国客商的高度赞赏,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唐三彩大马、大驼等曾作为国礼,赠送给5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

三、陶瓷了艺品浓缩了汉唐文明的精华

如今,汉唐文化已成为华夏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和陶瓷工艺的传承人,研究中国古代两大繁盛时代,特别是通过研读史料、考究那个时期的陶瓷工艺品的艺术价值、艺术特点,它对振兴华夏文明,将这个令世人瞩目的文明推向新的顶点,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人类自从发明了陶便开始摆脱原始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陶与瓷不同于一般的实用物质产品,它既有实用价值又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千百年来,上至王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与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古的新陶,其实用价值现在已降低到接近零的程度,但审美价值至今犹存。从历史的角度看,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总是直接间接或曲折地反映该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工艺发展状况,可以说全部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人类发展史,难怪有的文学家称陶瓷为“华夏文明的太阳”,西方人则索性称中国为CHINA(陶瓷)。

透雕工艺在陶瓷工艺品中的应用


当今的陶瓷工艺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丰富,更具实验性,为满足人们对艺术美化生活的需求,在陶瓷的工艺和装饰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与观赏性。本文介绍了透雕工艺在陶瓷雕塑中的应用价值,以制造透雕陶瓷娃娃为例提出应用透雕工艺和装饰应注意的问题。

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大量陶瓷的经典作品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同时展现了历代制陶者的智慧与技艺,不同的陶瓷工艺和装饰方法,都与当时人们的需求社会的状况有着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特征。当今在满足人们对艺术美化生活的需求,在陶瓷的工艺和装饰方法上不断的创新与完善,使陶瓷雕塑更具艺术性与观赏性,这无疑是当今陶瓷工作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与装饰方法多种多样,曾长期影响着各国陶瓷的发展。但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和西学东渐,西方制作陶瓷的工艺与装饰方法不断的流入我国,处在这样一个东方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创作元素和更加广阔的的创作空间,同时也开辟出一条中西合并古今结合的当代陶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透雕是我国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从古至今无论是建筑上还是器物上都被广泛运用,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虽然在陶瓷领域也被运用,但并没有像其它陶瓷装饰方法那样被广泛运用。由于透雕工艺操作比较复杂,很难大规模的复制生产,高成本影响着被广泛运用于陶瓷工艺品中。透雕这一装饰特点在于极大限度的展示作品的空间感与层次感,艺术特征及其符合现代人的空间感观,在陶瓷工艺品中应用十分鲜明地增加了陶瓷作品的视觉效果,如果与不加透雕装饰的陶瓷作品相比,明显的增加了审美特色。就透雕陶瓷工艺品而言,它以透雕技术为陶瓷制品进一步塑造了一种“虚空”的形象,与实的形象形成对比,进而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一种虚实对比与衬托的关系,既丰富了陶瓷制品的造型形象,又能给人们的视觉审美造成一种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能体现出空间视野的愈加广阔,如若将透雕工艺在陶瓷产品中应用,势必会有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透雕陶瓷娃娃”制作工艺与传统的注浆工艺大致相同,只不过添加了透雕工艺的流程,因此投产简单易行,制作精良的陶瓷模具的采用,使得透雕这一古老的陶瓷装饰方法在陶瓷制品上的规整度得到较大的提高,更使得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陶瓷制品使其更具观赏性与收藏价值。

“透雕陶瓷娃娃”的制作流程:陶瓷原料→石膏模具→注浆成型→雕刻(透雕)→素烧→施釉→烧成

在整个流程当中透雕这一阶段也是制作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下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纹样的设计原则

陶瓷坯体上的纹样必须要符合窑炉烧制特点,不能开裂或变形,所以纹样线条与坯体边框的位置分布要合理,连接点在坯体上的分布要均匀,在刻坯、烧成时为防止各部分收缩比不一致,有时要利用线条进行合理的艺术连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2.工具的选用

