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石湾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饶州窑瓷器

饶州窑瓷器

石湾窑瓷器鉴别 密县窑古代瓷器 清宫窑瓷器鉴别

2020-06-23

石湾窑瓷器鉴别。

饶州窑即今天的景德镇窑,当时可没有瓷都的霸业,只是偏安一隅,与南方的龙泉窑、吉州窑、建窑和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定窑、钧窑形成宋代八大窑系,走的还是不青不白的中间路线,烧造青白瓷,清晚民初称为“影青”瓷。

饶州窑源于饶州,饶州之名始于隋开皇九年(589)废郡置饶州,治所鄱阳县;大业三年(607)复为鄱阳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为饶州,辖境约今江西省鄱江、信江两流域,玄宗天宝元年 (742)复为鄱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饶州,170年间在饶州和鄱阳郡两名中反复更改,到宋代沿称饶州。

历史上祖籍饶州的知名人士,有东晋时期的名将陶侃。东晋时饶州还称鄱阳郡,陶侃后迁居到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九江)。他与风云人物王敦、王导、苏峻、慕容廆、石勒等人都有交集,是个乱世英雄。其曾孙更为著名:那就是田园诗人陶渊明。观复门窗馆有一块木雕故事“葛巾漉酒”,说的就是陶渊明爱酒惜酒的典故,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脍炙人口。

南宋时期饶州有洪皓,他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被后人称为“鄱阳三洪”,父子四人都有文名,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和重臣,洪迈还著有《容斋随笔》。北宋的范仲淹是苏州人,仁宗景祐三年(1036),他因与吕夷简(吕祖谦的七世祖)政见不合,被贬饶州。范仲淹虽有地缘之缘,但不是饶州人,那就还说饶州瓷吧。

饶州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五代时期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宋代开始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因其独特的陶瓷原料——高岭土,使胎质洁白、坚致、细腻,瓷化程度高,器物胎体通透性极好,釉色如凝脂白玉一般。北宋真宗皇帝赵恒特别钟情饶州瓷,还将年号“景德”(1004-1007)赐名给饶州生产瓷器的昌南镇,就是今天的景德镇。昌南,昌江以南,China的音译由来。China,中国。您说饶州瓷牛不牛?宋代正是饶州窑走向辉煌,逐步成为“瓷都”的开始。

饶州最著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饶州瓷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器型有盘、碗、盒、瓶、壶、枕等,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有龙凤纹、海水纹、婴戏纹、涡形纹、花卉纹等。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钧窑瓷器


钧窑是大宋官窑五大名瓷之一,跟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并称宋代五大名窑。钧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在古钧州境内,故名钧窑,亦称“均窑”、“钧州窑”。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之微妙。

钧窑是北方名瓷,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北宋,随着北宋南迁,经历宋金至元代,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钧窑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钧窑瓷器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瓷器。

钧瓷的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北宋钧窑瓷器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往往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窑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城内的八卦洞。

钧窑月白釉瓶,高28cm,口径4.8cm,足径7cm。

瓶唇口,口沿微撇,长颈,颈部上宽下窄如喇叭形,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月白釉,口沿处釉薄微显胎色,足边呈酱色。

钧窑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主要釉色有月白、天蓝、紫红等,胎重釉厚。此瓶为宋钧窑的民窑产品。民窑器物形制多为碗、盘、瓶、罐之类生活用品,釉色以天青或天蓝釉居多,无官钧之玫瑰紫和海棠红色。此瓶造型别致,釉色匀净,为民窑中较好的作品。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宋,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

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

钧窑月白釉出戟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钧窑天蓝釉玉壶春瓶,北宋—金,高16.7cm,口径4.8cm,足径4.7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足心内凹。通体施天蓝色釉,近底处垂釉明显。圈足内素胎无釉。

钧窑素被认为有“官”、“民”之分,“官钧”多烧造宫廷陈设用瓷,以供御赏;“民钧”则大量烧造碗、盘、瓶、罐等日用生活用瓷,深受北方民间百姓的广泛喜爱。这两种钧瓷因性质不同、生产目的不同,所以造型、质地和装饰风格有很大区别。

钧窑天蓝釉缸,北宋—金,高14.6cm,口径17.9cm,底径7.9cm。

缸敛口,鼓腹,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口沿、足边呈酱色。

由于钧窑声名远播,致使仿钧之风遍及北方各地。据考古调查,目前发现烧造钧瓷的窑口已有4省27个县、市,河南除禹州外, 汝州、郏县、许昌、新密、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辉县、淇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州等地均有烧造。在河北磁县、山西浑源县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烧造钧瓷。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宋,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雍正款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清雍正,高25.5cm,口径7.3cm,足径12cm。

