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青瓷器 > 导航 >

解读宋代“唐家作号”青瓷器

解读宋代“唐家作号”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 古代青瓷器制作 古代青瓷器教案

2020-07-07

古代青瓷器。

人们一提到古青瓷,总会想到历史上五大官窑和龙泉窑,但那些名窑器物价格之昂贵,数量之稀少,一般人都无法晤面。其实,除几大名窑之外,还有许多高水平的民窑青瓷值得一书,人们易得见,买得起,藏得起。有些民窑的高档器使人见后爱不释手,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下层人物家庭所用,或者是外销器,我们湖南省湘江中上湘“唐家作号”窑场出土的宋青瓷就是一证。

一、窑场的地理位置和名称

该窑址地处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归阳镇沿湘江西岸和永州市祁阳县沿湘江东岸,沿江两岸十来里有多处窑址。因为两岸属丘陵区,在当时有丰富的燃料和青瓷泥,加上方便的水上交通运输,是发展青瓷业得天独厚之所在。近些年来,当地村民搞建设、挖鱼池、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瓷片、窑具。笔者多次到该窑址察看过。特别是今年,发现一些碗内侧书有“唐家作号”四字,原总不知窑场名称。因此,这“唐家”窑场名称被湮没了数百年之后,今又重见天日。

二、窑场器型种类,瓷质及烧造办法

器物种类有:碗盏、壶、盘、碟、瓶(分酒瓶和花瓶)、钵(分日用钵和香钵)、炉、水珠子、罐、坛、茶托、盏托、健身球、弹子、碾槽、擂钵碾药用 杯、油灯、麻陀(当时妇女制麻线用)等二十余种,每种器型又有十几种、二十几种式样,比如大海碗,口径达23.5厘米;小碗,口径却只有7厘米,又如大壶,可盛水7斤余,小壶容量不足0.1斤。可能是多样式取胜。如收藏,集它个3-4百件,可以不挑同式之物。真是五花八门了。其瓷质坚硬,窑温以1000℃——1200℃,火候老到。烧造方法和一般窑场相同,第一次素烧刻花和印花在素烧前 ,然后施化妆土,上釉或绘花,再烧一次即成。均为箍钵,支钉或再加垫圈烧制。

三、釉色,纹饰及书款

该窑釉色多样,有青绿、青黄、白黄、黑褐、深褐、浅褐、深绿、浅绿、天蓝、紫红、月白等,真是琳琅满目,成器都有开片。青绿、青黄接近龙泉,天蓝、紫红、月白近钧器,以上釉色从图片中可见到。再讲纹饰,纹饰器远多于素面器。分刻花,一般刻莲花、鼓钉梅花,印花器最普遍,有菊花鱼纹,分双鱼、三鱼、四鱼,有的器里侧印菊和“嘉庆福寿”吉祥话,字边围海水纹或云纹。还有菊在器里心,侧印牡丹和梅花。印花复杂繁多。绘花有黑彩、褐彩点花,多为点梅花、点瓣花。绘花有绘几组条斑彩或绘黄绞带花。最有影响力的还是绘几种色彩,绘有绿叶葡萄、牡丹,转轮花均为绿叶红花,再加器口边绘蓝或绿边,汇为三彩。绘彩在化妆土上,其绘工精巧,线条流畅,简直是信手拈来,画面明快,呼之欲出,恐怕是对后来国画小写意有着深远的影响,开了图画写意之先河。烧成后,其色近“辽三彩”,绘工水平却远胜“辽彩”,磁州窑、扒村窑、吉州窑绘工追求形似,且是单色;而“唐家作号”窑场不但追求神似,而且还是多彩。是现在已发现的瓷窑中独树一帜者。再讲书款,瓷器正式书款始于何时,众说纷纭,但唐家窑已是司空见惯了,目前已发现三种,一是印款,印在碗里心,“大观通宝”钱布款,也印“唐·记·福”字,所见很多;二是书款,在碗里侧书“唐家作号”;三是书甲子纪年款,在碗里侧书“丁亥年二月号”款,可能是宋徽宗大观元年,或宋仁宗庆历七年所造。

四、结束语

“唐家作号”窑场,约建于五代,终于宋末或元初。总之,该窑场规模之大,器物品种之多,烧造时间之长,工艺之精美,印花青绿、青黄釉器可比龙泉,其天蓝、紫红、月白釉可追钧风,其绘彩可比“辽彩”。是江南已发现的民窑中的佼佼者,可谓江南第一窑,收藏界有句俗语,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藏钧一件,对唐家窑场而言,纵有家财万贯,不如藏得唐窑数件精品也不为过。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南海一号”满载宋代瓷器


南船北俑 并驾齐驱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在打捞船上公开展示了近期水下发掘的新成果,多种新类型的文物纷纷亮相,包括锡壶、秤杆、核桃、围棋子、镏金彩瓷等,加上此前出水的青花瓷、陶器、铁器、铜器、类似戒指、铜钱串等,“南澳一号”出水文物可谓五花八门。

“一些北方人总认为广东的文化底子薄,没什么文物,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的发掘,证明广东有足够丰富的文物。”国家注册鉴定师、市文物研究会副会长陈志光近来特别关注“南澳一号”的考古发掘,他说:“北方有兵马俑,我们南方有古船,可以称得上是南船北俑,并驾齐驱,这是粤人之骄傲,具有全国甚至世界性的影响力!”

