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亦真亦幻元青花

亦真亦幻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7-07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明清时期为何不见元青花

气度恢弘而又精美的元青花一度曾在中国绝迹,不仅在明清600年间近30个皇朝的臣民不知世上有元青花,就连保存历代传世品最多、最全的紫禁城,在传承有绪的旧藏中,也不见有元青花。明清时期缘何国内少见元青花?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笔者认为,是中国在明朝时曾有过的封杀,亦即政治清洗,导致元青花从中华大地上销声匿迹。换句话说,在中国历史上,元代青花瓷器曾遭遇过一场不见史载的“毁瓷抗元”劫难,一如秦朝时出现过的“焚书坑儒”和20世纪70年代我们曾经历过的“破四旧”悲剧。元青花遭受厄运的起始年代,约在明朝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前后,约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

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笔者的理由有7点:

1.自明朝建立以后,元青花只存在于地下,而世间为何几乎不见传世品。唯在天高皇帝远的异域尚可见到其芳容。

2.宫内承传有绪的汉唐至宋元的各式名瓷中,唯独没了元代青花。若不是明太祖下令清剿,又有谁敢如此造次;若不是发生过惊天动地的全国性“围剿”,又怎会波及到内宫。

3.成书于洪武二十一年的第一部综述全国名窑瓷器的专论《格古要论》,面对色泽靛蓝美丽的元青花,作者为何不以为然地概述为:“有青色及五色花者,且俗甚。”

4.纹饰是瓷器上的语言,洪武朝官窑器为何置传统纹饰固有的“共性”于不顾,执意要同前朝(元代)花纹较劲:你右我左;你下我则上(参见2005年2期《收藏》《元“至正型”瓷器纹饰特征与元青花鉴别》一文)。这番意识形态上的针锋相对,意味着什么?这与清王朝在纹饰上跟前朝情意绵绵(明末与清初的许多青花瓷,由于纹饰上的过分相近,其年代常常让人难以断定)和在款识上跟前朝卿卿我我(清三代的不少民窑精品、包括一些官窑器,常常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寄托款)大相径庭的情景,又说明了什么?上述种种现象,只存在一种解释,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于政治动机,把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元青花,尤其是一些精美的至正型器,斥之为“异端”,并施行了一项不见史载的野蛮摧残,才导致元青花突然蒸发,让代代相传相袭的传统纹饰在元明时分出现了骤变。

5.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誓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国之初,他利用百姓对前朝种族歧视之不满,掀起一场以肃清蒙元文化为名,包括肃清蒙元文化载体元青花在内的大围剿,也就在所难免。

6.明朝之所以在洪武二年就设立御窑厂,除宫廷日需外,主要目的就是封杀元青花。“不破不立”,这是明太祖立御窑厂的政治动机。此举开创了景德镇官窑先河,也从侧面反映出明太祖对建立明朝文化的高度重视。

7.明太祖对蒙古旧统治者怀有非常深刻的偏见。譬如洪武十三年,他定丞相胡惟庸的罪名中就有“通蒙古”“通倭寇”这两条“反迹”,致15000人做了朱元璋皇权扩张的冤魂(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朱元璋之胡蓝冤狱》)。

依据上述史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基于政治需要,朱元璋在明朝立国之初,曾将气度非凡而又精美绝伦的元青花瓷器,包括元枢府釉瓷、元龙泉窑瓷,或当作妖魔鬼怪,或视作蒙元文化载体,加以围剿扼杀,致使元青花消失近600年。

明朝封杀元青花持续时间应该相当长。因为中原统治者同北元长期交恶,以致“有明一代,蒙古问题始终没解决”。例如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朱棣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竞干正统十四年(1449年)做了蒙古瓦剌部的俘虏。蒙古人曾几次包围北京。北京修外城,是为了防蒙古;徐达、戚继光修长城也是防蒙古。戚继光为明嘉靖、万历时人,隆庆二年(1568年)以都督同知调镇蓟州(今山海关、居庸关一带),加强战备,在镇16年,以功进左都督。从明洪武到万历朝,同北元的战事至少连绵有200年。朱元璋封杀元青花,或许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的是从精神领域打击对手,以绝其东山再起。而其后的几朝帝王,一如《正说明朝十六帝》所言:“明朝历代统治者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在施政方略上均按前朝“既定方针办”。于是,代人受过的元青花一而再地失去了昭雪机会。

