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陶瓷鉴赏:累累珍果寓吉祥

陶瓷鉴赏:累累珍果寓吉祥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古代瓷器吉祥纹饰

2020-06-08

古代瓷器鉴赏。

在元、明、清时期的青花瓷上,蔬果入画也是常见的题材,且多有美好寓意,为人们喜爱。以下是几种主要入画的瓜果:

石榴。石榴花是繁荣昌盛、和睦团结的喜庆佳兆;果为多子多孙、多福多寿的祥瑞象征,在明中、晚期青花瓷上为多见。画面上一株石榴,浆果破皮而出,寓意“榴开百子”。榴、桃、佛手同绘,为多子、多寿、多福。

佛手。因其名与“福”谐音,故为古代吉祥物。青花瓷上多与石榴、桃子组合,谓“三多图”,又寓意“学道成佛”。

荔枝。与“利”字谐音,与葱、红菱组合,寓意“聪明伶俐”;或与灵芝组合也为此意。

柑桔。青花瓷上画桔,多取“桔”与“吉”的谐音,有吉祥之意。如与柿子组合,寓意“事事大吉”;与鲇鱼组合为画,寓意“年年大吉”;与荔枝组合为画,寓意“大吉大利”;与灵芝组合为画,寓意“吉祥如意”。

桃子。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上,桃子最被人们看做吉祥之物。所以在青花瓷上,桃子的图案最为常见,且丰富多彩。

桃红柳绿,形容春天到来;人面桃花,赞颂女子之美;民间有桃木可驱鬼辟邪的风俗;最为吉祥的是桃子寓意长寿,谓之“寿桃”,传说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此桃三千年一生实”,可见长寿之至。

在青花图案中,桃的题材,有“东方朔偷桃”、“麻姑献寿桃”,有“三多图”、“九桃图”等等。与蝙蝠等相组合,有“五福捧寿”图、“福寿双全”图、“蟠桃献寿”图、“福寿延年”图、“福寿有余”图、“福禄寿”图、“多福多寿”图等等。

葡萄。明清之际,以葡萄为题材入青黄花瓷画者甚多。作为瑞果,主要取其累累果实,“多子多福”之意。

枇杷。明早期在青花瓷上绘枇杷。以枇杷为瑞果,因其冬开花,夏结果,冬夏长青之故。

葫芦。古代传说葫芦与人类的孕育、生存相关,许多民族以葫芦为图腾。葫芦为道家的法器灵物,故民间视葫芦为吉祥、祛灾的护身符,可祛邪气保平安。葫芦古代用以盛药,画葫芦又有“悬葫(壶)济世”之意。另外与瓜瓞一样,藤蔓绵长,种子众多,寓意子孙生生不息。青花瓷上有以葫芦为画,寓意“子孙万代”、“万代绵长”。

瓜瓞。主要根据其藤蔓绵长、结实累累、瓜籽较多的特色,寓意家族兴旺、子孙繁衍、代代相继、连绵不断。画面取“瓜瓞(为小瓜)绵绵”之意。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青花三果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7.5cm,口径6.2cm,足径10cm

生产时代: 宣德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明宣德

壶体为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上有小系,另一侧附长流,流与颈间有云板相连。流、柄、口高低相若。壶盖扣合于壶口,盖面拱起,上饰宝珠钮,可与柄上的小系用绳相连以防壶盖滑落。通体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一周,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绘枇杷果,开光间绘缠枝花卉。盖面及近底处均绘莲瓣纹,流与足墙均饰忍冬纹,柄饰朵花纹。底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端庄古朴,釉质肥厚莹润,青花色泽深沉含蓄,色重处青花下凹,呈现出点点的黑疵斑痕,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宣德时期使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烧成后的青花色泽浓重艳丽,深入胎骨,为宣德青花的显著特征。

钧窑遗珍:十大海外钧瓷藏品鉴赏


公元前15世纪,当西方人还在对希腊陶瓶上绘画赞叹的时候,位于东方的中国已经在陶器上施釉了,这项中国独有的发明震惊了全世界,而这一步,西方人花了3000年的时间才追赶上。

而钧瓷的出现更是成为瓷器界的至宝,特别是自清朝后期,西方收藏家趁着中国内乱或重金购买,或暴力抢夺,很过国宝级的钧瓷从此流失,当时流传“钧窑一具千重厦”,能得到一具钧瓷收藏作品,在收藏界都能轰动。

在建国初期,中国由于经济条件落后,在国际邦交上拿不出礼物,就以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钧瓷(古代钧瓷)做为礼物送给国际友人,开展外交关系。

下面为大家展示一下那些流落到海外的钧瓷藏品,各个都是镇馆之宝!

