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龙盘 > 导航 >

攒盘

攒盘

古代瓷器龙盘 古代瓷器盘龙兽面灯 大理石瓷砖

2020-06-13

古代瓷器龙盘。

攒盘又称“拼盘”、“全盘”,跟套杯有点相似的含义,是以分割成数件的盘相攒组合而成,是盛放食物的器具,攒盘始于明代万历晚期,一组攒盘的组成,少则五件,多则达二十多件。

攒盘早先它只是盛放食物的礼器,只在节令、婚、丧、嫁、娶等节日里款待宾朋;后来其实用功能日渐显豁才成为寻常百姓饭桌案头的日常器具,亦飞入宫廷变身皇宫贵族餐厅茶室的必备之物;再后来,攒盘的形制愈发精研,又成为文人雅士的赏玩之物。攒盘之所以在彼时出现,且逐渐淡了礼数、多了日常、乃至成为雅玩,一组攒盘的组成,少则五件,多则达二十多件。数量少的,可据块数多少为攒盘讨一个命名的好彩头: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组件多由内外两层、三层组合而成,互嵌为各式各样的形状:有时是寓意天圆地方的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有时是意化为自然花草的叶形、牡丹花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外部配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以便和盘而出;色彩有青花、粉彩、三彩、五彩、色地轧道、斗彩、贴花、印花等;纹饰则以四时花鸟、人物山水、吉祥符号、福禄寿字等描绘;材质则有陶瓷、景泰蓝、珐琅、铜质、大理石、木质和布漆等,适合各种人群。不断蜕变的组件、形制、色彩、纹饰、材质,让攒盘玲珑秀气亦不少气量,精工细巧亦不乏实用。

攒盘始于明代万历晚期,兴盛于康乾盛世,并延续至晚清以及民国,其发展轨迹,犹如历史上任何一门艺术一样,早期大多质朴清新、中期雅致瑰丽,到了晚期难免流于奢华迷离,直至遁入民间,接了地气,再次朴实无华。

明万历时期,攒盘的材质主要是瓷,代表性的装饰是明嘉靖和万历年间最富盛名的“青花五彩”:集釉下青花装饰与釉上五彩装饰为一体的陶瓷装饰。具体来说,“五彩青花”中的“青花”是指先以含“钴”金属颜料为着色剂的“青花料”的釉下颜料在磁胚上描绘图案,再施上一层透明釉,接着经过1300度高温的烧制,最后使胚上装饰呈现白底蓝花的装饰效果。而“五彩”指的是在釉面瓷胎上绘以红、黄、绿、紫、黑等颜色,经760-800度低温烧,最后形成五彩缤纷的图案。大红大绿的釉上彩、配以稳重素淡釉下蓝,色彩明艳、健康朗润,便形成了明万历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攒盘——青花五彩瓷攒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攒盘在造型上,虽在一个整体器形内分割成若干部分,但彼此尚不能移动,它为后世创造出功能齐全、拿取方便的攒盘奠定了参考的基础。

清代中期的攒盘,一改前代盛行的陶瓷材质,而采用质地精、产量少的清宫名贵铜胎珐琅器,这与当时皇帝喜好、百官争献,从而促成珐琅器的壮大很是相关。铜胎珐琅器攒盘,相比于瓷攒盘,具备了金属的坚固耐用、不易破损、轻拿便取的优点,也显示了此时攒盘不惜财力和人力,力求奢华富丽的宫廷派式。此时的攒盘釉彩以珐琅彩为主。珐琅彩是施在金属胎体上的一种料彩,具有彩色鲜艳、晶莹透明、华丽精美等特点。在金属胎体上施以珐琅彩的工艺最早出现在罗马帝国,元代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清康熙时试烧,在清中期技艺全面提高和成熟。在铜胎上先涂以单色的珐琅入窑烧制,后使其表面光滑,接着以各色珐琅料绘饰图案继续烧制,最终烧制成铜胎画珐琅。铜胎画珐琅攒盘大多以色地装饰为主,即在黄地、蓝地、绿地上绘制图案和纹样,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做工繁密、华丽炫美。器物底部和口沿露出的铜胎线条,又常常镀金修饰。装饰题材和表现纹样,多以具有吉祥如意、多福多寿的富贵纹路为主。铜胎画珐琅攒盘华丽富贵、繁复满密、装饰复杂多样、制作精准奢华,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同时难免失之于题材的程式化和想象空间的表现匮乏,大多只局限于宫廷制作,民间罕有流传。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的攒盘在造型上,开创了集盖、攒盘、盘托为一体的配套器具的先河,不仅避免了赃物的落入、保证了食物的新鲜,而且有了托盘,便能“和盘托出”,省时省力,这一人性化的设计,在后世的攒盘中得到了保留和继承。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逐渐呈现质朴乡野、清新淡然之风。此时,攒盘已不是宫廷的专享之物,而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攒盘的材质回归瓷器,摒弃了质地昂贵的铜胎珐琅器。虽质量大不如前,如胎质偶泛铁点、釉面枯节等,但倒颇符合乡野之气,对普罗大众来说,也无伤大雅。此时攒盘为了适应各收藏群体,引入了清新雅丽的粉彩装饰、文人画意的浅绛彩装饰、纯净悠然的单色彩装饰、浓烟繁复的广彩装饰等;所涉及的题材,也不再仅限于吉祥符号,而纳入了种种生活场景:母婴嬉戏、鹤童玩耍、写意山水、花鸟人文等。其形式,也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渐规范和定型为九子攒盘。九子攒盘由从里到外大小渐变、方向不同的三层单体组成。盘踞中央的是一正方形主盘,围绕主盘的是四个三角形的副盘,最外间则是紧围副盘,形体较大的四个三角形边盘。边盘的四个直角被“凹形”处理,以便拿取时方便。整体造型,沿用和继承了铜胎画珐琅攒盘的“三合一”:即盖、攒盘、盘托的一体配套。所不同的是,此时的盖、盘托多用红木和漆器质地。

