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隋唐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漫话隋唐彩釉陶

漫话隋唐彩釉陶

隋唐瓷器的鉴别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大理石瓷砖

2020-07-25

隋唐瓷器的鉴别。

彩釉陶塑是我国古陶苑中的一枝奇葩,其制作的高峰便是色彩浪漫、釉色富丽、千姿百态的“唐三彩”。也许,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在产生时却是用作随葬的冥器。“唐三彩”兴起在盛唐,唐以后很少见到其踪影。探索其发展的足迹,人们的眼光自然移到了隋代。

事实上,汉代就有上黄、绿釉的陶器,甚至还有二色相间的陶奁,但敷彩极为拘谨,釉质也不纯。到南北朝,出现了在乳白色或淡黄釉里飘动着嫩绿色的彩带、釉质光泽晶莹的陶俑。隋炀帝曾令河北诸郡工艺户3000余家迁居洛阳,显然,隋代应是多彩釉陶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隋代很短,加之随葬之风不如“王公百官竟为厚葬”的唐代之盛,隋彩釉陶俑极为少见,上海博物馆的藏品隋彩釉骆驼就是这样一件难得的珍品。乍一看,它似乎是“唐三彩”,然而它又与一般“唐三彩”不同,其胎质灰中泛黄,略松于灰白的“唐三彩”,釉色不够丰润,少层次,然釉质清纯,透明度极高,具有隋代工艺大师何稠所创优质绿釉琉璃的特征,明显地受胎色的映衬而泛青褐色,而“唐三彩”前期釉质稀浊,略有层次,盛期肥润,色彩凝重,层次丰富,釉色基本不受胎色影响。

隋唐彩釉陶塑虽同具造型浑厚丰满、生动逼真、线条有力的特点,但相对而言,隋代陶塑作风写实,讲求形态比例准确,在传神上较为质朴,而在其简洁的釉彩运用中包含着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无疑为“唐三彩”的先声。“唐三彩”似并不强调细致入微的雕造形体,而是在刻画中突出对动作、姿态的夸张,以马或骆驼为代表,它们或含颌,或翘首,或嘶鸣,哪怕是细小动作的强化描绘,都使形体在平衡中蕴含着动势和气韵,伴随着仿佛是随意涂敷的釉彩自然流渗,使力和美在浪漫的色彩中舒展,使人明显地感到一种内在的神骏与冲动。 wWW.taOCI52.com

隋唐彩釉陶塑和这一时期的石刻一样,是我国造型艺术的黄金时代,既是在秦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理想主义的飞跃,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面镜子,在造型和色彩都显得苍白的中世纪前期,它是划破宗教黑暗的一颗明星。隋唐彩釉陶塑并不滥用绘画手段,其色彩运用所造成的那种斑驳陆离、参差纷繁,间或平淡素雅的丰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今,仿“唐三彩”生产颇盛,不过,要深得其风韵,实在也是不大容易的。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漫话仕女瓷


中国瓷发展到民国从工艺上、原料上已经没有什么突破之处了,但中国绘画在民国时期却有着辉煌的一页。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瓷业画家和绘瓷高手。他们会聚在景德镇,以在瓷器上绘画为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为民国时期的绘瓷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工写兼备、书诗画文并茂,其中仕女瓷最有特色。

民国时期粉彩中的粉质逐渐减少,但在瓷绘高手笔下的粉彩仕女仍具有滋润柔和之感,色彩淡雅、富有立体感,绘制的仕女高雅柔丽,楚楚动人。到了民国中期,粉质少得形同水彩,但凡是出自高手的都有美人如玉之感。

仕女瓷的器形有瓶、罐、缸、盒、壶、杯、盘、盆、碗、碟、笔筒、帽筒、水盂等。在质量上一般小件多于大件,小件精于大件。器底款式有红、蓝楷书,盖印章款较常见,底款内容为名窑款、商家款、仿古款、绘画家名款等。

名窑款有“居仁堂”等雅名,也有落公司款的,如“江西瓷业公司”等。江西瓷业公司是1907年由清末御窑总监孙建林创办,是官商合办的机构,该公司精品胎釉精美,彩质纯净、彩色鲜明、绘画工巧、仕女面部刻画十分细腻,陶瓷界称之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仿古款“乾隆年制”、“同治年制”、“光绪年制”的仕女瓷大多数不俗;落商家款的有“洪义泰造”、“江西余元昌造”、“新市德厚兴”等。新市德厚兴是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一大名窑。窑主女儿嫁到新市,在新市开了一爿瓷店,出售她娘家生产的瓷器,它们都是民国瓷中的上品;落画家名(画室名)是瓷器底款首创,这说明瓷绘在民国瓷业中的地位,如“集成昌绘”、“江西华珍画家”、“唐亿生画”、“罗仲林绘”等,他们绘制的仕女用笔细秀一丝不苟,线条舒展流畅。

把诗、书、画运用到瓷绘中是民国瓷业的突破。凡在瓷画中均有画家名款,年代款,题诗题字及赠人题“清玩”、“雅赏”等,熔书画为一炉。在仕女画上落款除了代表人物王琦,王大凡还有俞子贞、唐子建,罗仲林、洪景皓、罗宿氏、兴子明等瓷绘高手。有不少瓷业画家仿唐寅的工整巧丽、洒脱飘逸之法。

