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简一瓷砖 > 导航 >

第一堂陶瓷课

第一堂陶瓷课

简一瓷砖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2-13

简一瓷砖。

告别了多彩的暑假,今天上午,我们迎来了生动的开学第一课陶瓷课。

我可是个爱瓷的“瓷都”人,一向仰慕瓷厂里那些把瓷土变天使、用泥土塑精灵的叔叔阿姨们,对这次动手实践的机会可以说是望穿秋水了。

幸福时刻到来了,在老师的一声令下,我们各就各位。我捋起袖子,准备大显身手。首先,我扯了一大块泥团,然后把它放到了那不停旋转的托盘上,我想把它做成一个“国色天香”的花瓶……真是,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这做陶瓷怎么就这么难呢?我费尽心思,满头大汗,筋疲力尽,可手下那泥团还是泥团,没多大变样。唉,这梦想和现实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狼狈不堪的我不得不伸出粘满湿泥的手向老师求援:“老师,帮帮忙吧……”

老师二话没说,来到我跟前。他重新把那块泥放到托盘上,我觉得很奇怪,那团顽皮的泥怎么一到老师手里就变得听话了?不一会儿,泥团立了起来。老师又向泥团上洒了一些水,将大拇指插进泥团中心,另外几只指头轻轻捏住外面,慢慢向上拉,不一会儿工夫,一个花瓶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像模像样。

我捧起一块泥,学着老师的样子,开始制作起来……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花瓶终于捏成了,虽然不像老师制作的那样精美,但毕竟“成形了”,有那个模样了。

这就是我的开学第一课,也是我第一次学做陶瓷,是我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忘不了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手忙脚乱,忘不了老师的细心指导,更忘不了自己的梦想将来做一个陶瓷大师!

延伸阅读

陶瓷史上第一抹“釉下彩妆”


名称: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

年代:东吴

尺寸:高32.1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13.6厘米

展览地点: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

国宝档案

中国古代的釉下彩绘瓷器是何时出现的?

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陶瓷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是公元九世纪的唐代中晚期,以长沙窑为代表。然而,上世纪80年代,南京南郊出土的一件陪葬品,颠覆了这一论断,并将釉下彩绘瓷器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

这件在陶瓷研究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珍贵文物,就是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如图)。

1983年,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在南京雨花台区长岗村一带发掘了一座东吴晚期墓葬,出土的随葬器物中有一件青釉褐彩羽人纹盘口壶。盘口壶造型端庄,胎色灰白,青釉泛黄,厚薄均匀。盘口壶通体彩绘纹饰由上至下可分为盖、颈、肩、腹四个部分。器盖顶部以一个回首的鸾鸟作为盖纽,盖纽两旁各饰一柿蒂纹,盖面上还绘有两个人首鸟身的“神禽”,对着一株仙草翩翩起舞;颈部绘有7只异兽;肩部则装饰三组贴塑:四个等距分布的衔环铺首,两尊佛像,一对双首连体的比翼鸟;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上排11人,下排10人,空隙处还穿插点缀着飘忽欲动的仙草和云气纹。整组彩画中描绘了多种生动、奇异的艺术形象,呈现出一派飘渺虚幻的天界风光。

据市博陈列部副研究员张瑶介绍,这件盘口壶是用褐黑彩在瓷胎上作画,然后罩透明青釉,入窑经1300℃的高温烧成,是迄今为止所见用釉下彩绘美化瓷器的最早典型,也是迄今所见东吴时期最完整的绘画艺术珍品。它的出土,证明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具备了烧制釉下彩瓷器的先进工艺,打破了学术界传统的观念,将釉下彩绘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1000年。这一工艺,也为以后唐代长沙窑、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乃至更晚的青花、釉里红等著名瓷器品种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是陶瓷装饰艺术的一项重大变革。本报记者朱凯

德化瓷雕第一人——何朝宗


中华大地千年来精于陶瓷艺术,无论器型、釉料都不乏经典。但人物雕塑,无论石雕、木雕甚至玉雕,比例结构自宋代以后逐渐式微。到了后世更有粗大明、呆清朝的贬低形容。 雕塑造型、人体结构与同时期的文艺复兴相比更是大大的不足。甚至一段时间人们认为中国无雕塑,只是装饰艺术的堆砌。