刻刀必备工具要选用刚性好、弹性好的刀片,刀刃要锋利,否则会使切割面不够平整影响产品效果。模板的选用,一般为大批量生产不会选用传统的方式在坯体上画好再刻,而是采用塑料板或硬纸板制成的刻坯模板,刻坯时只要将模板贴在坯体上,用刻刀按模板纹样直接雕刻即可。这样可达到批量复制生产和快速变换纹样的目的。

3.坯体干湿度的控制

坯体过干或坯体过湿都不易雕刻,过湿容易变形,过干容易碎裂。所以在坯体出模后,要放在室温30度的室内放置大约15分钟,使水分自然蒸发到适宜雕刻程度,再将塑料带罩在坯体上,刻制时边揭袋边刻,这样一来坯体中保持刻制的最佳状态。在坯体通体刻制完成后不能将雕刻处泥块立即去掉,应将刻完的坯体放置10分钟后再将多余的泥块除掉。否则将容易造成变形或碎裂。

素烧

一般陶瓷制品不存在素烧这一环节,之所以采用素烧是因为透雕陶瓷制品存在一些点线的连接,连接处比较脆弱,直接上釉将会导致坯体损坏,所以,我们选用先素烧后釉烧的工艺来完成。先素烧可以提高坯体施釉时的强度,同时素烧后的坯体如有缺陷将全部显露出来,我们可以针对进行处理。

施釉

施釉前要仔细检查坯体是否损坏,表面是否清洁,在施釉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坯体的转弯拐角处补水,以防止釉层堆积过厚或产生滚釉缺陷。施釉采用浸釉的方式,此时要充分的考虑制品的吸水性,施釉时素胎要保持干燥均匀,调整好釉槳的比重和施釉速度。

结语

透雕陶瓷工艺品的制作工艺简单易行,它在成型方面也比较简单。透雕工艺在陶瓷工艺品中的应用为陶瓷制品创造了“虚化”的空间形象。与实的形象形成对比,进而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一种虚实对比与衬托的关系,既丰富了陶瓷制品的造型形象,又能给人们的视觉审美造成一种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能体现出空间视野的愈加广阔,如若将透雕工艺在陶瓷产品中应用,势必会有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

唐代绘画元素在陶瓷餐具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唐代绘画资料的整合、论述、研究与分析,提取核心的主题元素进行设计与应用,并对实际陶瓷餐具包装设计进行感性与理性的对比分析,使现代包装设计与文化精髓能够有机地结合。用文化作为设计的基石,是设计领域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一方面在简约现代的包装设计中标新立异,加深消费者的记忆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有利于改善人们的文化环境。

在包装设计中包含了许多的元素:图形、字体、标志、排版等,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才能构成一个好的包装,而这些元素来源于文化的概括和升华。文化是所有设计的根基。在设计领域中,因地域和国家的文化差异,导致设计的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文化是一个地区和国家的标志,也是设计的形、意、魂所在,没有文化诠释的设计与没有灵魂的人一样,没有存在的意义。在唐朝盛世期间,其开明的政治环境,广泛发展对外交流都使唐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中国封建时期文化的巅峰。选用唐代绘画作为设计元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能满足人们在电子设备时代对文化的寄托。

唐代绘画元素的研究

1.唐代绘画概述

唐朝时期,继承了前面几个朝代的文化与学术思想,各方面的成就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灿烂多彩的唐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西方国家以及印度等地区的文化的吸收。唐朝根据自身社会的层序结构,分别对外来文化作出选择。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唐朝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把文学艺术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时期,由于隋唐两代的相继全国大统一,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不断交流与发展,促进了封建文化步入鼎盛,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其艺术成就超过以往的朝代。初唐时,主要发展的是人物画,山水画沿用隋代的细密作风,花鸟画已经出现个别名家,如薛稷宗教绘画的世俗化倾向逐渐明显和增多。盛唐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全新的风格,以吴道子、张萱的人物仕女画得到了不菲的成就,而山水画在此时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中晚唐时期,风格不断完善。王墨等人的山水画侧重于泼墨山水,滕昌祐、边鸾等人的花鸟画日益完善。

