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挑挑收藏界那些刺儿

挑挑收藏界那些刺儿

古代瓷器收藏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干嘛收藏古代瓷器

2020-06-05

古代瓷器收藏。

回顾过去的2011年,文博界前所未有地被关注着:故宫被盗、《富春山居图》合璧、哥窑被打碎、假金缕玉衣、文交所的疯炒、“曹操墓”专家竟是逃犯……无一例外成为世人关注的热点。本刊盘点出业界十大焦点新闻,让大家回顾一下收藏界发生的那些事儿。

故宫深夜被盗

事件:5月9日,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发现,故宫博物院斋宫诚肃殿的一面装饰墙上有一个破洞,位于斋宫诚肃殿的两依藏博物馆展览现场展品失窃。11日晚,“故宫大盗”、山东男子石柏魁落网。

点评:故宫保卫处号称“京城第一保卫处”,有人防、技防、物防和犬防的四道防线,可谓“固若金汤”。马未都说:“我以为故宫壁垒森严,有层层安保措施,尤其是那一百多条狼犬六亲不认,那贼如何过得了这关?”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盗贼落网后故宫送给北京市公安局的一面锦旗上,把“捍祖国强盛”错写成“撼祖国强盛”,舆论哗然。堂堂故宫出此“撼”事,令人遗憾。

《富春山居图》360年首合璧

事件:6月1日,深受两岸瞩目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中,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来的首次合璧。为了这幅画的合璧展出,两岸谋划了整整10年。

点评:一幅画上演了360年的悲欢离合,两岸情谱写了旷世合璧的精彩传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一失手,哥窑碎了

事件:7月4日,故宫博物院古陶瓷检测研究实验室对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进行无损分析时,科研人员操作失误,样品台上升距离过大,致文物发生挤压损坏。

点评:一失手,打碎了个盘子,听起来,像是家庭主妇常犯的错误。可是,事情发生在故宫,碎的是国宝,不可同日而语。

“南澳Ⅰ号”水下考古

事件:7月19日,中国今年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南澳Ⅰ号”水下发掘作业暂告一段落。“南澳Ⅰ号”第二阶段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出水9500余件文物,专家推测沉船中的文物约有3万件。

点评:“南澳Ⅰ号”的考古发掘,为“海上丝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也填补了16—17世纪间大航海时代我国海外贸易政策转变、东南沿海经济结构变化等资料的空白。

长沙窑“壶王”变“糊王”

事件:长沙窑大执壶一直是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镇馆“壶王”,杭州市政府更是奖励“壶王”捐赠者1500万元。然而,8月20日,央视披露,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这把长沙窑大执壶为赝品。据称,这批文物由四位国内权威专家共同鉴定,才被收入馆中。据称,在上世纪80年代末,湖南长沙铜官镇的陶瓷厂曾生产出和长沙窑“壶王”极其相似的大壶至少30件。

点评:有人说真实的文物界就是“一群傻子在买,一群傻子在卖,还有一群傻子在等待”。这话虽然有点糙,但理儿不糙。眼下一边是高涨的收藏热,另一边是鉴定专家的层出不穷,专家鉴定是真是假,让人一头雾水。

假“金缕玉衣”评估24亿

事件:9月6日,有媒体爆出了几名国内“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天价评估价钱的“真专家、假鉴定”丑闻,该“评估”结果被不法商贩利用,到银行以“金缕玉衣”作为抵押,骗贷5.4亿元,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据说,此次参与“鉴定”丑闻的人中竟包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收藏协会会长、世界文物艺术鉴定评估委主任、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等人。据称,这些专家收取了几十万元的“鉴定费”。

点评:狡黠的造假者、玩火的炒家、忽悠的专家构成了文物界的种种乱象。假文物在专家、炒家的运作下价值连城。在利益面前,一旦专家抛弃独立人格、出卖学术良心,真假不辨的文物鉴定注定接连登台。

徐悲鸿之子不识“母亲”?

事件:9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修班第一届的10位同学联名发出一封公开信,声称一幅售价7000多万的“徐悲鸿油画”,其实只是当年这些中央美院孩子的习作。

2010年6月,北京九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春拍中,以72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功拍出了名为《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该油画的拍卖信息被发布于多家网站,同时配发的还有“徐悲鸿长子徐伯阳与这幅画的合影”以及徐伯阳出示的“背书”,背书内容称此画为徐悲鸿早期作品。

点评: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进入到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如果说鉴定专家们眼力差没看准,那徐悲鸿先生的儿子为何连自己的“母亲”也认不出来了?