瓶唇口,细长颈,颈、肩部凸起七道弦纹,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圈足。外底刻划篆体“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胎体厚重,从近底部釉可以看出系采用多次施釉而成。

器内施天蓝色窑变釉,器外施红色窑变釉,釉面尤如丛丛燃烧的火焰,自然垂流至近底处,红色中闪现着蓝色星点,变幻迷离,绚丽多彩。足内釉面不匀。

钧窑因其变幻莫测的釉色被后世追仿,雍正时期督陶官唐英为了仿烧钧窑瓷器曾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钧州,调查钧窑釉料配制法。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已做得仿钧窑瓶,十月年希尧呈进仿钧窑瓷炉大小十二件,受到皇帝的赞赏“此炉烧造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几件”。由此说明,雍正时期由于唐英的努力,仿烧钧窑瓷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此瓶釉面仿宋代钧窑瓷器窑变釉,器形却是宋代钧窑瓷器中所不见,为雍正时期创新之作。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耀州窑瓷器和窑址


耀州窑是北宋六大窑系之一,以刻花青瓷为主,其代表瓷器刻花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有“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宋代已驰名海内外。耀州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和“陕西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耀州窑发展历史

耀州窑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宋代六大窑系,终于民国。其窑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旧称同官,宋代时属耀州,故名“耀州窑”,包括陈炉镇、立地镇、上店镇及玉华宫等窑在内。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

唐代为耀州窑的初创时期,主要烧制黑釉、白釉、青釉、黄釉、茶叶末釉、花釉等高温釉瓷以及三彩、琉璃等低温釉陶。种类之多样,造型之丰富,国内少见。晚唐以后,青瓷数量明显上升,已显露嗣后以青瓷为主流之先声,证明窑工们根据黄堡窑场的实际,并藉其智慧,探索出耀州窑的发展之路。

五代耀州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工艺技术得到很大改进,产品进一步向高档、精品的方向发展。器型多仿金银器,精巧秀丽。釉色温润雅致,质感绝佳。装饰技法以剔、划花为主。此外,遗址区“官”字款标本的出土,证明耀州窑曾为宫廷或官府烧瓷。其首创的足裹釉支钉装烧工艺和天青釉瓷对后世官窑瓷器的烧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耀州窑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十里窑场”的宏大规模。由于工艺技术的领先以及窑炉和燃料的改进,耀瓷的烧制水平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地。此时以烧制色调稳定的橄榄绿青瓷为主,同时兼烧少量黑釉、酱釉及兔毫、油滴等结晶釉瓷,器物种类包罗万象,造型优美秀丽,装饰手法以刻花和印花独具风格,其产品“巧如范金,精比琢玉”。耀瓷由此闻名遐迩,贡奉皇室,远销域外,且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耀州窑系。

金代耀州窑承袭宋制,仍保持着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依然以烧制青瓷为主。早期青瓷釉色呈青翠色,刻花和印花纹饰趋于简练。此时成功创烧的月白釉瓷,釉层肥厚,质感如玉,乃金代耀州窑的一大特色。后期以姜黄釉瓷为主,出现了可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涩圈叠烧工艺,使其成为金代耀州窑的又一特色。

元代前期耀州窑以烧制刻花、印花姜黄釉青瓷为主,但明显呈衰落之势。后期,黑瓷产量不断扩大,耀州窑又一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与此同时,立地坡、上店、陈炉三大窑场相继崛起,承袭黄堡瓷脉,并博采各地窑场之长,为耀州窑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元末明初之后,陈炉取代黄堡成为耀州窑的中心窑场,但制瓷技术与产品风格发生了转变,民窑之特色愈为浓厚。此时期耀窑传统的青瓷不复多见,转向生产胎体厚重、形体简练的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其装饰手法也从传统的刻花、印花转变为绘画。从此,色彩对比鲜明,画风质朴豪放的白地黑花瓷取代了青瓷的主导地位,成为陈炉窑的代表产品。

清代,陈炉窑在传承传统制瓷技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其产品除白地黑花、黑瓷和白瓷外,还创烧了香黄釉瓷以及黄白、黑白复色釉瓷等特色品种。清代晚期到民国初期则出现了具有当地特色且广受民众青睐的青花瓷,装饰特征是各类富有民间色彩的文字题款的广泛流行和运用,丰富了陈炉窑的内涵。