星移斗转,清太祖努尔哈赤改变了中原皇帝对蒙元的政策,采取了联姻、讨赏、赈济、重教、结盟、编旗等各种策略。努尔哈赤和蒙古人通婚,成了儿女亲家。皇太极、康熙又继续努尔哈赤的政策。康熙皇帝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可以说中国2000年的北方问题,匈奴、蒙古问题,到清朝才算得解。清朝,蒙古没有发生大的问题。沙皇俄国侵略,那蒙古变成中国北方的长城了,满、蒙、汉共同抵御沙俄的侵略,这是一个大的历史功绩……奠基者是谁?经始者是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百家讲坛》:阎崇年说《清十二帝疑案》之努尔哈赤)

有关满、汉民族和睦相处的概况,从清初明末难分难解的瓷器纹饰上,从清三代官窑瓷器以及民窑瓷器无所顾忌地署以各式“大明”年号的写款形式上,我们可窥一斑。遗憾的是,此时的民族和谐对于元青花而言并无实际意义。因为元青花在人们记忆中已不复存在,即使相见,又有哪个能辨识。

有关元青花的面世数量,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致认为:“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基本完整的元青花瓷器大致为300多件,其中大部分流失在海外,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尤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发现有:元大都遗址、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等。”(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这个统计数与冯先铭先生10年前所说“就目前的收藏来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国内的收藏逊于国外。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中国陶瓷》)”基本一致。

然而近年来,国内收藏圈子里不时冒出“民间藏有大量元青花”的惊人消息。一些涉猎古瓷收藏时间不长的爱好者,靠着工薪,两三年里却收藏到数件、十数件精致的元青花。更有人凭借手中拥有上百件或数百件元青花的“事实”,著书立说,证明中国民藏元青花质量、数量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并足以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藏中国元青花瓷媲美。根据这些资料,有学者推断“全国民间收藏元青花约有3000件”,还有人估算出民藏元青花达5000件之多。他们的愿望同考古发掘物中的元青花是填补国内博物馆元青花空白的重要来源,亦是学术界统计出“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元青花的主要依据。遗址中,元大都功不可没。马希桂在《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一文中说:“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博物馆中收藏元青花瓷最多的单位。现有出土和传世元青花瓷16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970年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发掘的元代窖藏。窖距地表深不到半米,上面覆盖着一个瓦盆,内藏青花瓷10件,青白瓷6件……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可以看出,有些器形独特新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国内其他地方所不见。如旧鼓楼大街豁口东窖藏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全国仅此一件,弥足珍贵。”但是,笔者见到完整的青花凤首扁壶,起码有10件。有一爱好者一人度藏了两件,他说,旧鼓楼那件是破的,是当年几个蒙古士兵喝完酒后随手扔掉的,而他的,系来自元代统治者的老家——内蒙古大草原。

河北保定窖藏非常出名,虽规模不大,秘藏的元瓷也只见11件,但除2件白釉器和3件蓝釉绘金彩器外,还有元青花梅瓶和玉壶春瓶4件,又有一对元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纹盖罐,且都堪称国宝级,由此让保定名震天下。

藏瓷数量最多的属江西高安窖藏,出土龙泉窑青瓷168件,钧窑瓷3件,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青白釉、卵白釉瓷68件。在这批出士瓷器中,尤以18件青花瓷(觚1、罐2、梅瓶6、高足杯9)和4件釉里红瓷(罐、瓶、匜、高足杯各1)最为稀世名贵,其精良的瓷质、别致的造型、细腻的纹饰令中外陶瓷专家为之倾倒。

内蒙占地区亦属元青花“高产地”。为此,呼和浩特市赵爱军先生很自豪地在《内蒙古出土之元代青花瓷》一文里云:“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十几件元代青花瓷器,主要有内蒙古博物馆藏瓷罐和大盘各1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藏高足杯1件,锡盟多伦县文化馆藏盅2件,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管所藏高足杯2件、龙纹玉壶春瓶1件,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藏高足杯2件、碗和盘各1件,赤峰市松山区元代窖藏出土龙纹高足杯6件,通辽市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各藏玉壶春瓶1件,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文物站藏碗1件。此外在阿盟额济纳旗绿城子遗址和伊盟乌审旗三岔沟古城内还发现了许多元代青花瓷片。”他还说:“从以上资料看,内蒙古元青花发现数量名列全国前列,均为餐饮用具……内蒙古地区发现的元代青花瓷器,多由南方景德镇传人,是研究元代青花瓷器的宝贵实物资料。”(2004年第5期《收藏》)以此算来,偌大的蒙古大草原平均每3年才发现1件元青花。但民间有关内蒙元青花缠枝花卉海水纹菱口大碗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藏古发现元青花的故事却特别多,笔者不止一次地被持“宝”人告知,“此件出土于内蒙古”,“那一件也出土于内蒙古”,好像内蒙古遍地是元青花,而且件件堪称国宝。