民国瓷在中国瓷业史上要找闪光点,那就是绘瓷,当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研究绘瓷著作《绘瓷学》。收藏民国瓷器着眼瓷绘水平,况且瓷绘与瓷质通常成正比。仕女瓷在“文革”中属“四旧”,毁掉较多,而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瓷器却时能觅到精品。民国瓷器年代短,存世量较多,仿制品较少,价格低,无文物之嫌,因此目前收藏民国瓷器是最佳的选择。

隋唐隋唐五代瓷器


上回说到中国早期的瓷器,从商代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中国瓷器的萌芽阶段。不是收藏爱好的朋友,看到这时期的瓷器,最大的直接感触,就是这些土罐子,谁要啊?放在马路边上,也不见得有人捡。

确实,这时期的瓷器,很多和陶器还不好严格区分。瓷器虽然发明了上千年,但上千年来,由于一直处于青铜时代,(铁器直到汉代晚期才普及)这个阶段的瓷器一直进步不大,带有鲜明的早期瓷器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原始阶段,最早的青瓷,称为原始青瓷。

俗话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短暂的隋代,结束了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以来的国家分裂,实现了统一。接下来中国进入了长达近300年的太平盛世唐朝。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待之而起的五代十国,我们一般在历史学上把它归拢到唐末。

那么从隋代(581-618年)到唐代(618-907年)再到五代(907-960年),这近400年的时间里,中国瓷器发生了那些进步和变化,出现了哪些瓷窑呢,这些瓷器都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慢慢道来。

隋代瓷器,目前发现有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安阳窑应该就是北朝时期的相州窑。隋代瓷器分为青釉和白釉瓷器两大类,应该还有黑釉瓷器,目前由于隋代时间短,科学考古发掘的墓葬数量少,还无法从出土文物中予以分别。隋代瓷器多采用印花装饰,釉只施半截,下半截露胎。这是隋代瓷器的一般规律。常见的印花纹饰有条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少见连续的纹饰。

隋代白瓷龙柄象首壶和熏炉

隋代高足盘,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器物,隋代龙柄双连瓶,是隋代北方白瓷的代表。隋代器物器型少,造型古拙,半截釉,釉多脱落,平底,是非常容易鉴别的时代。

唐代瓷器,南方继续流行青瓷,北方流行白瓷。独树一帜的还有湖南长沙的长沙窑,属于青釉釉下彩彩绘瓷器。河南的鲁山窑,是黑釉花瓷,业内有人称之为“唐钧”,意思是唐代的均窑。

说到唐代瓷器,不可不知道的是陆羽的《茶经》和邢越二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之一,在唐代有着"南青北白"之尊 。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因内丘在隋唐时期隶属邢州管辖而得名。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其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代越窑工艺精湛,居全国之冠。

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

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

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

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代越窑皮囊壶 私人收藏

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邢窑和越窑在唐代之盛名,绝对可以称为陶瓷界的路易威登和古琦。

《茶经》还写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婺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由此可见唐代名窑至少还有鼎州窑,岳州窑,婺州窑,寿州窑,洪州窑。

鼎州窑不可考,文献记载可能在陕西。唐代“鼎州瓷碗次于越器,胜于寿洪所陶。”

岳州窑,即隋代以来的湘阴窑,。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县,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金华地区,在金华、兰溪、义乌、东阳、永康、武义、衢州、江山等地均发现遗址。唐代属婺州,故名婺州窑。

寿州窑,隋唐时制瓷名窑之一。产品以青瓷为著名。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

洪州窑,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分布在现江西省丰城市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800年的历史。

还有著名诗人杜甫写的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说的很有可能即是邛窑。“《唐书》:大邑县,属邛州,咸亨二年,析益州之晋原置。钱笺:《元和郡县志》:邛州大邑县,本汉江源县地,咸通二年,割晋原县之西界置。”

看到此,吃瓜群众会问了,唐三彩你怎么不说?

不好意思,不是忘了,唐三彩在唐代属于独立的一个门类,是铅釉陶器,不属于瓷器。也不属于实用器,属于明器,又称冥器。意思是专门给死人陪葬用的。所以,唐三彩器如果发现实用器,一般都不可能是真品。现代人也不可能把专门给死者使用的器物用来日常使用。跑题了,另文再叙。

说说邢窑,陆羽都说,当时很多人以为邢窑在越窑之上。因为邢窑白如霜雪。其白瓷,质量十分精美。釉色洁白造型工整,器物轻薄,扣之音脆。科学检测表明,邢窑的瓷胎三氧化二铝含量很高,烧成温度在1300度左右,属于成熟的硬质瓷。也属于陶瓷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唐代邢窑白釉凤首盖贴花皮囊壶 1996年河北故城县出土 河北衡水文管处收藏

再说越窑,越窑青瓷非常精美,时人赞誉颇多。颜况"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的诗句,都是越窑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当时邢窑与越窑在整个瓷器圈里,就如同今天LV和GUCCI的地位一般,受到由上而下,达官显贵的喜好和追捧。