紫禁城遇上卢浮宫

事件:9月26日晚,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揭幕。这是东方文明首次亮相卢浮宫。雍正帝头戴路易十四式的卷曲假发,身着法国宫廷贵族服装,手中拿着欧式叉,奋力向一老虎刺去;乾隆帝身着汉装,闻着荷香,在远山翠柏间,临湖抚琴;年老的乾隆和年轻的乾隆被朗世宁呈现在同一幅画面上,这一超越时空的邂逅,仿佛在讲述帝都几十年来的悲欢离合。

点评:紫禁城的建成时间和卢浮宫成为王宫的时间恰巧重合,这是两座宫殿的一次约会,也是一次东西方文明的碰撞。

文交所遍地开花被整顿

事件:文交所成为今年的热点词。天津文交所在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然而,终于也将成为第一个被投资者告上法院的文交所。而临近年关,深圳传出消息,深圳文交所停牌近9个月,投资者2800万元申购费被冻结。据统计,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文交所总数将达到或超过50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文交所“疯长”现象进行整顿。

点评:白庚延画作因何在短短一年时间价格陡增数十倍?这不过是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有专家比喻:地上有一块石头,说它值多少钱,只要后面有人买,我今天就可以卖。已经不再考虑它本身的价值问题了。只要有人比我更傻,我就可以当这个傻子。

“曹操墓”专家是逃犯

事件:龙腾盛世旅游文化咨询中心主任、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古邺文化研究会特约顾问、河北燕青拳联谊会名誉会长……是被称为史上最高调逃犯的三国“专家”闫沛东。2010年,安阳“曹操墓”陷入真假之争,一位自称闫沛东的“学者”掺和了进来,并自称掌握曹操墓造假数十项铁证,并由此红遍大江南北。不料,今年邢台警方爆出一个猛料,此位“专家”闫沛东真名胡泽军,曾经冒充记者诈骗钱财,早已经被列为网上逃犯。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浅谈收藏界的尴尬


中国文化艺术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凝聚着文艺收藏的风云沧桑。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在促进文艺创作繁荣的同时,也推动文艺收藏的蓬勃发展。

中国的收藏品界正处在风口浪尖之势上,中国艺术收藏界红火的现象也是有根可循的。历史上每一个昌明的时期,即是文艺创作的繁荣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历代统治者在社会安定、四海升平之际,总要大量搜求艺术品,以充实内府收藏。以书画为例,历史上就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统治时期,对书画的搜求不遗余力,极一时之盛;宋徽宗尽管政治上比较昏庸,但在书画上却是个天才,对书画的收藏更是如醉如痴,并设置了专门的装裱样式“宣和装”,编定《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内府收藏,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高峰,乾隆时期所编的卷轶浩繁的书画著录书《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证。

艺术品的散失与收藏是此消彼长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规模的集中之后,接着是一次次大规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换代之际,艺术品的厄运也随之而来。因此,历代以来的收藏,整体上呈逐代锐减的趋势。但由于帝王能凭一国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多少弥补历代的损失。同时,每一时代出现的一些代表作品,得到保存下来,日积月累,使书画文物的收藏,日渐丰富。特别是建国以后,各大博物馆对文物的征集和鉴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广州嘉德刚结束的拍卖会上,出现了一批中小型新买家。他们是一批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提名牌包、戴名牌表已不足以表达他们的身份,他们开始比谁家别墅楼梯转角悬挂了什么画,出自哪个名家之手。现在艺术收藏界的人身份变了,他们的爱好与以往投资者很不同,中国开始出现了按主题收藏的投资者,这当然能提升收藏价值。

据了解,在购买艺术品的买家中有相当部分投资者有投资心理。但不少投资者兴冲冲买回去的画,原以为是艺术品,实际上是商品艺术,非但不能增值,甚至不能保值。艺术品投资必须要懂,要对艺术有领悟力,这种源自内心的领悟力通过学习也未必就能获得。懂艺术的人是少数。这注定了艺术品投资一定是小众市场,永远是小众市场。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仅抱着增值的目的投资艺术品是危险的,所以要正式艺术品收藏,不可盲目。

宝珍商城的负责人安先生说,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懂如何把投资与艺术规律结合起来。很大部分投资者还停留在以作者的官职高低、是否是什么会员、或者作者的年纪大小来判断作品是否值钱,实际上一些名气比较小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品质上优,并且也具有十足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对于收藏的新人来说,往往欠缺投资判断的知识,采取投资没有名气的艺术家或是在校学生的作品,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投资之举。