此时期,文人画意的浅绛彩装饰攒盘很有特色。“浅绛”借用中国画的概念,原是指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水墨勾画轮廓并略施皴擦、渲染以淡赭、花青的山水画形式。用在瓷器上,则指晚晴至民初,在瓷胎上绘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再染以淡赭、水绿、草绿、淡蓝、紫色的颜色,最后经650-700度烧制而成的低温彩釉。浅绛彩装饰,设色淡雅、文人气息浓厚、构图空灵,且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瓷上绘画先河。这一颇具文人气质的装饰手法,正是清王朝瓦解后,卸职于御窑厂的画师们困于生计重操旧业时,在百转千回间寻求到的自我表达方式。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拼盘)


清康熙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拼盘)由内外两层共十二件大小盘组成葵花式样。盘折沿,浅腹,平底,圈足。盘内五彩绘花卉蝴蝶纹,大长22厘米 小长15.8厘米 直径50厘米,沿面红彩“卍”字锦地描金团寿字,盘外壁红彩八吉祥纹,并描金篆书“寿”字。 此盘造型别致,施彩丰富,以绿、红、紫、黄、金等彩描绘纹饰,五彩斑斓,不仅是美观大方的日用瓷,而且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攒盘又称为拼盘,为盛放食物的器具。始制于明代万历时期,至清代康熙朝较为流行,并延续至晚清。一组拼盘的数量不等,少者五个,多者达二十多个,按件数的不同,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可组成六方、八方形、葵花形、莲花形、扇形等式样。康熙攒盘以五彩、三彩多见,乾隆时期品种多样。

青花高足盘


高足盘最早发源于隋朝,盘子内部平坦,足高而且大,盘壁直且浅,盘的中心有一些印花,刻画成一圈一圈的模样,到了清代挽起,高足盘成为了一种数量很多的瓷器,但是它的器型与隋朝时候的高足盘有所差距,盘壁多是弧形,足变成了喇叭形,高高的,比隋朝时候的足更细一些。

青花的高足盘主要是出自于清代乾隆时期,釉色青色和白色有所交融,青花在晕染的过程中散开下沉,气泡是很细小的,所以整个釉面光洁靓丽,制作水平很高,青花额纹饰是青花高足盘的一大特色,两点成线,中间天佑色彩,线条流畅优雅,层次清晰,严谨细腻的画风,更是能够吸引人。青花高足盘有敞口的、撇口的、敛口的,尺寸大小不一样,各自有各自的风韵。

青花瓷又被称为白地青花瓷,简称是青花,是中国历史上,陶器烧制中的一种珍品,青花瓷一钴矿为原料,在胚体上描绘纹饰,再加上一层层的透明釉,经过高温的灼烧,在烧制之后的钴矿成为了蓝色,具有色彩稳定、颜色亮丽的特点。

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是一个转折,在明代宣德年间,青花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清代康熙的时候五彩的青花成为了新宠,中的来说,这些时期的青花瓷器制作工艺眼睛精致,还伴随有写意的绘画,之间还蕴含有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在清末年间,青花瓷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青花高足盘大多优雅端庄,线条优美,器型很规整,胎质纯净细腻,杂质少,胎体的厚薄是得当的,纹饰的绘画工艺也是很精致的,题材丰富多变。在2005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专场上,由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以RMB 63,800拍卖了一件直径40cm的清中期青花高足盘。浅盘,高足外撇,盘心绘缠枝莲和蝙蝠,足上绘螭龙灵芝纹,形制巨硕,纹饰规矩。