上述最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除了元大都遗址及一些窖藏,从其他方面获得元青花,都是十分零星的。至于传世器,也就更为罕见,就连以传世品保存最多、最全著称的北京故宫,旧藏中虽然“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他品种旧藏瓷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叶佩兰《元代瓷器》)。为此,故宫博物院在1949年后,不得不靠“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墓葬出土物”来弥补这一空白。

需要冷静思索的“元青花”收藏热

元青花的仿制历史仅有30余年,可是,市面上涌现出的元青花却铺天盖地,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背后的利润与暴利。元青花属中国陶瓷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绘画图案明快雅丽,造型精美而又气度恢弘,加之存世量少。所以在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会上十分引人注目,一件元代青花瓷器动辄以数百万、上千万港元成交。2003年秋在北京华辰拍卖的一件元青花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罐口与颈残,用金属物镶配,但经多轮角逐,仍以高出估价4倍多的209万元人民币成交。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竟然拍得2亿多元人民币,创下中国古瓷拍卖价格之最。在利益驱动下,景德镇仿烧出大量元青花瓷,其中有的作为仿古工艺品,有的则以假乱真,制假者从中牟取暴利。

不断接踵而来的元青花会是真的吗?假如藏友保持一颗平常心,收藏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再提高些,可以相信,假的无论如何成不了真。笔者曾多次提醒收藏者,上手时一定要谨慎,因此而被网友戏谑为“劝阻派”。同获此誉的还有年近七旬的马广彦先生,“宁为诤友,不作谄朋”的信条令他不辞辛苦写出大量文字。难能可贵的是马广彦先生还撰文《我的元青花之梦》,用自己的挫折,实话实说,劝阻藏友们不要轻信各式各样的“元青花”故事,不要乱扔冤枉钱。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破除人云亦云,选购茶具依据自身满意程度


在我国,堪与景德镇白瓷茶具相媲美的是江苏宜兴紫砂陶制茶具。宜兴紫砂茶具,造型奇巧,呈色古朴,典雅精美,装饰大方,气质独特,集金石、书画、雕塑艺术于一体,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是为中华一大瑰宝。紫砂茶壶,造型尤为新颖奇巧。有的像树墩,有的如竹节,有的似瓜果;或为仿生之花木,或为象形之鸟兽,或为几何之图形,或为仿古之器皿;“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器形万千,妙不可言;且镌以诗文,绘以书画,嵌以金银,典雅之中显华贵。难怪紫砂壶能独步天下,饮誉世界,成为世人钟爱的收藏品了。

而且说起茶具,除了紫砂茶具的代表性之外,其他茶具种类也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果你了解不同茶具的优劣所在,就能购买到符合自己要求,让自己满意的茶具,而不是人云亦云选茶具,有时就算是选购了,自己也没有心情去照看和玩弄它。

白瓷茶具:坯质致密透明,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瓷茶具造型精巧,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颇具艺术品欣赏价值。适合泡任何一类茶。

彩瓷茶具:品种花色很多,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花纹蓝白相映成趣,带着神秘力量与质朴气质;其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平添其魅力。据史料记载,我们玉溪也有青花瓷茶具生产。瓷器茶具除适合泡普洱茶之外,也适宜冲泡铁观音。

玻璃茶具:质地透明,光泽夺目。泡茶,茶汤的鲜艳色泽,茶叶上下穿动,叶片的逐渐舒展,一览无余,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茶具晶莹剔透,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玻璃茶具是最便宜的一种,一百多元就可以配齐所需,用来泡绿茶或花茶,美不胜收。

新瓷亦遭仿冒 中南海当代官窑是真是假


近些年的瓷器收藏,有两类器物风头很盛,一是“清三代”瓷器,另一个就是我国轻工业部辖领的国营瓷厂于上世纪50~70年代生产的“567”瓷,在当前的拍卖市场上此二者之中的精品均很难较高下。由于收藏价格的不断攀升,这类瓷器也成了作伪之人的目标。过去,人们总以为作伪的目标都是老瓷器,却没想到“567”瓷虽是新瓷,但是因价值巨大也逃不开被仿冒的命运,在其伪品出现初期的很长一段时间,有不少人上当受骗。后来,市面上又出现了一种落有“中南海珍品瓷”一类名头更大的款的瓷器,很多人称其为“当代官窑”,也有的人说它也只是借“567”瓷东风的仿冒品之一,实际根本不存在这类瓷器。那么,这类“中南海”款的所谓当代官窑是真是假呢?