一些初入艺术品收藏的门外汉,在投资艺术品之前首先应明白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商品,什么是商品艺术。这三个概念专指当代艺术,古代、近现代艺术属于另一范畴。

在这三个概念中,艺术品是最高层次。投资当代艺术品的风险在于艺术品离大家很远,艺术品属于未来时,需用时间证明。它的艺术特征超越了当下社会层面的审美。真正的艺术品是超越时代的,它超越的程度与关注的领域均可超越国界、种族。投资当代艺术品门槛极高,需要极高的艺术直觉。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包容性。

把握中产阶级人群心理及情感的能力,作品通常很能打动人,这类作品往往很容易与人产生共鸣,适合家庭悬挂,可以体现主人的品位和身份,有钱人往往首选此类作品。其次是升值快,市场稳定,每年大约可升值20%左右。比如陈逸飞的作品不管市场好坏,每年都在涨。

最好从当代艺术开始。当代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与你的生活有联系,投资者容易与其进行交流,也不存在辨别真假。中国富人目前仅有10%对当代艺术感兴趣,开始动手的人不到5%。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投资才刚刚开始,拍卖市场的未来应是当代艺术。

初参与艺术品投资的人,千万不要仅凭个人的喜好买作品,要多学习、多看、多了解,增加审美实践,提高鉴赏力,还要多咨询专业人士。另外,心态要好。一开始参与艺术品,不要单纯以投资获利为目的,而应当成爱好。

新中国陶瓷:收藏界的“香饽饽”


在2013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会上,张松茂于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粉彩《梅花书屋》雪景图茶壶拍出115万元的高价;章鉴一件同时代的陶瓷作品也拍出88万元的高价。近年来,“新中国陶瓷”越来越受业界关注。去年年底,为展示新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探讨其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九江举办了“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同时举办首届新中国陶瓷艺术高峰论坛,特邀的实力收藏家、新中国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等参加了论坛。如今,“新中国陶瓷”已成为收藏界的“香饽饽”。

新中国陶瓷受热捧

陶瓷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作品里面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元素和诉求。陶瓷研究和收藏家张迎春说,现在所说的新中国陶瓷,一般是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这近30年创作的陶瓷艺术品。

据介绍,在九江举办的“盛世华章——辉煌灿烂的新中国陶瓷艺术展”上,从全国各地调集的300余件新中国陶瓷精品,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陶瓷的最高成就。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作品——瓷雕《芭蕾舞》,表现了舞蹈家在芭蕾舞中的窈窕轻盈,当时在景德镇是一项创举。艺术大师王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创作的《竹石八哥图》青花瓷板,淡雅清新,以脱俗气质引人注目。

稀缺精美珍贵

张迎春说,衡量一个收藏品种是否具有收藏与投资价值,就看这个收藏品是否具备“稀缺、精美、珍贵”的特点,而新中国艺术陶瓷就完全符合这六个字的要求。所以,新中国陶瓷概念一出来,立即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前后跨度30年左右。其中“文革”耽误十年,新中国艺术陶瓷实实在在的创作、生产时间只有20余年。从现存精美的艺术陶瓷作品分析,这一时期优秀的陶瓷艺术创作者不足百人,产量不会很大。那个时代,艺术陶瓷主要是供出口创汇,用作国家、政府对外交往的礼品,以及各美术馆、博物馆、高档宾馆等重要场所展览陈设用,留存在国内、散落在民间的非常少。

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对的生产和发展非常重视。景德镇的陶瓷在胎、釉、彩料选用和加工上舍得下成本,组织人员攻关克难,取得许多技术上的突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代表了当代最高水平

自商代原始瓷出现以来,中国陶瓷走过了漫长路程,直至当代,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新中国陶瓷具有怎么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呢?

