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吉州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南宋)

吉州窑剪纸贴花盏(南宋)

吉州窑瓷器鉴别 宋耀州窑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耀州窑瓷器

2020-07-10

吉州窑瓷器鉴别。

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高4.7cm,口径11.5cm,底径4cm。完整无缺。束口,斜削腹,平底,外部施黑釉,内部黑釉地,带灰白窑变花,剪纸贴贴花。地釉泛深褐色,为窑温偏低所致。

剪纸是一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工艺。直到现在,北方特别是农村地区仍广为流行剪纸,主要为贴在窗上的窗花,门上的门笺,墙花,灯花,结婚、做寿、办喜事用的喜花,还有作为绣花的底样(包括鞋、帽、枕头样等)。人们认为在门窗上贴红纸做的剪纸花,不但能避邪驱鬼,还起着装饰、美化居室的作用。女红是妇女的特长,所以剪纸者多为农家妇女,表现的内容也多是她们身边的日常生活。剪纸的题材有各种家禽家畜、小孩、植物、戏曲和传说故事、各种民间的吉祥字样和图案等。剪纸起源很早,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剪纸来自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对马、对猴,时间相当于北朝时期。

剪纸还可与其他工艺技术相结合,由此产生出许多创新。剪纸贴花(剪纸天目)就是吉州窑工匠把陶瓷与剪纸工艺结合起来的一个独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据研究,它的制作过程是:先在胎上施一层黑色釉,再把剪纸纹样贴在上面,接着在未被纹样遮住的地方施一层色调比底釉淡的釉,之后把剪纸纹样取走,这样露出了黑色的图案,再入窑烧制而成。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是一尊仿先秦青铜鼎式炉,在吉州窑的产品中比较少见。吉州窑地位突出,时有“北磁州,南吉州”之说,影响较大,产品通过赣江而远销海内外。《景德镇陶录》记载:“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吉州窑始创于晚唐,兴盛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前后约600年。元末明初刊行的《东昌志》云:“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由是井落墟市,祠庙寺观始制。”此说比较靠得住。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高9厘米,直径11厘米,炉口平沿外折,中腹微鼓,三只带弓弧形矮足,露出胎体,底部为灰白色,上面有些粘贴得很紧的红壤,虽经冲刷但依旧保留着,可见此炉应为出土之物了。炉身以黑釉为主色调,黑釉施至底部,釉汁莹润,釉面光洁,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别具雅趣。内胎不施釉,拉坯痕迹明显,刀法简练,瓷土淘洗不够精细,可以看到一些杂质,胎体略显得粗松一点。

黑釉不是特别令人喜欢的色彩,历代产量不多。在我的印象中,除浙江德清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比较著名外,其他窑口只是零星地烧造。入宋以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当时社会上饮茶、斗茶的风气盛行,从宫廷到民间多喜用黑色茶盏作饮茶、斗茶的器具。斗茶时用半发酵的茶饼碾成细末,置碗盏中,使用初沸之水加以点注,水面浮起一层白沫,用黑盏盛茶便于观察茶沫白色,衡量斗茶的胜负。这在南宋烧制盏碗的建窑遗址也得佐证,吉州窑遗址出土大量黑釉茶盏也足以说明了。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明的,黑瓷和青瓷釉色的呈色剂都是氧化亚铁,恰当控制氧化亚铁就能烧出美丽的黑瓷和青瓷。黑瓷黑如漆,经化验氧化亚铁含量达8%左右。这些黑釉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给人奇特的美感,它将人们的思维带进了广阔的空间。

吉州窑遗址离吉安市并不远,才18公里。千里赣江经过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骤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州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永和镇同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为宋代三大名镇,当年是“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华之地。我曾前往永和镇古窑遗址考察,仰望窑址旁那座高高耸立的本觉寺塔,斑斑驳驳,显得古朴而挺拔,为吉州窑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街巷小道用废匣钵片嵌砌成各式各样图案花纹,纵横交错,尽显古瓷城的风貌。