耀州窑之最

1.中国发掘规模最大的瓷窑遗址。

2.中国最早建成的大型遗址性陶瓷专题博物馆—— 1989年一号遗址(唐宋窑址)保护厅建成对外开放。1994 年博物馆主馆建成对外开放。2000年二号遗址(唐三彩窑址)保护厅建成对外开放。

3.中国第一座唐三彩保护厅——中国最早烧造天青釉瓷的窑场,起源于唐代晚期,成熟于五代,对宋代以后 的官窑天青釉系瓷的烧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4. 中国最早使用煤炭作燃料烧瓷的窑场,始于北宋早期。

5.中国最早的窑神庙碑——宋元丰七年(1084年)《德应侯碑》,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皇帝敕封的窑神。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宋,高8.5cm,口径20.8cm,足径4.8cm。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碗敞口,宽唇,圈足。里外施青釉。碗内刻婴戏莲花纹饰,一肥胖的婴儿戏于三朵莲花之间,两手腕各戴一手镯,憨态可掬。

此碗刻花精细,画面生动活泼。北宋晚期,耀州窑装饰多取婴戏纹题材,此类构图还有两婴荡秋千、四婴戏把莲等。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婴戏纹

郎窑红瓷器


郎窑红瓷器是清代官窑督办的红釉瓷器品种之一,因为督陶官郎廷极创烧而得名的瓷器。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是以康熙时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姓氏命名,实乃仿宣德红釉,但比宣红釉更鲜亮,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质光泽,绚丽夺目,是我国名贵的铜红釉中呈色最鲜艳的一种。郎窑红的特点是釉汁厚,釉面除大片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郎窑红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传统的郎窑红对烧成气氛和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制品十分困难,所以又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说。

郎窑红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瓷器鉴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

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

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郎窑红釉琵琶尊,清康熙,高36.6cm,口径12.6cm,足径13.6cm。

尊撇口,束颈,垂腹,二层台式圈足。通体施郎窑红釉,釉层肥厚细润,釉面布满开片。口部因釉层垂流,釉层变薄透出白色胎体。底部红釉凝聚,釉色浓重。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尊造型挺拔俊秀,胎体厚重,釉面鲜红明亮,具有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典型特征。

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釉凤尾尊,清康熙,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

尊口微敞,短颈,肩以下渐收,胫部外撇,圈足。无款。内壁施白釉,外壁通施郎窑红釉,底足内施白釉,微泛黄并开有细小纹片,俗称“米汤底”。

凤尾尊又称观音尊,是清康熙时期流行的瓷器式样。郎窑红釉是一种高温铜红釉,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以地方官督理窑务是清初御窑厂的管理制度和特征之一,是对明代旧制的延袭。郎窑红釉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釉薄而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由于施郎窑红釉的器物在底足处理上都有刀削外足跟的做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红釉釉层不会流至器足或与垫饼粘连,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此尊形体端庄挺拔,釉色鲜红浓艳宛若初凝牛血,并具玻璃光泽,灿烂夺目。

郎窑红釉观音尊

郎窑红梅瓶

清代官窑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瓷器怎么区分


写了一大堆宋瓷元青花和明初瓷器,给各人带来了审美疲惫,欠好意思,以是本日换个口胃,上点小菜。

清康熙珐琅彩牡丹纹碗

笔者刚入门时,收藏瓷器也是从清代瓷器入手的。但不是民国瓷器,当时候民国瓷器太多了,至心看不上。也做过元青花永宣青花的梦,花了大价格吃了药之后,忽然明确那些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也就临时搁置在那边了。转头把重心转到了清代瓷器上。

从我总角之年开始收藏瓷器到本日,34个年初已往了。清代瓷器如今险些已经不再去收藏。一些老藏品放在那边,就算是一个回想了。我的喜欢现在更侧重于宋瓷和元明官窑瓷器。也把研究和收藏方向放在这里。

言归正传,遍及一下清代官窑瓷器的一些知识点吧。那些年我追逐过他们,如今不管追到没有追到,照旧把这些资料总结归纳一下,以飨观众。

清代瓷器,有个特点,就是青花瓷,五彩瓷以民窑为主,官窑生产的比力少。官窑,前期重要是颜色釉瓷器,雍正时重要也是颜色釉和粉彩,宫内御用的是珐琅彩。乾隆天子则最喜好洋彩。这些咱们厥后再讨论。有爱好的朋侪可以关注和收藏本人头条一下,省的你去找书找资料了。

清雍正珐琅彩山川纹碗

清代瓷器,必须说到几个名词,臧窑,郎窑,年窑,唐窑。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窑厂,烧制官窑器,但实验"官搭民烧 "制。