左:明代成化漳州窑佛像,右:明代观音木雕造像

但万事无绝对,在那个闭关锁国,帝王几十年不理朝政的时代,在一个中国南方的小城,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少年,他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个流派、一种风格。经历了500年时间的沉浮。他的作品依然能打动观者,并被当代收藏家所追捧,更被赋予德化瓷雕第一人的美誉,他就是——何朝宗。 何朝宗(1522-1600年),又名何来,中国明代瓷塑家。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镇隆泰后所村人。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祖籍江西,先祖何昆源,号德辉,先在江西军伍任职,明洪武七年(1374年),调泉州右卫所,旋升右营旗官;洪武十七年,奉命拨军到德化隆泰社厚苏村(即今后所)屯垦定居。 他自幼受环境熏陶,喜爱瓷塑工艺,拜当地艺人为师。早年为宫庙泥塑各种神仙佛像,如德化碧象岩的观音、下尾宫的大使、程田寺的善才、东岳庙的小鬼,形象逼真。这些泥塑有的保留至清末和民国时代。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经过一生的追求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

后所窑,位于浔中镇后所村,现往雷峰镇路口大湾路旁,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屈斗宫古窑址范围。明代何朝宗在此窑场烧制中国白(德化白)瓷雕。后所窑因此而久负盛名。 何朝宗之前的宗教雕塑,几乎是清一色的大型雕塑。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窟等石窟佛雕,乐山大佛、泉州老君石佛等摩崖石雕,苏州保圣寺《罗汉》等塑壁,寺观里的泥塑佛像、木雕佛像……基本上都是大型雕塑,它们大多会集大批能工巧匠,耗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这些大型宗教雕塑及雕塑群并非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一大批人的集体创作。况且,从功能上看,此时的宗教雕塑艺术是服务于宗教和政治,艺术的意义是从属的,工具性的。

而何朝宗的每一件瓷塑作品从取材、构思到制作的全过程都是独立完成的,他的作品服从于材质,服从于内容,服从于人类的精神诉求,体现出艺术独立的、自主的品质特征。因而,说何朝宗是中国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并不为过。

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塑造的形象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魁力。 善瓷塑,长于佛教人物,现存带有他名款的观音、达摩瓷塑像以德化窑作品居多。其观音像有大小、坐立及旁有童男童女等多种形式,而达摩像仅有坐立两种形式。

故宫博物院 明 何朝宗作 德化窑白釉达摩渡江立像

《达摩渡海像》,达摩被置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上,双手合抱在胸前,双眸深邃,凝视远方,东渡弘法的抱负和决心,被艺术家表现得恰如其分。同时,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塑艺人,吸收了历代雕塑的长处,特别是继承了唐代表现佛像艺术的绘画风格,使得塑造的观音、达摩等造像很有唐代的韵味,形象既端庄肃穆,又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

何朝宗的菩萨雕像,发髻高束、低首垂目、面形端庄沉静、胸前璎珞珠配衬托。从中多少能看到一些盛唐佛像的影子。华贵而肃穆,既平易近人又不食烟火。这种视觉美感很好的传达了意境韵味。

德华白瓷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浑然一体。能够呈现出温润的玉质感。衣纹皱褶如风如水如煮熟的饺子皮,千回百转美得惊心动魄。动态十足。五百年来,明代中期称得上是德化瓷塑艺术的巅峰。

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每一个门类每一个时期都会诞生一两位标杆型的人物。如清代印石钮雕之杨玉璇、清代竹刻浮雕之吴之璠、近代紫砂之顾景舟等。而德化白瓷,明代中期就达到巅峰,其代表人物就是何朝宗。请记住这位翩翩少年,伟大的艺术家应该被人们铭记。

陶瓷文化鉴赏-宝岛仿古瓷第一名窑


说起台湾陶瓷,大都知道台北县的莺歌镇,那里的陶瓷老街享誉海内外,大大小小的陶瓷商店和陶艺工作坊不下三四百家,晓芳窑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晓芳窑以仿古瓷闻名,其品质在台湾至今还无人能出其右。晓芳窑的主人蔡晓芳先生今已70岁了,从事仿古瓷器的烧制超过30年,已有一万多个品种,举凡中国历代各种名窑瓷器,晓芳窑都仿制过。不过,晓芳窑并非单纯追求乱真,而是尝试超越古瓷艺术之美。一些宝岛的业内行家甚至认为,晓芳窑的仿古作品往往比真的古瓷器还完美,因为现代的烧制技术和条件已远胜古人。