首先,中南海作为我国国家政务办公处,是不可能烧造瓷器的。那么就只能理解为落有“中南海”字样款识的瓷器应该是为此处所使用或陈设。因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建国后我国是否出现过专门为中南海烧制瓷器的事件。经查证,在“567”瓷期间,确实有两件很重大的事情涉及到了为中南海专门制瓷。

第一件事,是约1961年期间,吴连登先生提出中南海的重要会议厅及接待外宾的场所日渐受到国际高度关注,可以使用或陈设一些特色鲜明的高档瓷来显示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气象,为避免以后突然需要可以早做准备。而国家陶瓷研究所对此相当重视,并且当即展开了制作,至1967年止,共制作出260余件精美度可超“清三代”的实用及陈设瓷。但是由于文革爆发,这批瓷器并没有来得及投入使用,仍存放于景德镇。文革结束后,这批瓷器有一部分被赠出或被藏家购走,余下部分重新加款,均为“景德镇制”。第二件事,是1975年1月根据国家指令,景德镇为毛主席制作了一批专用瓷,即“7501”瓷。这批瓷器也有备补器物,存放在景德镇及湖南醴陵,后来没有派上用场的部分就流散到社会各界。但是就款识而言,均为“景德镇制”或“湖南醴陵制”。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确实出现过专门为中南海烧制瓷器一事,并且确有成品,甚至可以称为“当代官窑”。但是对于所有打上“中南海”字样底款的瓷器,仅其中少数属于1962-1967年或1975年时期陶瓷研究所烧造的真品,款识是后人自行添加的;大部分是后人看到这种款识的瓷器价格颇高而仿制的。这样的器物想要鉴别出来也不难,只要掌握了真品的特征,一对比就很明显,因为仿品不可能达到陶瓷研究所的工艺水平。

复古亦时尚的家够特别—道格拉斯利卡砂石系列


水磨石,以石为名,却并非天然石材。它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工匠为贵族装修时,总会剩余不少大理石碎片。这些大小不一不规则的大理石边角料,被他们带回家装点自己的家园,这种由水泥与石头结合而成的装饰元素便是水磨石。

水磨石的英文Terrazzo正是起源于意大利文的Terrace。

此后,水磨石传到全世界。例如范德比尔特家族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著名范德比尔特家族的住宅,便是水磨石运用最优秀的例子之一,而你或多或少在大学饭堂、公立医院或者办公室见过水磨石的踪迹。

这一富有历史感的装饰元素,在道格拉斯设计师灵感的润泽下,强势回归,将砂石以及各种颜色各异的夹杂物相互融合,注入自然气息,精心锤炼出利卡砂石系列,既复古又时尚,焕发出自然美感。

利卡砂石系列表面充分展示出大自然的深度,每一处细节精雕细琢,却全然了无雕琢的痕迹。见砂石与颜色各异的夹杂物交互融合,自然之美无处不在,宛若出自雨后大地的交响曲,平凡、广袤而洗练,沁人心脾,连家里的空气都沾染上这纯美自然的气息。

打破人们对质朴与时尚毫无瓜葛的疑虑,道格拉斯设计师凭借对细节的精心锤炼,蜕变出全新的水磨石样本,既复古,又时尚,质感十足。

客厅里,利卡砂石铺就的地面,与金属色装饰、深绿色布艺沙发,融合成自然、现代、低调奢华的空间。

利用高清喷墨打印技术,利卡砂石与真实的砂石表面几乎没有区别。

用它造就的浴室,仿若置身天然砂石空间。就连镜中映照出的利卡砂石都自然质感满满,给予你回归大地的舒适感,令胸襟无比开阔。

利卡砂石系列的表面纹理片片不同,让空间更加活泼生动,尤其适用富有创造性的空间运用。

它在厨房铺贴的效果同样出众,就像是为厨房写就了一首有着自然美的赞美诗。

在这样的空间里烹饪,想必更有做菜的灵感。

重温水磨石,以匠心锻造经典。

道格拉斯利卡砂石系列将水磨石的美演绎到新维度,让我们在家即可重回经典,投入大地般宽广舒适的“怀抱”。

利卡砂石系列

产品颜色: 灰白、米杏、灰色、深灰

产品规格:800*1800*10、600*1200*10.7、600*600*9.5、600*600*20

景德镇第二届瓷博会亦已开始筹备


去年的“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结束时,市政府曾经发布消息,瓷博会将长期举办,并确定每年一届。据了解,第二届瓷博会筹备组已经成立,并已着手进行有关工作。如果第二届的时间还和首届相同的话,现在还有半年时间了。

此间,4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潮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瓷都潮州国际陶瓷博览会”将要进行。面对巨大的竞争形势,我们必须要掌握已经过去的瓷博会存在哪些不足,思考即将到来的瓷博会应该如何加强。3月2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相关部门人士。大家普遍认为,举办瓷博会对振兴陶瓷很有必要,但必须要提升人气,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并且要全面化。