钧窑遗珍:十大海外钧瓷藏品鉴赏如下:

1、北宋钧窑月白釉钵--现藏大英博物馆

2、北宋钧窑钧釉瓶(新安沉船出土)--现藏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3、南宋-元初钧窑三足炉--现藏法国赛努奇博物馆

4、金代钧窑青釉紫斑盘--现藏英国大卫基金会

5、金代钧窑月白釉紫斑罐--现藏大英博物馆

6、金元代钧窑葵花式花盆--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7、元代钧窑天蓝釉渣斗式花盆--现藏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8、元代钧窑天青釉紫斑碗--现藏法国吉美博物馆

9、明代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现藏英国大卫基金会

10、明代钧窑六方带托盘花盆--现藏英国大卫基金会

以上就是整理的十大海外钧瓷藏品,更多钧瓷鉴赏请点击:禹州钧瓷

旷世奇珍哥窑瓷


乾隆在哥窑瓷器上的御题诗

左为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右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并为南北瓷王。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因为官方说法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令哥窑瓷器变得更具有神秘色彩。据统计,全世界现存可确定的宋元哥窑器物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妒忌生奇宝

关于哥窑由来的传说

哥窑的名称由来,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关于哥窑器物上的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因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神秘的哥窑

至今烧造地窑址难寻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哥窑的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据已知可考资料来看,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

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不过,中国古陶瓷2006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向大家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一个出土于杭州老虎洞窑址的瓷器,上面赫然刻着一排暗色的小字—“修内司窑置庚子年”,这也证明了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

同样,在老虎洞窑址周边,也出现过类似哥窑的瓷片标本,这也让大家对哥窑窑址所在地有了新的猜测。

后朝的仿制

技术提高后佳器辈出

乾隆辛丑年(1781)新年,乾隆帝已过古稀之年,还饶有兴致地写过一首有关哥窑的诗,这首诗也被刻在一件哥窑葵瓣口碗的底部: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文中就提到,“哥窑瓷器都开片,并以铁足为珍;宣德成化以后的哥窑器(仿哥)最为精巧;我说你们就别研究了,这东西就是宋朝之物。”尽管乾隆爷这种把御题诗刻在瓷器上的行为是破坏文物的做法,但也足以看出他对哥窑瓷器的欣赏。

的确,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仿制的器物也是越来越精巧。本期有两件读者藏品,一件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一件为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两件仿哥佳器都已经呈现了宋元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开片自然,釉面温润。其中明宣德仿哥葵口洗几乎是对宋代哥窑葵口洗一对一的仿制,在明清时期足能以假乱真。而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虽然在造型上较宋元哥窑有所突破,但其开片和发色也给人以宋元哥窑之美。两件瓷器一件呈现灰白釉,一件呈现青绿釉,代表了哥窑瓷器釉色之美。虽然这两件藏品是仿前朝哥窑,但因为其工艺精湛,匠心独具,也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清代官窑瓷器上的三果纹图案


三果纹是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吉祥纹饰之一,以三种瑞果作为装饰题材,并赋予美好的寓意,形成丰富多彩的吉祥纹饰。三果纹一般为桃、石榴、荔枝或桃、石榴、苹果等,寓意长寿、多子、平安。这类三果纹常见于碗、盘外腹及内底。

江苏省镇江博物馆就藏有不少这种纹饰的清代官窑瓷器。今介绍两件如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象征着长寿;“荔枝”与“立子”谐音,所以人们用荔枝来预祝生子,有祝早生贵子之意,同时荔枝亦可取其谐音“利”、“立”,都为吉祥之意;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因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具有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吉祥寓意,更多为世人所喜。如图1所示的这只嘉庆款白地粉彩三果纹碗。其高6.5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9.1厘米。圆唇,直腹略鼓,浅圈足。足内有“大清嘉庆年制”三行篆书款,外腹绘三果纹。三果均衡排列,枝叶分叉疏密有致,上结果子,果子被浓淡不一的红彩渲染得嫣然可爱,树叶绿彩渲染得清秀而粉润,树枝上垂挂着湿润鲜美的桃子、荔枝以及破皮而出的石榴籽配以绿、红色彩,显得浓翠欲滴。石榴利用色彩的变化突出质感,红中有黄并泛浅绿,恰是真的石榴一样,绽开的石榴露出红黄相间的石榴籽,极为晶莹,娇翠欲滴。以石榴作为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从考古中得知宋代瓷器中有石榴造型瓷粉盒和石榴纹饰,如镇江宋墓出土1件景德镇窑青白釉石榴型粉盒,江西宋墓出土1件耀州窑青釉盘,盘内刻划二童子嬉戏石榴枝的纹饰图案,其多子多孙的意思已较明显了。明清时期,石榴纹题材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以石榴绽开,露出果中百籽的图案屡见不鲜。