长沙窑值得一提。长沙窑是唐代南方瓷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铜官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在长沙窑还发现了最早的釉里红装饰。长沙窑是中国釉下彩装饰的第一个高峰,五代之后中断了,但它开启了中国青花和釉里红等彩绘瓷的先河,在陶瓷史上地位独特而无可替代。

唐长沙窑青釉彩绘罐

鲁山花瓷又名"唐代钧瓷、黑唐钧",因唐代鲁山所产的黑地、乳白、蓝斑一器三色的花釉瓷器而得名。唐南卓著《羯鼓录》载: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鼓事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鲁山花瓷之所以成为花瓷之首,是基于其首先成功运用窑变技术而言的。窑工注意并重视到这种特殊的"窑变"现象,经试验成功,重复运用到黑釉瓷上,烧制出前所未有的人工创新品种--花瓷。

研究发现,鲁山花瓷的烧成温度在1250~1300℃范围内,其硬度、耐磨度很高,已达到现代瓷的标准。

唐 鲁山段店窑 花瓷腰鼓

说到这里,唐代瓷器基本上就有一个差不多的全貌了。且慢,群众要说了,你怎么不说秘色瓷呢?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由此可见秘色瓷其实就是越窑里进贡的极品瓷的专用名词。

晚唐-五代 越窑秘色瓷盘口双系龙纹尊 私人收藏

最后说说五代瓷。五代十国时期,国家动乱,诸侯割据。战乱不堪的60年。北方,邢窑逐渐衰落,定窑兴起。南方,吴越国继续大量烧制秘色瓷器,越窑进入了历史最高峰。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五代人徐夤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对于五代瓷器,我们一般不加以细分,除了越窑和定窑以外,其他瓷窑目前尚没有进入研究阶段。晚唐至北宋定窑早期瓷器多刻划“官”和“新官。1985年陕西西安北郊火烧壁出土晚唐定窑“官”字款白瓷就达33件之多。1969年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基和净众院舍利塔基也曾出土17件北宋定窑刻划“官”和“新官”款的瓷器。越窑多金扣。定窑也多有金装定器之说。

五代-北宋定窑莲花纹小瓶 私人收藏

接下来,就要进入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高峰,宋朝了,你准备好接受宋瓷的伟大撞击了吗?欢迎关注本头条号,本号均为多年积累经验和知识总结,均为原创。

汉代釉陶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生产的表面施釉的陶器,又称铅釉陶。以普通粘土为胎,胎多呈砖红色,釉色为浓厚的棕黄色或深绿色,也有浅线、赭色、酱褐色。棕黄色釉出现较早,绿釉出现较晚。大多数施单色釉,个别施复色釉。烧成温度为800℃左右,汉代釉陶最早发现于陕西关中地区西汉墓中。东汉时釉陶流行范围扩大,西起甘肃,东至山东,北到长城地区、南达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考古资料证明釉陶只见于墓葬中,说明是作为冥器而随葬的。其主要器形有鼎、钟、壶、盘等仿铜器,也有人与鸡、狗等动物的形象,还有大量的仓、井、灶、水碓、磨、作坊、楼阁、池塘、碉楼等模型。其中大型楼阁有5层,高1.05米。汉代釉陶的制法有轮制、范制、手捏等。壶、钟等规整器形采用轮制成型;楼阁等结构复杂者多作范制,然后通过粘接成型,类似鸡、狗等小型塑像均用手捏成型,釉陶因为作为冥器随葬,所以制作工艺较粗糙,只求轮廓,不注重细部刻画。纹饰主要有弦纹、水波纹、植物树木纹、变形云纹及人物舞蹈和龙、虎、猴、熊、鸟等动物纹,形象活泼,线条流畅。釉陶能在低温下烧成,主要原因是釉中含有大量的铅,因铅有化合物在700℃时可以熔融。釉陶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在氧化气氛中铜能使釉呈翠绿色,铁则呈现黄褐色和棕红色。又由于铅釉的折射指数比较高,高温下粘度小,流动性大,熔融性强,因此釉层中无气泡或其他残存结晶体,使釉色清澈透明,富于装饰性,釉陶是低温烧成、其胎不能烧结,故胎与釉结合不紧密,胎质疏松、釉层经摩擦或遇潮易剥落或变质。如铜绿釉在潮湿的墓中釉面受到溶蚀,溶蚀的沉积物浮于燠表,经长时间一层层积累变厚。因光线的干涉作用会产生银色光泽,被称为“银釉”,可用刀片轻轻刮掉而无损于釉质。低温釉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项重要成果。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釉陶工艺,在铅釉中加入适量的钴或锰,使釉色变蓝或变紫,形成三彩釉,更加丰富发陶瓷的装饰手段。

漫话伦敦中国古玩市场


漫话伦敦中国古玩市场

欧洲人收藏中国古玩已经有大几百年历史了,尤以中国瓷器为主。据查从九世纪起就有少量的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上层社会对瓷器异常珍爱,拥有中国高档瓷器多少,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受各国宫廷的委托,商人们纷纷到中国订购瓷器。公元1602-1682年,荷兰东 印度公司进口景德镇瓷器为主的中国瓷器1200万件。