学者认为,新中国陶瓷与历代优秀陶瓷一样,属中国最高水平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其题材具有独特性。讴歌新时代、讴歌社会主义的现实题材,是新中国陶瓷相对历代陶瓷特有的题材,是新中国陶瓷艺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艺术进步。从艺术上讲,并不是年份越久就越具艺术性,而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性,谁也取代不了谁,都表达了所属时代的最高水平。比如,新中国陶瓷就有独创的高白、釉下、现实题材装饰方法。

其实,谈论新中国陶瓷,就不得不说“7501”毛泽东用瓷。张迎春认为,“7501”毛泽东用瓷具有很高历史价值,代表了当代制瓷的最高水平,后人很难超越,有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官窑”。此外,新中国陶瓷艺术在国外广泛传播,国际认可度高。新中国陶瓷完全不同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艺术精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必将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陶瓷:全球收藏界的宠儿


为什么中国和瓷器都译为CHlNA?从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机构、著名藏家、古玩经纪人等等无不将中国古陶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也由此使得中国古陶瓷近年来在各大拍卖行屡创新高:1.5亿港元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小碗;2.2亿元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过2亿的宋汝窑洗;1.5亿的明成青花黄蜀葵碗;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过5亿的乾隆珐琅彩转心瓶等等。自七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德开始拍卖中国历代官窑以来,它的价格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往上飙升,其增长的速度每年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扶摇直上。

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那么,决定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其工艺创作的难度

《天工开物》中讲到,创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说明制成一件瓷器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其工艺之复杂还不包含微细之处。作为专供皇家享用的官窑佳器,对每一道工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得有丝毫差错。皇家用瓷是求质不求量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集当时国内顶级高手为之。创作过程中若有一道工序出了差错,都将造成该器物的前功尽弃。即使七十二道工序全部按规定创作完成,最后选进窑炉内尚有不定因素:窑温的高低,窑内烟尘的飘忽,都会造成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次品。历来有“一窑千件,成者一二”之说。那含着各类金属成分的胎釉在高温下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常常不以督窑官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一件官窑,千人精力”之说毫不为过。足见成品之难。

2。代表那个时代顶峰的艺术结晶

凡官窑器,除了征集当时顶级的制瓷工艺师外,其器物上的纹饰,特别是到了清康雍乾三代,都是宫廷一流画师绘制。清宫档案记载中就不下二三十人,如:戴临、戴正、唐岱、贺金昆、邹文玉、冷枚、郎世宁、焦秉贞等等,这些画家即使留在纸上或绢本上的画现在都是价值连城,何况留在难以把持而又不易变质的瓷胎上。作为中国书画载体的绢和纸都不易保存,受气候和收藏条件的影响,即便精心保存,过了千年,绢面或纸面免不了发脆、发黑,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欣赏效果。唯有留在瓷面上的画,只要不去人为地擦抹,釉面包浆会日益滋润肥厚,色彩尤为鲜艳。加之,瓷器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不会霉,只要不加碰撞,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显得越发光泽诱人。故有“旧器如新才是宝”之说。我将官窑佳器比喻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也是鉴于这一点。将它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副立体的画,加之釉面上的精彩之作,又成了画中之画。如果多份雅兴,还能在瓶、觚、尊等陈设器上插束时令花卉,更会相得益彰,颇与文人雅趣相谐。真正的大藏家都是内涵很深的文人雅士,他们能从历代官窑中找到一份可寄托的情怀,珍爱之情自然而生,在拍卖场上见到难得一见的孤品,竞相争夺也在情理中了。

3。皇权的倾力支持

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平时在物质享受上可以随心所欲,倾全国之最供其享用。但精神生活还是贫乏的,当时没有电影、电视等类似当下的科技成果的享用,于是把审美的兴趣专注在御窑的烧制上,特别倾情之举表现在清三代(康、雍、乾)的身上。他们除了征集全国顶级制瓷工匠为御窑厂供职外,还让宫廷御用画师绘创瓷上的花卉和纹饰,并派督窑官严格监督管理。每一件官窑瓷器,从纹饰到器形,在最初的样稿阶段,皇帝都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康雍乾三位皇帝从小就由顶级名师教学开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眼力,加上又是全国顶级艺术家的合力打造,使得官窑佳器成为当时最高艺术含量的结晶,成了皇帝的痴迷物,皇帝平时把玩欣赏的“玩具”。画只能欣赏,只有官窑器既能欣赏又能把玩,由此受到皇权的鼎力支持:倾全国之力、之财、之智慧打造而成。

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

所以,每一件称得上正官窑的佳器,都是找不出半点瑕疵的。无论是从型到纹饰,从胎到釉,从底足到落款,全是那么的完美无缺。有藏家说过“真正的官窑器即使外行也看得懂,至少觉得它特别优美”这话不无道理。在懂行的人眼里,它更是有生命的,欣赏中仿佛听到制瓷艺人发自肺腑的沉吟;宫廷画师灵感的呼喊;督窑官战战兢兢的倾诉……彼此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陶瓷的顶峰之作——历代官窑佳器,受到世界各国藏家、投资人、博物馆以及大财集团等的攫取对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苏、佳等国际大拍中屡创新高也显得不足为奇了。这是它特具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综合的正常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眼力的上升,它将越来越受到追捧。