晓芳窑各种仿古瓷器中最具特色的应属仿宋汝窑瓷。这种在历史上昙花一现的名瓷充分体现出北宋皇室的特殊审美观,追求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玄妙颜色。那温润如玉的釉色中分布着若隐若现、大小不规则的开片或冰裂纹,呈现出奇妙的艺术效果,令人眼见心喜,爱不释手。其实晓芳窑仿元明清代的青花瓷、仿清代的粉彩瓷,也是很有特色的上乘之作,但由于老画工逐渐凋零,后继乏人,这些需要画工的精品瓷日渐减少。

当年蔡晓芳有幸得到台北故宫高层的赏识,特准他近距离观摩馆藏瓷器,并为台北故宫仿制过不少经典名瓷,像台北故宫珍藏的汝窑水仙盘、温碗等,当年曾代替真品到海外参展,随即成为藏家争相收藏之物。

晓芳窑仿汝瓷的成功秘诀在于其独特的釉色秘方和烧制工艺,而设在北投的窑厂是从不轻易让外人进入的。走进蔡晓芳位于北投的两层瓷器展室,仿佛进入了记载了古陶瓷历史的博物馆,从宋代的汝、官、哥、定、钧、龙泉,到元明清代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一应俱全。回头客和慕名前来者每天是络绎不绝,当中不乏许多来自祖国大陆的爱好者。

难得的是,蔡先生有三女一子,皆有志承继家业,并力图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今年,他们还在上海设立了门庭,其店内的陶瓷精品无半点瑕疵,几近苛求。作为台湾陶瓷界的一朵奇葩,晓芳窑多年来对中国古陶瓷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紫砂学术第一人 毛大步


玩紫砂、玩茶器,大多兴致所至,盘桓消遣,移思休闲,破闷解乏,寻趣找乐……倘做一本正经地慎重求知、严谨考证,反而可能失去原本的情趣与本来的意义。但要步入高端收藏,必然触及其专业与学术。否则只能停留浅显,一辈子也不会进步。专业与学术的见解,更不受阶级、等级、资历、疆域与年龄等诸多限制,能者为师,惟才是举。所以有必要,重点探讨,大家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完善“已知与未知”的紫砂方面的专业知识。希望大家在丰收物质收藏的同时,也取得专业上、精神上收获的双丰收,真正达到“陶冶心灵”。学术探讨,决非一人之力而能成就,需要大家热情参与,不吝赐教,切磋砥砺,去伪存真而渐臻。

紫砂研究,昔为小道,虽有文人参与,官宦相扶,却终难成器。而今盛世,紫砂天下,不可同日而语!紫砂学术研究,不迷权威,多为本悟,借鉴史实,综观高论,求知求解,重视佐证,奉行真理……

学术研究,远离利益之争,不分远近之别;跳出圈子看圈子,往往看得最为客观与真切。紫砂,是所有爱好者的信仰。真正紫砂,不是某个人的“杰作”;也绝非某集团的“产物”。大家皆信佛,而“佛”并非就是某个庙堂的摆设;或是某个圈子里的图腾。佛,应在各自心中。

学术研究,应是科学性的务实探索,理智性的细微分析,公正性的真实反映,其实毋需急功近利。看待紫砂,收藏者、制造者、经营者,各自有着鉴赏方式:或从外、或从内、或从感觉,不求一致。所以紫砂学术应分:专业学术、民间学术,商业学术。彼此虽然有别,但此中有交叉,也常存共识。

专业学术,是以历史遗存资料、陶瓷专家、学院教授、研究学者等共同谱写的典籍资料。民间学术,是以普通的行业作者、民间收藏爱好者与其他领域爱好者等发起与参与完成的专业资料。商业学术,是以投资者、开发商、经营者与相关作者等以提升商业价值而进行的专业策划宣传资料。妄自分界,姑且听之。即便是商业学术,也能从中找到许多有价值的紫砂资料和取得一定的社会宣传效应……

紫砂学术研究,乃是对整个紫砂艺术的充分理解及细化。其中包括起源、成分、造型、工艺、沿革、发展、鉴赏等等。紫砂创造包罗万象,专业要求甚高;历史发展趋于狭窄,现代拓展过多,多元时代学术作用显著。对于紫砂定论,大家莫衷一是,有认为“紫砂”:代表原料、代表性能、代表工艺、或代表品牌……

其实,应有小紫砂与大紫砂之分:“小紫砂”是小圈子里的产品,“大紫砂”是所有与之相关事物。因此紫砂宣传工作,应无门户之见,抛却个人喜好,放低利益关联,客观地围绕“大紫砂”而开展。紫砂宣传,是承载着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必须讲求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专业学术,至关重要……