因为狂热的经商与拓张殖民政策,欧洲各国从世界各地掠夺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伦敦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更称为世界收藏之都,古玩收藏与交易市场之多之好也是欧洲之最。英国众多的博物馆、行宫、大贵族宅邸,都拥有大量精美的中国古玩;而最闻名于世的是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2007年起在中国馆楼上又有大卫基金会捐赠的大量中国瓷器,元青花、洪武釉里红、永宣青花让人目不暇给。相对于热闹喧哗的大英博物馆,我更喜欢去安谧净逸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那儿也有数不清的中国古玩,瓷器玉器漆器到青铜器丝织品,极致精美的藏品绝对让人流连忘返。伦敦周边的数个行宫、贵族宅邸、大庄园几乎每间都有精美的中国瓷器木器刺绣;可惜这些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要上手还是到伦敦的古玩市场逛逛吧。

伦敦的三个著名古玩市场之一 波特拜罗路市场

这儿一周就只有周六有集市,店家往往要在5点就到摊位,大约下午3-4点结束。在这儿,好热闹的国人一定感觉很亲切,因为这儿和城隍庙夫子庙几乎一模一样,拥挤喧哗,国人的面孔随处可见,中文随处可听,这儿,恐怕是除了唐人街,可见到最多国人的地方了。几乎各个国家的古玩都可以见到,不过不要有捡漏心理,因为这些店家多是经营古玩几十年甚至是数辈经营的了,你根本无漏可捡;好在这些店家虽有一点点商人的狡猾,大多都很坦诚实在,只要你放平心态,细细赏来,还是能找到不少好玩的东东的。

伦敦第二大古玩市场叫坎姆敦过道市场

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多大了,这边有很多特色小店,卖首饰工艺品装饰品古玩之类的,只有两家经营中国瓷器。第三个市场博蒙兹市场,也就在每周五早上开一次,20来个摊位;这儿,如果能早起,5点到,偶尔能见到一两件好东西。

伦敦的周边也有几个大的古玩集市,如每月两次的坎普顿公园集市,每周一次的桑顿公园集市,然后就是数不清的跳蚤市场(Car Boot Sale),这些都被大家视作淘宝捡漏的好去处。坎普顿公园集市有室内室外几百个摊位,说是7点开始,但是很多摊主4,5点就到了,而买家多在6点起就聚集在门外了;英国纬度高,冬天天得很晚,呵呵,几乎人手一个手电筒,6点半开门的时候,大家蜂拥而入,直奔自己常去的摊位,这个时候腿长动作快的,总能比别人先扫到东东。一时间室外到处电筒光晃悠,细节品相基本都依靠卖家诚实描述,等到真正天亮,很多人都早已经找到宝贝打道回府啦。桑顿公园要好一点,11点开门,不过也是,一个摊位前往往很多人挤着,老板一件一件慢慢拆包,基本是拆一件就有人拿走了,个子矮的要早早等在里面,否则,看的份都没有。

伦敦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就更是有趣了,都是各家开着私家车,停到一个大停车厂,校园,或是公园,规模大小不等,小的10多辆车子,大的有时有上千辆车子;有些是大早就开始的,有些是中午开始的。有些偶尔来的卖家,东西就放在地上自铺的毯子上,有些人把东东放在自备的架子上,也有专门做生意的,他们的展示设备很齐全,在那儿出售的物品五花八门,衣服鞋帽到各式工艺品装饰品家具锅碗瓢盆,几乎都能见到。东西也极其便宜,基本价格一两镑(合10-20元人民币)。很多人把去跳蚤市场当作是一种乐趣,不过一不小心也有可能买一堆自己用不着,放在家里太难受又要去跳蚤市场卖掉的东东。在这样的地方你常常可以看到晚清的东西,罐啊,瓶啊,盘子啊什么的。切斯克,温布尔顿都是比较有名的跳蚤市场。

肯辛顿教堂街和邦德街附近

中高档中国古玩为主的伦敦的古玩店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其中S. Marchant & Son 的明清官窑器更是扬名海内外美不胜收。英国有无数的古玩拍卖行,而伦敦就拥有世界顶级的三大拍卖公司:佳士得,苏富比,宝龙。每年的春秋两季拍卖会更是吸引了世界上大量实力雄厚的藏家前来伦敦,当然国人的面孔越来越多。伦敦联络处一直致力于为国内有实力的藏家代购明清瓷器与玉器。

阅读延伸: 清康雍乾官窑瓷器精品展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瓷器现红孩儿、哪吒?