我发现吉州窑瓷器制作有些特点:施釉往往不规则,在胎脚和圈足处露出胎骨,露胎处时常可见修胎时不工整的用刀痕迹和生硬的棱角。这样的缺憾,成为吉州窑器物的重要特征,而一般的仿制品则刻意要将瓷胎修饰得平整漂亮,缺少了自然粗犷的韵味。

南宋吉州窑黑釉香炉,代表了吉州窑在黑釉烧造工艺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南宋吉州窑鉴藏:色如翠玉吉州绿


宋代时期的江西境内,不但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玲珑剔透、质地 如玉的影青釉瓷器深受赞誉,而且吉州永和窑烧制的剪纸帖花、褐彩画花、刀笔刻花等黑釉窑变瓷器也名扬遐尔。其中因烧制工艺难度大,产量稀少的吉州绿釉器至 今仍未被古陶瓷研究和收藏鉴赏者所全面认识。现将本人收藏多年的一件吉州窑绿釉印花碗的基本特征描述如下,供同好者鉴赏和探讨。

此碗口径19.3厘米,高7.3厘米,足高1.5厘米,足径5.8厘米。从其造型上看,浅弧腹,阔口撇沿,圈足较高,也正是因为底足稍高,才避免了口腹宽广所形 成的底矮压抑之感。不但视之美观,而且使用时端放方便;从釉水上看,碗内外满施绿釉,开极其细碎密集的小纹片,若不借助放大镜,肉眼不易看清。釉面质感莹 亮柔润,透澈鲜活,纯净细腻如翠玉一般;从纹饰上看,碗内釉下印有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花朵肥硕,花头或朝上或朝下,间隔对应,俯仰自然。花叶穿插其中。 整体画面给人以密不透风却又繁而不乱的感觉。印纹清晰凸起,立体感强。凸起部位釉薄见胎,几乎成白色,凹入部位因积釉而成深绿色,两者相比,有浓有淡,有 明有暗,色差鲜明,层次丰富。印纹线条婉转圆润,流畅灵动,仿佛是回旋着合谐的节奏韵律。这里要特别补充指出的是,碗内底中心积釉厚重,浓绿似墨。可以明 显看出积釉处成斜坡状,一侧高(厚)一侧低(薄)。这是依山而建的斜坡式龙窑所烧碗内底常见的特有现象,也是鉴定古代龙窑所烧碗类器真伪时要查验的细节特 征之一。碗外壁无纹饰,仅在腹的中上部刻划阴线弦纹一周,阴线内积釉而成墨绿色,很是醒目;从胎质及底足工艺上看,胎土细腻致密,烧结瓷化程度很高,色泽 呈浅淡的土黄色。圈足整体看上去显得高而细,足墙外侧垂直,内侧自上而下向外斜着挖削,成外撇状。

综观这件吉州窑绿釉碗的上述基本特 征,不难看出同时期著名的定窑装饰艺术手法对吉州窑的影响。定窑印花纹饰精细严谨,以华丽繁缛取胜。然而层次布局过分追求整齐对称,所以显得机械刻板。吉 州窑的印花纹饰从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明显地与定窑印花一脉相承,由此可见吉州窑的制瓷艺人非常善于借鉴吸收同时代各著名窑口的优秀装饰艺术手法,兼容并蓄, 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形成并丰富了自己装饰艺术技法,拓展了产品的类别。唯其如此,方使得我们今天这些后来人能透过此碗,不但能欣赏吉州窑绿釉印花艺术的 璀璨,而且也能感受到它所折射着的定窑印花艺术的精湛与魅力。

南宋吉州窑金边乌金釉叶纹碗


南宋吉州窑乌金釉叶纹碗这种黑釉叶纹碗是江西吉州窑独创的装饰技法,乌金叶纹碗口沿宽敞,底部面积小,碗壁深而斜,像斗笠一样,口缘处镶有一圈金属边。内外都涂了黑色釉,碗裡可以看见一片黄色的叶子浮现于黑釉之间,叶脉依稀可见,而边缘呈现不规则的残卷,颇有自然的美感。

