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保养 > 导航 >

古陶器的保养(三)

古陶器的保养(三)

瓷砖保养 古代瓷器怎么保养 怎样鉴别古瓷器的年代

2020-06-29

瓷砖保养。

破碎的出土陶瓷,需经过碎片的拼对、粘结、补配、仿色作旧等过程,才能恢复陶瓷器物的原貌。粘结材料主要有硝基纤维素、聚苯乙烯、丙酮溶液。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酮溶液、914环氧树脂快干胶、GJ301快干胶等。最方便快捷的还要属热熔胶,这种胶的型号与性能我们在后面胶粘剂和模具翻制部分中介绍。这种热溶胶呈棍状,用时在酒精灯上烤化,涂在陶片茬口上,迅速将陶片拼对,立即粘对。如果粘错位,将粘缝在火上一烤即化开,校对后离开火焰,又粘牢了。使用粘接剂的凝固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陶片接缝要紧紧的挤合拢,用一根有松紧性的绑带把压力维持到至少半小时之久。最好陶片置于砂箱内,便于与其他陶片以任何适当角度粘合不易错位。大型破碎陶器粘接则用小砂袋衬垫。接缝上挤出的多余胶干燥后用一把锋利刀刮除。

造型各异的东汉彩绘杂技俑,在清理一座大型东汉砖室墓时,临近墓底连下几天雨,将墓内淤土湿透,当清理出这组陶涌时,曾被盗扰过,头与肢体四散分家,出土时泥糊难辨。将其运回室内处理时先剔除泥土,棉球沾水轻轻擦洗,红外灯下烘烤脱水。这批杂耍俑粉彩基本脱落,残留的朱绘衣纹依稀可辨,凡衣纹清出当即进行加固。这组陶俑烧的火候不够,比较酥脆,洁除烘干后用5%的聚乙稀醇缩丁醛、乙醇,对俑胎渗固,这种材料会反白,正好与白色粉彩底色一致。面对数百截残头断肢,拼对工作很麻烦,只有拼对两截粘一段,放在一边,遇上再粘一截,多件同时校对,很难一下拼出一件完整俑人。为了粘接牢固,主琴胫部、四肢内芯均用竹签加固,对接固定孔用一只钟表起子,手拿着轻轻向里捻着钻至1cm深,胎质脆用力过大会造成再破碎。然后将对接孔内灌胶,裁2cm长竹签对插进孔内,断茬缝挤严,挤出的余胶干后刮除。稠漆汁调石膏、色料填补残缺,修复后作旧。残缺的手、脚、冠、饰等维持原状,不搞任何添加复原。对于出土的陶瓷收藏品来讲,一定要仔细小心的做好处理。

另外在修复印纹陶时,如将陶器残缺复原要求纹饰一致,可采用塑型复原法。首先将文物放在转盘上固定,绘出它的整体形象及内径、外径圆周等处及尺寸,然后用油泥参照图纸把缺少的部分全部补齐,表面要略高出实物2mm,以便下一步压印纹饰。经检验定型后,方可印纹。绳纹,根据陶器上面的绳纹粗细,用麻搓成一条相似的麻绳,绳长30cm,再选一根木棍,木根长15cm,直径1.5cm,在木棍的一头把绳固定住,按照陶器上面的绳纹间隔,把麻绳缠绕上去,呈螺旋形。为了印纹准确,将制好的印纹工具,用一块油泥片进行试印,如印出的绳纹租细,间隔不合要求,可进行调整,为使印纹不粘工具,印纹前先在泥型表面用排笔均匀地弹撒一些滑石粉,接着从残缺范围的边,顺着原有绳纹的方向自上而下的滚印。但要注意其终结总应搭到旧的绳纹上面,使新印上去的绳纹和原有陶器上面的绳纹连接起来,做到规则而不乱行。每印一次都要注意到旧绳纹的连接,使新旧绳纹尽可能地一致起来。采用其它自制工具,同样可以印出相应的纹饰。wwW.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古陶器的保养(二)