英国著名陶瓷制品珍藏展在北京亮相

陶瓷美术学院教授为御窑遗址博物馆“唐英广场”创作群雕

中国官窑瓷器之曲阳定瓷

漫话三清茶碗


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朝气蓬勃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它既是宫廷所创,又为宫内专用;既是实用之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君臣茶宴作诗联句的历史典故。

“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其中瓷器有青花、红彩之分,漆器有雕漆、描漆之分,加起来应该有五个工艺品种。“三清茶”碗无论什么材质的,其大小、造型、装饰图案以及款识等都基本一致。均作圆形体,斜壁呈缓慢的、优美的曲线,口沿微外侈,圈足,与永乐款青花瓷压手杯非常近似,但比之更规范,线条更流畅。多数碗有盖,形如覆盘,上有圈纽,可倒置,装饰与碗完全相同。碗壁上下环饰方向一致的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留有大面积的空地,上面饰乾隆皇帝赞咏“三清茶”的五言诗文:“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声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据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为“乾隆丙寅小春御题”,末尾钤“乾”、“隆”篆书圆、方连珠二小章。丙寅为乾隆11年(公元1746年)。

全诗22句,110个字,再加上款文和印章,共120个字。诗文在腹部作纵向排列,共29行,每行分别为5、3、2个字不等,长短相间,字的分布齐整均衡有很强的规律性,且富有节奏感。书体均为楷书,笔划一丝不苟,工整隽秀。内壁饰有与外壁对应相同的如意云头纹二周,底部圆形开光,内饰折枝的松、梅、佛手各一株,是构图疏朗,写实生动的小图案。它类似于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在这些茶碗中,有少数内壁作金里,也有的为光素,它们可能是后作之器。足底中心大都作“大清乾隆年制”三竖行6字篆书款,少数作“乾隆年制”双竖行4字款,个别的还不作款,这些估计为宫廷后仿。统观不同材质的“三清茶”碗,它们虽然诗文相同,造型与装饰风格一致,但因材质、颜色、工艺不同,各有自己的工艺特征和艺术特色,也同样赏心悦目。如玉质碗,用阴刻填金法,无论白玉的、还是青玉的,清新中透着金灿的诗文,温和而又富丽;瓷质碗,胎体质密坚实,地子釉色洁白,上面的红彩鲜明亮丽,青花淡雅纯正,有着清丽高雅之美;雕漆碗以墨绿回纹为地雕以红字,且有浮雕艺术效果。描漆碗以紫红色地来衬托黑漆的诗文,色彩搭配既沉稳又和谐,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三清茶”碗,在用料和制作上均精致考究,体现出浓厚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派。

品茗饮茶,为中国人传统习俗,茶叶品种之多数不胜数。但这“三清茶”却与众不同,正如诗文中所说,它是以梅花、佛手、松籽三味组成,还要用雪水烹煮。它迥异于人们观念中的茶,富有浪漫色彩和文人的情趣,对此帝王将相津津乐道。

茶宴为清代宫廷文化活动之一。康、雍二朝均有此活动,但其间尚未形成制度,地点也不确定。以风雅自居的乾隆皇帝于乾隆八年(1743年)规定,每年正月从初二至初十之间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并增加了作诗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它的文化内涵。茶宴从来不赐酒肉饭食,而以“三清茶”、果品、布丁为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君臣要赋诗联句,最后皇帝还会将茶碗赏赐与宴诸臣,以誌纪念。正如乾隆皇帝规定的:“是宴也,例弗受觞,饬尚茶以松实、梅英、佛手三种,沃雪烹茶。曰三清茶,布果顶飣盒为席,诗成颂赏。”

茶宴最初定为12名,均由皇帝亲自拟订人选,多为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能诗善词、文学造诣深厚之人。后来人数逐渐增加至28人,这一数字与“周天二十八星宿”之吉数正相符合,并由此成为定制,人数不再增减。茶宴的程序是先由皇帝出示题目,并作出首句来定韵,然后群臣依次依韵恭和,均仿每句用韵的“柏梁体”,叫做“授简联赓”。“柏梁体”为七言诗体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作诗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一句一意,世称“柏梁体”。以“柏梁体”作诗联句难度较大,只有翰林、大学士等人方能以此当场联出诗句。后来随着与宴人数的增加,一些不会作诗的文武大臣也被吸纳进来,因此诗的体裁也就逐渐放宽至古今并用,不再硬性要求用“柏梁体”。加之预先出题,发给与宴大臣,那些不太会作诗的人,也能凑合应对出来,实在不会作的还可事先请词臣代劳,届时填上姓名呈上,也算完成任务。茶宴联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到时令节气、大到国家兴亡,但总体皆为歌功颂德、盛赞太平之吉语。宴毕,君臣联句作成的诗文,均一一载入《御制诗集》,欲意流芳千古。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举行过44次茶宴,集诗无数。当他授玺归政之时,将茶宴定为家法,命后世克守遵御,“万年长如今日”。可惜没能如乾隆皇帝所愿,仅嘉庆、道光举行过数次,咸丰时便荒废不继了。

茶宴联句的地点一直设在重华宫,它位于后三宫之西北隅,是乾隆当皇子时的旧居,其父雍正皇帝赐名“乐善堂”。乾隆即位后,潜邸升为宫。大学士张廷玉为乾隆拟“重华”二字为宫额。“重华”源于《书·舜典》:“曰重华,协于帝。”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用此德合于帝尧,与尧具圣明也。”意思是把乾隆皇帝比喻成了尧舜,乾隆非常高兴,于是将“乐善堂”更名“重华宫”。随后重华宫修葺一新,成为乾隆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学习生活、侍奉母后宴饮、赏赐廷臣、茶宴赋诗联句的场所。

