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仕女瓷器 > 导航 >

漫话仕女瓷

漫话仕女瓷

古代仕女瓷器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8-19

古代仕女瓷器。

中国瓷发展到民国从工艺上、原料上已经没有什么突破之处了,但中国绘画在民国时期却有着辉煌的一页。在这样的情形下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瓷业画家和绘瓷高手。他们会聚在景德镇,以在瓷器上绘画为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为民国时期的绘瓷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工写兼备、书诗画文并茂,其中仕女瓷最有特色。

民国时期粉彩中的粉质逐渐减少,但在瓷绘高手笔下的粉彩仕女仍具有滋润柔和之感,色彩淡雅、富有立体感,绘制的仕女高雅柔丽,楚楚动人。到了民国中期,粉质少得形同水彩,但凡是出自高手的都有美人如玉之感。

仕女瓷的器形有瓶、罐、缸、盒、壶、杯、盘、盆、碗、碟、笔筒、帽筒、水盂等。在质量上一般小件多于大件,小件精于大件。器底款式有红、蓝楷书,盖印章款较常见,底款内容为名窑款、商家款、仿古款、绘画家名款等。

名窑款有“居仁堂”等雅名,也有落公司款的,如“江西瓷业公司”等。江西瓷业公司是1907年由清末御窑总监孙建林创办,是官商合办的机构,该公司精品胎釉精美,彩质纯净、彩色鲜明、绘画工巧、仕女面部刻画十分细腻,陶瓷界称之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仿古款“乾隆年制”、“同治年制”、“光绪年制”的仕女瓷大多数不俗;落商家款的有“洪义泰造”、“江西余元昌造”、“新市德厚兴”等。新市德厚兴是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一大名窑。窑主女儿嫁到新市,在新市开了一爿瓷店,出售她娘家生产的瓷器,它们都是民国瓷中的上品;落画家名(画室名)是瓷器底款首创,这说明瓷绘在民国瓷业中的地位,如“集成昌绘”、“江西华珍画家”、“唐亿生画”、“罗仲林绘”等,他们绘制的仕女用笔细秀一丝不苟,线条舒展流畅。

把诗、书、画运用到瓷绘中是民国瓷业的突破。凡在瓷画中均有画家名款,年代款,题诗题字及赠人题“清玩”、“雅赏”等,熔书画为一炉。在仕女画上落款除了代表人物王琦,王大凡还有俞子贞、唐子建,罗仲林、洪景皓、罗宿氏、兴子明等瓷绘高手。有不少瓷业画家仿唐寅的工整巧丽、洒脱飘逸之法。

民国瓷在中国瓷业史上要找闪光点,那就是绘瓷,当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研究绘瓷著作《绘瓷学》。收藏民国瓷器着眼瓷绘水平,况且瓷绘与瓷质通常成正比。仕女瓷在“文革”中属“四旧”,毁掉较多,而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瓷器却时能觅到精品。民国瓷器年代短,存世量较多,仿制品较少,价格低,无文物之嫌,因此目前收藏民国瓷器是最佳的选择。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鸡年漫话鸡纹瓷


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甲骨文中就出现了“鸡”字。《韩诗外传》卷二中讲道,“首戴冠者,文也;足附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的德行和英姿,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赏识。 

人们对鸡既然喜爱有加,鸡的形象自然也就很早地出现在陶瓷作品中,鸡腿瓶、鸡首壶、鸡心碗等器皿在汉代就开始大量制造。但是,鸡作为纹饰出现在瓷器上不会早于元代。 

蒙古人统一中原后,以彩绘青花瓷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成了新贵御用的上品,而瓷器绘画装饰也变为主流。起源于汉代的花鸟草虫纹饰瓷器,在这以后就进入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各个窑口创造出许多新式花鸟纹饰,其中就有鸡纹饰。元代的鸡纹饰器物数量虽然不多,缺陷也是明显的,在细节描绘上就不够细腻。但是在图画上,它却有构图繁缛、笔法生动、流畅的特点。 

进入明代,鸡的形象便大量出现在瓷器纹饰中,成为这一时期瓷器的主要纹饰之一。明永乐、宣德之后,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彩料和彩绘技术大大提高,以及白瓷质量的提高,昂贵的彩绘瓷更加流行。最具代表性的为成化斗彩,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成化时代,斗彩器的颜色品种多、且能根据画面内容需要自如配色。这些因素致使羽毛色彩繁多的鸡能够被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了。以最负盛名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例,器表绘有子母鸡五只,轮廓线由青花勾勒,内填红、黄、绿、墨等色,特别是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真鸡冠一致。整个纹饰构图新颖,描绘精湛,色彩逼真。 