“南海一号”满载宋代瓷器

“‘南海一号’沉船位置在台山和阳江附近的海域,‘南海一号’打捞上来后,存放在阳江,并设立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这对江门人来说,有点遗憾。”陈志光说。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海陵岛试验开发区的“十里银滩”上。该建筑不仅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都堪称标志性建筑,主要由“一馆两中心”(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学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组成,设有陈列馆、水晶宫、藏品仓库等设施。

椭圆体“水晶宫”用来盛放古船“南海一号”,它是一个巨型玻璃缸,水深12米,因而被形象地称之为“水晶宫”。2007年12月22日,“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古船是尖头船,长度为26米以上,宽度10余米,船身高8米,排水量约600吨,载重近800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还陈放从古船里打捞出的金、铜、铁、瓷、玉类等文物4500多件,宋代铜钱6000多枚。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有浙江龙泉、福建德化、闽清义窑、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著名窑系的外销瓷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远非陆地出土的同类瓷器所能比。

陈志光说,根据“南海一号”商船上的痕迹,该船可能是局部碰撞硬物后下沉的,因是整体下沉,所以保存比较完好,船上的瓷器等文物没有天女散花般散开,有的叠放在一起,也依然完好。“南海一号”另一个最大的发现,就是用杉木及马尾松木建造的宋代双甲板船。

“中国人当时就能有如此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实在不简单!”开过仿古家具厂、目前也在做仿古家具生意的陈志光对“南海一号”的木料和工艺十分赞赏。

“南澳一号”文物超万件

“从‘南海一号’到‘南澳一号’,说明在宋明时期,广东沿海的商业活动就比较频繁,并且面向海洋,走向开放。”陈志光说。

近来,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报道“南澳一号”考古发掘方面的新闻,陈志光密切关注,对发掘出的文物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南澳一号”原名“南海二号”,2009年9月25日改称“南澳一号”。它是一艘明朝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不少是喇叭口的青花大碗,风格古朴,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结合考古勘探资料分析,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通过前期的外围探摸和目前对一号舱的清理,不仅数量众多、款式各异的青花瓷重见天日,数量不菲的铜器、铁器、铜钱串也浮出水面,更有珍稀的锡壶、秤杆、核桃、围棋子、彩瓷、类似戒指等开始亮相,最保守的估计,文物数量会超过万件。

陈志光说,“南澳一号”可能是遇到大风大浪,在南澳附近海域沉没,且船体破碎,船上装载的瓷器也在海底四散开来,所以很多瓷器打捞上来时已经破损,包括著名的克拉克瓷。

从发掘出的文物来看,陈志光发现,船上有宋、元时期的罐、坛,明朝的茶壶、陶瓷花瓶,但数量不多,更多的是明朝的盘、碗、罐、碟等瓷器,实用性比较强。船上的景德镇瓷器釉色带青,福建和汕头的瓷器釉色带白,数量相对较多。

“南澳一号”来自何方,向何处去?这是一个谜。陈志光怀疑“南澳一号”是郑和船队的船只。“郑和七次下西洋,五次经过南澳,‘南澳一号’为郑和船队的船只可能性比较大。”陈志光说。

“无论是‘南海一号’的文物,还是‘南澳一号’的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在精美程度上可谓‘各有各精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我国考古重大发现。这些文物是国家文物,不会流向市场和民间。”陈志光说。

阅读延伸: 景德镇陶瓷企业品牌意识有待加强

用瓷器诠释中奥情谊

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欧洲瓷器展

近千件明代瓷器从“南澳Ⅰ号”打捞出水

特力屋为卖的泰国陶瓷花瓶标价差异致道歉声明

瓷器“大众情人”青花瓷 被誉中华收藏之灵魂

宋代磁州窑枕美学解读


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枕头,其功能正如《说文解字》中所说“枕”,卧为所荐首者也”,即枕是睡觉时垫托头部的。其历史最早可迫溯到殷商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及到庶民百姓。质料最早是天然石块,以后又逐步扩大到木、玉、铜、竹、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最多,应用最广泛。瓷枕最早出现干隋代即隋开皇十五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长仅3.9厘米的长方瓷枕模型,是已发现最早的瓷枕,据有关方面考证是河北磁县贾璧窑烧造的。瓷枕到了唐代才大量生产使用。体形小、样式较少,长一般在巧厘米左右,主要用于陪葬和日用。宋代瓷枕数量多,造型和装饰手法非常丰宫,形体变大,一般在20-30厘米。元枕形体更大,一般长40厘米左右。宋元是瓷枕的鼎盛时期,其功能主要是作为日用品。明清走向衰落,并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瓷枕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枢纽,在给人们提供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审美愉悦,体现了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以独特的艺术趣味与人文精神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其功能:第一,作为寝具,具有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的消丹降温功效。可在“久夏天难荞,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窥见一斑。第二,“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养生保健作用。第三.驱邪求福、宜男的吉祥物和装饰品。《唐书·五行志》载:“韦后姊七姨嫁将军冯太和,为豹头枕以辟邪,白泽枕以辟魅,伏熊枕以宜男,亦服妖也。第四,尸枕,葬具。一般将日常用枕兼作尸枕,也有专为死者用的。如磁州窑白地黑花“软鬼”枕,就是一种道士所绘的符咒,系为死者驱鬼所用。第五,中医用的腕枕和脉枕。

宋代是瓷枕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磁州窑系的瓷枕为宋代窑枕之精品。现就以磁州窑为切入点来探讨、品味瓷枕文化,领会其独特魅力。

磁州窑系形成于宋金时期并延续到元代,为宋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窑系。主体窑址以观台镇与彭城镇附近以 及冶子村、东西艾口村一带为代表,由于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历来不受皇家重视,但恰好奠定了其自由奔放的民窑特色.再加上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发展与壮大,使宋代的市民生活空前活跃。故作品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格调朴拙粗犷,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其中以白地黑花绘画枕最富特色,白地黑花枕,均加施化妆土,施白釉,纹饰以黑彩绘成,把制瓷工艺与传统书画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画面线条流畅,气势磅礴,色彩对比强烈,形象突出的特点.其取材情趣健康淳朴,形象生动活泼,以花卉最为多见,另外还有虫鱼、徽物、马戏、婴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时时刻刻闪烁着“趣”、“真”、“适俗.的光芒。其造型多姿多彩,既有写实性的,也有抽象性的。在唐代枕形的墓础上,逐步走向多样化,人物形枕、建筑形枕,如意头形枕、银锭形枕等争奇斗艳。