出土后的陶瓷器物表面泥土下大多沾染污垢和覆盖凝结物,这些硬结物主要是碳酸钙或石膏、粘土,以及硫酸盐、硅酸盐等类物质。

刚发掘出土的陶瓷器物,往往是湿得透而又透的。像陶罐、鼎、瓶类的器物不要急于用水冲洗,稍晾的干一干,可先掏出腹内湿土,不然风干后硬结得很难取。取土时注意土内若有植物种籽或食物残迹,应取出妥善保存,或交给有关专家来考证研究。陶器表面清洗前还要简单判断一下胎质烧制的火候,是否坚硬或糠酥。用指甲掐,表面有印痕或掉粉,说明胎质差或酥粉,不宜用水洗、还可以将其支起来轻敲,听声音的清脆或沉闷断定胎质程度;如果陶器较干燥,用乙醇洁擦一小片,待乙醇挥发后,用舌尖舔,有吸附感说明质地好,无吸附感则烧的火候差。

遇到有的器物上书写朱砂字、彩绘图案,以及墓志,买地券上书有朱砂字、黑迹,洁除时要特别注意,切不可急于水洗表土。用竹签挑剔,如泥土疏松,可以一点点剔除去表土。如泥土粘度大,可先晾的干一千,砖内水分挥发一下,再剥除泥土。古人书写朱砂字用的是动植物类胶调合的,常年在潮湿土壤中埋藏,砖内吸潮湿水分,胶质老化字迹的附着力很差,剔除表土稍有不慎,字迹会脱落起甲。应该在清土时,边清边加固字迹。加固剂为丙酮和乙酸乙酯各50%,配入2%的硝基纤维素先滴后涂,反复滴渗几次,待字迹全部固定下来,将字迹照原格式全部撰抄下来,如果字迹辨认不清可以用棉球沾水擦在字迹处,瞬间字迹鲜艳清晰,笔道难辨的异体字,也应尽快照其笔道抄下来,这是很重要的历史资料。对于字迹的加固,我曾试着用5%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加固,效果不理想,字迹周围会反出一层白膜,改用4%的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处理过几块朱砂墓志,字迹很快固定下来。再用羊毛板笔沾水刷涂余泥,字迹毫无损伤。放置阴凉干燥后,表面可以涂一层有机硅防护材料。

陶器文物长久埋于地下,表面吸附的大量硬结锈斑,可以作为年代久远的象征。只要存放条件较好,一般情况下可以不清除。陶器表面硬结的碳酸钙或石膏类物质的检查,可用5%的盐酸溶液在硬结物表面滴上几滴,如果发出“咝咝”的响声,就可以接着用该溶液继续浸渍,尼龙刷子刷洗,如果硬壳难溶将酸液加热至180℃~200℃浸刷,石膏硬壳会渐渐变成粉状物,很容易刷洗掉,在田野发掘时,会遇到砖室墓底铺一层白奎质积炭土层,胎质酥粉的陶器在这种环境中,孔隙内会填满碳酸钙与白垩土混杂物,这类器物切不可用酸类溶液洁除。会蚀毁陶胎。可用中性的5%六偏磷酸钠溶液去除。硫酸盐类物质需要浓硝酸滴在硬结物上,待硬结物软化后,用机械方法剔除。硅酸盐类的则用1%氢氟酸施在硬结物上除去。陶器中吸附的可溶盐类和用酸类处理过的器物要用蒸馏水浸渍反复冲洗。对带釉的陶器,可用盐酸清除,切不可用硝酸或醋酸,以免腐蚀釉料。其它附着的污垢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去除。

酥脆陶器用减压渗透加固法,渗透剂可用a、4%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b、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c、2%的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d、稀释的聚醋酸乙烯乳液。釉陶器釉面酥粉用5%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或10%聚醋酸乙烯酯、丙酮溶液加固。

陶瓷修复保养——古陶器病害的去除方法


古陶器是收藏品中的一大项,比瓷器产生的年代更早,大多数陶质古玩不需清洗和修复,只需在保管方面注意,避免磕碰,不要互相叠压,不要放在潮湿的房间里保管。有些陶器由于长期埋在地下,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及其它杂质深入到器物内部并积聚起来,使得器物含盐分很高。另外,土壤中的部分钙类、硅类化合物也牢固地吸附在器物表面,形成难溶的履盖层;还有一些彩绘俑仕,表面彩绘剥落、起翘,陶质松脆等等。