宋代人在喝茶的时候,习惯先将茶饼辗成细小的茶末,放在茶碗中并注入热水,经过搅拌后就可以饮用;茶汤表面因此经常会浮起一层白色泡沫,与茶碗本身的黑釉相互辉映。宋人因此发展出「斗茶」的习俗,比试过程中,茶汤经搅拌后的呈色和泡沫,都成为评比的重点。茶碗的黑色釉能明显的衬托出白色茶汤,因此成为宋代盛行的的茶器。

我们可以想像古人在使用这个黑碗饮茶的时候,碗中的叶片彷彿缓缓从茶水中浮起的情景,应当更能增添品茶的情趣。

宋代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欣赏


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规格:高4.6cm、口径10.7cm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古时吉安又称吉州,吉州窑因此而得名;又因为是在永和镇,故又名永和窑。它也是黑釉系著名窑场之一,其黑釉盏如玳瑁盏、木叶贴花、剪纸贴花、兔毫盏都是一时之选。

吉州窑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之一。它始烧于唐代末年,鼎盛期是从南宋至元代的初、中期,衰落于元代末期。吉州窑所在地虽没有优质瓷土,但能在产品的种类和装饰上下功夫,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立于陶瓷行业数百年。吉州窑产品很丰富,有青釉器、印花白釉器、白釉釉上黑褐彩绘器、绿釉器、黑釉器等;装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印花、剔花、彩绘、剪纸贴花、堆塑、木叶纹等。其中以黑瓷最为有名。

吉州窑黑瓷包括虎皮斑、玳瑁、油滴、鹧鸪斑以及上面提到的剪纸和木叶等。中国黑瓷在日本又称天目。相传宋、元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人把从浙江天目山得到的福建建窑黑釉瓷盏带回国去,遂称之为天目。日本人按不同的花纹和色泽把黑瓷分为油天目、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珠光天目等。他们还把日本自己烧的黑瓷称为濑户天目,朝鲜烧的黑瓷称为高丽天目。由于日本学者对中国瓷器素有研究,致使中国学者引用其观点、称呼时亦称黑釉为天目。

这件木叶纹盏,体现了吉州窑的特有风格。制作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瓷器坯体上,烧成后即成为木叶纹。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经过这样加工过的黑釉碗,有一种质朴的野趣。这种制作工艺很少流传下来,对于它的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南宋吉州窑釉下彩绘花鸟纹长颈瓶鉴赏


吉州窑彩绘花鸟纹长颈瓶

江西 李训刚

南宋吉州窑彩绘工艺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以釉下彩绘为多见。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白釉或涩胎瓷器上,用色料绘饰各种纹饰,再于700℃—900℃左右的低温窑炉中二次烧造而成。其彩料应用广泛,釉色鲜艳,品种丰富且艺术性较强。因彩绘施于釉上,因而易磨损,易受酸碱等腐蚀。 釉下彩是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因釉下彩绘的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损、腐蚀,色泽莹亮,经久不变,深受时人青睐。

这件南宋吉州窑釉下彩绘花鸟纹长颈瓶(见图)于1979年3月出土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棉三厂,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瓶高8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5.9厘米。此瓶小口,细长颈,扁鼓腹,圈足。颈上部绘粗细弦纹六道,器身一面绘折枝梅花,枝上立一喜鹊,鹊的羽毛彩绘后剔划而成。另一面绘竹枝一枝,并剔朵梅六朵,其它两面各饰蝴蝶两只。彩绘呈酱褐色。造型秀丽挺拔,描绘精工,堪称精品。

李训刚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是吉州古陶瓷代表瓷器之一,深黑的釉面上,镶嵌着几片纹理清晰的树叶,注入茶水,盏壁上的叶子飘然水面,美不胜收。木叶天目的制作工艺是在生坯上施黑釉作底釉,用经过浸泡腐蚀除去叶衣、只留叶茎和叶脉的叶片,沾上浅色面釉,平整地贴在盏壁,经过窑变,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其树叶取材以桑叶、杨树叶为多,亦有樟树叶、皂角叶、豆荚叶、桃树叶、柚木叶,几乎吉州窑遗址附近的树木叶子都被利用。

吉州窑遗址地处吉安县永和镇,首尾10公里之遥。这里水路交通便利,上溯赣州,下达南昌,具有古代瓷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吉州窑始烧于唐代后期,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衰废于元末明初,终烧已有700年。

