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粉彩瓷器 > 导航 >

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析赏

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析赏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器鉴别 粉彩瓷器颜料鉴别

2020-07-22

古代粉彩瓷器。

粉彩早在清康熙中期就开始出现,粉彩是在康熙五彩和珐琅彩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从清康熙年到清末,又到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器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史,也有了不同的发展内涵。景德镇画师涂菊亭在民国时期的画瓷领域里是比较活跃和突出的一位,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绘瓷名家,被称为景德镇第三代粉彩画大师。

此为笔者五年前购得的一件民国23年(1934年)江西景德镇出品的粉彩人物小碟,该器径90毫米、器高18毫米,敞口,外形收敛、浅圈足内凹,器表足内施粉白釉,胎体细白、轻薄透光,底心落款“个轩”。器表绘有一老一少二人倚傍在屋外廊下栏边观看池塘里的荷花,老者慈祥的神态,孩童专注的目光,衣着的线条流畅,人物的形神兼备,池塘中荷花朵朵盛开,其色彩浓淡相宜,构图紧凑比例恰当,真是一幅老少同乐赏荷图。在该画面左上方题有诗句外,还落款“甲戌年仲冬月、个轩主人涂菊亭写于珠山客次”。

笔者分析,该器具有民国粉彩瓷器的固有特征外,画师经历了早期的学习钻研并有发展和发挥,在此继承了前期浅绛画的选料及技法,具有独特的专长和艺术创造,他的画风具有中国画诗、书、画、款于一体的特色,是有较高艺术性的新粉彩瓷器。该碟是当时的景德镇大户人家向长辈祝寿,特请画师绘制,由珠山小窑定制烧造的礼品,器件虽小但其观赏性和艺术性俱佳,不失可称为民国时期粉彩精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皇帝爱赏仿古瓷


查遍文字,翻遍古籍,谁也找不到一本中国帝王收藏史。谁来补白?补白者也将名垂收藏史。

实际上,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书画鉴赏大收藏家是宋徽宗,他是书法家,独创瘦金体,又倡导了宋宫廷书画院,从东晋顾恺之到北宋宫廷书画院画家的古新作品,他爱欣赏、收藏哪一幅,哪一幅就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一国之君又是书画行家。

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古今陶瓷收藏鉴赏大家是清乾隆皇帝,他是一位有福的皇帝,清顺治帝为他打江山,康熙、雍正帝治国有方,给他留下辉煌的遗产——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所以,他在位60年,有闲写4万首诗,成了诗人;有闲3次下江南观美景、尝美食、体察民情,到处题词,成了书法家;有闲玩赏元青花、元釉里红,明永宣青花、明宝石红、明成化斗彩、明弘治黄釉,依然不过瘾,便下旨烧仿古官窑瓷。有史记载,乾隆三年、四年、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三年、十九年,乾隆帝先后下旨,宫廷督烧瓷器官唐英仿烧从宋五大名窑到明官窑瓷器以成千上万件计。

按照笔者所处的年代,接受传统古陶瓷收藏家遗传下来的收藏传统,那就是均不玩新瓷。20年前,笔者收藏陶瓷也像前辈收藏家们一样,热衷于收藏清三代(包括官窑民窑)以前的陶瓷,清嘉道以后的瓷器除了个别的精彩件外,一般不作为寻觅的目标。

如今回眸,遵循这个所谓的收藏传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收藏清嘉道至民国精品瓷的好机会。如今再回首乾隆帝的赏玩仿古瓷史,收藏古陶瓷的收藏家再对当代高仿官窑瓷冷眼相对的话,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我们会懊丧不已。百年之后,我们的后辈,遗产收藏者们也会责怪我们没有前瞻眼光。

作为一名被传统收藏观浸润的古陶瓷收藏者,我曾一直为乾隆帝一次次下旨令唐英督烧仿古瓷迷惑不已。

中国历代搜集及进贡到封建皇宫里来的名窑名瓷都属于乾隆帝,这个满族皇帝赏数不清的汉人古瓷,发数不尽的思古幽情,一国之上,没有人能享受到如此高的规格和礼遇。然而他仍不知足,却年年还要下旨烧新的仿古瓷,赏火气十足的仿官窑器,因为中国的陶瓷收藏界历来对刚出窑的火气十足的新瓷是不屑一顾的。据我所知,当时景德镇的御窑厂还没有如今如此高的仿旧、做旧技术。然而,乾隆帝却步康熙、雍正帝后尘,赏火气十足的仿古瓷,而且乐此不疲。这里,我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古陶瓷收藏家难道永远收藏古物,永远徜徉在古文化气息里徘徊不前?一概排斥仿古瓷、新瓷文化,这对中国陶瓷史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害的。