清代饰有鸡纹的器物以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四朝较为常见。前代鸡纹与明代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风格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雍正官窑的艺术成就极高,构图的层次分明,图画内容若小品,清新写意,色彩淡雅明丽,线条细腻流畅,画工精湛,生动活泼。 

鸡年收藏鸡纹瓷器又成收藏时尚。

漫话“文革”瓷塑的收藏


目前,"文革"瓷器的收藏越来越热。一般说来,"文革"雕塑瓷具有如下特性。

1.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文化大革命"时期极端的狂热冲击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性、人格、人的思想意识被严重扭曲,人们追求着一种极端的也是惟一的政治快感。雕塑瓷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带着深刻历史印迹的怪胎,是见证"文革"、警示后人的重要符号之一。

从雕塑组成上说,"文革"瓷塑一般有个塑、群塑和系列塑。

个塑是指以一个人或一件物为主体的单个雕塑。"文革"瓷塑中,以毛泽东小型素白瓷塑为最多。在全国,人们可以在任何角落里见到他的影子,小者不盈2寸,大者可达2米,景德镇、唐山、德化、邯郸等瓷厂竞相烧制。

群塑是指两个以上人物或物体的雕塑。"文革"群塑以彩塑为主,时代气息浓郁,如《毛主席与人民群众在一起》《齐心移山》《永远紧跟毛主席干革命》《庆丰收》等。群塑主要是景德镇烧制,其他厂家少见且质量也较逊色。

系列塑是指围绕一个主题内容而设计创作的整套雕塑。系列雕塑在"文革"瓷塑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围绕忆苦思甜、批判牛鬼蛇神、歌颂领袖、紧跟文艺旗手等主题精心创作的。但由于创作周期较长、技术水准要求高、烧制难度较大,产品数量相当少,有的并未发行,最后大都封在了仓库里“文革”系列雕塑瓷之精品当数《毛主席和五十六个民族人民在一起》《收租院》和样板戏系列。

2. 题材层面的狭隘性。"文革"是一场残酷的政治运动,艺术家们受极左思想的禁锢,绝不敢越雷池半步, 雕塑作品的题材也只能被定格在政治标准之内,色彩单调,千篇一律。"文革"后期,邓小平同志出山主持工作,狠抓生产建设,个别陶瓷厂烧制了一部分古典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雕塑,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但数量有限。由于年限较短,又无特别的政治特征,因此很难确认,大都被视为新产品而被冷落。

3.蕴含深刻的文化性。一是把普通老百姓作为作品的主人翁搬上雕塑舞台,歌颂他们翻身当家作主的新生活,彻底动摇了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佛道人物等独占雕塑舞台的局面;是人物服饰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quot;文革"创造的工农兵瓷塑作品,人物身着红、黄、蓝色服装,或折袖,或挽腿,或开胸昂首,一个个红光满面,英姿飒爽。对领袖人物从青年到晚年,无一形象不是神采飞扬,光艳照人,用瓷塑为一个人创作如此丰富的造像实为世所罕见。三是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在政治高压下的日常生活状态,从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到机关海岛、边防车间,人们无不在学习政治,阶级斗争。

4. 升值空间的广阔性。"文革"雕塑瓷因其历史时间短暂,数量少,质量优,政治文化背景特殊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升值空间。这一点最早引起了海外收藏家的重视。6年前,新加坡一位藏家从国内花15万元重金买了一套《收租院》瓷塑,如今一般应在20万-25万元以上,且不易再买到。现在"文革"瓷之精品已形成商者抢、智音藏的市场氛围。5年前,一件20厘米高的唐山产毛主席素白瓷塑只有10来块钱,如今己翻至百元以上,个别造型特殊的价格还要高些。100厘米左右的毛主席站立素白瓷塑,5年前只有2000元左右,而今市场已喊到1.5万到2万元, 5年长了10倍。一件20厘米左右高的"文革"彩色个雕,5年前不过几十元,而今品相好的一般都在千元左右。25厘米左右高,两三个人物的彩色群雕,工艺水平较高的,如今均已在3000元以上,个别尺码大的更为珍贵。一般40-50厘米的彩色群塑都在2.5-3.5万元之间, 至于系列雕塑价格就更是不菲了,不是一般工薪阶层能收藏得起的。即使是这样,"文革"彩塑瓷的增值空间仍然很大。