从投资角度而言,纵观四十年来苏、佳拍卖的记录分析,其升值率,还没有一样其他的艺术品能与中国古陶瓷相匹敌的。当然,更不排除国际财团或知名的财富拥有者从规避遗产税的角度争相拥有中国历代官窑器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中国古陶瓷自身特具的艺术魅力起的决定作用。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殊诱惑力: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它的诞生发展史就包含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代表了中国人文、艺术、哲学以及东方文明和传统精神的最高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读懂了古陶瓷也读懂了中国。

有史以来CHINA备受世人瞻仰!

世博瓷——收藏界的又一新宠


吉祥海宝瓶(青花版)

上海世博会的精彩呈现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眼球,这样的空前盛况,更进一步提升了世博的纪念意义和价值。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以世博为主题的收藏品不下上千种,有邮册、纪念币。灵动活泼的三人行世博会徽、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的中国馆、现代大气的上海市标志东方明珠、典雅高洁的上海市花白玉兰、吉祥物海宝等等元素的纪念品更是令游客爱不释手。如何选择一款既有纪念意义,又能在日后增值保值的产品,相信是不少收藏者最关心的问题。

考虑到日后要其增值,就要考虑到收藏品的发行机构要权威、发行量要少、制作工艺精湛。比如像展示世博的瓷器就是很好的选择。这一组“世博瓷·中国礼”,以世博为主题,从方方面面展示出世博的国际性纪念意义和以“和谐”为核心的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也让中国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既有浓厚的中国风,如龙凤呈祥、金玉满堂等都展示了中国的传统,又有对中国现代化的展示,浦东印象就把上海浦东的繁荣展现在瓷器上。

这组“世博瓷·中国礼”瓷器,以红色、蓝色、白色和金色为基色,红色喜庆隆重,是大方的中国红,蓝色代表海洋,与海宝交相呼应,白色朴素典雅,像一朵圣洁的莲花,金色是财富的象征。收藏这样一种瓷器,可谓纪念与价值并存。

云南收藏界名家颜荣清 玩收藏30余年很少失手


认识颜荣清,缘于收藏。他在云南收藏界享有盛名,圈子里的人公认他有眼力、有实力、有博爱、讲诚信。日前,颜荣清接受采访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

何时对古玩感兴趣

又是怎么起步的?

颜荣清:我从小受家庭熏陶和影响,耳濡目染,30多年前开始喜欢上了古玩。那时我才20出头,算个业余爱好吧。10多年后,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当时的昆明景星街花鸟市场买了一块玉佩,这块玉佩是我花10元钱买的,把我带上了收藏这条路。

收藏了些什么古玩?

颜荣清:大体为三大类:一是瓷器,有明代万历年间的五彩云龙纹碗,清代康熙时的豆红柳叶瓶等七八件精品瓷器,经有关专家鉴定,全是官窑;二是字画,有明四家之一仇英的手卷,有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的“观瀑图”山水画及李可染、林风眠、吴冠中等一批大师的字画;三是明清的佛像,还有紫檀木、黄花梨高档明清家具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有没有打过眼?

颜荣清:在我30多年的收藏生涯中,无论是对字画、古瓷、古典家具还是其他古玩杂件的鉴定和收藏,都很少有失手。总结自己入行30余年来的经验和心得,一是眼力,即具备丰富的收藏阅历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经济实力,扎实的经济基础让收藏者可以大胆地进行投资收藏;三是机遇,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收藏才会变得如鱼得水。

云南古玩市场有什么特色?

颜荣清:云南省内从事收藏的估计有十几万人,规模不算很大,市场也算不上很活跃,赶不上文化发达地区,但在云南搞收藏也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共有26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少数民族文物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其次,云南历史上少经战乱,对历史文化的破坏较少,因此很多历史文化和文物古迹得以传承延续。这些优势都注定了云南省在发展文化产业和收藏产业的过程中,具有很多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