伟大的古陶瓷鉴赏家、仿古瓷收藏家清乾隆帝,继承了先帝赏仿艺术瓷的传统后敢为人先,亲自领导仿古瓷的艺术创作。有史记载,他下旨让唐英督烧的仿古瓷,从器型、釉水、花纹、款式等等都有明显的技术要求,皇帝的意志直接体现在很多仿古瓷上。所以,乾隆朝的仿宋五大名窑瓷及仿明代官窑瓷迎合了乾隆帝很高的欣赏趣味,把中国的陶瓷工艺艺术带入到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中国古陶瓷第一个高峰是北宋,最后一个顶峰就是清乾隆朝,清道光帝后,中国陶瓷工艺每况愈下,衰落至民国。当代新瓷的工艺,与欧美日本相比,我们已经不再有优势可言了。

作为古陶瓷收藏鉴赏家,乾隆帝的功绩不仅是把历代名瓷、新仿古瓷绝品藏进宫内,至于后来清王朝消亡时,部分名瓷被宣统帝带出宫,那是后话。乾隆帝最大的功绩还在于直接命唐英等人集前世仿古瓷工艺之大成,创新出许多前所未见的瓷器样式,一直流传至今,这些精品又成为清三代后世仿古瓷的主流样式。可以说,目前在海内外拍卖行拍卖的清代瓷器中,仍是清三代的仿古瓷及创新瓷占主流地位。由于乾隆帝的下旨,唐英等的督烧,清乾隆仿古瓷的生产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瓷业的发展,通过“官搭民烧”,又使清乾隆仿古瓷的影响向民间渗透,堂名款、堂官窑的兴旺,也透映出官窑瓷工艺在民间的散播渠道是畅通的。

乾隆帝爱赏仿古瓷,这里的“赏”字一作鉴赏解,二作奖赏解。即乾隆帝不仅自己爱古瓷,还爱把仿古瓷奖赏给皇宫大臣们。“赏瓶”的“赏”字,就是这样由来的。从乾隆帝爱赏仿古瓷,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中国古陶瓷收藏家除了收藏鉴赏古陶瓷,还应研究、收藏仿古瓷精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高仿瓷,最后与陶艺家一起创造出能代表当代陶瓷工艺水准的时代新瓷。因为作为文人收藏家,“独善其身”是一种修养,但“兼济天下”更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写作如此,玩古玩也是如此。

大英博物馆里赏瓷器(上)


老外赞叹马家窑彩陶

大英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展示中国文物最多的外国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展室多达百余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这里向人们展示的是一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中国历史上各个年代登峰造极的国宝可谓门类齐全,应有尽有。据说这里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徜徉在33号展厅,华夏古代文明的代表作一一展现眼帘:六千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和马家窑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器物,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书画、地图、铜币、丝绸、景泰蓝、漆器、鼻烟壶……展品中陶瓷器占70%左右,凸显出“China”的地位。

从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展出的全是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精品,价值连城,不少器物我还是第一次谋面。厅中央墙上的巨幅壁画尤其引人注目,它来自山西清凉寺。壁画上画有三位菩萨,体现了盛唐时人物绘画风格。壁画前放着三尊三彩瓷雕塑:左为明代的道人,中为辽代的罗汉,右为笑口常开的明代弥勒。其中来自河北易县的辽代罗汉,眉慈目秀,目光炯炯有神。它釉色滋润,高约两米,如此大器之物,实乃稀世珍宝。

马家窑彩陶位于进馆的右侧,我身旁的老外带着孩子,不住地赞叹马家窑彩陶的精美。远古文明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几乎都傍水而生。怀着对滔滔江水的崇拜和敬畏,先民们把自己的感受真切地描绘在彩陶上。我喜欢彩陶上那流畅自然的线条,它带给我的不仅是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而且透露了先民们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理念。