乾隆11年,弘历独出心裁,作咏“三清茶”诗,雅兴所致,令将诗句饰于瓷碗之上,使之成为日后茶宴上专用之器。据档案记载,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命唐英作瓷杯,“画枝叶,松、梅、佛手花,将诗文字摆匀。”十一月初七日呈样览。奉旨,“照样准烧”。这应是烧造最早的一批“三清茶”诗句碗。档案还显示乾隆时期至少还烧造过三次。其它工艺的“三清茶”碗,也是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陆续仿造的。而它们的制作时间,无疑应在第一批瓷碗之后。在“三清茶”碗问世后,受其影响,其它咏茶诗句碗也有烧造,并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时期,其作品也流传到了今天。

遥想当年,茶宴之上,君臣手捧“三清茶”碗,品尝着“三清茶”,作诗联句,其乐融融。在茶宴行将结束之时,皇帝再将臣子手中的“三清茶”碗相赐,君臣欢聚一堂,好不热闹。而这些官造的“三清茶”碗便以赏赐的形式,堂而皇之地走出皇宫,流传到了民间。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的拍卖会上屡见各种工艺的“三清茶”碗出现,分析它们应该是当年茶宴之上,被赏赐出宫的,这与历史正相吻合。

由“三清茶”碗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乾隆皇帝的另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他依据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在乾隆花园建造了流杯亭,并为此还专门制造了各种工艺的酒杯和承载酒杯的舟形杯托。“流觞曲水”是文人所创,茶宴作诗为帝王肇始,它们虽为异曲,但却同工,被世人传为佳话。尤其是上述精美的“三清茶”碗,则流传百世,成为乾隆皇帝风流儒雅的见证。

瓷器彩釉初入门


中国瓷器的彩釉及装饰变化多端,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容易令新晋藏家望而生畏。到底什么是彩釉?涉及到哪些主要瓷器品种?专家张为君曾于佳士得官网分享鉴赏瓷器彩釉的入门知识,在此整理,转给各位有兴趣的藏友。

▌什么是彩釉

张为君:彩釉通常是一层不透水或玻璃状的涂层,涂上瓷器后,通过焙烧与瓷器熔接,可用作染色、装饰或提供防水作用。彩釉中最重要的成分为二氧化硅,而彩釉的种类则取决于当中额外添加的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包括铜、铝,以及其他会改变彩釉黏稠度、颜色和质感的物质。瓷器可在焙烧前或后上釉;焙烧前上釉称为釉下彩,焙烧后上釉则称为釉上彩。

▌彩釉是如何出现的

张为君:由于不具彩釉的粗陶器及陶器大多有着许多细孔,难作容器之用,故彩釉的出现,原为实用而设。不过事实上,美感亦占据着部分角色。彩釉效果赏心悦目,因此即使瓷器没有细孔,工匠仍会涂上彩釉作装饰用途。早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中国已出现手制陶壶,但直到隋唐时期,陶瓷技术才发展成熟。当时的工匠能使用陶轮制造厚薄一致的容器,并在窑内烧制色彩斑斓的彩釉。

▌唐代:三彩瓷

明 三彩骑马男像瓦一对

宽26.5厘米

2016年9月15日在佳士得纽约

25000美元成交

张为君:“三彩”的意思是“三种色彩”,但其实只是统称,因为有些三彩瓷不止有三种颜色。常见的基本颜色包括绿色、米白色和黄色(西方称为“卵青釉”),但亦有棕色、蓝色及紫色。唐朝年间,三彩瓷常用作容器及人像等陪葬品。这些人像有不少地方都刻意没有上釉,因为彩釉稀薄,在烧制时不同颜色会混成一团,破坏人像的五官,因此工匠不会在这位置上釉,而是在完成后再以颜料上色。现时发现的大部分人像,其颜料部分大多已经脱落,因为颜料主要为有机物质;但彩釉部分则仍然鲜艳明亮。

▌宋代彩釉印象

北宋 耀州黑釉油滴瓶

高22厘米

估价:2000-,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南肯辛顿

2016年11月11日

张为君:宋代瓷器有别于唐代,以单色及类似翡翠银器和冰雪的冷色调彩釉为主。宋代单色彩釉虽然已有逾千年历史,但流传至今仍然时尚高雅。宋瓷的形态及彩釉配合得和谐完美,总会使我为之惊艳。最著名的宋瓷产自五大瓷窑,分别为汝窑、官窑、哥窑、定窑及钧窑。

▌宋代:汝窑瓷

清雍正 仿汝窑花口碟

直径14.3公分

估价:10000-15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张为君:现时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瓷器是汝窑瓷。出自此窑的瓷器非常罕有,已知的现存珍品只有约70件。这种彩釉的特别之处,为当中含有当时极难开采的玛瑙。这些瓷器与龙泉青瓷一样含有氧化铁,令其呈现翡翠绿色调。汝窑瓷通常会加入裂纹效果,这种效果是由于彩釉冷却速度比瓷器快,并于表面收缩而造成。