瓷上仕女对弈图


中国古代女子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繁多,如荡秋千、玩水球、蹴鞠、相扑等,而女子下围棋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休闲运动之一。

围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展,秦汉三国时期则有较快发展,到南朝宋明帝刘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围棋组织———围棋州邑,负责棋手的选拔和棋谱的收集。南朝齐时娄逞曾被授予扬州议曹从事官职,后发现她是女扮男装的,所以齐明帝下旨撤销其职,因而她是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位女棋手。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妇女体育活动较为兴盛,特别是唐代,围棋在女子中已很流行,如新疆阿斯塔唐墓1972年出土的仕女围棋画就足可证明。从《仕女弈棋图》绢画上看到弈棋女子正在悠悠自得地布子,另从服饰打扮看,显然是一位贵妇人。我们从唐代诗人张籍的《美人观棋》诗里也能了解一二。诗曰:“红烛台前出翠娥,海沙铺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尽,数数看谁得最多。”诗词描写了宫娥结局时数子的情景。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围棋名手,妇女中也不乏弈棋能手。据《红楼梦新证·文物杂考》记载;明代有名的女围棋手薛素素是苏州人,多才多艺,棋、诗、书、琴、绣等无一不工,有“十能才女”之称。由于女子参与下棋活动非常流行,明清时期在一些瓷器上出现了女子下棋的图案。笔者收藏两件清代女子下棋的作品,一件是清代同治年烧制的粉彩印泥盆,盖上绘有两女子正在对弈,旁边还站着一位男子在观棋;第二件是清代晚期烧制的粉彩盖罐(见图),绘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两位女子在下棋,从画意上看好似一位女子已赢得这局的胜利,满脸堆笑,另一位把脸调向左侧,一脸不服气,下层为一人正在全神贯注的弹琴,从整个图案来看,上层配以梅花,下层配以绿树作为衬托,可以看出是一幅初春的美景图。我们从这幅女子对弈图中不难想象出古代女子的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对弈图也为研究古代女子体育活动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漫话伦敦中国古玩市场


漫话伦敦中国古玩市场

欧洲人收藏中国古玩已经有大几百年历史了,尤以中国瓷器为主。据查从九世纪起就有少量的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上层社会对瓷器异常珍爱,拥有中国高档瓷器多少,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受各国宫廷的委托,商人们纷纷到中国订购瓷器。公元1602-1682年,荷兰东 印度公司进口景德镇瓷器为主的中国瓷器1200万件。

因为狂热的经商与拓张殖民政策,欧洲各国从世界各地掠夺收藏了大量精美的文物。伦敦作为大英帝国的首都更称为世界收藏之都,古玩收藏与交易市场之多之好也是欧洲之最。英国众多的博物馆、行宫、大贵族宅邸,都拥有大量精美的中国古玩;而最闻名于世的是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万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2007年起在中国馆楼上又有大卫基金会捐赠的大量中国瓷器,元青花、洪武釉里红、永宣青花让人目不暇给。相对于热闹喧哗的大英博物馆,我更喜欢去安谧净逸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那儿也有数不清的中国古玩,瓷器玉器漆器到青铜器丝织品,极致精美的藏品绝对让人流连忘返。伦敦周边的数个行宫、贵族宅邸、大庄园几乎每间都有精美的中国瓷器木器刺绣;可惜这些都是可望不可及的,要上手还是到伦敦的古玩市场逛逛吧。

伦敦的三个著名古玩市场之一 波特拜罗路市场

这儿一周就只有周六有集市,店家往往要在5点就到摊位,大约下午3-4点结束。在这儿,好热闹的国人一定感觉很亲切,因为这儿和城隍庙夫子庙几乎一模一样,拥挤喧哗,国人的面孔随处可见,中文随处可听,这儿,恐怕是除了唐人街,可见到最多国人的地方了。几乎各个国家的古玩都可以见到,不过不要有捡漏心理,因为这些店家多是经营古玩几十年甚至是数辈经营的了,你根本无漏可捡;好在这些店家虽有一点点商人的狡猾,大多都很坦诚实在,只要你放平心态,细细赏来,还是能找到不少好玩的东东的。