碗外腹所绘三果纹,是将三种果实均衡排列,分别为瓜瓞、石榴、桃子。瓜为草本、蔓生植物。瓜初生时甚小,而后乃盛大。瓞即小瓜,因蝶与瓞同音,并且此藤蔓绵长、果实累累、瓜籽较多,寓意家族兴旺、子孙繁衍、代代相继、连绵不断。

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5.5cm,口径4cm,足径10.3cm

生产时代: 乾隆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壶

说 明: 清乾隆

壶体呈玉壶春瓶式,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壶体两侧分置弯流、曲柄,颈、流间有云板相连。盖及柄各置一圆系,以便系绳相连。通体以青花为饰,颈部绘蕉叶纹,下饰缠枝莲花,腹部两面有菱形开光,一面开光内绘折枝桃,一面开光内绘枇杷果,开光间饰缠枝花,近足处绘莲瓣纹,流、足墙饰忍冬纹,柄绘朵花纹。底白釉微泛青色,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玉壶春式执壶在元代至明初的南方窑场较为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的造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此壶壶体及纹饰均仿明宣德青花三果执壶,较宣德执壶造型略显生硬,胎质更加细腻洁白,纹饰描绘过于精细,一丝不苟,不如宣德纹样自然生动。青花呈色艳丽,色浓处也有密集的小蓝黑点,为人工点染所致,带有鲜明的清乾隆朝青花器特征。

民间藏珍,宝光熠熠


昨日,永宁县纳家户古街会议中心人气爆棚,由永宁县宣传部和宁夏收藏协会主办的宁夏民间十大珍宝评选活动吸引了大量区内外藏友到来。

千件藏品展示了宁夏收藏的热度和水平。来自区内外的余光仁、刘东瑞、王治国等7位鉴定专家忙得不亦乐乎,藏友们的热情更是“爆表”,排着长长的队伍,怀抱宝贝聆听专家的鉴定和点评。

藏友们交流也很积极。西夏瓷器收藏大家米向军见到了一件高68厘米的西夏大罐,他禁不住给周围的藏友介绍起来:这件褐釉四系剔刻花大罐饱满大气,是典型的灵武窑瓷器,上有凤穿牡丹纹,是同类同品中的精品。银川市唐先生收藏的金代磁州窑彩绘婴系纹花口花觚,器型硕大、体型优美,甫一出现就引起了藏友和专家的连声叫好;一枚西夏文铜印章让来自宁夏博物馆的专家感叹其精美……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瓷器、玉器、铜器鉴定专家刘东瑞大呼“好东西真多”,没想到在宁夏遇到这么多高档次的藏品:“瓷器里面出现了西夏、元代及具有宁夏地方特色的藏品,印象比较深的如雕版印刷的西夏佛经,虽然只是几个零页,但已经很珍贵。还有灵武窑的瓷器,这些让我们感觉到党项文化的根还在。”

最后专家评选出33件获奖珍品。其中11件被评选为宁夏2015民间十大珍宝(其中有2件并列)。同时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认证备案中心入档。(倪会智/文图片由宁夏收藏协会提供)

宁夏2015民间十大珍宝名单

(其中有2件并列)

1.瓷器明宣德青花龙纹官窑大缸

2.瓷器西夏灵武窑剔刻花四系瓶

3.瓷器磁州窑金代彩绘婴戏纹花觚

4.青铜西夏铜印

5.青铜春秋(铙)