任何一种艺术,到了一定成熟阶段,自然而然产生专业学术。没有学术的艺术,应是伪艺术。紫砂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都是“艺”为境界,“术”是追求与达到的手段,二者同样攸关品质。大多紫砂业者偏于“术”的完善;而教授学者却重于“艺”的提升;各有所长,资源互补,彼此互惠。倘见“高端学术”而无“高端作品”是不适合的;只见“精良作品”而缺“学术论述”也是不适合。

“工艺品”地位,远远未及“艺术品”;作品专业学术高度在成熟艺术市场是与商业价值来划等号。工艺层面可以临摹、代作;而学术则不能。论文可以抄袭,而境界却不能因此提高,所以学术最难。专业学术虽难,即便专研有成,理论亦很难转换成商品而从中牟利;故而“吃力不讨好”,从者寥寥……

任何一种学术探究,都会引发争议,紫砂犹为如此。道理不说不清,自在各种争辩中逐渐明朗起来。学术争论很正常,因为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有各的依据与理由,往往就是在争论中得到进步与完善。譬如鉴定古壶问题,有根据出土、有依据工艺、有通过比对与排除、有任凭经验与感觉,各显神通。历代名家真品,自有过人处;要是仅仅依照工艺精良程度来断定真伪,虽有道理,似乎也未是稳妥。若是依照出土时间来判定,自然较为科学;倘是作品本身艺术高度不够、工艺粗浅,也会存有疑虑。民间流传器物,品类繁多,花样百出,有很多很难判明其真正身份,这极需大家来共同鉴赏与评定。所谓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兼听则明;学术研究聚集各方真知灼见,探讨共识,理清沟渠,分明泾渭……

紫砂学术研究,必须领会“传统法度”、“创新精神”、“融入时代”、“持续发展”等重要含意。日益庞大的紫砂产业,需要专业学术背后支撑。学术研究容不得虚伪敷衍,专业追求才能不断进步。紫砂事业发展有许多种方式,商业成功是最直接的;但未必最持久;专业成功,才能算永久的成功!专业学术与商业策略,如车轮两侧,行业发展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不应厚此薄彼,兼顾才得平稳。专业研究的重要性、紧迫性、时代性与必要性的课题,应是每个参与者面临的心灵拷问与资质检测。技师评级晋升,必须提交专业论文,已充分说明紫砂业者学术问题在理论层面的重要性与必须性。紫砂事业的千秋大计,或许更多依赖于专业学术进步的健康发展。专业学术,应具历史高度的前瞻性……

学术专研的终极,应是多方面裨益:既利于鉴赏、更利于创作;使低者渐能,能者更高,高者超越。学术研究的提倡,不仅能推动艺术进步,尚能侧面规范市场、督促公平交易,引领积极向上的风尚。任何艺术品甄别优劣,均为依据专业素养与创作能力;而鉴赏识别的“审美艺术”,主要源自专业学术。何为模仿拼凑、何为借鉴完善;何谓创新进步、何谓退化萎缩;统统地逃不出专业学识炼就的法眼。紫砂虽是与茶结缘,守望相助,荣辱与共;但紫砂艺术自成体系,历以创造新奇、惠泽大众而盛誉。紫砂不为服务于茶而独立生存,主要依赖于专业学术的成熟与发挥;自此,才真正称之为紫砂艺术品。学术研究的实际意义,始于无形,潜移默化,功在当代,利于千秋;应值得大家兴师动众来投入……

艺术创作没有规律、标准可循;而审美、鉴赏有标准;创作与收藏有各自标准,但皆奉学术为准绳。专业学术历来是艺术行业的核心动力、发展的后续能源;由此才能繁衍繁盛,光前裕后,创造无限。紫砂,所有爱好者的珍惜宝贝;学术,所有艺术品的特征属性;紫砂专业学术,是紫砂大厦的柱础。于制造而论,学术为树之根系;于收藏而言,则是宝藏开启之匙。紫砂艺术的社会地位不断攀升,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广,倘见产业渐巨,而学术匮乏,难免看似荒谬。机遇时代,欲将紫砂再建伟业,传遍天下,“大紫砂”的观念攸关至要,专业学术的完善迫在眉睫。所以学术问题,不仅是紫砂作者的研习专项;也是所有参与“紫砂游戏”者的必修科目,无从回避。紫砂是宜兴的骄傲,是华夏的瑰珍,也是全人类的物质遗存;行业者尽力做好发扬传承,责无旁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