宋代瓷器的窑口及生产的代表作


北宋是我国陶瓷生产的繁盛时期,该时期的陶瓷生产,从种类、数目、品格角度而言都凌驾前代。北宋灭忘后,宋室南渡,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决定定都在临安,就是本日的杭州,开始重新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南宋。南宋的第一个天子赵构,其时21岁,正值青年。从宋室南迁以后,南边的民窑瓷器得以敏捷发展,这与政治上的迁移有很大关系。

磁州窑

磁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闻名的汉族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到达壮盛,南宋、元明清仍有连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汉族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基了底子。

耀州窑

耀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闻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到达壮盛,成为我国“宋代六大窑系”中的一个窑系,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壮盛时期,据纪录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连续北宋时期继承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钧窑

钧窑,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底子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头脑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到达高峰,其工艺技能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体现,做到窑变可控为所欲为的体现技能,后代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殊是北宋官造钧瓷,岂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酷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魄,一丝不苟。其势极重古朴,豁亮而深沉。建窑,燿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汗青久长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勾通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田鸡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另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严威严等等,难以逐一叙述。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巨细和分布,都能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利益,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程度的表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其时钧瓷产生的惊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旧不得要领。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可胜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定窑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鼓起的一大瓷窑体系。重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域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饶州窑

饶州窑,如今称景德镇窑。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宋真宗景德年间,正式在景德镇建镇,史书上有纪录。景德年间是从1004年到1007年,一共是四年。从2007年往前推整整一千年,正是在景德年间。

湖田窑

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连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致闻名的古代窑场。遗址生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各处,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创建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

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天下重点文物掩护单元。

龙泉窑

南边除景德镇以外,另有一个紧张的青瓷窑,龙泉窑。讲哥窑的时间讲过,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弟弟烧的窑就是龙泉窑,也叫"弟窑"。但是这个名称现实上是不消的,只是书上有纪录,我们很少有人在生存中说我买了一个"弟窑"。我没有听一个人这么说过,就是我买了一个龙泉——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黑白常青葱的,它是南边最紧张的青瓷。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间,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美丽的瓷器,全部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美丽。其时有纪录有什么呢?贵族利用如许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否则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以是,就可见其时商品的这个紧张性。那么其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谁人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

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以是他只好说,谁人瓷器太美丽,美丽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提及来很罗嗦,以是就简化成"塞拉同"。到如今全天下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着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厥后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商业、私运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如许龙泉的青瓷为荣。

建窑

南边另有紧张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

建阳窑重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品茗的茶盏。我们如今提及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纪录叫"乌泥窑"。什么叫"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殊黑。黑瓷的生产重要跟宋代的饮茶风俗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载非常多。其他文献好比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如许的纪录。他说,"闽中造成盏,斑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什么呢?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许多斑点,非常美丽,茶盏就模拟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经常见,好比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嘛。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如许的纪录。他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玄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吉州窑

吉州窑是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域(江西吉安)一座环球著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重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履历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域瓷业的发展进步,曾起过相称紧张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定名,因其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物精致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物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宋代青瓷的历史


宋代青瓷的历史。宋朝是文人治国的时代,也许是因为统治者偏居一隅,因此宋人的心思多是敏感细腻,追求精致的。他们将更多的心力倾注到对文化思想的追求,对生活美学的坚持上,因而才造就了灵秀脱俗的龙泉青瓷和那个时代含蓄灵性的美。

16世纪时,巴黎市长的女儿结婚时收到一件优雅温婉、翠绿剔透的瓷器,惊艳了所有人。然而大家却不知其名。刚好舞台上正在演唱《牧羊女亚司泰来》,市长发现男主角雪拉同(译:Celadon)穿的碧绿衣裳与青翠的瓷器相似,大喊,“雪拉同!这是中国的雪拉同!”于是,这种青瓷在欧洲有个独特的名字:Celadon。其实它的中文名更美:龙泉青瓷。

哥窑与弟窑,各占江山

传说宋朝时,在浙江龙泉有两个烧瓷器的兄弟,哥哥叫章生一,弟弟叫章生二。不过,哥哥的技术要比弟弟好,于是弟弟嫉妒了,就偷偷往哥哥的釉料里加了很多草木灰,结果哥哥烧出来的瓷器带着各式各样的裂痕,像冰裂,像鱼仔纹,却另有一番天然情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也被推到一个极高的地位,这就是哥窑。但其实弟弟烧的瓷器也不差,是历史上著名的龙泉窑。两者各有千秋,是陶瓷史上的两座高峰。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瓷器之所以会显青色,是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龙泉青瓷因地制宜,采用了当地独有的紫金土原料,里面含有石英、长石、含铁云母和其他含铁杂质矿物,所以龙泉窑的颜色特别青翠润泽。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梅子青釉色,更是将青瓷推向顶峰。青釉和梅子青釉被誉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顶峰”。

梅子青,釉层厚而透明,釉色莹润如玉,温润泽和,远看如树枝上挂着的梅子,“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故得此名。青色的梅子很快就会变软发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情谊可能被岁月冲淡,那个“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青春易逝,龙泉青瓷却将这份青翠剔透定格下来,想来也是件极浪漫的事。

不过按马未都的说法,梅子青与青梅并不同,“它重嫩不重青”,它在青色调里渐渐揉进蓝色调,可是,“让蓝欲言又止,一副羞羞答答的模样”。有人评价“景德镇瓷器是穿着华丽的美女,龙泉青瓷是裸体美女”。因为景德镇瓷器偏于绘画,而龙泉青瓷偏于器形。先要品造型,其次看釉色,最后看做工。

用生命烧瓷器,对完美的强迫症

宋朝时期,陶瓷工艺已炉火纯青,官窑鼎立,民窑峰起。龙泉地区有三百多处窑址,可见曾经的鼎盛。虽然龙泉窑属于民窑,但据考证,南宋龙泉青瓷的器形多是传承古代青铜器,带有官窑的影子,所以很可能当年龙泉窑不仅是当时政府收入来源,还可能为皇帝做贡品。