宋代五大名窑这里也有展示。汝窑瓷器,天下传世品不超过百件,国家的大博物馆里有一件汝窑瓷器就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它在我国南宋时已很难寻求了。但这里一下子展出瓶、洗、碗、茶盏等6尊,且造型典雅,釉色素淡,其高贵精美程度,可与台湾故宫所展汝窑器媲美。

乾隆粉彩黄釉描金福凤纹兽衔环辅耳赏瓶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

赏瓶的形式最早出现于雍正朝,专为赏赐之用,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乾隆朝则为发扬光大呈经典品种,乾隆后一直延续,烧造至宣统,从未间断,逐渐演变为观赏器型。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一般赏瓶多以青花配缠枝莲纹为主体,因“青莲”与“清廉”谐音,故赏赐给臣下则希望能为政清廉。而乾隆时期创新了以粉彩描金的品种。

此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精美的纹饰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而一直未将此瓶赏赐于他人,足见其喜爱程度。

此瓶通身绘缠枝莲宝相花纹,寓意吉祥完美。瓶腹绘凤凰三只,则是五彩缭绕,霞光万道,普天祥瑞之征兆。昭示天下“鸾鸣凤奏,天下太平,吉星高照”。

越窑狮形烛台辨赏


该器做成一只缩颈屈足作蹲伏状的威武狮子,正面仰首龇牙,双目怒睁,背面束腰,上小下大,为标准的葫芦型。身上刻划卧伏状狮形烛台特有的双翼与羽毛,下腹部饰两条卷毛纹与双圆圈状放射纹,其余部分刻划斜竖纹。狮子左边五爪扶膝,右爪上握一物状,头顶双耳中间安一圆型短管,与腹腔通,用以插烛照明。全器高8厘米,插管口径2.5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底足无釉露胎,微内凹,胎色作深灰色,胎釉交接处有窑火红线斑。瓷胎外施满青釉,釉层厚润均匀,釉作青灰色,整器较为厚重。

瓷烛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吴时有卧羊形烛台,背有烛扦管。至西晋时,越窑瓷器造型的时尚是把许多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如羊形、狮形烛台、熊灯、鸟杯和蛙盂等。据由冯先铭先生主编、国家文物局1993年7月出版的文物教材《中国陶瓷》记载,西晋时,越窑出现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等新产品,是六朝时期花式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晋代比较突出的器型有鸟首壶、狮形烛台和火盆等。

狮形烛台产于西晋越窑已被许多古瓷专家所认定。但在江西则出现于东晋,时间比越窑晚,形状从越窑的卧伏状变为蹲伏状,胎呈灰白色,釉以米黄色为主,普遍开冰裂纹,脱釉现象严重,与笔者收藏的西晋越窑狮形烛台完全不同。狮形烛台在东晋时仍有少量出土发现,但都比较粗糙,多为仿西晋越窑制品,窑口和胎、釉也不尽相同,并且普遍采用褐彩装饰,东晋晚期出现莲瓣纹。南朝时在福建等地流行双管、四管、莲花形烛台;浙江绍兴南朝墓出土一狮形架座烛台,狮首左顾,尾上翘、四肢伏地、背上负一方座,座上又置长方形横梁,梁上有三个烛管,已完全没有西晋越窑狮形烛台优美的造型和厚润匀净的釉色。由此说明,卧伏状背上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和蹲伏状头顶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只流行于两晋 西晋公元265 316年、东晋公元317 420年 的155年之间。

赏陶瓷观美景 德化走进央视


赏陶瓷、观美景。连日来,中央电视台栏目组拍摄“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德化”专题片,开始全面的拍摄与录制。

在三班镇月记窑拍摄现场,20多名学生扮演了在瓷都德化土生土长的陶瓷小传承人,运用“捏、揉、搓、捺、粘”等手法,每人在现场创作了一件作品:有瓷娃、有神舟十号的宇航员、有老山羊、有花篮……然后将构思新颖独特、样式千姿百态的作品赠送给栏目组主持人。学生们既从泥巴中体验了陶瓷的乐趣,又展现出了新一代瓷艺接班人的风采。