陶质古玩病害可溶性盐类去除方法:

陶器中所含可溶性盐类与土壤、水有关。主要为氯化钠、氯化钾、硫酸镁及这些金属阳离子的氢氧化物。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情况下有一定的溶解度,当温度和湿度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会发生溶解重结晶现象,使器物表面泛白,并且被盐结晶撑出无数小花点,造成器物表面粗糙,釉陶的釉面剥落,器物内部松脆,容易碎裂。可溶性盐类是陶质古玩最主要的病害,一般采用水洗的方法去除。在洗涤含盐分高的陶质文物之前,先要断定其火候,即烧成温度,可以从声音上来判断。火候越高,敲它时声音就越响。其次要看器物表面装饰物(如彩绘)能否经受得住清洗,否则就要先进行加固保护,然后才能清洗。

素陶表面没有其它装饰的器物。这种陶制类收藏品的器物除盐较简单,一般用洗涤法。把器物放入流动的水中,洗涤一二天,除去大量的可溶性盐后,再换用蒸馏水浸泡洗涤,可用2%的硝酸银溶液测定洗涤液中氯离子浓度,来判断除盐程度。

彩陶彩料绘于器物表面和器物结合很牢固。对于这类器物可直接用洗涤法去除盐类。但还有一类彩陶,颜料图纹高于器物表面,云南彩陶有很多这种作品,这种彩陶图纹很松散,如果直接用洗涤法除盐,则会使颜料酥松脱落,因而要对其表面进行加固。加固剂一般常用的有2%的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2%的可溶性尼龙酒精溶液,3%的乙基纤维素酒精溶液。采用喷涂或者刷涂的方法对器物进行加固时,器物应处于干燥状态,加固后的器物可用洗涤法除盐,除盐完毕后可用溶剂除去高分子材料。也可不除,因高分子材料能起到保护加固器物的作用。

古代保留下来的彩绘陶器由于地下潮湿作用,颜料中的胶结材料已老化失去作用,出土后在干燥状况下彩色颜料脱落。对于这类器物应先修整,进行表面加固后视其强度选择洗涤法或纸浆包裹法除盐。

釉陶釉陶烧成温度较高,其表面覆盖有一层玻璃质石灰釉或铅釉层,故其稳定性比一般器物要好得多。如果釉层不完整,盐类也会渗入陶体内部,盐类的结晶作用会造成釉层剥落。如釉层和器物结合牢固,可直接用洗涤法除盐;如釉层和器物结合很松散,应先用高分子材料加固,视其强度选用洗涤法或纸浆包裹法除盐。

古陶器作伪的手法


鉴定古陶器,对古陶器的伪作,也要略知一二,不知假,也难以知真。古陶器一般人也叫瓦器,过去的古董商和掘墓者都视为下等之器,不是被打破就是弃废。有识之士,也仅仅选择一些完整之器或奇异之器来保存。由于无利可图,故在1840年以前几乎无人伪制。鸦片战争后,来中国的洋人日益增多,出于艺术上欣赏的需要,于是古陶器的价值日渐增高,贩卖陶器的古董商就逐渐多起来。当时的考古事业不甚发展,出土物极少,供小于求,古陶器的货源显得有些紧张,于是伪造古陶的匠人也就应运而生。古陶器作伪的手法有如下几种:

1.以真品作范模再做土锈

作伪者首先选择新出土的“生坑”中的稀见品或珍贵品,或“熟坑”中的稀见品,用与原器同胎的泥土作成范模,晒干后入窑焙烧。烧成之后以竹签略作修正埋入土中,使其生锈。

2.把残器修补后再作旧处理

将一件支离破碎的陶器,修补成一件完整的器物后再入窑作旧处理。

3.依样仿制

按照史书记载的尺寸,或依图片进行仿制。

以上三种作伪方法都需要生成土锈,如果把伪造好的东西直接埋入土中,让它自然生锈当然好,但熊掌难熟,没有耐性的人等不及,于是又想出两种加速土锈生长的办法:一是把硫酸钾与泥土合成后涂在陶器的表面上再埋入土中,则生锈的速度快。此种伪作,一旦用开水冲之,腥臊臭气马上扑鼻而来。二是把伪作的陶器刷一层极稀的龙须菜煮成的汁,把古墓中挖出来的土撒在上面,往返循环几次,即与墓中挖出来的陶器基本相似,即使是行家里手,也不易辨认。

总的说来,陶器制作的历史长,但方法简单,价值高的陶器少,伪作的东西也不多。现把几种比较有价值的古陶器鉴定方法介绍于后,以供同行爱好者参考。关于古陶器的鉴定问题,限于资料不足,只能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南北朝为止。南北朝以后的个别器物,另辟专章叙述。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古陶器作伪的手法”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怎么鉴定古陶器?