瓷器是很容易打碎的,所以能够收藏到一件青花瓷器,如果是完整的,直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近年来,青花的市场价格越来越高,精湛的工艺引得很多人的揣摩和学习,自安然也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喜爱,所以在选购青花瓷器的时候,一定要多注意查看,是否为真的青花瓷器。

雨点釉盘


在我国有许多名贵陶瓷均是以陶瓷表面的釉色而闻名的。雨点釉就是其中的一种。雨点釉的专业术语为油滴黑釉,其相貌类似油滴漂浮在黑色瓷釉上。雨点釉是山东淄博对此釉的一个专称,因它们看似如雨点散落在乌黑的釉面上而定此名。此釉原是我国宋代的一个名贵釉色。据史料记载,它产生于宋代建阳窑的茶盏中,除福建建阳外我国先后在山西、陕西、河北包括山东等地都有过烧制。但是在古代雨点釉的烧制有许多偶然因素,古人仅凭当时的能力无法控制它的生成规律。所以烧制此釉的技术没有流传下来,致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人烧制和问津。

据《山东陶瓷志》介绍,自30年代起淄博的陶瓷艺人对此釉开始了研究、烧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果。在上世纪末以方益鸣先生为主的博山大通陶艺人员对此釉又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烧制成功。其中这件43厘米的雨点釉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在建国50周年之际收藏,并视为珍品。

雨点釉陶瓷在古代是斗茶的名器,当今是收藏者的珍品。上等的雨点釉釉色深重,釉底乌黑亚亮,釉面平整银色的星点饱满均匀,晶体圆大闪亮发光,能给人以深厚、宁静、高雅、神秘的感觉。如用雨点釉茶具盛水饮茶,银色的雨点还会反射出金色的光亮,更会让人感到高贵和奇妙。

泥条盘筑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NV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粉彩花蝶纹盘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高3.5cm,口径17.5cm,足径10.5cm

生产时代: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景德镇窑

品种:粉彩

陶瓷造型:盘

说明:清康熙

盘撇口,弧腹,圈足。盘里外粉彩装饰。内底绘一折枝果,旁有一只飞舞的蝴蝶。内壁绘折枝四季花卉纹3组,一组为牡丹、玉兰花,一组为海棠花、梅花,一组为折枝桃花果。盘外壁绘折枝花果纹及蝴蝶纹,以墨彩、红彩勾绘纹饰轮廓线,内填其他彩料。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粉彩瓷器初创于康熙晚期,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器的影响而创烧出的一种新型彩瓷。康熙粉彩瓷器处于初创阶段,造型有盘、水丞等。此盘用平涂法绘画,画笔简练,施彩较厚,色阶不够丰富,显示出粉彩瓷器初创阶段的特点。此种盘也见署楷体“大明成化年制”仿款者。

光绪青花高足盘


光绪时期瓷器的器型很多,晚清以来各时期的传统器型都有烧造,还仿制古器,一些已消失的器型在光绪朝重又出现。光绪瓷与康雍乾瓷相比自是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咸丰以后的整个晚清时期,它的瓷质是最好的,有的已接近现代瓷。光绪瓷器在装饰图案上,传统的纹样普遍使用,仍以吉祥福寿内容为主。

这对高足盘高8.5厘米,盘口直径3.7厘米,足径6.5厘米。它因瓷土淘洗较细,胎质较细密,釉色洁白,青花色调淡蓝清新。此时有一些器物开始使用“洋蓝”,其发色为俗艳的蓝紫色。高足盘是隋代器物中最典型的器型,浅盘,口沿略外撇,盘心平坦,盘下为喇叭状高足。其纹饰为首尾蟠龙组成的团花图案,叫团龙纹。团龙纹最早出现在元代晚期,一般为盘碗杯类的主题纹饰。

这对高足盘中的团龙纹,线条简单,以一道粗深的线条画出龙的动态,以细浅线条绘龙鳞。鬓发散乱,龙头平伸,龙嘴大张,龙睛无神,龙齿画成整齐的一排,右爪前伸如推物,左爪后伸像是背在身后,一副龙钟老态。龙身近似于蛇身,尤其是尾部,虽有动感,但不是腾跃而是扭动。火焰的画法笔触生硬,动感不强。盘外壁以色调浓艳的青花绘3只寓意吉祥的蝙蝠。蝠纹虽呈图案化,但双目点睛,须毛清晰。盘足部绘海水纹。历史发展到光绪一朝,已是到了满清王朝的末期,内扰外乱,国力贫弱,其反映到瓷器上的龙纹也没有了清初时期的凶猛威严了。