摄制组一行还深入到陶瓷博物馆、岱仙瀑布景区等实地进行拍摄,外景主持人以游客身份体验地方风土人情,一路感受德化的美丽乡村。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秀美的生态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及特色美食给《美丽中国乡村行》摄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期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晚间时段播出。

据悉,《美丽中国乡村行》是中央电视台贯彻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而开设的一档全新栏目,以美丽中国的秀美乡村为着眼点,以“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展现乡村风采,关注乡村民生,体验在美丽乡村旅行的乐趣,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美丽中国广袤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倡导新兴生态旅游模式。

品赏民窑青花炉


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青花瓷有着巨大的流传。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器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唐朝才发展起来的。青花瓷器在中国的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外传到近东及日本、朝鲜等其他东方国家,最后传到欧洲。

青花属高温釉经过1200℃的窑烧之后形成;官窑青花瓷一般都精美细润,但不免有些呆板;民窑青花瓷大多都较粗糙,却蕴含着民窑自由奔放的创造性。我以前在小拍捡漏收藏了一只清早期民窑青花香炉,这只青花香炉显示出民窑毫无拘泥的创造与发展风格。

青花香炉口径25.2厘米,器身绘有古香古色的缠枝莲纹,香炉器型大方稳重,绘画技法十分娴熟。中国盛行佛教,宋元香炉各具特色,明清香炉各有传承与发展。

我收藏的这只青花香炉具有清早期民窑香炉的7个特色:一是民窑香炉创造与发展的特色。明代官窑与民窑多见青花三足筒炉,三足双耳炉;崇祯时期有钵式炉。清顺治、康熙、雍正均有青花钵式炉,但少见这种带有大翻口沿的民窑青花香炉,这种青花香炉的造型具有清早期民窑香炉创造与发展的特色。二是清早期民窑香炉的肥质特色。青花香炉胎质坚致,器物手感重。这只香炉具有清早期民窑器物胎质坚致的特色。三是清早期民窑釉色的特色。香炉釉色白中闪青,这种釉色既区别于明代的亮青釉,又不同于康熙后期有光亮的白釉与浆白釉。这种民窑白中闪青的釉色实际形成了清早期的过渡釉色,这种过渡釉色正是清早期民窑釉色的特色。四是清早期香炉釉面民窑器物的特色。香炉釉面有多处棕眼,釉面呈现乔麦地。五是清早期香炉缠枝莲绘画用料特色。清早期民窑青花采用浙料和珠明料,因此香炉所绘缠枝莲发色较灰暗。六是清早期民窑青花缠枝莲的绘画特色。清早期纹饰画法采用单线平涂,青花有溢出勾描线的现象。七是清早期平削底与底足窑黄的民窑特色。平削底足与底足窑黄是清早期民窑沿袭明末民窑的遗风。

纵观这只清早期民窑缠枝莲青花香炉,既有继承明末民窑传统的工艺,又有清初民窑的发展创新。

紫砂壶的“玩、养、赏”知识


紫砂壶的收藏与投资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由于紫砂壶收藏品具有欣赏、收藏与实用三者兼顾的功能,正被新一代艺术品收藏投资者所看重。而紫砂壶藏品的玩、赏与养,是收藏投资者必须要把握的。

紫砂壶藏品

玩壶这里所说的“玩”,是指“玩”紫砂壶窑烧的“火候”。在千度以上的高温窖中掌握火候非一日之功,温度过高易变形成为残废品,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窑烧白光”。这是温度过高让紫砂泥中所含石英玻璃化的原因所致。恰好的火候可以使壶的泥面没有闪亮的细小白色银星,在自然光照下细看能有几种反射的色光,反射的色光越丰富泥质越好,反射色光呆板而单一的不可能是好泥质。好泥质的另外一种现象是,用开水注入壶中能使壶的泥色变深,这叫显色性。颜色变化越大泥质越好可养性就越大,只有纯正好泥质才能养出婴儿肌肤的细腻手感,光亮如古镜的典雅古朴之视觉感受,着色圆润而深厚的古玉风范。