2.研究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人们对国内的历史文化了解得越来越少。市场上许多的包装设计的文化层面被“架空”,设计仅仅是为了外表夺人眼球,没有文化的奠基,这种“快餐式”的设计很快被快速发展的市场淘汰,导致大量的浪费。同时还存在一种盲目模仿的设计现象。设计师对一些大牌的设计盲目进行形式上、外形上的模仿,没有考虑是否合适被包装的产品本身,没有自己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尽管有些现代思想前卫设计师,口口声声称要创新新文化,抛弃传统文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无传统”的,但实际情况不可能如此。设计从来就不是可以恣意作为的纯个人行为。中国的设计界也应该重视传统继承的问题。

优秀的设计一定是在思想上引起共鸣、打动人心的设计。能够能做到这两点的设计一定具有它的灵魂——文化。所以近几年来,在提倡保护国有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下,中国风吹遍国内,各种文化元素经过各种手法提取和创新融合到设计中去。包装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之一,同样也是各种不同文化理念的体现。提取唐代绘画元素应用于包装时,深度透析唐艺术文化,将文化的内涵贯穿到设计中,通过类别分析的元素提取方法选取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设计中,这种影响不仅是在视觉方面,更多是的文化内涵的体现。

陶瓷餐具包装设计

1.陶瓷餐具包装概述

陶瓷餐具包装除了注重保护、生理便利、心理促销三个基本的功能要素外,更加注重包装的识别性、文化性和品牌性。概括起来,它们体现在直接性、寓意性、包装性三个方面。直接性,是一种非文学性要素,它规定陶瓷餐具包装在市场高度密集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身的色彩搭配、造型、图形等直观的视觉信息吸引消费者。寓意性,是指陶瓷餐具包装通过视觉上提炼和设计的一些元素,给消费者带来二次的寓意,引起消费者对包装中所含的更深层次的寓意进行探析和理解。竞争性,它要求陶瓷餐具包装必须从实际出发,通过视觉与文化强化自己的包装,加深此包装在消费者的品牌记忆度,植根于消费者的记忆深处。

2.陶瓷餐具包装现状分析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消费社会,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消费者的文化水平与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刺激着现在陶瓷餐具包装事业的不断改革与更新。现在陶瓷餐具包装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包装设计没有更深层次的寓意性,设计师采用一贯的横向思维,使得市面上多数的陶瓷包装设计创意美观度都有待提升。

唐代绘画元素的陶瓷餐具包装的设计过程

唐代绘画元素的陶瓷餐具包装设计主要分为三个过程:(1)针对陶瓷餐具的包装设计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研及分析;(2)对唐代绘画的元素进行分析和提取;(3)通过以上两项分析的结果确定包装设计的定稿。

1.市场调研及陶瓷餐具包装的对比分析

(1)陶瓷餐具包装的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用科学性的方法去收集数据,有目的性地去分析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设计前期提供科学的数据及市场供求关系。首先,对调研的人群进行分类,然后对调研的结果进行综合的统计和分析,最终制定出方案,见图1。

主要从风格、造型、色彩、材质方面进行调研。风格上,倾向于简约大方。造型上,倾向于立方体。色彩上,倾向于清新淡雅。材质上,主要是硬纸板。

(2)陶瓷餐具包装设计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有利于将更多的设计信息进行统一的对比,也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观察各个包装的优势、劣势和差异点,从而去寻找设计机会,定位设计,见图2。