当地还有一个故事,讲一个窑工师傅叫叶老大,正烧制一批宫廷用品。如果再不烧制成功全家和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叶老大有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叫叶青姬,为了拯救父亲和大家,她纵身祭窑。最后,叶老大终于烧出了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的青瓷。大家都说这是叶青姬的化身。“青瓷”在龙泉方言里也谐音“青姬”,也是对她的纪念。

那时候为皇帝烧制贡品,如果一批里面有一个不合格,所有窑工都要被问斩。或许正是这种严苛至极的制度,逼着工匠们对瓷器追求极致的完美,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才有了陶瓷青春而巅峰的时代。

自古陶重青品

青瓷能够仅凭颜色而脱颖而出成为一种艺术,离不开皇帝的喜好、文人的推崇。清朝蓝浦曾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总结道,“自古陶重青品”。宋朝是陶瓷美学的划时代时期,美学追求是“意境”。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宋代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宋代无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一说宋瓷,让人立刻联想到名震“江湖”的“汝、官、哥、钧、定”宋代五大名窑。

在我国古代陶瓷中,宋瓷以器形典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独树一帜,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都堪称我国古代陶瓷的代表和典范。它的美学追求高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年来,一直无法企及和逾越。它代表了我国陶瓷的最高水平。

宋瓷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官窑系统的五大名窑全为单色釉,民窑八大窑系中除磁州窑和吉州窑外,其余六个窑系基本以烧造单色釉瓷器为主。所以,追求色泽莹润,清素淡雅,纯净细腻成了宋瓷审美的主要趋向。

唐耀州青瓷和黑釉瓷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名瓷之一。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从大量出土的碎片和实物表明,“耀州窑创烧于唐,烧制黑釉、青釉、白釉瓷器。入宋后,青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北宋中期以后为鼎盛时期”。

关于耀瓷器物的种类和器型、胎釉的时代特征、生产工艺以及艺术装饰手法已有详细的报导,除了早期的有关论文之外,近期有关这一论题的报告亦时有发表。一说耀瓷始烧于晋,其主要论据以《德应侯碑记》为基础,但至今未见晋代所制的实物,此说尚需等待耀窑晋代产品出土才能成立。

耀瓷终烧于元或明弘嘉间。70年代经过研究,耀瓷的生产工艺开始恢复。目前铜川市有关瓷厂已经生产出质、量俱佳的现代耀瓷制品。

耀州青瓷的传世珍品不少,散藏于国内外有名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实物照片亦多见于大型彩色图册。多以高身刻花缠枝牡丹纹瓶和矮身刻花牡丹莲瓣壶为代表,色青如橄榄绿,都是宋代的传世品。但唐代的耀州青瓷尤其是唐耀州黑瓷则极为难见。黄堡镇1972年出土的一件黑釉贴花塔式盖罐;盖顶塑一小猴,形象极其生动,可谓无价的杰作,已有照片发表。此外,可以在法门寺出土的陶瓷珍宝中看到唐代的耀州黑釉茶碗(外口沿带指沟的茶碗残片)和唐代的耀州青瓷碗(碗外侧有莲辨刻花)。

宋代耀州青瓷曾进行过化学和结构分析的研究,其窑炉及窑具也有研究结果。本文研究的是铜州市黄堡镇出土的唐代耀州青瓷和唐代黑釉瓷。

唐代耀州青瓷和黑釉瓷的工艺特色

综观黄堡镇耀州窑遗址出土的实物和碎片,可以从外观看出唐代耀州窑青瓷和黑釉瓷的工艺特色。

就青瓷而论,其胎质比较细腻,按胎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黑胎,其断口外观似郊坛官窑胎。另一类为灰白胎。所有残片断口的胎色都按此两类浓淡衍化而成。胎质坚致,击之清脆有声,即所谓“击其声,铿铿如也”。釉色以橄榄绿为主,更甚者呈黛绿,淡而泛兰者则绿如春水,胎面上先施有化妆土者则随化妆土浆的浓淡而形成一系列从灰绿、灰黄以至奶油黄色的青瓷器物。

按照生产工艺条件的不同,唐耀州窑有一系列的产品:

①在黑胎上直接施以透明釉者成为黛绿色的青瓷。一般外釉不到底。典型的器物有葵口大碗。有些则在葵口处的器身上还有凹入的压痕。釉色的深浅受胎色的直接影响。髭大碗外口沿以下约20mm则先涂了一圈稀薄的化妆土浆再上透明釉而呈淡绿色一圈。

②以稀薄或浓厚的化妆土浆在素胎上描绘各种花纹,然后再上极薄的透明釉(其厚度在断口上甚至肉眼难以分辨),成瓷后由于胎色淡白,无化妆土处呈浅绿,有化妆土的花纹呈淡黄,很有美感。有些器物则不绘花纹而在葵口口沿内外随意涂沫一宽阔的圈,远看好像呈另一种色彩。

③胎内外均施一层较厚的化妆土,胎外的不到底,然后再上一极薄的透明釉,成瓷后釉面光洁清亮,釉色呈奶油黄,器物的实例有玉壁底的浅王戋。过烧者因釉与化妆土充分反应而呈酱黄色;部分地区为胎所吸收而干涩,故釉面略有凹凸不平。欠烧者则成为无光的枯叶之色。

④在淡黄色薄胎上施化妆土外罩透明釉,然后再绘以绿彩,成为另具一格的奶油色绿彩器物,有灯盏和小水盂等。

唐耀州青瓷已有刻花和印花的装饰,大多在胎上刻印菊花、菊叶、秋叶等花纹或者以竹篦划出许多平行的水波纹;有些甚至划圆形的单线沟纹。一些碗的外壁则划出距离较远的几条阶梯状弦纹。典型器物则刻有莲瓣纹。然后再上透明釉,釉层较厚,但都在1mm以下。