养壶:玩壶也就是养壶,是人与物的交流和沟通。用手或毛巾之类的柔软织物摩挲的过程就是和紫砂壶的沟通过程,日久它便能闪烁着五彩纷呈的光华。根据作者多年的经验,养壶用茶第一当选台湾高山冻顶的乌龙茶,其次是福建安溪乌龙茶以及铁观音,再其次是红茶。因为乌龙茶、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兼有红茶性温的特点。在玩壶时最好用山泉水,因为它是自然之水没有任何异味,不会干忧茶叶的香气。千万别用自来水,因自来水是漂白粉的气味,能直接破坏茶香的醇正。不要用花茶来养壶,是因为花茶花味太强烈,会冲坏别的茶叶香味。

赏壶是最讲究文化底蕴的。紫砂壶在制作型态上可以分为仿真花器和传统素器两大类,仿真花器是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本而入艺。这类紫砂壶要求制作精细、装饰和实用结合要和谐而不显牵强,也不要莫明其妙的夸张。素器是以简单的几何造型为器型,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物。赏素器首先要看壶身、壶盖是否丰满,方器是否不内夹,圆形是否不瘦瘪,再看壶咀和壶把的组合的外切空间线条是否流畅。在紫砂行业内有这样一句师徒相传的谚语:“壶把随着壶身走,壶咀顺着把末出。”形象地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紫砂壶的第一功能是使用,因此首先要用得顺手,可以用手拿起壶把根据自己习惯用一手指按住盖看是否舒服,且其他手指不会触及壶身,否则会因烫手而拿不住壶。然后还要看壶盖与壶身是否有间隙,间隙太小或太大都不行,标准间隙是左右摇动时能听到轻微撞击声,大约2毫米的间隙为佳,盖边线跟壶口线要整齐服贴成一线,转动时不会出现太大的距离。

掌握了上述要点后,你就可以随心所欲玩壶、赏壶和养壶了。

【陶瓷文化】越窑狮形烛台辨赏


该器做成一只缩颈屈足作蹲伏状的威武狮子,正面仰首龇牙,双目怒睁,背面束腰,上小下大,为标准的葫芦型。身上刻划卧伏状狮形烛台特有的双翼与羽毛,下腹部饰两条卷毛纹与双圆圈状放射纹,其余部分刻划斜竖纹。狮子左边五爪扶膝,右爪上握一物状,头顶双耳中间安一圆型短管,与腹腔通,用以插烛照明。全器高8厘米,插管口径2.5厘米,最大腹径7.2厘米。底足无釉露胎,微内凹,胎色作深灰色,胎釉交接处有窑火红线斑。瓷胎外施满青釉,釉层厚润均匀,釉作青灰色,整器较为厚重。

瓷烛台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东吴时有卧羊形烛台,背有烛扦管。至西晋时,越窑瓷器造型的时尚是把许多器物做成动物的样子,如羊形、狮形烛台、熊灯、鸟杯和蛙盂等。据由冯先铭先生主编、国家文物局1993年7月出版的文物教材《中国陶瓷》记载,西晋时,越窑出现扁壶、鸡首壶、尊、狮形烛台等新产品,是六朝时期花式品种最丰富的时期,而晋代比较突出的器型有鸟首壶、狮形烛台和火盆等。

狮形烛台产于西晋越窑已被许多古瓷专家所认定。但在江西则出现于东晋,时间比越窑晚,形状从越窑的卧伏状变为蹲伏状,胎呈灰白色,釉以米黄色为主,普遍开冰裂纹,脱釉现象严重,与笔者收藏的西晋越窑狮形烛台完全不同。狮形烛台在东晋时仍有少量出土发现,但都比较粗糙,多为仿西晋越窑制品,窑口和胎、釉也不尽相同,并且普遍采用褐彩装饰,东晋晚期出现莲瓣纹。南朝时在福建等地流行双管、四管、莲花形烛台;浙江绍兴南朝墓出土一狮形架座烛台,狮首左顾,尾上翘、四肢伏地、背上负一方座,座上又置长方形横梁,梁上有三个烛管,已完全没有西晋越窑狮形烛台优美的造型和厚润匀净的釉色。由此说明,卧伏状背上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和蹲伏状头顶负单管烛插的青釉狮形烛台只流行于两晋西晋公元265316年、东晋公元317420年的155年之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析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涂菊亭粉彩赏荷小碟析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粉彩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