赖德全:经济效益非常重要

市陶瓷研究所所长赖德全觉得,首届瓷博会整体效果较好,因为借助了千年华诞的契机,所以从扩大影响来说是非常不错的。

赖德全告诉记者,首届瓷博会主办方本来是说有几多几多的采购商会参会.结果是高层人员邀请较多,购物和旅游团队很少。市陶研所在瓷园共设立了16个展馆,但基本上各个展馆没有成交,参展人员只能在展馆中看热闹。他认为,举办这种大型活动,扩大对外影响只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经济效益也非常重要。在新一届的瓷博会中,主要应该加大组织购物团、旅游团等中层人员参会的力度,这样才能推动旅游事业,带动经济发展。

谈及潮州即将举办的陶博会,赖德全表示不愿参加。但未谈具体原因。

张正海:必须要有实质性内容

得知记者的采访意图后,高级工艺美术师张正海的第一句话就是,的现状不尽人意,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又非常残酷,举办瓷博会非常有意义、有必要。

首届瓷博会中,张正海按照有关部门要求.专门创作了大型瓷雕,在大师展厅参展,之后又参加了北京巡展。他认为举办瓷博会必须要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该加大产瓷区、商家、专家、学者的座谈,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以求共同提高。

张正海觉得.活动预先安排的议程也必须实施。在北京巡展中有一项作品拍卖活动,后来却并没有进行。据他所知。活动取消是因为拍卖公司认为作品开价太高。但事实上开价高的只是一少部分。拍卖公司可以按一定的要求选择性进行,不能以此为理由而取消。

对于即将举办的第二届瓷博会,作为瓷都的一分子,张正海很肯定地表示一定要积极配合。从交流学习的角度考虑,他认为潮州陶博会如果发出了邀请.大家也应该参加。

刘艳:多鼓励新人新企参加

刘艳是一位陶瓷新人。去年4月23日本报曾以《火中重生的画龙少女》对她作过报道。

在首届瓷博会之前。刘艳因事去了山东而未能参加,对此非常遗憾。首届瓷博会开幕后,刘艳特意赶回来参观了各个展厅。发现整个瓷博会上只有大师展厅、名人名作馆,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妥。她对记者谈出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设置专馆的现象并不是说非大师和名人不能参加,但足以看出主办方对大师和名人的重视。她认为.举办瓷博会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推动发展,所以应该多鼓励新人新企业参加。

另外。上进好学的刘艳还希望活动中应增设现场表演、专家学者讲解等内容.为陶瓷新人搭建学习技术的平台。听说今年将举办第二届,她表示一定会积极争取参加。

元青花概述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谈谈元青花


讯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述说了青花的魅力,更多的人也因此对它一见倾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元青花如何鉴定?


元青花如何鉴定?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 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 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 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④ 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 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 火石红较浅淡的。

(3) 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 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000716,股吧)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元青花如何鉴定?”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青花解读(一)


元世祖忽必烈于 1279年建大元国到现在业已720多年了。英国人霍布逊于 1929年向世界公布他发现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到现在快80年了。美国人波普发现土耳其、伊朗元青花业已50年了。

我们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发现元青花从1964年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一批元青花,1964年河北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蓝釉金彩器算起,时间又过了40年。英国人发现元青花云龙象耳瓶到美国人辨认元青花,用了30年。国内几十年来对元青花还没有理出头绪,讨论正酣。对元青花的研究和讨论该加温了,不然我们还要继续落伍。

青花瓷用氧化钴料在胚胎上描绘纹饰,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它蓝白相映,雅俗共赏,被人们称为 “ 人间瑰宝 ” 。这是元代对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的一大贡献。