6.杂项民国三十八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有习仲勋等人签发的布告

7.杂项西夏雕版印刷佛经残页

8.杂项商骨笛

9.书画清唐卡

10.玉器西汉宜子孙出廓玉璧

11.玉器清乾隆白玉原配碧玺鼻烟壶

陶瓷酒具鉴赏


中国最早的酒具是陶器,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广泛流行,主要是黑陶壶和彩陶壶。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已能作出带嘴的酒壶。今天,当把这些四五千年以前的酒具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大家的心灵无不被其中体现的古人卓越智慧和创造力所震撼。

进入商周时期,青铜文化发展起来,此时酒具主要是青铜器,而且在青铜礼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体现了酒文化本身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瓷器由陶器发展而来,中国最早的瓷器大约产生于商周时期,称为原始瓷器,至东汉已发展成熟。《诗经》上说:“清酒百壶”,可见在春秋时期,酒壶已普遍使用。从大量出土资料看,秦汉时期的陶瓷酒具流行非常广泛。汉初的酒壶,口部微向外侈,颈部较长,器肩斜鼓,并装有人字形纹的对称双耳,腹下圈足比较矮。到西汉中期,圈足更趋低矮发至变为平底,附耳做半环形,或贴铺首,或堆塑龙头。到西汉晚期,壶口已作明显的喇叭形,双耳常作铺首衔环。到东汉时期最盛行的酒具是盘口壶,它的口径较高,口内的盘面很小,口径交接处有明显的棱线,球腹平底,显然是由喇叭壶演变而来。汉代称圆形壶为“钟”,方形壶为“钫”,还有一种蒜头壶在汉代很流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共计360余年。江南瓷业讯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酒壶有鸡头蒜、羊头壶、马头壶等,但流传较广的主要还是鸡头壶。早期的鸡头壶多是小盘口,一面贴鸡头,一面贴鸡尾,头尾前后对称,鸡头为实心。东晋时,壶身变大,前装鸡头,引颈高冠,后安圆形把手,上端接壶口,下端接壶上的腹部。到东晋中晚期,一般把手的上端饰龙头和熊纹,器形优美。到了南朝,壶身变得修长,口颈加高,造型更加实用。除鸡头壶外,这一时期的酒器还有一种扁壶,因为它的腹部扁圆,故名。

隋代结束了几百年的战乱,出现了新的统一局面。隋代的酒壶一般分为带流和无流两种。带流者为鸡头壶,壶身较南朝更为瘦长,壶口更高,壶颈变细,中部多装饰弦纹。不带流的为盘口壶,壶身瘦长,盘口高而微撇,壶颈长而直,腹呈现椭圆形,多为条状。继隋而起的唐代,建立了一个更加昌盛的封建王朝。唐代诗人高适诗有“床头一壶高,能更几回眠?”之句。唐代的酒具为执壶,是由鸡头壶演变而来。根据唐人记载,其名称为注子,也叫注壶。这个时期的执壶,一般为喇叭口、短嘴,嘴外削成六角形,腹部硕大,弯曲的宽扁形把手,壶的重心偏在下方,北方窑多饰席纹,施釉不到底,长沙窑执壶别具特色,首创釉下彩绘。印模贴花、褐色彩斑等技法在制瓷装饰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在造型上也有别出心裁之作,如有一种造型生动的鸟形壶,栩栩如生,给饮酒活动凭添几分韵味。晚唐时期还和平各式小酒壶,有的形似盘口壶,有的又像球形小罐,肩部装一个外壁削成多角形的短嘴。还有的壶是一种喇叭口短颈,球腹平底,肩腹之间装短嘴和手柄各一。与酒壶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朝诗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说明当时饮酒是用杯。唐朝的酒杯有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等。五代时期,执壶的嘴变长而微曲,壶腹一般瓜果形,柄有所加长,壶的式样更加秀气,容量也有所增加,使用轻巧方便。