伦敦第二大古玩市场叫坎姆敦过道市场

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多大了,这边有很多特色小店,卖首饰工艺品装饰品古玩之类的,只有两家经营中国瓷器。第三个市场博蒙兹市场,也就在每周五早上开一次,20来个摊位;这儿,如果能早起,5点到,偶尔能见到一两件好东西。

伦敦的周边也有几个大的古玩集市,如每月两次的坎普顿公园集市,每周一次的桑顿公园集市,然后就是数不清的跳蚤市场(Car Boot Sale),这些都被大家视作淘宝捡漏的好去处。坎普顿公园集市有室内室外几百个摊位,说是7点开始,但是很多摊主4,5点就到了,而买家多在6点起就聚集在门外了;英国纬度高,冬天天得很晚,呵呵,几乎人手一个手电筒,6点半开门的时候,大家蜂拥而入,直奔自己常去的摊位,这个时候腿长动作快的,总能比别人先扫到东东。一时间室外到处电筒光晃悠,细节品相基本都依靠卖家诚实描述,等到真正天亮,很多人都早已经找到宝贝打道回府啦。桑顿公园要好一点,11点开门,不过也是,一个摊位前往往很多人挤着,老板一件一件慢慢拆包,基本是拆一件就有人拿走了,个子矮的要早早等在里面,否则,看的份都没有。

伦敦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就更是有趣了,都是各家开着私家车,停到一个大停车厂,校园,或是公园,规模大小不等,小的10多辆车子,大的有时有上千辆车子;有些是大早就开始的,有些是中午开始的。有些偶尔来的卖家,东西就放在地上自铺的毯子上,有些人把东东放在自备的架子上,也有专门做生意的,他们的展示设备很齐全,在那儿出售的物品五花八门,衣服鞋帽到各式工艺品装饰品家具锅碗瓢盆,几乎都能见到。东西也极其便宜,基本价格一两镑(合10-20元人民币)。很多人把去跳蚤市场当作是一种乐趣,不过一不小心也有可能买一堆自己用不着,放在家里太难受又要去跳蚤市场卖掉的东东。在这样的地方你常常可以看到晚清的东西,罐啊,瓶啊,盘子啊什么的。切斯克,温布尔顿都是比较有名的跳蚤市场。

肯辛顿教堂街和邦德街附近

中高档中国古玩为主的伦敦的古玩店主要集中在这两个地方,其中S. Marchant & Son 的明清官窑器更是扬名海内外美不胜收。英国有无数的古玩拍卖行,而伦敦就拥有世界顶级的三大拍卖公司:佳士得,苏富比,宝龙。每年的春秋两季拍卖会更是吸引了世界上大量实力雄厚的藏家前来伦敦,当然国人的面孔越来越多。伦敦联络处一直致力于为国内有实力的藏家代购明清瓷器与玉器。

阅读延伸: 清康雍乾官窑瓷器精品展

景德镇传统瓷窑保护 任重道远

瓷器现红孩儿、哪吒?

英国著名陶瓷制品珍藏展在北京亮相

陶瓷美术学院教授为御窑遗址博物馆“唐英广场”创作群雕

中国官窑瓷器之曲阳定瓷

漫话三清茶碗


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朝气蓬勃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它既是宫廷所创,又为宫内专用;既是实用之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君臣茶宴作诗联句的历史典故。

“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其中瓷器有青花、红彩之分,漆器有雕漆、描漆之分,加起来应该有五个工艺品种。“三清茶”碗无论什么材质的,其大小、造型、装饰图案以及款识等都基本一致。均作圆形体,斜壁呈缓慢的、优美的曲线,口沿微外侈,圈足,与永乐款青花瓷压手杯非常近似,但比之更规范,线条更流畅。多数碗有盖,形如覆盘,上有圈纽,可倒置,装饰与碗完全相同。碗壁上下环饰方向一致的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留有大面积的空地,上面饰乾隆皇帝赞咏“三清茶”的五言诗文:“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声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据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为“乾隆丙寅小春御题”,末尾钤“乾”、“隆”篆书圆、方连珠二小章。丙寅为乾隆11年(公元1746年)。