元青花瓷的被发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被专家学者誉为“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明代瓷都景德镇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教授为了得到一个元青花瓷片听说出了 10000元天价;在美国一个有毛病的扁壶还拍出4500万元港币;今年五月,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北京展出一个从荷兰征集来的鬼谷子下山图案的罐子,专家说能值1个亿。听说上世纪90年代内蒙古四子王旗发现元朝静州路遗址,出了大批钧瓷、青花瓷,消息一传开,四面八方的人蜂拥而来,甚至广东的老板开着车带着人来找宝,把那个地方翻了个地朝天。内蒙古地域广袤,历朝历代英雄好汉在这里演出过惊心动魄的一幕幕戏。尤其内蒙古是蒙古人的发祥地,还是成吉思汗长眠之地。元朝在这里建了上都都城之外,还建了宗王分封城邑、路城、洲城、县城。内蒙古是文物大省,这里出元青花瓷一点也不奇怪。上世纪末,从内蒙古挖走、流出的元青花不知有多少,谁也很难估计。今年呼和浩特一个古玩一条街开张,我就碰到过一个香港研究元蓝釉瓷的人坐着飞机来参加,他想得到一个蓝釉瓷片,呼和浩特一个人确有此东西,但一口价要13000元啊!元瓷、元青花真是成了宝。难怪北京古玩行内以拥有元青花,哪怕有元青花瓷片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本人做为黄金家族之后, 跟所有关心元青花的国人一样为元青花正名而一直在努力。几年来,除了台湾、澳门、西藏、贵洲没有去之外,把中国各省都跑遍了,为了弄懂元青花到处拜师学习,相互讨论,下了一番功夫。民间确实有元青花。我非常感谢内蒙古圈内几位朋友对我研究工作的无私支持。一个朋友给我提供了他所收藏的山西杀虎口出土的拼接好的梅妻鹤子盘;还有一个朋友给我提供了他从内蒙古乡下收集到的一个元青花龙纹罐拼接品和一个拼接好的梨壶。还一些朋友给我提供了从内蒙古各地收集回来的元青花真品和瓷片。手中有真品,心里很塌实。我更要感谢国内收藏元青花真品的几位朋友毫无介意地让我多次去他那里上手摸,让我摸的过程中去体会元青花的奥秘。有些出书、写文章的人可能看过几个博物馆的展品或者图片,但他自己不一定拥有元青花真品和瓷片。这一点我比那些人是很辛运的。有研究才有体会,有比较才能鉴别。现在,我把自己这几年来学习研究的体会写出来,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想把元青花的研究推向高潮。

一,从高岭土的发现说起

胎土是瓷器的骨架和血肉之躯。没有麻仓土、高岭土,就没有元青花。也没有瓷都景德镇。研究元青花,必须搞懂麻仓土、高岭土。高岭土是怎么发现的呢?

几百年前,在距景德镇约45公里处的一个小山村住着一个姓高的穷汉,他靠帮窑主烧瓷为生。一个冬天的清晨,他看到一位老人倒在门前的雪堆中。老人被穷汉暖醒,喝了穷汉熬的米汤后,从怀里掏出一把土来说,你是个好人,你家的屋后就有这种土,自家烧瓷去吧。

结果,这位瓷工用自家屋后的土烧出的瓷器又白又细腻,人见人爱。从此这里的瓷土便受到各家窑主的青睐,这位瓷工住的地方就成了高岭村,这个地方土就叫高岭土。1712年,法国传教士向国外介绍了高岭土,150年后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高岭村考察后,“kaolin"便成为世界通用的制瓷原料专用矿物名称。高岭土和高岭石成为两个地质术语而名扬天下。

开采高岭土,到清朝达到鼎盛,常常是“每斛(100斤)加银三分”才能收到瓷土。到1969年,高岭村的瓷土资源终于被采光了。现在到高岭村,你能看到一丘丘雪白山头,连绵不断,俗称“高岭飞雪”,那是几百年堆积的尾沙。新中国成立后,地质队员在庐山、星子、临川等地发现了高岭土矿,景德镇附近也找到了高岭土矿。现在,景德镇烧瓷用的土不是历史上高岭村的高岭土,更不是麻仓土,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从土壤学考虑,江西属于红土壤区,土壤里富含铁,但此地方和彼地方的土壤成分是有一定差别的。从矿物学的角度看,高岭土和高岭矿石成矿成分和品位不同地区之间有一定的地区差别。

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到如下启发:(一)景德镇窑烧制的瓷用的是高岭村的高岭土,但到1969年这里的高岭土矿已经采光了。(二)现代高仿元青花瓷用的高岭土是后发现的高岭土矿,成矿品位不同不说,再加经过现代选矿、粉碎、研磨技术的应用之后,练泥、拉坯时候高岭土的成分、品位就和元朝时候大不一样了。

二, 专家学者对元青花如此说

元青花的发现与研究开始于国外。霍布逊、波普的研究报告起初也没有引起国人的兴趣和热情。自从1964年后,国内陆续发现出土元青花瓷后,国人才开始注意元青花。所以,国内对元青花的研究历史也就40年。改革开放后,开始搞古玩市场和拍卖行,无疑对元青花的研究是个很大的推动。去年,山东召开的《中国民间元青花研讨会》吹响了中国研究元青花的号角。我认为,国内对元青花的研究刚刚起步。