吉州窑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烧造工艺,其中,简朴素雅的木叶天目瓷堪称一绝。吉州窑地处现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永和镇古称东昌城,后被废而以永和镇取代。在宋代,永和镇由于吉州窑瓷业的兴旺和繁荣而为“天下三镇”之一。一般认为,吉州窑烧造历史始于晚唐,停烧于南宋末年。吉州窑(永和窑)遗址所在地与吉安市相依在赣江的西岸。窑址所在地永和镇是个沿江走向的小镇,目前发现的吉州永和窑遗址占据了永和镇西侧约两公里长、一公里宽的范围,紧紧相连有24座窑址,是全国陶瓷历史文化中少见的规模庞大而集中的遗址之一。而令人奇怪的是,从永和窑这20多座窑址中,都出土有各类天目瓷残片,包括彩绘瓷等,而出土有木叶盏残片的,仅局限于靠青原山东南向的一座窑址中,其余都不见有木叶盏残片。这种情况,似乎隐隐告诉人们,木叶盏当时是在为一个专门的群体定烧的器物。

吉州窑木叶天目,多是装饰宋代典型的斗笠碗造型。这种造型口大、足小、敞口浅腹的形制,蕴藏着佛家颇具宽广的包容性格。木叶天目盏的制作,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在已经上好了一层黑釉的盏坯上再考虑叶子的设计,叶子经浸泡腐蚀之后,去了叶衣,只剩叶茎和叶脉的叶片,然后将叶片沾上与盏底不相类似的釉,平整地置于盏面,高温使两种不同的釉产生变化,进而生成一丝丝叶脉清晰的图像”。木叶天目是将天然树叶浸水腐蚀脉络后沾釉贴在器物上烧制而成,一般是一片叶子贴在盏心,也有贴在盏壁、盏口的,或二叶重叠的。这种近乎自然的装饰,尽管没有玳瑁、油滴天目那美丽的结晶,虎皮、鹧鸪天目斑斓的色彩,以及兔毫天目丝丝垂流的窑变效果,但木叶那朴实无华的沉穆,天然去雕饰的工艺,能够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在闪烁着深邃黑浑之中,木叶的丝丝茎脉是那样的清晰生动,透过茎脉的空隙,在盏壁漆黑的釉色中,米黄色的叶子像是舞动着的生命的灵性。如今,吉州窑木叶盏已成为吉州窑天目中的极品,亦是无数古陶瓷藏家梦寐以求的器物。有专家称,鉴别真假木叶盏,用手轻轻触摸便会发现木叶纹米黄色的釉和盏壁的黑釉相溶在“一个平面之中”,而不是像仿品“兀然突起”。

吉州窑瓷器的鉴别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木叶天目”和“剪纸贴花天目”饮誉中外。

吉州窑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而衰于元代末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据《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字,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永和镇也成为“天下三镇”之一。现在古瓷片、窑具还俯拾皆是,一条条用阻坛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长街古巷,纵横交错,依旧保留了古瓷城的风貌。

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1975年,在东京博物馆举办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展览,吉州窑的兔毫斑、鹧鸪斑和玳瑁斑成为传世珍品,日本国珍藏的剪纸贴花盏被誉为国宝。1976年,在新安海域发现一艘开往朝鲜、日本的中国元代沉船,从沉船中打捞出1.5万余件中国的古陶瓷,不少属吉州窑烧制。韩国中央博物馆陈列的42件吉州窑瓷器被视为稀世珍品。英国博物馆所藏的吉州窑产凤首白瓷瓶堪称瓷中尤物,木叶天目盏则被列为国宝。

吉州窑民窑特色鲜明,它博采众长,集南北各窑制瓷艺术之大成,先后成功地仿烧了定瓷、龙泉瓷、青花瓷,又将民间剪纸工艺成功运用于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色彩缤纷、璀璨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鳝皮黄、油滴等黑釉窑变瓷和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给人以自然、清新、亮丽的美感。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不少国家均有收藏,甚至奉为国宝。釉下白地彩绘技术更是直接促进了青花瓷的成熟,开辟了制瓷装饰工艺的新天地,对我国陶瓷生产影响深远。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适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古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吸水率高、施釉薄、见水亮等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釉、乳白釉、褐釉、黑釉、绿釉、仿龙泉釉、彩绘及青花等;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