全诗22句,110个字,再加上款文和印章,共120个字。诗文在腹部作纵向排列,共29行,每行分别为5、3、2个字不等,长短相间,字的分布齐整均衡有很强的规律性,且富有节奏感。书体均为楷书,笔划一丝不苟,工整隽秀。内壁饰有与外壁对应相同的如意云头纹二周,底部圆形开光,内饰折枝的松、梅、佛手各一株,是构图疏朗,写实生动的小图案。它类似于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在这些茶碗中,有少数内壁作金里,也有的为光素,它们可能是后作之器。足底中心大都作“大清乾隆年制”三竖行6字篆书款,少数作“乾隆年制”双竖行4字款,个别的还不作款,这些估计为宫廷后仿。统观不同材质的“三清茶”碗,它们虽然诗文相同,造型与装饰风格一致,但因材质、颜色、工艺不同,各有自己的工艺特征和艺术特色,也同样赏心悦目。如玉质碗,用阴刻填金法,无论白玉的、还是青玉的,清新中透着金灿的诗文,温和而又富丽;瓷质碗,胎体质密坚实,地子釉色洁白,上面的红彩鲜明亮丽,青花淡雅纯正,有着清丽高雅之美;雕漆碗以墨绿回纹为地雕以红字,且有浮雕艺术效果。描漆碗以紫红色地来衬托黑漆的诗文,色彩搭配既沉稳又和谐,具有良好的装饰效果。这些“三清茶”碗,在用料和制作上均精致考究,体现出浓厚的宫廷色彩和皇家气派。

品茗饮茶,为中国人传统习俗,茶叶品种之多数不胜数。但这“三清茶”却与众不同,正如诗文中所说,它是以梅花、佛手、松籽三味组成,还要用雪水烹煮。它迥异于人们观念中的茶,富有浪漫色彩和文人的情趣,对此帝王将相津津乐道。

茶宴为清代宫廷文化活动之一。康、雍二朝均有此活动,但其间尚未形成制度,地点也不确定。以风雅自居的乾隆皇帝于乾隆八年(1743年)规定,每年正月从初二至初十之间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并增加了作诗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它的文化内涵。茶宴从来不赐酒肉饭食,而以“三清茶”、果品、布丁为席,最重要的内容是君臣要赋诗联句,最后皇帝还会将茶碗赏赐与宴诸臣,以誌纪念。正如乾隆皇帝规定的:“是宴也,例弗受觞,饬尚茶以松实、梅英、佛手三种,沃雪烹茶。曰三清茶,布果顶飣盒为席,诗成颂赏。”

茶宴最初定为12名,均由皇帝亲自拟订人选,多为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能诗善词、文学造诣深厚之人。后来人数逐渐增加至28人,这一数字与“周天二十八星宿”之吉数正相符合,并由此成为定制,人数不再增减。茶宴的程序是先由皇帝出示题目,并作出首句来定韵,然后群臣依次依韵恭和,均仿每句用韵的“柏梁体”,叫做“授简联赓”。“柏梁体”为七言诗体的一种。相传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与群臣作诗联句,共赋七言诗,每人一句,每句用韵,一句一意,世称“柏梁体”。以“柏梁体”作诗联句难度较大,只有翰林、大学士等人方能以此当场联出诗句。后来随着与宴人数的增加,一些不会作诗的文武大臣也被吸纳进来,因此诗的体裁也就逐渐放宽至古今并用,不再硬性要求用“柏梁体”。加之预先出题,发给与宴大臣,那些不太会作诗的人,也能凑合应对出来,实在不会作的还可事先请词臣代劳,届时填上姓名呈上,也算完成任务。茶宴联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到时令节气、大到国家兴亡,但总体皆为歌功颂德、盛赞太平之吉语。宴毕,君臣联句作成的诗文,均一一载入《御制诗集》,欲意流芳千古。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共举行过44次茶宴,集诗无数。当他授玺归政之时,将茶宴定为家法,命后世克守遵御,“万年长如今日”。可惜没能如乾隆皇帝所愿,仅嘉庆、道光举行过数次,咸丰时便荒废不继了。

茶宴联句的地点一直设在重华宫,它位于后三宫之西北隅,是乾隆当皇子时的旧居,其父雍正皇帝赐名“乐善堂”。乾隆即位后,潜邸升为宫。大学士张廷玉为乾隆拟“重华”二字为宫额。“重华”源于《书·舜典》:“曰重华,协于帝。”孔颖达疏“此舜能继尧,重其文德之光华,用此德合于帝尧,与尧具圣明也。”意思是把乾隆皇帝比喻成了尧舜,乾隆非常高兴,于是将“乐善堂”更名“重华宫”。随后重华宫修葺一新,成为乾隆皇帝处理日常事务、学习生活、侍奉母后宴饮、赏赐廷臣、茶宴赋诗联句的场所。