怎么鉴定古陶器?

1.器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2.图案花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

3.胎质

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4、辨色

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

5.辨锈

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陶器收藏该怎么保养?


陶器收藏该怎么保养?

陶器是用河谷沉积土、普通泥土等无机物做原料,经过8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焙烧,使之硬化而成的物品。由于原料等基础因素决定了其不透明性、有小孔、吸水性等特点。陶瓷的种类很多,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和釉陶等品种。

由于陶的抗压强度不高,和瓷器相比烧制温度偏低,脆而易碎是它的典型特征,所以在收藏时要防止硬物对它的碰撞,同时还要防止器物之间的碰撞。小件器物可放在锦盒之中保存,大件器物切忌堆放,应以柜架存放为妥。

陶器由于质地较为疏松,具有很强的吸水性,陶器在大量吸收水分的同时,一些可溶性盐类和其他杂质也会侵入陶器内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盐类的结晶和溶解现象反复交替变更,会使器物变得更加脆弱。对于那些无釉的陶器,不要用湿手或脏手去触摸,陶器粘上污渍之后是极难去掉的。对于彩陶要时刻注意颜料中的胶结材料是否老化,发现脱落时应用10%的聚醋酸乙烯脂丙酮溶液粘贴。釉陶由于烧成温度较高,其强度和耐火性优于一般陶器,但要注意其釉层是否完整,盐类会在无釉处进入胎体。可以说可溶性盐类是陶器收藏中最主要的危害,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变化,但时间一长(2年至3年),器表就会泛白,其结晶物会造成釉层剥落。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好,可以用清水洗涤洗去盐;如果釉和胎的结合程度不好,应以高分子材料固定,再施以洗涤法。对于那些年代久远,非常脆弱的器物,无法采用水洗时,可以采用纸浆包裹置换法,将吸水性能良好的纸张(如过滤纸等)搅碎成纸浆,然后敷在器物上,这样器物中的盐类物质会转移到器表,并在纸上结晶。反复敷涂若干次即可去掉盐分。

各种古瓷器的保养


收集古陶瓷可以让人感受瓷器的工艺美、造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瓷器本身营造的一种意境。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是一门学问,同时保养瓷器也是一门学问。

那么,我们手中的古玩瓷器该怎样进行保养呢?

1、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

2、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若水锈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3、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稀释后的溶液(如84消毒液)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用猪鬃或尼龙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为止。

4、如瓷器有开片(哥窑)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贴在裂纹处,很快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伤。

5、冬季洗刷薄胎瓷时,要控制水温,以防冷冻和遇热水爆裂。

古陶瓷的维护保养


中国古陶瓷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灿明珠。古代先民创造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保存至今完好无损者数量很少。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所以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下面给大家几点建议。

陶瓷器理想的储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绵或泡沫垫,不要把两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开。要陈列的话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实木做的博古架,玻璃做的陈列架最好不用,因为本人亲自目睹过玻璃架倒塌事件价值几百万的古玩瞬间成为遗憾。瓷器易磕碰,在展示珍贵瓷器时可用透明尼龙线固定其上部。

在把玩瓷器的时候双手应该保持洁净和干燥,取下戒指因为戒指会划伤瓷器的釉面。拿瓷器时不要戴手套,因为这样瓷器很容易从手中滑落,器体大的瓶、尊移动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两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要抓住器物的主体,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饰部件等,因为这些地方都很容易断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断,在拿起一件带座、带盖的瓷器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要把能分开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瓷器的人物塑像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塑像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突出,易损坏。同时在提放塑像时,忌单手拿塑像的头部,因塑像的头部、手大多是直接插进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手拿瓷器的大盘、大碗时一定要双手捧握,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木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平时保养可以用一块湿布擦拭瓷器。用柔软的画笔清扫瓷器灰尘,用柔软的刷子刷瓷器的缝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妆土已经像粉末状不能清洗。