一、吉州窑古陶瓷的胎质特征

吉州窑古陶瓷存世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和窑的米黄色含砂胎。古陶瓷研究者谓其“粗松,似陶”,更有学者认为其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这些观点虽然偏颇,却正好指出了吉州窑胎质的本质特征。

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赣江对岸的鸡岗岭和窑场周围,或二者兼而用之。生产场地就在赣江边的沙丘地上,无法避免砂粒进入瓷土,因而胎质中含砂量大,使胎质粗松吸水力强,粗看似陶,但敲之具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特征,因而成为了区别其他窑口的显著特征。

由于胎泥含砂量高,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楚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波浪痕经施釉后,其痕迹虽有所减弱,直面观测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胎表仍可以感受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呈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象。

现代吉州窑仿制品,多采用淘洗好了的现成高岭土,且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掺和又极难把握比率,难使匀和。因而胎质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的起伏触感和竖条状的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现象。

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掺入稍许水泥浆的做法,烧成后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此类仿品多为大件,如瓶、罐、炉一类,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其胎质不适应生产彩绘瓷,因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者。

中期仿者改用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因其材料在高温中易爆裂,多用低温烧成,因而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且半年后泛黄消失,呈白中泛灰状。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尤以玩具陈设件居多。

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干燥时无异样反应,但见水易化,甚至脱落,用手指沾水,哪怕沾点唾沫涂于锈面,手指沾有土色者为人为土锈。

现今的高仿品则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两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品,更具欺骗性。其识别方法,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从上下声音辨别,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则可观测釉与胎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难找到完整老胎,故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玳瑁、虎斑等物稀价高的碗、盏,以求暴利。

二、吉州窑古陶瓷的釉色特征

除胎质不同外,新老瓷器的釉色区别,第一眼的直观感觉十分重要。老器釉料是使用天然材料,釉色自然古朴,加上年岁久远,多有使用磨损痕,即使釉色极好的出土老器,其泛光亦显柔和。仿品的釉料多为化学成分勾兑,烧成后釉面光亮匀称,尽管采用酸碱除光亮法或埋入土中锈蚀法,但缺乏岁月侵蚀和使用磨损,其光亮度当然突兀、扎眼。

吉州窑属民间窑场,产量大,生产也就较为随意,加上坯胎含砂量高,釉料稠了更难挂附,因而形成了釉料稀、上釉薄的生产特点。

以黑釉为例,与建窑黑釉凝重的特色比,少有建窑所特有的“流泪”现象;宋元以前的黑釉瓷器,因釉料稀,容易下流,口沿往往显现淡淡的黄线圈;因上釉稀薄,受釉冷得快、胎冷得慢的温差影响,几乎所有的黑釉窑变瓷的釉面在放大镜下均可看到不规则的冰裂现象:因上釉稀薄,在阻刀、跳刀所造成的轻微起伏处,釉料难以挂附均匀,若选择适当的倾斜角度观察釉面,还可以看到波浪起伏的釉面肌理;也正因为上釉稀薄,坯胎吸附过多,釉面形成许许多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缺釉毛孔,显得粗糙干涩,有如“雨花石”见水就亮的特质,因为水会迅速填满缺釉毛孔,使釉面浑然一体,自然就晶莹剔透了。上述这些吉州窑所特有的釉泽现象,是新品无法显现的。

吉州窑彩绘瓷脱胎于磁州窑,磁州窑胎质偏黑灰,不得不在坯胎上先施一层淡色化妆土,然后再绘黑彩,以求色彩和谐。永和窑胎质白中泛黄,黑色釉与胎色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不受人们欢迎。而直接在坯胎上着褐彩釉,自然、和谐、古朴的特征显而易见,且省工料,这就是吉州窑彩绘瓷绝大多数为褐彩的原因。