由此可见,由灰白到黑色的一系列胎,不施或施以浓淡不一的化妆土,或以化妆土在素胎上绘画花纹、刻印或不刻印花纹,再施透明釉而烧制成上述一系列从黛绿、橄榄绿、兰绿、浅绿以至奶油黄等唐代耀州青瓷。

这里顺便提一下,耀州青瓷胎釉之间的一层所谓白衣,其生成原因是比较简单的,涂有化妆土者当然是化妆土层无疑。设有涂化妆土者主要是胎釉间高温反应生成的钙长石析晶层。钙长石与其他熔体析晶的原理一样具有提纯效应,析晶时排除了部分氧化铁于两侧而起“漂白”作用,故大可不必争论,不要仅见前者样品而否定反应层之说,亦不必只见到后者而一概否定化妆土层说。

唐耀州黑釉瓷亦有黑胎和灰白胎之分,外部施以乌黑光亮的黑釉,外釉不到底。常见器物有带把短颈侈口水壶。亦有只施内釉的小碗;还有猴马等小玩具以及胡人陶笛或魔头哨子。这些器物多为灰色炻胎,也有在炻器素胎上以黑釉描画或点缀花纹的,例如歙口圆钵和小盒等。黑釉一般色泽纯正,深黑光亮,疏布棕眼,发现了釉面似铁锈状毫纹的残片。此外还有酱色釉,为壶、罐等物,有通体施以茶叶末釉的水注和器皿。此釉的断面呈棕色,故亦应属黑釉一类。

值得注意的是,耀瓷遗址中也发现有黑底白花瓷制的羯鼓,与鲁山花瓷无异。器物外施黑釉,涂白色斑块或弦纹。器内施酱色釉,这是考古学家们的新发现。

另一个新发现是耀州窑有黑釉剔花填白的陶瓷工艺。这是至今别的中国陶瓷窑所没有的。其器物有蟹爪菊花纹黑釉剔花填白壶残片。

实验结果和讨论

从考古部门提供的唐代残片中,我们选取了若干种作为第一批研究,其外观如图1所示。1号试样(即表1的TYZ1,余类推)是奶油黄釉加绿彩的灯盏残片。5号是釉下以淡化妆土彩绘的青瓷残片。6号是釉下以浓化妆土浆点彩的青瓷碗残片。9号是黑釉剔花填白瓷,是蟹爪白菊纹的壶身残片,17号是奶油黄瓷浅碗残片,可以看到胎、化妆土和透明釉的三个层次。这些试样都比较小而且釉层和化妆土层都很薄,无法用传统方法进行化学分析。我们用分析电镜的能量色散X线谱仪来分析试样的胎(B)、釉(G)、彩(G、C)和化妆土(En)的化学组成,结果列于表1。可知唐代耀州窑釉也是高CaO釉(CaO分子分数为0.7~0.9),胎质并不富SiO2。

上述试样磨制成超薄光薄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详细观察可以取得与工艺参数密切相关的结构讯息。结合化学组成和X线衍射结果就可以综合地阐明每一类瓷器的工艺特征。

我们首先讨论黑釉剔花填白瓷。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剔花的地方不到底,乘余厚度约为400μm,其上为所填的化妆土层。因此,从垂直釉面的切片来看,从上到下的层次是化妆土→黑釉→胎、釉与化妆土和釉与胎之间的界面发生反应而形成了一层连续的钙长石析晶层,如图2所示。黑釉清沏透明,因铁含量一般而呈微黄色。偶有小颗粒的残留石英。由于富CaO并且属于钙釉,所以具有一般黑釉与胎反应产生钙长石层的共同特点。

化妆土有类似瓷胎的显微结构。它具有四种主要的物相,即残留石英,高岭残骸,钙长石粗大晶团和TiO2、Fe2O3,当然还有玻璃相。石英的颗粒比较细小,多在10μm以下。TiO2、Fe2O3则以数μm以下的孤立小团体和更细小的孤立颗粒四处散布,钙长石粗大晶团处于化妆土的表面随机分布,数量只有几丛,不会太多;但可以说明此化妆土原料含有一些颗粒较大的CaCO3矿物,烧成时与原料中其他矿物反应生成的。按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

CaCO3+Al2O3·2SiO2·2H2O→CaO·Al2O3·2SiO2+CO2↑+2H2O↑

可知,与它反应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的确,在正交偏光下看到了许多高岭石残骸。最难得的是,找到了一些非常典型的所谓高岭蠕虫。因为良好的高岭土中高岭石的微细晶体都层叠成一长串,如用硬币堆垛成一长串那样,经地壳的压力扭曲成蠕虫状,烧成后莫来石按平行高岭石晶面的方向析晶,故其垂直晶面的切片在正交偏光镜下转动载物台时,由于消光明暗的变化好像一条活的蚯蚓一样,国际显微学家称它为“高岭蠕虫”,如图3所示。这就说明化妆土用的是一种典型的高岭土,其中还含有一部分游离石英颗粒和一定量的熔剂矿物。以胎式计算,高岭石的RO2/R2O3=2。再看表1中9号试样的化妆土,此值超过2说明其中含有游离石英。式中0.25mol的熔剂量是生成玻璃相的主要来源。显微镜下极少发现云母类残骸,估计熔剂矿物主要属蒙脱石类矿物。

黑瓷的胎亦属炻器类,其中可以看到许多高岭残骸,不时发现它的扇形的大颗粒,在正交偏光镜下转动载物台时呈现波状消光。高双折射的Ti、Fe氧化物成数μm的小团细分散于胎中。偶然发现个别较大的,约10μm大小的金红石喋状双晶;证明TiO2多以金红石微晶独立存在。Fe氧化物呈暗色甚至不透明,暗场下呈灰红,故可认为它们多以Fe2O3+Fe3O4矿物微粒混合存在,残留石英没有熔蚀边;仔细找也难找到长石残骸。