其它几种古玩的保存

从古玩损坏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受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紫外线、霉菌、害虫等影响。因此,控制环境,对各种质地的古玩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就能延长古玩寿命。

温度也是影响古玩保存的主要因素。室温超过30℃以上为高温,这时霉菌、昆虫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加速了对古玩的侵蚀。化学反应速度也会因高温环境而加速,使各种腐蚀过程加快。特别是有机质地古玩如纸、绢、墨等容易因高温而脱水、收缩、变形。低温一般可以抑制霉菌生长,但如果低于零度,则也会对一些古玩不利。

湿度高于60-70时,易滋生霉菌害虫,金属器容易锈蚀,造成永久性损害。湿度过高会加速字画、纺织品内部水解反应,发生粘连,能使很多古玩表面颜色出现变化。湿度低于45可抑制霉菌害虫生长,但可导致木质古玩干裂、变形,使漆器、油画颜料起皮。有害气体和灰尘对古玩也有严重危害。较好的办法是用多层密封的方法密封存放。

古玩,特别是字画和织绣,如果长期通风不良、潮湿、温度偏高,很易损坏,这时要对房间和古玩进行消毒处理:一是用紫外线灯照射,二是用药物熏。每年秋高气爽时节,将字画等拿到露天背阴处晾晒,存放时放些干燥剂。

古玩老化的另一个要素是紫外线的作用。紫外线在直射阳光中最强,自然光和照明光中都有。紫外线可使有机质类古玩的颜色发黄,使带颜料的古玩褪色。因此,不能将古玩放在阳光下暴晒,古玩也不宜长期保存在光线太强的房间里,装在玻璃镜框里比较好。

字画 最好是将所收藏字画轮流挂在墙上,每月换一次。最珍贵的画在秋天挂,所有的字画最好每年晾晒一次。镜框要注意尽可能使用没有有机成分的天然材料。

木器 硬木家具不宜用湿布擦洗,可用带有蜡的干抹布擦;木器怕烫,热水杯等会对其表面造成损伤;木器怕干不怕潮,在冬天要避免太靠近暖气。

铜器 空气中的潮湿和化学成分都会对其造成损伤,珍贵青铜器最好存放在密封或者真空的玻璃柜里展示。

瓷器的清洗

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避免瓷器碰伤。清洗瓷器时不要把带彩绘的出土器物直接浸在带有化学性质的水中,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溶液如“84消毒液”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如清洗的瓷器有开片,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或者84消毒液,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严重,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会更滑溜,一定要慎重拿放。

早期的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修补瓷器

釉面缺损补残,用树脂与石英粉调为膏状,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树脂膏填补后,水砂纸打磨光洁。难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丰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徐料运用喷笔、手绘相结合的工艺,各种色泽,绘纹分别对待。釉面光泽可选择“玻璃白”涂料或无色透明的双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喷罩上后用布蹭或玛瑙碾子压光。

古陶瓷的特征(三)


橘皮纹到了以后的时代也能够制作得很好,例如图18中雍正的仿品右下角迎着强光的部分,把橘皮纹已经十分清楚地照在上面了。

谈到气体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妨也简单地说明一下,那是在窑的温度上升时,釉和坯体中所含的空气和水分首先跑出来。如果这时含有碳等有机物,它们就会与氧化合成碳酸气或一氧化碳而蒸发。若含有磷时,磷的一部分变成磷酸(P2O5)而挥发,这一点在前面的钧窑一章里已加以说明。此外,三氧化二铁(Fe2O3)加热后变成Fe3O4,其所生的氧气成为油滴的原因之一,这一点也在黑釉一章中有所解释。其他如釉和坯体本身或彼此间起了化学反应,因而挥发出碱金属和氧气也是造成气泡的原因之一。

B 时间的变化

陶瓷比起漆器或铜器来说,虽然经过多年而很少发生变化,但毕竟还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变化着。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釉中,而坯体因为蒙在釉下所以没有太大变化。由于釉是一种玻璃质,从而凡是玻璃所能发生的变化同样也会出现在釉中。