大家都知道,现在记录在案的馆藏元青花,国外最多的是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目前已发表了40件。其次是,伊朗德黑兰有32件。 大英博物馆有19件左右。国内江西高安市博物馆有19件;河北保定发现的9件元瓷器物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什么东西也一到博物馆就成宝贝,被锁进玻璃罩内,你想看他的尊容就不那么随便了。包括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不是随便想什么时候看就能看,什么时候想上手摸就摸,要看要摸必须经过严格批准。专家学者中真正上手摸过国外元青花的人,大家熟悉的有汪庆正、许明、刘新园、蒋奇栖、袁山开等就那么十个人。他们是中国13亿人中幸运儿,是上手摸过元青花瓷,但经常出国的人都知道,在主人的严密监视下,十个人在几个小时内把40件元青花研究透,那绝对不可能的。多数专家学者手头缺乏元青花瓷和瓷片的情况下主要靠图片和有限的几篇考古资料,进行理论探索,出了书和元青花瓷鉴赏图录。

专家学者过去的研究虽然有一定局限性,受一定条件限制,但对我们认识研究元青花有一定启发和帮助。我把专家学者过去研究元青花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一般比明清时期的略厚一些,胎质不如明清的细致,在器物上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底足和缩釉处呈现出一种火石红斑。它器型形制巨大,常见的有大瓶、大罐等。

(2)器型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钵、盒、水滴、豆形洗、高足碗、yi、盏托,其中大件器为多。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型。

(3)元代青花瓷的胎质白,含杂质多,胎上大多有铁褐色小点。器壁较厚,重而坚。

(4)元代用的是纯净的透明釉。釉色白中见青为主,鸭蛋青,晶莹透明,油润而有玉质感。

(5)青花用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料为主,也有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发色多种,但浓艳、淡雅、青灰三种为主。也有晕散现象。青花烧成后有黑色铁锈斑,有的凹凸不平。

(6)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花是元纹,一般具有茂密的特点,大多分较多层次,最多有八层,通常说的“满画”,这代特有的绘画技法。在器身上以主题文饰和辅助文饰密切结合,构成整体。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二是动物纹,以龙纹为主,亦有凤凰、孔雀、狮子、天马、麒麟、草虫等; 三是花草纹,以缠枝牡丹及缠枝莲花使用最多,还有串枝花、灵芝、羯磨文等。辅助文饰应用最多的是缠枝牡丹、莲、菊,仰覆莲斑纹、水波纹。还用杂宝、回纹、蕉叶、连续斜方格纹、云纹、钱纹、变形钱纹、朵莲、缠枝石榴、缠枝海棠、串枝花、云肩纹。元青花瓷还多见利用如意头形、菱形来勾勒开光线条。

(7)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

美国人波普根据英国大维得云龙象耳瓶用类比法在土耳其和伊朗选出72件元青花精品。韩愈《杂说下》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又在《送温处士序》中讲“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波普算一个伯乐,把世上的元青花他都发现了吗?不可能。

中国这几年也出土一些元青花,按理说也用波普当年用过的类比法能辨认出一些元青花的。但遗憾的是至到现在国内大拍卖行还没有拍卖一件国内藏家拿出来的象样的元青花。屈原说的一点也不错,“伯乐既没,骥焉程兮!”是国内没有元青花吗?不是。国内不缺元青花,缺的是霍布逊、波普和伯乐。5月份,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在北京展出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罐,专家说能值1亿元。国内比这个罐大气漂亮的元青花器物绝对有,关键的问题是专家们不认识它。民间有完全符合以上元青花研究理论的器物,专家学者为什么只认回流元青花,而不认自己国内元青花呢?怪,也不怪。因为,我们的专家学者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元青花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高仿元青花迷惑了他们的眼睛,雾里看花,看不真了。看不懂真的,看不清假的,真假难辩,为了自己的老脸怕丢面子,干脆一概否定就是了,最省事,最干净。专家学者已经把鉴别元青花的理论教给了国人,用理论武装起来的广大藏家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眼力、胆识和本领,有时紧紧抓住不期而至的机遇,以决不让使一个元青花国宝失之交臂的决心,收藏着元青花。他们是一些用自己血汗钱搞赌博的傻瓜蛋吗?不是,他们是一批爱国者。听到了没有?他们在呼喊:“民间有元青花!”“中国的霍布逊、波普请你站出来!”"拍卖行卖自己的元青花吧!”这个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无奈的情况下, 有些人把希望寄托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的鉴定上。这无疑是一种新的有益的探索。 我看到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同步辐射室黄宇营、洗鼎昌、李光城、吴应荣先生对两件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对澳大利亚籍华人宁志超一对云龙象耳瓶和一个菱形大盘,又对6件现代高仿元青花瓷器青花和白釉的化学成分进行常规毫米素x射线荧光分析,质子激发x光荧光分析,寻找微量元素“指纹”特征的报告。他们认为,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能够为古陶瓷的研究和鉴定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我认为,此办法可以参考。但有一个问题应该要注意,700多年前不象现在,有国标和地方标准。青花和白釉的和合过程中,因为来料产地不同,时间不同,对的水多少不一样,它的微量元素“指纹”肯定不一样。一个父母生的兄弟姐妹dna虽然相同,但血型不一定同样。