臧窑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臧窑单色釉成绩最大,其时清廷派赴景德镇的督陶官员另有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廷禧、笔帖式车尔德。但以工部虞衡郎中臧应选在景德镇驻烧督窑时间最久。按风俗称谓,将此时期御窑瓷称"臧窑"瓷器。

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此时期的御窑瓷釉色品种甚多,可谓诸色俱备,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 别的诸色俱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

清康熙豇豆红太白尊(臧窑)

郎窑即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时的官窑。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桔皮砂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良好。郎窑除了颜色釉以外,其他瓷器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事距郎廷极督造瓷器时间很近,极大概系刘所眼见。

清康熙郎窑红穿带瓶(郎窑)

年窑即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窑务,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极其风雅,琢器多卵色。此时釉色发明许多,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赤色,娇嫩欲滴。尚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也成熟于此时,所绘花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很有大概其母本就是来自宫廷画师。后代称清看雍正,重要就是年窑。

清雍正胭脂水釉粉彩花蝶纹碗(年窑)

唐窑即清代最闻名的督陶官唐英,清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视唐英所督造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瓷器之代称。唐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程度都到达亘古未有的高度。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偶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绝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清乾隆六年款青花缠枝斑纹花觚(唐英款唐窑)

四位督陶官简介完了,您有印象了吗?也就是说康熙官窑早期是臧窑,臧窑的特色是颜色釉,最闻名的是豇豆红。康熙后期官窑是郎窑,郎窑最大特色是宝石釉,最闻名的是郎窑红。雍正官窑是年窑,年窑最大特色是粉彩最闻名的叫胭脂水釉。乾隆官窑是唐窑。唐窑最大特色是仿古,最闻名的太多了,你就记着转心瓶算了。简朴明白。

元代钧窑瓷器特征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

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

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

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盖罐

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

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

元钧窑天蓝釉碗

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元钧窑天蓝釉葫芦瓶

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

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如何辨识长沙窑瓷器


长沙窑青釉贴花褐斑执壶

专家教路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也有人称之为“铜官窑”,窑址于1956年被发现,1964年进行了重点发掘,1983年再次进行发掘。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至迟在唐宪宗时期(公元 806~820年)开始烧造,一直延续至晚唐五代时,盛行了140年之久。

长沙窑的产品,以碗、盘、壶、罐、盂为主,品种比较单一。后期除增加冼、枕、盏托盒等日常用具,前期腹体圆浑,短颈,短流。至晚唐五代时期,其腹部变为瓜棱腹,颈部细长,流呈圆管状,柄为双曲柄,表现出一种线条艺术的韵味和意境。枕在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中也具有典型性,器形较小,有方形、长圆形、腰圆形和兽形等。

长沙窑釉下彩绘,早期色彩比较单调,只有釉下褐彩,或釉下绿彩,其后出现褐、绿两彩,或褐、绿、红多种色彩并现的情况。这几种色彩因交替或重复运用,使彩色产生多变效果,并利用釉料在高温中与瓷胎相互渗透的原理,形成深浅浓淡的层次。纹饰也由以斑点组成的简单几何图案,变成描绘花鸟、人物、山水以及诗文的画面。这些画面虽然简单,但意境协调,充满勃勃生机,它融唐代花鸟画与书法艺术于陶瓷装饰之中,融自然生态于图案程式中,为后世瓷器的彩绘装饰,开辟了广阔途径。

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图案非常丰富,包括人物、花鸟、花草和各种动物。鸟类图案有雁、长尾鸟、凤鸟、雀鸟等;花草图案有莲花、宝相花等。在各种图案中以动物、花鸟画最具特色,尤以鸟的画法最具艺术性。在绘画技巧上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常以粗线勾出大体形态,然后用细线描勾细部轮廓部分,小草、枝叶则采用没骨画法。以在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壶为例,腹部花鸟图案为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和几枝疏朗的花叶。鸟用绿彩粗线勾画出轮廓,嘴、翅膀和羽毛则施褐彩细细描绘。花叶以没骨画法由褐彩作轮廓,中间填绿彩,整个画面虽草草几笔,但小鸟的神态栩栩如生,颇得写意画之妙。

用诗文、书法艺术作为瓷器的一种装饰,题材相当丰富,也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的一大特色

长沙窑瓷器中,除釉下彩绘外,还采用模印、贴花等手法装饰器物,也就是将纹样贴在器物的腹部,并涂以褐色彩斑烧成。

孔家钧窑瓷器


孔家钧窑是现中国禹州钧瓷领军人物之一,孔家钧窑代表人物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孔家钧窑瓷器作品《伟人尊》、《国泰鼎》、《丰尊》、《小口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伟人尊》、《国色天香》入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美术》教科书,《四海升平》作为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国礼由联合国总部收藏。