普通的玻璃试管虽经过一、二十年,无论用肉眼或显微镜都不会看出有任何变化,其实它多少是有所变化的。例如将新试管放在火焰中去烘烤就不大容易损坏,而用旧的试管便立刻会损坏。再如体温表若使用十年以上,刻度码就会起不正确的作用。而窗玻璃虽不见有什么变化,但若经过相当年限以后也是容易破裂的。这些都是一般家庭所有的经验。至于旧的陶瓷器如果说它与新的有着什么区别,例如这种区别即使用肉眼或显微镜都不能看清而只是感觉到的,那么并不只是作法有所不同,而釉的变化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例如近年由明陵中出土的许多陶瓷器,因为一直放在严密的石棺里面,所以既没有划伤也没有剥伤,恰似刚由窑中取出一样的完整。然而若仔细加以观察,总不免有一种深沉、稳静之感,与刚出窑的那种火气十足的器物截然不同。这就是由于经历了四、五百年釉中发生变化所致。

假使同样长期暴露在空气或水中,这时含碱分多的玻璃就比含硅酸分多的用高温熔成的玻璃变化显著。例如唐代越州窑和邢窑,尽管这些都是长石釉,但仍有不少变化,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过于陈旧,更主要的是因为釉中所含的长石分少而灰分较多的缘故。

含铅的玻璃比较硅酸多的玻璃容易发生变化。例如出土物的釉上彩色多已被剥蚀,其原因就在于此。

汉陶的绿釉和唐三彩釉之所以变成银色,对某些鉴赏家们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他们认为这种变化是出于喷银,或者由于棺中的朱红变成水银而粘着在陶器上面等等。这些说法其实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盐田力雄曾认为:这种釉恐怕是类似云母之物,实际上也恰好与他所推论的一样,是由于硅酸铅玻璃的釉发生了变化,而成为具有云母性质的一种东西了。

所谓“银化”过的釉,若用显微镜去观察,便可发现釉被分成了几个薄层,中间尚有空气存在(参见图25)。照在釉面上的光线由釉表层透入到空气层内,再由空气层进到下面的釉层,然后又进到空气层。如此反复若干次,由于光线通过不同的物质之间,从而分散成一种乳浊现象,现出那般美丽的像珍珠一样的银色光泽。也是因为云母分成几页薄层,各层之间都含有空气。由于物质的透光性质,玻璃比较空气更接近于水,因此若将银化过的釉用水沾湿,水就会代替釉间的空气而进到里面,使光线的分散减少而且接近于原来的颜色。例如将银化过而未解消原来颜色的绿釉用水沾湿,这时带有绿色的原来颜色便十分鲜明地呈现出绿色来。

即使是同样的铅釉,而用铁着成的黄色或褐色都比用铜着成的绿色对于空气的抵抗力强,所以在同一件器物上尽管绿色已被银化,仍会有黄色未发生大变化的,并且用铁现出的红色也比绿色牢固,这种现象在出土的加彩陶瓷器中屡见不鲜。便与此相反,有时黄色和红色已发生一定的变化,而绿色却没有变化得那样厉害,这便是应该特别留意之物,必然是最近在某些窑内涂改过的。尤其当红色部分被擦伤(红色虽很难起什么化学变化,但是对磨擦的抵抗力极小),或只有红色和黄色部分特别潮湿,而绿色部分很干燥的时候,往往也有绿色不起变化的。

一般说来,即使釉上彩已经起了相当变化,而其周围的纯白釉也是不变的。这是因为硅酸分高的长石釉对于空气和湿气的抵抗力较强的缘故。不过虽然同是高火度的长石釉,其含铁分较多的就比少含或不含铁分的要弱一些。原因是所含的铁分变成氧化亚铁,它比起变成三氧化二铁的物质来显然是弱的。因此定窑白瓷比建白瓷容易起变化,而影青和青瓷又比定窑白瓷容易起变化。大体上有湿气多的地方物质容易起变化,而在干燥的地方变化就很少。所以无论在定窑或青瓷制品中,时常都会见到崭新得像昨天才出窑一样的器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陶器的保养(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陶器的保养(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保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