高仿瓷器的那些人那些事


高仿品

搞字画鉴定,自己写写画画对实际鉴定有帮助。这个办法稍加变通也适合搞瓷器鉴定,有条件的可以亲手做,没有条件的也可以到现场看人家做。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去那里现场观摩一件瓷器从和泥、拉胚、装饰绘画、上釉到最后装窑烧成,对于鉴定瓷器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多次去景德镇观摩瓷器制作,触动很大。鉴定瓷器一定要上手掂一下分量,以前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因,在景德镇亲眼看到瓷器烧造,才彻底弄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常来说,一件瓷器,在制胚后的尺寸跟烧成后的尺寸是有出入的,都会产生收缩,如果想做一个一尺高的瓷器,胚胎的高度就要一尺多高。过去仿造瓷器最大的难点就是尺寸上的把握,多大的瓶用多少分量的泥,这都是有数的,只有行内的高手才能掌握其中的关窍。

所以鉴定瓷器,上手一掂感觉太轻或者太重,这就一定有问题,超过了真品在分量上的感觉,马上就可以判断这是赝品,是造假者对原料的用量没有把握准。而在具体操作上,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赝品不是拉胚制成的,是用模子压制的,这样造出来的瓷器的胎子很结实,同时重量也会变大;另一种情况是赝品的胚是用模范注浆做成的,把原料和成泥浆倒进去,这样做出来的瓷器就很轻。因此,一件瓷器如果器型、尺寸都对,但是上手后感觉太重或者太轻,就一定是后仿的。

我经常去的地方是古窑场,经理叫张国强,人很热情,不仅带我在场里随便参观,还介绍我认识了景德镇上一些造假高人。其中一个专门仿造乾隆官窑瓷器,那时还是个小姑娘,她写“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是一绝,靠写这六个字,发了大财。她只仿造乾隆官窑瓷器,都是小件,香港、台湾很多做古玩生意的人都来包她的货,做多少要多少。她的窑厂在一座小山的半山腰,手下只有几个人。第一次去的时候,她拿出一个研墨时用的水盂,做得非常精致,图案画的很漂亮,上面的“大清乾隆年制”官窑款让人难辨真假。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水盂她卖200块,不还价,就这样还供不应求。抱着把玩的心态,我买了10个,5个青花5个彩绘的,回到济南后谁看谁说好。

济南古玩圈子里有个号称“瓷器大王”的人,号称什么都懂,其实也就是对瓷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天来文物店让我拿好东西给他看。被他纠缠不过,我就把那10个水盂拿出来了。他一看就两眼发亮,问我多少钱能卖,我就想考验一下他的眼力,说你看着给吧,少了不卖。他说一万二买一个怎么样?当时我心里就笑了,表面上还是不动声色,说一万二有点少,至少要一万五。他就说,得得得,都是熟人,就一万二吧。因为这个人不是真心搞收藏,基本都是买进卖出,所以最后我就一万二卖给他一个。连“瓷器大王”的眼睛都能瞒过,由此可见,这个小姑娘的造假水平真是很高了。

博物馆有一个专门做大件瓷器的人,叫黄云鹏,对明代青花瓷研究很深。他在博物馆后面建了一个小窑场,专做宣德青花瓷盘。刚改革开放那会,国外很多拍卖会上拍出的宣德青花瓷盘都是他做的,我去他的窑场看过。

经张国强介绍,我又认识了艺术瓷厂研究所的所长老潘。老潘的瓷器活属于家传,从他爷爷那一辈起就一直搞瓷器,他爷爷在解放前就是研究所的所长。那次我去找他,想看看他怎么做,他拿了一个玉壶春瓶给我看,我一眼就看出这个器型在某个拍卖会上出现过。他笑了,说这些东西是一批,都是他做的。有人下了单子,让他做了60个,涵盖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各个朝代,都是一个器型。因为看着实在是好,我想买他一个,他拒绝了,说这些都是给人家定做的,合同上规定了只能做多少个。

他屋里还摆了一个仿乾隆的青花罐子,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卖到四千一个。至于下家能卖多少钱,他也不得而知。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在一次拍卖会上看到了老潘做的仿乾隆青花罐,拍价居然达到了二十万。老潘告诉我,这种仿乾隆青花罐由买家提供样子,他负责高仿,一共做了20个。听他这么一说,我也动了心思,何不借此也让他仿造一些,有利于以后的研究?后来再去的时候我就从文物店里带了几个器型让他仿造,最后做出的赝品让我很惊叹,因为跟真品几乎一模一样。如果再做旧了,一般人是很难鉴别的。老潘“十项全能”,什么瓷器都能仿,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各种瓷器的收胀系数都掌握得很准确。