从整体上看,包装的造型上普遍是比较统一的正方体和长方体,材质方面主要是硬纸盒子,纸材质本身就具有绿色环保的作用,有其他材质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包装的生命周期仅仅是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就终止,而绿色包装形态一直延伸到包装的使用周期,减少废弃物、垃圾污染以及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色彩上看大多是以白色辅助色,整体的风格都是清新明朗。元素提取比较单一,具有文化性的相对较少,设计上没有文化的积淀,在加深消费者品牌记忆度这方面有待完善。

2.唐代绘画元素的分析与提取

唐代绘画元素是从唐朝文化中提炼出的精华,主要以传统的图形来呈现。鉴于唐代文化的丰富性,主要从唐代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宗教画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由于每个类别成就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文化特性和不同的表现特征。设计时,设计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并结合调研分析的结果,其中以花鸟画为分析对象,提取图案元素,见图3。

(1)图形元素的提取

图形元素的提取——花鸟画。在图形化时代,消费者对包装上的图形比对文字更感兴趣,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产生好感[9]。中国描绘动植物形象的图像早期多见于工艺品装饰,花鸟画在唐代成为了独立画派并有了明显进步,选用花鸟画元素作为图形的代表,给人直观寓意的文化内涵,还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用花的气节和品质来衬托产品的特质,两者搭配,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觉。

(2)色彩元素的提取

色彩搭配是包装视觉的重要一步,每一种颜色都会给予人一种不同的感觉。它是最好表达设计风格的要素,具有在众多设计中先声夺人的效果。根据瓷器的特质结合图案的风格,最终确定以青色为主,白色为辅。白色代表高洁、纯净。青色给人一种淡雅的感觉。两种色彩搭配,恰到好处地定位了包装的设计风格。

3.包装设计的定稿

根据瓷器本身的风格,对元素进行组合和变形,整套运动的是青花瓷的色系,给人一种清新、淡雅、脱俗的感觉,也突显了瓷器本身的特点和风格。其中根据书法元素提取的是春夏秋冬,所以绘画元素相对应地提取了牡丹、荷花、菊花、梅花代表四个季节。

牡丹高贵的气质以及姹紫嫣红的花色在历代的绘画作品中都是给人富贵祥和之感。荷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正与陶瓷的洁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菊花不仅是中国文人人格和气节的写照,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斗士的象征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在严寒中,梅开独树一帜,代表着坚韧和傲骨的品质。

综合上述所述,针对陶瓷包装设计了一套具有唐文化的包装设计,最终见效果图4。

通过这种简单的构图,应用提取的元素装饰,结合产品本身的特质。设计这套春夏秋冬为主题的包装设计。

结 语

这套设计通过唐代绘画文化的元素提取的方法,然后进行二次构造,设计出一套清新独韵的包装风格。它能够提升整个产品的形象气质,绘画元素展示了特定的文化韵味,也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一系列产品。文化风格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品牌的形象,而且在包装的视觉上增加了美感。并对中国唐代绘画文化起到一定的传承作用,也呼吁以后的设计者多加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应用到现代设计进行创作,进一步地发扬属于中国文化的设计。

废瓷片料在泥釉中的作用


大多数陶瓷厂对废瓷片的处理,不是非常便宜的卖掉(一吨20元左右);就是作为垃圾处理掉。本人针对这种情况,对废瓷片的再利用作了充分的研究,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发现废瓷片(尤其是白瓷片)是一种非常好的陶瓷原料,因为废瓷片气体含量极少,不含有机物等等特点,对泥釉的质量都有所提高。下面就废瓷片在泥釉料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介绍给同行参考。

一、废瓷片在泥中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1.在泥中加入3%—8%的废瓷片(多时可加20%以上)代替部分原矿、铝粉以及石英,可以节省原料成本。

2.废瓷片是烧结之物,故其在烧成过程中所需热量少,因此还可节省燃料成本。

3.废瓷片中含有莫来石,莫来石在坯体中起晶核的作用,烧成时,莫来石更容易生成,故加了废瓷片比不加废瓷片的瓷器含有更多的莫来石,因此加了废瓷片的瓷器的强度增大,同时也提高了瓷器的热稳定性;废瓷片本身极少含有气体,相应提高瓷器的密度,也提高了瓷器的强度。