对元青花的研究不能人云亦云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要走出误区,另辟蹊经。要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界上的任何疑难问题,经过下苦功认真研究,迟早都可以认识和破解。

三,研究元青花要划清几个界限把握几个特征

元青花瓷器是使用瓷石和高龄土(麻仓土)合成瓷胎后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高龄土(麻仓土)是元青花的骨骼;瓷石是它的血肉;用苏麻离青氧化钴料描绘的纹饰和透明清亮、晶莹油润的白釉是它的衣裳;经过元代画工画出来的神韵,元青花瓷器就有了灵魂。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要聚焦到这些主要方面。

(1)元代烧瓷用的是麻仓土,而不是高岭土。麻仓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有很多气孔。陶瓷界经过测试发现,南宋之前陶瓷还没有用过高岭土。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造瓷胎的方法始于元代。元。孔齐《静斋至正直记》卷二上说:“饶洲御土其色白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 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这里说的御土就是麻仓土。研究景德镇陶瓷发展史的人都知道,高岭开采在后,麻仓开采在前。这一点文献记载有据可查。明嘉靖至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的形态和功能相近的黏土,即“麻仓土”。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低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 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爆得四十斤。”王宗沐说的麻仓官土就是类似今天的高岭土。新正都即今东阜地区以东,高岭山东北,麻仓尚保留明代的名称。从元代开始开采,至明万历初,麻仓老土开始枯竭了。清乾隆七年(1742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土膏已竭,掘挖其难,每斛加银三分。”到万历中期以后,文献已不再见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高岭土。明《陶 。白瓷》记述景德镇瓷胎原料及其配制方法时说:土出婺 、祁门两山。一名高粱山,土梗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花山,出糯米土,其性茨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文献记载中我们发现,景德镇境内各高岭土矿在历史上进行过调整,除麻仓外,古高岭土矿仅高岭山、李黄、大洲三地区。高岭始开于明万历,大洲始开于清嘉庆,李黄始开于清乾隆后期。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悟出,景德镇烧制青花瓷从元代开始到明万历中期为止,都用的是麻仓土。

明万历中期后用的是高岭山的高岭土。

高岭山的高岭土用到1969年完全枯竭。

元青花的高仿是从1985年开始的,高仿用的高岭土是景德镇周围新发现的高岭土。

麻仓土与高岭土成分含量不同,用麻仓土烧制的瓷器底部火石红自然而明显,有黑痣,烧出来的瓷器有鼓包现象,或对釉面有炸裂成豁口,或出现棕眼。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几乎没有以上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高仿瓷器是除采取人为作假外根本做不到。

(2)景德镇元青花青花料用的是苏马离青为主,也有时候苏麻离青与国产料混合使用。苏麻离青用到明成化就没有了。明成化之后用的浙江产的浙料,现在高仿元青花用的青花料完全是国产料。典型元青花有凹凸感,有明显自然的铁锈斑。高仿元青花为了出现铁锈斑,加重青花料,反复描绘,搞得弄巧成拙。典型元青花的凹凸感是,麻仓土与苏麻离青 在高温条件下出现化学反映并出窑使用几百年过程中出现。元青花使用苏麻离青后出现的凹凸不平现象和铁锈斑,现在的高仿几乎天天做白日梦,就是望尘莫及,一场空。

(3)元青花两多:多无款,多底部不施釉。元青花和明洪武青花中有款,底部施釉的数量很少。瓷器开始大量写款开始于明永乐,但永乐瓷器中也不少是没有款的。底部多不施釉,元青花器物施釉不到底,正好给后人观察胎土提供了条件。过去有人说元青花底是糊米状,这是错误的,准确说应该是糯米状,象用天津小站大米熬稠稀粥一样晶莹透亮。元青花的底部什么样,它瓷胎也应该什么样。

(4)元青花的画工画花卉、人物、动物的技巧在历史上达到了顶峰。元以后的明无法与跟他媲美。大写意、随心所欲、一笔画,时代感极强,非常有震撼力。历史上曾达到极高水平的元代水墨画在瓷器上的应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高仿元青花能够照葫芦画瓢,但元青花固有的神韵,他是永远画不出来的。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亦真亦幻元青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亦真亦幻元青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