老潘告诉我,如果想做旧,还要另外加钱。我是为了研究,又不想卖假货坑人,当然就不需要他做旧了。不过我倒是很想弄明白他是怎么将新瓷器做旧的,老潘笑着晃了晃脑袋,说这是行内的绝密,死活不告诉我。后来通过别的途径,我还是了解到一些做旧的办法,大致就是用稻壳灰拌上酱油、醋等,和成泥巴糊在新瓷器上面,糊上一定时间后再取下来。这个手法就比以前的做旧手法高明多了,最早做旧是用细砂纸把新瓷器上的贼光打磨掉,那个仔细看就能发现打磨过的痕迹。

在做旧上还有更高明的,那时上海博物馆就有这样一个高人。因为他的本职工作是瓷器修复,顺带着也就悟出了一些做旧的诀窍。他的方法更复杂,在一口大锅里放上骨头和各种草药,加水煮开后把瓷器放进去煮,一煮好几天。这样一处理,新瓷的贼光没有了,还有油润的感觉,经过这样做旧的瓷器更难鉴定。我后来才知道,很多拍卖会上都曾拍过经他做旧的瓷器。

由于造假手法的高明,瓷器越来越难鉴定,做这一行如果经历不足眼力不够,是很容易被打眼的。有些搞收藏的人以为拍卖会拍出的就一定是真货,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好多拍卖会上拍出的藏品不少都是新做的。(口述崔明泉撰稿本报记者李剑波)

透过历史看收藏:明朝景泰蓝瓷器那些事


明朝“景泰”那些事儿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7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进发。明英宗朱祁镇率领的大军在土木堡全军覆没,皇帝本人也被俘虏。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大臣们立即改立英宗皇帝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年号为“景泰”。

与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朱棣相比,这位朱祁钰在历史上可谓默默无闻,但他有一个牛逼的地方便是,一直倚仗年号“景泰”的优势当了中国著名特种工艺品代言人几个世纪,这种工艺品就是景泰蓝。

故宫里的景泰蓝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对“景泰年制”款珐琅器的大量研究发现,许多所谓的景泰年制珐琅器的器身几个部分的发色与工艺,根本截然不同。以“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炉”为例,此炉器形厚重完整,总体并无大异,仔细分析却可发现炉身与炉口、底足以及两兽耳的烧造工艺不是同一时代。炉身的釉面发色纯正莹透,砂眼较少,但炉口、耳、足的做工较粗,釉面干涩暗淡,与其身有明显区别。

景泰蓝的秘密

移花接木的景泰蓝秘密被曝光后,有人不禁发问:难道景泰年间就没有独立烧造过一件完整的珐琅器吗.当然是有,但经故宫专家介绍,能符合这种要求,且带有“景泰年制”款的珐琅整器,故宫仅存一件。

“掐丝珐琅花蝶纹香筒”即是这件幸运者。此香筒为樽式,筒上有盖,盖镂七个圆孔,中心凸饰太极图,四周阴刻云纹、蝙蝠纹。筒外壁施蔚蓝色珐琅釉为地,用红、蓝、绿、白等色绘制出各种花草、怪石,最为精致的是穿插其间的螳螂、蜜蜂、蜻蜓等昆虫。画面疏密得当,生动有趣。三只古铜色立羊承驮香筒,底亦有缠枝勾莲花六朵,并镌刻着阳文“景泰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物能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同,其道理有三:一是该香筒近乎写实的纹饰风格,同早期那种大花朵图案风格迥异,且与宣德瓜蝶纹饰相似;二是蓝釉略显青灰,釉表多细小砂眼,这与诸多改制器部件吻合;三是底足三羊开泰的寓意与那胎釉一体不易改动的款识。

大量史证实物砸在面前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承认,景泰短短七年给后世留存如此之多光辉灿烂的珍品,确有蹊跷可循;其次,“景泰蓝”的闻名于世,得益于皇帝的喜爱与景泰年间对以前人做的优质珐琅器加款改制;最后,当我们回过头来一看,这不典型的拿来主义.再去参照景泰时期的政治形势和国力条件,能做出这种举动虽然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

“景泰”皇帝的结局

回顾历史,这位皇帝不仅在工艺上不怎么靠谱,治理江山也一样随心所欲,自从收了一批“景泰蓝中的爱马仕”后,他的欲望和自私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是软禁了被瓦剌军放回的英宗皇帝,后又废掉英宗之子,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天意弄人,朱见济竟不久夭折,提早西去。而最富戏剧性的还是景泰帝的大结局——“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腹黑的景泰帝的突然重病,立储问题又成了热点话题,被摆上朝堂。正当重臣争议不下之时,内宫忽传出景泰帝病情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次日早朝再面请圣意。可谁知大病初愈的景泰帝在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又睡起了“回笼觉”,然而这一觉却睡走了自己的江山,也改变了大明江山的主人。