乾隆11年,弘历独出心裁,作咏“三清茶”诗,雅兴所致,令将诗句饰于瓷碗之上,使之成为日后茶宴上专用之器。据档案记载,乾隆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命唐英作瓷杯,“画枝叶,松、梅、佛手花,将诗文字摆匀。”十一月初七日呈样览。奉旨,“照样准烧”。这应是烧造最早的一批“三清茶”诗句碗。档案还显示乾隆时期至少还烧造过三次。其它工艺的“三清茶”碗,也是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陆续仿造的。而它们的制作时间,无疑应在第一批瓷碗之后。在“三清茶”碗问世后,受其影响,其它咏茶诗句碗也有烧造,并一直延续到嘉庆、道光时期,其作品也流传到了今天。

遥想当年,茶宴之上,君臣手捧“三清茶”碗,品尝着“三清茶”,作诗联句,其乐融融。在茶宴行将结束之时,皇帝再将臣子手中的“三清茶”碗相赐,君臣欢聚一堂,好不热闹。而这些官造的“三清茶”碗便以赏赐的形式,堂而皇之地走出皇宫,流传到了民间。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的拍卖会上屡见各种工艺的“三清茶”碗出现,分析它们应该是当年茶宴之上,被赏赐出宫的,这与历史正相吻合。

由“三清茶”碗不禁使我们联想起乾隆皇帝的另一项文化娱乐活动,他依据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在乾隆花园建造了流杯亭,并为此还专门制造了各种工艺的酒杯和承载酒杯的舟形杯托。“流觞曲水”是文人所创,茶宴作诗为帝王肇始,它们虽为异曲,但却同工,被世人传为佳话。尤其是上述精美的“三清茶”碗,则流传百世,成为乾隆皇帝风流儒雅的见证。

漫话隋唐彩釉陶


彩釉陶塑是我国古陶苑中的一枝奇葩,其制作的高峰便是色彩浪漫、釉色富丽、千姿百态的“唐三彩”。也许,人们很难想象,这样精美的艺术品,在产生时却是用作随葬的冥器。“唐三彩”兴起在盛唐,唐以后很少见到其踪影。探索其发展的足迹,人们的眼光自然移到了隋代。

事实上,汉代就有上黄、绿釉的陶器,甚至还有二色相间的陶奁,但敷彩极为拘谨,釉质也不纯。到南北朝,出现了在乳白色或淡黄釉里飘动着嫩绿色的彩带、釉质光泽晶莹的陶俑。隋炀帝曾令河北诸郡工艺户3000余家迁居洛阳,显然,隋代应是多彩釉陶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由于隋代很短,加之随葬之风不如“王公百官竟为厚葬”的唐代之盛,隋彩釉陶俑极为少见,上海博物馆的藏品隋彩釉骆驼就是这样一件难得的珍品。乍一看,它似乎是“唐三彩”,然而它又与一般“唐三彩”不同,其胎质灰中泛黄,略松于灰白的“唐三彩”,釉色不够丰润,少层次,然釉质清纯,透明度极高,具有隋代工艺大师何稠所创优质绿釉琉璃的特征,明显地受胎色的映衬而泛青褐色,而“唐三彩”前期釉质稀浊,略有层次,盛期肥润,色彩凝重,层次丰富,釉色基本不受胎色影响。

隋唐彩釉陶塑虽同具造型浑厚丰满、生动逼真、线条有力的特点,但相对而言,隋代陶塑作风写实,讲求形态比例准确,在传神上较为质朴,而在其简洁的釉彩运用中包含着对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无疑为“唐三彩”的先声。“唐三彩”似并不强调细致入微的雕造形体,而是在刻画中突出对动作、姿态的夸张,以马或骆驼为代表,它们或含颌,或翘首,或嘶鸣,哪怕是细小动作的强化描绘,都使形体在平衡中蕴含着动势和气韵,伴随着仿佛是随意涂敷的釉彩自然流渗,使力和美在浪漫的色彩中舒展,使人明显地感到一种内在的神骏与冲动。

隋唐彩釉陶塑和这一时期的石刻一样,是我国造型艺术的黄金时代,既是在秦汉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理想主义的飞跃,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面镜子,在造型和色彩都显得苍白的中世纪前期,它是划破宗教黑暗的一颗明星。隋唐彩釉陶塑并不滥用绘画手段,其色彩运用所造成的那种斑驳陆离、参差纷繁,间或平淡素雅的丰采,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今,仿“唐三彩”生产颇盛,不过,要深得其风韵,实在也是不大容易的。