▌宋代:哥窑瓷及官窑瓷

清雍正 仿官釉双龙耳壶

六字篆书款

高50厘米

估价:18万-22万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张为君:我们通常将哥窑及官窑的彩釉分为两个不同种类,纵使许多学者皆争论到底哥窑是否真正存在。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普遍认同官窑瓷及哥窑瓷都有独特的裂纹彩釉;一组幼细的金线,以及另一组色彩较深也较粗的线条,此种裂纹被称为“金丝铁线”。

▌宋代:定窑瓷

宋明 定窑鱼藻纹碗

直径16.2厘米

估价:10000-15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张为君:定窑瓷的特点是以象牙白色配上压花或雕刻装饰。除了白瓷,定窑亦有出产黑釉或棕釉,极为罕有。定窑瓷的特色是“泪痕”,这是部分定窑瓷表面像泪珠一样的痕迹,可证明定窑瓷的真伪,因为后期的仿制品通常没有泪痕。

▌宋代:钧窑瓷

明 钧窑天青釉渣斗

高11.7厘米

估价:3000-5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南肯辛顿

2016年11月11日

张为君:钧釉比其他四个窑的彩釉更加色彩鲜明。钧窑瓷以浓厚明亮的偏蓝彩釉闻名,每件瓷器的彩釉都独一无二。这种蓝色并非由颜料造成,而是由二液相分离的现象引致的错觉,形成乳白色的效果。由于彩釉中含有铜,因此部分钧窑瓷也有红色或紫色的色块。另外,大部分钧窑瓷均有“蚯蚓走泥纹”,形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由于后期的仿制品鲜有这种“蚯蚓走泥纹”,因此也是辨别瓷器真伪的理想特征。

▌宋代:青瓷

元明 14世纪

龙泉青釉花卉纹盖罐

高25厘米

估价:6000-8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南肯辛顿

2016年11月11日

张为君:西方将淡翠绿色的亚洲瓷器称为青瓷。青瓷彩釉源自中国,以浙江省的越窑及龙泉窑最为著名。青瓷技术其后传至韩国、日本及泰国。虽然这种瓷器被称为青瓷,但亦有白、灰、蓝、黄等不同色调,颜色取决于上釉的厚度、陶土的种类、彩釉的成分及焙烧的手法。在日本,蓝色的青瓷尤其受欢迎,这种色调的代表性瓷器,乃产自南宋年间的浙江省龙泉窑。

▌青花瓷

明宣德 青花灵芝龙纹大罐

六字楷书款

高35厘米

估价:60000-80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张为君:青花瓷泛指各种以蓝白色彩釉点缀的瓷器,这种瓷器是将钴蓝色的釉下彩涂上白色瓷器制成,而这种彩釉本身其实是透明的。青花瓷始于9世纪,并传承至清朝,堪称最受欢迎的中国瓷器,更是世上最名贵的瓷器之一。很多人视清康熙年间的青花瓷为上品,但元朝及明朝的青花瓷同样极具历史、美学及经济价值。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身轻巧,蓝色鲜艳亮丽,此时期的青花瓷画风更加仔细高雅,因此备受推崇。钴蓝颜料在当时被视为矜贵之物,因由伊斯兰商人从波斯引入,所以早期的青花瓷装饰不少也呈现伊斯兰风格。青花瓷于17世纪由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出口至欧洲,随即引起热潮,并出现大量仿制品,例如随处可见的垂柳图案。

▌窑变釉瓷器

清18-19世纪 窑变釉长颈瓶

高59.6厘米

估价:8000-12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清18-19世纪 窑变釉长颈瓶

高34厘米

估价:1200-18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南肯辛顿

2016年11月9日

张为君:窑变是以高温焙烧而成的蓝、紫、红色彩釉。由于彩釉中的铜或其他金属成份在稀薄的彩釉表面分解,因此形成幻彩的效果,成就独特的窑变釉瓷。即使瓷器的外形一样,亦无法找到两件完全一样的窑变釉瓷,因为窑变釉无法控制,因此更加引人入胜。虽然窑变釉瓷展现抽象美感,但市场价格却不如装饰精致的明清御瓷。窑变釉具有独特的抽象美态,它虽非典型的中国彩釉,但其色调亮丽,是我最喜欢的彩釉之一,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

▌康熙:五彩瓷、粉彩瓷及素三彩瓷

清康熙 白地素三彩暗龙花蝶纹碗

双圈双行六字楷书款

直径14.9厘米

估价:8000-12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张为君:“五彩”原本指明朝,特别是嘉靖及万历年间以五种颜色装饰的瓷器。因为明朝尚未有蓝色珐琅,因此五彩瓷会首先焙烧一次后再涂上钴蓝釉下彩装饰,然后再涂上红、绿、蓝、黄、紫色的釉上彩,焙烧第二次。到了康熙年间,五彩瓷演变成现时西方学者所指的素三彩(famille verte),法文解作“绿色的系列”。这段时期的彩釉以清雅的绿色为主,并以其他颜色的珐琅点缀。康熙年末,中国引入粉彩瓷。粉彩釉主要为从胶体金提取的不透明白色及粉红色珐琅,由清朝的耶稣会教士带到中国。这种新颖的色彩,在雍正及乾隆年间也大受欢迎。雍正时期的粉彩瓷特点为精巧柔美,鉴赏家视之为最上等的粉彩瓷。