三、吉州窑古陶瓷的工艺特色

吉州窑为综合性窑场,民窑生产随意性大,现就基本的最具本质特色的器型发展趋势、制作工艺和画风画法作简单分析比较。

1、器型发展趋势

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

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

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彩蝶、波涛、猫、狗、虎、马、虫、鱼,常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俚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1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吉州窑古陶瓷鉴别(二)


1.器型发展趋势。时尚决定器型发展,器型决定制作工艺。

早期的吉州窑瓷器,继承了唐代雍容、矮胖的风格,入宋以后逐步向挺拔、俊俏发展,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元以后向肥硕、厚重发展,明代以后则转向轻薄、规整。这与同代各窑的发展趋势基本相同。

2.工艺特征。吉州窑因地制宜,制作工艺受胎土、施釉方式以及生产习惯影响。

以基本器型碗、盘、壶的底足为例,唐末五代的底足以玉璧足饼底、矮圈足为主;到了北宋前期则发展为高圈足、大圈足,中后期又为矮圈足;至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至明代再向薄壁圈足发展。这个发展趋势,经过了一个循环往复、沿袭改革的变异发展过程。这个规律为吉州窑瓷品的断代依据之一。

以黑釉瓷施釉为例,受烧造技术的影响,北宋以前的黑釉瓷为防止釉粘连,保证成品率,均施半截釉。南宋前期,由于窑钱(垫圈)的出现,固定了叠烧器物之间的间隙,能较好地防止釉粘连,形成了除圈足外略显稍许胎,即釉不及底的形态;南宋中期以后,由于较准确地掌握了垫圈厚薄规律,形成了除圈足内无釉,器内外施满釉的形态。这些都是吉州窑产品“多露胎骨”的原因,也是其断代特征之一。

以时尚习惯为例,吉州窑受地理环境影响,在瓷土无法改变含砂量高的事实面前,窑匠们扬长避短,形成了“重釉不重胎”的时尚,即在坯胎制作方面较为草率,而刻意追求釉色变化以弥补坯胎不足。其结果形成了釉色百花纷呈、千姿百态,坯胎粗糙随意的显著特征。虽然随着烧造技术的进步,施釉方法从半截釉,发展到釉不及底,再到施满釉,表现了窑匠力求完美的愿望,但其重釉不重胎的观念始终占了上风,并且形成了生产习惯。因此,除少数极品外,绝大多数黑釉瓷的圈足内外的刮刀痕或跳刀痕均较明显,成为其鉴别窑口的显著特征。

3.画风画法。吉州窑古陶瓷装饰,无论是剪纸还是彩绘,讲究简练的画风画法和疏朗有致的图案布局,往往寥寥数笔勾勒成形,或点缀几笔以打破平面,极其写意又十分传神(图3),绝无文人骚客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即使同画梅花也别具一格。其图案均源于自然,取自民俗生活,多以自然物为对象,如菱花(图4)、团花、梅花、梅枝、蕉叶、奔鹿(图5)、彩蝶、波涛、猫、狗、虎(图6)、马(图7)、虫、鱼,常见“金玉满堂”(图8)、“长命富贵"、“龟鹤齐寿”、“儿孙满堂”、“多子多福”、“金桂玉兰”等吉祥语剪纸,还有马上猴(寓立刻封侯意)、凳上猴(图9)等彩绘泥塑瓷。这些装饰图案质朴明快、童趣盎然,民俗理语特点鲜明,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图3 鳝皮地剪纸双凤纹盏

图4 鳝皮地菱花纹碗

图5 白地褐彩开光奔鹿纹罐

图6 黑釉卷尾立虎

图7 褐彩骑马俑

图8 免毫地剪纸“金玉满堂”碗残片

图9 素胎坐猴图

古玩鉴别无捷径可走,掌握特色是瓷品鉴别的根本要求,仅凭某一特征就下结论,又必失偏颇。因此,应通过多看、多摸、多比较,综合考虑。吉州窑是一个综合性民窑系列,沿烧了l200余年,民俗性、创造性、简陋性、随意性等是其特点,掌握其胎质、釉色、施釉方法、画风画法、烧造工艺等特征,在品玩过程中找到规律,再将规律性的感性认识归纳成理性认识,其奥秘也就熟谙于胸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