视频:陶瓷大师陈钟鸣的仕女瓷塑


这里是潮州陈钟鸣老人的工作室,他正在用手上的瓷泥来塑造仕女。陈钟鸣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他大半生的时间都与瓷泥相伴。

潮州有着丰富的高岭土矿,瓷土的土质洁白细腻,而这种细腻的瓷土为艺人塑造瓷塑,提供了先觉的条件。

塑造一尊仕女瓷塑,要从开坯做起。先用打薄的泥片卷成空心部件,它可以避免瓷塑在煅烧时爆裂,大一点的瓷塑部件都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塑造。

稍微晾晒之后,将捏塑好的肢体部件,通过泥浆来粘合拼接,塑造出瓷塑仕女的大概轮廓。然后,要凭借着手中的雕塑刀,对瓷塑进行细部的刻画,雕塑中:刮、削、贴、挑、压、抹等技法,主要是靠塑刀来完成。

仕女头部的塑造是瓷塑的关键,尤其是五官的位置。人们捏塑出仕女的脸型,并刻画出垂直和水准的参照线为五官定位。

岭南的瓷塑中,多用秀瘦的脸庞来表现仕女。潮州的侍女瓷塑也体现着这个特点,人们沿着中线雕塑出仕女的轮廓,面部的五官渐渐的清晰起来。

眉眼的刻画是仕女瓷塑的点睛之处,距今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的女子就开始画眉。唐代就已汇总出:远山眉、柳叶眉等十种称谓,潮州的瓷塑仕女,多采用柳叶眉来装饰。

潮州仕女瓷塑的整体塑造,力求简练概括。但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衣纹的刻画简洁生动;面部的表情平和自然;手指间小心的雕镂;眼角处细致的涂抹,一尊瓷塑仕女,正是经过了这些细微的刻画之后产生的。

烧结之后,一位岭南地域,勤劳善良的女子形象显现出来,潮州的瓷塑工匠,正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现民间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用陶瓷来塑造仕女,是潮州民间瓷塑的一个门类。宋代潮州窑的“麻姑敬酒壶”和清代的“瓷塑观音”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民间百姓的艺术审美。

斗转星移,瓷塑仕女造像在经历了千年的传承之后,依旧保留着清新淡雅的仪态。它是潮州一代又一代的瓷塑工匠,在传承中求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的智慧结晶。

仕女迎春 梅瓶增色


青花,为釉下彩的一种,特点是以单一的青色描绘绚丽的图案,白地蓝花,鲜明夺目,富贵高雅,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此件青花梅瓶便是一个有力的例证。梅瓶是陈设品,小口、短颈、丰肩、圈足。据说是因为瓶口较小,仅能插入梅枝而得名。宋代称为“颈瓶”,作盛酒的用具。后来各地瓷窑都烧制梅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彩,它的烧制与乾隆皇帝直接倡导有关。

乾隆帝在位60年,他酷爱艺术,对各类工艺美术品,刻意求精、求奇、求巧,更喜爱瓷器,使得景德镇制瓷产品不断翻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空前高的水平,产品风格独特,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乾隆时期瓷器生产分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变化。早期青花大部分追求明永乐、宣德效果,青花浓烈晕散,画面充塞深沉。中期以后,作品不再摹仿永乐与宣德,青花发色清丽,很少见晕散。而后期把乾隆一朝工整、秀俊、强调形式美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期的青花把单色调分出层次,以清晰明快为表现目的,清丽动人。这件青花人物梅瓶,就是这个时期的佳品。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三直行篆书青花印章款。

该瓶造型端庄稳重,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明净莹澈。二仕女神态生动,衣带似随风飘动,仿佛在迎春漫步悠闲之中,姿态优美,灵气毕现,既亲切可爱,又超凡脱俗。整个画面,蓝白相映,恬静舒朗,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流传民间220多年,至今完好无损,令行家们欣喜不已。是乾隆时瓷都景德镇烧造的上乘之作。

乾隆青花瓷器存世量较大,无论官窑民窑,都有精制的作品存世,但同时也存在仿制品。所以喜爱收藏乾隆青花者,要擦亮眼睛,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获得乐趣,并可保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漫话仕女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漫话仕女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仕女瓷器

相关推荐