▌康熙:豇豆红釉瓷器

清康熙 豇豆红釉印盒

六字楷书款

直径7.4厘米

估价:50000-80000英镑

佳士得伦敦国王街

2016年11月8日

张为君:红釉还有不少名称,例如“苹果红”“美人霁”“娃娃脸”“美人醉”等,描述酷似嫰红肤色的色调。红釉瓷深受藏家喜爱,带有绿色斑点的珍品则更受欢迎。要塑造这种翠绿的效果,必须准确涂上含铜的彩釉,然后再小心烧制。这种彩釉在康熙年间独有,通常用于小型瓷器,例如文房摆设。

鸡年漫话鸡纹瓷


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鸡”字。《韩诗外传》卷二中讲道,“首戴冠者,文也;足附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的德行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赏识。 

人们对鸡既然喜爱有加,鸡的形象自然也就很早地出现在陶瓷作品中,鸡腿瓶、鸡首壶、鸡心碗等器皿在汉代就开始大量制造。但是,鸡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不会早于元代。 

蒙古人统一中原后,以彩绘青花瓷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成了新贵御用的上品,而瓷器绘画装饰也变为主流。起源于汉代的花鸟草虫纹饰瓷器,在这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各个窑口创造出许多新式花鸟纹饰,其中就有鸡纹饰。元代的鸡纹饰器物数量虽然不多,缺陷也是明显的,在细节描绘上就不够细腻。但是在图画上,它却有构图繁缛、笔法生动、流畅的特点。 

进入明代,鸡的形象便大量出现在瓷器纹饰中,成为这一时期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明永乐、宣德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彩料和彩绘技术大大提高,以及白瓷质量的提高,昂贵的彩绘瓷更加流行。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以最负盛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器表绘有子母鸡五只,轮廓线由青花勾勒,内填红、黄、绿、墨等色,特别是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整个纹饰构图新颖,描绘精湛,色彩逼真。 

清代饰有鸡纹的器物以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四朝较为常见。前代鸡纹与明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雍正官窑的艺术成就极高,构图的层次分明,图画内容若小品,清新写意,色彩淡雅明丽,线条细腻流畅,画工精湛,生动活泼。 

鸡年收藏鸡纹瓷器又成收藏时尚。

漫话元代青花瓷


说到“瓷都”景德镇对中国陶瓷的贡献,首先得从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说起。因为元代青花瓷产地,虽然另有浙江江山、云南建水及玉溪等地,但无论产量、质量和艺术价值,都无法与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相媲美。青花瓷是一种以天然钴土矿为呈色剂,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笔描绘图案花纹,罩透明釉后,入窑一次高温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宋代亦有烧制,到元代臻于成熟。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清,无论官窑与民窑,一直盛烧不衰,成为最具民族文化风格的重要彩瓷品种,深受海内外世人的青睐。

失之交臂的元青花

景德镇虽然在元代已成功烧制青花瓷,但由于史籍缺载和缺乏有明确纪年的实物佐证,人们对它的认识与了解有数百年的历史空白。在半个世纪以前,中国到底有无元代青花瓷?如果有,它又有哪些艺术特征?可以说谁也难以说清楚。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揭示这一历史之谜时,颇有些曲折与传奇。

事情首先得从流失到英国的一件带元朝纪年题记的青花瓷器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霍布逊从英国达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中国青花瓷器中,率先披露了一对形制完全相同的中国青花龙凤纹象耳瓶,瓶高63.6厘米,瓶身绘缠枝菊、蕉叶、缠枝莲、飞凤、海水云龙、缠枝牡丹、杂宝及变形莲瓣等多层图案,瓶颈上用青花书:“信州路玉山县顺成乡德教里荆塘社奉圣弟子张文进喜舍香炉花瓶一副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谨记星源祖殿胡净一元帅打拱”的长篇题记。至正十一年(1351年),为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年号之一。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发现这件青花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向世人宣称,这是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瓷器。这件供奉者在景德镇订烧的瓷器,怎么会流失到英国呢?据知名陶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讲,这对青花瓶原为北京智化寺的案前供器,1929年被闽籍旅英华侨吴赉熙贩运英国后,被英国伦敦达维德基金会收藏。北京琉璃厂学徒出身、后为陶瓷鉴定专家的孙会元先生生前回忆,这对带款元青花瓷,当年曾在琉璃厂文物市场上流传过,因当时不敢相信元代有青花瓷,谁也不认,后来才流失他邦。

霍布逊的报道过于简单,还缺乏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在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波普博士以这件带款青花瓷为标准器,对照伊朗及土耳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其它青花瓷器进行了类比研究,把与此青花瓷风格特征相似的青花瓷器定为“至正型”青花瓷。随着标准器的确定和考古的新发现,中国元代青花瓷才逐渐为人所识。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内,国内外的研究学者,进一步以“平正型”瓷风格特征为标准器,通过对比研究,又确认出一批具有“至正型”风格的元代青花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漫话隋唐彩釉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漫话隋唐彩釉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隋唐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