走进萍乡收藏天地 风生水起藏界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收藏已经成为众多人士的一大爱好,有人收藏邮票、有人收藏古钱币、古陶瓷,还有人专门收藏粮油票证、奇石、电话磁卡等,中国民间收藏成了仅次于炒股、买彩票的又一群众运动。我市收藏业的发展现状又是如何?是不是也像国内其他城市一样得到蓬勃发展,还是“看上去很美”?为此,记者来到位于滨河东路的市收藏协会,探寻心中的答案。

在曲折中前进

“萍乡历史悠久、文豪墨客辈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收藏遗产。同时萍乡也是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旅游区之一,藏品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特别是红色藏品文化,是其他省、市无法媲美的,也是萍乡收藏界的‘品牌’。一些本地收藏爱好者收藏着稀世珍品。”得知来意,市收藏协会会长邬金梅对记者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作为萍乡收藏界的资深人物,他曾被中国收藏学术研究会授予“当代杰出收藏家”称号。

目前,在滨河东路的收藏协会附近有着30余家收藏店铺,可以说已成一定气候,这已是收藏协会成立后的第5次搬家,而协会的历史只有5年不到的时间。追溯我市收藏业的历史,可以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收藏之风就已经初露端倪,只不过那时的收藏爱好者由于“居无定所”,大都是“游击作战”,在老邮电局,老图书馆、西门十字路口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摆摊交流经验、互换藏品等。由于各种原因,我市收藏业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得不到快速发展,且明显滞后于起步较晚的南昌、新余等地。直到2006年11月18日,萍乡收藏业的“春天”才终于到来,市收藏协会作为一个民间组织在这一天成立,广大收藏爱好者也终于有了自己的“家”。“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等这一天等了太久,就像中国足球队2002年进韩日世界杯一样,太不容易了。”协会会员小李说。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成立后收藏协会先后搬过5次家,但也得到了各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强力支持,收藏协会一天天得到壮大,“搬到位于市财政局旁的滨河东路有几个好处,第一个是这里有一排小店铺可出租给会员开店,可以将其打造为收藏一条街;其次是毗邻市博物馆,如果博物馆能尽快开放的话,那对收藏业也是巨大的推动,希望这也是我们收藏协会的最后一次搬家。”邬金梅十分珍惜现在良好的发展状况。

繁荣收藏文化

收藏协会成立以来,为了给许多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获取收藏资讯、增长收藏知识的学术交流平台,协会在近年来已出版了多期《萍乡收藏》刊物。同时,每个周末都聘请外地专家或本地学者前来协会向200多名会员授课,会员们也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前几年,我们在步行街举办了几次大型交流会,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参加,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举办两次交流会,进一步宣传萍乡收藏文化。”市收藏协会秘书长沈忠说。

收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消息,现在我国投资市场出现了空前活跃景象,民间收藏活动也出现了十分热闹的局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将来临,前几次出现在宋朝、清康熙、乾隆年间和清末、民初。在我市收藏市场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但收藏应该是一种个人爱好,一种兴趣,收藏者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念,可以进行收藏经营,但不能以‘收藏’牟取暴利,以假乱真。”邬金梅表示,为更好地繁荣我市收藏文化,规范市场,协会经常组织鉴宝活动,提供真实的信息,并严格查处部分市场经营者以假乱真的行为。

体会收藏快乐

安源区农业局干部林燕春是一名有着10余年经历的收藏爱好者,尤其喜爱收藏玉器,对他而言,收藏能够怡情养性。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生活上的烦恼,细细品味自己的收藏,烦恼就荡然无存。而我市现在像林燕春这样的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他们在收藏的天地里潜心研究和探索,从中窥视每个年代的历史,走进艺术的天堂,相对来说,收藏有的是学而不厌之乐,有的是以藏会友之乐。

“从目前来看,萍乡收藏业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好,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萍城更多的人了解收藏,加强城市文化底蕴。”邬金梅希望借全国收藏热之东风,将萍乡收藏业向前大步推进。

收藏业的兴起,直接折射出这座城市对文化发展观念的变化和创新,但愿这一面旗帜能够高高飘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