宋辽金元时期,我国的酒业规模已相当发达。著名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作者施耐庵详尽记述了宋代的饮酒风俗。书中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几乎人人饮酒,而“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等酒店广告,更令人击节叹赏。宋代不仅酒广告,酒幌子比比皆是,而且酒瓶上书写与酒有关的文字,如“酒”、“细酒”、“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还有的酒瓶上直书酒店或旅馆的名称,如欧阳修《归田录》卷一:“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可见仁和馆为酒店名称,“仁和馆”铭的四系瓶,为该酒店专门使用的酒瓶。宋代日常生活中的酒具,南北方各窑口普遍烧制,宋代的酒壶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瓜棱壶,形体多变,美观大方。葫芦式壶,以葫芦形做器身,两截壶体间中有束带形曲柄。还有一种提梁壶,小口,球腹,龙首流,半月形提梁壶,是耀州窑一种特有的形式。宋人喜欢喝温酒,于是一种碗和壶相配合的温酒壶便应运而生,碗装热水,壶装酒。辽代的陶瓷酒具都具有契丹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格,最常见的是鸡冠酒壶。它是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各种皮襄容器烧制的,也称皮襄壶,保留着其人游猎生活的形迹。壶的式样大体有5种,即扁身单孔式、扁身双孔式、扁身环梁式、圆身环梁式、短身横梁式。其年代的早晚通常以壶身所保留的皮襄形式的程度来区分。元代的酒具仍然是执壶,它是以玉壶春瓶为壶身,流贴附在腹上,流比宋代有所加长,高度一般与壶口平行,嘴向外倾斜,在流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柄与流对称,壶口稍有外撇,盖扣其上。除壶之外,还流行多种器形较大的酒瓶和酒罐。为适应元代蒙古族游牧骑马的习俗,当时流行一种在马上饮酒用的高足杯,也称马杯。1984年江西高安县出土的窑藏元代瓷器中有一个青花高足杯,内心书写“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千六百场”,可以佐证高足杯是一种特制的饮酒用具。

明清两朝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官窑和民窑俱盛,彩绘和色釉并茂,是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的陶瓷酒具,通体满饰各种花纹,特别是众多花朵、海浪、莲瓣、瑞兽等占据酒具的主体。大器形方面仍沿了宋元时期的执壶、梅瓶等形状,只是由于元代以后,蒸馏酿造技术在我国普遍发展,随着酒精度的提高,酒具器形逐渐缩小。明代常见的酒具有梨形壶,龙柄壶、莲瓣壶、鸡心壶、亭盖方壶等。清代造型更为丰富,品种也越发多种多样,如倒流壶、温酒壶等。在材质方面,除了陶瓷和青铜器外,玉石、玻璃、紫砂。珐琅、金、银锡等多种多样,装饰上也更加丰富多彩。

纵观中国酒具的历史演变轨迹,不难看出,酒具是凝固的历史,是人类在获取和享受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焕发出来的精神文明的璀灿光华,具体而形象地折射出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残瓷破瓶亦可珍


在我的书房案头上摆着一只高21cm,口径8cm,足径15cm,底书青花“成化年制”款识的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然其高不盈尺,且瓶口唇沿已有近三分之二破损,但其造型秀美,青花发色纯正艳丽。

该瓶瓶腹绘以一幅高士隐居读书山水图景。其近景为巨岩坡石横卧,长松杂树俨然;中景屋舍楼阁虚实相应,半隐其间,画面正中一高士临窗弓背抱卷而读;远景则重峦叠嶂,云山雾罩,画面生动,用笔干脆有力,意境荒远高古,颇具清初“四王”山水画风格特征。

山水题材是明清瓷器较常见的纹饰。清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朝中前期之青花山水纹饰绘画,多以临摹效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技法为宗旨的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 、王原祁)的作品笔意为时尚,题材有四季风光、远近山水,反映的内容有读书、观瀑、漫游、待渡、泛舟、访友等。

著名古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对观音瓶这一特定器型的发展过程有这样的论述:观音瓶器型始自康熙,延续至乾隆,其间造型略有变化;康熙时敦厚庄重的宽大浅圈足,为足平面砂底;雍正时的隽秀柔润,撇足高深,内呈光滑的细砂底;乾隆时的器型规整,肩部逐渐隆起,外撇圈足较前朝直径略小。对照耿宝昌先生的论述及其所著录的图式,笔者这只侈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卧足收底。瓶足底露胎处以30~40倍光学放大镜观之,可见其晶莹细糯、坚硬如玉的胎质,瓶口唇沿厚仅0.15cm,迎光而视,光可透骨。胎体釉面粉白莹润,微微发黄,开有细密黄色纹片。瓶之表面欠平整,以手摸之有疙瘩之感。瓶器修足整齐工整,具备乾隆瓷器之器足泥鳅背之特征。

乾隆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会聚了一批名师巧匠,他们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了一个创造性的阶段,无论产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及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因此,乾隆瓷器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其造型,还是彩釉、青花或图案纹饰均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笔者这只乾隆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残但不失其美,虽破但不失其应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它展示了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制瓷工艺特点,令人回味无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