图1中17号的一只奶油黄色浅盏我们认为仍应属青瓷。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最上面的一层为透明釉,是一种均匀的玻璃相,其中有少数的残留石英和釉泡;厚度<200μm.其下为一层化妆土层,厚度<450μm.釉一土界面上反应生成钙长石细分散而不完整的析晶层,其中一些成小针状.化妆土层遍布着<15μm的残留石英小颗粒,其他为亚显微云雾状微晶,在口沿附近才发现有高岭蠕虫.Ti\Fe氧化物细分散,玻璃相较少。X线衍射谱与此相应,证明其中只有石英和莫来石晶相。再下层为胎,它与化妆土的界面难分辨,但是石英的粒度极为悬殊,胎中石英大多在120μm以下尺寸比化妆土的石英约大10倍;镜下仔细观察时看到了胎釉中间的一层细石英带,才能分辨。此外小心寻找,能够找到边界完整,莫来石析晶良好的长石残骸。胎的X线衍射谱与化妆土相类似,只是含量有所差别;从表1的胎式看也说明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1号奶油黄瓷灯盏与此类似,不同的是釉-土界面的钙长石析晶层厚约20μm,比较完整而连续。化妆土层较厚,约≤450μm。绿彩处无特异性结构,化学成份与青釉甚似,只是含CuO量高;故其呈绿色是铜的作用。铜的两价离子进入釉玻璃的结构网络而成溶液型的呈色。

6号试样是以浓化妆土浆在釉下点彩的手法进行装饰的。故与整体涂化妆土的器物一样。所以不同者就是在有化妆土处,釉-土界面与胎-釉界面一样生成了均匀析晶的钙长石层,延绵了整个釉下表面。化妆土与胎结合极佳,镜下也很能难区别,只有从石英的粒度或在层间偶有小气孔时才能发现。

图1中的5号试样是以稀化妆土浆在釉下进行妆饰的,在显微镜下反而易于鉴别。由于用的是稀浆,其中的石英颗粒极细,大多在<10μm,但数量不多,矿物相主要是高岭残骸。Fe、Ti氧化物均匀细分散分布。化妆土层较薄,约在100μm以下。化妆土与釉发生反应,由于是高CaO釉(~17wt%)故在层间生成钙长石,厚约40~50μm.胎的结构与其他试样类似,根据唐耀瓷胎的所有试样中的石英颗粒都未见明显的熔蚀边,长石残骸量虽甚少,但其边界完整清晰,其中的莫来石析晶良好等结构因素判定,唐耀瓷的烧成温度不会超过1200℃.

结论

唐耀州窑利用当地原料制成炻器型胎,以含少量熔剂矿物和游离石英的高岭石质瓷土为化妆土改善胎面糙度并且使用此类化妆土作为一种釉下装饰的手法,使用高CaO透明釉料施釉,制成一系列从黛绿、橄榄绿,釉下化妆彩和奶油色瓷等一系列的唐代耀州青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鲜明的工艺特色,以这种高岭石型瓷土在黑釉剔花上填白也是其他中国瓷窑所未有的独特镶嵌工艺。可惜入宋以后逐渐衰落,使用化妆土的工艺消亡而为刻花、印花所代替。

陈显求 李家治

表1 唐代耀州青瓷和黑釉瓷胎、釉的化学组成

NO

K2O

Na2O

CaO

MgO

MnO

CuO

Al2O3

Fe2O3

SiO2

TiO2

Total

TYZ1

B.

1.61

1.34

1.17

0.0627

0.31

0.23

0.34

0.0183

0.90

0.64

1.10

0.0589

0.94

0.56

1.60

0.0854

26.64

14.12

17.94

0.9578

1.84

1.29

0.79

0.0422

66.37

31.19

75.86

4.0510

1.39

0.83

1.19

0.0638

100 Wt%

Elements%

Mol%

0.2253:5.1148 B.F.

TYZ1

Y.G.

2.42

2.01

1.62

0.0677

0.21

0.16

0.21

0.0090

16.02

11.37

18.05

0.7524

2.30

1.38

3.60

0.1501

0.63

0.50

0.50

0.0208

12.18

6.46

7.55

0.3147

1.90

1.33

0.75

0.0313

64.34

30.24

67.70

2.8214

100 Wt%

E%

Mol%

1:0.3460:2.8214 G.F.

TYZ1

G.C.

2.42

2.03

1.62

0.0635

0.36

0.27

0.37

0.0142

15.56

11.15

17.82

0.6864

2.30

1.39

3.66

0.1409

3.06

2.47

2.47

0.0951

10.82

5.79

6.82

0.2627

1.75

1.24

0.71

0.0272

62.67

29.78

66.50

2.5606

99.03 Wt%

E%

Mol%

1:0.2899:2.5606 G.F.

TYZ5

B.

2.69

2.23

2.00

0.1033

0.43

0.32

0.48

0.0249

0.47

0.33

0.58

0.0300

0.70

0.42

1.22

0.0628

25.59

13.57

17.60

0.9068

4.12

2.88

1.81

0.0932

63.65

29.92

74.27

3.8277

2.33

1.40

2.04

0.1051

99.98 Wt%

E%

Mol%

0.2210:1:3.9328 B.F.

TYZ5

G.

1.57

1.30

1.05

0.0419

0.09

0.07

0.09

0.0038

17.49

12.42

19.56

0.7831

2.75

1.65

4.28

0.1712

12.71

6.74

7.82

0.3131

1.56

1.09

0.61

0.0246

63.50

29.85

66.32

2.6545

0.33

0.20

0.26

0.0103

100 Wt%

E%

Mol%

1:0.3377:2.6648 G.F.

TYZ6

B.

2.30

1.88

1.68

0.0866

0.21

0.16

0.24

0.0122

1.29

0.90

1.58

0.0812

0.83

0.49

1.42

0.0729

27.05

14.16

18.92

0.9414

2.64

1.83

1.14

0.0586

65.06

30.19

74.67

3.8433

1.90

1.13

0.98

0.0507

101.28 Wt%

E%

Mol%

0.2529:1:3.8940B.F.