4.废瓷片是经高温烧成的,各组份的物化反应较彻底,气体含量极少,不含有机物,故减少坯中的有机物含量和气体的含量,从而减少了釉面针孔和釉泡缺陷。

5.南方的瓷器白里泛青,但是有时青色太浓,给人一种瓷器发黑、白度不够的感觉,在泥料中引入一定量的废瓷片可以解决此问题,随废瓷片的量的增加,瓷器的青色也越淡,甚至带乳白色,并且在一些低档的泥料中引入适量的高档废瓷片,还有利于瓷器白度的提高及色调的变化。

6.废瓷片中组份间的各种反应较彻底,故其活性较差,废瓷片与其它物料的反应较为迟缓,从而减少坯中的液相量,因此瓷器的烧成变形减少。

7.化浆时加入适量的废瓷粉,有利于提高注浆泥的流动性,从而提高注浆产品的质量。

8.在外墙砖、炻器、内墙砖等白度低的陶瓷加入适量白度高的废瓷片,不但可以提高陶瓷白度,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致密度、减少吸水率、防止陶瓷的后期龟裂并减少烧成变形。

9.废瓷片本身不含有机物质、吸附水及结晶水,气体含量也极少,其干燥收缩小、烧成收缩极小,因此可减少坯体烧后的弯曲变形及产品尺寸公差小,也较适宜快速烧成。

注意:1.如想得到透明度好的瓷器,则坯体中不应加废瓷片,否则因其生成较多的莫来石,而降低其透光度(莫来石对透光度的影响较大)。

2.应注意加入的废瓷片对泥的可塑性的影响,根据坯料的可塑性加入适量的废瓷片,或加入废瓷片的同时相应增加可塑性好的粘上,以保持泥的可塑性,不能因加入过量的废瓷片而影响坯泥的可塑性。

3.加入废瓷片时应充分考虑泥的收缩,防止前后泥料收缩不一致的现象。

二、废瓷片在釉中的作用

1.在釉中引入2%-40%废瓷片代替釉料中的部分长石等熔剂、煅烧粘土以及石英,节省原料成本。

2.废瓷片已经过高温烧成,各组份的物化反应基本完结,气体含量极少,故釉中引入大量废瓷片,则釉中的气体含量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釉面针孔和釉泡等缺陷。

3.废瓷片本身极少含有气体,相应提高了釉层密度,也提高了釉面反射率,故釉料中引入大量废瓷片,易形成光滑、明亮的釉面,对提高釉面光泽度有重要作用。

4.废瓷片中组份间的各种反应较彻底,故其活性较差,废瓷片与其它物料的反应较为迟缓,因而提高了釉料的始熔温度,有利于坯釉料中物化反应所产生的气体快速排除,从而减少了釉面针孔和釉泡等缺陷,并拓宽了釉料的烧成温度范围。

5.釉料中引入大量废瓷片,相应减少了长石等熔剂的量,因此减少了釉中氧化钾和氧化钠等熔剂对釉网结构的破坏,降低了釉的膨胀系数,废瓷片也有助于形成较厚的坯釉中间层,提高坯釉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热稳定性。

6.如从废瓷片中引入氧化钙,不但可以防止高长石低钙釉在重油还原烧成吸“黄烟”现象的出现,而且可以解决低长石高钙釉烧成温度范围窄不适应隧道窑及抽屉窑等窑炉烧成的问题;另外废瓷片中的氧化钙在高温时有使釉的高温粘度快速降低的作用,故釉的高温流动性增大,从而对解决釉面针孔、釉泡、回头釉等都非常有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稀土原料在陶瓷瓷釉中的作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稀土原料在陶瓷瓷釉中的作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在古代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