青花内府款盘探微


ldquo;官窑”瓷器,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奇葩,长期以来一直被世人视若至宝。笔者收藏的线描阳文青花“内府”款盘,高2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7.5厘米,斜弧壁,口沿微撇,瓷胎细白,体薄半透明,釉色白腻如脂,仔细观察,釉中可见许多细白如珠的中空气泡,但釉面平整肥润,只是外壁及底足隐现波浪状。口沿一周因釉层较薄而微闪牙白,底腹交接聚釉处呈浅水青色,迎光透视,胎体呈现淡淡的肉红色,同时见有少许孔隙和斑块,透过的光线更强。外足墙稍内敛,里壁与底部呈斜坡状,圈足较浅,足端无釉。器的外壁光素无纹,里心为青花饰圆形纹,四壁分绘团状云龙纹。青花料色浓翠、鲜艳,光彩夺目,稍粗的云龙纹色泽较深,略显青黑,图案纹样疏朗、清晰,留白较多,凝聚不散。造型上,其规整度虽不够精密,但外观仍显得轻灵俊秀,美轮美奂。外底心以青花写“内府”款,款字竖排,无圈栏,款色浓重,并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小楷书法有晋唐风格,极见书写者的功力。迎光透视,透过纹样和胎体,仍可见外底心隐约的款识字画。

在纹饰内容的构图及画法上,可谓别具一格,譬如作为辅助纹样的云龙纹,所绘龙纹仅两条后腿而不见前肢,W形足,虽身体粗胖,但腿部肥得不成比例。两腿及尾部呈坐立状,尾向上向后翻卷,弓头扬首,张口无舌,龙发向后飞舞飘扬,形似松针,周围以如意头状云朵补白,使坐龙纹几成团形。从龙的形态上看,与出土于黑龙江阿城上京会宁府遗址的金代坐式铜龙颇为神似,富有民族特色。圆形纹作为主题纹饰,结合图案学和类型学分析,笔者认为,这里应作“日”与“月”解,即实际上的“明”或“大明”之意,因此,整器图案寓意自然是“大明天下,四海升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纹样的装饰技法上,可能先在胎泥上刻印或堆出刀线较浅的阳文暗花,然后在其上覆以彩料,再罩上透明白釉后入窑烧成,手摸可以感到纹样微凸。在放大镜或灯光下照视,青花纹样均呈极其细密的网格状,尤其是大明纹,初上手时还以为是混水实笔涂抹所绘,可见其线条之密显然不是人工笔力所能,更有可能是模印上去的,只是手感较弱。如此精细的线描青花,辅之以鲜明亮丽的阳文色彩,气度、风范空前绝后,令人爱不释手。

其实,这种工艺虽说在传世和出土的明清官、民窑青花瓷中极为稀少,但与宋元景德镇青白釉刻画、印花瓷器的装饰风格一脉相承,到元末特别是明代初期,由于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的高度成熟,其装饰手法更是“或描花、或堆花、或暗花、或锥花……无不具备”。终使釉下彩瓷的装饰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为后人所瞩目。明人对此予以较高的评价,只是后来由于装饰工艺从釉下改进到釉上,以及朝野混乱或战争等原因,许多精细的釉下装饰工艺相继丢弃或渐至失传,比如线描的釉里红瓷明洪武的创烧,而此后却不复见,到明中期以后,甚至连实笔涂绘的釉里红瓷也基本失传,直到清康熙时才再次烧成。

综合以上各方面特征及其分析,笔者初步认为,该器约烧成于明代初期,即洪武末期至成化初年。

古代瓷器——盘的造型


盘,食具,有陶、瓷制品。器形一般为圆形,敞口,浅腹,平底。陶盘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器形有敞口浅腹平底盘、侈口浅腹三环足盘、镂孔高足盘、敛口浅腹高圈足盘、折沿六角盘等。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出土的灰陶盘,口微侈,浅腹,平底,下有三瓦状足。东北地区夏家店文化中有假圈足陶盘。西周时期原始青瓷盘为敞口,浅腹,直圈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盘的式样很多。东汉以后,瓷盘直径较大,器形与原始青瓷盘十分相似,通常用作耳杯的托盘。西晋以后,瓷盘成为食具中的主要品种之一,依据不同用途需要,历代烧造式样不断增加,造型更为丰富,出现撇口、敛口、弧腹、折腹、圈足深浅等不同形状。

高足盘 盘式之一,南北朝、隋代瓷器中常见的品种。器形有大、中、小之分。形式为浅盘式,口沿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留有3个、5个或7个不等的支烧痕迹,下承以空心喇叭状高足。清朝雍正时亦有烧制。

海棠式长盘 辽瓷典型器之一,全器若海棠花形,盘面较扁长,折沿,浅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装饰。瓷制品源于木制餐具。这种器物也常见于辽墓壁面。

攒盘 始于明代万历朝,延续至清末的成套餐具。以分割成数件的盘或碗相攒组合为一个整体,故名攒盘或攒碗,又称全盘、全碗。用以盛装不同的小菜或果点。按其件数区别,又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外部多以各种质地的套盒相盛。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攒盘》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攒盘》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龙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