TYZ6

G.

1.95

1.62

1.30

0.0625

0.10

0.07

0.10

0.0048

13.86

9.84

15.49

0.7463

2.47

1.48

3.84

0.1851

0.03

0.02

0.03

0.0012

11.94

6.33

7.34

0.3537

1.13

0.79

0.45

0.0214

68.25

32.08

71.25

3.4322

0.26

0.16

0.20

0.0097

99.99 Wt%

E%

Mol%

1:0.3751:3.4419G.F.

TYZ6

En

2.87

2.38

2.17

0.0915

0.17

0.13

0.19

0.0081

3.34

2.37

4.23

0.1788

0.30

0.18

0.53

0.0222

33.29

17.66

23.22

0.9805

1.03

0.72

0.46

0.0195

57.12

26.87

67.62

2.8554

1.78

1.07

1.58

0.0666

99.90 Wt%

E%

Mol%

0.3006:1:2.9220 G.F.

唐窑瓷器


唐窑清乾隆元年至十四年(公元1736-1749),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公元1752-1756)由九江关监督本文来自于华夏陶瓷网唐英掌管的景德镇官窑,习惯上称“唐窑”。唐窑制品,仿古采今,造型设计,制瓷技术,装饰方法等,工细逼真。

《清史稿》中的《唐英传》对此记述颇详:“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钧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其釉色有:粉青、大绿、米色、玫瑰紫、海棠红、茄花紫、梅子青、骡肝马肺、天兰、霁红、霁兰、鳝血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兰、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文章转载于华夏陶瓷网黄、浇紫、浇绿、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

高温及低温颜色釉达五十七种之多,集历代名窑釉色之大成,为乾隆瓷器代表。

张德山编写的《唐英与唐窑》一书中把“唐窑”分为“早期唐窑”(雍正六年-乾隆元年)、“中期唐窑”(乾隆二年-乾隆六年)和“晚期唐窑”(乾隆七年一乾隆二十一年)。

玳瑁纹是宋代瓷艺工匠的绝作


我们今天见到的这个“碗”字,据说最早出现在唐人所著《隋唐嘉话》上,说“(李)元吉恃其臂力,每亲行围。王充召单雄信告之,酌以金碗,雄信尽饮,驰马而出,枪不及元吉者尺”。于是,平素称之为椀或盌的碗,似乎豪门大户、市井百姓都突然的意识到了,原材料确凿地来之于“石”而非“木”,《隋唐嘉话》说的很对,便顺其自然,称之为碗了。

碗这东西哪,将苏老夫子的“不可居无竹”改上一改,说“不可居无碗”,实在是最贴切不过的。日日吃饭,餐饮酒宴,什么时候离得了它?我们自然的也会注意到,几千年暑往寒来,碗的形状风致的变化,比起盘呀碟呀的来,花样应当是最多的。

因此,谋划着要让碗变来变去的大有人在,于是便有了卧足碗、折腹碗、笠式碗、鸡心碗、宫碗、诸葛碗、八方碗、净水碗、攒碗等等。人世上的风情习俗、审美情趣,难得千篇一律,碗必然又会被世人捏来捏去,生出些些小小的变化。

我珍藏的战国碗的形状近似乎盆,胎骨厚重而粗拙,浅腹,折沿,平底足,足上可见清晰的捏压痕印。这些捏压痕印告诉我们,我们的先祖们,全凭两只手捏捏压压,碗、盆、盘、杯便一只只面世。碗上施以稀薄的褐黄色釉,当年釉尚在完善之中,稀薄清淡,器外壁施的釉部分已被高温烧化,残迹斑驳。碗形亦在完善之中,称碗亦可,称盆亦行,并无“职能”上的明确分工。最有意思的,是碗内折沿刻划水波纹三道,碗心刻划弦线两圈,圈外刻划水波纹三道,在所见传世和出土的战国碗中,这种有清晰纹饰的,至为罕见。

唐代的长沙窑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发生了里程碑似的变革,碗自然不会徘徊在变革大门之外。

我珍藏的“榇子好鱼”莲花纹碗,在所有的碗中独树一帜,釉色胎质姑且不去说他,碗内一朵盛开的褐色莲花,花芯为褐绿两色,褐色“榇子好鱼”四字分别书在四片花瓣上,这便使它与众不同了。

“榇子好鱼”为真书,比许多长沙窑上的行草认真。碗外壁虽无纹饰,但莲为佛家圣花,宋代大理学家周敦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有它在,已足见庄严风雅了。为何书“榇子好鱼”?有些费解。《尔雅》中说“榇”为梧桐,或者是木槿。《说文解字》说“榇”为采薪亦指棺,……倘若将碗和市井生活揉合揉合,来个直白,就说(山上砍柴的)樵夫喜欢吃(水里游着的)鱼,岂不要凭添许多的生活情趣了?

唐代那些个制碗书字的匠人,谅是不会料想到,碗心绘画书字,他们是首开先河者之一。诚然,他书写这样的四个字,我们恐怕谁都不好否定,确凿的带着些许打趣的心思。

另一只长沙窑简笔花卉小碗(图3)虽然没有书字,但稍稍外翻的唇上有褐色作四点式点彩装饰,外壁亦作三叶式褐彩斑装饰,碗心绘一叶简笔花卉。看似草草,但彩斑的部位和形状、彩斑的鼎足式作搂抱状、彩斑三而不是彩斑四,则可能与传统理念有关。《楚辞》中说“三圭重侯,听类神只”,这个三圭,指的是诸侯爵位中的公、侯、伯,也即国之三公,梁柱也。又有“三辰”,《左传》称之为日、月、星。古人称之为瑞草的灵芝,它的另一名字是三芝。还有三皇、三省、三界……三为瑞数,吉利罢了。而从艺术装饰的角度考虑,则是简洁、清新的反映。碗壁亦呈微微外侈的浅腹,一目了然。不难看出,从装饰和形制上审察,当是匠人们追求秀雅的又一种尝试。