钧瓷的美在于它自然窑变,自然天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再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景。孔家钧窑对钧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窑工对泥料、工技、气氛、火候的深刻领悟和娴熟把握。优化钧瓷釉料,促成它向理想的方向自然窑变,但变化的过程,还要在窑炉内,在还原气氛中完成。孔家钧窑研制开发的釉色新品种,大气、深沉如星辰釉、山水红,精雅、微妙如凤尾彩、皇鸽灰,极大地拓展了钧瓷釉色的艺术表现空间。

孔家钧窑玉壶春

孔家钧窑荷口瓶

孔家钧窑盘口瓶

孔家钧窑小口瓶

钧窑《小口瓶》,釉色是罕见的桃花红。钧瓷的窑变不能由人工控制,变出红色十分常见,难得的是红中带绿,如桃花盛开时,新叶初发,一团团红云中夹杂着初生的新绿,还有蚯蚓走泥纹与珍珠点,正如春光烂漫之时,大地万物生机萌动。

孔家钧窑罗汉碗

瓷器收藏——婺州窑


青瓷弦纹双耳花瓶

对于婺州窑瓷器烧造类钧乳浊釉的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倾向于宋代创烧,浙江省古窑址标本中心陈列的金华铁店窑乳浊釉标本即被标定为南宋-元代。婺州窑今人也许知道不多了,但唐宋时期它属于当之无愧的中华名窑,茶圣陆羽《茶经》把婺州生产的青瓷碗评为第三位。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企业礼品定制企业,多仿造龙泉青瓷,较少人仿婺州窑瓷器。

婺州窑历史颇悠久

婺州窑遗址离金华市约半小时路程,道路平坦,青山隐隐,绿水涟涟,溪流潺潺,自然生态环境不错。进入了铁店村,这里是茂林修竹,绿树成荫。道路由碎石铺就,路上可觅得唐宋时期的青瓷片。路口处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十分醒目。这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地势很适合建造龙窑,而且离白沙溪很近,瓷品外运十分方便。这里已发掘过的古窑遗址有三处。不少瓷片胎质较薄,釉面均匀,光泽自然,划花精细,敲打时发出清亮的声响,可以看出烧制温度应在1250℃左右。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婺州窑在宋代后堆塑艺术尤为精湛。婺州窑堆塑艺术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创造妙用化妆土

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妆土;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等器物的胎体表面均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

武义县博物馆库房里有此类瓷器收藏品。东晋时代浙江德清窑等处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原料到唐代一直继续使用着,而且被全国各地的窑场作为先进工艺而广泛采用。在胎体上覆盖化妆土,釉层外观美丽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曾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唐代烧制乳浊釉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方方正正的蓄水池塘,面积有两亩左右,塘四周浅水处有瓷土层,应是古代的取瓷土之地。龙窑出口处堆积着大量精美的乳浊釉瓷片和垫圈等窑具。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

冯先铭先生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沉船披露新钧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捞出l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和数百件金属器物,10万余枚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青瓷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认为系北方“仿钧窑”,因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专家在金华铁店窑发掘出土了这种标本,才使谜团解开。台湾故宫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样同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样,很可能也是铁店窑的产品,可见铁店窑还曾为宫廷烧制陈设瓷。

《新安沉船遗物》一书对出水的钧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这样描述:“钧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盘、壶形水注等。因其釉药、胎土与北方的元代钧釉明显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产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还有灰色,经过两次施釉。尽管如此,没有朱砂散发出的红色,也没有内含乳白色,仅有漂亮的天蓝色。”“尽管两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边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衔接处可见施过两次釉的痕迹。露胎部分看起来灰色中掺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蓝色,斑斑驳驳,釉药厚而不流,堆积部分灰白色较深,朱砂完全不发红色。”

婺州窑是如何外销的,专家认为是从杭州或转运明州(今浙江宁波)后出口。近几年杭州、宁波两地的城镇建设时,均发现铁店窑的产品碎片。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从杭州出发的可能性较大,青瓷来自龙泉窑系,青白瓷来自景德镇,钧釉瓷来自金华地区。因当时大部分外销货物必须从杭州转运。史书上记载当时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顺风七天七夜便可到达。唐宋元时期婺州窑乳浊釉器物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金华市古瓷收藏家的家里,可见婺州窑和龙泉窑的藏品,精彩动人,印象深刻。婺州窑瓷器品种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反映了古婺州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当时人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及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