五代的酱色釉斜腹碗(图4),不能不说是匠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坦腹,口微敛,碗内着淡淡的青白色釉,碗外着酱黄色釉,不到足。内外两种釉色,令人眼目一新,为色釉瓷器增添了一个清新的品类。

时光奔流到宋代,瓷业的发展简直日新月异,碗的变化自然也不小。装饰开始注重瑰丽、奇诡和华艳相结合,我收藏有两只碗,其瑰丽、其奇诡,足可以让今天的陶瓷艺术家们好好地感叹一回。

兔毫碗盏是宋代建窑的作品,紫灰色胎,凝重坚致,黑褐色釉温莹润亮,外壁仅口沿下施釉,旋削成小玉璧足。极有意趣的,是器内壁从碗心呈放射状向口沿辐射乳灰色、黄褐色丝绺般的细毛纹,宛然飘丝飞线,真就像长毛玉兔身上的绒毛,十分的轻盈柔顺。凝厚暗黑的器物,因为飘丝飞线般兔毫的缘故,陡然间便多了几分诡秘,变得雅丽而明艳起来。兔毫碗盏的美名,便由此而生,权贵富豪钟爱其美妙,文人雅士赞叹其天成。

当年多才多艺的徽宗皇帝赵佶,便曾在文章里赞叹这种殊为奇绝的纹样“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上有所好,下必投其所好,兔毫碗盏岂有不风行之理?

吉州窑剪纸贴花碗,则另是一种风韵。剪纸贴花碗氧化包浆熟润,直沿斜腹小玉璧底足,古盎之气十足。

让人倍感新奇的,是碗的装饰纹样。吉州窑碗品类繁多,纹样装饰尤其花样翻新,树叶纹、剪纸纹、玳瑁纹、剔釉填绘、剔釉、彩绘兔毫等等,简直就是百花争艳,就是今天,仍然让人们倍感诧异。

比如剪纸贴花碗吧,外壁施以黑褐色釉,内壁施以酱黄色釉,釉上剪贴黑褐色双凤,绕壁飞翔,间以黑褐色宝相花。鲜明清新,别具风情。

剪纸工艺本为民间手工艺术,曾经是许多农家妇女待字闺中时的“女红”。喜庆佳节,剪张有凤来仪,剪张彩蝶穿花,剪张牡丹富贵等等的贴上门窗,既可招徕祥瑞,又浓烈了喜气,让人尤感亲和。这种民间的剪纸纹样,瓷艺匠人们从百姓生活中顺手拈来,让它在碗盏上大放光彩。最有意思的是剪纸贴花碗的外壁,竟然装饰的是黑褐色釉地点彩酱黄色玳瑁纹。玳瑁纹亦为宋代瓷艺工匠的绝作,黑褐色釉地点彩酱黄色玳瑁纹,缥缥缈缈,有如祥云,酷似晓雾。

匠人的匠心独运,还在于,他在外壁的黑褐色釉地上作酱黄色点彩玳瑁纹,内壁的酱黄色釉地,则剪贴黑褐色双凤,色彩上的内外交错产生了视觉上的内外反差。这种内外壁釉色和纹饰装点的处理,不仅相得益彰,尤其是开了陶瓷纹饰抽象艺术和写实艺术合璧之先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晶。

宋代越窑青瓷与唐代青瓷如何分辨


青瓷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之一,造型典雅,色泽光润,自古以来就备受大众的欢迎。青瓷自商朝就已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青瓷制瓷工艺逐渐完美,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记。许多藏友在收藏时无法鉴别青瓷的年代。宋代越窑青瓷与唐代青瓷如何分辨。

宋代越窑青瓷刻花纹粉盒

宋越窑青瓷的鉴定方法:在鉴定青瓷的时候装烧工艺是很重要的,因为不同的窑口它的个性也就不一样,这种个性就为我们鉴别青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装烧工艺上面早起的越窑使用明火迭烧工艺。中唐元和朝发明的匣钵装烧是青瓷烧制史的一次重大的改革,也是装烧工艺的一次重大改革,不仅能够提升青瓷的产量,还能够使烧制的青瓷的品质提升不少。

青瓷的第二个特点:早期越窑的青瓷当中有支烧印记,在使用匣烧工艺之后,青瓷里的就不会有支烧痕迹,增加青瓷的美观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特征来判断青瓷的时期。使用匣烧工艺烧制的青瓷的底部会有少于支烧的痕迹。通过痕迹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可以判断青瓷的制造时期,这对于我们鉴定青瓷有着很重要参考价值。

在唐朝的初期是没有匣钵工艺的,采用的是明火迭烧的方法来烧制青瓷的,所有在唐朝初期以前使用的间隔窑具都是比较大的,它的泥点分隔的颗粒也是比较大的。从唐朝中期到唐朝后期,都是大量使用匣烧的工艺,使用的是薄形间隔具,所以,这个时期烧制的青瓷的泥点更为好看,排列精细。遗留的痕迹就是很好的证据。

鉴定青瓷还可以通过胎骨和釉色来鉴定,青瓷的釉色与釉料的化学组成有关系,还和窑炉中的炉火有关系,唐朝初期,越窑在窑炉结构上有了改善。青瓷不但呈现青色,还在青色的中呈现微黄色或者米黄色。

唐朝中期,由于在青瓷的制造上使用的是匣烧工艺,所以青瓷的色彩多为青色。但是在配料和窑炉上的不同,所以青瓷呈现的颜色也就会一定的变化。

唐朝晚期的青瓷所呈现的釉色晶莹剔透,五代北宋时期的青瓷的色泽大部分为青绿色,北宋晚期的青瓷则会呈现青灰色。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解读宋代“唐家作号”青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解读宋代“唐家作号”青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青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